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般來說,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有點業余愛好。于是,工作忙碌之余便有了精神寄托,生活也會因此變得充實且富有意義。私問自己有哪些業余愛好,這個還真不好說,想來想去,如果喜歡也可以算作愛好的話,那么,京劇算是一個吧。</p><p class="ql-block"> 我喜歡京劇,喜歡聽,喜歡看,甚至還喜歡與別人討論。究竟什么原因讓我喜歡上了京劇,一時說不太清楚。記得十幾歲的時候,正趕上了非常時期,民間特別是鄉下娛樂活動不多。銀幕上能看到的除了重復放映的幾部戰斗故事片外,就是幾部現代京劇,后來稱作革命樣板戲。常演的有《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等。說來也怪,我第一次看京劇就被吸引了。我被劇中瀟灑英俊的人物形象所震撼,為鏗鏘有力的鑼鼓聲和悅耳動聽的唱腔旋律所陶醉。我曾經連著幾天跟著放映隊轉,為了趕場有時候連飯都顧不上吃,就是為了體驗京劇帶來的視聽享受。</p><p class="ql-block"> 那個年代家家戶戶通有線廣播,每天廣播的也是這幾部戲,時間長了劇中人物的唱段和對話耳熟能詳,人人都能哼上幾句。我對《智》劇中參謀長“誓把反動派一掃光”一段情有獨鐘。這一段旋律舒緩,唱腔優美,<span style="font-size:18px;">情景交融。特別</span>是沈金波先生那清潤高亢、別有韻味的演唱,聽了給人以清新高雅、蕩氣回腸的感覺,是幾部戲里少有的借景抒情的老生好唱段。為此,我著迷到了逢播必聽的程度。經常是廣播里大唱我小唱,聽了一遍又一遍。在一些娛樂晚會上,我還登臺獻丑,一段朔風吹、林濤吼、峽谷震蕩……唱完,便覺得很過癮。現在回想起來,這大概就是我喜歡上京劇的起緣了。</p> <p class="ql-block"> 接觸傳統戲是看了一部六十年代拍攝的戲曲電影。那是在傳統戲解禁不久,大概是七七年的秋天,有熟人送來幾張電影票,我們家和鄰居一起去了沙河電影院。看的是戲曲藝術片《野豬林》,主演是京劇名家李少春、袁世海和杜近芳先生。幾位藝術家引人入勝的精彩演唱,讓久違了傳統戲的觀眾大飽眼福,我更是大開眼界,感嘆原來京劇可以演繹得這般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我為劇中林沖的不幸遭遇感到憤慨,為魯智深的狹義無雙感到解氣。當看到林沖被高俅陷害發配滄州,一路受盡折磨,行至野豬林險遭暗算,幸被結拜兄弟魯智深救下,僥幸逃過一劫時,劇情漸趨高潮,藝術家們的精彩演唱如同磁鐵一般,已經牢牢抓住了觀眾的心。隨著劇情繼續發展,觀眾的心情也跟著不斷升溫,當演到風雪山神廟,火燒草料場時,此時人戲共鳴達到了高潮。這個時候的林沖,已經由原來的八十萬禁軍教頭,幾經磨難,淪落為看守大軍草料場的賊配軍,人生命運跌落谷底。編劇從人物情感出發,在這里精心設計了一大段反二黃唱段,用來表現林沖“</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英雄運去不自由”,蒙受奇恥大辱又無可奈何的復雜心情</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也為后來林沖忍無可忍,手刃奸賊,逼上梁山做好鋪墊,這就是著名唱段大雪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雪漫乾坤,天地昏暗,低沉緩慢的伴奏聲樂中,主人翁出場。林沖身著青色褶子衣,</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槍挑酒葫蘆,迎著漫天大雪,孤獨地走在返回營地的路上,空曠荒涼的天底下,個人顯得那么渺小。他一邊走,一邊回頭張望,家鄉遙遠,前途渺茫,窮途末路,悲從中來,終于按捺不住滿腔憤懣,發出了來自心靈深處的“吶喊”——大雪飄,撲人面,朔風陣陣透骨寒,望家鄉,去路遠……業內有神仙美稱的李少春先生,憑著高超的演唱技藝,借助逼真外景的烘托,</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采用低吟淺唱,唱念結合,邊歌邊舞的形式,把林沖積壓在心中的怨恨、凄楚和心有不甘的復雜情緒演繹地絲絲入扣,出神入化。這一段大雪飄唱詞寫得好,唱腔設計得好,演員演繹得好,舞美烘托得好,</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藝術感染力十分強烈,觀眾宛如身臨其境,欲罷不能,進而成就了其在名家名段中不可替代的地位。</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回來的路上,我沉浸在藝術的氛圍里,心中留下了難忘的野豬林大雪飄。</span></p> <p class="ql-block">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多年來受京劇藝術的熏染,我也由一個一竅不通的門外漢,慢慢成了一個略知一二不是票友的戲迷。不僅粗略熟悉了生旦凈末丑行當分類,四功五法的深刻內涵,對各大流派的藝術特色,也有了進一步的認知,一出戲聽下來夠不夠味有了自己的見解。實際上,唱戲講究得是“掛味”,聽戲品嘗的是個中滋味,進而獲得藝術享受。觀眾看戲是沖著角來的,同樣一出戲,不同的角演唱出來的味道自然是大不一樣,適合口味的則會百聽不厭,所謂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京劇的魅力是獨特的,有人說,任何一門藝術都不像京劇這樣,一出戲或者一個唱段,你可以一年到頭反反復復去聽,而每次都會覺得津津有味,從不感到厭煩,<span style="color:rgb(1, 1, 1);">我的體會就是這樣。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聽戲還是多聽藝術大師們的戲。他們輝煌的藝術成就經過了歷史檢驗,所創造的一個個角色,是難以逾越的藝術高峰,是后人學習的典范。比如說馬連良先生的借東風,譚富英先生的失空斬,李少春先生的野豬林,還有其他藝術大師們的代表作。現在我學會了用京劇調節心情,當心情舒暢時,我會來兩句朔風吹,或是借東風,不開心時會哼上一段大雪飄,感到寂寞時,就播放一段“我在城樓觀山景,耳聽得城外亂紛紛”。京胡一拉,鑼</span>鼓一響,<span style="color:rgb(1, 1, 1);">心情立馬不一樣了,聽著聽著便入了戲,不經意間,仿佛自己也成為劇中人了。</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呼玛县|
彭山县|
乐平市|
皮山县|
静宁县|
宝清县|
乌兰浩特市|
仁布县|
神农架林区|
滨州市|
陵川县|
洪江市|
乾安县|
溆浦县|
安达市|
保康县|
康乐县|
神池县|
兴宁市|
华亭县|
竹溪县|
宝山区|
三台县|
太原市|
永安市|
繁昌县|
宜章县|
肃宁县|
环江|
米泉市|
宽甸|
盐源县|
开江县|
松溪县|
板桥市|
随州市|
宁陕县|
南京市|
板桥市|
婺源县|
英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