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一、清華夢·我的夢</b></p> <p class="ql-block"> 2009年10月27日,終于從紛擾的事務中脫出身來,懷著興奮的心情,迎著涼爽的秋風,于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時分,走進我國著名的高等學府清華大學,在紫荊公寓(留學生與培訓學員公寓)17棟安頓下來,開始了為期十天的學習考察生活。</p><p class="ql-block"> 在人生的旅途中,逐漸放棄了很多很多的夢想,但始終不敢放棄學習新知和追求真理。假如讀書能夠作為一門職業,而又有條件選擇的話,我一定會選擇讀書。當然,讀書從來就不是一個獨立的職業,因為職業是用來謀生的,讀書只是獲取職業的一種途徑,本身并不能賺得一粒米、一鐘粟,所以只想讀書、不事職業的愿望大抵是無法實現的。人生有許多的苦惱,不能安靜地坐下來潛心讀書是最大的苦惱。</p><p class="ql-block"> 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常常有培訓與考察的機會,每次我都非常珍惜。能到北大、清華學習更是幸事。第一次走進北大和清華,是2005年的五一長假,我和妻兒蜻蜓點水般地在未名湖畔和近春湖畔悠閑地逛了一回,感受了一下這兩所百年學府的高貴、典雅和淳厚的人文氣息。即便是一次簡約的旅行,也給了我們不少的激動和感悟,增添了許多向上的動力,堅信被文化感動的生命會越來越精彩。</p><p class="ql-block"> 能到一所名校求學問道、探求未知,是一個人最值得驕傲的經歷。我視北大、清華的學子為天之驕子、人中龍鳳,熱切期望他們不辜負大好青春年華,努力學習,刻苦鉆研,把自己鑄煉成為時代先鋒、國家棟梁。</p><p class="ql-block"> 梁啟超先生在清華學堂同方部講演時指出,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八個字已成為清華校訓,是一代又一代清華人的光榮與夢想,也常激起我心底的層層波瀾。我對于災難深重、坎坷曲折、變化無常的歷史和文化,有著莫名的熱衷,對于啟迪民智、開創新風、推動發展的人物和思想,有著無比的興趣。而北大、清華都是在特殊歷史背景下創辦的百年老校,承載著中國人騰飛的夢想,寄托著中國人報國的情感,其中有許多東西值得仔細研究和深入思考。在我們這樣一個泱泱大國,應當有一大批有識之士,為追求科學、民主和法制,去探索、實踐和獻身,清華九十八年的輝煌歷史上,馮友蘭、吳有訓、錢偉長、趙元任、費孝通、錢鐘書、季羨林……許許多多的仁人志士都是這樣做的。相信現在和將來各行各業都會涌現出更多杰出的清華人。</p><p class="ql-block"> 梅貽琦校長曾經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大學不一定有高樓大廈、廣場草坪,但一定要有名家大師、嚴謹學風、人文關懷、卓越思想。作為著名學府的莘莘學子,絕不能靠著一個顯赫的身份,謀取一己一家之私,當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像李大釗所說的“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認真思考國家、民族、人類的未來,成為普羅大眾的精神之領袖、信仰之旗幟。</p><p class="ql-block"> 讀書人的夢想是為了救贖靈魂、重鑄價值,清華人的夢想是為了富強國家、振興中華,兩者的夢想是一致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清華不僅是清華人的清華,也是讀書人的清華,更是賦予她生命、養育她成長、寄托她希望的全體中國人的清華。</p><p class="ql-block"> 此時此刻,清華的夜空,北大的夜空,遙相呼應,群星閃耀,光彩照人,或許那就是我們的精神家園和幸福夢鄉。</p> <p class="ql-block"><b>二、名校·名人</b></p> <p class="ql-block"> 紫荊公寓位于清華園的東北角,從住處步行到西門、近春園、大禮堂、水木清華等地,約50分鐘,還有校園交通車循環,十分便利。</p><p class="ql-block"> 我們這一期學員共50人,開班典禮在紫光大廈內舉行,清華大學和省委農工部的主要領導出席典禮儀式并講話。隨后,清華大學田教授為我們講授清華校史,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和了解清華歷史上許多杰出的教授和學生的功績。講座結束后,班主任老師帶領我們乘車來到二校門參觀,這里曾是清華園的核心區域,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建造的、具有中西方古典特色的四大建筑(大禮堂、圖書館、科學館和體育館)都在這里。此時天色正晚,清華大學兩名研究生為我們作義務導游。</p><p class="ql-block"> 清華大學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風景秀麗的清華園,是中國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技術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清華大學的前身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立于1911年的</span>“清華學堂”,當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1912 年更名“清華學校”,1925 年設立大學部,1928年更名“國立清華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辦學,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改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遷回清華園原址復校。學校現有在校生約三萬人,其中本科生一萬人,碩士研究生一萬二千人,博士研究生和留學生八千人。教職員工兩萬人,培養出許多杰出人才,其中也有一些奇聞逸事,或可展示清華名人智慧和樸質的一面。</p><p class="ql-block"> 中國語言之父趙元任曾任清華國學院導師,他會33種方言,能辨別各種細微的語音差別。他一生中最大的快樂,是到了世界任何地方,當地人都認他做“老鄉”。二戰后,他到法國參加會議。在巴黎車站,他對行李員講巴黎土語,對方聽了,以為他是土生土長的巴黎人,感嘆道:“你回來了啊,現在可不如從前了,巴黎窮了。”后來,他到德國柏林,用帶柏林口音的德語和當地人聊天,鄰居一位老人對他說:“上帝保佑,你躲過了這場災難,平平安安地回來了。”1920年,英國哲學家羅素來華巡回講演,趙元任當翻譯。每到一個地方,他都用當地的方言翻譯。他在途中向湖南人學長沙話,等到了長沙,已經能用當地話翻譯了。講演結束后,竟有人跑來和他攀湖南老鄉。</p><p class="ql-block"> 現代文學大師錢鐘書的《圍城》再版以后,又拍成了電視,在國內外引起很大的震動。但是錢鐘書先生不愿被人宣傳,謝絕了不少記者。有一天,一位英國女記者,好不容易才打通他家的電話,懇請錢老讓自己登門拜見他,錢老一再婉言謝絕卻沒效果,就對那位英國女士說:“你看了《圍城》后,可能會像吃了一只雞蛋那樣,覺得不錯,但是,你又何必認識那個下蛋的母雞呢?”洋女士聽了錢老的妙語,哈哈大笑樂個不停,終于還是沒有采訪到錢先生。</p><p class="ql-block"> 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梁啟超曾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1925年,徐志摩與陸小曼結婚,請梁啟超出席證婚。梁啟超反對他們“使君有婦”、“羅敷有夫”之間的戀情,也規勸過徐志摩;礙于徐志摩之父和胡適的情面,梁啟超答應出席證婚。但在婚禮上梁啟超卻對徐志摩、陸小曼用情不專厲聲訓斥,滔滔不絕,使滿堂賓客瞠目結舌。徐志摩不得不哀求:“先生,給學生留點臉面吧。”</p><p class="ql-block"> 國學大師季羨林畢業于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季先生穿著極其樸素,一看就是個值得信賴的老人。有一年新生入學時,有個學生把他看成是學校里的老工人,叫他幫忙看一下行李,季先生真的原地不動地認真替他看守著。過了幾天,這名新生在北大的迎新會上,看見季羨林副校長坐在主席臺上,驚訝得張大了嘴巴。</p> <h3><b>三、感動·感慨</b><br></h3> <p class="ql-block"> 來清華學習,最關注的是能學到什么知識,能夠從中感悟出哪些道理。行走在校園,不論是清華科技園里的紫光大廈、創新大廈等現代化建筑,還是校園里的教學樓、辦公樓和學生公寓,路旁的梧桐樹及秋天的落葉,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引人矚目的是早期的幾幢建筑物和西門、近春園和水木清華等。這些凝聚了歷史光影的景致,使人聯想起那些曾經在這里學習、生活和工作過的名家大師,正是他們的出色才華和情操,才使得清華令世人向往和羨慕不已。當然,如果抱著一走進來就可能被感動的想法,而不去深入了解清華歷史上的故事和人物,一定會失望的。今天,我經歷了清華的現場,有兩個故事令我感動與感慨。</p><p class="ql-block"> 第一個故事。呂部長和賈司長分別給我們講授了新農村建設和“三農”問題。中國有著幾千年的農業文明,農民為經濟社會發展和歷代統治者創造和提供了大量的物質財富,而農民的生存境遇卻不容樂觀,農村的面貌從來就是臟、亂、差。道路泥濘,污穢遍地,房屋破舊,農民缺少教育,養老醫療得不到保障,幾乎淪為社會的最低層。這幾年開展新農村建設,農村面貌才有了較大改善,但是農民要享受與城里人一樣的國民待遇,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所幸從中央到地方關注“三農”問題的人越來越多,使我看到了中國農民的新希望。尤其是兩位領導兼學者在談到“三農”問題的困境時,非常動情甚至很激動,令人深為感動,我感動于真正有良心的中國人還是很多的。</p><p class="ql-block"> 第二個故事。在紫荊園學生餐廳用餐時,與機械系的兩個大四男生聊天,他們介紹說清華明年有三千多畢業生,由于“工作不好找”,約有20%的學生選擇就業,50%至60%的學生選擇讀研,還有20%的學生選擇出國。我給他倆出了一道選擇題:“如果在政府部門、中央企業和其他單位進行選擇,你們會選擇哪一個?”他們說,每個人的選擇可能不一樣,關鍵看興趣和專業,有的會去研究所,有的會出國,有的會考公務員,他們更愿意到搜狐、谷歌這樣的企業工作。我還了解到,清華、北大的課程都是開放式的,任何人都可以選聽。很多“游學”者在這兩所學校學習,他們沒有學生待遇,比如不能辦借書證,不能辦食堂就餐卡,不能住校宿舍,不能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沒有畢業證書,但是這里的老師和同學不會另眼看待他們,不會將他們逐出教室。對于一個熱愛知識、渴求成功的人來說,到北大、清華游學一定會大有收獲,精神上得到熏陶,知識上到充實,能力上得到提高,只要學到了真本領,同樣可以報考這兩所名校的研究生,同樣可以找到一份理想的職業。現在的人有多種多樣的選擇,有實現理想抱負的廣闊天地,這是社會的極大進步,年輕一代的極大幸福。我感動于國家的發展,感動于北大、清華等大學的闊廣胸襟,感動于人們實現自我價值的勇氣和信心。</p><p class="ql-block">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負有使命的。無論在什么地方和什么崗位,都應當有“先大我、后小我”的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誠信、奉獻、感恩來實現人生價值,感動自己,也感動別人,以內心的和諧,促進和維護社會的和諧。</p> <p class="ql-block"><b>四、要么學習·要么死亡</b></p> <p class="ql-block"> “要么學習,要么死亡”,這是美國暢銷雜志《幸福》封面上的標題,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具有世界意義的《學習生存》中提出的“終身學習是21世紀的生存概念”。學習既是個人的戰略,也是企業的戰略,更是國家的戰略,每一場競爭都是理念更新和學習速度的競爭。學習是關乎生死存亡的頭等大事,切不可等閑視之。因為,今天的思想和行為,決定了明天的成效與結果。</p><p class="ql-block"> 這兩天,聆聽教授們講授《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分析》《科技在農業中的作用》和《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等內容,對于學習的意義有了新的認識。</p><p class="ql-block"> 首先,學習讓我們明白了正心、修身的底線。當前我們面臨經濟陷入低迷、環境嚴重污染、失業問題突出、政策調控有局限性等諸多問題,有些問題的發生,是由于人們喪失了道德底線、過分追求經濟利益、不顧社會公平與正義導致的,“用光祖先資源,斷絕子孫后路”的做法已經或正在某些地區、某些行業泛濫,以致大江大河深度污染,生態環境巨大破壞,自然資源嚴重枯竭,可謂“竭澤而漁”“飲鳩止渴”。這些嚴酷的現實,拷問著我們每個人的良心。政策制定者、企業經營者、利益獲得者、社會建設者,都應當捫心自問:我守住了道德底線嗎?我生產了假冒偽劣產品嗎?我污染了自然環境嗎?我破壞了社會規則嗎?只有把這些問題弄明白了,然后懷著一顆善良之心和敬畏之情,去思考和行動,擇善而行,諸惡莫為,才能無愧于列祖列宗,無愧于子孫后代。</p><p class="ql-block"> 其次,學習讓我們掌握了齊家治國的方法。社會是一個完整的組織體系,某個部位出現問題,就可能會影響全局。治理國家、發展經濟、謀求福祉,一定要統籌兼顧、平衡協調,切不可顧此失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以一個政策目標的實現而帶來另一個更加嚴重的問題。經濟發展的終極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不是相反。所以要堅決克服短期行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倡導和促進循環經濟,實現社會科學發展。</p><p class="ql-block"> 再次,學習讓我們看到了平天下的希望。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經歷過無數次的戰爭、內亂、災荒、疾病等的洗劫,我們從來不缺少解決具體問題的智慧和策略,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但我們缺少一種管理精神和信仰文化,以致經常陷入周而復始的怪圈而不能自拔,問題接踵而至、屢改屢犯,令人疲于應付、難以消除。特別是當今全球化時代,中國不可能再“躲進小樓成一統,不管春夏與秋冬”了,“無論魏晉,不知有漢”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了。因此,解決國際國內諸多問題,必須要具有全球化視野、全球化胸襟、全球化膽識,與世界同步,創世界和平,謀世界大統,促進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們和諧共處、共同進步。</p><p class="ql-block"> 一滴清水蘊藏著浩瀚的大海,一朵白云包含著無垠的宇宙,一片綠葉昭示著蓬勃的生機。學習使我們懂得了許多道理。《禮記中庸》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學習能夠幫助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表象,看清事物內在的本質,拂去塵埃,直抵核心,以理性、智慧、激情、和善的行動,創造更加美好燦爛的明天。</p> <h3><b>五、聽書·買書</b><br></h3> <p class="ql-block">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清華園里精英匯集,紫荊樹旁,丁香花下,大小荷塘畔,你隨時都可能遇到頂級大師、著名學者、高考狀元、蕓蕓學子,但他們并不張揚,而是在自己的學習和研究領域里,默默耕耘,刻苦鉆研,不斷站在新的起點上,創造新的業績,為建設繁榮、民主、富強、文明的國家,實現人生的最大價值而努力著、奮斗者。他們是民族進步的希望所在,也是我們學習的榜樣。</p><p class="ql-block"> 我們這個班在清華上課5天,邀請了一些名家講課,最愛聽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士李拓的《創新思維與領導力修煉》講座,他最大的特點就是故事性強、表演性強、感染力強,聽他的課是一種高尚的精神享受。其他教授也各有特點,除了傳授知識,都明確提出了對某個問題的觀點,能夠激起大家的共鳴,引發大家的思考,很好地完成了“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全過程,聽者莫不認為受到了很好的啟迪。有些理念,對于我們加深人生意義的理解也有很好的幫助,比如環境保護、生態平衡、循環經濟、公平正義等問題,看似很宏大、很專業,其實與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關、密切聯系,也與我們每個人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念有關,只有大家的共同參與、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解決這些看似宏大實則細微的問題。所以每個人都應當立足本職崗位,為社會奉獻物質的、精神的財富,為人類的文明和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我們上課的地方,是創新大廈內的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里面設有小書店,售賣管理、文化、經濟、生活等方面的書籍。課間小憩或課后,同學們不約而同地來到這里翻翻書,看到中意的就買下來。我經常去書店轉轉,買了《毛澤東箴言》《清華園風物志》《星球Google》等十幾本新書,晚上就在紫荊公寓的住處捧讀。《毛澤東箴言》收集了毛澤東同志關于觀世、正己、待人、處事哲學的經典箴言,雖時光流逝,物是人非,但這些箴言有持久的生命力、有很強的針對性,讀來倍感親切、受益匪淺。《清華園風物志》記述了清華園內主要的建筑物、名勝景點和清華名人的故跡,并配有大量的珍貴圖片,是了解清華歷史、感受清華氛圍、緬懷清華故人的好書。《星球Google》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全新的世界,網絡世界不是實體世界,但它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實際生活,正在消除地域、文化、民族、語言、距離的障礙和差別,徹底改變人類的生存方式,包括政策的制定、發展的模式、公民的權力、溝通的方式,甚至心靈的寄托、人生的信仰等。任何人都不得不面對、不得不適應、不得不思考、不得不改變。</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次逛書店時,特意給正在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買了標有“清華大學”字樣的精美書簽,期望他以清華學子為榜樣,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將來成為建設國家的有用之材。</p> <h3><b>六、下雪了·結業了</b><br></h3> <p class="ql-block"> 昨天還陽光明媚,今日卻雪花紛飛。</p><p class="ql-block"> 清晨,北京下起了今冬的第一場大雪,氣溫急劇下降,人們穿起厚實的衣服,好在來京時做了一些準備,不至于臨時抱佛腳。但還是有同學大意,冷得不行了才趕緊到商店買棉衣。北京下半年下雪的月份一般在十一月底,今年提前了。但也有八月下雪的氣象記錄,2007年8月6日十五時五分左右,北京市海淀區成府路地區,也就是清華、北大附近,大風卷著雪花從天空落下,持續了約五分鐘。所以今年此時下雪也不足為奇。只是由于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溫室效應越來越明顯,受其影響,下雪的日期普遍推遲,下雪的次數日漸減少。</p><p class="ql-block"> 清華園里,壯觀的雪景,清新的空氣,既感寒冷又覺有趣。因為沒帶傘,我們從公寓走到餐廳用早餐和午餐時,短短幾分鐘時間,頭發上、衣服上就落滿了雪,一個個白花花的,像個老者。紫荊、楊樹、丁香、翠柏、泡桐的葉子,青綠、淡黃、深紅,蓋上一層厚厚的白雪,相映成趣,清爽美麗,令人心曠神怡。可惜的是,因為大雪和上課,我們未能到水木清華、近春園荷塘、古月堂和老廣場去逛逛,那些具有百年歷史的名勝遺跡,在雪的襯托下,該有一番別樣的韻致吧。</p><p class="ql-block"> 下午最后一堂課,透過教室的窗口,看到清華科技園的廣場上,紛紛揚揚、無聲無息的雪花,從天空飄然而下,將綠色的草坪層層覆蓋,編織成一塊潔白的地毯。一會兒,天空居然現出了縷縷陽光,溫暖地照射著,仿佛要給這清冷的天地,送上一份貼心的溫暖和悉心的關懷。</p><p class="ql-block"> 在上課的五天里,我們認認真真地當了一回小學生,緊緊張張地過了一次集體生活,實實在在地交了一些新朋友,印象是深刻的,記憶是難忘的,影響是長久的。每堂課前,五十位同學齊聲高喊:“老師好!”老師看到這些人到中年的學生,瞪著一雙雙求知若渴的眼睛,豎著一只只機敏無比的耳朵,確實受到了感染,講課也更有精神、更為生動。</p><p class="ql-block"> 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親臨結業典禮并發表講話,他說,清華大學不僅是研究性很強、前沿性很強的科研基地,也十分重視深入實際的社會服務,特別是加強了對邊遠地區和貧困地區的干部和人才的培養。針對我們都是來自農口部門的干部,他指出,在世界前沿的科學研究中,生物科學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生物技術(BT)甚至比信息技術(IT)對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更有作為,所以我們要大力將BT技術的成果運用于農業產業,把農業產業做成優勢產業,帶動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p><p class="ql-block"> 謝副校長親自為每個學員頒發清華大學結業證,大家的心情頗為激動、頗為自豪。雖然不再年輕,結業證也無甚實際用途,但它的象征意義非同尋常,作為一名曾經在清華大學接受過培訓的學員,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每當看到這本結業證時,就會受到鼓勵和鞭策:要堅持不懈,做一名熱愛學習的人;要與時俱進,做一名敢于創新的人;要腳踏實地,做一名真抓實干的人。</p><p class="ql-block"> 短訓雖然結束,學習永無止境。清華大學“行勝于言”的校風和“恥不如人、講究科學、重視實干”的精神將永遠激勵我、鼓舞我、鞭策我!</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家居|
日照市|
乃东县|
托克逊县|
汕头市|
大余县|
兰溪市|
财经|
黄石市|
静安区|
迭部县|
贵溪市|
银川市|
丰城市|
河源市|
和顺县|
望谟县|
卢湾区|
韶山市|
石楼县|
湖南省|
伊宁市|
通化县|
沅江市|
平凉市|
阳曲县|
古丈县|
华宁县|
景东|
闵行区|
桐乡市|
长垣县|
砚山县|
华亭县|
美姑县|
三原县|
安国市|
辽中县|
苏州市|
哈尔滨市|
朝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