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波士頓最著名的小路,應該是自由小路(Freedom Trail)。從城中心的公共花園(Boston Common)到Bunker山,用地上的一條紅線將波士頓早期發展史上重要的人、事、地點、建筑都串聯起來。如果你到波士頓只有一天,這應該是你應去的地方。而另一條著名,或不那么著名的小路,就應該是民兵公園(Minute Man Park)的戰爭小路(Battle Road,它的延長線也通到Bunker山)。它主要只與美國歷史上的一天,但又是最重要的一天有關。這一天就是美國革命戰爭(又稱獨立戰爭)爆發日。一七七五年四月十九日,戰爭在此開始。</h3><h3> 本人有幸在這附近住了二十年,近十多年上下班都要經過民兵公園和另一州公園瓦爾登湖。原主要在瓦爾登湖游泳,徒步鍛練。但近幾年瓦爾登湖游人日益增多。今年春,又被文學城一篇游記稱為"尿池子"所惡心,就改為每天下班后到戰斗小路快走一小時。周末則走全程來回九英里、三小時。春夏秋三季,走走看看想想,受益匪淺。所以想寫點兒東西,以示敬意!</h3> <h3>1775年4月18日深夜英國殖民軍組織出動了一支七百多人隊伍前往郊外的Concord康德鎮搜查據報藏于地方的一批軍火,包括"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火炮。城中商人Paul Revere和William Dawes連夜分頭騎馬出城報信。19日凌晨約五點,英軍到達郊區小鎮列克星頓(Lexington)中心綠地(Battle Green)與早已列隊等在這里的民兵相遇。接著發生的事情比較混亂,無人說得清那方先開的第一槍,也有說有人從附近房角打冷槍。但在英軍的排槍下,當地民兵死8人,傷多人;英軍僅輕傷一人。民兵指揮官下令轉進,也一直堅持說,未下令民兵開火。但這也成為日后為戰爭爆發,打響革命第一槍的地點發生爭執的原因。</h3> <h3>當晚列克星頓民兵集合,等待和傳說打冷槍的地方</h3> <h3>綠地上的紀念方碑</h3> <h3>民兵撤退后,英軍繼續前進。從列克星頓到康德鎮的戰斗小路入口。</h3> <h3>民兵公園游客中心</h3> <h3>在通知了列克星頓后,報信三人(后加入一人)半夜在此處為英軍騎兵斥候攔截。Paul被抓住后,馬匹收繳,讓其自行走回了列克星頓。僅余<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amuel Prescott</span>一人最后將消息送達康德。</h3> <h3>英軍最終到達目的地康德鎮,分散搜查隱藏的軍火</h3> <h3>一支英軍小分隊留守在康德河的北橋處</h3> <h3>四鄉趕來的民兵在橋頭西岸的小坡上聚集</h3> <h3>從小坡上遠望英軍把守的橋頭</h3> <h3>冬春河水高漲時的橋頭</h3> <h3>當英軍逐步撤到橋東頭,準備排成阻擊線時,民兵則列隊發起了決死沖鋒。英軍首先開槍打死打傷沖在前面的幾人后,民兵指揮官發出了"以上帝的名義,開火!”的正式命令。這是民兵武裝向宗主國軍隊第一次正式開火,也被更多的人認為是打響美國革命戰爭的第一槍。稱為“震驚世界的槍聲”。</h3> <h3>在民兵的火力打擊下,兩名英軍士兵當場陣亡。英軍損失"慘重",沒有多少戰爭經驗的軍隊陷入混亂,從這里開始后撤。民兵則喜出望外的發起追擊。</h3> <h3>試圖翻譯北橋橋頭當場陣亡的兩名英國士兵墓碑上刻寫的四行詩,敬請指正。</h3><h3> 來自萬里之遙,</h3><h3> 亡于捍衛帝國。</h3><h3> 大洋浪潮淹沒了,</h3><h3> 英國母親的悲泣。</h3><h3><br></h3><h3>原文:Grave of British Soldiers</h3><h3> <i> They came three thousand miles and die,</i></h3><h3><i> To keep the past upon its throne:</i></h3><h3><i> Unheard, beyond the ocean tide,</i></h3><h3><i> Their English mother made her moan.</i></h3><h3> April 19, 1775</h3> <h3>橋頭一手持槍,一手扶犁的民兵銅像</h3> <h3>也是人民有權武裝反抗暴政的傳統形象</h3> <h3>在Meriam角,抄近路的民兵趕上了整隊撤退的英軍。襲擾阻擊戰從這里開始。</h3> <h3>今日寧靜祥和的鄉村健身小路,當年是一條到波士頓16英里長的血腥之路,英軍陣亡73人,174人受傷。</h3> <h3>仍在運營的小農場</h3> <h3>路邊農產品銷售點</h3> <h3>跨越當年濕地草場的棧道。</h3> <h3>這條當年麻省東西交通大道旁的大車店,也是附近居民交往的熱點。</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經常在此進行一些革命歷史教育。</h3> <h3>周末的老式步槍開火表演。某天開了五槍,只有第三,第五槍打響。把捂耳朵的女解說員鬧得很尷尬。</h3> <h3>史密斯少校的故居。林肯鎮的民兵指揮官,得到消息后,立刻召集林肯民兵,是十九號上午第一支趕到康德鎮的民兵隊伍。</h3><h3>同一家庭,當天又收留一個重傷的英軍士兵予以救治,但終因傷重不治,二天后去世,葬于附近。</h3> <h3>夏花絢爛中的老屋</h3> <h3>雨后復斜陽</h3> <h3>重回Paul Revere報信抓獲處。</h3> <h3>沿路處處可見的英軍士兵紀念墓碑。在美國獨立日也插上了英美兩國國旗,以示尊重,紀念。</h3> <h3>Fiske山上的小路,當年民兵在此阻擊激戰的地方。戰斗中英軍指揮官落馬受傷,指揮組織?入渾亂,一度到了崩潰的邊緣。只是過了列克星頓鎮,得到了約一千英軍部隊的增援,才重新穩定下來。</h3><h3>又聞。增援部隊曾在劍橋哈佛大學附近迷路(大概使用了過期的軍用地圖),為路過的二名哈佛學者熱心指路,才找到了去列克星頓的路。雖然這二位沒有即時通訊工具的學者,不了解當天所發生的國家大事,但事后仍被視為賣國賊,永久驅除國境。</h3> <h3>小雪后的山頭小路。</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增強后的英軍終于傍晚撤回了查爾斯頓半島。但幾天后,整個灣區為附近幾州約二萬名民兵所包圍,開始了長達十一個月的波士頓大圍困。一個新的國家誕生之路開始了!</h3> <h3>通往公園中心停車場的小路</h3> <h3>傍晚的停車場。</h3> <h3>每日行走,手機照下的動物花草。</h3> <h3>如夢如幻,二百多年過去了。</h3> <h3>這里的一切重歸平靜。</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繁峙县|
泗洪县|
平潭县|
崇信县|
泰州市|
临泽县|
林州市|
稷山县|
安化县|
武强县|
广州市|
家居|
漳州市|
平凉市|
南涧|
宣威市|
左权县|
洮南市|
新巴尔虎左旗|
卢湾区|
安远县|
云林县|
南昌市|
泰州市|
京山县|
建瓯市|
缙云县|
肇州县|
安吉县|
金山区|
阿鲁科尔沁旗|
思茅市|
安龙县|
抚州市|
昌图县|
乐亭县|
芒康县|
兰州市|
郴州市|
南开区|
天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