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85年我退伍時是宣傳干事,轉業到西安電視臺,后調煙臺電視臺,一直從事新聞工作,較早就是高級記者,三十多年的生涯習慣,搶先掌握第一手資料,盡早進入工作狀況,是工作叫好的訣竅。</h3><h3> 在這集將講述嶗山傳奇的故事。</h3><h3></h3> <h3> 嶗山,位于青島市東部,古代又曾稱牢山、勞山、鰲山等。</h3><h3> 它是山東半島的主要山脈,嶗山的最高峰名為巨峰,又稱嶗頂,海拔一千多米,是中國海岸線第一高峰,有著海上“第一名山”之稱。當地有一句古語說:“泰山雖云高,不如東海嶗。”</h3> <h3> 嶗山,東高而懸崖傍海,西緩而丘陵起伏,山區面積近五百平方公里。</h3><h3> 山脈以嶗頂為中心,向四方延伸,尤以西北、西南兩個方向延伸較長,形成了巨峰、三標山、石門山和午山四條支脈,形成了嶗山轄區的十余個山頭和跌宕起伏的丘陵地形。</h3> <h3> 記得1991年初,剛調煙臺電視臺總編室,工作需要天天看片子,其中《嶗山道士》雖然是動畫片,很受大家喜歡。后來給青島啤酒廠執導拍攝了新聞專題《酒魂》的特邀,我帶領全臺人員,爬過一次嶗山。</h3><h3> 故事講述了【王生來嶗山求師學法,他自以為學了穿墻術,嫌學法“苦不可忍”而請歸,結果回家演法,“頭觸硬壁,驀然而踣”】。</h3> <h3> 《嶗山道士》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情是不花力氣就能成功的,妄想僥幸取勝,往往是一事無成,甚至四處碰壁,身敗名裂。換句話說,要想成就一件事情,必須努力奮斗。</h3> <h3> 戰友張爭鳴利用團隊購票的空隙時間,抓緊為戰友們拍照。</h3> <h3> 張爭鳴 78年從安徽入伍,三個月新兵結束后,就去教導隊學習載波,隨后又受命接受訓練79的兵,證明他軍人素質相當的好!訓練結束后去一連載波一班,副班長后又在連部任文書近二年,退伍前在三連待了不到四個月。</h3><h3> 在部隊能當上文書,都是長得漂亮,才華橫溢,連首長的掌上明珠,提干的苗子。</h3><h3> 然而,他選擇了退伍!肯定有更好的工作。</h3><h3> 退伍后在家鄉本市從事公安刑事技術偵查工作,說實話,也是兵,職業軍人。</h3><h3> 所以,照相技術是他的第一專業,掌握了一手絕活。</h3> <h3> 在《嶗山太清宮》又照起了合影,然后坐車,經索道直達頂峰。</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最右邊就是戰友牛保林</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h3><h3> 牛保林 1982年冬入伍,83年春到六連載波分隊,戰士。</h3><h3> 1987秋復員后回北京到鐵路通信部門工作直到現在。</h3><h3> 他自己謙虛的說,生活平淡,無太高的奢望與追求……</h3><h3></h3> <h3> 其實是多才多藝,你看到我開場的第一篇當年連隊,戰友在機房執勤的照片,種菜、喂豬、站崗、體育活動的大量照片,從拍照、沖洗、放大多數都是他的作品,你就知道他有多優秀!<span style="line-height: 1.8;">當今,在通信兵范圍內屬于珍品,通過我的宣傳在廣泛傳播。</span></h3><h3> 你看到去年的戰友聚會兩個《音樂相冊》了嗎?你就知道,他有多厲害!</h3><h3> 總結人生, 喜歡動手、干活;詩、書、樂皆娛,但不求甚解,高興即可。</h3><h3> 最大的快樂就是干自己喜歡干的事兒。</h3><h3> 到目前為止還未完全達到,仍需努力??</h3><h3> 祝賀你!保林!</h3> <h3> 牛保林這次在組委會,負責錢袋子的收入與支出,總是跑前忙后,認真扎實,任勞任怨,深受戰友們的好評。</h3><h3> 有一次大家都在觀光拍照,到處找不到他,結果發現,他在大轎車上睡著了。</h3><h3> 大家看他為這次聚會勞累過度的樣子,不忍心打擾他,情景是很感人的啊!</h3> <h3> 李英雖然不是戰友,表現也不錯,負責調度車輛,聯系購票,聚會前后負責接送,辛苦了!</h3> <h3> 我們乘坐太清索道上山,纜車站出來,在“嶗山”石刻前留影。</h3><h3></h3> <h3> 在登山的交叉路口,大家都對明霞洞抱有有所期待感覺,上清宮只有下一次吧,慢慢的爬山吧!</h3><h3> 又經過一段艱難的上山土路。</h3><h3> 發現一塊巨石叫“福運石”,有點像天上掉下來的大飛盤。</h3><h3> 俗話說:“福運石下托托手,福運降臨我頭上”<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不少人在此等候拍照</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h3> <h3> 關于嶗山明霞洞和它的傳說<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h3><h3> 明霞洞始建于金大定年間(1162年),起初巨石下面有一天然洞穴,當朝暉初露,夕陽欲墜時,霞光千變萬化,有“明霞散綺”之稱,“明霞祠”之名便由此而來。明霞洞于清初的一次山洪暴發中,洞頂塌陷,而成今形。</h3><h3> 自太清索道上站,沿著曲彎小徑穿林登山,路窮處便是明霞洞。</h3> <h3> 當你進入廟門,只見一巨石當門而立,上書“天半朱霞”,其筆力遒勁,深入石中,灑脫不羈。字意為每到晨輝剛露,映照海面便見霞光萬道,蒼穹盡染,至午時方窮盡,恰半天。 </h3><h3> 躲過巨石再進數步,兩棵銀杏樹虬枝曲盤,夏季可見著子累累,秋實季節,綠黃相間,景色優美。</h3><h3></h3><h3></h3> <h3> 落目兩株銀杏樹間,石壁上仙書成行,但今已塵埃落半,所露字跡多因蘚苔遮掩或風撥雨蝕而難讀,惟石洞洞門之上“明霞洞”字跡清晰可辨。</h3><h3> 相傳金山派祖師孫紫陽在紫洞煉丹打坐,他先天雙目失明,自來嶗山出家后,每日修煉功法,矻矻孜孜,勤煉不輟,虛心靜氣,長期深入,外加師傅真傳其中,煉就三花聚頂五氣朝元之功。忽一日見洞內一線霞光射入,視洞內石壁突兀,他喜而驚詫,起身高呼,一腳跺地,洞內石地下墜,洞上石硼振陷,四周紫氣縈繞不散,他又一腳踹于洞后,擊出一孔,自出。</h3><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本來洞前兩株銀杏樹為雄樹,自從洞門塌陷,洞內真氣泄漏,內相外出,外相滲入,陰氣厚重,須臾便見兩棵大樹葉落枝敗,元氣大傷,孫真人摘得一枚銀杏丟于墻下,瞬間合抱之木立于崖畔,枝繁葉茂,根連洞內,阻住洞內真氣,雖保住兩棵古樹,卻由陽變陰,由青變老。</span></h3> <h3> 今洞內廣容百人,前低后高,左側有一洞門,需彎腰躬身入內,有緣之人,能窺見有一道人閉目養神于洞內,紫氣繞身于穴中;無緣之人進入洞內,便覺洞內漆黑,深不可測,令人毛骨俱悚。當你雙腿盤坐于洞內,只感異香充塞,神清氣爽,令人忘返。據說有目疾之患者,于洞內稍憩片刻,即有減輕疾患之靈驗。</h3> <h3> 前西行過一門,進入院內,東西兩組四排廂房,白石纏身,青瓦蓋頂,中間有兩株茶花葉繁枝茂,在其掩映中的明霞洞大殿——玉皇殿就坐落于此。</h3><h3> 自玉皇殿順窄廊東去,有一袖珍殿堂,內奉東海龍王,龍王座下有一仙泉——玉液泉,此泉常年水流不涸,清甜可口,夏涼爽宜人,冬溫熱十分。</h3><h3> 據傳當年張三豐祖師參透世事,在玉皇殿后玄武峰的北面和東面峭壁上均鑿有一洞,隨著季節的變化而選擇洞穴,以掌握內煉之事。明代登州武舉周魯題詩曰:白云留住須忘歸,名利縈人兩俱非。莫笑山人茅屋小,萬山環翠霧中圍。</h3> <h3> 自玉皇殿背后順曲屈蜿蜒的羊腸小徑東行約百二十步,路窮處,看一山峰聳立直插天表,下視便見一潭,潭畔有一石碑,上書“荷花池”。</h3><h3></h3> <h3> 戰友黃玉國與道士合影留念</h3> <h3> 戰友徐景華大哥與嫂子在這次聚會中,逢景必看,美不勝收。</h3> <h3> 徐景華,1968年10月~69年2月在天津橡膠機帶廠學徒工。(屬留市工作的)。</h3><h3> 1969年2月入伍,在西安王曲工程一團三營十一連戰士。(此間入團,獲五好戰士證書)。</h3><h3> 1970年在O7站(當時叫7O4站)施工,按裝電源設備后留在07站。關系由工程一團轉到通信八團。</h3><h3> 1970年12月~198O年12月一直在通信八團二營四連(即O7站)任電源技師。(此時期,入黨,提干,獲技術能手,革新能手)。</h3><h3> 1981年~1986年離開八團調到海軍第二炮兵學院,任高岸炮教研室教員。(此間獲優秀學員立功受獎證書)。</h3><h3> 1987年轉業到天津,在南開大學保衛處工作,至2012年退休。(此間獲若干立功受獎證書,獲三十年黨齡紀念和三十年教齡記念獎)。</h3> <h3> 他愛人是海軍,兩口子形影不離。</h3><h3> 幾次參加戰友聚會,我們是老相識了。</h3><h3> 過去在部隊與六連有解不開的緣,老戰友都知道,大家可喜歡他了。</h3> <h3> 在”嶗山觀海”巨石,大家又照開了像。</h3> <h3> 直奔“毛公山”,瞻仰毛主席的形象。</h3> <h3> 毛公山簡介</h3><h3> 自然界真是神奇,海南有個毛公山,其他地方也有毛公山,青島竟也出了個毛公山,而且這個毛公山可不同尋常。</h3><h3> 在青島市城陽區惜福鎮毛公山景區有一個天然形成的穿中山裝的毛主席站立天然石像,深受人們推崇。 </h3><h3> </h3> <h3> 2009年5月26日,毛主席的唯一嫡孫,毛新宇前來瞻仰。</h3> <h3> 戰友盧士寶、黃玉國、王文學在毛公山門前合影。</h3> <h3> 青島膠州灣大橋是一座橫跨膠州灣的特大跨海大橋,橋梁東起青島市嶗山區海爾路,途經紅島,西至青島市黃島區。橋梁全長36.48千米,投資近100億元人民幣,于2011年6月正式運營通車。</h3><h3></h3> <h3> 青島膠州灣大橋是國家高速公路網G22青蘭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山東省“五縱四橫一環”公路網上框架的組成部分,是青島市膠州灣東西兩岸跨海通道中的橋梁。</h3> <h3> 青島膠州灣大橋于2011年9月被美國《福布斯》評為“全球最佳橋梁”。2013年6月4日,美國匹斯堡第30屆國際橋梁大會(IBC)向青島膠州灣大橋頒發喬治·理查德森獎,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橋梁工程獲得的最高國際獎項。</h3> <h3> 膠州灣海底隧道,又稱“青島膠州灣隧道”。南接青島市的黃島,北連青島市主城區的團島,下穿膠州灣灣口海域。隧道全長7800米,分為陸地和海底兩部分,海底部分長3950米。該隧道位于膠州灣灣口,雙向6車道。 </h3><h3> 于2011年6月30日正式開通。</h3> <h3> 青島地鐵一號線海底隧道,預計2020年,<span style="line-height: 1.8;">全線貫通。</span></h3><h3> 青島地鐵1號線海底隧道,是目前國內最深的海底隧道,它也是國內最長的地鐵海底隧道,全長8.1公里。隧道為單洞雙線隧道,起自西海岸新區薛家島,下穿膠州灣灣口海域后,經團島到達青島貴州路站,是地鐵1號線最重要的控制工程,目前正在緊鑼密鼓的收尾中。</h3> <h3> 將軍臺青島國防教育基地。</h3><h3> 將軍臺青島國防教育基地位于青島市黃島區瑯琊臺旅游度假區東北向3公里處,臨海倚山,風景秀麗。</h3><h3> 在這里合影照相,對當兵的非常適胃口,大家是愛不釋手!</h3> <h3> 戰友張金平,有人說,演毛主席不用化妝,是有點像。</h3><h3> 安徽宿州人,一九五九年六月十日生。七八年入伍,八團一連戰士,八一年復員,現在宿州學院工作,綠化科科長。</h3> <h3> 系2005“和平使命”中俄聯合軍演主觀禮臺,是國內首個對外開放游覽的軍事演習觀禮“現場”,是青島重要的軍事國防教育基地。</h3> <h3> 將軍臺內留有軍演時的大炮,飛機,坦克等各種軍事設備若干。</h3><h3> 戰友們,紛紛評價,青島真有東西可看!這次聚會,爽!</h3> <h3> 宋寶奎 <span style="line-height: 1.8;">78年12月入伍。</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入伍后分配在六連三排二班戰士,住過8號哨所。</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79年6月在訓練隊學習。</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80年9月在教導隊學習</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81年底任三分隊技術員(技師)</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83年在總站干部班學習。</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84年3月歸隊干技師。</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84年7月到9連任三排長。</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86年起任副連長。</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88年轉業回來9月上班。</span></h3> <h3> 戰友情!就像一壺陳年的老酒,年代越久情越濃。</h3><h3></h3> <h3> 40多年的戰友情,雖然天各一方,但割不斷彼此的牽掛和關懷。</h3><h3></h3> <h3> 曾經朝夕相處,同甘共苦,勝過手足親情。</h3> <h3> 無論走到天涯海角,總會想起戰友的身影;</h3><h3></h3> <h3> 無論遇到何等困境,身邊總會有戰友的真情。</h3> <h3> 為了讓戰友在黃島,看的美,吃好香,老紀與段善運下足了功夫,你看這這豐盛的美味,從每個戰友贊嘆的表情,就知道有多好,它可是秦始皇三次光臨的瑯琊臺啊!</h3> <h3> 紀同端,1978年3月由山東省膠南應征入伍。</h3><h3> 新兵連集訓結束分到三營七連(黃龍)電源分隊任戰士、付班長。</h3><h3> 1980年初到教導隊學習。</h3><h3> 1980年12月任電源分隊技師兼連團支部付書記。</h3><h3> 1984年3月任三營十連(富平)付政指。</h3><h3> 1985年2月任十連付連長。</h3><h3> 1985年11月任三營九連(綏德連長。</h3><h3> 1987年底轉業到膠南商業局從事商業工作至今。</h3> <h3> 我們常說“遇到困難找戰友”。現在我們更要說“人生有戰友,到老手拉手”。</h3> <h3> 讓我們繼續保持團結拼搏,互幫互助,把我們在事業中取得的成功經驗,拿出來一起分享;把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困惑,倒出來讓我們一起為你分擔。</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br></h3> <h3> 難忘戰友一場,在今后的人生路上,讓我們一起攜手并進、歡欣鼓舞,快樂生活每一天!</h3><h3> 青島戰友聚會,已經接近尾聲,大家熱情奔放、親如兄弟、難離難舍!</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歲月匆匆,唯有友情永存心中。朋友,再見!朋友,珍重!</span></h3> <h3> 青島聚會結束后,我應膠州戰友張學武、盛偉旗、隋世賢、李振明等邀請,同徐景華大哥夫婦由戰友溫曉國親自護送,參加膠州六連戰友聚會,徐哥這次是尋覓幾十年的戰友特而膠州。</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合奇县|
博罗县|
扎鲁特旗|
常州市|
沅陵县|
绥芬河市|
共和县|
山阴县|
固镇县|
贵阳市|
锡林郭勒盟|
松江区|
建始县|
连州市|
巴青县|
乃东县|
华池县|
陇南市|
江门市|
惠水县|
米脂县|
临泽县|
丹寨县|
正阳县|
鲁山县|
泰宁县|
武宁县|
汪清县|
甘德县|
齐河县|
北宁市|
墨江|
白银市|
望都县|
大关县|
澄迈县|
博爱县|
东丽区|
凌云县|
朔州市|
郁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