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詩詞中的粘、替、對與失粘、失替、失對及摞眼</h3><div><br></div><div>什么叫粘、替、對?</div><div>一、所謂“替”:</div><div>“替”是指律詩的八個分句內部,第2,4,6(五律只有2,4)位置上的字的平仄應該是“平仄平”或“仄平仄”這樣平仄交替的,不能是“平平仄”或是“仄仄平”。</div><div>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們以唐詩為例,我在后面標好起承轉合:</div><div><br></div><div>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起句)</div><div>★ 平 仄 平 仄 平 仄</div><div>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承句)</div><div>★ 仄 平 仄 平 仄 平</div><div>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轉句)</div><div>★ 平 仄 平 仄 平 仄</div><div>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合句)</div><div>★ 仄 平 仄 平 仄 平</div><div><br></div><div>上面的例詩中,每個分句里的第2,4,6位置上的字,平仄都是平仄平或仄平仄這樣平仄交替,這就是“替”。值得注意的是:替,指的是單獨的每一個分句,是指分句內部的第2, 4、6字的平仄要交替,而不是指分句之間。因為一首律詩有8個分句,所以,一首律詩就有8組“替”。上面這首唐詩中的8個“替”分別為:山-北-亭;面-平-腳;處-鶯-暖;家-燕-春;花-欲-人;草-能-馬; 愛</div><div>-東-不; 楊-里-沙。</div><div><br></div><div>再看一首唐詩:</div><div>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起句)</div><div>★ 平 仄 平 仄 平 仄</div><div>九月寒砧催十葉,十年征戍憶遼陽。(承句)</div><div>★ 仄 平 仄 平 仄 平</div><div>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轉句)</div><div>★ 平 仄 平 仄 平 仄</div><div>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合句)</div><div>★ 仄 平 仄 平 仄 平</div><div><br></div><div>這首唐詩中的“替”有8個,分別是:家-婦-金;燕-棲-瑁;月-砧-十;年-戍-遼;狼-北-書;鳳-南-夜;為-愁-不;教-月-流。</div><div><br></div><div>二、所謂“對”:</div><div>一首律詩分為起、承、轉、合四個步驟,“對”是指同一個步驟的前后兩個分句中,第2、4、6位置上的字平仄必須相反。</div><div>還是看前面那兩首唐詩。</div><div><br></div><div>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起句)</div><div>★ 平 仄 平 仄 平 仄</div><div>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承句)</div><div>★ 仄 平 仄 平 仄 平</div><div>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轉句)</div><div>★ 平 仄 平 仄 平 仄</div><div>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合句)</div><div>★ 仄 平 仄 平 仄 平</div><div><br></div><div>這首的起句(即第一個步驟)是: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div><div>這里有兩個分句,每一個分句的第2,4,6位置上的字都已經標出,在每一個步驟中,前分句的第二個字跟后面分句的第二個字必須平仄相反;同樣,前分句的第4個字和后分句的第4個字,也必須平仄相反;前后兩個分句的第6個字,也一樣。</div><div>第一個步驟(即起句):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這里有3個“對”,分別是:山(平)-面(仄);北(仄)-平(平);亭(平)-腳(仄)</div><div>第二個步驟(即承句):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這里的“對”也有三個,分別是:處(仄)-家(平); 鶯(平)-燕(仄);暖(仄)-春(平)</div><div>第三個步驟(即轉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里的“對”也有三個,分別是:花(平)-草(仄); 欲(仄)-能(平);人(平)-馬(仄)</div><div>第四個步驟(即合句):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這里的“對”也有三個,分別是:愛(仄)-楊(平);東(平)-里(仄);不(仄)-沙(平)</div><div>所以,一首七律一共有12個“對”。</div><div><br></div><div>三、所謂“粘”:</div><div>“粘”就是指連接起承轉合中任意兩個步驟的兩個分句中,他們在第2、4、6位置上的字平仄必需相同。我們先想想,一首律詩,連接兩個步驟的兩個分句有幾對呢?答案:一共有3對,分別是第3分句和第2分句,它們連接的是承句和起句;第5分句和第4分句,連接的是轉句和承句;第7分句和第6分句,連接的是合句和轉句?,F在我們還是來看剛才的例詩。</div><div><br></div><div>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起句)</div><div>★ 平 仄 平 仄 平 仄</div><div>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承句)</div><div>★ 仄 平 仄 平 仄 平</div><div>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轉句)</div><div>★ 平 仄 平 仄 平 仄</div><div>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合句)</div><div>★ 仄 平 仄 平 仄 平</div><div><br></div><div> 詩中,連接起句和承句是第2分和第3分句: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在這兩個分句的第2,4,6位置上的字,平仄有什么特點呢?對,它們的平仄是相同的,這就是“粘”。這兩個句子里有3對“粘”,分別是:面(仄)-處(仄);平(平)-鶯(平);腳(仄)-樹(仄);連接承句和轉句的是第4分句和第5分句,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這兩個句子里也有3對“粘”,分別是:家(平)-花(平); 燕(仄)-欲(仄); 春(平)-人(平)</div><div>連接轉句和合句是第6分句和第7分句,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div><div>這兩個句子里同樣有3對“粘”,分別是:草(仄)-愛(仄); 能(平)-東(平);馬(仄)-不(仄),總括起來,一首七律共有9對“粘”。</div><div>什么叫失粘、失替、失對?</div><div>四、所謂“失替”:</div><div>律詩中,八個分句內部,2、4、6序位上字的平仄應是“平仄平”或“仄平仄”這樣交替的,如果違反了這個規律,變成是“平平仄”或是“仄仄平”就是失替。</div><div> </div><div>五、所謂“失對”:</div><div>律詩里的同一個步驟中,前分句在2、4、6位置上的字的平仄與后分句在2、4、6位置上的字的平仄剛好是相反的,如果沒有相對,就是失對。</div><div><br></div><div>六、所謂“失粘”:</div><div>律詩里,前一個步驟的后一個分句跟后一個步驟的前面一個分句,這兩個分句的第2,4,6位置上的字必需平仄相同,如果他們的平仄不相同,就是失粘。</div><div><br></div><div>掌握好了失替、失對、失粘的概念以后,我們回過頭去閱讀一些唐詩,大家不難發現,有些作品并不完全符合我們今天所說的格律,為什么呢?這個原因很簡單的:</div><div>第一,小學生們初學寫字,老師要求必須用方格本,但這并不代表每個人一輩子都會把字寫在方格內。</div><div>第二,平仄這個概念是元朝開始才有的,而唐詩用的都是平上去入,兩種之間存在不少差異,就是說很多用平仄無法解釋的東西,用平上去入去解釋,就沒有問題了,畢竟詩在當時是用來吟唱的。</div><div>第三,律詩是從唐初開始的,至唐末,總共頒布過四次格律。其中一次是武則天的周朝,這次頒布的格律是在初唐的格律基礎上,由上官婉兒主導,宋之問直接負責,抱括沈佺期,杜審言(杜甫的祖父)等等來整理歸納。最后一次經李商隱等人整理后,律詩格律基本成型。我們今天所說的格律,是宋朝時最后完善而后來再沒有改變的格律。因此,當我們拿宋朝的格律標準去衡量唐詩的時候,毫無疑問,有些地方就不符合了。我們大家熟悉的格律,從晉朝開始,一直到宋朝最后定型,經過了七百年左右的時間,七百年中,某些作品中出現平仄不符合格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律詩格律必有差異的情況下,本著尊重歷史,尊重作者,尊重作品的態度,大家很容易就能理解了。所以說,在今天,我們去讀唐人的作品時,不要盯著平仄不放,否則就會陷于盲目的議論之中而無法自拔。</div><div>:</div> <h3>關于格律詩中</h3><div>應該避免的“三仄尾、三平尾”大忌問題</div><div>七律:送楊少府貶郴州</div><div>作者:王維(唐代詩人)</div><div>明到衡山與洞庭,若為秋月聽猿聲。愁看北渚三湘遠,惡說南風五兩輕。</div><div>青草瘴時過夏口,白頭浪里出湓城。長沙不久留才子,賈誼何須吊屈平。</div><div>此詩所用的格律為:</div><div>⊙仄平平⊙仄平(韻),⊙平⊙仄仄平平(韻)</div><div>⊙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韻)</div><div>⊙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div><div>⊙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韻)</div><div>“ ⊙”表示可平可仄</div><div>周佳磊單就近體詩的平仄格律要求上分析了,以免除一些朋友對格律詩在格律上的誤解而導致亂填寫格律詩卻最終導致成為打油詩的結局了。我們必須以《平水韻》(隋朝《切韻》演化來的)規定的字體平仄要求來確定王維的該詩是否出律,如果用所謂《中華新韻》、《今韻》或者普通話發音來確定其格律問題那王維的這首詩勢必大錯特錯出大律了。</div><div>此詩首聯:</div><div>1、“明到衡山與洞庭,若為秋月聽猿聲?!睂儆趯湎嗑?,即首字此處應為仄聲而用了平聲“明”,對句第一字應該是平聲則此處用了仄聲“若”這就是說王維做到了對句的拗救了。</div><div>2、“聽”此處為:徑定聽勝[勝敗]罄磬應[答應]贈乘[名詞]佞鄧證秤稱[相稱]瑩[庚韻同]孕興[興趣]剩憑[蒸韻同]逕甑寧脛暝[夜也]釘[動詞]訂饤錠謦濘瞪蹭蹬亙[亙古]鐙[鞍鐙]瀅凳磴涇)“第三句里的“看”為平聲即(《平水韻》:寒韓翰[翰韻同]丹單安鞍難[艱難]餐檀壇灘彈殘干肝竿闌欄瀾蘭看[翰韻同]刊丸完桓紈端湍酸團攢官觀[觀看]鸞鑾巒冠[衣冠]歡寬盤蟠漫[大水貌]嘆[翰韻同]邯鄲攤玕攔珊狻鼾桿跚姍殫簞癉讕獾倌棺剜潘拼[問韻同]盤般蹣瘢磐瞞謾饅鰻鉆摶邗汗[可汗])“說”為《平水韻》入聲即(《平水韻》:屑節雪絕列烈結穴說血舌潔別缺裂熱決鐵滅折拙切悅轍訣泄鍥咽[嗚咽]軼噎徹澈哲鱉設嚙劣玦截竊孽浙孑桔頡拮擷揭褐[曷韻同]纈碣[月韻同]挈抉褻薛拽[曳]爇冽瞥迭跌閱餮耋垤捏頁闋觖譎鴂撇蹩篾楔惙輟啜綴撤紲杰桀涅霓蜺[齊,錫韻同]批[齊韻同])</div><div>3、青草瘴時過夏口,白頭浪里出湓城。此二句中“過”為平聲即:歌多羅河戈阿和[和平]波科柯陀娥蛾鵝蘿荷[荷花]何過[經過]磨[琢磨]螺禾珂蓑婆坡呵哥軻沱鼉拖駝跎佗[他]頗[偏頗]峨俄摩么娑莎迦疴苛蹉嵯馱籮邏鑼哪挪鍋訶窠蝌髁倭渦窩訛陂鄱皤魔梭唆騾挼靴瘸搓哦瘥酡)“出”為入聲(即仄聲)即(《平水韻》里的:質日筆出室實疾術一乙壹吉秩率律逸佚失漆栗畢恤密蜜桔溢瑟膝匹述黜弼蹕七叱卒[終也]虱悉戌嫉帥[動詞]蒺侄躓怵蟋篳篥必泌蓽秫櫛唧帙溧謐昵軼聿詰耋垤捽茁觱鷸窒苾)</div><div>4、“青草瘴時”與“白頭浪里”為拗救里的一種自救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div><div>5“浪”為平聲即(《平水韻》里的:陽楊揚香鄉光昌堂章張王房芳長塘妝常涼霜藏場央泱鴦秧嬙床方漿觴梁娘莊黃倉皇裝殤襄驤相湘箱緗創忘芒望嘗償檣槍坊囊郎唐狂強腸康岡蒼匡荒遑行妨棠翔良航倡倀羌慶姜僵韁疆糧穰將墻桑剛祥詳洋徉佯粱量羊傷湯魴樟彰漳璋猖商防筐煌隍凰蝗惶璜廊浪當襠珰滄綱亢吭潢鋼喪盲簧忙茫傍汪臧瑯當庠裳昂障糖瘍鏘杭邙贓滂禳攘瓤搶螳踉眶煬閶彭蔣亡殃薔鑲孀搪彷胱磅膀螃)</div><div>因時間緊張我就不多說了;按照現在普通話發音來看待王維此首詩那么:聽、看、過、出、說、浪這幾個字按現在讀法都不對了,也大大出律了,但是事實上王維的這首詩沒有出律,完全符合律詩要求,不失為一篇律工韻美的嚴謹格律詩了。</div><div><br></div><div>一位名叫庸人自閑的先生寫了首自認為是格律詩如下:</div><div>《七律古風:感賦》</div><div>清風何處不吹塵,嫩柳池邊也及人。一日還來月染色,千山未到云沾身。</div><div>煙樓動止虛輪廓,蚩尾安歌透雨痕。莫道徑行難做客,琴聲遠處更知音。</div><div>其中:“一日還來月染色,千山未到云沾身?!背霈F了“三仄尾”和“三平調”犯了格律詩的孤平和三平調,為近體詩的大忌,又是古體詩的典型特征之一。這位先生在我指出錯誤時候,他竟拿王維大詩人的《七律:送楊少府貶郴州》中的“青草瘴時過夏口,白頭浪里出湓城:這兩句,來說明自己這兩句不是三仄韻和三平韻,我想大概是他拿普通話發音或者《中華新韻》來看待這首詩,因為王維這么做了,自己這樣做就是正確的。這其實是對學術的不嚴謹對待,不懂裝懂的結果。希望喜歡近體詩(格律詩)的朋友們在填寫格律詩一定要用《平水韻》來寫,也才能正確理解古人的格律詩,不然仍然會出笑話的。</div><div>再駁庸人自閑先生的所謂“三仄尾”合律的錯誤說法:只能說凡是詩中的句子都是詩句,而</div> <h3>“律”,好像是愈來愈嚴,“放寬”也只能是在允許的范圍內。無原則的“放寬”,還會成“律”?我自從出生以來,就只聽到一個聲音——“孤平”“三平尾”“三仄尾”是律詩的大忌,“三仄尾”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可“破律”使用。既然是“破律”了,還會是“律句”嗎?雖然有人認為在唐人中無法找到理論依據否定“三仄尾”是“律句”,所以,“三仄尾”也是“律句”。但是,在唐人中找不到否定的理論依據的句子就可以說是“律句”嗎?“孤平”“三平尾”能在唐人中找得到否定是“律句”的理論依據嗎?“平平平平平平平”或“仄仄仄仄仄仄仄”的句子在唐人的理論中也找不到否定依據呀!若能如此推斷,豈不是所有的句子都可以說是“律句”了!</h3><div>三駁庸人自閑先生的錯誤說法:(1)“悵望千秋一灑淚”一句出自于杜甫《詠懷古跡》(其二)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臺豈夢思?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此句格律應該是:“仄仄平平平仄仄”,而“悵望千秋一灑淚”是杜甫按照格律詩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原則變通后的結果,他的變通格式為:“平仄平平仄仄仄”(也可以為“平仄仄平平仄仄”或者為“仄仄平平仄平仄”這三種形式)。這三種的變格格式始終保持了該句7個字里的4仄3平字體的規律,雖說大多數詩人不提倡,但這也沒有違律,是符合格律詩的基本要求的。再看一直堅持自己所謂“三仄尾”、“三平尾”是正確的那位先生的這兩句“一日還來月染色,千山未到云沾身?!逼涑鼍涞母衤墒恰柏曝破狡截曝曝啤睂涫牵骸捌狡截曝破狡狡健?。4仄3平7個字體在這里變成了出句為5仄2平合計7個字,出句為2仄5平合計7個字體的“怪胎”。就因為出句“仄仄平平仄仄仄”了,所以對句不得不為“平平仄仄平平平”了,其結果勢必出現了“三平尾”和“三仄尾”的笑話,這是這位先生自己發明創造的只屬于他自己的“格律形式”了,我一直未見過。七言格律詩里是不允許其“三連仄、三平尾”現象存在的,不允許出現這種問題的。至于“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愛兩三然,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關柴門月色新。”里的“秋水才深四五尺”和王維的“朝罷須裁五色詔”與杜甫的“悵望千秋一灑淚”是一回事情,也是“仄仄平平平仄仄”變格成“平仄平平仄仄仄”一種形式罷了,不是三仄尾現象。</div><div>(2)“走覓南鄰愛酒伴”一句出此于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其一)》江上被花惱不徹,無處告訴只顛狂。 走覓南鄰愛酒伴,經旬出飲獨空床。這是絕句詩,七律與七絕對平仄要求是有異同的。這位先生把絕句和七言律師混為一談了。</div><div>(3)張謂的“將軍張下來從容”和“浣花流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杜甫)”以及“水檻虛涼風月好,夜深誰共阿憐來。(白居易)”、“振錫導師憑眾力,揮金退傅施家財。(白居易)”、“祥云輝映漢宮紫,春光繡畫秦川明。(杜牧)”。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這些“三平尾”現象多半與詞組有關。歸納起來有三類情況:第一類是雙音節詞,如“麒麟”、“琵琶””、“從容”等;第二類為專有名詞,如“阿憐”、“施家”、“秦川”;第三類為固定搭配詞組,如“春風”、“江東”、“長風”、“林塘”。這些詞組本身都是平聲字,如果出現在韻前(格律詩一般都用平聲韻),自然就形成了“三平尾”。這是他們不得已的無奈之舉,非唐代詩人們一心要這么追求的結果,先生在此也是寫的不可避免了嗎?納悶?。?!</div><div>補充說明:杜甫七律,就格律而言,嚴格符合律詩規則者一一一首(含〈新秋〉一首),其他四四首在格律上或多或少存有不足,這些不嚴格的七律表現在:</div><div>(一)通首無一律句者一六首,它們是:《鄭駙馬宅宴洞中》、《崔氏東山草堂》、《題省中院壁》、《九日》、《至后》、《白帝城最高樓》、《暮春》、《愁》、《晝夢》、《七月一日題終明府水樓二首》</div><div>其二、《暮歸》、《曉發公安》、《早秋苦熱堆案相仍》、《閬水歌》、《秋風二首》。</div><div>(二)前半古詩后半律詩者五首,它們是:</div><div>《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其五、《滟滪》、《江雨有懷鄭典設》、《簡吳郎司法》、《柏學士茅屋》。</div><div>(三)失粘者一二首</div><div>三處失粘二首,即:《十二月一日三首》其一、其二。</div><div>兩處失粘四首,即:《城西陂泛舟》、《所思》、《立春》、《即事》。</div><div>一處失粘六首,即:《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有客》(一作“賓至”)、《嚴公仲夏枉駕草堂兼攜酒饌》、《奉寄章十侍御》、《詠懷古跡五首》其二、《季夏送鄉弟韶陪黃門從叔朝謁》。</div><div>(四)一二處不合律詩規則者八首,它們是:《望岳》、《卜居》、《章梓州橘亭餞成都竇少尹》、《赤甲》、《見螢火》、《長沙送李十一》、《撥悶》(一作“贈嚴二別駕”)、《覃山人隱居》。</div><div>(五)為一地名不拘平仄者三首,即:《題鄭縣亭子》、《黃草》、《白帝》。</div><div>偶們不能因為古代大詩人們存在了這些不合格律的所謂格律詩,我們就可以沿著大詩人的這些錯誤繼續錯誤下去,放著數以萬計流傳下來的符合格律的詩不學習,反而拿了大詩人極其少數的不合格律的非格律詩來嚇唬人,只能說明作者的更加無知和頑固。</div><div>————————周佳磊</div><div>:</div><div>【用韻十禁】</div><div>1、奪韻,也叫擠韻,指在詩中不是韻腳的地方用了韻字,如:秋來花落使人愁,其中秋字為韻字。但與韻腳連用的疊韻是可以的。如悠悠。</div><div>2、出韻,也叫落韻,就是用一個別的韻部的字與一首詩中原來韻部的字放在一起押韻,首句與末句可以,前者叫孤雁出群,后者叫孤雁入群。</div><div>3、倒韻,即將習慣上的組合詞為了押韻而顛倒寫,如先后改后先,慷慨改慨慷,凄慘改慘凄,玲瓏改瓏玲,等等。</div><div>4、重韻,就是在一首作品中重復押一個字作韻腳。</div><div>5、僻韻,即用罕見的生僻字作韻腳,大家都不懂。</div><div>6、湊韻,是指用了與全首作品意思毫不相干的字作韻腳。</div><div>7、撞韻,就是在任何一聯中的前一句(主要是句末字)用了與韻腳同韻部的仄聲字,如:清淚絲絲夢中洗,泉聲夜落小樓西。其中洗與西同韻部。</div><div>8、啞韻,就是用一些聲調讀起來不清晰,意義也不明顯的字押韻。</div><div>9、復韻,復韻是指一首詩中,意思一樣或意思相近的字,反復地押。比如押了“憂”字,再押“愁”字;押了“花”字,再押“葩”字;押了“香”字,再押“芳”字。</div><div>10、連韻,就是相鄰的兩個押韻句的韻腳用了同音字作韻字。也叫“合音”。如:月照芝臺鳥篆沙,清風習習透簾紗。沙與紗就合音了。詩人寫詩填詞作曲,除了自我熏陶娛樂外,主要是給讀者品讀、欣賞的,所以,首先要讓讀者看得懂,其次才是讓讀者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一首作品的最高境界,是用平凡普通的文字組合成美的旋律,讓人讀來朗朗上口,韻味無窮。一首: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誨澀字眼,卻能深入人心,流傳千古。即是最好的說明。</div><div>:</div><div>什么是“孤平拗救”?</div><div> 所謂“孤平”,就是指在“仄平腳”的句子中,即五言的“平平仄仄平”、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型中,除了韻腳的那個平聲字以外,不能只有一個平聲。也就是說,五言的第一個字,七言的第三個字,必須用平聲,不能用仄聲。否則,就是“犯孤平”。孤平是律絕的大忌。古人有時寧可二四六不分明,也要避免犯孤平。</div><div>“拗救”,是絕句、律詩寫作中常用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技法。在詞、曲的寫作中也用“拗救”?!稗帧焙汀熬取逼鋵嵤莾蓚€意思。拗,是指在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救,是指在該用平聲的地方已經用了仄聲,那么就要在本句或與之相對的句子中的相應的地方進行“補救”,即在本該用仄聲的地方用一個平聲字。這種變通以后形成的句子,叫做“拗句”。上述仄平腳的兩個句型,通過“拗救”,就產生了相應的“變格”(即拗句)</div> <h3>律孤平與拗救相輔相成,先有孤平,后有拗救.</h3><div>詩都是壓平韻,因此最后一個字也即韻腳的平仄是固定不能改變的,是平就平,是仄就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型中(七言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個字必須用平聲),第一字后者第三字必須用平聲;如果用了仄聲字,就是犯了孤平。因為除了韻腳之外,只剩一個平聲字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仄聲,另有一種補救辦法,那就是拗救.</div><div>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詩中如果多用拗句,就變成了古風式的律詩.唐詩中經常見到的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的形式就是一種拗句的樣式。還有幾種情況也是相當常見的,前面一字用拗,后面還必須用“救”?!熬取?,就是補償、補救。一般說來,前面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后面必須在適當的位置上補償一個平聲。</div><div>本句自救:在該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聲,第三字補償一個平聲,以免犯孤平。這樣就變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則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換成“仄仄仄平平仄平”。</div><div>對句相救:在該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聲(或三四兩字都用了仄聲),就在對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聲來補償。這樣就成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則成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div><div>在該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沒有用仄聲,只是第三字用了仄聲。七言則是第五字用了仄聲。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div><div>拗救方法如下:</div><div>1、當句自救:</div><div>格式 變格</div><div>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平</div><div>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平</div><div>2、對句互救,用對句第三字的平聲來補救出句第四字(或三、四兩字)的仄聲。</div><div>格式 變格</div><div>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div><div>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div><div>3、一字雙救,既自救又互救。用對句第三字的平聲既補救本句第一字的仄聲同時補救出句第四字(或三、四兩字)的仄聲。</div><div>格式 變格</div><div>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div><div>仄仄平平仄,第四字沒用仄聲,只第三字用了仄聲,七言第五字用了仄聲。</div><div>:</div><div>什么叫摞眼?</div><div>眾所周知,律詩的中二聯,即頷聯、頸聯都要用對仗,因此這兩聯的句式選擇甚為關鍵,一旦選定句式,出句、對句就同一結構了。此外,律詩一般要求頷聯、頸聯的句式結構不一樣,否則稱為“摞眼”,是作詩大忌。姑且莫說今人詩詞,即使是唐人,也有犯摞眼之弊的例子。例如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詩中的頷聯、頸聯為:</div><div><br></div><div>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div><div>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div><div><br></div><div> 不難看出,四句話的前四字結構完全相同,都是偏正名詞短語加偏正動詞短語。如果將“芙蓉水”、“薜荔墻”、“千里目”、“九回腸”都看成偏正結構,則四句話結構完全相同,是名副其實的“摞眼”。一犯此忌,詩句就顯得呆板了。</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沛县|
枣阳市|
普陀区|
绵阳市|
浦江县|
防城港市|
麻栗坡县|
宁化县|
罗源县|
沁阳市|
襄汾县|
黄浦区|
自治县|
崇仁县|
汉寿县|
湖州市|
始兴县|
黔南|
杭锦后旗|
双城市|
洞口县|
且末县|
壤塘县|
西乌珠穆沁旗|
昔阳县|
芮城县|
汽车|
蓬莱市|
昌宁县|
新安县|
高州市|
清远市|
威信县|
柞水县|
嵊泗县|
金门县|
安仁县|
广平县|
芜湖县|
林芝县|
米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