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瀘亞線,一次行走一生眷戀

順其自然

<h3></h3><h3></h3><h3></h3><h3></h3><h3> 瀘亞線一般是指從麗江瀘沽湖出發,經四川木里到亞丁環繞的線路,其中最精華的洛克線,起點木里,終點亞丁,因此,這一線路也被叫大洛克線,又因途經被譽為“中國香格里拉之魂”的香格里拉等鄉鎮,所以又被叫大香格里拉環線。1924年到1928年,美籍奧地利人,探險家、地理學家約瑟夫·洛克帶隊,先后4次探訪木里,他從木里出發,穿越稻城、亞丁等地,在這個神秘的香巴拉王國考察、探險、拍照。洛克在文章中這樣寫道:”在整個世界里,有什么地方還能有如此的景色等待著攝影者和探險者”······洛克在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上發表了《中國黃教喇嘛木里王國》、《貢嘎嶺香巴拉,世外桃源圣地》等游記和照片,他筆下的稻城亞丁,一時成為人們心中天堂般的凈土。1933,美籍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以洛克穿越時的文章和照片為素材,創作了著名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一切皆綠,偶爾看到我所居住的城市,一個叫地平線的戶外俱樂部的廣告:如果你認為318已經足夠漂亮,那么你應該走瀘亞線,如果你認為丙察察夠刺激,那么你更應該走一次瀘亞線,這是美國探險家約瑟夫·洛克穿越完整的大香格里拉環線,這也是許多旅行愛好者的終極越野夢??懷揣夢想,決定參加這次行程,沒有想到,瀘亞線,一次行走竟然成了一生的眷戀與回憶。</h3><h3></h3><h3></h3><h3></h3><h3></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沒有什么能夠阻擋,你對自由的向往,穿過幽暗的歲月,也曾感到彷徨,當你低頭的瞬間,才發覺腳下的路,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遠”,為實現沿著美國探險家洛克的足跡,穿越滬亞線或稱大洛克線、大香格里拉環線的夢想??2018年11月6日抵達麗江,開始忘掉那天涯孤旅的愁,醉美到天盡頭的行程,對大洛克線的風光、地理、人文、民俗等做一次深入的探訪。云之南 心的方向,孔雀飛去 回憶悠長,玉龍雪山 閃耀著銀光,秀色麗江 人在路上,彩云之南 歸去的地方,往事芬芳 隨風飄揚,原來自己和麗江這座千年古城只有6個小時的距離,完全顛覆了我過去天高路遠的認知。</h3> <h3>入夜,平生第二次漫步于麗江的千年古道,身心融入古城的夜色里,聆聽古城的脈律,感受古城的魅力,古橋、溪水和街樹融于一片姹紫嫣紅中,充滿著浪漫,又不失現代氣息,散發著千年古城的迷人色彩。特別是海撥2390米的古城,分布著各式小橋300多座,被譽為高原姑蘇和東方威尼斯,午夜,矻一碗飯正宗的云南過橋米線,聽著醉人的納西古樂,歌聲縈繞于耳際,久久不愿離去??小橋流水,慢悠悠,一年一年,夢裡游,天上天間,似今夜。<br></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沿滇藏214國道,路上可見,麗江玉龍雪山、哈巴雪山,納帕海、香格里拉月光之城獨克宗古城,穿過奔子欄金沙江大轉彎,頓時會被德欽境內連綿不絕的白馬雪山、梅里雪山巍峨連綿,白雪皚皚的雪域風情震撼!祥云下金字塔般的卡瓦格博、秀女緬茨姆、皇冠狀的吉娃仁安,矗立在眼前?梅里雪山更是用日照金山無以倫比的輝煌,回報為他而來人??扎西德勒</h3> <h3>梅里雪山位于西藏察隅縣東部與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境云嶺鄉西部的一座南北走向的龐大的雪山群,全長有150公里。它在藏區也稱卡瓦格博雪山,“梅里”一詞為德欽藏語mainri漢譯,意思是藥山,因盛產各種名貴藥材而得名,同時它也是雍仲苯教圣地,與西藏的岡仁波齊、青海的阿尼瑪卿山、青海的尕朵覺沃并稱為藏傳佛教四大神山。最高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為云南第一高峰,是藏傳佛教的朝圣地,傳說為寧瑪派分支伽居巴的保護神,是康巴藏民頂禮膜拜的“神山之父”。20世紀30年代,美國探險學者洛克博士到此,被眼前的景象震撼,稱卡瓦格博峰是“世界上最美之山”。卡瓦博格峰至今無人成功登頂,并且在2000年,被永久不允許攀登!這是一座讓無數人魂牽夢縈的雪山,沒有親眼看過它的人是無法體會這魅力的。由于氣候因素,一年內據說只有三十多天可以看到日照金山!據說有的人甚至住了十天半月也沒見到雪山真容,故而更加深了神秘感,這似乎在考驗人品,主峰卡瓦博格不會隨時顯露神秘的面紗,一連數日籠罩在云霧當中不顯面目的幾率很大,所以,如果你走到這里,有幸見到卡瓦博格,更有有幸見到卡瓦博克的日出,請為他的大美頂禮膜拜!<br></h3> <h3>因西藏昌都江達縣和四川甘孜藏白玉縣境內發生山體滑坡,堵塞金沙江形成堰塞湖泄洪,洛克線經巴塘、理塘前往稻城亞丁的G214被阻斷,只好從飛來寺折返奔子欄,自西向東跨過金沙江大拐彎吊橋,繼續向亞丁進發。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雖說路線改動,卻有意外收獲,看見不一樣的景色。首先是通過新建的滇川通道東旺公路,四川得榮縣毛屋隧道至扎奔橋路段,這條公路宛如一條在崇山峻嶺之間割出來的曲線,蜿蜒徘徊在東旺大峽谷中,靜靜的東旺河水宛如一條碧綠的玉帶鑲嵌在雪山峽谷之間,路上極為淸爽,只路遇兩位騎行的外國人。從沒有見過一條公路,糅合了這么多的地形地貌,太陽谷風貌、丹霞地貌、大峽谷風光、色倉大裂谷,還有最原始的色倉村,以及東旺鄉的典型的康巴藏族人文與風情;穿越東旺大峽谷,很快就進入鄉城縣,這里氣候干燥加之地勢高遠,空氣清潔而稀薄,光照強烈,使得坐落在山谷河岸間的民居村寨,突顯出白色的亮麗來。藍天白云映照下紅土地上的白色藏房特別迷人,猶如一顆顆珍珠散布在巍峨的巴姆山下,讓這座素有“香巴拉”之稱的小山城別具另一番風韻。這種極為特別的致落有致的白色藏房,有別于其他藏區,集藏、納西、漢建筑風格為一體,獨具一格,是鄉城最為重要的人文品牌,素有白珍珠之美譽,亦被中國地理雜志評選為最有魅力的攝影地之一;鄉城,在藏語中的含義是手中之佛珠,出縣城東不久,便是4350米的巴姆山,站在山上,山下白色的藏式民居零星散落,一條碩曲河從境中流過,像是串起了一顆顆白色的佛珠,也算是和鄉城的藏文名字相得益彰。隨意抬眼望去,康巴高原環抱的巴姆七連湖無人區,是那樣的高遠蒼茫絕美,雪山、冰湖、草墊,恍然另一個星球之上,漫步在這樣的地方,感覺自己呼吸的每一口空氣都帶著高原雪山凜冽又清爽的味道。在藏傳佛教中,供奉臺上會放置7碗清水,這便是獻給佛祖的“七供養”,又稱為“七凈水”。這七碗水分別叫做“水、火、燈、香、花、茶、飯”,據說它象征著釋迦牟尼成佛前四處化緣時,施主獻與佛祖的7種貢品,而巴姆山上這七個湖泊,恰好似“七凈水”一般,在不遠處,洛克線上的亞丁三怙主雪山下一字排開,讓人不得不感慨大自然的神奇……<br></h3> <h3>因金沙江堰塞湖泄洪,被迫改道,而意外站在了康巴高原的巴姆山七連湖無人區,眼前的一切讓人恍然在一個冰冷的星球,漫步在這個高遠蒼茫的地方,呼吸著從冰湖上吹來的每一口凜冽又清爽的空氣,深感其實在人生路上,“無論你遇見什麼,都是你生命中該出現的,絕非偶然,所以,無論走到哪里,那都是你該去的地方,經歷該經歷的事”??感謝生命中遇見的一切!<br></h3>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有人說,如果你認為318已經足夠漂亮,那么你應該走瀘亞線;如果你認為丙察察夠刺激,</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那么你更應該走一次瀘亞線,瀘亞線正是美國探險家約瑟夫·洛克穿越的大香格里拉環線,也有稱洛克線或大洛克環線的,這亦是許多旅行者終其一生的夢想...這條線上,除了梅里雪山聞名天下外,桂冠上的明珠當屬稻城香格里拉鄉的亞丁。1928年,美國探險家約瑟夫·洛克,從云南麗江徒步到達此地,回國后在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上撰文并刊登所攝照片,將亞丁介紹給了全世界,從此這個隱秘在四川西南邊緣與云南滇西北部交界的稻城,以及距稻城百公里之外的亞丁,被世界知曉,這里被譽譽為藍色星球上最后一片凈土,中國“香格里拉之魂”--圣地亞丁。鄉城不大,印象中就是橫豎兩條不寬街道,干凈整齊,走巴姆路、香巴拉路出城,經省道S217前往稻城。新鋪的道路,路況較好,翻越4513米的波瓦山啞口,便看到坐落在半山腰色拉鄉,始建于明初,距今己有600多年的熱烏寺,這里己能望見十里之外的稻城,稻城,藏語意為山谷溝口開闊之地,東與九龍相接,西與鄉城相鄰,北接理塘,南與木里藏族自治縣接壤,西南與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相鄰。進入稻城,除紅草灘外,見到的最顯著的標志,就是有稻城門戶之稱,建于稻城河邊的圣潔之地“尊勝塔林”,塔林分為五層,最高層中央為一個高大白塔,周圍排列四層共計108座小白塔。很多藏族的男女老少在此轉塔祈福,這里是典型的康巴藏族,皮膚黝黑,男性高大健壯,而女子膚色則如同紅蘋果,身材修長,他們亮汪汪的眼睛看人時總是夾雜著一絲羞澀的微笑,人們熱情的用藏漢文交加,和我們一行打著招呼,老人或會拉起你的手和他們一起轉塔,或會叫你和他們一起促膝而談,合影留念,真的是有一點出乎意外,讓人深感這里康巴藏族為人熱情爽朗,純真善意。</h3></h3> <h3>從稻城到亞丁自然保護區所在的香格里拉鎮亞丁村下的日瓦鎮還有一百公里的山路,黃昏時分抵達2900多米的日瓦鎮,深秋的鎮子上人比較少,到處空蕩蕩的,顯的有點冷清,夜晚空氣也變得異常寒冷,隊友們和扎西、阿龍領隊去品償當地特色牦牛火鍋,我腸胃不適,便收拾好第二天徒步需要的羽絨服、登山鞋、手杖等裝備,早早上床躺下,靜心等待明天與亞丁相見。亞丁,藏語意為“向陽之地”,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縣香格里拉鎮亞丁村,亞丁自然保護區自海拔2900米(貢嘎河口)至6032米(仙乃日峰),面積5.6萬公頃,由“仙乃日、央邁勇、夏諾多吉”三座神山和沖古寺以及瀑布、溪流、湖泊、海子、高山草甸組成,因為這里的景致保持著在地球上近乎絕跡的純粹,獨特地貌和原生態的自然風光,所以,被譽為“香格里拉之魂”和“最后的香格里拉”,1928年當洛克走到這裡,稱贊其為“水藍色星球上的最后一片凈土”。三座雪山相距不遠,南北向分布,呈品字形排列,三角鼎立,各自拔地而起,北邊仙乃日峰海拔6032米(藏語觀世間菩薩)、南邊央邁勇峰也又稱降邊央海拔5958米(藏語文殊菩薩)、東面的夏納多吉峰海拔5958米,(藏語金剛手),被藏傳佛教統稱為“念青貢嘎日松貢布”,意為:終年積雪不化的三座護法神山圣地,也稱為“三怙主雪山”,是藏民心中的神圣之地,亦是亞丁保護區內的核心部分。早餐后8點半出發,換乘環保公交車一小時后到達海撥4000米的藏族村落亞丁村入住,放下多余的禮李備好路餐,乘公交車首先到達3900米的沖古寺,再乘電瓶車抵達亞丁最美的高山牧場,海撥4100多米的洛絨牛場,站在那里的一刻,三座雪山呈品字狀盡收眼底,藍天、白云、雪山、草甸、牦牛、牧馬,如夢如幻,讓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但到亞丁,徒步轉山才是感受亞丁風光的最好方式,不過由于亞丁保護區海拔比較高,高原徒步還是需要相當的體力。從洛絨牛場徙步攀登到央邁勇亞口大致海撥4630米,可以看見雪山腳下波光漣漪的牛奶海,她形同藍色地球的眼淚點綴于雪山群峰中,從牛奶海的右側再撥撥高約百米,便到達此次徙步的最高點,海撥4700多米的五色海,五色海因前些日子一場大雪后,天寒地凍己經結冰,冰天雪地寒風刺骨,只有陽光照在冰面上折射耀眼奇幻的光芒,讓人感到些許的溫暖,站啞口之上,可以從不同角度近距離欣賞雪山、冰川和海子更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路上遇見一個外國老哥,人家65了,競沒穿沖鋒褲,簡單聊了幾句,一同竪起母指贊美眼前的美景beautiful,問他姓名,他說埃里克森,沒聽清尾音,回了句American呀,外國老哥立即堅定的回答:N0!Dane,丹麥人?不好意思,I'm sorry,合影留念,互道再見。原路返回絡絨牛場,己是夕陽西下,風力也遂漸加大,下山路面上的碎石片也開始結冰,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因為腿傷剛好不久,還在恢復之中,來回12公里的路程,用時近5個小時,本來己上到牛奶海下撤的隊友加加,見我上來,又半道近回,再次陪我一起向上,而后又一路等待著,跟我一起下撤,還有一路上幫我背著相機的阿May,隊友之情讓我甚是感動。回到亞丁村天色已黑,山里的風也變得異常的大,呼呼做響,吹得人頭痛,其他中途因高反和領隊扎西返回,以及速度較快返回的隊友老侯、雪狼,已經忍飢挨餓等候多時??真的是有點累,腿傷處也有些痛,草草吃了幾口飯,吃了片骨關節止痛片,臉也沒洗便合衣而睡,夜里真的很冷。第二天早晨在亞丁村欣賞仙乃日雪山日照金山,早餐后再次到達沖古寺,經過藏族佛教的千年嘛尼堆,徒步上山約一小時到達珍珠海,其實就是一池碧緣的小海子,在這里可以欣賞到亞丁海撥最高的雪山,有觀音菩薩之稱的仙乃日神山,雪山隱約倒影在漣漪的珍珠海中,合著山腳下迎風飄揚的經幡,更顯雪山的圣潔與高貴。離開亞丁村,在山顛回望著三座峰形各異,高聳入雲的雪山,是那樣的潔白無瑕,一塵不染,山腰茫茫林海,飛瀑于其間,山腳深谷曲流,鑲嵌著明鏡般的海子,雪山、冰川、海子、森林、溪流、瀑布、草甸??有機地組合出了亞丁這一方靜謐的凈土,雪域高原最美的一切幾乎都匯聚于此,這一切的一切都讓人無法忘懷,感謝探險家洛克先生,當年走到了這里,發現了亞丁,并把這“水藍色星球上的最后一片凈土”,介紹給全世界。<br></h3> <h3>走在海撥4600米的山路上,寒冷中只能聽到風聲,喘息聲,沉重的腳步聲,其它什麼都沒有??登山步道只是一種生活,不論走多遠登多高,僅是一次次的經歷而己。<br></h3> <h3>離開亞丁日瓦鎮,前往坐落在大山深處,四川木里縣世界上罕見的蜂窩狀建筑群古寨——俄亞大村探訪。在地圖上,你是找不到俄亞大村的,它隸屬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俄亞納西族鄉,地處云南寧蒗、麗江、香格里拉與四川稻城、木里五縣交界處,人們形象的稱此處為 “雞鳴兩省五縣”之地。有著四百多年歷史的納西族古寨俄亞大村,就在無量河的二級支流龍達河北岸。這是一片古老神奇充滿誘惑的地方,探險家和地理學家洛克三次走進這里,他在《中國西南古納西王國》中把那片土地稱為世上一處沒有人知曉的仙景勝地。從日瓦去俄亞,經東義的山路比較窄,崎嶇彎道多,但還算比較好走,只是雨季塌方,已經把柏油路面破壞,山路崎嶇彎道多,過了吉呷鄉沒多遠,就全是沙石土路了,穿梭在粗狂的山巒與峽谷中,一路塵土飛揚,200公里的路程,風塵仆仆的趕了幾個小時,突然拐過路邊一道瀑布,順著河流延伸的方向,遠遠看到了對面山坡上的房屋,順著路再往里走,眼前出現了幾百戶沿河依山而建,彼此相連,鱗次櫛比,形似蜂巢狀,甚是壯觀的俄亞大村。 正值夕陽西下,黃昏的陽光刺破云層,把俄亞大村照耀的一片燦爛,飛快的跑到進村的小橋邊,按下快門,記錄下俄亞大村給我們的第一眼的驚艷。過橋一進村就聞到牛馬糞便的味道,街巷上沒有平整的路面,村中小巷縱橫交錯地延伸著,十分狹窄,且時而陡峭時而泥濘,初來乍到的人難免走著費勁,俄亞大村原始古樸,仿佛幾個世紀都沒有改變。俄亞的房屋一般為三層,最下面一層是畜圈,第二層是主屋,第三層為臥室,屋頂為曬壩,用來曬糧食,家家戶戶房屋頂上,院子里放的玉米、南瓜特別顯眼,迎街面建有陽臺,被漆上了彩色,或畫著虎、鹿、五角星等圖案,對于俄亞的納西人來說,東巴文化貫穿整個日常生活,他們還有古老的歷法,至今還在使用象形文字,他們稱之為“斯交魯文”,意為“木跡石印”。每家都會有木梯通向屋頂,很多人家的門和窗幾乎一樣高,進門都是從一根獨木梯上去,隊友們擔心晚上怎么走?有人干脆說:呆在房里不出門了,領隊笑道:要出的嘛,要走婚得嘛,大家聽罷一片笑。由于極度封閉的自然環境,使俄亞保留了許多納西族的古老遺俗,被稱為“納西族原生態文化留存地”,在俄亞的納西族婚姻中,除一夫一妻制,至今還保留著一些古老的婚姻形式,比如多夫(兄弟)共妻、多妻(姐妹)一夫、“阿達”(親密朋友)、走婚等多種婚姻狀態。不過一隨著時代的發展,保存著古老習俗,固守著自己生活節奏的俄亞大村,延續了幾百年的古老婚姻習俗也正在逐步消失中。 走進納西小伙扎西的家入駐,放下行囊,大家便等著梯子,上了三層房頂,夕陽下整個建筑群一覽無余,村寨對面的山上,一排排梯田占領了整面山坡,梯田中三三兩兩的房子,是俄亞人農忙時期的臨時住所和糧倉的莊房。晚飯,就在扎西家吃,扎西媽媽親手抓了兩只大魯花雞,給我們燉了香味撲鼻的松茸雞,酒也是自家釀的米酒,席間,向導扎西一曲納西族民歌聲情并茂,把晚宴的氣氛推向高潮,“…那天晚上的事情真是羞死個人咯,那天晚上的事情真是美死個人咯”,簡單歡快的歌曲,朗朗上口,一學就會。這里海拔二千多,大家放開喝了點酒,都有點微醉,滿天的繁星,領隊阿龍、扎西,隊員侯哥、雪狼、加加、阿麥、紅姐坐在院子里,暢聊幾天來旅程中的所見所聞,以及風土人情,納西人家的小院里充滿了歡聲笑語。早晨起來,空氣涼薄,順著七拐八折的小路,漫步在寨子里,人群中夾雜著三三兩兩的騾馬,和男人們向村外走去,村長呷若告訴我們:“俄亞全村有248戶人家,共1600多村民,每家有三四匹騾馬”。與云南的墨脫差不多,一直到2011年,俄亞大村才正式有了可以通車的土路,車輛運輸逐漸在取代馬幫。我們的到來,仿佛打破了寧靜的村寨,幾個孩子迎面走來,含羞地笑著飛奔跑開,遠遠的既好奇又靦腆的打量著我們,大概是因較少接觸村外的世界,他們的眼神單純、清澈,不知為什么,看到他們的生活環境和眼神,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寨子里沒有像樣的店鋪,更沒有賣土特產、工藝品、藝術品、服飾的店鋪,就是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納西人的日常生活,自給自足。當然,公路修通后,俄亞人也開始期待著過上現代生活,如今,俄亞大村的很多年輕小伙喜歡摩托勝過了騾馬,在古村里也建起了一批新式民居,藍色鐵皮屋頂夾雜在老房當中,顯得極不協調,而且縣鄉領導也在開始打算,把這里改造成旅游景點?雖然我們這些外人,也沒有權力要求人家固守原本的生活方式,只希望俄亞大村,在自由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時,能夠保留下更多的古樸。連綿的高山峽谷造就了俄亞大村四百多年的神奇與寧靜,過去,由于道路不通,人們或徒步,或騎馬,艱難跋涉很多天,才能到達這個被世人遺忘的村寨,也正因交通閉塞,幾乎與世隔絕的狀態,俄亞大村古老的納西東巴文化才得以保存至今,也使得它更具保存和保護的價值。 俄亞大村四百多年的歷史,四百多年的自耕自足,四百多年的古老文化,濃縮成了今日那份與世隔絕的神奇與寧靜,這是我見過的最古樸最有特色的山寨,從家家戶戶房頂的煙囪里升起的裊裊炊煙,感受納西古寨新的一天的到來,還沒有走出村寨,心已經醉在這份濃郁的古老氣息里,依依不舍。<br></h3> <h3>走出俄亞村,依依不舍,跨過龍達河、無量河,走上在懸崖峭壁間穿行的木里俄亞至依吉段。這段路一邊是山壁,一邊是萬丈深淵,翻山垮河,很多路段非常窄,只能容得下一輛車通過,一路塌方滾石,塵土飛揚,要隨時躲避停車,非常驚險,目前也只有越野車可以通行,所幸沒有雨雪,真不知道路泥濘濕滑時怎麼走。盤旋上山頂,放眼望去,來路在粗狂的山蠻中蜿蜒曲折,谷底一條大河一路相伴,隊員大聲驚嘆,佩服對摩梭小伙扎西、領隊阿龍的駕駛技術與經驗,這就是不少探險者口耳相傳的洛克線上最驚險刺激的一段路,要整整走上大半天,沒有地方可以吃飯,中途領隊只能找一處溪水邊,帶領大家生火,用炭火燒烤食物,路遇騎摩托的納西族郵政員,一周進山給山民們送一次包裹,充滿艱辛與危險,真的不易??那句“如果你認為丙察察夠刺激,那么你應該走一次瀘亞線,這是許多旅行愛好者的終極越野夢”,應該說的就是這段路,走過你才可以領略和感受它的驚險刺激和壯美,走過它便會永遠刻在心裡,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br></h3> <h3>沿著洛克先生的足跡,來到大洛克環線(瀘亞線)的最后一站,海撥2690米的瀘沽湖畔,泛舟瀘沽湖上,一身塵埃灰土都被這一湖碧水蕩滌,一路顛簸艱辛,都被上蒼賜予摩梭人這份無與倫比的美融化??瀘沽湖畔 心在蕩漾。<br></h3> <h3>瀘沽湖,古名勒得海、魯枯湖,納西族摩梭語“瀘”為山溝,“沽”為里,意即山溝里的湖,湖位于四川省鹽源縣與云南省寧蒗縣交界處,為川滇共轄,湖東為鹽源縣瀘沽湖鎮(原左所區),湖西為寧蒗縣永寧鄉。湖泊南北長9.5公里,東西寬5.2公里,湖岸線長約44公里,湖泊面積50.1平方公里,集水面積247.6平方公里,最大水深105.3米,平均水深為40.3米,湖水庫容量為22.52億立方米,湖水最大透明度達12米,湖面海拔2690米。瀘沽湖也是云南省海拔最高的湖泊,是中國第三大深水湖泊,瀘沽湖周邊主要居住著摩梭人、普米人和彝族,1.3萬人。<br></h3> <h3></h3><h3>瀘亞線之瀘沽湖畔的走婚。風光已經看得太多了,其實要真正了解一個地方,除了風景,更多的應該是文化和風俗。瀘沽湖畔的摩梭族是一個素有“女兒國”之稱的民族,這里仍保留母系社會習俗。最早聽說摩梭族最獨特的婚姻方式——走婚,是在去麗江的旅遊大巴上,聽導游說的,現在看來,導遊說的大部分內容都是胡扯和誤傳。摩梭人的走婚首先一般不會和外族以及并不認識的人進行。走婚,是摩梭人維持感情與生養下一代的傳統方式,在摩挲語中叫“色色”,意為“走來走去”,它形象地表現出走婚是一種夜合晨離的婚姻關系,只有在晚上男方才會到女方家居住,白天仍在各自家中生活、勞動與照顧老人,走婚的男女,維系關系的要素是感情,一旦發生感情轉淡或性格不合,可以隨時切斷關系,因此感情自由度較高,在性事方面也是女方占主要地位,女方一旦不再為男方開門,走婚關系就宣告結。其實,在摩梭人的情愛天地里,絕不是我們聽到的那些不堪和誤傳,以及很多人想象的那樣,每個女子都可以去愛,每個男子都可以去求,在白天,摩梭男女很少單獨相處,他們求愛方式是在生產勞動、工作、走村串戶、走親訪友、經商與其他生活活動中遂漸進行的,待相互了解,具有一定感情基礎之后,在晚上的篝火晚會上,以唱歌、跳舞、摳手心的方式對意中人表達心意。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會相互交換訂情信物,如銀手鐲、項鏈、戒指及腰帶等,然後兩人約好,男子便會在半夜時分到女子的“花樓”(摩梭成年女性的房間,獨立于祖母屋即”家屋“外),但不能于正門進入花樓,而要爬窗,再把帽子等具有代表性的物品掛在門外,表示兩人正在約會,告訴他人不要干擾,然后在天未亮的時候就必須離開,這時可以由正門離開,若于天亮之后或女方家長輩起床之后再離開,則會被視為無禮。隨著男女之間的感情逐步加深,“走婚”幽會相聚的次數就越多,情侶關系穩定下來后,大部分男女都會直到終生。 由于是摩梭由女性當家,因此所生下的小孩歸母家生養,生父會在滿月時公開舉辦宴席,承認彼此的血緣關系,避免發生同父亂倫。男性稱女情人為“阿夏”,女性稱男情人為“阿注”。摩梭人的走婚是母系社會的具體表現,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一夫一妻制,他們是日暮而聚,晨曉而歸,暮來晨去,摩梭人走婚有兩種方式:一種叫“阿注”定居婚;一種叫“阿夏”異居婚。不管那種婚俗都要舉行一個古老的儀式,叫“藏巴啦”,意思是:拜神和祭祖,儀式要在女方家舉行這個儀式,時間一般在半晚,不請客、不送禮,朋友們也不參加,這個禮儀是由男方家請一證人把男方領到女方家,當然是男女已有了感情,不存在媒妁之言,母舅之命,她(他)們的母親及舅舅默認后才舉行,男方家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把帶來的禮品按規矩放在火塘上方鍋樁的平臺上及經堂里的神臺上,向祖宗行禮,向鍋灶行禮,再向長輩如舅舅、媽媽、姐姐行禮,然后接受長輩和姐妹們的祝福,男方會得到女方精心用摩梭麻布親手織成有摩梭特色的花腰帶。但女方家決不會向男方家攤派錢物,她們認為男女相愛是平等的,比什么都重要,感情是摩梭人“走婚”的重要因素,絕不是傳言中的那麼不堪,儀式后當男女雙方關系就公開化了。其中,“阿注”定居婚,是摩梭男女青年通過“走婚”儀式后或從男女雙方家搬出居住在一起,或男方到女方家居住,也有女方到男家家居住的,但后兩者并不多見,他們長年相守、生活在一起,撫養著下一代。這種定居婚為“阿注”定居婚。“阿夏走婚”:每當夜幕悄悄降臨后,這個家庭中成年男人們就出去了,他們當中有各位舅舅、哥哥、弟弟,各奔東西南北,去自己的“阿夏”家。家中成年姐妹眾多,但來幽會的“阿注”也多,各有各的幽會暗號和傳情方式,如果不是自己的“阿注”就不會讓他進自己的閨房,姑娘的閨門一定要對好暗號她才會打開。 在這里男女性愛關系與經濟關系牽連不大,結合是自由的,兩廂情愿的,離異更是無瓜無葛,不會發生任何糾紛。因為,摩梭走婚的相互結合、離散,是以感情為前導,男人、女人各住各的家,你不靠我養,我不靠你活,因此,摩梭人根本不存在離婚、寡婦、子女無人撫養、財產繼承等社會問題,他們有自己的性愛觀念與道德標準,與我們完全是兩碼事。在他們這個氏族中,大多數“阿夏”、“阿注”們都是相敬如賓、相互負責,即使發生糾紛,雙方母親、舅舅們也會妥善處理。摩梭男女的結合一般不是以謀生為目的,離異也不會危及誰的生存。當然,有的摩梭人,男女雙方感情不合,在無孩子前更換“阿夏”、“阿注”也是常的事,而有了孩子后,就不會輕易更換了。而摩梭人的后代在“母系”大家庭中由祖母、母親、舅舅、姐姐們照管長大,孩子從小就在這樣的環境里接受大家庭的意識和尊老愛幼的教育,服從母親和長輩,按先長后幼分配食物和其他東西,13歲時會為他們舉辦成人禮,標志著他們可以尋找情侶開始走婚了。 我們的向導摩梭人扎西,15歲開始走婚,17歲有了第一個孩子,我們到滬沽湖的當天,飯晚後參加完篝火晚會,他便沒有和我們住在一起,而是去找他的“阿夏”了?? <br></h3><h3></h3> <h3>在瀘亞線上之笑臉,當年約瑟夫·洛克面對“洛克之路”上所看到的一路風光,不禁感嘆:“我平生未見過如此綺麗的風景,如果《創世紀》的作者曾看到此等美景,將會把亞當和夏娃的誕生地放在這里”,一路走下來,除了高山深谷大河湖泊的壯美給人留下美麗的記憶,而深居此地的少數民族更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那一張張的笑臉,把純樸、安祥、可愛、溫暖、友善、干淨的眼神傳遞到我們的心頭,就像滬亞線上最純美的風景,讓人無法忘懷。<br></h3> <h3>茶馬古道上的馬邦鈴聲,驚醒了每一個路上的人??沿著洛克的足跡,探尋《消失的地平線》里那一座座如世外桃園般純淨的香格里拉,瀘亞線,走過,才明白為什麼懂行的戶外人士一聽便知道滬亞線這三個字的分量,這條大名鼎鼎艱辛萬苦的越野路,它一頭連著人文歷史底蘊深厚的瀘沽湖風光,一頭連著聞名遐邇的稻城亞丁美景,中間由神聖壯美的梅里雪山串起,瀘亞線,絕對值得你一生走一回,一次行走,一生記憶,一世眷戀,走過,沒有人不想再走一回!2018.11 End</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大仙区| 桃江县| 铜川市| 确山县| 万载县| 红桥区| 永昌县| 科技| 张家界市| 广平县| 宜黄县| 神农架林区| 东阳市| 永年县| 镇安县| 黄大仙区| 栖霞市| 增城市| 西昌市| 乌恰县| 鹤岗市| 霍山县| 东源县| 留坝县| 长治市| 陈巴尔虎旗| 监利县| 册亨县| 延长县| 佛山市| 宁德市| 古田县| 武川县| 新平| 木里| 天水市| 娱乐| 红河县| 泸定县| 泗阳县| 东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