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早就聽說柬埔寨的吳哥窟和中國的長城、印度的泰姬陵、印尼的千佛壇并稱為東方四大建筑奇觀。正好有個旅行團撿漏的機會,所以就有了這次說走就走的旅行。</h1><h1> 提到柬埔寨,我的腦海中就會閃出一連串關鍵詞:西哈努克、紅色高棉、戰亂……<br></h1> <h1> </h1> <h1> 我是到了柬埔寨,到了吳哥窟后才被震撼了,眼前數不清的殘垣斷壁,讓我陷進了吳哥的神話故事里,剎那間似乎顛覆了時間、顛覆了距離,顛覆了空間......</h1> <h1> 吳哥王朝從公元802年始,歷時600余年至1432年修建了吳哥寺廟。歷代國王建造寺廟無論在規模、比例和對稱上力求比其祖先做得更好,最終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群——吳哥。</h1> <h1> 吳哥都城又稱"大吳哥",是阇耶跋摩七世在位時興建。巴戎寺位于大吳哥的中心,其中心廟堂高45m,周圍高低排列著49座四面佛塔,每一座高塔上都有一座四面微笑的佛像,象征著佛光普照四方。</h1> <h1> 經過歲月的洗禮,這些佛像,在光的作用下,或白,或黑,掛在臉上的笑,似有若無。無論從哪個方向回望,眾神都在微笑地看著你,注視著你的一舉一動……</h1> <h1> 佛像的臉呈現出一種安靜。</h1><h1> 如果我們說寧靜是什么?安詳是什么?會很抽象,很難形容。這些雕像很具體地告訴你,什么是寧靜?什么是安詳。</h1><h1> 當一個人心里找到了生命最深的一個秘密的時候,他會一清如水,外面世界的紛擾,都沒有辦法打擾他。</h1> <h1> 這個臉變成了吳哥王朝的一個符號,西方人稱他為“高棉的微笑”。 </h1><h1> 這個微笑征服了全世界,他告訴人們苦難終會過去,只要有智慧和慈悲,人會達到生命的一個和平狀況。</h1> <h1> 無論是否有過信仰,站在這里,都會為這一神圣的笑容而感動。</h1> <h1> 如金字塔一樣的巴戎寺,不僅呈現出神佛最和善的微笑,下面的壁畫中也有很多戰爭、人間苦難的雕塑。但上面的微笑,會給人們很多安慰、很多支持。不管人間有多少苦難,都可以通過。因為上面有一個最高的、內心的喜悅在發生。</h1> <h1> 威武的石雕,如時光隧道,穿越千年,讓人感受到吳哥王朝不可一世的壯觀。 </h1> <h1> 這樣大框套小框的建筑美學,陽光照進來,門框就像是鍍了一層金色,像是一道道圣門。<br></h1> <h1> 走在吳哥窟中,你會覺得很奇怪,當你走近每一個門框,從門框里都能透視到一尊佛像。</h1> <h1> 每一位游客隨便找個角度,都能結構一幅完美的畫面。</h1><h1> 一千多年前的高棉人竟有這樣的美學思想,不得不令人感嘆!</h1> <h1> 在吳哥窟里走上幾步,建筑的拐彎處都有一個或幾個女神像,她們的神態、衣著、發型各不相同。以千年前的雕刻技術來說,竟然能把仙女刻畫得如此活靈活現,真可謂是鬼斧神工。 </h1><h1> 這一群手足舞蹈的美麗仙女叫做阿帕莎拉,又被喻為是東方的蒙娜麗莎。因為有了這群俏麗的仙女環繞,整個吳哥窟瞬間鮮活了起來。</h1> <h1> 在這個浮雕上,阿帕莎拉裙裝上的圖案,作為經典被直接用在了路易威登的包包上。</h1><h1><br></h1> <h1> 她們還在翩翩起舞,她們從來沒有消失過,她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生命。</h1> <h1> 這是柬埔寨的國旗,上面的圖案是柬埔寨的標志——小吳哥。</h1> <h1> 小吳哥是吳哥時代藝術鼎盛時期的代表建筑,它創立于12世紀中期,為供奉印度教毗濕奴神所建,13世紀后期,變成了佛教寺廟。<br></h1> <h1> 小吳哥在方形廣場的四個角上,各有一座石塔,而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座更高的石塔,象征神話中的圣山。無論印度教還是佛教信徒都相信,中間這個神圣的所在就是宇宙的中心。 </h1> <h1> 這個雕塑叫辛瑪,它是印度神話中的獅子神。</h1> <h1> 柬埔寨是信仰蛇神的國家,傳說五頭蛇是水神,七頭蛇是保護神,九頭蛇是至高無上的皇族象徵。在神秘的吳哥窟遺址,跨越護城河,就是兩條上百公尺的七頭蛇圖騰所引領的石道,而金碧輝煌的王宮中,七頭蛇神的圖騰也隨處可見。</h1> <h1> 吳哥窟有很多這樣的建筑。這是印度教的最重要的代表符號,底下有個方的臺座,中間有個像柱子形的石頭插在中間。方形臺座是女性生殖器,柱形石頭是男性生殖器。這是印度教的原始信仰,生殖崇拜。</h1><h1> 現在,人類離原始的生殖崇拜已經很遠了,很多人對吳哥文化中的性器崇拜覺得好笑。已經很難理解古人在崇拜生殖的儀式中,寄托著對生命萌生的莊嚴祝福了。</h1> <h1> 小吳哥的長廊浮雕長達800米,是全世界最長的回廊浮雕。浮雕敘述著印度的兩大史詩《摩呵婆羅多》和《羅摩衍那》。</h1><h1> 當我對準這些浮雕拍照的時候,一對年輕人的身影闖入我的鏡頭。歷史與現實、人間與地獄,愛與恨,這張照片凝聚了太多的內容。</h1><h3></h3> <h1> 小吳哥的淺浮雕有些是彩色版,就好像是當年的動漫。傳說神猴哈努曼有四張臉和八只手,能騰云駕霧,移山倒海,身手不凡。這個形象在東南亞家喻戶曉,有人說中國《西游記》中的孫悟空,其原型就取自神猴哈努曼。</h1> <h1> 印度教相信,宇宙是從海里誕生的。海是一種乳汁,海是乳海。乳汁是供養生命的,所以他們相信在這個乳汁之海中,會有生命的誕生。所以吳哥的浮雕很多都用旋轉的浪花做背景。</h1> <h1> 這些孩子們從小就進了寺院當了僧侶,因為按柬埔寨女娶男的風俗,不當僧侶就意味著沒有教養,沒有教養任何女人都不會娶他。</h1> <h1> 吳哥王朝來自印度教的信仰,空間在嚴格的方正中追求一重一重向上的發展。通常寺廟建筑以五層壇城的形式向中心提高,由平緩到陡斜。每一層跨越到另一層,攀爬的階梯都更陡直。角度的加大,最后逼近于90度仰角。</h1> <h1> 小吳哥最高處叫做“天堂”或是“天宮”,是帝王的陵寢。 </h1><h1> 登上塔頂,必須要上“天堂梯”, 90度陡峭的樓梯挑戰著人們的信仰。臉貼在臺階上,逼著你的身體做出肅穆的感覺,這是對吳哥王朝的一種敬意。</h1> <h1> 在通向信仰的高度時要精進專一,使物理的空間借建筑轉換為心靈的朝圣。稍有懈怠,便要摔下,粉身碎骨。 稍有退縮,也立刻頭暈目眩,不能自持。<br> 吳哥寺廟的崇高,是在人們攀爬時才顯現出來的。沒有攀爬過吳哥寺廟的高梯,就不會領悟吳哥建筑里信仰的力量。</h1> <h1> 烈日之下,只有滿心虔誠的人才能踩著發燙的石板路走向信仰的終點——須彌山。</h1> <h1> 在這里,你不必忌諱,可以安靜地坐下來敞開心扉向佛傾訴。讓慈善的微笑,化解心中的惆悵,釋懷不能放下的過往。</h1> <h1> 經歷了信仰的難度,才能體驗涅盤宮的圣水。</h1> <h1> 這個小姑娘在天堂梯前站了很久,她清澈的雙眸透出童心的虔誠。她也許還不知道圣門里的信仰,她可能在想:我能進去嗎?我能在信仰的中心和誰相遇?</h1> <h1> 這張照片是我下了須彌山金剛壇的時候拍攝的。</h1><h1> 當時,這個高棉小姑娘站在回廊里,抬眼瞭望攀爬天堂梯的人們。也許,她不理解,如此陡峭的天梯,為什么會吸引那么多人攀爬?也許,她想象不出神圣的天堂會是什么模樣?</h1><h1> 但是,從她手腕處的祈福紅繩、雙手緊扣的姿勢和十分渴望的眼神,已經讓我們感覺到了信仰的力量。</h1> <h1> 須彌山金剛壇的每一層都有回廊環繞,這是吳哥窟建筑的一大特色。回廊頂部,砂巖石塊層層堆壘,偶有工字形咬合或呈尖角狀,高深而結實,有一種厚重的感覺。</h1> <h1> 這里曾是一座輝煌繁榮的王城,卻飽受戰爭病疫的無情吞噬。吳哥王朝在15世紀衰敗后,古跡群被熱帶叢林湮沒成一片廢墟。<br></h1><h1> 13世紀的吳哥文明,柬埔寨自己都沒有留下文獻, 這個文化整整被遺忘了500年。</h1><h3><br></h3> <h1> “還是你們中國人記錄了這個輝煌的時代!”柬埔寨導游阿信感激地說。</h1><h1> 1296年,中國有一個人叫周達觀,他來過這個地方,那時吳哥還沒有滅亡,他寫了一本書叫《真臘風土記》。"真臘"是吳哥王朝所在地“暹粒”Siam Reap的譯名。</h1> <h1> 《真臘風土記》全書約8500字。書中有描繪真臘國都吳哥城的建筑和雕刻藝術圖畫,詳細敘述了當地居民的生活、經濟、文化習俗、語言,并記載了真臘的山川、物產等。這本書收錄在《四庫全書》中,被認為是一本記錄翔實的地方志。</h1> <h1> 后來,這本書被歐洲人發現了。法國人把它翻譯成法文,他們懷疑世界上真有這么一個地方嗎?是中國人在夢想吧?但看到周達觀寫得這么詳細,連城門的高度和寬度都有,他們相信,世界一定有一個地方叫真臘。</h1> <h1> 1860年,一個名叫亨利·穆奧的法國探險家來到東南亞。</h1><h1> 當時正值7月份的夏天,柬埔寨非常炎熱,亨利·穆奧乘小船來到洞里薩湖,打算進入叢林深處。當地的柬埔寨人極力勸阻他,說叢林受到了神靈的詛咒,進入者必死無疑。一時間,亨利·穆奧好奇心陡起,他決定親自去叢林里探險。也許,中國古書中所說的寶藏就藏在里面。</h1> <h1> 亨利·穆奧帶著地圖和古書,冒著酷暑,忐忑不安地行走在柬埔寨荒無人煙的熱帶叢林里,他連續走了50多天,感到疲憊不堪。</h1><h1> 在恍恍惚惚中,亨利·穆奧感到腳底下的土地漸漸堅硬。他低頭仔細查看,發現泥土層里竟然裸露出大片的石板路。當時的他并不知道,此刻在他腳下的,正是通向吳哥窟的石板彩虹橋。</h1> <h1> 亨利·穆奧順著彩虹橋摸索前行,不一會兒,一座巨石砌成的廢棄古廟出現在了他的面前,這座廟宇規模宏大,建筑壯麗,雕刻精美,在枯枝雜草的掩蓋下顯示出一種莊嚴而凄涼的美感,這就是后來被列為東方四大奇跡之一的吳哥窟。</h1> <h1> 亨利·穆奧被深深地震撼了!眼前所見,和幾百年前這本中國古書上的描述完全吻合,他欣喜若狂地狂嘯一聲,聲音在荒涼的巨石間震蕩回響......</h1> <h1> 回到法國后,亨利·穆奧把旅途的見聞整理成書,《暹羅柬埔寨老撾諸王國旅行記》大肆了渲染他看到的吳哥。<br> 然而,空口無憑,傲慢的法國人認為他們的文明是世界最高級別,怎么會允許東南亞這么一個落后的地方有一個這么高的文明。</h1> <h1> 于是,1861年,亨利·穆奧從老撾走陸路重新回到柬埔寨,因為長途跋涉,勞累不堪的亨利·穆奧不幸染上了疾病,最后長眠在了東南亞柬埔寨的熱帶叢林里,當時他年僅35歲。</h1><h1> 1864年,柬埔寨淪為法國殖民地,法國統治柬埔寨90年,他們做了深刻的反省。法國人回去以后,發表了很多論文、演說,他們告訴國人,我們不應該自大,因為世界上有比我們更了不起的文明。</h1> <h1> 聽了導游的解說,不禁對重現吳哥文明的記錄者和發現者——中國元人周達觀、法國人亨利·穆奧充滿了敬意。</h1> <h1> 感嘆之中,我們來到了崩密列(Beng Mealea)。</h1><h1> 崩密列意為“荷花池”, 建于11世紀末至12世紀初。它和吳哥大小圈里的各個寺廟風格完全不同,那種原始的坍塌、廢墟,有一種殘缺美,仿佛整座寺廟依舊在雨林中沉睡,有一種神秘的氣氛在這些斷壁殘垣中彌漫。</h1> <h1> 崩密列的回廊和殿堂十分大氣,可惜的是在建筑與植物的拼斗中,建筑失敗了。生命力強大的樹木把石頭的建筑掀翻了,到處都成了殘垣斷壁。</h1> <h1> 這是一場沉默的革命,它可以把一個偉大的建筑摧毀。</h1> <h1> 吳哥古跡群修建于公元6世紀的真臘王國,消失于公元15世紀的吳哥王朝,近千年的存在留下了數量驚人的寺廟、宮殿和陵墓,它是東南亞古代文明的代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它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因柬埔寨力量有限,所以希望全世界都來保護它。 </h1> <h1> 自1993年起,30個國家陸續參與到了吳哥窟的修復工作中。日本修復了吳哥寺的北藏經閣,法國人修復了癩王臺和巴方寺,意大利修復了比粒寺,德國修復了吳哥寺的雕刻,美國人修復了圣劍寺和塔遜寺……</h1> <h1> 中國援助修繕了周薩神廟和茶膠寺。<br></h1> <h1> 吳哥窟曾經湮沒在無盡的森林莽藤中數百年,被重新發現時已大多坍塌和崩裂,所有的建筑和佛像全部被大樹的根纏繞起來。</h1><h1> 大部分國家都認為大樹干擾了建筑,都把大樹砍掉,重新建起一個嶄新的寺廟,只有印度與眾不同。</h1> <h1> 印度人認為,樹木和建筑是在共生,如果把樹砍掉,這個建筑也垮了,它們彼此是依靠的關系。廢墟有廢墟存在的滄桑感,如果完全整修到全新,歷史的記憶會消失。</h1><h3><br></h3> <h1> 所以,吳哥的整修成了人類很特殊的試驗。<br> 為了讓吳哥的微笑成為永恒,世界各國都在與時間比賽,與自然抗衡……</h1> <h1> 離開了柬埔寨,離開了吳哥窟,腦子里揮之不去的是那些神佛的微笑。此時,想起了那英為綜藝節目《國家寶藏》濱唱的主題曲《一眼千年》。</h1> <h1> 一眼千年 ,沉默也勝萬語千言……<br> 哭過、恨過、憤怒過、痛苦過、絕望過、哀傷過……一張面容上,可以有多少張不同的表情。</h1><h1> 當一切的表情成為過去,仿佛從污泥的池沼中升起一朵蓮花,那微笑包容愛恨,超越生死,通過漫長歲月,把笑容傳遞給后世……</h1> <h1> 因為撿漏,我沒做任何功課就站在了吳哥的面前。旅游回來之后,我才補讀了元朝周達觀《真臘風土記》和現代臺灣學者蔣勛的《吳哥之美》。才明白萬事萬物和吳哥廢墟一樣,有過生,有過死,有過繁華,有過人去城空。</h1><h1> </h1> <h1> 我們距離柬埔寨這么近,對于震驚世界的在東南亞所表現出的如此高度的文明知之甚少,真是慚愧。對于寧靜安詳、透徹萬物的吳哥的微笑,我還沒有深層次的領悟。<br> 吳哥,我會再來!</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奉贤区|
辽宁省|
伊吾县|
三都|
保定市|
东兰县|
息烽县|
宁陕县|
开原市|
亚东县|
乌兰浩特市|
紫阳县|
广安市|
乌兰县|
容城县|
鄯善县|
牙克石市|
广宁县|
阆中市|
尖扎县|
探索|
诸城市|
武城县|
岳池县|
临清市|
金山区|
化隆|
手机|
忻城县|
大田县|
明溪县|
庆城县|
平罗县|
郓城县|
鹤壁市|
繁昌县|
五大连池市|
交口县|
轮台县|
无棣县|
黎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