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做酸粥的主料是生長在黃土高原上的稷,此地人叫糜子去皮發酵后煮成的粥。現代人在糜米里加少量的大米或玉米粒,有的加上土豆就叫“山藥”酸粥。</h3> <h3> 種植糜子需要施農家肥“舉糞”這樣長出來的糜子顆粒飽滿,口感香甜。</h3> <h3> 種植糜子還需土犁精耕細作才能提高產量。</h3> <h3> 黃土高原地貌溝壑縱橫,支離破碎只能用畜力三腿樓和兩腿樓播種,一人搖樓播種,一人牽引牲畜并拉著碌碌壓實下種的地攏。</h3> <h3> 長出糜苗后要鋤摟三遍以上,第一遍要破苗,就是定苗,把多余的鋤死,有句俗語,鋤頭在我手,想劈哪苗就哪苗!還有天旱不誤除田,雨澇不誤澆園,除頭帶著三分水!鋤上三遍以上糜子才顆粒飽滿。</h3> <h3> 糜子因品種不同,大約生長一百天以上成熟,需人力用鐮刀收割,由這種莊稼生長在黃土高原支離破碎的土地上不適合機器耕作,目前還沒有播種和收割的機器。</h3> <h3> 割下的糜子要上場,車去不了的地方只能靠人背,車能去了的地方就用畜力車或機動車拉!</h3> <h3> 人背車拉到場面(堅硬平整的場地)糜子要碾打脫粒,用碌碡碾的方式脫粒。</h3> <h3> 用連枷拍打的方式脫粒。</h3> <h3> 場面一般要建在地勢高的地方,碾打下的糜子需分離出來,靠自然分離叫揚場。</h3> <h3> 數量少或最后剩下的一小部分用簸箕斗。</h3> <h3> 打下的糜子裝在口袋里(過去用羊毛捻繩編織成的袋子,現在多用麻袋、塑料編織袋)叫起場。</h3> <h3> 糜子變成糜米,需“碾米”傳統方式是用石碾,用人推或畜力拉石碾碾米,現在多用機器碾米(但由于機器碾米會產生高溫影響米質)。</h3> <h3> 用石碾碾米需要脫糠,脫糠的工具就是“傘車”。</h3> <h3> 脫糠后的糜米。</h3> <h3> 糜米的吃法很多,可做糜米撈飯、糜米稀粥、糜米燜飯,加進大米變成兩米飯,加上山藥就變成山藥……飯。</h3> <h3> 最著名的要數“糜米酸粥”了。</h3> <h3> 二十世紀末,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推進,延續了五千多年的農耕文明逐漸走向衰落,那些令人心馳神往、如癡如醉的田園牧歌式生活、場景,已離我們漸行漸遠了……甚至一去不復返——————。</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兰市|
如皋市|
开江县|
无极县|
通化市|
上思县|
崇义县|
牙克石市|
会宁县|
五指山市|
准格尔旗|
开化县|
扎兰屯市|
溧阳市|
河南省|
普宁市|
武清区|
平邑县|
弥勒县|
托克逊县|
呼伦贝尔市|
闽清县|
筠连县|
丹东市|
广南县|
麻栗坡县|
雅安市|
太白县|
云霄县|
安庆市|
乃东县|
囊谦县|
石城县|
雷山县|
绵竹市|
资中县|
贵阳市|
涪陵区|
南木林县|
小金县|
郴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