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崗上村位于長治市屯留區東北部,西鄰208國道,南傍309國道,交通便利,北與王莊煤礦、首鋼長鋼接壤,環境優美,工業資源豐富,村民勤勞淳樸。</h3> <h3>改革開放以來,崗上村人才輩出,村民的人均收入穩步提高,村容村貌、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h3> <h3>基礎設施投入逐步加大,教育、醫療等方面也有長足發展。</h3> <h3>特別是在近幾年來,崗上村的變化尤為明顯。</h3> <h3>村南的長清生物公司投產,解決了崗上村和周邊村莊1500多人的就業,實現利稅2.5億元,也帶動了相關運輸業的發展。</h3> <h3>崗上村于2017年5月18日與中喬大三農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就“千畝富硒谷種植”項目成功簽約。</h3> <h3>千畝果樹種植基地由山西樂歸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將建成一個集果品采摘、旅游觀光于一體的大型果園。</h3> <h3>這兩個農業項目的簽定實施,標志著崗上村的農業發展由傳統種植向現代化、品牌化邁出堅實的一步。借助土地流轉,帶動村民參加新型農業生產,著力為村民鋪設致富路。</h3> <h3>村容村貌干凈整潔,各項衛生制度扎實執行。</h3> <h3>崗上村擁有優秀的紅色資源。1939年1月21日,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第一分校從延安來到屯留縣,第七營、第八營和隨營女生隊就駐扎在崗上村。</h3> <h3>在抗日烽火中誕生,在敵后辦學,培養了24000余名干部,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做出重大貢獻。</h3> <h3>駐扎半年多時間,熱情的崗上村民和抗大女隊員們結下深厚的情誼。</h3> <h3>2018年11月,崗上村抗大舊址被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歡迎您來參觀,體驗一下“紅色、綠色+特色”的崗上村!</h3> <h3>在建的崗上學堂。</h3> <h3>平整寬闊的旅游路線。</h3> <h3>省長樓陽生來崗上村抗大舊址調研。</h3> <h3>2018年7月5日,省委宣傳部領導來崗上村參觀指導工作。</h3> <h3>2018年6月13日,長治市作家、詩人來崗上采風。</h3> <h3>2017年9月28日,創業創新(長治)推進會在崗上村舉行。</h3> <h3> 區四套班子領導、各職能局局長及各鄉鎮黨委書記蒞臨我村就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進行觀摩。<br></h3> <h3> 崗上村本著“一室多用,兼容實用”的原則,打造黨群服務中心、文明實踐站、文明實踐廣場、綜治中心等示范點,發揮崗上村黨支部在全鎮的示范引領作用。</h3> <h3>2017年9月20日,屯留縣農村干部能力提升培訓班開班儀式在崗上村委會會議室舉行。</h3> <h3>2017年8月1日,長治市副市長郜雙慶參觀指導崗上村“千畝富硒谷”種植基地。</h3> <h3>2017年6月29日,屯留縣委書記馬先明為崗上村成為“山西省黨史教育基地”揭幕。</h3> <h3>2017年7月1日,漁澤鎮黨委書記張利民和崗上村黨支部書記李銀生為崗上村崗名石揭幕。</h3> <h3>縣委領導關愛殘疾人。</h3> <h3>崗上村民李素春,身殘志堅,艱苦創業,在2018年被評選為“長治市最美殘疾人"。圖為李素春在頒獎晚會現場。</h3> <h3>李素春在獲獎后,將所得5000元獎金全部捐贈給村小學,圖為捐贈儀式現場。</h3> <h3>2017年7月10日,長治學院大學生到崗上小學開展社會實踐活動。</h3> <h3>2018年7月1日,崗上村黨員干部在武鄉八路軍紀念館舉行主題黨日活動。</h3> <h3>崗上村黨支部書記李銀生與中國將軍文化藝術協會副秘書長姚衛東合影。</h3> <h3>2018年11月2日,廣州抗大“小長征”尋訪團走進崗上村,追尋抗大足跡。</h3> <h3>熱列歡廣州抗大“小長征"尋訪之旅</h3><h3>賀太行長治圓滿成功</h3><h3>今作《熱土的呼喚》詞[沁園春]一首,以念“抗大"后人,走尋紅色故土,紅色戰場,紅色校園,遍訪紅色故鄉,走進抗大一分校北崗村舊址,(原崗上村女生隊隊部舊址)走進崗上村。長治紅色文化研究會,與崗上村共同,盛情接待遠方親人貴賓,來到紅色鄉土做客。</h3><h3>以此詞送給奔波勞累的親人們!</h3><h3>沁園春《熱土的呼喚》</h3><h3>文/趙啟光</h3><h3>抗大尋訪,</h3><h3>走進太行。</h3><h3>壯哉崗上,</h3><h3>深念泥土芳香。</h3><h3>千古史話,</h3><h3>追念輝煌,</h3><h3>精神可夸,</h3><h3>抗大之家,</h3><h3>回顧己往,</h3><h3>抗大史詩尤慨慷。</h3><h3>諸將帥,</h3><h3>英雄后輩尋!</h3><h3>邁進校門。</h3><h3>溫欣享和崗上,</h3><h3>校園訪!</h3><h3>踏一方熱土,</h3><h3>笑迎好兒郎,</h3><h3>無限深情,</h3><h3>魚水云根,</h3><h3>院落滄桑,</h3><h3>共同想往,</h3><h3>盛世留香。</h3><h3>童歌村戲頌泰祥。</h3><h3>新征程,</h3><h3>奮起振中華,</h3><h3>“長征尋訪"。</h3><h3>作于:2018.11.2日屯留崗上村</h3> <h3>2018年11月24日,長治市正能量協會潞州區分會來崗上村,對四戶貧困戶進行慰問。</h3> <h3>崗上村支部書記李銀生陪同正能量協會會員對貧困戶進行慰問。</h3> <h3>2017年8月30日,崗上村組織群眾演員到紅旗渠慰問演出。</h3> <h3>崗上村姐妹秧歌隊表演的節目《開門紅》,在屯留縣匯演中獲得銀獎。</h3> <h3>弘揚正能量,關愛“老、弱、殘”。“崗上人家”微信群、“崗上人家志愿者服務隊”進行了多種、多次的義捐、服務活動。</h3> <h3>"崗上人家”微信群成立一周年慶祝晚會。</h3> <h3>崗上村經常舉辦的、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h3> <h3>不忘初心,砥礪前行!</h3><h3><br></h3> <h3>美麗的崗上,好客的崗上歡迎您!</h3> <h3>參閱|齊心:憶我在太行抗日前線抗大的戰斗生活!
08-24 04:31
(徽章與榮譽公號 參閱文章)
按:本文原載《百年潮》2015年第8期。特向原作者和刊載者致謝!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在這莊嚴的歷史時刻,我不禁心潮澎湃,激動不已。70多年前在太行抗日根據地戰斗生活的日日夜夜又浮現在我的眼前。那是我15歲至17歲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歲月,沒有父母的呵護,沒有家的溫馨,沒有少女的嬌嗔,有的只是艱苦卓絕的戰斗洗禮和激情燃燒的革命情懷,我的青春獻給了中華民族偉大的解放事業,我為此感到驕傲和自豪。本文回顧我那一段戰斗生活,作為對抗戰勝利70周年的紀念,同時表達對關心愛護我的抗大老校長何長工,對與我并肩戰斗過的戰友們,以及引領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姐姐齊云的深切懷念和敬意。
曲折參加革命
1937年,我13歲,父親在太原賦閑,經濟上沒有收入,全家生活陷于困境。母親帶我和弟弟回老家河北高陽縣城內東街老房居住,姐姐齊韞(后改名齊云)早在1936年初已去北平寄居在姑母家,在北平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上高中。我在高陽縣立女子完小六年級上了一個學期后,也去了北平和姐姐一起寄住在姑母家。
姐姐思想進步,除了在學校參加抗日救亡活動,在家時每天都高唱革命歌曲,如《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開路先鋒》《梅娘曲》《大路歌》等,我也學會了不少。在姐姐的救亡歌曲和進步思想熏陶下,我心中產生了深重的民族危機感。
這年夏天,當我考上北平市立女一中時,傳來了盧溝橋的炮聲,七七事變爆發。二十九路軍英勇奮戰,北平市民同仇敵愾。我親眼目睹了在南長街四條一號(姑母家)路口,二十九路軍堆積沙袋準備巷戰,心中振奮不已。但二十九路軍在前線遭受重大犧牲之后,被迫撤退。
這年7月29日北平淪陷,我在姑母家門口馬路上親眼目睹了日本鬼子的機械化部隊,炮兵、坦克、步兵及騎著洋馬斜挎著花環的騎兵,狂妄地在大街上耀武揚威,我心中充滿了怒火。恐怖籠罩了古都北平。姑母家中也都在時刻準備應付日軍查抄、搜捕。
我的姐姐齊韞當時剛18歲,正在北平師大附中讀書,是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隊員、中共黨員發展對象,因她在群眾中有威信,地下黨組織讓她擔任學校學生會主席。當時姐姐的政治面貌已暴露,不宜繼續留在北平,遂于當年8月帶著我一同撤離了北平。撤離是由中共地下黨領導進行的,我們是第12批疏散的平津流亡學生。我們的目的地是太原,同行者有十來個男女師生,為了縮小目標,扮演了各種角色,如喬裝打扮為父女、夫妻、兄妹等。在火車站上,我們從兇神惡煞般的日本憲兵的刺刀行列下穿過,一上車就分散到各車廂,分頭而坐。我和姐姐及她的同窗好友阮學文一組,恰好和一位年長的天津商人坐在一起。姐姐穿一件淡藍色旗袍,白色半高跟皮鞋,儀態優雅,像一個貴小姐,我穿了一件粉紅色的小褂和姐姐親手給我做的黑背帶裙子,和阮學文及穿綢大褂的商人一起,很像是一家人。火車行到廊坊車站,突然上來一隊嘰里呱啦說日語的日本兵,列車上頓時充滿了緊張不安的氣氛。
到天津時,那位商人領著我們下車,再次從日本鬼子的刺刀行列中穿過。日本鬼子特別仇恨具有愛國傳統的平津學生,只要看到穿學生制服的或懷疑是學生的就抓到日本憲兵司令部審問。我們三人在天津商人的掩護下沒有被抓,其他人都被抓了。好心的商人把我們送到天津法租界,在他的一位朋友家中住了一夜。第二天,我們十多位同伴都各自脫險,會合在事前約定的地點。大家各自講述了如何應付敵人的故事。扮演父親的老師說,日本鬼子從扮演女兒的女生箱中搜出一把水果刀,狠狠地把刀子往桌上一插,問:“你要殺人嗎?”扮演父親的老師就說:“她一個女孩子怎么會殺人呢?”質問得鬼子啞口無言。還有一位年齡較大的大學生,看起來膽子很小,說是信佛教的,他說:“我當時心里直念金剛經!”惹得大家哄堂大笑。
我們從天津坐小輪船到了塘沽,順利地轉乘了英國大輪船。脫離危險的大批平津學生公開出現在英輪的甲板上高唱《義勇軍進行曲》《松花江上》《畢業歌》等救亡歌曲,發表抗日救亡演講,群情振奮,慷慨激昂。
我們沿途經過煙臺、青島、濟南、開封等地,每到一地都由當地政府接待,住學校,睡地鋪,吃饅頭喝稀飯就咸菜,覺得很新鮮,一點也不覺得苦。在煙臺我們品嘗了煙臺蘋果和煙臺梨,在濟南時,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給我們發了路費,并講了話,我們還品嘗了有名的山東煎餅。在青島我們參觀了炮臺,并照相留念。在去開封的路上,在沿途的車站停車時我們都進行講演和高唱革命歌曲。
到了太原,我和姐姐暫住在阮學文家,當時日軍正不斷轟炸太原,我們不得不天天跑著躲警報。中秋節之后,姐姐得知她初中母校山西平民中學已疏散轉移到徐溝縣,我倆即去了該校繼續讀書。大約過了兩個月,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前,時任長治縣縣長的父親派人接我和姐姐到了長治,因父親不是閻錫山嫡系,我們去后不久父親即被免職。當年初冬父親帶我們到陽城縣賦閑。當時我黨在晉東南已創建了抗日根據地,姐姐已與當地革命同志取得聯系。此時,陽城已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政權,縣長是李敏之(后改名林耶),他的夫人林貞(原是上海工人)任縣婦聯主任。這年春節和元宵節,縣長夫婦在縣政府駐地邀東北大學校友聚會,姐姐也被特邀,并帶我同去參加這些活動。因為姐姐革命歌曲唱得好,大家歡迎不止,姐姐便大大方方地唱了一曲《梅娘曲》,歌詞為:“哥哥!你別忘了我呀!我是你親愛的梅娘,你曾坐在我們家的窗上,嚼著那鮮紅的檳榔……”姐姐也讓我唱了一小段京戲《蓮英驚夢》,戲詞為:“你把那冤枉的事對我來講,一樁樁、一件件,件件樁樁對小妹細說端詳。”林貞親手包了江南風味的肉餡元宵,在座的十多位都是北方人,大家感到很新鮮,格外高興。
在這期間,我不但接觸到很多革命同志,也看了一些革命書籍,如《毛澤東印象記》《二萬五千里長征》和斯諾寫的《西行漫記》等,思想上很向往革命,崇敬中國共產黨、八路軍。關心我的林貞想讓我做兒童團的工作,姐姐則想讓我去晉城八路軍訓練班。正在醞釀我如何參加革命時,我卻病了,頭劇痛、高燒多日,流了很多鼻血,嘴和胳膊都腫了,身體虛弱得走路都要扶著墻。1938年初,日軍調集三萬多兵力分九路大舉進攻晉東南抗日根據地,就在此時日軍轟炸了陽城這座小山城,接著就要發起進攻。一天,姐姐突然穿一身軍裝,背著背包回家來和父親辭行,她向父親行了一個軍禮,說她參加游擊隊了,并對我說:“你剛病好,我帶不了你。”結果我失去了在1938年春參加革命的機會。
日軍侵占陽城后,父親帶著家人逃出縣城,住在離縣城較遠的一個小山村。那些日子里,我常想念仍在淪陷區杳無音信的母親和弟弟,但我更加思念姐姐,因為只有見到她,我才能參加革命。有時,我一個人到村外樹林子里去唱《松花江上》,我把“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唱成“我的家在河北大清河上”,把“爹娘呀!爹娘呀!”唱成“娘呀!娘呀!”唱到“什么時候才能歡聚在一堂”時,就禁不住放聲大哭。
一天,姐姐派人送來信說:“你已經不小了,怎么不為自己前途著想呢?”我意識到姐姐是在召喚我參加革命,于是就跟著送信人走了,沒有和父親說一聲。走到半山腰,父親追上來了,他不放心我跟這個人走,我只好隨父親回去,結果又一次失去了找姐姐的機會。但我仍不甘心,后來父親帶著家人轉移到另外一個縣的村莊逃難時,我煮了幾個雞蛋,拿了些干糧,藏在門后想偷跑,結果又被父親發現了。父親說:“你碰上國民黨兵怎么辦呢?”我終于醒悟到盲目偷跑終不是辦法。后來隨父親去了西安,結束了這一段逃難生活。
當時西安正是春夏之交,我閑住在家,苦悶之極。夏秋之季,恰好父親的世交好友陳光斗(決死隊縱隊長)正在山西駐防,父親即托付陳夫人帶我同去山西,在那里遇上了決死隊董天知(1940年百團大戰時犧牲)和董愈公兩同志。董天知和姐夫魏健相識,不久前他還收到過魏健的信。陳光斗向他談了我急于找姐姐要求參加革命的情況。他們決定幫助我,并在路經西安時征得了我父親的同意,使我最終得以在西安與他們會合,并一同奔赴晉東南抗日前線。我們在河南澠池過黃河到山西,經垣曲、陽城、晉城到長治與姐姐、姐夫相逢。此時,姐姐已懷孕。在長治過了春節,姐姐親自送我去屯留抗日軍政大學一分校駐地,介紹我到女生隊學習。從此,我踏上了革命征途,成為一名光榮的八路軍戰士,這一天是1939年3月18日,時年15歲。
抗大生活的日子
姐姐當時已改叫齊云,送我到抗大一分校時,她對接待我們的校部領導同志說:“我妹妹是一張白紙,染成什么顏色就是什么顏色。”吃午飯時,那位經過長征的老紅軍陪我們一起吃飯,他端了一洋鐵盆菜放在桌子上,和藹可親地說:“我們抗大吃飯是打沖鋒照鏡子,吃菜誰也不謙讓,很快把菜吃完,還端起盆來把菜湯喝光。”隨后,姐姐拿了校部的介紹信,從校部駐地到距離不遠的崗上村女生隊駐地隊部報到,在隊部見到隊長陳彤(東北人)、指導員王宏(東北人)、副指導員邵黎(西安人),姐姐告別時,叮囑我說:“你們隊上還有好幾位經過長征的紅軍同志,你應該好好向他們學習。”
1938年黨中央在延安做出了到敵后辦學的戰略部署,由何長工、周純全率領抗大總校的一部分學員東渡黃河,通過日軍的封鎖線,歷經艱險于1939年1月到達晉東南山西屯留縣,創立抗大一分校,校部駐地是故縣鎮。何長工、周純全分別擔任正、副校長。抗大一分校是八路軍前方總部的隨營學校,地處太行根據地的抗日前方。抗大一分校的學習生活充滿了軍事化、戰斗化、革命化的氣氛。下面是我對抗大戰斗、學習生活的一些回憶。
緊急集合:軍事訓練首先要適應緊急集合。因為處在戰爭環境,隨時都會遭遇敵人的突然襲擊,所以,每周至少要有一兩次緊急集合。每次緊急集合,學員們都以最快的速度穿好軍衣,打好綁帶和背包,戴好軍帽,扎上皮帶(睡前綁帶、皮帶都放在軍帽里),穿好鞋,由班長帶領到隊部列隊集合,炊事班的同志也背著灶具一起集合,全隊集合速度約十分鐘,集合完畢,隊領導簡單說明敵情,即帶隊出發轉移,直到天亮前又回到原駐地時才知是演習。為適應戰爭環境,女生隊吃飯時間限制在十分鐘之內,到時間,值日區隊長一吹哨,立即整隊集合。
出早操:每天天不亮,起床號一吹就集合出操,進行班、排、連教練,由區隊長輪流值日領隊出操,一般是姿勢教練,有時還進行著裝演習。
練習打靶:每天支架瞄三角,練習打靶。我第一次打靶打飛了,第二次打中十環,體會是:槍的準星尖對準缺口時,稍低點,因為彈道是弧形的。
嚴格遵守軍紀:服裝整齊、動作靈活、作風嚴謹、有禮貌,外出見領導喊報告并敬禮,同志之間相遇互相敬禮。有上級或外界人士來巡視工作或參觀時,隊部常派我持槍在隊部站崗。
站崗放哨:一般夜間是兩個人站崗,用燃香來計時間,兩個鐘頭換一次崗。姐夫魏健曾送給我一塊手表,我立即把它交出作為站崗時公用,計時就方便多了。記得我還放過流動哨,夜間一個人持槍在村子里警惕地巡邏,這對我鍛煉很大。我們處在日偽、國民黨、共產黨三個政權對立的環境中,夜間放流動哨有被敵人摸哨的危險,據說男生隊有一位近視眼同志就被敵人摸了哨。
抗大一分校的軍事課程主要是講授《論持久戰》《游擊戰》等,還講過軍事學。講游擊戰時,還配合做過實戰演習,記得在演習中劉抗同學(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中國紡織工業部技術司司長等職,于2012年去世)佯裝受傷,在陣地上喊:“輕傷不下火線!”戴近視眼鏡體弱的一位四川同志(大學生)佯作日軍俘虜,被大車拉走。政治課程主要是學習《社會發展史》《政治經濟學》《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
我們上課一般在露天,坐在背包上,有時在駐地崗上村天主教堂里。過去我很少寫信,此時,我已能記筆記,是用紫藥水泡成墨水用蘸水鋼筆書寫。隊部還曾調我到校部用復寫紙抄寫過東西,我雖然文化基礎差,但進步卻是明顯的。
隊上經常組織一些小分隊到本村或外村向群眾宣傳抗日救亡,控訴日軍的種種暴行。我們經常用革命歌曲發動群眾,如《支前歌》歌詞曰:“小小的燈兒暗幽幽,丈夫打仗把我丟,不悲不傷我也不愁,給他縫件衣裳解憂愁……”《攔羊歌》歌詞曰:“高高山上攔綿羊,王家三姐好模樣,東洋強盜到南鄉,殺得雞飛狗跳墻,王家三姐奸淫死,高高山上不見羊,攔羊人兒暗悲傷,拿起刀槍干一場!”
<br></h3><h3>因字數受限,只能摘抄這些。抱歉!有興趣的可搜索原文閱讀。</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莫力|
湖口县|
东乌珠穆沁旗|
上蔡县|
囊谦县|
石城县|
勐海县|
抚远县|
白河县|
门头沟区|
开化县|
玉林市|
南皮县|
新巴尔虎左旗|
含山县|
惠东县|
马关县|
任丘市|
东辽县|
白城市|
抚宁县|
高碑店市|
东港市|
鄂托克旗|
安图县|
大城县|
麟游县|
昭觉县|
喜德县|
东安县|
定安县|
龙川县|
郸城县|
长岭县|
陕西省|
东台市|
高碑店市|
长沙市|
霍山县|
杭州市|
咸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