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懷念父親李錫銘》 李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1月10日是父親去世十周年的祭日。無盡的思念,隨著歲月的飛逝,變得越來越厚重。每每想起父親,心里便涌動著深深的崇敬和隱隱的心疼。</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記憶里,父親溫暖慈祥,他對我們的愛總是在默默的關注中。沒有說教,沒有指責,總是用實際行動引領和教育著我們。他善良厚道的為人,無私奉獻的精神,無形地貫穿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父親不太愛講話,沉靜、穩健、內斂、持重,卻能讓人體會到感人至深的“于無聲處聽驚雷”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父親不光是我們的親人,他還屬于國家、屬于人民,他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父親一路走的那么辛苦,歷經坎坷,追隨信仰,竭盡全力,傾其全部。最后他面帶笑容,心平氣和,安詳逝去,功過是非任人評說。</p><p class="ql-block"> 在那些發了黃的舊照片里,我們看到學生時代的父親,馬褲、長靴、白襯衫,一臉的桀驁不馴,滿身的激情熱血。他是經歷了怎樣的苦難、磨礪;承受了多重的使命、責任;從一個翩翩學子,成長為一個堅忍不拔的共產黨人。</p><p class="ql-block"> 講講父親的故事,不是為他歌功頌德,而是他值得我們記住。</p> <p class="ql-block"><b><i><u> {求學之路}</u></i></b></p><p class="ql-block"> 一九二六年陰歷正月十六,父親出生在河北省束鹿縣城里的一個富裕的家庭,七歲開始在鎮上的小學讀書。</p><p class="ql-block">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日本侵華戰爭全面打響,不久老家淪陷。父親跟著奶奶到北京逃難,和在京做生意的爺爺團聚。父親先后在北京志誠中學和育英中學讀書。當時北京城被日本鬼子占領,學校實行奴化教育,父親對日本教師極為反感,不甘心做亡國奴。</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三年,父親和他二哥一起冒著戰爭的烽煙,沖破重重封鎖線,歷經幾個月的徒步行走,千辛萬苦來到當時的“國統區”。因為戰亂,和家里失去了聯系。父親的二哥報考了遠征軍,到印度美軍聯絡官組當翻譯,當時得到一筆安置費交給父親,才使得父親在四川合川國立二中繼續完成學業。年僅17歲的父親經歷了一段非常困苦的學習生活,他不怕吃苦,追求光明,小小年齡就有了憂國憂民,立志報國的情懷。</p> <h3> 一九四五年日本鬼子投降,父親高中畢業,從四川來到上海。一九四六年在上海他考入了清華大學土木建筑系,回到北京。</h3><h3> 在清華大學學習期間,父親參加了學生進步組織,在黨的領導下開展革命活動。1946年12月24日,發生了美軍強奸北大女學生沈崇事件,父親和幾千名學生參加了抗議游行。父親是游行糾察隊的隊員,他舉著一面旗幟,走在隊伍的前面。這次游行喚起了學生們政治上的崛起,隨即父親又參加了反內戰、反饑餓的斗爭。</h3><h3> 父親的表現得到了中共北平地下黨組織的注意。同宿舍的中共黨員劉毅立向他講述了黨的主張,給他地下黨的秘密刊物,父親如饑似渴的閱讀,從而更加積極參加進步的學生活動。一九四八年三月父親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就在清華大學宿舍“善齋”樓頂上,入黨介紹人劉毅立同志帶著他舉起了右手,對著漆黑的星空,莊嚴地、輕聲向黨宣誓。</h3><h3> 劉毅立同志回憶說:年輕時的錫銘很有正義感,對黑暗的東西嫉惡如仇,政治上很成熟。我們住在一個宿舍里,他很聰明,多才多藝,他的畫畫的很棒,而且他很正直,話不多,卻很有分量。錫銘入黨后,很快成為了骨干,做了支部的委員。</h3><h3> 從入黨的那天起,父親便為了自己的信仰努力奮斗著,從不懈怠,從不退卻,從不低頭,義無反顧,執著而堅定。</h3> <p class="ql-block"><b><i><u> {脫胎換骨}</u></i></b></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九年,北平和平解放。接收和管理北平城需要大量的干部,黨組織從北平地下黨大學部抽調了一批在校的學生黨員骨干,分配到各個工作崗位。黨組織派遣父親到石景山發電廠工作,從22歲到49歲,一干就是26年。</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石景山發電廠只有5.5萬千瓦的發電容量,設備殘破不堪,可是北平用電全靠它。當時的中國是多么的貧窮落后,困難重重。父親是個出生在富裕家庭的知識分子,他面臨著嚴峻考驗。</p><p class="ql-block"> 父親沒日沒夜地和工人們戰斗在生產第一線,經過多年的努力,在永定河畔建成了十幾個電站。石景山老廠被人工爆破,改建為大型熱電廠,既供電又供熱,發電容量從5.5萬千瓦增加到150多萬千瓦。</p><p class="ql-block"> 父親做為石景山發電廠的黨委書記,帶領著一支勇于拼搏的工人隊伍。社會主義建設的大軍里,有父親的腳步,國家經濟快速前行的輝煌里,有父親的奉獻。</p> <h3> 那時我們都還小,只記得父親整日的忙碌。他穿著一身工作服,和工友們一起摸爬滾打,一起鍛煉成長。</h3><h3> 建設高井電站時,沒日沒夜地加班,搶工期,干部,工人,家屬一起上工地。扛洋灰,別人一次扛一袋,他一次扛兩袋。有一次累的吐了血,也不吱聲。父親工作起來不要命,工人們叫他“拼命三郎”。</h3><h3> 1960年,饑荒嚴重,黨號召公職人員減口糧,其他人減到30斤或28斤,父親自己減到了25斤,定量是全廠最少的一個。我們都餓的面黃肌瘦,為了填飽肚子,記得我和小伙伴爬到樹尖兒上摘榆錢兒充饑,樹枝斷了,我從樹上掉下來,摔暈了,幾個工人把我抬回了家。</h3> <h3> 父親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對工人特別的寬厚,從小我們就效仿著他謙遜和善的做人,福利面前不伸手,工作之中挑重擔。</h3><h3> 工人們回憶說:剛進廠時的錫銘,是一個朝氣蓬勃的洋學生,廠里的年輕人都跟在他身后轉。他教工人們識字、學文化,帶著工人讀書,恨不得把自己全部知識都傳授給工人。由于他工作起來勤奮的像頭牛,年輕人都親切地叫他“牛哥”。石電的工人們都不叫他李書記,而叫他李師傅。直到他身居高位,石電人遇見他,仍叫他李師傅。這種親情已融入在石電人和父親的血脈中。</h3><h3> 一個知識分子在基層經歷了26年的磨練,完成了知識分子工農化的蛻變。</h3> <p class="ql-block"><b><i><u> { 厚德載物}</u></i></b></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五年春天,父親接到中央組織部的通知,調他到水利電力部任副部長。他拿到工作調動函,乘坐廠里的破舊吉普車,到中央組織部報到。傳達室的工作人員,看到他穿著一身工作服的裝束,以為他是送信的,說:“你把信放下,回吧”。父親說我是來報到的,傳達室工作人員驚訝地打量著這個“油脂麻花”的副部長。父親的樸實憨厚,低調平素,始終貫穿在他的生命中。</p><p class="ql-block"> 父親到水電部不久,就趕上了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受組織委派,父親當天就帶領水利電力部工作隊,趕赴災區,戰斗在搶修陡河電廠第一線。不顧自己的安危,不顧余震的影響,冒著酷暑,在現場指揮搶險。在一片狼藉的廢墟中拼命地挖救傷員,雙手手指傷痕累累,幾天幾夜不離開現場。災區環境惡劣,尸骨遍野,斷水、斷電、沒有食物。父親耗盡了所有的體力和情感,錢正英部長考慮到他的體力不支,調他回家休息。當他回到家里時,已經不成人樣了,在他疲憊不堪的臉上刻著無限的悲傷,眼睛里布滿了血絲。父親在家里只睡了一天一夜,體力還沒恢復,就又返回唐山,投入到搶修陡河電廠的戰斗中。</p><p class="ql-block"> 那時媽媽在石景山發電廠工作,別人家蓋防震棚都有男人干,我家只有媽媽和我倆人,多虧了鄰居幫忙,我們家和鄰居趙叔家蓋了一個防震棚,兩家住在一起,相互有個照顧。我們習慣了家里沒有爸爸的日子,媽媽含辛茹苦帶大我們兄妹三個。可媽媽從沒有埋怨過,默默地支持著父親。</p> <h3> 一九七七年初,父親接到余秋里副總理的通知,要馬上趕赴沈陽,領導恢復東北電網的重要工作。</h3><h3> “文革”后的東北三省,這個全國最重要的重工業區,陷于一片癱瘓。電網周波只有44.7,已將瓦解。余秋里副總理下了死命令:“一定要把東北電網恢復到50周波。如果完不成任務,你就跳鴨綠江,不要回來了。”父親率領著全國各地抽調的120名技術骨干組成的工作團,帶著黨賦予的重任,來到遼寧清河電廠,一干就是兩年沒回家。他吃住在現場,大半年的時間蹲在點上,挖掘潛力,擴大容量,提高發電能力。</h3><h3> 當時的東北三省派系爭斗十分厲害,人心渙散,惡勢力猖獗,恢復電網工作屢遭重創。父親把所有的干部都派到第一線去抓點,解決問題。后來中央決定成立東北電網領導小組,由政治局委員、沈陽軍區司令員李德生同志擔任組長,父親為副組長,共同攜手完成了恢復東北電網的工作。從而他們也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h3><h3> 正是這年,由于東北的氣候原因和父親超負荷的工作,他患上了嚴重的鼻竇炎,以至于幾年后不得不在北京醫院做了手術。記得父親手術時我一直陪著李德生同志在手術室外等候。他風趣地說,錫銘的病是因為幫助我們東北人民用電才得的,他手術,我代表東北人民陪伴他。</h3><h3> 正是由于父親在工作中不怕苦,不怕難,勇于擔當的精神,使他在電力系統威望極高。有“消防隊長”之稱。</h3> <p class="ql-block"><b><i><u> {務實進取}</u></i></b></p><p class="ql-block"> 記得2003年我陪父親去上海看病,途經蘇州,我著實愛上了小橋流水,前街后河。當地接待我們的一位同志說:“漂亮吧?這都得感謝你父親那。現在的園林建筑和小橋流水能夠保留的這樣完整協調,多虧了當年李部長的決策”。一九八二年有些地方官員要把圍繞園林建筑的河道填平,修成寬闊的馬路。時任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部長的父親立刻組織考察組,帶著建筑學、規劃學的專家,來到蘇州,實地考察。經過研討規劃,申請將蘇州城北劃撥一塊地,擴大了原市區的規劃。最終保留住蘇州園林建筑群的原貌,保住了這座有特色的江南老城。</p><p class="ql-block"> 父親一直是個追求進步,接納新思想新事物的開明之人,有獨立的思考,有開闊的眼界,不因循守舊,不墨守成規,是個堅定的改革派。他做事穩健,實事求是,講究科學,絕不冒進,絕不胡來。父親身上強列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他在改革的進程中始終保持著冷靜的頭腦。</p> <p class="ql-block"><b><i><u> {心系百姓}</u></i></b></p><p class="ql-block"> 關乎民生的每一件事,在父親那里都是大事,他來自基層,能夠體會到人民群眾的疾苦。</p><p class="ql-block"> 80年代初,上山下鄉的“知青”返京,北京城一下子“冒”出了40多萬待業青年,社會壓力非常大。作為一名普通街道干部的尹盛喜,接受了帶領20幾名待業青年謀生路的任務,他們辦起了“大碗茶”。誰也不會想到,這個茶水攤把尹盛喜推上了時代的潮頭。</p><p class="ql-block"> 當時剛剛改革開放的中國人還不能接受這種自謀生路的經營方式,各種阻力接踵而來。要求處置尹盛喜,撤銷茶社的人不少。</p><p class="ql-block"> 父親擔任北京市委書記后,很快走訪了“大碗茶”,詢問待業青年安置情況,茶水攤的經營發展,對尹盛喜的工作堅決支持。對城鎮集體經濟和個體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為全國“知青”返城的安置工作提供了好的經驗。父親成了“大碗茶”的座上客,也成了尹盛喜的好朋友。我還記得尹盛喜來家里時和父親促膝談心的情景。</p> <h3> 利康搬家公司是北京市住總集團的三產,是父親極力支持和扶持的第一家為市民服務的企業。父親常常到利康來蹲點兒,為他們出謀劃策,解決實際問題。后來又辦起了利康烤鴨店,為當時發展多種經營給與了大力的支持。</h3><h3> 記得茶食胡同小學,北京開關廠,都是父親的聯系單位,他常常去學校和孩子們一起活動,和老師探討有關教育改革的問題。去廠里和工人們一起工作,解決企業在改革中出現的實際問題。</h3><h3> 有一張照片是父親去北京齒輪廠慰問老干部時,在職工食堂和工人們一起吃飯時的情景。他手里拿著個大火燒,和工人們擠在一張飯桌上,邊吃、邊聊、邊笑。</h3> <h3> 父親對改革的傾心投入和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風,使他成為很多基層干部和群眾的知己。他是北京開關廠的榮譽職工,是留民營村的村民,是大碗茶青年服務社的座上客,是利康搬家公司的好參謀,是民營高科技企業四通集團公司、京海集團公司的支持者,是首鋼人的朋友。</h3> <h3> 這是個偉大的時代,每個中國人都參與到改革開放中來,體會著從精神到生活的復蘇和解放。父親走在改革隊伍的最前列,北京日新月異的變化里有他的無私奉獻和無限深情;北京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凝結了他的心血。正值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回想起父親忘我無私的工作精神,真是感慨萬千。</h3> <p class="ql-block"><b><i><u> {扶持民企}</u></i></b></p><p class="ql-block"> 中關村科技企業剛起步時,得到了時任市委書記的父親不遺余力的支持和庇護,才有了今天“中國硅谷”的興旺。</p><p class="ql-block"> 北京市京海計算機技術開發公司(京海),當時創業無比艱辛,遇到各方的阻力。總經理王洪德說:時任市委書記的李錫銘,給予京海公司特別的關注和支持,前后四次來到京海公司調研。他第一次來京海時就高興地說“干的好,京海的路很寬,要堅持走下去。”他還親自為京海公司題詞“開拓前進”。</p><p class="ql-block"> 四通公司曾經卷入了政治風波,當時四通公司總裁,副總裁等人已紛紛出逃,四通公司處于群龍無首的狀態,四通人整天都在踹揣不安中度過。</p><p class="ql-block"> 市委檢查組進入四通,經過兩個月的清理調查,終于到了決定四通命運的時刻。</p><p class="ql-block"> 在張福森同志主編的《中關村改革風云紀事》一書中記述到:8月21日,在市委書記李錫銘的辦公室,檢查小組匯報四通公司的清查情況。從下午2點開始,經歷了3個半小時的會議。四通的干部們都沒有下班,焦灼地在公司會議室等待著命運的裁決。</p><p class="ql-block"> 市委書記李錫銘邊聽匯報邊提問題,最后他一臉凝重地說:“出現的問題解決了,企業是應該辦下去的。有些人認為四通出了些問題,就要否定四通,否定試驗區,我們要公開宣傳,四通不但要辦,還要比萬潤南在時辦得更好”。他的決策不但在當時挽救了四通,而且也對日后四通以及其他中關村民辦科技企業的快速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在改革路上父親與民眾的攜手同行,在他們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直到父親退休了,京海公司總經理王洪德、四通公司總經理段永基等人還來家里看望父親。談起他們共同經歷過的奮斗歲月,不禁感慨萬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 父親一向做事穩健,實事求是,扎扎實實,卻也難免有人把他的穩健攻擊為“保守”,把他的堅守原則編造成“極左”。改革的進程中,不僅僅只有意識層面、技術層面、操作層面的創新,還有政治因素的較量,人際關系的抗衡,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h3><h3> 站在全國改革開放的最前線,父親的壓力太大了。有時他忙的幾天幾夜不睡覺,腳腫的連拖鞋都穿不上,每天忙到深夜,要靠安眠藥才能入睡。他也是個有血有肉人,也有無法承受重壓的瞬間。</h3><h3> 在北京市工作的八年,是他一生中最艱難的八年。他有過太多的迷惘、困惑,遇到過太多的阻力、障礙。父親累垮了,人瘦了很多。本來就不太愛說話的他,變得更加沉默。在他的沉默里,我深深體會著他嚴守機密,堅守原則,固守人格的忠誠本色。忍辱負重的父親,讓人崇敬,也讓人心疼,如果有來生,我真希望他會選擇更簡單的生活,也許他會是個畫家,也許他會是個詩人吧。</h3> <p class="ql-block"><b><i><u> {老驥伏櫪}</u></i></b></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三年,父親當選為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副委員長,主抓法制建設。使命感和責任感,讓年近70歲的父親拖著帶病的身體,又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p><p class="ql-block"> 五年里,父親到過廣西的巴馬,貴州的畢節,甘肅的甘南等老、少、邊、窮地區,體察群眾的生活;到過人煙罕至的黃河第一壩龍羊峽水庫,慰問水電職工;到過全國百分之八十的國家級高科技產業開發區,了解最新成果。到工廠、機關、學校、科研院所、到田間地頭,祖國大地25個省市的183個地市(縣)留下了他的足跡。</p> <h3> 五年里,父親召開座談會參加各種研討會197個,考察農業,企事業單位723個。在去農村的路上,他停下車來,同放學路過的小學生習地交談,了解青少年法的落實情況;在工廠礦山,他握住工人油乎乎的手,詢問勞動法的執行情況。為了喚起民眾的法律意識,他不停地奔走著,為建立中國的法律制度辛勤地工作著。</h3><h3> 一九九八年,父親結束了人大的工作,終于退休回家,安享晚年。</h3> <p class="ql-block"><b><i><u> {浪漫情懷}</u></i></b></p><p class="ql-block"> 退了休的父親,常常坐在書桌前,靜靜的看書、寫東西,翻看相片冊,他終于有了自己的時間。父親年輕時,愛好廣泛,唱歌、滑冰、游泳、踢球、畫畫、寫詩、無所不及。無奈一生被繁重的工作所牽絆,唯有奉獻,沒有索取;唯有工作,沒有享受。</p><p class="ql-block"> 讓我們驚訝的是,這些年來,他居然在繁忙的工作中,寫了180多首詩詞,依時間順序記述了父親一生的歲月痕跡。</p><p class="ql-block"> 真不知道怎么一下子“變”出這么多詩詞來?秘書侯宏興說:“書記的口袋里總是裝著小紙片和小鉛筆,偶遇景致有感而發時,就把詩詞寫在小紙片上,回到辦公室后,就用毛筆謄寫到宣紙上,收藏。</p><p class="ql-block"> 讀著這些詩詞,便看見了他豐富多彩的內心,惟妙惟肖地刻畫了他,從少年到青年的成長;從壯年到老年的滄桑,真是一部難得的詩詞體的回憶錄。我們開始編輯、整理詩詞稿,為詩詞稿注釋,并定名為《李錫銘詩詞手跡》。</p><p class="ql-block"> 但遺憾的是,正當編輯工作緊張進行時,父親于2008年11月10日因病不幸去世,他最終沒能看到詩詞手跡的編輯完成和出版。</p><p class="ql-block"> 父親是世界上最好的人,一生敦厚,善良,就怕麻煩別人。他老了、病了、也不愿拖累別人,就這樣突然地,安靜地走了,我們想多盡點兒孝心也沒有機會了。從住院到離世,短短兩個月,走得那么快,讓我們猝不及防,留下了無盡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b><i><u> {人格魅力}</u></i></b></p><p class="ql-block"> 父親是個有人格魅力的人,凡是跟他接觸過的人都會被他的人性光輝所感染。他做人做事坦坦蕩蕩,自自然然。在他平靜安詳的外表下,蘊藏著豐富多彩的內心和善良干凈的靈魂。</p><p class="ql-block"> 他為人忠厚,最難辦的工作一定留給自己,出頭露面、有光彩的事,他會讓給別人。不爭榮譽,不出風頭,不邀功請賞,胸懷磊落坦蕩,讓人很感動。</p><p class="ql-block"> 他無私無畏,敢講實話,不會見風使舵,阿諛奉承。有人曾經對我說,你父親看上去綿軟,實際膽子最大,因為他無私,所以他敢說實話。他不在乎利益得失,不怕丟“烏紗帽”,讓人敬畏。</p><p class="ql-block"> 他兢兢業業,一忙起來顧不得吃飯,常常在辦公室煮碗面條湊合了。秘書說,有時開會晚了,錯過了飯點,就到食堂抓個涼饅頭邊吃邊上樓,讓人心酸。</p><p class="ql-block"> 他平易近人,對身邊工作人員如親人般溫暖。每年的“八一”建軍節他都會親自下廚,光著大膀子給院里的戰士們做紅燒肉,燒一桌子拿手菜,然后和戰士們圍坐在一起,邊吃邊聊,讓他們不要想家。</p> <h3> 他喜歡讀書,《儒林外史》《閱微草堂筆記》《聊齋志異》等書總是放在床頭,睡前翻看。書已經被他翻的破舊不堪,自己貼了又補,出差時也帶在身邊。他說,鬼比人干凈。</h3><h3> 他童心未泯,喜歡看電視里的動物世界,看動畫片,看書籍里的小插圖。上班時忙的顧不得,退休后常常坐在電視前,聚精會神地享受他最喜歡看的《西游記》《米老鼠和唐老鴨》。他喜歡聽侯寶林的相聲,聽到“抖包袱”時,樂的渾身顫抖,快樂的像個孩子。</h3><h3> 父親走了,卻留下了回味無窮的故事。他人性中最本真的光輝,純凈而宏偉,絢爛而感人。人到無求品自高,心底無私天地寬。</h3><h3><br></h3> <p class="ql-block"><b><i><u> { 淳樸家風}</u></i></b></p><p class="ql-block"> 從小我們就習慣了父親的忙碌,很少在家的他,愛我們,尊重我們。在他點點滴滴的行為中,我們體會著他的品德,效仿著他的為人。他潛移默化的傳承著李家的家風:老老實實地做人,踏踏實實地工作,淡泊功名利祿,不計較個人得失,不追求奢華,不弄虛作假,不吹噓拍馬,不趨炎附勢,做個正直的人,善良的人,實事求是的老實人。</p><p class="ql-block"> 父親去世后,我們照顧媽媽的生活,媽媽的退休金很低,生活難免有些拮據。她的退休金只有4000元,剛好夠雇一個保姆。我查看過她的工資條,1980年退休時是60元,2016年才漲到4000元。</p><p class="ql-block"> 1952年媽媽到石景山發電廠辦公室工作,后來幾次漲工資時,擔任廠黨委書記的父親就會把媽媽的名字劃去,把漲工資的機會讓給別人,就這樣,媽媽成了全廠干部工資最低的一個。</p><p class="ql-block"> 媽媽退休后,有關部門曾經詢問核實過媽媽的退休和工資情況:媽媽是1949年10月在老家加入共青團,1951年在小學當老師,1952年到石景山發電廠工作。當時把退休轉成離休,也不是不可以。媽媽堅決不同意,說自己參加工作的年限不夠,不能算離休。</p> <h3> 2000年8月10日,家里工作人員劉占國受父親委托到南長街派出所,要求把李錫銘戶口本上大學畢業改成大學肄業。當時負責管理戶口的民警非常驚訝,劉占國對他講了父親的故事:李錫銘在清華大學學習時,受黨調遣去執行任務,沒能趕上畢業考試。當時有一批學生黨員,在外執行任務,都沒能參加考試。組織上決定這批學生黨員都算大學畢業,所以父親的履歷上是清華大學畢業。可是他覺得不妥,所以在發電廠工作時他就把履歷上的大學畢業改成大學肄業。</h3><h3> 父親到領導崗位后,組織上一直把他履歷上寫的是大學畢業。退休后,他還是堅持把學歷按實事求是的事實改成了肄業。</h3><h3> 這件事讓民警同志感嘆不已。</h3> <h3> 老老實實做人的家風,傳給了我們兄妹三人。尤其是哥哥,不僅容貌酷似父親,他還秉承了父親的沉穩,正派,厚德。他的敦厚在外人眼里近乎于愚鈍,他干凈的心靈屏蔽了塵世的污濁,過著“世外桃園”般的簡單生活。退休在家的哥哥,讀書、看球、伺候老媽。清心寡欲,無欲無求。三個孫輩都在平凡的崗位上認真踏實地工作著,低調,謙虛,不張揚,守規矩。李家的家風得到了傳承。</h3><h3> 簡單的日子里更能品味出濃濃的親情,樸素的生活中延續著最本真的家風。父親永遠都在我們的生命里,陪著我們一路前行。</h3><h3> 最讓我難忘的是,父親晚年在病中,還用毛筆顫抖地抄錄了周敦頤的《愛蓮說》送給我。看著那些歪歪扭扭,不甚整齊的字跡,我熱淚盈眶,體會到父親的良苦用心。我把這份愛鑲嵌在鏡框里,放在床頭,每每看到就會想起父親的教誨。</h3><h3> 父親就像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值,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矣。在我的心里,父親的高雅,父親的高品,父親的高尚,父親的高貴,無人可比。</h3><h3> 10年來,每當站在父親的墓前,深深體會著對他的崇敬和思念。他是個堅強的革命家,也是個富有浪漫情懷的詩人;他有錚錚鐵骨,更有蜜意柔情。看到父親安靜地躺在蒼松翠柏中,每天看著太陽的出升,望著夕陽落去,我想他一定喜歡這里。</h3><h3> 安息吧!父親!</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郑市|
东台市|
赞皇县|
内黄县|
宣武区|
新宾|
青川县|
福州市|
景洪市|
鸡东县|
综艺|
胶州市|
亚东县|
福建省|
桦川县|
安新县|
皮山县|
辉南县|
建昌县|
托克逊县|
延长县|
芮城县|
新乡市|
尉犁县|
襄樊市|
祥云县|
潼南县|
德化县|
彰化县|
高阳县|
彩票|
佛学|
浪卡子县|
类乌齐县|
麻城市|
达州市|
阳东县|
吉首市|
寿宁县|
富锦市|
桦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