<h3>昨晚大姐打來電話,問我最近在忙什么?說我<span style="line-height: 1.8;">這段時間不給她打電話也就算了,還不發朋友圈了?</span></h3><h3><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大姐說:“今兒晶晶回來也說,姨媽好久都沒有發朋友圈了,不是有什么事吧,所以不放心打個電話問問”。</span></h3> <h3>經大姐這么一說,我突然發現我好像有半年不怎么發朋友圈了,曾幾何時,我也是個一天不發朋友圈,就覺得缺少點什么的人吶。</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在朋友圈里曬花、曬草,曬美食、美服、美文、雞湯</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是常態。</span></h3><h3><br></h3><h3>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我突然不熱衷于發朋友圈了,事實上,偶爾也會想發條朋友圈,但常常這種念想在我點擊“發送”兩字前消失殆盡。</h3><h3><br></h3><h3>我仔細想了想,竟有多種原因綜合作用,最終促使我消失在朋友圈。</h3> <h3>一年前,好朋友拉黑了我,我也刪除了她,當初覺得挺快意的,覺得終于沒人來煩我了,我可以想怎么發我的朋友圈就怎么發了。</h3><h3><br></h3><h3>要知道她喜歡揣測別人,不管猜的對不對,那感覺都像吃了蒼蠅一樣不舒服,她自以每次能猜中我心思為樂,而我卻煩不甚煩她的“自以為是”。</h3><h3><br></h3><h3>那日我轉載了一篇“我終于退出了同學群”的文章在朋友圈,她在評論里說:“我知道你是啥意思?!蔽艺f:“沒意思呀”</h3><h3><br></h3><h3>“那你最好別轉這樣的文章,同學們看到不好?!?lt;/h3><h3><br></h3><h3>“這有啥不好的,你想多了”。</h3><h3><br></h3><h3>“我沒有想多,我懂你的,你就是想退出同學群”,然后還打過來一個偷笑的表情。</h3><h3><br></h3><h3>偶買噶,我真真是被她氣到了,還說懂我,這是啥跟啥呀,我只是轉發一篇文友的文章以表支持與鼓勵而已,至于嗎?我終于忍不住,對她說出了“自以為是”四個字……</h3><h3><br></h3><h3>后果可想而知,她拉黑了我。</h3><h3><br></h3><h3>后來她給我留過言,說我不顧及她的情面,讓她在我們共同好友面前出了丑,事實是她凡事錙銖必較,咄咄逼人,早就讓我的自尊碎了一地。</h3> <h3>說來奇怪,她不在我的朋友圈以后,我就很少發朋友圈了,因為沒人第一時間再來或點贊或揣摩或懟我,我竟然覺得悵然若失,絲毫沒有之前說起的快意發圈的意趣。</h3><h3><br></h3><h3>原來那個愛揣摩你心思,隨時給你創造些小尷尬,敢于說真話的人,或許才是真正在意你的人之一。</h3><h3><br></h3><h3>朋友圈曾經幫我找回幾多友誼,也讓我的友誼葬送于此。愛也悠悠,恨也悠悠。發它做個啥?不發也罷。</h3> <h3>時隔多日,我又發過一條朋友圈,我說,我越來越喜歡圖片上這類款式的衣服了,當時配了四幅圖,其他啥也沒說。</h3><h3><br></h3><h3>沒想到有多名熟悉的、不熟悉的朋友給我留言,有說自己店里有這種款式的衣服,說要給我寄過來的,有問我是不是自己開服裝店了,讓給寄過去的,真是讓人哭笑不得。</h3><h3><br></h3><h3>還有一朋友竟然問我是不是在逛街,說我喜歡的,她也喜歡,能不能幫她帶一件,還立即把平時穿的衣服碼號發于我。<span style="line-height: 1.8;">事</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實是我那時剛做過個小手術,出院不久,正躺床上,哪里也去不了,無聊之下翻看淘寶,發圖只不過是過過眼癮而已,</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我倒是想去逛呢。</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當時就想,這朋友圈沒法呆了。</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這之后,我就有點“不敢”發朋友圈了,好在興趣轉移到了“美篇”,無聊迷茫的日子里,寫點文字,聊以自慰。<div><h3><br></h3><h3>朋友圈里除了偶爾分享自己被美篇加精的文字以外,其他的我就不再發什么了。</h3><h3><br></h3><h3>回憶過去種種,我<span style="line-height: 1.8;">只要遇到看不慣的人和事,就會發條朋友圈以視清明。生活中的小確信我也會抒發一下自己的感慨發在圈里,還有一些生活瑣事中的小困惑,小煩惱,小委屈,小憤懣,通通會以文字的形式發在朋友圈里。</span></h3><h3><br></h3><h3>那一刻,我是直抒胸臆,排解了情緒。大概看的人,特別是在意你的人,并非一看而過那般簡單,或孤疑,或揣測,或對號入座,誤會也因此產生。</h3><h3><br></h3><h3>你發過朋友圈后,也許心情已經大好了,一些小情緒也隨風而逝了,然而你可能想不到的是你的情緒已經轉嫁到了在意你的人身上,或給別人造成了困擾與不舒服。</h3><h3><br></h3><h3>吾以為,所有讓別人不舒服的呈現,都是一種自私的表現,和自我表現欲的膨脹,都是不可取的。即便是別人讓你不舒服在先,我們能做的是讓這種不舒服止于此,這是生而為人的良善與格局。</h3><h3><br></h3><h3>不得不承認,以前的我,心量不大,常常被一個人一句話,氣到胸悶氣短,臉青手抖,這實在是格局不大、心胸狹小的體現。</h3><h3><br></h3><h3>意識到這一點以后,我開始自省,不再在朋友圈里發任何帶有感情色彩的文字。你若帶有情緒,就難怪乎別人審視。你憤怒,反饋給你的必然是尖銳。</h3><h3><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現在再看朋友圈里別人發的各種心情,我有時會啞然失笑,這可不是過去的我么,與其說發朋友圈是通過朋友圈來展示自己的生活,不如說是每個人在或多或少炫耀或夸大或失真地把自己修飾的無端的好。</span></h3><h3><br></h3><h3>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說過:“一個人如果把自己描述的很好的話,他十有八九是在撒謊,因為任何生命從內部審視只不過是一系列的失敗”。</h3><h3><br></h3><h3>有時我們感覺生活過得好或不好,記得那只是一種主觀感受,充分覺察、接納并體悟這種內心感受,它也許就會告訴你,要么改善外境,要么改變內心。</h3><h3><br></h3><h3>我選擇改變內心,再多的矯情都不抵內心的充實,女兒鼓勵我多看紙質書,多出去走走與大自然接觸。我因此喜歡上了攝影和讀書,喜歡上了去現實生活中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遇到不開心的人和事不再發朋友圈推諉討伐或指責,而是用心審視自己,彌補自身的不足,放大心量以求內心的富足與安寧。</h3></div>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其次,不發朋友圈,也是對自身的保護,給自己留點隱私和神秘是成熟的表現,沒有必要讓自己的生活一覽無余地呈現給別人,讓別人觀摩賞視甚或偷窺。</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女兒對我之前愛發朋友圈,一直嗤之以鼻,說我太幼稚,沒城府,嘲笑我P一張圖花兩小時,浪費時間也就是浪費生命,雖然有點夸張,恰也是事實。埋怨我時間花哪不好,鼓勵我多做些有意義的事來充實自己。一個二十來歲的小姑娘尚有此覺悟,我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母親真真是既俗氣,又淺薄了。</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當不發朋友圈成為習慣,覺得生活清靜了不少,我可以用更多業余時間來閱讀和做自己更感興趣的事,不用再在朋友圈里為了幾個贊而取悅別人。</span></h3><h3><br></h3><h3>從虛無的網絡,回歸現實,是一種理性回歸,畢竟朋友圈只是一個廣義的社交場所,它代替不了人與人之間當面問候的溫情,點贊之交是人情的淡泊,實不在親情之列。</h3><h3><br></h3><h3>與其在朋友圈里或郁悶或獨歡,不如在現實生活中敞開心扉,讓愛你的人與你一起面對和分享。<span style="line-height: 1.8;">如果覺得某些心情確實</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不適合</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家人知曉,</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那不發朋友圈,便是對親人最大的仁愛。</span></h3><h3><br></h3><h3>長大是在做加法,而成熟是在做減法,精簡的人生,讓你有更多精力來護愛親情。<span style="line-height: 1.8;">平時多打電話,多走動,多回家看看,這些遠比擺弄朋友圈來的實際與溫暖。</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慶山說:年輕的時候,不讓自己去歷經繁華,你就虧欠了自己。年紀大了不讓自己恢復到簡單,你就可能虧欠生命。</h3><h3><br></h3><h3> 人生從純粹、天真,走向虛偽、復雜,再到返樸歸真,這是心靈回歸。</h3><h3><br></h3><h3>不發朋友圈,不要表達太多,最終會是生活最好的狀態。</h3><h3><br></h3><h3>從此安靜下來,把自己浸泡在光陰里,安享一份真,一份靜,一份簡,一份禪,怡心,悅己。</h3><h3><br></h3><h3>如此,甚好。</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充县|
海淀区|
北辰区|
嫩江县|
罗江县|
济源市|
萝北县|
洛扎县|
宿松县|
闸北区|
浙江省|
太白县|
渭源县|
朝阳区|
工布江达县|
裕民县|
札达县|
广德县|
呼和浩特市|
康平县|
昭觉县|
宜都市|
忻州市|
屯门区|
辛集市|
会昌县|
健康|
衡山县|
乡城县|
桃江县|
宁远县|
循化|
定陶县|
三门峡市|
铜梁县|
颍上县|
东乌珠穆沁旗|
舒城县|
济宁市|
林西县|
弥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