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喬健先生)</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起,在海峽兩岸和國際人類學界一直活躍著一位著名人類學家,他致力于西方人類學與中國社會實踐融合發展,不懈推進兩岸三地人類學教學與研究機構創建,竭力推動中國人類學和國際人類學界學術交流,成果卓著、貢獻突出,他就是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的創始人、講座教授,臺灣東華大學族群關系與文化研究所和臺灣世新大學異文化研究中心創建者,現任人類學高級論壇學術委員會主席,首屆人類學高級論壇新世紀(2000-2010)“人類學終身成就獎”和2015年上海復旦大學 “人類學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喬健。</span><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一、家庭出身背景</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喬家是山西介休洪山村近代名門望族,喬健的祖父喬世杰生于清代咸豐7年,曾結交清政府榮祿、鹿傳霖等官員,被委派到四川辦理捐務并擔任成都商會總辦,1905年又擔任清政府四川銀行總經理,1906年回山西省平遙縣創辦了寶豐隆票號,先后在全國開設了二十三個分莊,為西南邊鎮的軍政界服務,一度時期成為票號中佼佼者。</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喬世杰的幼子喬鵬書,1906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成長在介休縣洪山村,后來就讀于北京大學政治系并當選學生會會長,畢業后回山大附中任教,1936年加入“主張公道團”當選為山西省第三區制憲國民大會代表,1937年秋隨閻錫山轉戰于晉西北各地并主辦《陣中日報》,1938年委任為第二處長兼戰區史料編輯事務,1940年任國民黨山西省黨部委員兼山西大學政治系法學教授,還兼任山西省黨部宣傳處第二戰區學生教育處處長,山西省政府參議,1945年作為山西省的代表赴四川省成都市,參加中國國民黨六屆一中全會,1946年起任制憲國民大會代表、中華民國第一屆立法會委員,1949年隨國民黨政府去了臺灣。喬鵬書之妻楊明姍,山西文水縣人,他們1932年結婚,育有喬健、喬莊、喬紀、喬原四男,喬曉芙、喬曉蓉二女,均受高等教育,其中長子喬健獲得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學位,長女喬曉芙在美國成為知名的醫師。1963年,喬鵬書因心臟病去世,是一位愛國人士。</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61年喬健赴美國康奈爾大學留學前與全家合影留念)</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喬健的夫人李潔予,是廣西白崇禧第十戰區李品仙部軍需處長李劍虹的女兒,1949年李潔予隨父母先去了香港,1952年去了臺灣。李潔予和其子喬立先后在臺灣東海大學和臺灣大學讀書,李潔予后來獲得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圖書館學”和“藝術史”雙碩士學位,供職于香港城市大學圖書館,擔任副館長,現已退休。喬立獲得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和北京清華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現在是香港實德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投資董事暨香港證監會核準公募基金管理人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二、主要經歷與學術成就</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喬健, 1934年生,童年時期在洪山村生活,1946年隨父母到了北平和南京,1949年去了臺灣。1954年進入臺灣大學歷史系,次年轉入考古人類學系,1958年獲考古人類學學士,1961年獲人類學碩士,同年赴美國康奈爾大學留學,期間1966年開始在印第安納大學人類學系任教,1969年獲康奈爾大學人類學系哲學博士學位,并續在印第安納大學任教,1976年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授,1978年創立“香港人類學會”并擔任會長(1978-1981),1980年創辦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并擔任主任至1991年,1986年創設“國際瑤族研究協會”并擔任會長,1990年被中央民族大學、山西大學授予榮譽教授,1994年幫助山西大學創建華北文化研究中心并擔任榮譽主任,1994年被香港中文大學授予香港地區首位人類學講座教授,1995年為臺灣東華大學創建族群關系與文化研究所并擔任創所所長至2005年,1997—1999年擔任中國民族學會(臺北)第十九屆理事長,2001年創建臺灣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2002年初與費孝通、李亦園等共同倡議由海峽兩岸四地22所高等院校聯合成立了中國人類學最高學術交流機構—人類學高級論壇。2006年被中南民族大學聘為榮譽教授,2003年—2006年任臺灣教育部“講座教授",2006年創辦臺灣世新大學異文化研究中心任講座教授。2011年7月當選人類學高級論壇學術委委員會主席。</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喬健曾在多個族群與文化中做過長期的田野工作。主要包括臺灣原住民中的卑南族、美國印第安人中的拿瓦侯族、中國西南的瑤族及山西省的“樂戶”。喬健學術論著豐碩,撰寫及編輯、合著的書有四十余種,主要學術論文近百篇。</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三、人類學學術研究三步曲</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喬健50多年的人類學學術研究生涯可分為三步曲。第一步曲研究臺灣的南島民族,第二步曲研究美國的印第安人、香港的民間風俗和中國大陸的少數民族,第三步曲是研究漢族社會至今。</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喬健1954年考入臺灣大學歷史系,次年便從歷史系轉到人類學系跟隨李濟、凌純聲、芮逸夫等教授,1955年的冬天開始做田野調查研究臺灣高山族。在李濟先生指導下,他從民族學和考古學的角度,對當時臺灣的高山族屈肢葬進行研究。1958 年喬健放棄在臺北過年,去屏東縣調查排灣族,親眼目睹了一個部落里一位老人過世進行屈肢葬的全過程,完成了他的大學畢業論文《中國境內的屈肢葬》。</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大學念完了之后,喬健主要興趣在文化人類學,1958年特別選了卑南族知本系統里頭的呂家大社,用半年時間研究他們的社會組織,完成了碩士論文。</h3> <h3>(喬健在美國康奈爾大學與導師羅伯茨教授合影留念)</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61年喬健獲得美國康奈爾大學全額獎學金,到美國去讀博士學位。一開始,由一位當時非常出名的研究中國市場的人類學家威廉姆?斯金納(G?William Skinner)教授做喬健的導師。后來由于兩個人看法和興趣不同,又選擇了專門研究美國印第安人的約翰?羅伯茨(John M?Roberts)教授做他的導師。喬健的第二步曲就是師從羅伯茨教授進行拿瓦候人的研究。1964年和1965年,他和導師羅伯茨教授三次去拿瓦候部落,最后選定在拿瓦候比較偏僻落后傳統文化保留最好的四角地區,專門研究拿瓦候的祭儀。獲得康奈爾大學博士學位以后,喬健到印第安納大學教書。主要教印第安人有關文化變遷理論的課程,同時也開始教授關于中國方面的課。他一方面研究美國印第安人,也開始注意中國方面的一些變化。</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73年,香港中文大學要成立人類學系,邀請喬健去籌辦,但1974年碰到了石油危機,先在社會學系里成立了一個人類學組,1976年夏天,香港中文大學的校長直接給印第安納大學的校長寫了一封信,邀請喬健到香港中文大學正式入職。經過四年的努力,1980年香港中文大學正式成立了人類學系,喬健擔任創系主任。</h3> <h3>(1988年“國際瑤族研究會”期間,喬健在云南與瑤族群眾合影)</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為了促進各地對瑤族研究的交流合作,溝通中西文化,喬健鼎力與同道者創辦了“國際瑤族研究協會”,并親自任主席多年。自1986年以來,該會每兩年一次,已先后在香港、湖南郴州和法國召開了三屆“瑤族研究國際研討會”,第一次國際人類學的瑤族研究會,費孝通先生參加了會議,中央民族學院為此出了集刊。1988年,喬健又在南斯拉夫召開的第13屆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大會上,組織了一次以探討中國少數民族為中心的研討會,會后將會議成果以英文形式結集出版,擴大了中國人類學在國際上的影響。1990年,第三屆“國際瑤族研究協會”,在法國圖魯茲召開以后,開始把精力放回漢人社區,這是喬健學術研究的第二步曲。</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從1994年到1996年,喬健用臺灣“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撥付“山西樂戶”調查的經費300萬新臺幣,借助山西大學華北文化研究中心這個平臺,邀請山西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劉貫文和長治戲劇研究院副院長李天生一起研究山西的樂戶,《樂戶:田野調查與歷史追蹤》一書由大陸和臺灣先后出版,填補了學術界長期以來的一項研究空白。喬健做完樂戶研究以后,又開始做底邊階級和底邊社會的研究。由喬健主持的“華北賤民研究”,是臺灣“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是山西樂戶研究的延伸與拓展,旨在山西樂戶研究的基礎上,對華北地區賤民的歷史淵源、人口分布、職業活動、婚姻家庭與社會地位等問題作全面的探討和分析。2003年喬健在臺灣東華大學任教的時候,又帶領8名碩士研究生對同類群體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田野調查,把“底邊階級”的研究延伸到了臺灣。2010年以后對中國人的計謀、關系開展研究,2013年率領中山大學、廈門大學、四川大學、復旦大學人類學研究團隊,以家鄉介休為例開始了黃土文明研究,這是喬健學術研究的第三步曲。</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四、與費孝通先生合作、交往結成摯友</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喬健最早知道費孝通先生是在1954年在臺灣大學念書的時候,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喬健應邀從美國回中國大陸訪問,在北京提出要拜見費孝通先生,由于當時還有限制未能如愿。喬健第一次見到費孝通先生是1980年的春天,費孝通先生來到香港,喬健帶著香港中文大學的兩位同事去九龍尖沙嘴拜見了費孝通先生。第二天費孝通先生就來到香港中文大學,當時,喬健為香港中文大學創設人類學系要舉行的成立儀式,費孝通先生是第一個在人類學系成立紀念薄上簽名留念的,他們的友誼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h3> <h3>(1993年第四屆“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研討會在蘇州召開時喬健夫婦與費孝通先生合影)</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81年4月,費孝通先生到澳洲講學,路經香港,再次來到香港中文大學,喬健向費孝通先生介紹,自七十年代末香港和臺灣的社會科學學者和同行間已有密切往來,并圍繞“社會科學研究的中國化”等題目召開一系列座談及學術會議,費孝通先生覺得這個題目很有意義。那時兩岸的學者間還沒有正式往來,如何能開辟一條學術界的溝通渠道,是兩岸三地中國知識分子的共同愿望。他們商量邀請一批大陸學者共同舉辦學術研討會,溝通兩岸三地中國學者間的交流。首屆“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研討會于1983年3月在香港中文大學召開,參加第一屆的研討會的有來自中國大陸、臺灣和香港地區以及新加坡、美國等地三十二位中國學者。這是1949年以后,第一次海峽兩岸中國學者在中國人的地方,用中國話討論中國人共同關心的問題。當時非常轟動,兩岸及香港地區的傳媒都作了大量報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從1983年到2003年20年間,在費孝通先生的大力推動下,喬健具體組織,香港中文大學、北京大學、臺灣東華大學、上海大學先后主辦,在香港、花連、臺北、上海、蘇州、吳江召開了八屆“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研討會。每次都邀請數十名在國際、國內有影響力的中國學者參加,如教育家、社會活動家雷潔瓊,經濟學家陳岱孫,人類學家芮逸夫、梁釗韜等等。</h3> <h3>(2001年10月“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研討會在香港中文大學召開,喬健先生主持大會)</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從第二屆開始,他們給研討會都設立一個主題,第二屆的主題是“中國家庭及其變遷”, 第三屆的主題是“中國的宗教倫理與現代化”。前三屆研討會都是在香港開的,第四屆就在蘇州召開。第四屆研討會在蘇州市召開已是一個突破,第五屆恰巧1995年喬健從香港中文大學退休,臺灣東華大學邀請他為學校創建族群關系與文化研究所。所以1997年的第五屆研討會先在香港開幕,然后在臺灣花蓮東華大學舉行。第五屆之后,這個研討會在中國學術界里已經形成一座橋梁,以香港為中點,向西伸到中國大陸,向東伸到臺灣,有效地溝通了兩岸三地的學術交流。第六屆研討會是1999年,這年正是為費孝通先生90歲,為了慶祝他的生日,研討會特別選在11月2日他生日那天,在他的出生地江蘇省吳江市舉行。2001年和2003年,又舉辦了第七屆和第八屆研討會。</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這個研討會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根據費孝通先生的指示“在中國人的地方,用中國話討論中國人共同關心的問題”。“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研討會是喬健和費孝通先生合作的主要形式,喬健六次擔任論文集主編。</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二十多年的交往中,喬健和費孝通先生還有許多有意義的軼事。1983年,費孝通先生邀請喬健回中國大陸參觀考察,并安排專人陪同他去了新疆天山天池、吐魯番等地。1985年,費孝通先生又邀請他回來,回到家鄉介休洪山村訪問。在費孝通先生的幫助下,1983年便把喬健二舅和姐姐從山西接到北京和他見了面,落實了他二舅的房產和戶口;喬健夫人李潔予在廣州的舅舅和舅媽也恢復了工作。1990年,由費孝通先生推薦,喬健和日本的著名人類學家中根千枝,擔任了中央民族學院的榮譽教授,費孝通先生還安排他們參觀游覽了福建省的武夷山名勝,親手書寫一幅長詩贈給喬健:</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誰說造化心無計 ,武夷山水如此奇。</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兀兀獨立成千峰, 涓涓細流匯曲溪。</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溪淺筏輕浮石過, 峰高拔地與天齊。</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人生難比九曲險, 眼望東來筏向西。</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仰嘆危巖飄仙舟, 千年古骨壁上棲。</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傳說從來多情意, 仙境幻象亦可哂。</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可羨玉女并肩立, 鬢花叢叢從不稀。</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笑我此生真短促, 白發垂年猶棲棲。</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90年5月,喬健兄將有武夷山之游,未克陪行,書舊作為贈。</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費孝通 庚午小滿 時年八十</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那時候的費孝通先生已經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但彼此之間仍然是理念志趣相同、友情牢固。喬健從1983年到北京訪問起,費孝通先生經常邀請喬健先生到他家里去一起吃飯敘談,喬健在中央民族大學為學生講課的時候,費孝通先生還特意來聽過課,費孝通先生到香港,喬健都請他到家里來熱情招待。</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90年12月11日至14日,喬健和日本中根千枝在日本東京組織召開了一次“東亞社會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紀念費孝通教授八十壽辰”小型研討會,邀請了北京、香港、臺北、漢城、倫敦、波士頓和東京的16名代表參加。費孝通先生和國家民委主任司馬義?艾買提參加了會議。費孝通先生以“人的研究在中國—個人的經歷” 為題作了主題發言,就東方社會人類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提出了他很有見地的看法,同時提出了他著名的十六字真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2003年費孝通先生因患肺炎住醫院以后,喬健經常從香港或臺灣打電話詢問他的病情。2004年的春天,喬健到北京醫院專門看望了費孝通先生。2005年4月費孝通先生去世以后,喬健給費孝通先生家里寄了悼唁信,對他的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費老走后,喬健仍然秉承費老遺愿,為兩岸三地學術與文化交流繼續努力。2006年10月10日至11日,“紀念著名民族學家、社會學家費孝通民族研究70年座談會暨研討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布赫、許嘉璐,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孫孚凌和一大批海內外知識界、學術界知名學者一百余人參加,喬健做了“費孝通先生歷史功能論”專題發言。喬健說:“費孝通先生早已超越了名人的境界,而正式進入了歷史,成為在建立人類學、社會學或者綜合地來說文化理論的世界級大師之一,奠定了永恒的與普世的歷史地位,成為與拉德克利夫?布朗、馬林諾夫斯基、列維?斯特勞斯等并列為十二位建構現代文化理論的主要貢獻者”。</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2010年10月23日,由民盟中央、北京大學、上海大學與吳江市委、市政府共同舉辦的“紀念費孝通誕辰100周年暨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在吳江市隆重舉行。喬健作為費孝通先生的生前好友應邀參加了大會,在開幕式上回憶了與費孝通先生交往的歷程。12月5日,“中英學界紀念費孝通誕辰100周年”,在費孝通先生的母校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舉行,來自海峽兩岸以及日本、美國、西班牙、瑞士、比利時、荷蘭和英國等國家和地區的20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大會。喬健應邀出席并作了 “文化自覺、歷史功能論與智謀研究”的演講,表達了他和費孝通先生之間的友誼和對費孝通先生的敬仰懷念之情。</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五、隔不斷與山西大學的情緣</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喬健從小就受到家庭的熏陶,與山西大學有很深的淵源和難以割舍的情感。陜西省宜川縣秋林鎮虎嘯溝土窯洞里的山西大學,給他的童年留下了深刻記憶。</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85年,費孝通先生邀請喬健,來中國大陸參加學術活動并回到家鄉山西考察,在太原參加了民盟山西省委和山西省社會科學院組織的一個學術會議。會上,喬健認識了山西大學黨委書記高兆忠和山西省社會科學院長劉貫文教授。1990年,山西大學授予喬健“榮譽教授”的稱號,從此,成為山西大學的一分子,喬健建議山西大學仿照香港中文大學的做法,在“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的基礎上成立華北文化研究中心,為海內外學者研究華北文化設立平臺。他表示把自己數十年積累珍藏的書籍,無償捐獻給山西大學,利用自己在香港的特殊地位,與國際學術界聯絡廣泛的海外優勢,為山西大學舉辦一些學術活動和共同合作申請項目,向老師和同學們傳授國際上先進的知識,幫助老師和學生到香港中文大學訪問進修。</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990年時任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系主任的喬健(前左二)應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民主同盟主席費孝通(前右二)的邀請,接受中央民族學院名譽教授聘書后參觀民盟中央委員會并合影留念。左二為全國政協副主席錢偉長,后排右二為北京大學校長丁石松)</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90年12月11日至14日,喬健和日本中根千枝在日本東京組織召開了一次“東亞社會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紀念費孝通教授八十壽辰”小型研討會,邀請了北京、香港、臺北、漢城、倫敦、波士頓和東京的16名代表參加。費孝通先生和國家民委主任司馬義?艾買提參加了會議。費孝通先生以“人的研究在中國—個人的經歷” 為題作了主題發言,就東方社會人類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提出了他很有見地的看法,同時提出了他著名的十六字真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2003年費孝通先生因患肺炎住醫院以后,喬健經常從香港或臺灣打電話詢問他的病情。2004年的春天,喬健到北京醫院專門看望了費孝通先生。2005年4月費孝通先生去世以后,喬健給費孝通先生家里寄了悼唁信,對他的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費老走后,喬健仍然秉承費老遺愿,為兩岸三地學術與文化交流繼續努力。2006年10月10日至11日,“紀念著名民族學家、社會學家費孝通民族研究70年座談會暨研討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布赫、許嘉璐,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孫孚凌和一大批海內外知識界、學術界知名學者一百余人參加,喬健做了“費孝通先生歷史功能論”專題發言。喬健說:“費孝通先生早已超越了名人的境界,而正式進入了歷史,成為在建立人類學、社會學或者綜合地來說文化理論的世界級大師之一,奠定了永恒的與普世的歷史地位,成為與拉德克利夫?布朗、馬林諾夫斯基、列維?斯特勞斯等并列為十二位建構現代文化理論的主要貢獻者”。</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2010年10月23日,由民盟中央、北京大學、上海大學與吳江市委、市政府共同舉辦的“紀念費孝通誕辰100周年暨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在吳江市隆重舉行。喬健作為費孝通先生的生前好友應邀參加了大會,在開幕式上回憶了與費孝通先生交往的歷程。12月5日,“中英學界紀念費孝通誕辰100周年”,在費孝通先生的母校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舉行,來自海峽兩岸以及日本、美國、西班牙、瑞士、比利時、荷蘭和英國等國家和地區的20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大會。喬健應邀出席并作了 “文化自覺、歷史功能論與智謀研究”的演講,表達了他和費孝通先生之間的友誼和對費孝通先生的敬仰懷念之情。</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五、隔不斷與山西大學的情緣</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喬健從小就受到家庭的熏陶,與山西大學有很深的淵源和難以割舍的情感。陜西省宜川縣秋林鎮虎嘯溝土窯洞里的山西大學,給他的童年留下了深刻記憶。</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85年,費孝通先生邀請喬健,來中國大陸參加學術活動并回到家鄉山西考察,在太原參加了民盟山西省委和山西省社會科學院組織的一個學術會議。會上,喬健認識了山西大學黨委書記高兆忠和山西省社會科學院長劉貫文教授。1990年,山西大學授予喬健“榮譽教授”的稱號,從此,成為山西大學的一分子,喬健建議山西大學仿照香港中文大學的做法,在“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的基礎上成立華北文化研究中心,為海內外學者研究華北文化設立平臺。他表示把自己數十年積累珍藏的書籍,無償捐獻給山西大學,利用自己在香港的特殊地位,與國際學術界聯絡廣泛的海外優勢,為山西大學舉辦一些學術活動和共同合作申請項目,向老師和同學們傳授國際上先進的知識,幫助老師和學生到香港中文大學訪問進修。</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94年7月,山西大學華北文化研究中心成立,<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喬健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費孝通、喬健和山西省副省長張維慶省人大副主任吳達才參加成立儀式</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喬健為山西大學邀請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費孝通先生,日本人類學家中根千枝先生,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李亦園先生參加揭牌儀式。喬健把自己的1000余冊藏書捐贈給山西大學,在華北文化研究中心建立了“喬健圖書資料室”,山西省委常委、副省長張維慶,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達才出席了儀式。</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在“山西樂戶”研究中,喬健借助山西大學華北文化研究中心平臺,進行整體設計,劉貫文、李天生全程參與調查,從長治市、晉城市聘用了8名專職調查員,在他的具體指導和親自帶領下,到長治市、晉城市所轄的十五個市區縣的一百五十余個樂戶家庭做了調查。</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華北賤民研究”這個項目在山西選擇了長子剃頭匠等底層職業群體開展調查。它沒有文獻資料可循,需要研究者進行深入的田野考察,山西大學當時最年輕的教授、中心主任行龍帶領史維閣、張俊峰兩名研究生承擔的“晉東南剃頭匠”那部分,開始直接受到喬健人類學的指導和訓練。</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自中心成立以來,喬健還多次邀請郭貴春校長,行龍副校長以及他們的同事、學生到香港、臺灣參加學術會議。1999年夏天,在喬健的熱心幫助和支持下,山西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臺灣東華大學組成“兩岸三地”大學生互訪團,利用暑假進行學術交流和訪問,山西大學副校長行龍作為團長率本校的師生到香港中文大學、臺灣東華大學參加了這次活動。2001年,由喬健積極引薦,中心與歐盟奧克多姆中心合作開展中國農村可持續發展研究計劃(簡稱SUCCESS計劃),選擇毗鄰晉祠的赤橋村城鄉結合部開展研究。與國際學術界的這種合作研究,不僅能夠開拓研究者的視野,更使田野調查的理念與方法深入人心,走向田野與社會。</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喬健和姊妹們對山西的教育事業十分關心,兩次慷慨解囊在山西大學設立獎學金。第一次是1992年山西大學建校90周年校慶期間,兄妹六人為紀念其父喬鵬書先生,共同捐資一萬五千美元,設立“喬鵬書先生紀念獎學金”,獎勵山西大學品學兼優的學生。第二次是2005年,喬健的大妹妹喬曉芙,為鼓勵優秀山西學子從事文學創作和進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喬曉芙與丈夫陳信義醫師共同出資五萬美元,捐贈給山西大學,設立“喬曉芙人文獎學金”,獎勵全省高校從事文學創作和進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研究生。這兩個獎勵基金都是由喬健組織牽頭,弟妹們積極參與,體現了喬鵬書教授兒女們熱愛家鄉、熱愛教育的一片赤心。</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2006年下半年,中心專門請喬健為研究生開設了文化人類學專題課,用行龍副校長的話說:“喬健先生為擴展山西大學的對外學術交流,尤其是對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的學術發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六、推動中國人類學的發展建樹頗豐</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喬健與當代中國人類學的發展密切相關,半個多世紀躬身致力于寂寞的人類學田野調查實踐,不斷開拓人類學研究新領域與方向,積極創建人類學教學與研究機構,以及傾力推動兩岸人類學國際化交流,是中國人類學發展史中的關鍵人物之一。特別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喬健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發揮其杰出的組織能力,在促進中國人類學與海內外學術交流,長期與我國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社會活動家費孝通先生合作,就社會科學一系列問題進行探討;為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牽線搭橋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架起一座座與國際人類學界聯系的橋梁。</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躬身致力于人類學田野調查樹立榜樣。早在1955年,喬健在臺灣大學選擇轉學人類學的時候,把田野調查作為自己最大的樂趣,5年內常常隨著李濟等教授們做田野調查,跑遍了島內當時的九個族群。從1956年起至2005年,四十年內多次去呂家社訪問,長久地研究一個部落文化及變遷。在美國康奈爾大學讀博士時,到拿瓦侯保留地常住近一年,進行深入詳細地觀察,完成了他的博士畢業論文“傳統的延續:拿瓦侯與中國模式”,他是中國學者對印第安人做田野調查最長的一位,也是極少數能非常深入理解印第安人文化的中國學者。在長期深入收集拿瓦侯田野資料的基礎上,他多次到藏族居住區做田野調查。利用自己文化背景優勢,比較了拿瓦侯與中國傳統的延續,拿瓦侯沙畫與藏族的曼羅茶、拿瓦侯祭儀誦唱者與藏族《格薩爾》史詩的相似性與差異性等等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八十年代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期間,由喬健主持的“瑤族”研究,曾多次帶領學生們深入到廣東連南、湖南江永等瑤族居住地調查訪問,進入九十年代他又把目光擴展到華南,特別是對婚姻制度與婦女地位更為關注,對福建省南部惠安縣特殊的“不落夫家”婚姻及其婦女生活的深入探討,受到海峽兩岸學界的重視。1994年由他主持“山西樂戶的研究”,對被調查的151戶都作了詳細的系譜與調查表,而且對二十位主要樂戶都作了自傳,以及后來的“底邊階級”“底邊社會”研究都是身體力行,躬身指導。</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不斷開拓人類學研究新領域視角獨特。喬健最早接觸人類學是從他進入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開始,他的“臺灣土著諸族屈肢葬調查初步報告”表現出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初期,考古學與民族學綜合研究的特色。在卑南族的社會組織研究中,以呂家社作為卑南族社會基本結構,在經歷了百年間五次外來影響下(包括日本統治、光復后漢人的接觸、天主教、基督教的奉行,以及現代文化)所引起的巨大變遷,它是討論族群與社會認同與變動最典型的實例。喬健創辦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以后,開始進入大陸少數民族研究,主要研究的范圍是廣東省連南縣的排瑤和廣西大瑤山金秀縣坳瑤兩群,并以他們的親屬組織、婚姻制度、兩性關系、婦女地位為研究重點,為性別研究的學者們提供一個科學研究典范。1987年在他訪問了湖南省西部江永縣瑤族人傳說中的發源地“千家峒”,在研究中國瑤族尋找、返回千家峒祖居地的運動以后,提出了這一運動屬于世界范圍的本土運動或宗教復振運動的范例。并寫下了他著名的文章《漂泊中的永恒》。喬健的《傳說的傳承:藏族〈格薩爾〉史詩誦唱者與拿瓦候族祭祀誦唱者的比較研究》對我國藏族《格薩爾》藝人和美洲印第安人拿瓦候族祭祀誦唱者的傳承進行了人類學的比較分析,對格薩爾藝人“神授”說做出了獨到的人類學解釋。</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喬健最有開拓性意義的是對山西樂戶的研究,過去學者們認識中國社會都是從中層社會來看,從來沒有從底層階級來看這個社會,但是喬健的樂戶研究從底邊社會來看中國傳統的社會,提出了“底邊社會”和“底邊階級”的新概念,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看待中國社會。在漢民族大傳統文化研究中,他常常出人意外地選擇一些不為常人注意,或者不是熱門的項目作為研究對象,他最早在七十年代初,就開始研究“三十六計”并發表了多篇中英文的論文。2000年以后又把“計策行為、謀略”的研究,上升到“智謀文化與文化自覺”進行研究,2013開始的“黃土文明”研究成為費孝通先生“文化自覺”和喬健提出“自覺發展”的忠誠實踐者、探索者。</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積極創建中國人類學教學和研究機構貢獻巨大。對于人類學學科建設,喬健主張要以長遠目標看待人類學,人類學研究應該實行區域分工,各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進行合作,學科內部多交流溝通。1976年,喬健放棄了美國優裕的生活條件和良好的學術環境,為香港中文大學創辦了人類學系。為了進一步引起中外人類學、民族學和民俗學者的重視,促進世界各地學者對瑤族研究的交流合作,溝通中西文化,1986年喬健創辦了“國際瑤族研究協會”,連任主席多年。在香港、湖南郴州和法國召開了三屆“瑤族研究國際研討會”,引起了國際學術界和瑤族社會的重視。</h3> <h3>(1994年喬健獲得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講座教授時與校長高鯤、社會學院院長李佩良合影)</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94年,香港中文大學為了表彰喬健為香港中文大學乃至為人類學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香港中文大學授于他人類學“講座教授”的榮譽稱號,成為香港中文大學成立以來第21位講座教授。同年,在喬健的努力下,創辦了山西大學華北文化研究中心,并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95年喬健從香港中文大學退休后,又到臺灣東華大學創建族群關系與文化研究所,擔任所長10年。2001年又在東華大學協同創建臺灣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鑒于他對中國人類學的重要貢獻,2003年獲得了臺灣教育部最高學術榮譽---講座教授。2005年又應世新大學的邀請創辦了異文化研究中心,在寂寞的人類學生涯中繼續耕耘,喬健始終行走在中國人類學的前沿,為中國人類學學科建設、學科體系完備做了許多開拓性工作。</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傾力推動兩岸人類學國際化交流建樹頗豐。1983年,國際人類學民族學大會在加拿大溫哥華和魁北克舉行的第11屆召開,喬健先生作為該組織的常務會員,組織了以“邊緣中國的人類學研究"為題的研討會。中國和許多國家的專家學者參與,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大陸學者第一次參加的人類學與民族學大會,對于進一步認識、了解、研究中國起到了推動作用。</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從1983年到2003年二十多年間,在費孝通先生大力推動下,喬健具體組織,在香港、臺灣、中國大陸召開了八屆“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研討會” 開辟海峽兩岸三地一條學術界的溝通渠道,在學術界產生了較廣泛深遠的影響。</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87年,喬健赴福建參加“祟武古城創建六百周年學術討論會”,積極倡議閩、臺、港人類學者共同研究海峽兩岸的大岞人,進而擴大到閩臺惠安人。1988年,喬健在南斯拉夫召開的第13屆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大會上,組織了一次以探討中國少數民族為中心的研討會,擴大了中國人類學在國際上的影響,推動了國際人類學界對中國少數民族研究的進程。</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從1995年到2001年由北京大學連續舉辦的6屆“社會文化人類學高級研討班”,喬健和費孝通先生,日本的中根千枝,臺灣的李亦園,韓國的金光億擔任研討班主講嘉賓。這種高規格、國際性的研討班在中國大陸還是首次,它是我國的人類學、民族學學科發展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許許多多有志于人類學的中青年學者,通過世界各國著名人類學家的講演“培訓”,學習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許多人因此走上了人類學的研究之路,成了中國人類學的學術中堅。</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2002年初,在費孝通先生的倡儀下,由中國社科院、臺灣東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山大學等22家單位,聯合發起創立“人類學高級論壇”,費孝通、李亦園、喬健、鄭杭生擔任高級顧問。開啟了臺灣、香港、澳門人類學家與大陸學者學術研究、交流的新平臺,是目前中國人類學學術水準最高、規模最大的交流場所。</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2003年7月,喬健作為中國申辦國際人類學、民族學聯合會第16屆世界大會代表(港、澳、臺地區唯一代表)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郝時遠、清華大學景軍等六位代表團成員,在意大利佛羅倫薩舉行的國際人類學民族學聯合會申辦大會上, 與代表團共同努力,發揮其與國際人類學界聯系密切的優勢,獲得2008年第16屆國際人類學民族學世界大會在中國云南省昆明市的舉辦權。這是中國有人類學近百年歷史以來第一次與全世界人類學家面對面交流的盛會,素有世界人類學、民族學奧林匹克大會之稱。</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自2005年喬健到世新大學以來,主力設計與校內同仁舉辦了四次與自己研究興趣的發展與轉變密切相關的國際性研討會,反映了近20年來與他認知學界先進及同輩對漢族社會從底層至高層探討的成果。首次研討會便是對“底邊階級與邊緣社會”研究成果的展示,第二次研討會主題是“異文化與多元媒體”,第三次研討會向上延伸到漢族精英“談情說異”,第四次研討會“謀略、關系與華人思維管理”,進一步闡明了華人管理思維中“謀略”與“關系”經得起時空變遷的考驗,成為當代管理領域的主流典范。</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2011年6月26日,人類學高級論壇學術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喬健當選人類學高級論壇學術委員會主席,并經到會全體委員的無記名票決獲人類學高級論壇新世紀(2000—2010)“人類學終身成就獎”。這個獎項是海峽兩岸22個人類學教學研究機構,以及參加會議的數百名專家對喬健貢獻人類學50多年來的最高榮譽。</h3> <h3>(1985年喬健回家鄉介休參觀訪問時與洪山村村民親切交談)</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七、情系家鄉</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早在1985年,費孝通先生就安排喬健回到家鄉介休參觀訪問,介休縣主要領導都接見了喬健,縣委副書記張培榮和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段景勤專門陪同喬健和他的姐姐回到洪山村老家訪問。</h3> <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2010年11月2日我和郝繼文在山西省人民醫院第一次見到喬健先生)</span></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2010年我和繼文兄通過山西大學朋友的幫助,11月2日前往省城拜見了這位國際著名人類學家。喬健雖然年近八旬,但看上去精神矍鑠,慈祥和藹的面容,充滿智慧的眼神,第一感覺就是“大家”的風范。我們說明來意,喬健便開始從八十年代初與費孝通先生合作,在香港舉辦“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研討會談起,一直談到前幾天參加“紀念費孝通先生誕辰100周年”學術研討會。喬健娓娓道來,像講故事一樣引人入勝……我們實在不愿意再打擾喬健先生的休息,便和他及公子喬立博士留下聯系方式。</h3> <h3>(介休市政協副主席郝繼文陪同喬健先生在張壁古堡考察)</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2011年山西凱嘉集團成立“山西凱嘉古堡文化研究院”,喬健被聘為高級顧問。10月中旬,喬健全家應凱嘉古堡文化研究院的邀請回介休參觀考察,介休市四套班子主要領導熱情接待,市長王懷民與喬健先生就我市的文化建設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交談,喬健在新建成的介休一中學術報告廳作了“文化研究、文化自覺、智謀文化”的主題演講。</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2012年9月1日至5日,喬健受王懷民市長的委托,憑借自己在學術界的地位和威望,帶領一批在國際上有影響的專家、學者,回到家鄉介休舉辦“維護文化遺產、發展城市文化”圓桌論壇。參加這個論壇的有著名建筑學家、臺灣大學城鄉建筑與研究所所長夏鑄九教授,臺灣世新大學副校長熊杰教授,還有中山大學、廈門大學、四川大學、日本等11位知名學者。9月4日上午臺灣大學夏鑄九教授在介休賓館報告廳,為全市科級以上干部舉行了“文化遺產保存與地方發展”的專題演講。在這次論壇上,喬健先生提出了“黃土文明介休典范”的研究計劃。</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2013年9月,“黃土文明介休典范”的研究計劃在中山大學正式啟動,喬健組織中山大學、廈門大學、四川大學、復旦大學的18位專家、學者,用三年的時間,分別從歷史、文化、民族、地理四個方面,對有2600年歷史的介休深入田野進行調查、挖掘、考證,開展了研究工作,形成了15篇論文在各類期刊發表和80萬字的四本專著,其中四川大學徐新建的論文在法國巴黎研討會上宣讀。2014年9月,在山西大學召開的 “人類學與黃土文明” 人類學高級論壇第十三次會議上,中山大學的周大鳴、廈門大學的彭兆榮、四川大學的徐新建、復旦大學的安介生四位教授以“黃土文明、介休范例”的研究成果分別做了主題演講,在2015年12月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行的學術研討會上,舉行了“黃土文明、介休范例”專著的首發式,進一步引起了海內外學者的興趣和關注。</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喬健不僅不遺余力通過召開各種學術會議,邀請各方學者參加的形式,促進文化的交流和學術的進步。他還多方建議:為了使中國人類學走向世界,我們應該多派些學子到人類學發達的國家學習。通過國際性人類學期刊的訂閱和投稿,通過廣泛參加國際性人類學會議,增加中國人類學的參與,擴大我們的影響。正是基于這些思想,喬健經常回內地與學術團體和高等院校進行訪問交流,并一直想方設法為內地學者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提供幫助和支持。</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作為中國乃至世界知名的人類學大師,喬健數十年來,不辭辛苦,與大陸、香港、臺灣兩岸三地,以及與世界人類學界的同行專家學者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為培育人類學的學術平臺,培養人類學的后起之秀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對人類學的發展,推動中國人類學及相關學科機構、創建與活動有特殊貢獻。之所以那樣熱心和致力于各種文化的交流和促進學術的進步,正是為了讓寂寞的中國人類學不再寂寞。</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2018年10月7日,喬健先生在臺北突然去世,人類學失去了一顆巨星,我們失去了一位慈祥可愛的長者。</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作者:張志東,男,1961年生 ,大專學歷,民建會員,<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曾任介休市政協三、四、五、六屆委員,現任七屆常委、主任科員,</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介休市僑聯副主席,晉中市僑聯委員 ,</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中國藝術攝影協會會員、山西省攝影家協會會員、</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介休市攝影家協會會員。</span></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參考文獻:</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侯清柏《晉商巨族---喬家》</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徐杰舜、喬健《漂泊中的永恒與永恒的漂泊》</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侯嬌蘭《用他者的眼光探究世界的喬健》</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李亦園《族群關系與文化的先驅》</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喬健、呂品 《寂寞的人類學及其它一一喬健先生訪談錄》</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喬健 《試說費孝通先生的歷史功能論》</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喬健《談中國研究的一些方法論問題》</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喬健、李沛良 李友梅 馬戎 《文化、族群與社會反思》</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喬健 《費孝通是屬于全世界的》,《社會觀察》記者采訪</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喬健、劉貫文、李天生《樂戶-田野調查與歷史追蹤》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行龍《史學研究走向田野與社會》 </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行龍《收獲的不僅僅是學術》</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張俊峰《二十年山西大學社會史研究的治學傳統》</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巨鹿县|
嘉峪关市|
南岸区|
陈巴尔虎旗|
五原县|
高密市|
开阳县|
丽水市|
东乌|
靖远县|
商南县|
邻水|
麟游县|
陇川县|
五寨县|
巴楚县|
太和县|
铅山县|
安西县|
阿拉善盟|
沂水县|
尼勒克县|
荥阳市|
确山县|
平潭县|
丰县|
崇文区|
保靖县|
新绛县|
花莲县|
海林市|
大竹县|
长治市|
蛟河市|
凌源市|
江山市|
邛崃市|
通江县|
吕梁市|
中牟县|
大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