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div><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各位美友早上好!</b><br></div></h1><h3><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3><h1><font color="#ed2308"><b>如果你是一位攝影愛好者,看看下面這個內容,或許會對你有點滴幫助!</b></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b>一、平時在討論彩色攝影用光問題時,經常會提到“色溫”的概念。</b></font></h1><h3><font color="#b04fbb"><b></b></font>
色溫究競是指什么? 通常人眼所見到的光線,是由7種色光的光譜所組成。但其中有些光線偏藍,有些則偏紅,色溫就是專門用來量度光線的顏色成分的。 用以計算光線顏色成分的方法,是19世紀末由英國物理學家洛德?開爾文所創立的,他制定出了一整套色溫計算法,而其具體廈定的標準是基于以一黑體輻射器所發出來的波長。</h3><h3><br></h3><h3>開爾文認為,假定某一純黑物體,能夠將落在其上的所有熱量吸收,而沒有損失,同時又能夠將熱量生成的能量全部以“光”的形式釋放出來的話,它便會因受到熱力的高低而變成不同的顏色。例如,當黑體受到的熱力相當于500―550攝氏度時,就會變成暗紅色,達到1050一1150攝氏度時,就變成黃色……因而,光源的顏色成分是與該黑體所受的熱力溫度相對應的。 </h3><h3></h3> <h3>只不過色溫是用開爾文(°K)色溫單位來表示,而不是用攝氏溫度單位。打鐵過程中,黑色的鐵在爐溫中逐漸變成紅色,這便是黑體理論的最好例子。</h3><h3><br></h3><h3>當黑體受到的熱力使它能夠放出光譜中的全部可見光波時,它就變成白色,通常我們所用燈泡內的鎢絲就相當于這個黑體。色溫計算法就是根據以上原理,用°K來表示受熱鎢絲所放射出光線的色溫。</h3><h3><br></h3><h3>根據這一原理,任何光線的色溫是相當于上述黑體散發出同樣顏色時所受到的“溫度”。</h3> <h3><b>顏色實際上是一種心理物理上的作用,所有顏色印象的產生,是由于時斷時續的光譜在眼睛上的反應,所以色溫只是用來表示顏色的視覺印象。 </b></h3><h3><b><br></b></h3><h3> 彩色膠片的設計,一般是根據能夠真實地記錄出某一特定色溫的光源照明來進行的,分為5500°K日光型、3400°K強燈光型和3200°K鎢絲燈型多種。</h3><h3>
<font color="#ed2308"><b>因而,攝影家必須懂得采用與光源色溫,才會得到準確的顏色再現。</b></font>如果光源的色溫與膠卷(數碼)的色溫互相不平衡,就要靠濾光鏡來提升或降低光源的色溫,使與膠卷的厘定色溫相匹配,才會有準確的色彩再現。 </h3> <h3>通常,兩種類型的濾光鏡用于平衡色溫。一種是帶紅色的81系列濾光鏡,另一種是帶微藍色的82系列濾光鏡。前者在光線太藍時(也就是在色溫太高時)使用:而后者是用來對付紅光,以提高色溫的。82系列濾光鏡使用的機會不如81系列的多。</h3><h3><br></h3><h3>事實上,很多攝影家的經驗是,盡量增加色溫,而不是降低色溫。用一枚淡黃濾光鏡拍攝最平常的日落現象,會產生極其壯觀的效果。 </h3><h3><br></h3><h3>美國一位攝影家的經驗是,用微紅濾光鏡可在色溫高達8000°K時降低色溫,而用藍濾光鏡可使日光型膠卷適用于低達4400°K的色溫條件。平時,靠使用這些濾光鏡幾乎可以在白天的任何時候進行拍攝,并取得自然的色調。</h3> <h3>但是,在例外的情況下,當色溫超出這一范圍之外時,就需要用色彩轉換濾光鏡,如琥珀色的85B濾光鏡,可使高達19000°K的色溫適合于日光型膠卷。相反,使用燈光型膠卷配以82系列的濾光鏡,可使色溫下降到2800°K。</h3><h3><br></h3><h3>倘若需要用日光型膠片在用鎢絲燈照明的條件下拍攝時,還可以用80濾光鏡。如果當時不用TTL曝光表測光的話,須增加2級光圈,以彌補光線的損失。</h3><h3><br></h3><h3>而當用燈光型膠片在日光條件下拍攝時,就需用85B濾光鏡,需要增加2/3級光圈。</h3> <h3>然而,目前市場上通用的濾光鏡代號十分混亂,不易識別,并不是所有的制造廠商都用標準的代號和設計。因此,在眾多的濾光鏡中,選出一個合適的濾光鏡是不容易的。</h3><h3><br></h3><h3>為了把濾光鏡分類的混亂狀況系統化,使選擇濾光鏡的工作簡化,<b>加拿大攝影家施瓦茨介紹了國際上流行的標定光源色溫的新方法。</b><br></h3> <h3>二、很多人對<font color="#ed2308"><b>白平衡概念不是很清楚</b></font>,更不知怎樣正確設置調整,以至于許多初用數碼相機的人對拍攝的照片色彩不滿意。要想真正掌握了解白平衡,我們先來看看以下幾個概念。 </h3><h3><br></h3><h3>色溫這個概念是攝影領域的一個重要部分,但有很多攝影愛好者根本就不知道其真正的含義。在一般讀者眼中,色彩和溫度是風牛馬不相及的兩碼事,而在攝影領域,光源總是根據它們的色溫來定義。色溫的單位是開爾文。和華氏溫度、攝氏溫度一樣,開爾文也是溫度的一種計量單位。</h3><h3><br></h3><h3>色彩和開爾文溫度的關系起源于黑體輻射體(對它加熱直到它發光),在不同溫度下呈現的色彩就是色溫。當這個黑色物體受熱后開始發光時將變成暗紅色,如果繼續加熱就會變成黃色,然后是白色,最后就會變成藍色。<br></h3> <h3>這種色溫現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相信人人都對它熟悉不過。</h3><h3>
<font color="#ed2308"><b>萬里無云的藍天的色溫約為10000K,陰天約為7000-9000K,晴天日光直射下的色溫約為6000K,熒光燈的色溫約為4500 K,鎢絲燈的色溫約為2600K,日出或日落時的色溫約為2000K,燭光下的色溫約為1000K?! ?lt;/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b></font>
色溫對于數碼相機而言就是白平衡的問題,這也是很多攝影愛好者比較頭疼的環節。在各種不同的光線狀況下,目標物的色彩會產生變化。</h3><h3><br></h3><h3>在這方面,白色物體變化得最為明顯:在室內鎢絲燈光下,白色物體看起來會帶有橘黃色色調,在這樣的光照條件下拍攝出來的景物就會偏黃;但如果是在蔚藍天空下,則會帶有藍色色調。在這樣的光照條件下拍攝出來的景物會偏藍。 </h3> <h1></h1><h3>現在的數碼相機都有白平衡感測器,一般位于鏡頭的下面。白平衡機構會試圖把白色制成純白色。如果這個最亮的部分是黃色,它會加強藍色來減少畫面中的黃色色彩,以求得更為自然的色彩。</h3><h3><br></h3><h3>攝像機只要在拍攝白色物體時正確還原物體的白色,就可以在同樣的照明條件下正確還原物體的其他色彩。現在數碼相機白平衡的調整一般具有4-5種模式,因廠家的不同而稍有差異,但差別不大。</h3><h3><br></h3><h3>在佳能的數碼相機上,一般分為自動、手動、室外、室內等模式。在室外模式下,數碼相機的白平衡功能會加強圖像的黃色,當你在晴天的室外拍攝時,可以把白色平衡功能設定在室外模式;如果誤設定在室內模式,白色物體會出現藍色色彩。而在室內模式下,數碼相機的白平衡功能則會加強圖像的藍色,在室內鎢絲燈泡的光線拍攝時,可以設定在室內模式。如果誤把白色平衡設定在室外模式,畫面顏色會變得太黃。 </h3> <h3>室內和室外模式,只是針對晴天陽光充足時的室外和用60W左右鎢絲燈泡照明的室內,這兩種具有代表性的光線色調條件下的白平衡調整,并不能代表全部的室內和室外環境下的白平衡調整,并不具備普遍意義。</h3><h3><br></h3><h3>因此在一些特殊色溫環境下的拍攝,還是靠手動來調整白平衡。</h3><h3><br></h3><h3>在超出自動白平衡調節范圍的光線條件下,就要在拍攝現場光源下進行手動白平衡調整。進行手動調節前需要找一個白色參照物,如純白的白紙―類的東西,用鏡頭對準它充滿相機取景器,調整手動白平衡(不同的機器調整方法不同,可參閱說明書,一般是按住手動白平衡鈕1-2秒系統提示完畢即可),有些攝像機備有白色鏡頭蓋,這樣只要蓋上白色鏡頭蓋就可以進行白平衡的調整了。</h3><h3><br></h3><h3>注意,一定要在被攝現場光線下進行。</h3><h3><br></h3><h3> 操作過程大致如下:把攝像機變焦鏡頭調到最廣角(短焦位置)。</h3><h3><br></h3><h3>共同學習,努力精進!<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昭觉县|
迭部县|
富民县|
若羌县|
营山县|
嘉鱼县|
浦东新区|
闻喜县|
都匀市|
家居|
永新县|
札达县|
永和县|
莆田市|
钟祥市|
德昌县|
大新县|
长治县|
赤峰市|
诸暨市|
青州市|
陆河县|
沙湾县|
怀化市|
汉寿县|
措美县|
盈江县|
策勒县|
紫阳县|
临清市|
南平市|
武夷山市|
古田县|
孟连|
韩城市|
绥宁县|
新乡县|
修水县|
伽师县|
峡江县|
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