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闊別三十年后,2018年深秋我回到陜西漢中南峰老廠,我曾在那里生活過十五年,在那里工作學習成家立業,對漢中地區和老廠有著深厚的感情和難以忘卻的青春記憶。</h3><h3> </h3><h3><br></h3> <h3> 高鐵縮短了北京和漢中之間的距離,當年探親從北京回漢中坐火車要兩天兩夜,中途還要在西安或者略陽換一次車且一票難,在外地工作的人探親往返買票和途中所遭受的罪,沒有親身經歷是很難想象到的。如今買票乘高鐵回漢中變得如此輕松,火車上干凈舒適僅需七個小時就可直達漢中。</h3> <h3>”歷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之說,而今翻越秦嶺步入蜀道之冠竟如此簡單。</h3> <h3>漢中火車站在原址進行了改造,簡明大氣,在藍天的襯托下更顯婀娜多姿令人向往</h3> <h3>漢中已經變了模樣,憑當年的記憶你無法判斷置身在那個城市。城市建設重點像漢江兩岸發展,沿江兩岸高樓拔地而起,漢江公園竹林茂盛,深秋的銀杏呈現金黃色,把漢江襯襯托的嫵媚和妖嬈。新建的三座新橋飛架漢江,更顯得壯觀略帶威嚴。夜幕來臨,隨著音樂的響起,噴泉隨著音樂的節奏,時高時低,時緩時慢,噴出的水珠水幕五彩繽紛,絢麗多彩,讓你仿佛置身仙境步入童話世界。漢中變了,變的更美了。幽美的環境宜居的氣候讓你感受這座城市的親切。</h3> <h3>我第一次來到漢中是一九七〇年,不滿二十歲,從陜北農村招工進廠。在這里工作生活了十五年后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一九八五年回到北京時已步入中年。當我再次踏上漢中的土地已是二〇一八年,時隔三十年之久,當年的青春少年已步入古稀。</h3> <h3>從漢中到廠的路依然,只是由于山里的工廠陸續搬出,減少了對植被的人為禍害,兩邊的樹木更加郁郁蔥蔥。途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高家嶺的高架引水渠,從漢中到廠區那里是一半的路程,高家嶺生產的罐罐窯是漢中的的特產。行駛在山路中,遙望遠處的神仙坡山頂,回憶著當年曾多少次往返這條路,如今重回南峰廠,不免有些激動。</h3> <h3>牟家壩是離我廠最近的一個集市,當年休息日從廠里走十幾里山路,來牟家壩趕集,憑票買些帶肥膘的豬肉,不僅可以滿足口福,還可以作為談資炫耀很長一段時間。如今這里依然呈現出一派繁華景象。</h3> <h3>老鄉做買賣仍用的是桿秤,秤桿高抬讓你感受當地人的厚道。</h3> <h3>牟家壩旅社</h3> <h3>漢中是油菜花的故鄉,每年開春眾多游客涌來捕捉滿山盛開油菜花的盛景,可當年我們關心的是油菜籽的價格和干濕成色,我們要買老鄉油菜籽,到牟家壩油坊榨油,維持一年的生計。人只有滿足了生存的需求才能產生對美的追求。眼前油坊依舊,腳踩榨油變成了機器榨油,看到這些會回想起當年的情景。</h3> <h3>棕是漢中的特產,當年自己動手做沙發,買老鄉從山里背下來的棕,對棕的成色干濕程度價格一清二楚。現在又見背棕老鄉格外清切。</h3> <h3>小南海鎮“富邦廣場”依山鄰街拔地而起,期房銷售達3000元一平米。我懷著好奇的心進去看看,銷售處和售樓小姐接待的也是有模有樣。</h3> <h3>看到這種理發店,你會感到熟悉嗎?</h3><h3><br></h3> <h3>供銷社里柜臺式的銷售方式依舊,看到讓人感到親切。</h3> <h3>在街巷仍可以尋到當年貧窮的景象,“精準脫貧,不落一人”。扶貧攻堅仍是當地政府的要務之一,離開這里三十多年了,看到的依然是老鄉的貧窮景象。</h3> <h3>進入廠區“紅衛橋”的名稱,五角星和毛主席萬歲的標語,刻下了時代的印記。</h3> <h3>山下單身宿舍樓,依山傍水而建,綠樹覆蓋著。這種地勢,現在也是房地產商所追捧的熱點,這種房子我們早在幾十年前就住上了。</h3> <h3>魚洞是一個天自然洞穴,在這里建廠后經改造成為機加車間,里面水電風氣樣樣俱全。在搬遷前作為廠的主力車間一直在使用中。在當年國家三線建設的歷史上很典型的例子。與當年中央提出的選址原則“靠山,分散,隱蔽”的大政方針完全符合。現在你看到那黑洞洞的大門,雄威猶在,仍會感到震撼。</h3> <h3>“中國應當對人類有較大的貢獻”,在這些標語的感召下,一代又一代的三線人當年在那艱苦的條件下”獻了青春獻子孫”,默默無聞地奉獻著。</h3> <h3>在這里你可以感受到什么叫“開門見山”,當年在這里上班的人,不知是否擔心過石頭會從山上落下的風險。</h3> <h3>山下橋頭,是老廠原來最熱鬧的地方,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當年依山而建的宣傳墻,上面的偉人語錄已經被“外出打工一人,全家幸福”宣傳標語所 代替。外出務工賺錢仍是這里老鄉謀生的主要渠道。</h3> <h3>原來的運輸科小院大門上高懸著“為人民服務”幾個大字,這里是小南海鎮政府機關所在地。橋頭黑車停在路旁攬客,老鄉出入山溝搗騰山貨賺錢謀生,人來人往仍顯得十分熱鬧。與當年放電影,籃球賽,運輸車輛來來往往,班車上下人的情景換了一番景象。這里已經變成了當地老鄉的地盤。很難再找回當年的感覺。物是人非,時過境遷,站在這里我凝思,我曾在這里生活過嗎?</h3> <h3>山下五層家屬樓還在,順著小路往里走去,有的改造成政府機構派出所,稅務所。有的老鄉加以改造后面積大了,變得更宜居更實用。原來居住在在深山處的老鄉,搬到了自然條件相對好些的南峰廠舊址,從此就在這里繁衍生息生活著,讓我想起了“騰籠換鳥”這個詞。</h3> <h3>來到我曾經住過的樓前,凝視著那扇窗,我在那里結婚生子。看到眼前的這一切恍如昨日,人生竟是這樣的短暫。而今人去樓空,看著當年走過的樓道,樓道內殘留的標語仍清晰可見,仿佛看到樓道上留著我當年上下樓的腳印,窗外掛著剛洗的衣服。想起當年每天在這里從這里聽著廣播的音樂匆忙的行走在上班的路上,和下班后家人團聚生火做飯的情景,感受是那樣的真切,仿佛就發生在昨天。而如今離開這里已三十年之久,讓人想到人生就是個過客,匆匆而來匆匆而去。</h3> <h3>要上山了,我提出自己開車,這條路上我走過多少次,從沒有自己駕車的經歷,沿著熟悉的盤山公路而上,羅家埡建成了農家樂,依山搭建停車場和一排白房子,這里變成了山區的休閑度假場所,很多返廠的人都在這里小歇聚餐。</h3><h3><br></h3> <h3></h3><h3>半山腰天心洞前的鍋爐房已經拆除,已經看不到當年鍋爐房的遺跡,取而代之的是綠植遍地,白色的連廊依山而建,中間大型巨石上雕刻的“小南海”幾個字蒼勁有力,成為深山一景,眾多游人在這里拍照留念。</h3><h3><br></h3> <h3>老廠辦公樓如今改建成度假賓館,旁邊的消防隊和小車班房子多數已經荒廢,路對面印刷廠改建成農家樂集餐飲客房KTV一體的綜合場所。</h3> <h3>老廠搬遷時在辦公樓前立的告別大佛洞小南海碑已不見蹤影,但是那悲壯的碑文卻讓人難忘“斬荊披棘填山壑始.....山巒出坦途水電競生輝.....彈指三十載三代一心三千志士同舟共濟鑄劍藍天霹靂長空.....”。而今,南峰廠再也見不到昔日的輝煌,但他見證了一個歷史時代,將永遠留在歷史和一代人的心中。</h3> <h3>技校是我曾經工作的地方,望著我曾工作的辦公室和站立過的講臺,現在已經成村委會和老鄉的家,走在長滿青苔的樓道,不由得使我想起我是在這里走上的教師崗位,這段工作經歷是那樣的讓我刻骨銘心。如今重回舊地怎能不讓人百感交集。</h3> <h3>遙看當年建的醫院,遠山覆蓋著綠色植被,“一切為了人民健康”的標語像誓言般書寫在墻上,這里當年給缺醫少藥的職工和當地老鄉帶來健康的同時,也給很多職工帶來了不盡的遺憾。</h3> <h3>順著原廠區道路拾級而上,不少廠房已經拆除,推土機在平整著地面。路上的野草隨風搖擺著,環顧而望,殘破的廠房靜靜的躺在大山之上,地上沒有見到一個人影,使我心頭難免涌起陣陣酸楚,這里是我青年時代曾工作的地方,我們將青春年華、汗水、淚水揮灑在巴山漢水,它曾經燃燒著我青春的激情,曾經創造著我國軍工歷史的輝煌。而今,三線建設的艱辛與創業者的酸甜苦辣,已化作遠去的記憶。回憶青春的歲月,讓我感嘆“我曾年輕過,也曾奮斗過”。當年曾經為祖國三線建設揮灑過汗水和淚水的創業者,已經老暮垂年,默默無聞,很多已故去,但他們也曾經轟轟烈烈過,廢墟能證明。大山可以見證,歷史永遠不會忘記他們。 </h3> <h3>六路口是昔日山上中心繁華之地,體育場、俱樂部,子弟中學,職工醫院,商店,幼兒園單身宿舍四周環繞,當年但年這里是車來人往,可謂熱鬧非凡。如今時過境遷,一切已不復存在只有原商店上的“工業學大慶”標語依然清晰可見,當年就是這些標語填充著我們的精神世界,現在一切已漸漸遠去,留下的只是回憶。</h3> <h3><br></h3> <h3>山上單身宿舍在藍天下顯得挺拔,廠里對單身如此重視,可見當年他們在生產建設中所起的作用,絕對是骨干力量。</h3> <h3>回顧南峰廠從一九六六年在建廠到一九九六年搬遷,在三十年的時間,一代南峰人用生命和汗水建設的南峰廠將與巴山漢水同在,歷史將永遠銘記。看到眼前的一切,回首當年,讓人感慨“曾記否巴山蜀水霹靂情青春無悔,再回首漢水秋濃抒豪意皓麗人生”。青山白云依舊,人生永遠是過客。</h3><h3><br></h3><h3><br></h3><h3><br></h3><h3> 2018年11月8日 北京</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西市|
南郑县|
浦江县|
邹平县|
瑞丽市|
杭锦后旗|
贡嘎县|
天峻县|
桦川县|
三河市|
肃南|
文山县|
丰城市|
禹城市|
会宁县|
呼图壁县|
镇赉县|
杨浦区|
忻州市|
越西县|
双峰县|
邛崃市|
延津县|
汤阴县|
大庆市|
城步|
巴马|
阆中市|
隆安县|
永嘉县|
江源县|
镇坪县|
长沙市|
颍上县|
南投市|
太康县|
安福县|
虹口区|
赤水市|
南召县|
赣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