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清晨,窗外霧氣彌漫,正在醞釀著一場秋雨。<br></h1><h1>走,去名古屋。<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因為</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郁達夫</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和他誕生在名古屋市的代表作《沉淪》,</span>名古屋在我的印象中就是陰雨不開的樣子,秋雨中漫游名古屋正合心意。</h1><h1>7:45分,火車離開長野站。</h1><h1><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日本愛知縣的</span>名古屋市,<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都,日本三大名城之一。位</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于本州中西部,瀕臨伊勢灣,</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在東京和京都之間。曾經,這里</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古跡遍布</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是歷史名城;如今,這里因為有發達的工商制造業而名聞天下。</span></h1> <h1>秋雨朦朦,薄紗一般的<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云霧籠罩著遠山,田野里金黃與翠綠交錯縱橫。火車急駛而過,九月田地里的一片金黃是水稻?只把大地當作成一幅水彩畫欣賞。</span></h1> <h1>三個小時后,琲兒一夢醒,火車已到名古屋站。</h1><h1>從夏到秋,從日本北方到中部坐著飛機火車跑來跑去,不但拍飛機火車,還要和火車合個影,鐵路子弟的火車情結與生俱來。一個老兄更是投入,把包往地上一放,直接把手機交給剛從駕駛室里出來的司機幫他拍照,而且動作超酷,不知道他是喜歡名古屋市還是熱愛火車。</h1> <h1>出站的樓梯上從下到上就是一幅名古屋城的圖畫。耐心等待著一個個旅客離開,仰拍下這張照片。日本,每到一地,傳播當地歷史文化的不同形式隨之而來,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開始了游覽。</h1> <h3></h3><h1>換乘地鐵名城線,地鐵站墻上繪制著五顏六色的抽象人物圖案,沒來及看懂其中的故事,地鐵風馳電掣般到站了。</h1><h1>在市役所站下車。出站,已經行走在護城河邊。</h1> <h3> (拍攝:蛙寶)</h3><h1>秋雨飄過,地上濕漉漉的,毛毛細雨似有似無。沿著護城河走一小段路,拐過大石頭砌的護城墻,三五游人,有些人撐傘有些人淋著小雨。</h1> <h3></h3><h1>進城買票,成人500日元(人民幣約25元),16歲以下兒童100日元。日本每一個地方包括火車站都有蓋紀念章的,琲兒早就給我準備好一個專門蓋紀念章用的小本本,<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走一路蓋一路。</span>一段行程的另一種記錄方式,小小的一枚紀念戳,寓意深刻,通常就是一個地方的文化歷史。</h1> <h1>城內寬闊,碎石子鋪路,沒有積水,一眼望不到邊。<br></h1> <h1>名古屋的歷史吸引著人們的腳步。</h1> <h3> (拍攝:蛙寶)<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br></span></h3><h1><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櫓</span>在小雨中隔著護城河高高聳立,大片的梅林孕育著花期。</h1><h1><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瞭望和防衛據點功效為一體的櫓</span>,原為儲藏武器和兵糧的“矢倉”。</h1> <h1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遇上一男一女黑衣人,擦肩而過的瞬間,忽然明白這不是「忍者」嗎?回頭正看見一位女士請求「忍者」出境。「忍者」欣然應允。拔出短刀的剎那間,「忍者」眼睛炯炯有神,一個亮相,拉開了架勢。</h1><h1>「忍者」是日本特有的一種特殊職業,「忍」即「隱」。是古代日本一種受過特殊機構施以特殊「忍術訓練」而產生出來的特戰殺手、特戰間諜。</h1> <h1>“忍者”,是日本標志性的文化符號之一。起源于中世紀,明清時期開始叫“忍者”。近代,已經不需要這個職業,但做為一種文化一直存在,在各種藝術作品中重獲新生。</h1><h1>“忍者”中國人并不陌生,通過一部部電影早已了解了“忍者”。</h1> <h1>“忍者”揮舞著短刀,動作干凈利落,幾下完成了一套電影里常見的動作。“忍者”的刀法俗稱“背影一刀”,出其不意地一刀攻擊對方眉心的要害。</h1><h1>現實中忽然遇見神出鬼沒的“忍者”,恍如在看拍電影。</h1> <h1><br></h1> <h1>一場秋雨,滿樹的小果子掉落了一地。秋景,落英繽紛,你站在那兒回首,淺笑。</h1> <h1><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日本的“城”</span>為領主及其武士所居之地,有近2000多年的歷史,見證了日本從古至今的軍事變革,記錄了日本的戰爭歷史。<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建城的初衷就是為了御敵于外,</span>人類歷史本就是一部戰爭史,哪個國家都不例外。</h1><h1>了解日本歷史,必須走訪城,研究城。日本有100多座城。我最初去的是大阪城、二條城、五棱郭,然后到了<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金沢城、</span>上田城、彥根城,這次來到了名古屋城。</h1> <h1>1612年,江戶幕府將軍德川家康修造了名古屋城,到1867年政治改革幕府倒臺之前,它一直都是德川三大家族之一的尾張德川家族的居城。<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span>美軍空襲,戰火紛飛,名古屋城幾乎夷為平地。1959年在廢墟上重建天守閣,為了防火,改為地下一層地上七層的鋼筋混凝土建筑。</h1> <h1>天守閣是城的中心建筑,是堅固的軍事防御設施,有瞭望塔的作用,也是城主的居住地,是權利和地位的象征。</h1> <h1>名古屋城的天守閣<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五層飛檐</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是德川家世代居住之地,最耀眼的是</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屋頂脊梁兩端一雄一雌的金色獸頭魚身鑄像。</span></h1> <h3> (拍攝:蛙寶)<br></h3><h3></h3><h1>走過一個個日本的城,終于明白日本的城和中國的城概念不一樣。</h1><h1>中國的城是一個地方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士、工、商都住在城里,一道城墻把百姓跟政府都圈在里面。而日本的城只是一個軍事據點和城主與家臣的住所。在城外有城下町,才是農工商和老百姓居住的地方。</h1><h1>參觀過一個個古城上的天守閣,終于明白,每個古城都有一個天守閣。天守閣就是一個城的中心建筑,城主就居住在城里的天守閣里。</h1><h1>名古屋城搭著密密麻麻的腳手架,正在翻修,不能登城。</h1> <h3></h3><h1>遠遠看見復建完成的名古屋城主體建筑本丸御殿端莊典雅,在煙雨濛濛里更顯得簇新華麗。</h1><h1>琲兒說:本丸御殿于1615年建成,作為德川家康的第九個兒子尾張省第一任領主德川吉永的宅邸,以完整的書院建筑風格,百年柏樹建造的全木結構,以及優雅華麗的宮殿內飾和大量繪制于金色壁紙上的狩野派畫作,成為日本古建筑、繪畫藝術和手工藝領域的典藏級文物。</h1><h1>1930年與天守閣一同被指定為國寶。1945年5月,金壁輝煌的本丸御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美軍空襲與天守閣一同毀于戰火。</h1> <h1>曾經的輝煌煙飛灰滅。萬幸的是曾經的記憶存留在空襲前轉移出來的1049 張狩野派壁畫、309頁建筑史料、700多張實景照片和 2000 塊基石上。百分之百的復原有了可能。</h1><h1>2009年,世紀大復原工作拉開了序幕。2018年6月,總面積約3100平方米的昔日被稱作近代城郭建筑最高杰作的本丸御殿終于浴火重生,對外開放。</h1><h1>我們來得正是時候。</h1> <h1>許多人在小雨中排隊。脫鞋、魚貫而入,輕步禁聲。</h1><h1>無聲無息走在大殿里,色澤柔和的百年扁柏白木散發出淡淡清香,全木榫卯結構。木色的墻壁、地板、隔扇、格窗和天花板的裝飾,至簡、素雅。</h1> <h1>手工精工細雕的德川家“三葉葵”家徽閃閃發亮。<br></h1> <h1>門戶上有各種不同造型的金具部件,裝飾在墻壁上。<br></h1> <h1> 《竹林豹虎圖》<br></h1><h1>本丸御殿的每個房間都由狩野貞信、狩野探幽等狩野派繪師們,以不同的題材創作出大量障屏畫。</h1> <h1>優雅華麗的宮殿裝飾和大量繪制于金箔壁紙上的“狩野派”障屏畫,是日本古建筑、繪畫藝術和手工藝領域的典藏級文物。<br></h1> <h3></h3><h1>進入殿內,只覺得金壁輝煌金光燦爛光芒萬丈光富麗堂皇,又一次夢回唐朝。</h1><h1>在國內流傳著一句話:看唐朝去日本。看這隔扇、欄間,中國不是叫“屏風”?再看這一幅幅金光閃閃的作品不就是唐朝遺風?</h1> <h1>果真,日本人狩野正信正是在中國唐代屏風畫的基礎上,融入了日本符合武士審美趣味和感情基礎的表現方式和繪畫內容,強化了唐朝屏風繪畫中金色的存在感,創造出一種富有日本特色的室內裝飾壁畫“障屏畫”,形成了日本歷史上最大的畫派狩野派。</h1> <h1>“障屏畫”是以特有的技法切開金銀箔,屏壁上貼金作底,描上唐代繪畫風格樣式,彩繪上日本的風景和民俗,再加以大面積的金銀點綴而成。</h1> <h1>復原,談何容易?</h1><h1>愛知藝術大學日本繪畫保存復制研究會的專家團隊早在平成4年(1992年)就開始了臨摹復原工作。他們潛心研究幸免于難的障屏畫,用400年前繪師所使用的素材及繪畫技法,運用顯微鏡、計算機、歷史資料等以微米為單位進行研究和再創作,竭盡全力挑戰著江戶時代繪師們的技藝。</h1> <h1>繪師先把原作輪廓細致入微地臨摹在紙面上,再依照原作,將所有的細節手工繪制完成。春去春又來,二十二年的時光里,他們夜以繼日孜孜不倦地伏案繪畫,這項耗時最久,難度最大的修復工藝,終于不負眾望完整再現了400年前江戶時代的文明。</h1> <h1>《竹林豹虎圖》原件在空襲之前被取出轉移。本丸殿今年6月把經過戰火洗禮的原件和臨摹復制作品放在一起公開展出,對比之下,人們不能不驚嘆:和真的一樣。</h1> <h1>日本在江戶時代,豹子和老虎被當成同一種動物,母的是豹,公的是虎,所以就被畫在了一起。<br></h1> <h3></h3><h1>金光閃耀的底色上,<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虎豹一家子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或在瀑下竹間嬉戲玩耍,或兩虎相斗</span>威風凜凜,有百獸之王的霸氣又有溫馴的憨態。</h1> <h1>表書院,五間屋子連環套在一起。站在走廊往里看,房間里光芒四射,華麗耀眼。</h1> <h3> (拍攝:蛙寶)<br></h3><h1>一幅幅花鳥圖上松樹翠綠、櫻花盛開、野雞碎步,大片的金箔光芒四射,絢爛奪目,宛如太陽升起時滿天金色云霞,萬物生輝。</h1> <h1>“天地不言,而四時行焉,萬物生焉”。中國道家的思想也被滲透在一幅幅精美的作品中。</h1> <h1>一組雪鳥圖,畫面簡潔,寂靜,簡單到只有一只鳥幾縷樹梢,卻散發著詩一樣的空靈,深遠。大美至簡靜無聲。<br></h1> <h1>老子說:“靜勝躁,寒勝熱,清靜以為天下正。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複。”中國畫至靜至遠的精髓,調和天人的意蘊在金色背景下被揮灑的淋漓盡致。</h1> <h3></h3><h1>墨與金的相融,一幅障屏畫有了水的陰柔溫潤,也有了金的質地光澤。</h1><h1>“墨”韻來自中國的“宋元”,狩野派繪師<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成功地將宋元淡雅水墨畫的韻味運用金箔的底色上,墨色和金色相映成趣,韻味天成。</span></h1> <h1>中華繪畫藝術在日本狩野派的畫作中不是含蓄的流露隱于細枝末節中,幾乎就是局部照搬,如同照搬中國文字一樣。</h1> <h1>看見狩野探幽的代表作《雪中梅竹鳥圖》的瞬間,感覺到一種靜,一種遠離塵凡的寂靜。</h1><h1><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領導日本畫壇近四個世紀的狩野派繪師,把源于中國山水畫素簡靜謐的意蘊揮灑成如此華美璀璨,卻依然不失中國山水畫靜謐婉約的大寫意。</span></h1> <h1>上洛殿曾是招待到訪京都的江戶將軍的迎賓館。<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德川家國運永祚興隆昌盛時的輝煌不用去想象,已然明了。</span></h1> <h3></h3><h1>日本近代小說家,唯美派文學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源氏物語》現代文的譯者谷崎潤一郎曾經在《陰翳禮贊》中這樣描述金色屏風帶給他的震撼:“那反照的陽光宛如夕陽西墜地平線似的,纖弱的金色光線沉入周圍的黝暗之中。我從沒有見過黃金能顯示出如此深沉的美。”</h1><h1>是的,身處極盡華麗的萬丈光芒之中,在一種攝人心魄的大美之間,心卻寂靜無聲。這種靜,來自幾千年前的文明。</h1> <h3></h3><h1>走出本丸御殿,秋風迎面吹佛,小雨已停歇,眼前一片朦朧,似乎剛從幾百年前穿越回來。<br></h1><h1>幾個月來,行走在日本,一次次感知著中華文明在日本的傳承和發揚光大。<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日本人的學習精神,模仿能力,認真精細的做事風格,尤其是對文化的珍視,讓人肅然起敬。</span></h1> <h1>日本的每一處旅游景點,都會有一個出售紀念品的商店。店里出售的是各種各樣的與當地歷史文化景點相關的紀念品,許多東西都是限量版。</h1> <h1>德川園,一座池泉回游式典型的日本庭園。最早是德川御三家戶主尾張藩的第二代藩主光友的私人隱居<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宅邸,歷經變故,后來捐獻給名古屋市,在第二次大戰中化為烏有。</span></h1><h1>不大的一座庭院,走進來就翻開了一本歷史書。</h1> <h1>入園,行不遠,即聞水聲轟鳴。沿著<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鳴鳳溪往里走,亂石淺溪,濃密的樹蔭里竟藏著一個瀑布。</span>這就是根據中國的傳說“鯉魚跳龍門”用大石頭建成的龍門瀑布。</h1><h1>山石之間,瀑布依勢層疊而下,不大,轟鳴聲卻大。<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青山不墨千秋畫,流水無弦萬古琴。無時無處不想起中國的古詩詞。</span></h1><h1>青楓颯颯雨凄凄,秋色遙看入楚迷。<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陽光下的楓葉已經紅了,瀑布邊的楓葉綠的如一抹春色,</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遲到的秋天終會染紅這一片翠綠。我來早了嗎?</span></h1> <h1>園子里很安靜。誰是我鏡頭里最美的風景?又開始下雨,你獨自撐著傘走在碎石子鋪成的小路上,一步步漸漸行遠,千般滋味涌起……</h1><h1><br></h1> <h1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清霜醉楓葉,淡月隱蘆花。德川園的秋色在一樹花紅中。秋漸深,脈脈人千里。念兩處風情,萬重煙水。此情此景,秋愁無端又來。<br></h1> <h1>龍先湖里五顏六色的錦鯉已經成精,不知它是聽到了人的腳步聲,還是小小的眼睛看見了我們。我們剛走到湖邊,一條條美麗的魚兒爭先恐后張大著嘴就游到了池邊。</h1> <h1>百般景物堪圖畫,丹楓萬葉碧池邊。遠看,這堤,這橋熟悉嗎?日本模仿中國的建筑,取名中國的意蘊一點不含蓄不隱藏,從來都是明明白白地告知。“西湖堤”,就是中國杭州西湖堤岸斷橋的縮影。</h1> <h1>觀仙樓上尋神仙,不見仙人只見花。觀仙樓無論從哪個角度拍攝,都是一幅醉秋圖。不知道從前這里是否有過神仙,不然怎么叫觀仙樓?</h1><h1>德川園里的故事也許會更有意思,一百年前這里是什么樣子?郁達夫在名古屋留學的四年中遍歷山水,寫詩賦章,可曾來過這里?</h1> <h1><font color="#333333"><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樹花紅,穿著夏日的長褲走在濕濕的小路上慢慢欣賞。秋雨淅瀝瀝下個不停,冷暖正適宜。</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從夏到秋,我們</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同在一個畫面,同穿一個色系,</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是你鏡頭里的主角,你是我生命中的主角。</span></font></h1> <h3></h3><h1>殘荷聽雨,詩意的詞來自池塘邊。秋風吹干了蓮蓬,荷葉依然碧綠,只是卷了邊角。草木知秋,在異國的庭院里,想起開花的日子,蓮已不在水中央。</h1> <h1>你在橋上回眸,我在橋下拍攝,溪水流長,前方的路還遙遠,愿你每走一步,步步生蓮,綻放出光芒。</h1> <h1>出了德川園,就是德川美術館和蓬左文庫。</h1><h1>館中<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陳列著當年德川家康日常使用的刀和甲胄和重要文化遺產,</span>展示著日本國寶“源氏物語繪卷”和河內本日本平安時代女作家紫式部創作的世界上公認的亞洲文學十大理想藏書,<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日本最早的一部古典文學名著</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長篇小說“源氏物語”。</span></h1> <h3></h3><h1>日本三大電視塔:東京、札幌、名古屋電視塔。今天我終于都已抵達。不用問路,高高聳立在夜空璀璨奪目的名古屋電視塔就是路標。</h1> <h1>名古屋電視塔是日本最早的電波發射塔。1953年9月動工,1954年年7月開始發送訊號,2011年這座塔高180米,內藤多仲參考埃菲爾鐵塔設計建造的電塔結束了廣播電塔的使命,成了人們從90米的高空欣賞360度名古屋夜景的去處。</h1> <h3></h3><h1>離電視臺不遠處的像宇宙飛船一樣的“綠洲OASIS 21”在夜空中熠熠生輝。綿綿秋雨不斷,秋夜微涼,琲兒說無限風光在頂層。</h1> <h1>綠洲21,是名古屋一個炫麗的復合式地標建筑物,<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集休閑、觀光、車站、購物于一體。</span>飛船底部一圈兒的餐館、商鋪、咖啡廳燈火輝煌,人影憧憧,很是熱鬧。</h1> <h3></h3><h1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盤旋而上,再坐電梯,到達14米高處。一出電梯,眼前赫然開朗。中間的<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水之宇宙船”,全由玻璃建造,</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雨水滴滴落在水池中,不溢不漫。原來這就</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是個承接雨水的大水池,水深7cm,雨水可以讓底層使用。</span></h1><h1><br></h1> <h3></h3><h1>走在被雨水打濕的透明玻璃地面上,秋風佛面,夜色融融,如同漫步在停在空中的宇宙飛船上。
原來,如此美妙。<br></h1> <h1>“水之宇宙船”在夜空下如同一面鏡子倒映在名古屋電視塔。剛才在地面把相機橫著豎著,人蹲著站著都無法拍出一張名古屋電視塔的全景照片,原來這里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全方位的拍攝電視塔。</h1> <h3></h3><h1>夜幕降臨,天空從橙黃漸變成藍調。站在距離地面100米的空中瞭望臺上,名古屋市燈火闌珊流光溢彩,鈴鹿山依稀可辯,伊勢灣模糊不清。</h1><h1>
</h1><h3><br></h3> <h1>綿綿秋雨里游名古屋,一把傘是雨中的風情,一片楓葉紅了又紅,<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名古屋的白天故事多,名古屋的夜晚浪漫而溫情。</span></h1><h1>宇宙飛船上,甩著濕濕的褲腳和琲兒慢慢欣賞……</h1><h3>伊勢灣頭水拍天,日和山下女如泉。
嬉春我學揚州杜,題盡西川十萬箋。
<h1>這是郁達夫寫的伊勢灣,他在名古屋四年,從他留下的詩詞里,蛛絲馬跡中看不出我走過的地方他也走過,看得出他走過的地方我都沒走過。</h1><h1>雨里來,雨里回,眷戀著名古屋的秋天,一天的行程還是太匆匆。</h1></h3> <h3></h3><h3> (拍攝:蛙寶)
作者簡介:
楊麗,陜西人,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海洋攝影協會福建分會理事,立雪書院鼓山分院理事。
用文字記錄人間百態,用鏡頭定格美景。
出版散文集《露潤清蓮》《行走的詩意》及臺灣版《人間自有真情在》《潮落還有潮起時》。文章散見各雜志、報刊。<br></h3><h3></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善盟|
清流县|
宁化县|
湖口县|
水城县|
加查县|
通海县|
章丘市|
淮北市|
广德县|
岗巴县|
京山县|
鹤峰县|
花垣县|
囊谦县|
紫阳县|
嵊州市|
东乡族自治县|
潼关县|
吉林省|
大荔县|
武山县|
蒙山县|
塘沽区|
沂南县|
南充市|
鄯善县|
大城县|
衡阳县|
耒阳市|
阳原县|
阳信县|
东兰县|
微博|
突泉县|
陵水|
明溪县|
科尔|
通辽市|
多伦县|
万山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