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b04fbb"> 兩城相夾三玉帶</font></b></h1><h3><br></h3><h3><b><br></b></h3><h3> 寶源公選址賀家橋老屋場,我猜想,與屋前的桐江河有關。桐江河看似平淡,卻很奇特。地理位置上,處于衡邵干旱走廊的中部,是湘江水系與資江水系的分水嶺,蒸水往東,邵水往西,蒸水順應大勢,邵水逆勢而流,因而有邵水倒流八十里之說。水倒流,人倔強,因而也造就了邵東人吃得苦,霸得蠻,想人所未想,為人所未為敢為天下先的性格,改革開放后的幾十年打拼下來,被商界普遍譽內“中國的猶太人”;桐江河同時又是邵東縣的母親河,長期依偎在母親身旁,吸吮著母親河乳汁長大的我昭陽賀氏族人,同樣有著邵東人敢拼才會贏的共同性格,不論經商為政,個個不同凡響,從未有過孬種,也從未忘記過故鄉及母親河的養育之恩。</h3><h3><br></h3><h3> 這是大勢,更有近景:兩古城之間居然還夾著三灣。</h3><h3> 從三國時的新城縣舊址西門石橋沿河西下,至洲下橋下游兩三百米處,伴路而行的河流突然一個左拐,與你分道揚鑣,當你還沒走出五百米時,她卻足足繞了一兩里的彎路,嘻皮笑臉地在那里等著你。這是第一灣,余家灣。</h3><h3> 再往下走,就到了我老家泊水江,河道又突然南拐,奔著胡家寨的余脈而去,七曲八拐,足足拐了兩三里路的大灣,看我昭陽賀氏家族無人在此居住,又羞答答地拐了回來。這灣我還從來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因灣中有一村叫清水堂,姑且望文生義,就叫它清水灣吧,這是第二灣。70年代修桐江河,灣口直通,此灣已斷然無存,新架了一座興無橋連接兩岸,此舉雖新增數十畝良田,卻大剎了桐江河昔日風光,每逢洪水,舊河床一片汪洋,遇上老故知還在訴說著當年被攔腰切斷的苦心衷腸。</h3><h3> 繼續往下,就到了寶源公建宅胞因地,賀家橋老宅了。這老宅夾在一個兩河相交的河灣入口處,是三都水庫發源的桐江與天臺山發源的潭江交匯處,這就是第三灣,葫蘆灣。兩江相匯,人脈相匯,田園相匯,也匯就了灣內肥沃的良田,造就了古昭陽侯國舊址。此種形狀,說白了,就是現今縮小版的邵陽市城區形狀圖,邵陽市不也就是邵水與資江相匯而成的嗎。</h3><h3><br></h3><h3> 我之所以對故鄉三灣情有獨鐘,一是因為河灣帶給了我太多的留戀,我從小在河邊放牛,河里撿田螺摸蚌殼,河里打鬧嘻戲,吸一口家鄉風是那樣的清爽,喝一口家鄉水是那樣的甘洌。二是因這三灣在風水中有說法的,我絕對不懂風水,只是看書上說這叫玉帶纏腰,也稱為腰帶水或迴水灣,順灣(內灣)而居,都是聚財之地。我覺得寶源公后裔是很懂風水的,要不后代遷出后所選居地,則完全按河流的脈象風水而居,不論是賽里沖,還是羅塘屋,肖婆嶺,或許是中和堂,泊水江,都屬于桐江水系的山之南河之北,都是三灣的順灣而居。恕我孤陋寡聞,對昭陽賀氏后裔的財富積聚不得而知,但祖宗留給我們的這方風水寶地,有祖宗的佑護,有后裔的拼搏,經久經營,一批賀氏新貴必將在這片舊土地上展露新容。</h3><h3> </h3><h3><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木萨尔县|
丹江口市|
潍坊市|
田林县|
昌宁县|
南乐县|
泾源县|
舒城县|
鹤壁市|
双柏县|
忻州市|
枞阳县|
桐城市|
逊克县|
铜鼓县|
黔西县|
洱源县|
博白县|
京山县|
古丈县|
汝阳县|
铁岭市|
宝坻区|
东乡族自治县|
商河县|
富阳市|
含山县|
静海县|
乌恰县|
尼木县|
嘉鱼县|
石狮市|
陇南市|
开平市|
娱乐|
康乐县|
沂源县|
延长县|
南丰县|
望谟县|
海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