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金同路2000號的前世今生

驚鴻

<h3>2018年8月的一天,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Helvetica;">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United International College簡稱UIC</span>)的校園里突然多了一座荔枝雕塑,引發眾議,有人說是取諧音“勵志”之意,激勵莘莘學子胸懷大志,有人說象征著今年招生的紅火。</h3> <h3>9月UIC官方微博的一篇推送推翻了大家的猜想,原來該雕塑只是為了紀念新校園建設之前存在的荔枝園,這正是:<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Helvetica;">忽聞南國有新荔,</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Helvetica;">相偎相依校園里。</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Helvetica;">明月千里寄相思,</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Helvetica;">閑來試解其中意。</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Helvetica;">大學小鎮拔地起,</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Helvetica;">前世依稀芳草地。</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Helvetica;">篳路藍縷創吾校,</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Helvetica;">而今紅火招生季。</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Helvetica;">雛鷹展翅初高飛,</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Helvetica;">心中有志立常志。</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Helvetica;">花落花開十三載,</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Helvetica;">不忘今生與前世。</span></h3><h3>2017年9月UIC告別了金鳳路28號,搬到了新校區——金同路2000號,為了不讓過去的印跡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我覺得還是有必要整理一篇記錄金同路2000號是怎么由來的文字來紀念UIC這不斷發展壯大的十三年吧!</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日歷翻到2012年10月22日,珠海市人民政府與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簡稱UIC)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把UIC打造成一流的博雅型大學,并在社會管理、公務員培訓、環境宜居城市建設、高端國際論壇、橫琴發展方面開展合作,提升UIC的科技創新能力及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力,促進珠海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br></h3><h3>吳清輝校長在致辭中指出,這次戰略合作協議的簽訂,標志著UIC在珠海的發展翻開了創新的一頁。他說,自2005年秋建校,UIC創造了中國高校發展的新速度。在短短7年的時間里,已有了四屆近3000名畢業生,4500名在校生,而且辦學經驗也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以及各級政府和領導的高度贊揚。UIC已取得的成績離不開珠海市的大力支持。他對珠海市長期以來給予UIC的關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謝。他說:“UIC現正醞釀包括新校園建設在內的戰略發展規劃,學校將在學科結構、學生規模、教學質量、科研能力等各方面迎來飛躍式發展。我們的目標是將UIC打造成特色鮮明的公益性大學和世界一流的博雅型大學,不負珠海人民對我們的期待。”<br></h3><h3>雙方在協議中確立了UIC清晰的戰略發展定位,即堅持博雅教育辦學理念和全人教育育人模式;高品質國際化大學;非盈利公益性民辦大學;以本科教育為主,適度發展研究生教育;培養高素質、外向型、創新型、服務型人才。 根據協議,UIC在校生人數規模逐步增加到6000本科生和2000研究生,并新增香港浸會大學及具國際競爭力的強勢專業,設立研究院、產學研基地和持續教育學院。在UIC新的發展時期,珠海市政府將根據實際情況,在各方面給予支持。 協議訂明,UIC將參與珠海市的“三舊”(舊城鎮、舊廠房、舊村屋)改造。利用自身發展的機遇,積極參與將會同村及周邊村落改造成大學小鎮的規劃建設。利用自身的優勢學科,參與珠海市其它“三舊”改造項目,將舊廠房建成藝術中心、特色社區、舊城鎮改造成數碼影視制作和文化創新基地等。 根據協議,雙方的合作領域還包括: UIC充分發揮雄厚的師資力量、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專業優勢,在社會管理及社工人才培訓、社區工作指導、社會服務優化、社工人力資源系統建設等方面與珠海市加強合作; UIC以自身全英文教學、英文培訓與公關培訓的師資優勢,為珠海市公務員隊伍開展英文培訓; UIC利用與香港及國外多所高校專業團隊建立的聯系,借鑒其先進經驗,配合珠海市政府共建環境宜居城市; UIC將利用自身學科與教師資源,與珠海合作開辦一系列涉及文化產業、金融、社會管理、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高端論壇,協助珠海提升國際影響力、匯聚人才、促進和支撐旅游業的發展。</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2013年6月22日第五屆畢業典禮暨榮譽院士頒授典禮上,校長吳清輝教授在向畢業生致辭中表示,UIC成立八年來,走過一段不平凡的道路,我們是第一家內地與香港的大學合作建立的獨立高等學府,也是國家高等教育多元化的試驗田。經過師生的不懈努力,我們的入學要求從統考的三本,到二本而至一本。</h3><h3>他說:今年UIC有兩大突破性進展,其一是在廣東省招生采取綜合評價錄取機制。這個機制有助于把統考對學生的壓力適度舒緩,而且也給UIC機會選拔適合于UIC教育理念的考生進來就讀。另一個突破是珠海市政府在財政并不充裕的情況下,決定為UIC提供三百畝土地建新校園,讓UIC能適度擴大規模,增設一些切合社會需要的課程,改善校園設施,從而更具條件實踐全人教育、博雅教育,打造世界一流的博雅型學府。<br></h3> <h3></h3><h3></h3><h3></h3><h3>在《四維首印》第四十期第一版校長手記中吳清輝教授說到:眼看學期過半,師生們的教與學正有序地進行中,UIC籌建新校園也有了新進展。我們邀請了六家內地和香港公司參加新校園總體設計比賽,并在10月舉行的校內外專家組評審中選出了三個方案,向師生展示。不少同學和老師對此都很關注,也表達了自己的想法,真正體現出“ UICer共建UIC” , 這讓我頗感欣慰。</h3><h3>目前總體設計方案基本已有意向,我可以告訴大家,新校園保留了現有校園建筑相通、低層透視的特點, 將是一個開放、綠色、文化的教學與生活區。我們也希望將新校園與毗鄰的會同古村打造為別具特色的大學小鎮。<br></h3><h3>其實“大學小鎮”的概念,在歐美國家并不陌生,美國一些著名的博雅大學就是與周邊社區協同發展起來的。去年,UIC與珠海市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訂明UIC積極參與將會同村及周邊村落改造成大學小鎮的規劃建設,至此,這一概念在中國初露雛形。 會同古村被譽為“民國第一村”,擁有悠久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大家想象一下,如果這里有一所大學: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教授和學生,有多種語言和文化,有藝術工作坊,有音樂廳和體育場館,有可供專業技術人員入住的地方,有商業娛樂設施,將會發生怎樣奇妙的變化?大學小鎮的規劃,給大學帶來發展空間的同時,也將優化周邊環境和提升居民生活質素,還為珠海市創造文化軟環境,可謂“三贏”。 這個小鎮可以由珠海市政府和UIC共同建設,UIC賦予它開放、綠色和文化的精神和內涵,未來也讓更多珠海市民受惠。例如,大學圖書館可以開放給居民,文化和體育設施可以與大學共享或由大學運營,做到“社區中有大學,大學中有社區”。這也符合UIC一直致力于建設公益性大學的初衷。 我和廣大師生一樣,都熱切期待著新校園、新小鎮。不過,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其中,籌募建設資金尤為重要。我們很快將啟動一項大型籌款活動,希望能得到社會各界,包括家長和校友們的支持。我們還要經過報批、建筑設計和分期施工等階段,但我相信,未來的大學小鎮會值得大家的期待。<br></h3><h3></h3><h3></h3><h3></h3> <h3></h3><h3>作為首家中國內地與香港合辦的大學,2014年UIC進入第十個年頭。在邁向十周年之際,吳清輝校長在接受《四維首印》專訪時回顧歷史,前瞻未來,描繪UIC新的發展藍圖。他說:“新校園今年將動工建設,并由UIC教育基金會牽頭進行籌款。新校園實行一次規劃、一次基建、分期建設,預計2015年底部分校舍可建成使用。新校園建成后,UIC本科生可由目前的4,700人增至6,000人。另外,由會同村與開發商合作,在毗鄰新校園的67畝土地上配套興建的學生宿舍,亦有望在今年底至明年初建成,率先投入使用。”</h3><h3>2005年,UIC在沒有校園的情況下開始招生,從無到有,披荊斬棘,闖過了不少難關。“一路走來,最大的欣慰是,UIC堅持了最初的辦學理想,并且得到了學生、家長和社會的認同。” 建校之初,以吳校長為首的幾位香港教育工作者,懷著為中國內地高等教育多元化作貢獻的理想,北上辦學,沒想到未來之路會遭遇如此多的困難。“當時只有信念和一個概念式的大學:推行博雅教育和全英文教學。我們對內地的情況不大了解,連‘一本’、‘二本’等都不懂,更不知道學費要由物價局審批。UIC又是第一家香港與內地合辦的大學,沒有經驗可以借鑒,道路完全是自己摸索出來的。” 回顧建校以來的歷程,吳校長表示,UIC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形成了特色,也贏得了口碑和聲譽。九年間,UIC主要在四個方面取得突破: 第一,堅持全英文教學。 UIC是目前內地唯一一間堅持全英文教學的大學。這曾經也是UIC最大的挑戰。第一屆招收的學生,根底較差,全英文教學的難度可想而知。“新生剛入學時,不少人是完全聽不懂的,有的學生甚至干脆躲在宿舍不來上課,好在我們的老師都比較負責任,跑到宿舍去叫學生來上課。” 第二,堅持嚴格的質量保證體系。 在質量控制方面,UIC沿用了香港浸會大學的質量保障體系,對教學質量和學生的成績嚴格把關。吳校長說:“這些年來,UIC樹立了一個形象,我們沒有去迎合學生和家長,該怎么做就怎么做,對學業和品德要求不讓步,整個學校形成了良好的學習風氣。學生的每一分都是真實的,就業率也是真實的。這也成為了學校的招牌。” 第三,創新全人教育和四維教育。 國外許多大學也重視全人教育,但大多是提倡將這種精神滲透到整體課程之中。“專門開設全人教育課程,其后更給予學分是UIC的一項創新。不設課程,不給學分就很難把對全人教育的重視從口頭落實到行動上。”此外,UIC逐步把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全人教育中,也是一項創新,例如把射道、古琴、皮影戲、太極等列入全人教育課程,不僅使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和哲學,更提升內涵和修養。“只是照搬美國博雅大學的形式是沒意義的,UIC要走出自己的道路。”</h3><h3>第四,獲得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的認同。 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試驗田,UIC先行先試,一路摸著石頭過河,取得今天的成績來之不易。近年來,教育部批準成立多所中外或內地與香港合辦大學,他們均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UIC作為領潮人將迎來新的挑戰。UIC要自強不息,積極創新,扎根本土,回饋社會。 除建設新校園外,未來UIC還將大力發展四個方面,以務實創新的姿態,向國際一流博雅大學的目標邁進。 第一,設立新學部,開設新專業。 藝術、音樂是美國博雅大學的傳統優勢之一,對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很大的幫助。有鑒于此,UIC將發展藝術、音樂、文化等方面的學科,并擬設立與創意有關的新學部。現有三個學部也會開設新的專業。“我們考慮的新學科要有學術內容,同時符合社會的需求和未來的趨勢,可以參與世界的競爭。前提是堅持博雅教育理念,不要太職業化。” 第二,招收研究生,加強科研工作。 美國方面的經驗表明,博雅大學不能忽略研究,研究與教學互相促進,才能培養文理兼備的國際化精英人才。早幾年,UIC已與浸大成立聯合研究所,有一些老師帶碩士生和博士生。兩所母校均支持UIC開辦研究生教育,爭取教育部批準在UIC開設碩士及博士課程。此外,UIC將逐步創造條件,建立活躍的研究氛圍,如向校內基金增加撥款,鼓勵教師做研究。 第三,關心本土的發展,積極回饋社會。 作為一所公益性大學,UIC一直鼓勵老師關心本土發展,積極回饋社會。近年來,在社會工作、英語老師培訓等方面對珠海提供了不少的支持和服務。自珠海市政府與UIC于前年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以來,UIC老師為本土服務的深度和廣度都有所擴大。例如,環境科學專業正著手協助珠海按世界衛生組織健康城市標準,評估全市的宜居環境。同時,學校亦與市政府探討成立食品安全產學研基地,以“前鋪后廠”的方式在橫琴和大學小鎮運作。 第四,大力發展持續教育。<br></h3><h3></h3> <h3>2014年6月20日在珠海唐家灣會同村舉行了珠海市人民政府與UIC合作協議簽約儀式暨UIC新校園奠基典禮。首期工程建設將于2016年初竣工,毗鄰新校園的學生宿舍區已于4月動工興建。<br></h3> <h3>位于珠海市唐家灣的會同村地處鳳凰山脈北部的丘陵地帶,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該村原是莫與京(號會同)愛梨岡山水之勝景,慷慨出資購地并負擔建筑圍墻費用,與莫、鮑、譚三姓人家同時遷居于此,鄉人感其高義,以其號名村曰會同。中西合璧的會同村選址隱幽,格局嚴整,至今仍然保存完整古村的獨特風貌,蘊含著豐富而珍貴的建筑歷史遺存和人文歷史信息。</h3><h3>關于會同村的介紹,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鏈接《珠海最美的鄉村——會同印象》。</h3><h3><a href="http://www.xsjgww.com/iqzzj9b"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珠海最美的鄉村——會同印象</a><br></h3> <h3><br></h3><h3>在會同村保護區域的外圍、東南面的3 0 0多畝土地,就是UIC新校園項目用地。當時還是果林、魚池、家禽養殖場、空置的舊廠房和部分民房,而在短短的兩三年后,這里就別有天地了。<br></h3><h3>圖為新校園所在地原貌。<br></h3> <h3>在UIC新校園規劃圖上,現代化的建筑與湖光山色相映成趣,融為一體。這是一個綠色、開放、富于交流的教學與生活區,充分體現了UIC倡導博雅教育理念的需求。其總體規劃設計出自于香港著名建筑設計師、UIC現有教學樓設計者呂元祥之手。為此,新校園保留了現有校園建筑相連、低層透視的特點。對于空間的有效利用,對環保節能的重視和對自然環境的尊重,使整個設計非常人性化,并充滿人文氣息。<br></h3><h3>設計師設計理念詳見《納山水人文精粹,匯東西文化源流的UIC校園設計》。</h3><h5><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sqpYXa9HQN7wnInWCXdBQ"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納山水人文精粹,匯東西文化源流的 UIC 校園設計</a><br></h5> <h3>作為一所博雅大學,UIC將加強音樂、藝術、文化方面學科的發展,并設立新學部。音樂與視覺藝術學院大樓是新校園重點規劃設計項目,融于自然、利用自然,富于交流的音樂與視覺藝術學院未來將成為UIC一張嶄新的名片。音樂與視覺藝術學院大樓環中央湖區而建,建筑面積為1.5萬平方米,配有合奏室、錄音室、表演廳、視覺藝術工作坊、音樂圖書館等。此外,配合音樂與視覺藝術學院,還設計了適合傳統經典演藝形式的演匯中心和融合多種優勢,適合多種演繹形式的劇院。</h3> <h3>學習資源中心(簡稱LRC)位于新校園中心位置, 建筑面積1 . 2 萬平方米,共4層。造型獨特,地下二層處于中央綠脈的最東端,通過綠脈連通宿舍區和教學樓;頂上二層形狀似燈籠,中空,四壁通透。新學習資源中心致力于為師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交流空間,人性化舒適的設計體現于每個細節,而且新學習資源中心將更加注重電子數碼資源的建設和利用,增加電腦設備,及小組討論空間,并提供休閑咖啡間。<br></h3> <h3>被稱為“新學生文化小鎮”的宿舍區毗鄰新校園北面, 占地4 .5萬平方米(6 7畝), 與會同村及開發商合作建設,已于2 0 1 4年4月動工。</h3><h3>學生活動中心面積約為5000平方米,為學生提供了多元的學習交流空間,包括學習共享空間(Learning Commons)、項目研習室、個體研習室、休閑休憩區等。設有舒服的沙發,并提供休閑飲食。<br></h3> <h3></h3><h3></h3><h3></h3><h3></h3><h3>新校園建筑分布圖: 第一期工程:音樂與視覺藝術學院、學習資源中心、行政中心、大學會堂、演匯中心、教職員餐廳。 第二期工程:教學樓、體育館、學生飯堂、學生活動中心、地下停車場。 第三期工程:發展預留用地。</h3><h3></h3><h3></h3><h3></h3><h3></h3> <h3>UIC新文化小鎮第一期封頂儀式于2014年10月23日在會同村隆重舉行。這是繼6月份新校園奠基之后取得的又一突破性進展。第一期工程共5棟,于2015年1月完工,提供1800個宿位,大一學生于2015年3月份入住該宿舍區。第二期工程2015年暑假完工,可提供1200個宿位。<br></h3> <h3>2015年3月20日,寧靜的會同古村周邊開始熱鬧起來,UIC新文化小鎮迎來陸續返校的近一千三百名大一學子入住。此次正式啟用的新宿舍第一期共有四棟,可容1,666人,而第二期工程正在施工。新小鎮的各項硬件設施比起原來在珠海北站附近的校外宿舍創雅苑較為完備,為創建UIC獨特的舍堂文化提供了更佳的環境。<br></h3> <h3>經過一年的籌備,第一期工程于2015年9月中動工。新校園第一期工程設施包括:音樂藝術設計中心、室內體育館( 包括3個標準籃球場、1個恒溫泳池、各種室內運動空間以及3個露天網球場)、大學會堂、行政樓、演藝廳等,預期目標于2016年秋天完工并投入使用。</h3><h3>為了解決UIC學子體育場地不足的問題,新校園第一期工程規劃修建室內體育館。體育館總建筑面積為1 . 4萬平米,設計方面強調通透,采光通風條件良好,總體設施達到現代體育要求,共由地下一層和地上四層構成。<br></h3><h3>新校園第二期工程于2015年年底動工, 包括:8棟教學樓、11個演講廳、學習資源中心、學生餐廳、學生會辦公室和活動中心、3000多床位的學生宿舍,預期目標于2017年秋天完工并投入使用。<br></h3> <h3>2016年3月2日,UIC新文化小鎮師生活動中心正式啟用,在2016年UIC全體學生組織干事就職儀式上舉行了揭牌儀式。新文化小鎮師生活動中心的啟用為師生營造了更加溫馨、富于交流的空間。開放時間為周一到周四的早上八點半到晚上九點半,以及周五早上的八點半到下午五點半。</h3> <h3></h3><h3></h3><h3>2016年6月22日上午,UIC新校園一期工程第一棟建筑文化創意中心順利封頂,校領導與工程、監理等單位負責人共同見證這一重要時刻。文化創意中心(在規劃設計時曾暫稱音樂藝術設計中心)建筑工程經過300多名現場施工人員風雨兼程地加班加點,從4月25日至6月22日,連續奮戰了58個日夜,終于順利封頂。新校園全面建成后,樓前將有溪流湖水,背有綠林靠山,環境優美,鳥語花香。 文化創意中心建筑面積約19,562平方米,共五層,大部分空間將由新學部——文化與創意學部使用,內設有展廳、課室、影視制作室、藝術工作室、繪畫室、虛擬演播室、電腦工作室、錄音室等。<br></h3><h3></h3><h3></h3> <h3>截至2017年1月5日,新校園的文化創意中心、體育館和行政樓已經封頂,大學會堂、演藝廳、學習資源中心(圖書館)、實驗室大樓、教學樓(共七棟)以及宿 舍樓(共八棟)正在建設中,預計2017年秋天可以啟用。<br></h3> <h3>截至2017年2月19日,新校園的文化創意中心已基本完工,體育館、大學會堂、演藝廳和行政樓已經封頂,正在進行內部裝修。<br></h3> <h3>2017年2月22日,正值新校園文化創意中心基本完工之際,UIC舉行新校園2017新春團拜,邀請校園建設管理方、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大力協助新校園建設項目的高新區和會同村領導共聚一堂,共同見證這個有意義的時刻。吳清輝校長在致辭對所有為此付出努力的單位致以衷心的感謝,他說:“經過一年多的辛勤努力,文化創意中心終于率先落成,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時刻。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遇到了不少困難和挑戰,包括天氣、征地、管理等問題。目前,新校園還在爭分奪秒地建設,工地上高峰時有兩千多名工人在施工,新校園的行政樓、大學會堂、體育館會在兩三個月內陸續竣工,我們期待9月份可以全面搬進新校園,也希望大家共同把新校園建設得更好,推動UIC往更高的臺階發展。”<br></h3> <h3></h3><h3></h3><h3></h3><h3></h3><h3>2017年3月14日上午經過各方不懈努力,于2016年12月23日正式破土動工的UIC新校園二期工程三棟宿舍樓順利封頂。 新校園二期宿舍區共建設八棟宿舍樓,建筑面積約68,606平方米,預計提供約4,100個宿位。今天封頂的是D1、D2、D3三棟宿舍樓,另外四棟將于三月底前全面封頂,最后一棟D8宿舍樓力爭于4月10日前封頂。新校園建成后,連同現已投入使用的六棟宿舍樓,共有14棟宿舍樓,可容納全校學生居住。<br></h3><h3></h3><h3></h3><h3></h3><h3></h3> <h3>2017年3月31日上午,位于會同村的UIC新校園二期工程教學樓舉行封頂儀式,新校園二期共建設八棟教學樓,建筑面積90680.45平方米,地下設有九個大型階梯教室、兩個多功能廳,以及實驗室、電腦室等設施,地上有多個多功能教室、活動室。其中,大型階梯教室能容納259人,里面設有傳譯室和控制室,并且具有吸音功能。兩個多功能廳建筑面積共為860平方米,未來的高桌晚宴以及大型演講會均可在這里舉行。多功能廳的設計頗具特色,兩個廳之間以折疊門作為分隔,需要時可以連通使用,共能容納376人。此外,包括面積約17678.64平方米的學習資源中心在內的所有與教學相關的大樓,全部于4月中旬完成封頂。<br></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2017年 5月10日,UIC教務議會通過2017-2018學年校歷,確定學年第一學期從9月19日開始,標志著新校園將在這一天正式啟用。從爭取珠海市政府的支持,到新校園的規劃建設初具規模,學校做了多年的努力。 2011年9月,珠海市教育局發函告知,經市政府同意,將適度增加UIC辦學用地。 2014年6月,珠海市政府與UIC簽署合作協議,劃撥300畝土地給我們建設新校園。 2015年8月,會同新校園開始平整土地。 2017年9月,全校師生將遷入新校園。 2005年創辦至今,“金鳳路28號”承載了UIC十二年的記憶,艱辛與歡樂,挫折與成長。從2017年9月開始,若獲有關部門批準,“金同路2000號”將成為UIC的新身份。<br></h3><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6t8D6TQGcB9awm1IHzeu9Q"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再見,金鳳路28號;你好,金同路2000號!</a><br></h3><h3><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2017年5月17日,香港浸會大學校董會副主席姚祖輝、校長錢大康及校董會成員一行14人來訪UIC,同行的還有浸大多個部門的負責人。來賓們參觀了UIC新老校園,了解學校發展情況和教育特色,并聽取了香港著名建筑師呂元祥介紹新校園的設計,對新校園的規劃建設表示贊賞。專程趕來參加此次活動的呂元祥及其團隊向來賓們介紹了新校園的設計方案。呂元祥表示,UIC新校園地塊依山傍水,自然風景美麗,賦予了他新的靈感。加之十多年來對UIC教育理念和特色的了解,也使他的設計能充分融入和體現UIC博雅教育的理念。廣州呂元祥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設計總監何立仁及項目經理莊文靚具體介紹了新校園的設計特色。UIC新校園設計上充分利用了自然條件,通過精心的布局,營造獨特的景觀,如湖是校園一大核心景觀,建筑環湖點綴,中軸綠脈形成獨特風景線,實現人車分離等。同時,也充分考慮建筑之間的關系和公共空間的交流作用,希望帶動師生多元、開放、無阻隔、活躍的交流氛圍。<br></h3><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eUSFcI0S36RpLgD0GA7XSg"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博雅新校園 ∣ 珠海聯合國際學院 (UIC) 校園設計再探</a><br></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經過多年的規劃施工,UIC新校園大部分建筑物已完成建設,投入使用。從2017年8月下旬開始,各行政部門和教學單位陸續告別“金鳳路28號”。9月中旬,6,000多名師生匯聚新校園,開啟“金同路2000號”的新篇章。 為方便大家辨識,新校園各棟建筑物都有屬于自己的編號。在編號方面,教學區建筑物以T開頭,包括T1-T8、T29(原新文化小鎮8棟);宿舍區即博雅小鎮,由會賢邨(原新文化小鎮1棟至5棟及7棟)和大同邨組成,建筑物以V開頭,包括V15-V28。<br></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校園建筑物和主要道路是大學文化的重要載體,除了編號,UIC也為其進行文化命名,既彰顯了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校園文化,又方便了師生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以吳清輝校長為首的工作小組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命名方案建議,并經校務委員會討論通過。吳清輝校長表示,UIC作為一所國際化的大學,新校園建筑物及道路命名主要體現了博雅教育的理念,以及中西文化的交融。 校園主要道路為“大學道”、“明德路”、“親民路”、“至善路”,出自儒家經典《大學》開篇第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br></h3><h3></h3><h3></h3><h3></h3><h3></h3> <h3>博雅小鎮(宿舍區)分為“會賢邨”與“大同邨”。“會賢邨”包括編號V23-V28宿舍樓(原新文化小鎮1棟至5棟及7棟),以中外歷代賢者進行命名,寓意賢者會聚于此。經工作小組討論,擬定以西方三大文學家歌德(德)、雨果(法)、莎士比亞(英)以及中國宋、明、清三大文豪及思想家蘇東坡、王陽明、曹雪芹為建筑物命名。</h3> <h3></h3><h3></h3><h3></h3><h3></h3><h3>V15-V22宿舍樓為“大同邨”,寓意不同思想文化互相借鑒、兼容并包,共筑中國夢。其中V15-V18命名為“仁愛樓”、“抱樸樓”、“明心樓”、“尚賢樓”,分別體現儒、道、釋、墨的中國傳統文化。V19-V22四棟宿舍樓則以UIC校訓“博文雅志、真知篤行”分別命名。<br></h3><h3></h3><h3></h3><h3></h3><h3></h3> <h3>教學區包括9棟教學樓,編號為T1-T8和T29(T29為原新文化小鎮8棟)。其中,T1命名為“厚德樓”,寄望學子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包容謙虛的心態,工商管理學部的辦公室設在這里;T2取名“人文樓”,寓意以人為本的價值觀,設有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的辦公室;T3取名“格物樓”,源自《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代表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理工科技學部的辦公室坐落于此。T8為“博簡樓”,是為感謝中國華信能源有限公司對UIC新校園建設的支持而取名。<br></h3><h3>其他的建筑物包括學習資源中心、體育館、大學會堂、演藝廳、行政樓以及文化創意群落(原稱文化創意中心),暫時未有新命名。文化創意群落的相關設施除了提供給文化與創意學部使用,也將作為其他學部及教學單位等相關課程教學使用,稱作群落寓意是鼓勵跨學科的文流,互相砥礪切磋。<br></h3> <h3>大學會堂。大學會堂為三層結構,擁有兩層觀眾席,可容納1100人同時觀禮。</h3> <h3>大學會堂不僅是學校舉辦大型集會的場所,還是舉行各種表演、演講的首選場地。2017年和2018年,大學會堂兩度作為畢業典禮的主場所,不僅見證著一位位UICer的展翅高飛,也見證著UIC的成長和蛻變。</h3><p style="text-align: left;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quot;Helvetica Neue&quot;, &quot;PingFang SC&quot;, &quot;Hiragino Sans GB&quot;, &quot;Microsoft YaHei UI&quot;, &quot;Microsoft YaHei&quot;,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4px; letter-spacing: 0.5440000295639038px;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100%;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br></h3> <h3>體育館。</h3> <h3><font color="#333333">體育館分為地下一層和地上四層。地下一層為健身區,設有力量區、循環訓練區、熱身伸展區以及綜合訓練室。</font></h3><h1><br></h1> <h3>一層為擊劍室、搏擊室、恒溫標準泳池(六條泳道),以及泳池看臺。二層為乒乓球室、醫務室、體育老師辦公室,泳池看臺由此層進。</h3> <h3>三層有舞蹈/瑜伽房、器材房、裁判休息室以及多功能館即室內綜合球場(三個標準籃球場,也可用作羽毛球場和排球場)。</h3><h3>四層為柔道/劍道室以及多功能室。</h3><h3>頂層為三個露天的標準網球場,以及沿網球場的健身跑道。<br></h3> <h3><font color="#333333">除了體育館,位于V24陽明樓附近還有小型室外籃球場。</font></h3><h3><br></h3> <h3>教學樓T29演講廳。</h3> <h3>課室。</h3> <h3>為慶祝喜遷新址,UIC于2017年11月22日至12月9日舉行以“新時代、新校園、新旅程”為主題的新校園啟動慶典,由全校師生舉辦三十余場別開生面的慶祝活動,主題涉及學術、科技、文學、藝術、體育等領域,共同為UIC打call。這預示著UIC經過了十余年的教育探索后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br></h3> <h3>2017年12月9日上午,中華文化傳播研究院在文化創意群落舉行了隆重的啟用儀式。中華文化傳播研究院設有“華信杰出學者”、“華信駐校學人”、 “華信駐校藝術家”等項目。中華文化傳播研究院成立于2016年12月,是UIC國際化教育發展策略指導下創立的學術機構,由許嘉璐教授任院長,吳清輝教授任常務副院長。研究院秉承“傳承千載、播揚四海”的理念,整合UIC相關機構和資源,致力于中華文化的對內傳承和對外傳播,并積極展開學術研究,通過多種形式創造性地開展教學與研究、文化活動,促進文化根脈在民間的復蘇與新生,為國家文化發展和傳播戰略服務。<br></h3> <h3>2017年12月9日博簡樓揭幕儀式。中國華信與UIC真誠合作,大力幫助UIC更好地發展博雅教育,為特別感謝中國華信在資金上對UIC的大力支持,UIC將T8實驗樓命名為中國華信博簡樓。<br></h3> <h3>2017年12月9日是UIC新校園啟動慶典日,研究生院成立典禮也于當天下午在許嘉璐會議室前廳舉行。吳清輝校長在致辭中表示,研究生院掛牌成立標志著UIC進入了一個新的更高層次的發展階段。UIC研究生教育將堅持以質量為核心,為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更多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為國內的研究生教育提供新的培養范式。</h3><h3>在辦學之初,UIC決定先把主要精力放在本科生教育上,因為一流的本科教育是一流的博雅型大學基礎。2008年UIC與香港浸會大學合作成立聯合研究所(JIRS),在一些重點的學科領域培養碩士和博士研究生。近10年來,聯合研究所采用浸大和UIC雙導師的培養方式,成功地培養了數十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br></h3><h3>吳校長表示,十二年的辦學實踐,UIC成功地實施了本科教育,也通過聯合研究所與浸大共同培養研究生的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UIC開展研究生教育的各項條件已經成熟。作為一所博雅型大學,UIC開展研究生教育將依托兩個母校雄厚的學術資源,采用雙導師制,在有選擇的一些優勢學科上,進行高水平的人才培養。他強調,UIC的研究生教育將堅持少而精的原則,規模不會很大,但質量要求很高。<br></h3><h3>UIC研究生培養將堅持全人教育,把立德樹人放在第一位;堅持國際化教育,采用全英語教學,按浸大研究院的質量標準體系對學生進行培養管理。研究生完成學業并通過論文答辯授予浸大相應的碩士或博士學位,相應的學位證書可獲的教育部的學歷認證。<br></h3><h3><br></h3><h3><br></h3> <h3>2017年12月9日,香港會計師公會會長陳美寶女士、總裁丁偉銓先生與吳清輝校長、工商管理學部院長左龍佩蘭教授為UIC新QP(專業資格課程)資源中心揭幕。QP資源中心是香港會計師公會在內地開設的首個QP資源中心,為UIC及外校學生提供QP課程考試、咨詢和培訓,從而更好地促進內地會計業人才向國際化方向發展。</h3><h3>QP資源中心設在T1教學樓203室。香港會計師公會專業資格課程(簡稱QP)考試以英語進行,采用的會計準則與國際標準看齊,有助擴寬考生的國際視野和競爭優勢。QP現已獲全球五大洲認可,完成QP的公會會員,可較易取得在亞洲、北美洲、歐洲、非洲和澳洲的會籍及執業資格。UIC會計專業課程是首家通過香港會計師公會認證的內地高校(目前共有17所)。<br></h3> <h3>2018年3月13日,位于T4的師生活動中心正式開放給師生使用,這里桌椅配套充足,營造了溫馨、富于交流的空間,可供老師和同學們午間休息使用,也成為同學們學習討論的好去處,同時也有China Daily等報紙供大家閱讀。<br></h3> <h3></h3><h3></h3><h3></h3><h3>UICer期待已久的新學習資源中心(LRC)于2018年3月14日正式試運行(5月23日正式開館),新穎的設計、先進的設備、超高的顏值引起了校內外廣泛的關注。走進學習資源中心,巨大的中央天窗,貫通四層的螺旋式樓梯、通透的玻璃外墻、草綠色的地毯,寬敞明亮、優雅大氣的環境靜候著同學們的到來。 新LRC在軟硬件方面都有了較大提升。新館建筑面積18,000平方米,現有1,800個自習位置,包括200個配備電腦的學習位置(其中39臺為蘋果電腦),分布在四個樓層,數量皆在舊館的三倍以上。LRC現有館藏31萬冊,圖書種類26萬,中英文館藏的比例為1:1,英文館藏數量在廣東省高校中位居前列。報刊閱覽區有中外雜志300多種,電子圖書60多萬冊,數據庫60個(外文為主)。 根據教育部高校圖書館事實數據庫顯示,在2016年全國申報的1062所高校圖書館總經費排名中,UIC排名第107;在2016年廣東省144所高校圖書館文獻購置費排名中,UIC排名第14;在2015年全國高校生均文獻資源購置費排名中,UIC在申報的687所高校中名列第8,達到每名學生2000元,全國平均水平為每名學生500余元。 LRC注重的是圖書的質量而非數量,因此復本率較低;并且館藏跟UIC的學科緊密相關。圖書的采購會仔細參考各學部的教學大綱,并將各出版社的最新目錄發送給各學部老師,請其推薦課程需要的圖書。除在香港誠品書店的現場采購之外,一年兩次的“國際學術圖書展”都會邀請多家出版社攜數千本圖書來校,供師生現場挑選。<br></h3><h3></h3><h3></h3><h3></h3> <h3>學習資源中心處于校園最中心,可謂是點睛之筆,全玻璃的外墻十分大氣,內部設計更是結合美觀、實用、高科技為一體,新館的設計跟LRC的核心理念是分不開的。中央天窗顛覆了傳統密封式圖書館的設計,將會同村的自然環境和諧地融合起來,綠草地毯就像會同村的綠色延伸進了館內。通過玻璃幕墻、天窗增加自然采光面積,不僅節約能源,人在自然光條件下學習也更加愉悅,學習效率更高。<br></h3> <h3>三、四層設有正念室,備有蒲團和休閑搖椅,學習之余可在此休息,放空自己,享受片刻的寧靜。<br></h3> <h3>位于二層的報刊區設有期刊抽屜,既美觀又可以收納更多往期期刊,方便翻閱。<br></h3> <h3>LRC每層樓都有設有給同學們看書、自習的地方,而且每個自習位置都帶有電源插頭,并且設置半透明的隔板也有效避免了受到其他人的干擾。<br></h3> <h3>位于三樓的智能書架,在電子顯示屏上可搜索本架圖書信息。<br></h3> <h3>同學們在自助還書機還書之后,圖書會進入自動分揀機,書在傳送帶上會被自動分揀到不同的區域,提升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降低分揀錯誤率。<br></h3> <h3>高背椅+定音罩,舒適的視聽空間不怕打擾到其他同學,這是大家超喜歡的視聽區。<br></h3> <h3>LRC還配備了書本殺菌機,讓書本更加干凈衛生。<br></h3> <h3>在LRC外放置了24小時自助還書機,隨時可以自助還書,省去排隊的煩惱。<br></h3> <h3>學習資源中心開館時間。</h3> <h3>學校于2018年5月23日舉辦了新校園嘉年華,期間首次在校園內舉行皮劃艇表演賽和雅樂團表演,多個教學和研究的新場所亦正式揭牌亮相。</h3><h3>“2018龍飛鳳舞UIC” 皮劃艇表演賽于當日下午在中心湖開賽,分為皮劃艇接力賽、花樣漿板接力賽兩個項目,共30位師生參加。本次比賽是全人教育海上拓展課程的展示與延伸。海上拓展課程是采用體驗式學習方式,以獨木舟(kayak)基本技術、救援、團隊比賽、海上遠行等項目為載體,通過團隊建設、實踐模擬、自我突破等環節,使同學在認知、意志、決策力、領導力和奉獻精神等方面得到提升。<br></h3> <h3>矗立在中和廣場的中和雕塑寓意著中西合璧、兼容并包,由香港著名雕塑家文樓先生設計。他也來到現場,與師生們一起為雕塑揭幕。<br></h3> <h3>在“中和”雕塑揭幕儀式上,UIC雅樂團也首次正式亮相,演奏了《望月婆羅門》《雙鼓楚商》《木瓜》等樂曲,給大家帶來不同凡響的文化體驗。這是嶺南地區首個高校雅樂團。</h3><h3>雅樂泛指古代宮廷音樂,于西周周公時制禮作樂,通過禮樂制度讓“樂”做到和諧精神、陶冶情操。UIC雅樂團于2018年3月成立,現有成員有20余人,所用部分樂器是以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青銅樂器按1:1的比例復制而成的。<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LdP_qm3biXTxPIf8FO_HFA"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探秘 | 聽說有一套古代雅樂器落戶UIC?</a></h3> <h3></h3><h3></h3><h3>當天,UIC聯通大數據產學研中心和創客中心正式揭牌,將促進產學研項目進一步發展。UIC聯通大數據產學研中心將有效利用中國聯通珠海分公司及UIC雙方資源,攜手共建產學研實驗基地。 創客中心由創新中心、大數據分析與應用研究所和創客空間三部分組成,將會啟動包括教育科研、創業實訓、專業培訓等多種項目以豐富在校大學生的相關知識儲備。<br></h3><h3></h3><h3></h3> <h3>射道從2013年開始成為全人教育體驗學習的一門選修課程,全新的射道館“一陽射圃”也于當天正式揭牌。 “一陽”取自《易經》的“一陽來復”,寓意大地回春、文化復興之意。“射圃”取自孔子與弟子舉行射禮的典故。<br></h3> <h3>位于T4的新師生活動中心也舉行揭牌儀式。秉承了“以學生為導向”的宗旨,新師生活動中心是一個互動學習的平臺,具有多功能性,師生們可在這一開放的環境中自由學習和交流。該中心自投入使用以來已舉辦多項活動,同時也為學生會和學生社團提供辦公場所。<br></h3> <h3>UIC新校園的發展離不開家長的支持,熱心家長為新校園捐贈了樹木和大同石。吳清輝校長表示,家長捐贈大同石,使大同思想在UIC得以傳承,也令新校園更添風雅古韻之美。<br></h3> <h3>  UIC于2018年6月29日在大學會堂舉行第十屆畢業典禮暨榮譽院士頒授典禮,千余名學生學成畢業。同時,五位社會杰出人士獲頒榮譽院士,今年獲嘉許的分別是美國心理學家、統計學家、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特聘教授Peter M. Bentler,科大訊飛創始人、現任公司董事長劉慶峰博士,香港科技大學創校校長吳家瑋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葉朗,著名琵琶演奏家、中央音樂學院章紅艷教授。<br></h3> <h3>2018年8月2日UIC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一則消息:珠海市高新區管委會將在會同村旁建設一個社區體育公園交UIC管理,在優先滿足UIC體育教學需求外,設施可與市民共享。體育公園占地面積約100畝,建設將會分期進行,完成一項啟用一項。計劃先行建設400米的標準跑道田徑運動場,以滿足學校最為迫切的需要,爭取在今年年底完成。其后,籃球、網球、排球、體驗拓展設施等各種場地也會陸續建成啟用。</h3><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qUoJLnkgBfgWt38fayJFKA"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權威發布 | UIC將擁有體育公園?真相是……</a><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quot;Helvetica Neue&quot;, &quot;PingFang SC&quot;, &quot;Hiragino Sans GB&quot;, &quot;Microsoft YaHei UI&quot;, &quot;Microsoft YaHei&quot;,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4px; letter-spacing: 2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100%;"><br></span></h3> <h3>據悉,體育公園將有4個籃球場、2個網球場和2個排球場。在田徑場周圍,也會爭取增加綠化以及種植高大的樹木,營造更好的運動環境。</h3> <h3>除了市政道路可以通車抵達,學校也會在會賢邨修建人行專用道,經由會同古村橫街,直達體育公園。從學生宿舍步行前往體育公園只需10分鐘。</h3> <h3>2018年9月1日UIC新任學術副校長陳致教授正式上任。</h3><h3>陳教授出生成長于北京,上世紀80年代于北京大學歷史系獲得學士學位,隨后于南京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獲得碩士學位。1999年于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東亞系獲得博士學位。2000年開始在浸大中國語言文學系任教,曾擔任中文系主任及文學院署理院長。</h3> <h3></h3><h3></h3><h3>2018年9月26日, UIC迎來第一屆授課型碩士研究生共30人,工商管理學部和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分別舉辦了專業會計碩士和傳播學碩士新生見面會。 有趣的是,這一批碩士研究生中,有的本科為傳播學專業,研究生選擇了會計;也有本科為會計學專業,研究生卻選擇了傳播學。重返校園跨領域讀研,同學們依然信心滿滿。<br></h3><h3>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今年有13名傳播學碩士新生,他們須在2個學期修完27個學分。專業會計碩士課程分3個學期上課,要求完成36個學分,內容十分緊湊。過去沒有修讀會計學、經濟學、信息科技、管理學和統計學的學生,還要補修這些課程,但不計學分。<br></h3><h3><br></h3><h3></h3><h3></h3> <h3></h3><h3></h3><h3>2018年11月17日下午,近500名本屆UIC畢業生和他們的親友們參加了第59屆香港浸會大學畢業典禮UIC專場。<br></h3><h3>每屆UIC畢業生都可參加兩次畢業典禮,6月,他們在UIC舉辦的畢業典禮上獲頒UIC畢業證書,依依惜別;11月,他們在香港浸會大學舉辦的畢業典禮上獲頒香港浸會大學學士學位證書,再啟征程。 2018屆是UIC第十屆畢業生,共有1220名UIC畢業生獲頒浸大學位證書,26人獲頒最佳學業成績獎,125人獲得一等榮譽學位。<br></h3><h3></h3><h3></h3> <h3>UIC校董會第二十三次會議于2018年12月8日在北京京師大廈召開。這次校董會是一次不尋常的會議。從零開始,帶領UIC一路走過來的創校校長吳清輝教授,以及一直關注并支持UIC發展的浸大校董會主席鄭恩基先生將卸任校董,最后一次出席會議。<br></h3> <h3>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UIC校董會主席許嘉璐教授在會上感謝他們兩人對UIC所作的重大貢獻,并代表校董會致送書法條幅以作紀念。這兩幅字均是由UIC學術副校長、新任校董會秘書陳致代表校董會以及全體師生撰寫的。</h3><h3>送給鄭先生的條幅是“恩勤滋九畹,基石柱雙園”。鄭先生服務香港浸會大學校董會20年,其間先后擔任副主席和主席各六年,對浸大和UIC兩校培養人才貢獻良多。許先生贊揚鄭先生身兼多職,但從未耽誤過 UIC 的事務,為 UIC 發展付出了巨大努力。UIC 今日的成長,離不開他的鼎力支持。<br></h3><h3>吳校長獲贈的條幅上書:“清芬流遠邇,輝熠耀琳瑯”。許先生表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教育上去了,就大有希望。可以說吳校長是將他的畢生精力投入到教育事業當中,為中國高等教育開辟了一條新路,并且邁出了關鍵性、基礎性的幾步。他動情地說,培養下一代是我們的天職,當教師是值得自豪的一種使命。吳校長多年來的辛勤付出,所為何來? 不過就是為了香港,為了祖國,為了我們的未來下一代。<br></h3> <h3>將于明年2月離任的吳校長在校董會上用多個“最”回顧他與UIC的15年。他表示,最難忘的是把一片荒地變成一所大學的日子;最自豪的是學生學有所成,對學校有感情,對社會有貢獻;最有成就感的是推行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學生中華文化底蘊;最期望的是UIC更上一層樓,成為中國博雅教育的典范,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出卓越貢獻。<br></h3> <h3>列席會議的候任校長湯濤院士也在會上發言。他回顧了2003年非典期間跟隨吳校長到北京與許先生商談合作辦學,以及作為首屆校董會成員參與UIC建校工作的難忘經歷。他表示,近年UIC辦得很成功,在學生培養、社會影響等方面都十分正面。“吳校長曾任浸大理學院院長,后來我也擔任此職。如今我又要繼任UIC校長,既感榮幸,也是挑戰。”<br></h3> <h3></h3><h3></h3><h3></h3><h3> “在國家進一步改革開放,在粵港澳大灣區加強建設這樣一個時代,UIC有了很好的發展機遇,包括香港浸會大學,包括北京師范大學在珠海校區的轉型,天時地利人和加在一起,我相信未來UIC的前景會更美好。”——北師大校長董奇教授 董奇教授在12月8日UIC校董會結束后的午宴上作了熱情洋溢的發言,既感謝吳清輝校長和浸大校董會主席鄭恩基對UIC所作的重大貢獻,也對今后三校加強合作寄予厚望。他特別提到,UIC難就難在它是個創新的體制機制,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但是從吳校長身上能感受到他的責任心、愛心、創新、執著、鍥而不舍的精神。經過十多年的發展,UIC能取得這樣大的成績,與有一位杰出的校長、與吳校長的心血和付出是分不開的。<br></h3><h3>圖為董校長代表北師大贈予吳校長國畫《黃山秋色》。<br></h3><h3></h3><h3></h3><h3></h3> <div class="tc-card-imagetext-text" style="margin-bottom: 0.2rem; line-height: 30px; font-size: 18px;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h3><font color="#333333">“悠悠珠江文脈長,諸賢會同意氣昂。篳路藍縷創吾校,華夏教育譜新章。師生家國齊努力,鳳凰展翼天際翔。</font><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兼融并蓄納百川,情系中華懷萬邦。”愿所有的UIC人不忘建校時的艱辛,堅持教育的初心,借助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東風,續寫UIC的輝煌!</span></h3></div> <h3>文字和圖片來源:UIC官網、聯合國際學院UIC微信公眾號</h3><h3>附:CCTV:講述UIC跨越之路視頻;</h3><h3> UIC新校園全景漫游</h3> <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uTGuRRlv3xVOBaYs9369dA"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CCTV老故事:講述UIC跨越之路</a><br></h3> <h3><a href="https://720yun.com/t/gapjawo88mt6wm27i9?pano_id=tSPzTfmKMTYf8h76&amp;isappinstalled=0&amp;from=singlemessage"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UIC新校園全景漫游</a><br></h3> <h3>和UIC有關的另外兩個美篇,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鏈接查看。</h3> <h3><a href="http://www.xsjgww.com/1ypoyek"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又見UIC</a><a href="http://www.xsjgww.com/z5a0q4l"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博文雅志鑄夢想,真知篤行創輝煌——UIC的前世今生</a><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松县| 尖扎县| 漯河市| 会泽县| 华容县| 平安县| 博湖县| 霍城县| 繁昌县| 盐源县| 昌吉市| 乐至县| 封丘县| 象州县| 中江县| 龙陵县| 临高县| 佛冈县| 江北区| 那曲县| 盐山县| 峨边| 清原| 布拖县| 吴桥县| 隆安县| 连城县| 山阴县| 泰安市| 定日县| 离岛区| 慈溪市| 三河市| 宝鸡市| 玉田县| 台北县| 赣州市| 五寨县| 丹凤县| 西平县| 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