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h3><br></h3><h3> 糜子生長在黃土高原上,糜子去皮即為糜米。當(dāng)?shù)厝税衙用装l(fā)酵后做成的粥叫做酸粥。現(xiàn)代人在糜米里加入少量的大米或玉米粒,這樣的酸粥叫“二米酸粥”,有的加上土豆就叫“山藥酸粥”。 </h3><h3><br></h3><h3><br></h3> <h3> 種糜子需要施農(nóng)家肥“羊糞”,這樣長出來的糜子顆粒飽滿,口感香甜。</h3> <h3> 種糜子還需精耕細(xì)作,犁把手根據(jù)地形地貌控犁地的深淺寬窄,保證水、肥、土的有效利用才能提高產(chǎn)量。</h3> <h3>犁</h3> <h3> 黃土高原,地貌溝壑縱橫,支離破碎,只能用畜力三腿耬和兩腿耬播種,一人搖耬播種,一人牽引牲畜并拉著碌動子壓實(shí)下種的地攏。</h3> <h3> 長出糜苗后要鋤摟三遍以上,第一遍要破苗,就是定苗,把多余的鋤死,有句俗語,“誰拿鋤頭誰定苗!"還有天旱不誤鋤田,雨澇不誤澆園,鋤頭自帶三分水!鋤上三遍以上糜子才顆粒飽滿。</h3> <h3> 糜子因品種不同,一般生長期為100天以上成熟,成熟后需人力用鐮刀收割,由于這種莊稼生長在支離破碎的黃土高原土地上,不適宜大型機(jī)器耕作。</h3> <h3>鐮刀</h3> <h3> 收割下的糜子要上場脫粒。車去不了的地方只能靠人背,車能去了的地方就用畜力車或機(jī)動車?yán)\(yùn)!</h3> <h3>畗力車</h3> <h3> 糜子靠人背車?yán)\(yùn)到場面——堅硬平整的場地,再進(jìn)行碾打脫粒,多少年來,人們常用碌碡碾打的方式脫粒。</h3> <h3> 也用連枷拍打的方式脫粒。</h3> <h3> 場面一般要選建在地勢高的地方,碾打下的糜子需與瓤皮</h3><h3>分離,傳統(tǒng)方式是自然分離,也叫揚(yáng)場。</h3> <h3> 數(shù)量少或最后剩下的一小部分用簸箕斗。</h3> <h3> 打下的糜子裝在口袋里,(過去用羊毛捻繩編織成的袋子,現(xiàn)在多用麻袋、塑料編織袋)叫起場。</h3> <h3> 糜子變成糜米,需“碾米”,傳統(tǒng)方式是用石碾,用人推或畜力拉石碾碾米,現(xiàn)在多用機(jī)器碾米(但由于機(jī)器碾米會產(chǎn)生高溫影響米質(zhì))。</h3> <h3> 用石碾碾米需要脫糠,脫糠的工具就是“shan車”。</h3> <h3> 脫糠后的糜米。</h3> <h3> 糜米的吃法很多,可做糜米撈飯、糜米稀粥、糜米燜飯,加進(jìn)大米變成兩米飯,加上山藥就變成山藥x飯。</h3> <h3> 炒米</h3> <h3> 最著名的要數(shù)“糜米酸粥”了。</h3> <h3> 二十世紀(jì)末,隨著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現(xiàn)代化的推進(jìn),延續(xù)了五千多年的傳統(tǒng)耕做方式已漸行漸遠(yuǎn),陸續(xù)被新的方式所替代,而那些如癡如醉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場景,仍然令人心馳神往。</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曲县|
营山县|
拜城县|
雷州市|
九寨沟县|
临猗县|
霍邱县|
绩溪县|
锦州市|
长治市|
富源县|
钟祥市|
沙湾县|
南昌市|
体育|
江安县|
巢湖市|
保德县|
长岛县|
景谷|
明光市|
施秉县|
郁南县|
板桥市|
项城市|
静乐县|
闽侯县|
枝江市|
南投县|
孝义市|
平江县|
石棉县|
离岛区|
绍兴县|
得荣县|
商南县|
朝阳县|
张家界市|
泽州县|
临汾市|
辽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