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毛主席語錄。今年是知識青年上山下鄉50周年,這個日子值得慶祝,值得懷念,借助這個紀念年,因為我是知青的原因,早有個想法,想把知青歲月的那段美好時光和那年那月發生在知青身上的故事寫下來講給大家聽,通過近小半年收集整理釆集各種圖片資料,以及和戰友們一起的回憶。美篇背景音樂經過再三挑選,最后選了這首關牧村老師唱的"一支難忘的歌",回憶青春歲月的美好,今天美篇終于和大家見面了,總算了卻了自己的心愿,我的心愿也是我們這代人的共同記憶,知青情結已深深地烙在一代人的心里,知青那段經歷是一般人難以理解的懷舊情感……每個知青都有一堆故事,透著青春氣息,一篇又一篇,讓自己、讓他人重返那個無法復制粘貼的磋砣歲月……。<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 四十三年前,一九七五年四月二十三日,我們響應毛主席"農村是一個廣闊天地,在哪里可以大有作為"的號召,剛剛隨父下放插隊到農村返城不久,學校剛畢業的我,又接到知識青年插隊的通知書,當時父母不同意我去插隊,因為我剛和爸媽插隊返城,可能他們不愿我重返農村吧,通過和父母思想上交流,以及我不吃不喝的行動,他們看見我的決心,最后父母還是同意我去插隊了,我于一九七五年五月初,還沒來的急做任何準備背上自己的行囊,帶著知青辦給我們統一發放的"毛澤東選集"合訂本和一個軍用書包,一個白色搪瓷茶缸,匆匆去農村插隊了,沒想到,上山下鄉的歲月,是一段苦澀而甘甜、遺憾而無悔的歲月,只有親歷者才有體會。</h3><h3> 我們插隊的地方在呂梁地區離石縣田家會公社下樓撟大隊(下設三個自然村、下樓橋、五里鋪、后馬家村),大隊部設在后馬家村。我們知青也住在后馬家村。我們是地直機關知青點,知青隊陸續報到共47人,由地直單位派駐給我們倆名帶隊領導負責我們生活,勞動是大隊給我們安排,來到農村后知青們有的分配到林業隊當護林員,有的分配在青年突擊隊負責修河壩、燒石灰、炸石頭及農田基本建設,還有的務農和當代教老師等等,我的知青經歷有三年多,雖然那段歲月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一瞬間,且已漸行漸遠,但那滑落在田野地頭、山崗林間、河流小溪的身影還是哪么清晰,那么絢麗,青春的旋律、歷史的回聲還是在耳邊回蕩……,</h3> <h3> 回憶那些知青往事,我們插隊時,大多數還是一些未成年的孩子,當時畢伏香還不滿十五歲,是我們知青隊最小的妹妹,他(她)們把最美青春年華奉獻給那里,有的知青把熱血灑在那片土地,把生命留在那里,有的知青修河壩炸石頭砸傷骨頭帶著傷病繼續勞動,還有的知青在山洪瀑發沖毀了河壩時大家一起跳下河,手拉手筑起一道人墻去堵決口,在洪水中搶救國家財產差點被洪水沖走,有的赤腳趟在冰冷刺骨的河水里,凍的滿腿血口子還繼續戰斗,還有的當代教老師暈倒在講臺上,清醒過來后說"我沒事",繼續給同學們講課,等等,這就是我們可親可愛的知青,讓我今生難忘的那年、那月、那些知青身上發生的故事,難忘善良的老鄉,難忘那些不該逝去的人,難忘那山、那河、那路,難忘那笑也帶淚,哭也芳華的歲月。</h3><h3> (上圖)是我們上山下鄉通知書,及有關知青安置費用的紅頭文件和分經費分配表。</h3><h3></h3> <h3> 我們地直單位知青隊,先后來下樓橋插隊的共有47人,他們是。賈雙林 王潤民 李躍生 劉 中 王愛平 趙志慶 郝向炫 劉躍生 狄樹民 任曙光 郭聯喜 高聞世 李雪峰 胡曉華 畢伏香 韓惠娟 康永梅 范玉英 (劉 平) 劉建麗 王耀榮 梁東生 陳乃奇 孫東林 王月玲 石潤秋 李淑平 陳翻娥 韓惠敏 牛青平 高離玲 張秀英 成武生 馮建平 付 群 牛榆兵 付 英 劉 新 王建華 宋世英 薛雅娟 趙雅琴 許東林 翟文奇 張建中 王秀蘭 呂天中。以上名單人員,有先來知青隊的也有中途來的,還有中途轉到其他知青點的,所以個人照片沒有釆集全。<br></h3> <h3> 這座橋是我們插隊的后馬家村的一標志性建筑物,橋上是一條小路,最初應該是水渠,橋下是村民進村行走的一條路,橋上的小路曾經留下我們每個知青的多少足印,夏天的晚上知青們也會三三倆倆的坐在橋頭談古論今、聊天唱歌,這座小橋給我們留下許多美好回憶,今年八月份我回老家探親專程回去拍的這張照片。</h3> <h3> ?。ㄉ蠄D)圖片中的窯洞是我們知青曾經住過的八孔窯洞,這是現在的模樣,今年8月份我回鄉探親時拍的照片,另一孔窯洞我沒找到,只拍了七孔窯洞,就是這里曾留給我們多少值得回憶和有說不完故事的地方。</h3> <h3> 我們知青隊設在后馬家村,有40多名知青住在一排八孔窯洞里,一孔是我們的灶房,一孔是庫房和炊事員住,另一孔是帶隊干部的宿舍兼辦公室,其余五孔窯洞是知青們住,每孔窯洞住八九個人,窯洞前有一條小路,路邊一塊空地,到了春天我們在空地上種些蔬菜供知青們食用,我們有灶房,有事務長,知青們輪流做飯。插隊第一年是國家供應糧食,給些生活補貼,第二年靠生產隊分的口糧自給自足。就這樣開始了我們的知青生活,有時下了工往回走時,遠遠看到山上綠茵茵的樹和藍天下飄著的白云,還有我們八孔窯洞房頂上冒著裊裊炊煙,我陷入了沉思,這就是我扎根農村生活勞動的地方嗎…… (上圖)是我們知青隊的八孔窯洞,站在窯洞前的兩個小男孩應該是李躍生、許東林。</h3> <h3> 那年,一九七六年快到中秋的時候(時間記得不是太準確)當時我在田家會公社,由各村抽調的民工組建的修河壩突擊隊勞動,那天正在勞動中,忽然聽到消息說下樓橋知青隊有人被土方壓住了,讓快去救人,我扛著鐵鍬急忙往出事地點跑去,到現場見空無一人,打聽后才知道是我們知青隊的劉平出事了。</h3><h3> 那天,也是我們下樓橋插隊知青終身難忘和最悲痛的一天,更是我們知青兄弟姐妹團結友愛真情感動的一天。知青們進行河壩水沖墊地倒班勞動,聽從大隊安排午間送飯,吃在田間地頭,午飯后知青們都迅速去干活了,各自堅守著自己的崗位。不一會兒,正在半山腰用水槍噴水干活的高離玲看著突然出現的山體塌方,并發現靠近她身邊的劉平戰友不見了,立即大聲呼喊劉平的名字但沒有回應。此時她迅速跑下山坡通知同班上負責水泵工作的任曙光立即停止水泵供水。瞬間在山頂拉水管的高文士、王潤民也跑下山來,兄弟姐妹們邊哭邊喊著劉平的名字,大家跪著用雙手挖土營救劉平戰友。這時路過這里的解放軍戰士和群眾們也投入到我們的營救中(出事地點在公路邊),半小時后劉平找到了。得知劉平出事的消息,戰友們從各個勞動工地聞訊趕來,記得當時李躍生是給工地知青們送飯的,他得知劉平出事的消息也來了,在送往醫院的拖拉機上,戰友們對劉平進行了壓胸口人工施救,李躍生用手掏出劉平嘴里的泥土,多次進行人工呼吸,還有的用手絹為劉平擦去臉上和鼻子里的泥土,那時候他們還都是一些孩子,為救戰友大家忘記了一切,這是人間大愛至高無尚,這個救人的場景太感人了,這就是我們的知青,大家都淚流滿面,但終因搶救無效,她永遠的離開我們,使我們知青失去同吃同住 同勞動的好姐妹,她把自己最寶貴年輕的生命獻給了廣闊的天地,她把最美的青春芳華永久留在哪里。我是含著眼淚在寫這段故事……。</h3><h3> (上圖)是下樓橋知青,應該是在河灘拉石頭,只能認出來劉新、康詠梅、薛雅娟、畢伏香等人,其他的我看不清是誰。</h3> <h3> 驚心動魄的那一夜,戰友們把劉平護送到醫院,經醫院搶救無效,劉平永遠停止了呼吸,戰友們給她洗澡換上新衣服。當天后半夜劉平父母親要連夜把劉平拉回老家柳林廟灣村里,我們的戰友李躍生、馮建平、高聞世三人一同前往,送劉平最后一程。到她老家村子后,棺木放在馬路邊的打麥場里,由于她家人傷心過度,沒人在那看守棺槨,馮建平、李躍生又承擔起守靈的任務,夜里的天空黒壓壓的很可怕,引魂雞不停的叫著,后來附近一只狗在不遠處的一孔破窯洞汪汪的叫著,他們當時也是不到二十歲的孩子呀,盡管心里頭害怕,但戰友情使他們二人忘記了恐懼??焯炝恋臅r侯,馮建平睏的不行,就到附近一孔廢棄的窯洞小睡一會,時間不長,轟隆一聲,把李躍生嚇了一跳,一看馮建平睡覺的窯洞前滿天的灰塵,李躍生趕緊往過跑并叫喊著馮建平的名字,過去一看,那孔破窯洞前面塌了下來,有一個大土塊壓在馮建平頭上,把馮建平砸的昏過去了,躍生趕緊把大土塊搬開,把人背到打麥場,又找了附近的一戶人家,在這戶人家的幫助下,把馮建平用小平車拉到醫院進行搶救。經過醫生的搶救,馮建平蘇醒過來。每當回憶這段往事時都驚心動魄,知青們為了什么?不就為了那份同甘共苦的戰友情嗎……。<br></h3><h3> (上圖)前排左數第三個是(劉平),照片是一九七六年勞動積極分子去大寨參觀學習的合影。</h3> <h3> 難忘的一次經歷,一九七六年夏天的那天中午,知青們在下樓橋和車家灣交叉路口河灘上挖地基修河壩,小東川突降暴雨,小東川河山洪暴發,小神頭林場的木料隨著山水沖了下來,河面上飄著好多木枓,記不得大隊的那位領導讓知青們下河撈木枓,為搶救國家財產,大家不由分說,都跳下河里,李躍生穿的短褲也下了河,劉新大哥、付群、王潤民等人全在水里戰洪圖,突然撲來一個大浪把王潤民打進河水里,眼看大水要把人沖走,付群看見急忙跑過去把他拉上河岸,使王潤民躲過了這場災難。危難時刻是他的兄弟救了他,這就是我們的知青。<br></h3><h3> 記得一九七五年的七八月份,有一天晚上,我們下了工吃完飯正準備休息,突然大隊高音喇叭響起,通知說我們修的攔洪大壩被洪水沖開缺口,讓我們知青趕快去搶險堵決口,大家馬上集合,迅速跑到打麥場上,背上麥秸趕往河灘大壩決口處,當晚沒有月亮,夜晚黑的伸手不見五指,我們摸著黑,男女知青手挽著手走到齊腰深的洪水河壩決口處,我們一捆一梱傳遞著麥秸和石頭去堵決口,知青們用自己的身體撘起人墻堵住激流的洪水,經過幾個小時的戰斗最終河壩決口堵住了,大家從洪水中爬上岸,人人都成了個黃泥人,知青們回到宿舍已是午夜。在清洗衣服時我還哭了一鼻子,洪水把我心愛的一條軍綠褲子、還有我大姐從北京花九元錢給我買的一件的確良淺綠色小格襯衣染成土黃色,怎么也洗不干凈徹底報廢了,當時這件事我沒敢和任何人說,這個小秘密藏在我心里四十多年啦!今天我可以告訴大家我的這個小故事。</h3><h3> (上圖)中的三人照片她們是,薛雅娟、胡曉華、王建華,照片中間的是本人,我上身穿的哪件衣服,就是我當年最喜愛的淺綠色小格的確良襯衣。遺憾的是這張退色的黑白老照片時間太久了,有點看不清楚了,但他記截了那段歲月的歷史……。</h3> <h3> 我們知青隊在后馬家村,這個村沒有水井,我們四十多個人的生活用水,全要從另一個自然村五里鋪去拉水,供全體知青用,馬家村距離五里輔大約一公里的路程,中間還有一條河,到了五里鋪要用小水桶從井里打上水倒在大桶里,需要12小桶水才能裝滿大水桶,知青一天用水大約三大桶,不管天陰下雨,天冷天熱都的我們自己去拉水,第一任拉水人是狄樹民,他每天赤腳淌水穿行在馬家村和五里鋪之間,記的有一次天氣很冷,他赤腳淌在水中,腿上凍的都是血口子,被路過的村書記馮明理看到了,老書記心疼這些孩子們,然后從五里鋪好像是花了35元錢買回來一頭小毛驢。小毛驢來到知青隊立了汗馬功勞,除了給我們拉水外,還承擔著到田家會拉糧買菜,知青隊進城購物等也離不開小毛驢,從此小毛驢陪伴著我們一年一月的走過春夏秋冬。<br></h3><h3>(上圖)是知青王耀榮趕著小毛驢去拉水</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難忘的那一天,那是一九七八年,大概是農歷七月十五,知青隊放假一天。到了七月十六日早上,畢福香、孫東林、張秀英、石潤秋相約一起回村。七月十五這一天雨下的很大,到了七月十六一直還在下,直到中午雨總算是慢慢停了下來。她們幾個女知青因為沒有請假,怕誤工下午就回村。到了田家會約王月玲和陳翻娥一起去,王月玲、陳翻娥的父母因為洪水大堅決不同意讓回村,讓她們都住下,等第二天洪水退了再去。于是有害怕的就打算住下了,畢伏香和孫東林執拗要回去,因為在有幾里路就到了,也不想誤工,又沒有請假,所以要自己走,沒辦法大家只好陪著一起走,當時月玲的媽媽怎么也不讓走,因為在她家就能聽到洪水的咆哮聲,說這么大的洪水過河太危險,你們不要命了,但月玲還是偷著跟上一起走了。
來到河邊五個人胳膊緊挽在一起,有的肩上還扛著自行車,水快漫到腰部了,水流很急。每邁一步都很艱難,腿被不斷沖來的大石頭砸得很痛,腳下的沙子被沖刷的流走,怎么也站不住腳。這時張秀英背的自行車在水里被沖的差點套在頭上被沖倒,她們拼命緊緊將她拉住,于是五個人一起都歪歪扭扭,身體怎么也平衡不了,差點倒了,驚慌失措地大聲呼叫——救命?。【让?!這時河對岸來了40多歲的一個男人,站在那兒猶豫了半天,默默的走開了。她們五個的臉色蒼白,心里害怕極了,實在站不住眼看就都要倒了,心里只有暗暗求上帝保佑了。謝天謝地,這時候河對岸又來了個三十多歲的小伙子,對著河里的她們看了半天,她們幾個焦急的一直在對他大叫,救命啊!救命!因為洪水太大,河對岸根本聽不到呼救聲。猶豫了一會,小伙子一步一步下河了,他艱難地向她們五個人走來,終于走到了她們身邊一把抓住她們一步一步護著她們上岸了。這時候這個小伙子才松了口氣,然后大聲的呵斥到:你們不要命了,這么大的洪水,怎么敢下水,我水性雖好,也不敢下去,實在是看你們五條生命太年輕了,要不然我根本不敢下河,可敬可愛的農民小伙子冒著生命危險來救我們知青姑娘,讓人肅然起敬??!好險的一次經歷呀,事后的第二天村里的技術員過河被洪水給沖走了,幸好我們的知青姑娘遇到了好人救了她們的性命,祝這位素不相識的好人一生平安。事后大家都還后怕的說:她們看過五女投江電影了人家是英雄,你們成了五女投河了。</h3><h3> (上圖)是畢伏香、胡曉華在我們知青隊后馬家村標志性大橋下的合影。</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 一九七六年冬天,因為其它農活都不能干了,大部分知青都回到青年突擊隊,搞農田基本建設平整土地,炸石頭、燒石灰、修河壩,記得有一次在車家灣炸山采石中,我搬石頭時一塊大石頭砸到我手指上,當時把我的三個手指甲蓋全部砸掉,疼的我直流眼淚,這時被大隊副書記王開雄看到了,讓我快到醫院去看,我記不的是那位知青兄弟姐妹陪我回城到醫院處理傷口,包扎完我回到家,那天夜里痛的一夜沒睡,在家養傷兩天后帶著傷指繼續趕往工地投入戰斗。還有我們知青高離玲也是在車家灣釆石中被大石頭砸到胳膊上,砸成粉碎性骨折,至今留下殘疾。記得有一次我和薛雅娟等人在河灘上背石頭,每塊石頭有一百多斤,有倆個男村民抬著石頭放到我們肩上,我們搖搖擺擺背著石頭前行著,正好有一次我趕上生理期,大石頭壓在我肩上,往起站的時候鮮血順褲腿流到鞋里,哪時候害羞不敢說,只能悄悄地藏在心里。還有一次應該是冬天我們在平整土地,冬天土地凍的挖不動,我們在地里打開個洞,然后把炸藥和雷管加上導火線埋進土里進行爆破,點著導火線半天不見爆炸,記不得我和(劉平)、還是孫東林,上前去排啞炮,剛走到導火線跟前伸手去拽導火線的時候,啞炮響了多虧沒引起大爆炸,應該是上天覺得我們還年輕,沒讓我們和馬克思握手去。類似的故事每個知青身上都有好多好多,我只把我經歷的故事講給大家。但我也非常感謝哪段有苦有樂的歲月,知青歲月是一座無價的寶庫,它收藏著我們的信念和追求,收藏著堅韌不拔的意志,使我在后來的人生路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上圖)是我在知青隊我住的女生宿舍房前拍的照片。</h3><h3></h3><h3></h3><h3></h3> <h3> 誰說女子不如男,記得那是一九七七年的冬天,五里鋪翻砂廠急需用人,大隊領導按排知青隊的牛青平去翻砂廠勞動,當時牛青平已是一名共產黨員,翻沙廠的人員全部是村里的強壯男青年,唯獨牛青平是個小女孩,每天早上七點多開始勞動直到晩上七八點才能收工,一天勞動十一二個小時,她每天在煉鐵爐前把煉好的鐵水,倒在暖氣片模具里,一包鐵水百拾來斤重,她和男同志們干的一樣的活,但從不叫苦叫累,干完一天活下來簡直累的都快散架了,到了夏天站在煉鐵爐前能把人能烤焦,冬天手部凍得都是血口子,就在這樣的勞動強度和惡劣環境下,牛青平默默無聞的一天又一天辛勤的勞動著,這就是我們的鐵姑娘牛青平。<br></h3><h3>(上圖)是牛青平在東川河橋頭上照片</h3> <h3> 那年春天,一九七六年春,大隊決定讓我們知青點愛學習的高中生劉建麗去下樓橋村小學當臨時代教一個學期。當自信滿滿的她到了學校,才知道讓她帶的是二年級和五年級在一個教室的復式班,且身兼數科(語文、算術、體育),這對于一個當時只有十九歲的小姑娘來說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她白天往返兩次去另一個自然村下樓橋村(知青點在馬家村)上課,晚上回到知青點還要備課到深夜,一個多月后的一天,終因勞累過度在一次上課中暈倒在講臺上,她醒來后看到學生和校長圍著她在呼喚劉老師……,校長勸說讓她休息幾天,她說:我休息了孩子們怎么辦?校長只好讓赤腳醫生給她打了一針,拿了點藥,然后繼續堅持給孩子們上課。一個學期轉眼結束,她認真負責、積極上進的工作作風得到了校領導和大隊領導的好評!<br></h3><h3> (上圖)是石潤秋、劉建麗的合影</h3> <h3> ?。ㄉ蠄D)是知青石潤秋、韓慧敏,站在后馬家村的橋頭小路邊拍的照片,看看她們當時那稚嫩的臉龐,真可愛。</h3> <h3> ?。ㄉ蠄D)是知青隊的薛雅娟在田間勞動的一張珍貴照片,因時間太久照片模糊,考慮再三還是釆用了這張圖片,因為他記載了那段時期的歷史,薛雅娟和我插隊時同住一孔窯洞,而且睡在一盤八九個人的大炕上,我倆相挨,因她父母也是從省城來的下放干部,可能有著同樣的經歷我倆比較要好,每天我倆行影不離。雅娟在我們知青隊是個很出色的姑娘,每次攔河堵壩,河灘背石頭,燒石灰的場景中都有她,沒記錯的話當時在我們知青隊她也是掙10分工的女勞力——女中豪杰。雅娟在我們知青隊大概待了一年多時間,后來和其他四個人轉插到城關公社劉家灣知青隊。</h3> <h3> (上圖)是知青畢伏香在林業隊當護林員時的照片,還有路兩旁的樹都是我們知青種的穿天揚,插隊時畢伏香是知青隊年齡最小的小姑娘只有十五歲,隨著時間慢慢推移,小樹苗長高了,小姑娘也長成了十七八歲的美女啦……。</h3> <h3> (上圖)是一九七五年秋季,全體知青、帶隊干部及村干部一同參觀劉胡蘭紀念館,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集體合影)</h3> <h3> (上圖) 是一九七七年付群、付英兄弟倆到大寨參觀學習時的合影。</h3> <h3> 今夜晚戰友們歡聚一堂,激動的歌聲飛出心房,人群中有個小伙子,眼里含著淚光 。 一一一怎能忘叢綠的山崗上,怎能忘奔騰的小河旁,激昂首一同迎旭日,激流里一同戰惡浪一一一再見吧親愛的戰友們,讓我們再唱一首歌,下一次聯歡會上,也不知將在什么地方。一一一也許在祖國的原野上,也許在祖國的邊疆,也許在新開的油礦,也許在遼闊的草原上。歌的內容表述了當時知青的一種復雜的情感……,這首歌也成了我們知青隊的隊歌,詞曲由知青隊的付英作,此歌陪我們度過了多少個寂寞夜晚,直到現在大家聚會的時候,這首歌還是我們必唱的歌曲。<br></h3> <h3> 那年月,我們每天重復著寒來暑往,日復一日,黎明出工,夜幕降臨才收工回青年隊,大部分時間是一出勤三送飯,黑夜還要加班干,一日三餐至少有兩餐要送到地頭吃,晚飯能回知青隊吃就好像過禮拜天一樣,勞作一天又苦又累,少不更事的我們吃完晚飯又精力充沛的時候開始了自己豐富多彩的娛樂生活,有拉二胡的劉躍生、有拉手風琴的付群、有吹口琴的畢伏香、有愛看書給我們講故事的劉建麗、有愛打籃球的付英、偶爾大家會結伴去鄰村看電影,會騎自行車結伴回縣城看電影(距知青點十多公里),看完之后不管多晚,誰也不回家,再騎十公里自行車直接返回知青點,為的是不想第二天誤工。那時的我們單純幼稚,個個思想積極上進,人人都是滿滿的正能量,每天不僅以苦為榮、以苦為樂、與累作伴,同時還開心快樂著,真是一段刻骨銘心、終身難忘的美好時光! <br></h3><h3> (上圖)李淑平、范玉英、畢伏香、張秀英在排練節目,準備表演。</h3> <h3>(上圖)韓慧娟、畢伏香、張秀英在為文藝節目表演做準備。</h3> <h3> (上圖)是知青隊的李淑平、范玉英、韓慧敏在搞文藝演出排練。</h3> <h3> (上圖)王耀榮回家探親,在城里百貨大樓前的留影。</h3> <h3> ?。ㄉ蠄D)是劉建麗、陳翻娥利用知青放假的時候,進城看電影也忘不了穿上她們的小花裙,還挺浪漫的?。?lt;/h3> <h3> ?。ㄉ蠄D)是陳翻娥穿裙子的美照。</h3> <h3> ?。ㄉ蠄D)是韓慧敏插隊時的照片,就是這樣一個小女孩,在廣闊天地奮斗了近四年時間,應該也是收獲滿滿的吧。</h3> <h3> ?。ㄉ蠄D)畢伏香插隊長大了點留影</h3> <h3> ?。ㄉ蠄D)是石潤秋、王月林插隊時的留影。</h3> <h3> (上圖)是知青牛青平插隊時拍的美照,多么純樸的可愛姑娘。</h3> <h3> ?。ㄉ蠄D)是本人插隊的時候,準備參加工作走的時拍攝的照片。</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不知不覺插隊幾年過去了,一九七七年恢復了高考,我們知青也可以參加高考,這些離開校園已經幾年的知青,他們每天戰斗在廣闊田地,沒時間學習,只好臨陣磨槍,快速復習,我們青年隊有部分知青也報名參加高考,最后如愿以償,考上自己喜歡的學校,他們是郝向炫、狄樹民、劉躍生、高離玲。
緊接著應征入伍工作也開始了,我們知青隊的劉新、李雪峰、李躍生、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光榮應征入伍,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
下來各部門和各單位開始招工 ,我們被分配到各行各業去工作,知青們陸續的離開了知青隊,我是一九七八年四月招工到了方山縣化肥廠工作。從此結束了刻骨銘心的知青生涯 ,踏著歲月的腳步,步入了新的人生旅程。
(上圖)前排左二是本人離開知青隊時和戰友們的合影。
<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 ?。ㄉ蠄D)是石潤秋、劉建麗、陳翻娥剛參加工作時拍的美照。</h3> <h3>(上圖)是劉建麗、薛雅娟剛參加工作后合影。</h3> <h3> ?。ㄉ蠄D)是本人和薛雅娟一九七八年五四青年節合影,當時我們都是剛參加工作。</h3> <h3> ?。ㄉ蠄D)是知青牛榆兵、付群剛參加工作時的合影。</h3> <h3>(上圖)是付群、王潤民剛參加工作時的合影</h3> <h3> (上圖)張秀英、范玉英、剛參加工作時的合影,</h3> <h3>(上圖)是薛雅娟,高離玲、胡曉華的合影。</h3> <h3> ?。ㄉ蠄D)是美女薛雅娟參加工作后的照片。</h3> <h3> ?。ㄉ蠄D)是胡曉華、薛雅娟、高離玲、畢伏香、李淑平一九七九年春節合影。</h3> <h3> ?。ㄉ蠄D)是畢伏香、孫東林、王月林、韓慧敏,參加工作后的合影。</h3> <h3> ?。ㄉ蠄D)薛雅娟、高離玲、宋世英、胡曉華(本人)前排右起第一個,姐妹合影。</h3> <h3> ?。ㄉ蠄D)是李雪峰、李躍生應征入伍到部隊拍攝的照片。</h3> <h3> 一九七七年1月劉新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光榮入伍,成為一名解放軍,知青戰友們歡送劉新入伍時留影。</h3> <h3> (上圖)是現在的后馬家村也就是我插隊時的村莊,看到這一排排的新樓房建筑,漂亮的大橋簡直不敢想象,令我這個千里尋故地的故人驚嘆不巳!贊嘆不己!<br></h3><h3> 圖片是我今年8月份從北京回鄉探親時拍攝的照片。</h3> <h3> 一九九五年四月二十三日,是我們下樓橋知青插隊二十周年紀念日,也是知青們分別二十周年后的第二次相聚,(上圖)是知青們在中陽縣柏洼山集體合影。</h3> <h3> ?。ㄉ蠄D)知青插隊二十周年聚會,戰友們在中陽柏洼山的集體合影。</h3> <h3> (上圖)知青插隊二十周年在中陽柏洼山的合影。</h3> <h3> (上圖)是我們知青二十周年聚會回到后馬家村、與老鄉一起暢談往事的情景。</h3> <h3> ?。ㄉ蠄D)是知青插隊二十周年紀念聚會時拍的照片,圖中的四個人,是知青隊有故事的人,大家猜去吧!</h3> <h3> ?。ㄉ蠄D)插隊二十年年聚會,樓橋知青在中陽柏洼山合影。</h3> <h3> ?。ㄉ蠄D)是二零零五年四月二十三日,我們知青三十周年紀念聚會時,大隊干部和帶隊領導及插隊知青在呂梁飯店門前的合影。</h3> <h3> ?。ㄉ蠄D)知青插隊十五周年紀念,知青與村民在知青隊窯洞前的合影。</h3> <h3> (上圖)是知青三十年周年相聚,一同參觀革命圣地延安時的合影。</h3> <h3> ?。ㄉ蠄D)后馬家村知青插隊三十周年紀念在延安參觀的合影。</h3> <h3>(上圖)知青合影,看他(她)們笑的多開心</h3> <h3> ?。ㄉ蠄D)樓橋知青插隊三十年周年紀念,知青去延安揚家嶺參觀"七大"會址留影。</h3> <h3> (上圖)是付群回呂梁,兄弟姐妹們在酒店房間一起聊天。任曙光、李雪峰、陳乃琪、康詠梅</h3> <h3> ?。ㄉ蠄D)插隊十五周年時郝向炫、趙志慶、在中陽柏洼山的合影。</h3> <h3> (上圖)樓橋知青三十年聚會,知青們參觀延安時集體合影。</h3> <h3> ?。ㄉ蠄D)部分樓橋知青的合影。</h3> <h3> (上圖)樓橋知青歡迎在北京工作的劉躍生回鄉探親時的合影,前排左數第六個是劉躍生。</h3> <h3> (上圖)樓橋知青插隊三十年周年聚會,參觀陜西黃陵時的合影。</h3> <h3> (上圖)是二零一五年、四月二十三日我們知青插隊四十周年紀念日,知青團聚回故鄉,村民關愛暖人心,村民們在村口歡迎我們回故鄉的場景。</h3> <h3> ?。ㄉ蠄D)是二零一五年、四月二十三日慶祝插隊四十周紀念日,知青在村口的大柳樹下拍的集體合影。</h3> <h3> (上圖)知青插隊四十周年紀念日,知青們在我們曾住過的八孔窯洞前拍的合影。</h3> <h3> 后馬家村的鄉親們在臺下觀看知青表演。</h3> <h3> 慶祝知青插隊四十周紀念,知青隊的(姑娘)姐妹們在臺上展示她們的自編自演的舞蹈,與鄉親們一起歡慶他們的紀念日。</h3> <h3> ?。ㄉ蠄D)是我們知青插隊40周年聚會時,劉建麗心血來潮即興作詩以示懷念我們那段難以忘卻的光榮歲月!<br></h3> <h3> 插隊四十周年聚會,知青、帶隊干部和村民一起的集體合影。</h3> <h3> 今年是我們知青插隊四十三周年紀念,二零一八年四月二十三日,知青們為了個別知青插隊時沒去過大寨的心愿,我們部分知青專門去大寨參觀。(上圖)是我們的集體合影。</h3><h3><br></h3> <h3> ?。?上圖)是我們知青站在大寨虎頭山上,體會當年來這里參觀虎頭山的情景,現在的虎頭山變的更美了。知青們在此合影留念。</h3> <h3> 知青插隊四十三周年大寨留影。</h3> <h3> ?。ㄉ蠄D)是知青去大寨參觀途經陽泉、盂縣、藏山風景區的合影。</h3> <h3> ?。ㄉ蠄D)是部分樓橋知青參觀?縣藏山時的合影。</h3> <h3> (上圖)知青結伴外出旅游,開心快樂的走在大路上,本人抓拍的照片。</h3> <h3> ?。ㄉ蠄D)樓橋知青在娘子關旅游時的合影。</h3> <h3> ?。ㄉ蠄D)下樓橋知青于二零一八年七月二十七日到梁家河參觀時的合影。</h3> <h3> ?。ㄉ蠄D)參觀梁家河村史館</h3> <h3> (上圖)下樓橋知青在梁家河知青舊址合影。</h3> <h3> ?。ㄉ蠄D)下樓橋知青在梁家河村史館參觀。</h3> <h3>濃濃的知青文化。</h3> <h3> ?。ㄉ蠄D)樓橋知青在梁家河展覽館參觀留影。</h3> <h3> ?。ㄉ蠄D)樓橋知青參觀梁家河村時的留影。</h3> <h3> ?。ㄉ蠄D)樓橋知青姐妹們參觀梁家河在村委會門前合影。</h3> <h3> (上圖)是我和任曙光弟弟在梁家河村史館參觀時的合影。</h3> <h3> (上圖)小同學在梁家河村史館參觀留影</h3> <h3> (上圖)夜晚的延安寶塔山非常漂亮。</h3> <h3> (上圖)樓橋知青在延安揚家嶺"七大會場"合影。</h3> <h3> ?。ㄉ蠄D)樓橋知青在延安揚家嶺參觀"七大"會址時的合影。</h3> <h3> ?。ㄉ蠄D)樓撟知青在延安揚家嶺參觀"七大"會址的合影。</h3> <h3> 今年我們知青去大寨參觀,期間來到陽泉平定,看望了四十多年未見面的知青郭聯喜并想約他一起去大寨參觀,當我們到了平定見到郭聯喜時,大家都驚呆了,問詢之下才知道他得了腦梗塞多年,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知青兄弟姐妹們忙著把他扶下車,安撫著他,并給他送上愛心捐款。這就是我們同甘共苦的知青兄弟姐妹。</h3> <h3> ?。ㄉ蠄D)想當年看今朝,他、(她)們如今都是滿頭白發,戴著老花鏡看東西。但他們活得很開心。這就是下樓橋知青。</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不經意間,近半個世紀歲月流逝在時間的長河里,生命中的一切過往都蕩漾成了或模糊或依然清晰的記憶漣漪。而存留在黑白照片上的青春影像,是把珍貴的記憶從歲月的河流中輕掬起來的最好載體。特別是匯集在這里每位知青的原生態影像,讓我們讀懂了什么是清純,什么是質樸。尤其是在田間地頭勞作后的倩影,把返樸歸真的天然美演繹的完美無缺。是天然去雕飾的勞動,,是那一代知青特有的心靈美。
重溫了以上黑白老照片,你想必看到了自已的韶華身影,你也能回憶起近半個世紀前的歲月崢嶸;你一定也觸摸到了青春的脈動。因為,我們曾經有一個共同的名子一一知青。
下樓橋插隊的知青 近半個世紀前的求索,近半個世紀前的風彩,近半個世紀前的靚麗……。<br></h3><h3> 最后,感謝各位提供資料的戰友,謝謝! </h3><h3> 胡曉華</h3><h3> 2018年12月13日</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台县|
新化县|
大宁县|
长沙市|
旺苍县|
玉田县|
方正县|
阿合奇县|
文成县|
游戏|
辽中县|
峡江县|
南平市|
云龙县|
竹溪县|
甘谷县|
汤原县|
白水县|
怀安县|
南乐县|
四子王旗|
甘泉县|
达孜县|
平利县|
鄢陵县|
兰州市|
佛教|
密云县|
怀柔区|
施秉县|
乌兰县|
井研县|
蓝山县|
天镇县|
内丘县|
东辽县|
东至县|
正定县|
将乐县|
晋城|
招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