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11月10日,星期六,下午,天色陰沉,洛陽網(wǎng)和綠野仙蹤戶外運動俱樂部聯(lián)合組織40多名網(wǎng)友開展了一次洛陽老城“竄胡同”活動,感悟洛陽厚重的歷史文化。</b></h1><h1><b> 大家在管理員晴天、版主毛遂自薦等的帶領下,對目前還保留的西南隅、東南隅也就是老城區(qū)的南半個城池進行了探訪,路線由網(wǎng)友“老實”精心安排,“紅紅”做了精心的解說。 </b></h1><h1><b> 路線: 西大街 —— 魏家街 —— 馬胡同 —— 營林街18號 ——農(nóng)校街32號—— 三復街 ——蓮市胡同阮籍故居 ——中和巷10號 ——御路街30號—— 東大街 ——鼓樓—— 177號門楣 —— 喬家戲裝 ——149號西典當 —— 132董宣槐 ——128東大街旅社—— 99號東典當 —— 高平南街8號馮云閣 —— 明新街洪家大院 ——洛邑古城魯班鎖。</b></h1><h1><b> 活動很成功,大家普遍反映受益匪淺。我2006年——2009年在老城工作過近4年,因為喜歡歷史文化,曾走過很多胡同;以后隨亞修老師游過兩次老城,印象深刻;去年,利用周末在老城的東西主干道、南北主干道、南北次干道往返幾次,用相機記錄真實的老城居民生活,作成15個美篇廣泛傳播,并在洛陽攝影網(wǎng)、河洛微游等微信公眾號發(fā)表,為宣傳洛陽老城文化也盡了一份力。</b></h1><h1><b> 這次,隨拍了600多張照片,選擇部分,作成美篇,作為留念。分享給大家,望多提寶貴意見。</b></h1><h3><br></h3> <h1><b> 活動組織者:從左至右,老實、毛遂自薦、紅紅。</b></h1> <h1><b> 講解人紅紅,真名楊志紅,退休,熱愛歷史文化,她說:"四個翰林府邸是洛陽的名片,不能讓她成為膠片。11次跟亞修老師游,105次免費講老城的故事,用腳丈量老城,愿深宅大院盡快開放成為旅游景點。"</b></h1> <h1><b> 與洛陽網(wǎng)文友老城“竄”胡同</b></h1><h1><b> 賈礫</b></h1><h1><b> 古街小巷入初冬,</b></h1><h1><b> 網(wǎng)友邀約訪老城。</b></h1><h1><b> 上下千年興廢事,</b></h1><h1><b> 一腔哀憤灑胡同。</b></h1> <h1><b> 從麗景門進入西大街是老集精華所在,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都是摩肩擦背人流如潮。走到街上,唯見人頭攢動、人聲鼎沸、熱鬧異常。街上,一律大青條石鋪路、道路兩旁店鋪羅列、旗幡招展、商品醒目、延續(xù)著明清時期的風格,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古城的原始風貌和古色古香。</b></h1> <h1><b> 從繁華的西大街拐進魏家街</b></h1> <h1><b> 魏家街上這個龍璧很有特色</b></h1> <h1><b> 古磚墻,蒼桑感。</b></h1> <h1><b> 馬胡同</b></h1> <h1><b> 隊伍真長,有這么多人喜歡洛陽的歷史和文化,值得驕傲。</b></h1> <h1><b> 敦志街15號,老漿坊。猜猜看,還能買到不?</b></h1><h1><b> </b></h1> <h1><b> 據(jù)說,敦志街從前有個大青石墩子,大官來了,小官跪在墩子上迎接,故名墩子街。解放后改為今名,喻以"為人敦厚,志在千里"。</b></h1> <h1><b> 這個地方,距一中不遠,是教師家屬院,我朋友的家。我1988年冬天曾隨朋友在這兒住過一晚上。</b></h1> <h1><b> 府文廟,以前隨亞修老師進去看過。文明街已不存在了,這里有文廟、妥靈宮,四眼井,玉虛觀,府文廟有關(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在此建國子監(jiān),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改建河南府文廟),與孔子的儒家學說有關,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克己復禮”。現(xiàn)在府文廟已經(jīng)升格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很可惜,這次大家都未看到,“洛邑古城”已經(jīng)把這部分圍起來了,里面還需繼續(xù)修繕。文廟、四眼井還在,玉虛觀、存放關羽首級的“妥靈宮”已不存在。</b></h1> <h1><b> 院里玩耍的少年</b></h1> <h1><b> 老槐樹,游子的根</b></h1> <h1><b> 進入農(nóng)校街。農(nóng)校街位于西南隅,西起仙果市街,東至南大街,全長221米。明清時稱察院街,因為它是南察院的所在地。1927年,因為洛陽農(nóng)校在此,改名為農(nóng)校街。這條街,文物古跡眾多。</b></h1> <h1><b> 董家大院,位于農(nóng)校街32號,坐北朝南,東鄰馬武毅公祠,西至仙果市街,北至馬氏胡同(仁義胡同)。這里是清代董篤行家族的故居,該家族一直興盛到清末,詩書傳家,名冠洛陽。現(xiàn)存董家大院,占地2000平方米,為五間四進式大院,其主建筑長約65米,寬約15米,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共56間房屋,大院大門位于臨街房正中一間,圍墻內東西兩側為便道,院北端為后花園。此院在新中國成立后被洛陽防疫站征用,曾發(fā)生一場大火,后過廳遭損嚴重,但整體不失舊貌,是洛陽古城現(xiàn)存較大的古院落之一。</b></h1><h3></h3> <h1><b>南察院舊址。察院是明清設立的從行政系統(tǒng)外部進行吏治監(jiān)察的特殊機制,而監(jiān)察的目的主要是針對官吏的不法行為。明代,洛陽設河南府、河南衛(wèi)和伊王府、福王府,并有眾多的礦山、屯田,居北部漕運、鹽務、茶馬交易之要沖,故設了六個察院,分別是位于西南隅的南察院(今農(nóng)校街14號)、西北隅三皇廟西的后察院、東關外的三所東察院、東大街的中察院。清代,在洛陽只保留一個察院,即河南府察院,占用的是明代南察院舊址,仍稱南察院。但是,它的功能發(fā)生了變化,主要是舉行生員(秀才)考試。其他五個察院俱廢,其中,中察院改成了龍王廟。1910年,河南府利用南察院街創(chuàng)辦河南府中等蠶桑學堂,1914年改為河南省立洛陽甲種農(nóng)業(yè)學校,1927年年底,察院街改名為農(nóng)校街。1932年,國民政府遷都洛陽,行政院駐此院。新中國成立后,洛陽農(nóng)校舊址為農(nóng)校街小學的校區(qū)。經(jīng)過改造,南察院已滅失。</b></h1> <h1><b> 馬武毅公祠,位于今農(nóng)校街28號,坐北朝南,是紀念晚清名將馬德順的祠堂。馬武毅公祠原有門樓、川堂、享殿各三間,后院東西廂房各兩間,門內有碑一通。1927年洛陽縣第一區(qū)第一小學設此,新中國成立后為農(nóng)校街小學西院,祠堂逐步被拆。門前一對石獅子被移至王城公園,石碑被敦志街一居民當成飯桌,后被洛陽師院收藏。</b></h1> <h1><b> 二十四孝故事,愛的傳承。</b></h1> <h1><b> 老房,大門緊閉。</b></h1> <h1><b> 農(nóng)校街小學,曾經(jīng)培養(yǎng)過多少人才?</b></h1> <h1><b> 小學門口的獅子,還記得嗎?</b></h1> <h1><b> 繼續(xù)向東</b></h1> <h1><b> 老城從古至今,"有街無路",所有通道都冠以街、巷、胡同之稱,而與"路"無關。人們常說老城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說。古代的"九"為最,這里的"九"只指城中繁華的車馬大道,意表老城街巷之多。街巷如迷宮,近千年的光陰使這一方水土厚重而神秘。</b></h1> <h1><b> 穿過南大街,向東進入三復街。</b></h1> <h1><b> 南關工商所</b></h1> <h1><b> 三復街位置在老城南大街以東、河南府文廟以西100米處。</b></h1><h1><b> 據(jù)洛陽史志記載:三復街原名叫"三府街",因"三府衙門"都設在同一條街,故稱"三府街"。三府即:河南府(以洛陽為中心的行政衙門,與開封府、懷慶府同級)的知府(掌一府之政令和總領各屬縣的官職)、同知府(為知府的副職,分掌地方鹽、糧、捕盜、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軍籍、撫綏民夷等事務)、通判府(朝廷派出監(jiān)察和控制地方行政、軍事的官職)。當時"三府街"是洛陽政治、文化中心。</b></h1> <h1><b> 三府街最早在金朝、元朝興建洛陽老城之初,明清后,三府先后遷到西南隅、東北隅,并多次轉移駐地,三府街改稱為三復街。"三復"指古代詩人對自己的詩十分慎重,總是反復三次修改的意思。解放初期,三復街不少院子還都是老門老院,有的是三、四進門的深宅大院,甚至后院直通鼎新街。</b></h1> <h1><b> 往北進入蓮市胡同,阮籍故居。2014年10月22日,竹林七賢之一、三國時期的著名詩人阮籍的故居對外免費開放。自此,洛陽又多了一處歷史人文景觀。</b></h1> <h1><b> 阮籍作為一個離經(jīng)叛道的人格典型,加之他無人撼動的文學成就,在中國歷史上產(chǎn)生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紅學家周汝昌說從紅樓夢里的賈寶玉的人格形象,就能清晰地看到阮籍的影子,而曹雪芹別號"夢阮",更是暗示著曹雪芹對阮籍的夢想并非泛泛。</b></h1><h1><b> 以前進去過兩次,是個四合院,阮籍后人保護得很好。這次,大門緊閉。</b></h1> <h1><b> 這幾個小朋友求知欲很強,一路上問個不停。</b></h1> <h3><b> 中和巷。這是洛陽寇家老宅。在洛陽,老城寇家?guī)缀跏莻€固定稱謂,它所代表的家族,一門三代,文人輩出,書香墨韻縈繞不絕,好比一張洛城文化名片,上有八字注解——“最美家庭”“書香之家”。老城寇家的第一代文化擔當人,是寇北鎖、寇北辰兄弟。</b><b> 寇</b><b>北鎖生于1929年,寇北辰生于1932年,一門雙杰,既是書法家,又是民俗學者。寇北鎖主攻書法教育理論,寇北辰擅長書法創(chuàng)作,獲獎無數(shù)。</b></h3><h3><b> 紅紅老師講:過去,大年下,寇家大門上的春聯(lián)經(jīng)常被人揭走收藏,得準備好多幅。</b></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b></b></span></h3><h5><span style="font-size: 17px;"><b></b></span></h5><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b></b></span></h3><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b></b></span></h1><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b></b></span></h3><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b></b></span></h1> <h1><b> 周南驛遺址。周南驛是河南府中心驛站,即漢唐的都亭驛,在洛陽城東南隅。這里曾經(jīng)接待過慈禧太后,林則徐在此住過三次。</b></h1><h1><b> 民國初年,周南驛被毀。(另說,清末有了電報局,周南驛站關閉。民國初年,一部政府用,一部賣給百姓建民居。抗日期間,政府用的部分被日軍飛機炸為廢墟。)</b></h1> <h1><b> 洛陽巿歷史建筑001號</b></h1> <h1><b> 對門檻門石感興趣的游客</b></h1> <h1><b> 匆匆而過的老者</b></h1> <h1><b> 紅紅老師知識淵博,講起老城的名人逸事,滔滔不絕。</b></h1> <h1><b> 御路街,因南端有河南府文廟,過去是供官員到文廟上香,祈求功名的官員專用道。</b></h1> <h1><b> 徐培齋原名徐體育,字培齋(1882-1929),"洛境萬安山麓上徐馬村人"(今伊濱新區(qū)諸葛鎮(zhèn)徐馬村),是清末民國時期赫赫有名的"剿匪英雄"、"一代儒俠"。</b></h1> <h1><b> 徐培齋故居位于洛陽老城御路街31號,始建于1922年,院落呈四合院狀,其中兩層木制樓房,雖經(jīng)百年依然保存完好,石刻柱礎和木雕蓮花等圖案美觀雅致;更為可貴的是,故居內存有號稱民國洛陽書壇"三駕馬車"的洛陽翰林、大學士林東郊、舉人高福唐、進士李振九以及中州儒宗許鼎臣題寫的木雕、磚雕題詞,能夠集四大名家的題字于一院實屬難得。在徐家?guī)纵吶说呐ο拢揖呷鐥l幾、八仙桌、羅圈椅、古式木箱、立柜等等原汁原味地保存著。</b></h1><h1><b> 一直無緣進入,這次,仍然不讓進。</b></h1><h3></h3> <h1><b> 拐到東大街。清朝時,東大街南側有文廟、儒學,還有玉虛書院、望嵩書院、奎光書院、敬業(yè)書院等著名書院,因此東大街是考取功名的讀書人置產(chǎn)安居的首選之地,居住著不少世家大族。</b></h1> <h1><b> 認字啦,豫基閣,明?題</b></h1> <h1><b> 鼓樓,正名"譙樓",位于今老城東大街中段。據(jù)《洛陽縣志》記載,鼓樓原建于府前街福王府(今青年宮廣場前中州路上)。明萬歷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建福王府時移建于東大街。</b></h1> <h1><b> 乾隆年間,洛陽縣將東門內大街改為古樓街。鼓樓上原有兩層木瓦建筑,后因臺上建筑長久失修,于1972年拆除(據(jù)老人們說在此前后還拆除了南大街和老集兩座城樓)。只剩下大鐵鐘在樓臺上風摧日曬。</b></h1><h1><b> 2002年,市政府開始恢復老城明清風貌,又按原樣,重新修繕鼓樓上的樓臺。鼓樓距今已有350年的歷史,經(jīng)過數(shù)次修繕,現(xiàn)在的鐘鼓樓已重現(xiàn)了昔日的風采。鐘鼓樓是古時用于白天報時,夜間報更,其基礎是用大青磚砌成三丈余的高卷臺,臺下拱券門洞為行人通道,寬一丈五,高二丈,券臺兩邊修有三尺臺階登樓之道。拱券門洞之上,東端鑲一石匾陰刻"就日",西端石匾為"瞻云",均為楷書。為金代中京留守親書。</b></h1> <h1><b> 鼓樓東側,還住有人。鼓樓一直沒上去過。</b></h1> <h1><b> 這師傅,制作“坐婆”,每個200元,以前拍過多次。</b></h1> <h1><b> 曾經(jīng)的“幸福里”,變身河洛書苑。</b></h1> <h1><b> 去年拍的,應為絕版。</b></h1> <h1><b> 畫師,真有耐心,佩服!</b></h1> <h1><b> 深宅大院,步履蹣跚的老太太,院內堆滿廢品。</b></h1> <h1><b> 研討、觀念碰撞。左邊,洛陽車人;右邊,晴天老師。</b></h1> <h1><b> 董宣槐,非常出名。</b></h1> <h1><b> 東大街老槐樹,樹身遍布疤痕,就剩下半張皮了,樹枝扭曲向上,碩大的樹冠碧綠,向南約傾斜25度,于半街撐起一把巨傘,仍顯現(xiàn)出旺盛的生命力。</b></h1><h1><b> 這就是洛陽人敬仰的漢朝清官董宣的祠堂舊址,目前的住戶說有1000多年,專家考證古槐樹齡大約600多年。看見老槐樹的樣子,就能想到董宣剛直不阿、光明磊落個性。</b></h1> <h1><b> 看看,這么多熱愛歷史文化的人,壯觀吧!</b></h1> <h1><b> 進入深宅大院拍幾張</b></h1> <h1><b> 還有人居住。</b></h1> <h1><b> 歷史遺跡, “不忘階級斗爭”</b></h1> <h1><b> 東大街旅社。 洛陽老城東大街和民主街交叉口,有一處古建筑群,它們是董公祠和義泰銀號舊址。董公祠,為紀念東漢洛陽令董宣而建,始建年代不詳,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重修。后來,董公祠改建為洛京旅社,這是一家非常著名的旅社。1932年,國民政府遷都洛陽,考試院院長戴季陶曾駐此旅社一年,當時又稱戴公館。1934年2月,韓籍軍官學校在洛陽成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也遷到洛陽,租住洛京旅社,金九、安恭根等臨時政府要員均居于此。1948年春,洛陽解放,洛京旅社收歸國有,改名為東大街旅社。多年前,東大街旅社停業(yè)后,這里成為一個大雜院,已面目全非。</b></h1> <h1><b> 民主街南段,美食多多。</b></h1> <h1><b> 拐進高平南街。</b></h1> <h1><b> 著名攝影師田園老師</b></h1> <h1><b> 右邊是著名詩人賈礫老師</b></h1> <h1><b>上聯(lián):爆竹四起接五福</b></h1><h1><b>下聯(lián):梅花一枝報三春</b></h1><h1><b>橫批:大年吉祥</b></h1> <h1><b> 洛邑古城后門,刷身份證免費進入。紅紅老師帶部分游客參觀古城墻,講解魯班鎖。天已下雨,我不去了。</b></h1> <h1><b> 沿東大街、十字街、西大街返回。</b></h1> <h1><b> 麗景門是洛陽古城的象征,又賦予它的新生。麗景門城垣高厚,月城宏闊,重門疊關,上干浮云,氣勢磅礴,成為洛陽老城歷史文化古城街區(qū)的龍頭。</b></h1> <h1><b> 發(fā)田園老師幾張圖片,已征得本人同意。</b></h1> <h1><b> 巴圖就是我</b></h1> <h1><b> 發(fā)幾段視頻</b></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口市|
乳源|
蒲城县|
抚顺市|
阿克陶县|
顺平县|
八宿县|
鄄城县|
贞丰县|
淄博市|
平昌县|
昌平区|
龙门县|
辽阳市|
罗平县|
朝阳县|
嘉兴市|
松滋市|
中江县|
三穗县|
石泉县|
黔西|
文安县|
芮城县|
嘉定区|
旌德县|
宜丰县|
通许县|
香格里拉县|
阿坝县|
芜湖县|
灌云县|
无为县|
东阳市|
镶黄旗|
抚顺市|
新昌县|
呼图壁县|
雷州市|
中方县|
洪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