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前不久妻子上淘寶,隨意看到了甘肅平涼產的“鍋盔”,便毫不猶豫給岳父母訂購了一個。到貨后,岳父母非常高興,分量足,直徑一尺多,厚度一寸五左右,真有五斤來重,切成十多塊三四兩重的小塊,放冰箱里,吃的時候拿出一兩塊放飯上蒸。尤其是岳父喜歡得不得了,說還是那個記憶中的味道,有麥香味,有嚼勁。而岳母卻說,還是冷的脆爽一些,熱的反倒咬不動。其實岳父已經八十多歲了,牙齒已經不行了,比小他幾歲的岳母,吃起來更費勁。</h3><h3> 岳父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的上海醫科大學的學生,六十年代初畢業自愿報名援邊,到甘肅蘭州工作,經常下農村到牧場給回民、藏民巡醫看病。因為路遠,或者騎馬,或者坐車。那時的少數民族地區還不是很太平,有時下鄉行醫還要佩帶槍支。有一年冬天坐吉普車外出巡診,半路上車壞了,下大雪,凍了一晚上,差點凍死。在蘭州工作了七八年后,岳父調回了江西,再沒去過甘肅,但他對甘肅的大鍋盔記憶猶新,經常給我們講鍋盔是甘肅人的主食,如何大,如何脆,如何香,如何好吃。甘肅,有岳父最美好的青春歲月!</h3><h3> 岳父每次講到鍋盔時,還會說到他年輕時到哈爾濱出差時吃過的“大列巴”,兩者都以大和重聞名,但味道不同。</h3><h3> 這使我們一直以為,“鍋盔”產自甘肅,“大列巴”在哈爾濱!</h3><h3> 十多年前,我和妻子到哈爾濱,真的給岳父母帶回了一個重達四五斤的“大列巴”。其實“大列巴”是俄羅斯傳來的“舶來品”,“列巴”是俄語“面包”的音譯,現在也成了哈爾濱一絕。</h3><h3> 前幾年我和妻子到陜西旅游,沒想到陜西的鍋盔也很有名,“鍋盔象鍋蓋”還是陜西八大怪之一。在西安,我們嘗了的著名的羊肉泡饃、肉夾饃和“BIANGBIANG面”,但沒有吃“鍋盔”,要吃鍋盔,覺得還是要等有機會到岳父曾經工作生活過的甘肅蘭州,更有意義一些。</h3><h3> 后來查了資料才知道,鍋盔是西北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的民間小吃,尤其在陜甘寧青地區流傳已久。源于外婆送給外孫賀彌月而贈的禮品,后發展成為風味方便的食品。民間還有許多種關于鍋盔的來歷,其中一種傳說是,唐武周(唐武則天)時期,官兵為武則天修建乾陵,因工程量大,民工們不能回家,在工地吃住,因工地無烹調用具,所以官兵以頭盔為炊具來烙制面餅,故取名鍋盔。</h3><h3> 鍋盔的特點是用油和面,文火炕制,中空、外酥、里起層、邊厚,吸汁,不漏湯。制作鍋盔,需要用木杠壓面。用木杠壓的面,面排揉的到,能使饃色增白,香氣濃郁,味美可口。過去用柴禾燒在小鍋內烙制,如今改成了用煤烘烤在鏊內烙制。這樣可以上下烘烤,溫高氣保,火色均勻,熟的足到,達到耐存放的目的。</h3><h3> 鍋盔夾豬頭肉是絕配。將豬頭肉大刀切塊,夾入剛出鍋的鍋盔里,熱騰騰的面香將肉香烘托到了極致,而肥肉的油膩又被鍋盔吸納化為無形,又香、又酥、又軟,吃起來非常過癮,可比天上美食,是可以上《舌尖上的中國》的!</h3><h3> 甘肅平涼鍋盔制作者大多是回族,在歷史長河中,回族形成了經商的傳統。背上幾個鍋盔,走南闖北,少了吃飯不方便的麻煩。有時,出門的人也要帶上幾個,給遠方的朋友品嘗,平涼鍋盔美名遠揚。有人評價說,平涼鍋盔有一種特殊的味道,這種味道,來自于千年伊斯蘭文化的滋養,把信仰揉到生活里的清真精神,馥郁馨香,回味悠長。</h3><h3> 現在有網購真好,全國各地的東西甚至世界各地的東西都可以通過網購獲得,便利還便宜,省得出差旅游時千里迢迢帶著,累人。</h3><h3> 前幾天妻子又網購了一個甘肅平涼鍋盔,讓自己也嘗嘗味道。果真是好大一個鍋盔,真的要吃很長一段時間。</h3><h3> </h3><h3> </h3><h3> 2018年11月28日草稿</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堂县|
西畴县|
天长市|
玉环县|
安福县|
罗源县|
周至县|
贵溪市|
廊坊市|
方正县|
墨竹工卡县|
香港|
太湖县|
彰化县|
夏邑县|
札达县|
河曲县|
呼图壁县|
亳州市|
江油市|
建水县|
锦屏县|
四平市|
富川|
广南县|
佛山市|
弥渡县|
阳江市|
绥化市|
嘉祥县|
阿克陶县|
增城市|
朝阳区|
巩义市|
铁岭县|
益阳市|
澎湖县|
泌阳县|
木兰县|
太仓市|
河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