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原創(chuàng)作者:劉斌</h3><h3>美篇制作:藍天&白云</h3><h3><br></h3><h3>此文獻給我敬愛的爺爺奶奶</h3> <h3> 到今天,我敬愛的爺爺走了整整18年了,今天是一個生死離別的傷悲日,也是爺爺誕辰104周年的紀念日……</h3><h3> 每年全家歡度國慶時,給爺爺祝壽,我問過爺爺:“爺爺,您不是10月20日生人嗎?為什么提前過生日?”爺爺微微一笑回答:“因為呀,有了新中國,中國人民才重獲新生呀,所以國慶就是我生日了,這叫新生”</h3><h3> 我清楚的記得2000年的國慶節(jié)是爺爺最后一次和我們一起慶祝國慶節(jié),也是我們?nèi)覟闋敔斶^的最后一個生日。一貫不多言語的爺爺這一天特別開心,挨個和兒子們談心交流,給孫子們講歷史,講傳統(tǒng)。總之,老一套地問每一個晚輩工作、學習情況、問思想進步。最后在飯桌上還夸贊了二伯的廚藝有長進……</h3><h3> 節(jié)后一周,爺爺因為心臟起搏器不適住進了醫(yī)院,雖然南京軍區(qū)總醫(yī)院盡全力救治,爺爺還是在2000年10月20日自己生日的當天,匆匆走完了他的人生,享年86歲……</h3> <h3> 2009年7月我大學畢業(yè)從事新聞工作。國慶節(ji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到干休所看望奶奶。平時周末或節(jié)假日我們都是在干休所度過,但是這次去看望奶奶感覺就不一樣了。奶奶始終用一種期盼的眼神看著我,反復嘮叨一句話:“孩子你終于長大了,要多了解一些革命歷史,了解偉大的和普通的革命人!”<br> 午飯以后,奶奶把我叫進書房,交給我一摞泛黃的文稿,我接過來一看是珍藏了56年的爺爺1953年撰寫的《思想自傳》。我如獲珍寶的接了過來,一頁頁,一張張,我認真的閱讀起來,看著那剛勁有力的小楷,仿佛爺爺就在我的面前……</h3> <h3>在大學期間秘密投身革命,參加進步學生運動</h3><h3>前排左一是我的爺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棄筆從戎參加抗戰(zhàn)</b></h3><h3> 我的爺爺劉瑞1914年10月20日,出生在山西隰縣大麥郊一個殷實的家庭。我的曾祖父劉文芹是前清公派到日本留學的學子(學習農(nóng)業(yè)),回國以后被任命為介休縣實業(yè)技師,曾祖母在家操持家務。我爺爺1930~1936年就讀于山西太原成成中學。1936年夏天考入山西大學文學院史學系讀書。<br></h3><div> 為了追求革命真理,在白色恐怖的險惡環(huán)境中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在面對“九﹒一八”事變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產(chǎn)生了對國民黨的仇恨,積極參加了驅(qū)逐反動校長段麗卿的護校及驅(qū)逐國民黨省黨部出山西的“一二﹒一八”運動。</div><h3> 1938年2月即將畢業(yè)前夕,棄筆從戎參加了八路軍;193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歷任八路軍一一五師政治部文書、副政治指導員、鋤奸部政治指導員、司令部政治指導員、政治部組織部巡視員、干事,山東軍區(qū)后勤部軍實科副科長、科長兼被服廠廠長,山東軍區(qū)新四軍后勤部被服一、二總廠廠長,華東軍區(qū)后勤部材料處處長、軍實處處長等。 </h3> <h3> 爺爺先后參加了開辟呂梁、山東根據(jù)地的工作,堅持了根據(jù)地的對敵斗爭和鞏固建設,參加了著名的陸房突圍戰(zhàn),山東抗日反掃蕩斗爭,參加了萊蕪戰(zhàn)役、孟良崮戰(zhàn)役、濟南解放、淮海戰(zhàn)役、渡江戰(zhàn)役、解放上海等戰(zhàn)役的戰(zhàn)斗。他作戰(zhàn)勇敢、工作積極,為中華民族的獨立以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作出了積極貢獻。</h3><h3> 1948年9月起歷任華東軍區(qū)司令部招待處處長,第三野戰(zhàn)軍司令部行政管理處處長等職。為中華民族的獨立以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作出了積極貢獻。
解放后歷任第三野戰(zhàn)軍司令部行政管理處處長,南京市軍管會辦公室主任,華東軍區(qū)政治部總務處處長,華東軍區(qū)暨第三野戰(zhàn)軍政治部副秘書長,南京軍區(qū)司令部管理處處長,南京高級步兵學校校務部部長,六十軍后勤部部長,安徽生產(chǎn)建設兵團后勤部部長等職。
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大校軍銜。
1955年6月被授予三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二級解放勛章。
1988年7月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勛榮譽章。
</h3> <h3><font color="#010101">這是爺爺奶奶保存的戰(zhàn)爭年代的照片</font></h3> 我奶奶1926年出生在山東日照的一個漁村,天生性格倔強、活潑,當時有共產(chǎn)黨的抗日組織住在村里,辦了個識字班,宣傳抗日救國,宣傳共產(chǎn)主義理想。奶奶參加了村里的識字班,通過學習文化,接受了共產(chǎn)主義思想教育和抗日救國教育。<h3> 1943年就參加了村里的婦救會, 1944年1月入黨,1945年1月入伍,開始了她的軍旅生涯,解放戰(zhàn)爭時期轉(zhuǎn)戰(zhàn)大江南北,直到解放南京、上海;解放后任山東軍區(qū)司令部政治處保管員;在華東軍區(qū)直屬隊文化速成中學學習;1955年響應黨的號召復員隨軍;1955年6月被授予解放勛章;1958年重新到地方上工作,1986年離休。1988年7月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勛榮譽章。</h3><h3> </h3> <p><b>牽手相愛到永遠</b></p><p> 爺爺去世以后,每當奶奶提起爺爺,總是滿懷深情……</p><p> 奶奶說:他們在抗日的戰(zhàn)場上相識、相知、相戀、相結(jié)合。抗戰(zhàn)時期,爺爺任山東軍區(qū)后勤部被服一、二總廠廠長時,奶奶1945年1月入伍就在這個部隊。那時,奶奶年方19,由于工作認真負責,常常被評為先進,許多戰(zhàn)友都想把奶奶介紹給他們的首長。</p><p> 當時,奶奶留著兩條大辮子,長得十分俊俏,戰(zhàn)友們都稱他是“大辮子姑娘”,記得小時候,看電影《地雷戰(zhàn)》時,奶奶指著電影中那位女同志的辮子自豪地說:“當年,我也有兩條這樣的大辮子喲!” </p><p><br></p><p><br></p> <h3> 當時爺爺已過而立之年,周圍的戰(zhàn)友們常常說道:“老劉啊,趕快給我們?nèi)€嫂子回來把!”然而爺爺覺得,必須找一個自己喜歡的女子終生為伴(爺爺17歲時曾有過一段父母包辦的婚姻),決不能馬虎了事。</h3><h3> 司令員兼政委羅榮桓與夫人林月琴也為爺爺?shù)幕槭轮保麄兟犝f被服廠新入伍的女同志中有一位大辮子姑娘,在地方上就是婦救會員,共產(chǎn)黨員,很是優(yōu)秀,于是決定從中做媒撮合這門婚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羅榮桓爺爺和林月琴奶奶</h3> 奶奶告訴我:爺爺奶奶初次見面是在一次聯(lián)誼會上,奶奶聽說要介紹位首長給她認識,活潑的奶奶當即緊張地話都說不出。后來她了解到爺爺很有學問,是個大學生,一直跟著羅榮桓司令員東征西伐,能文能武,對待下級從不大聲說話,在那艱苦的環(huán)境中,經(jīng)常把自己的配給發(fā)給戰(zhàn)士們使用時,奶奶開始欽佩起這位未曾謀面的首長來。 <h3> 1945年3月的一天,林月琴奶奶又托人問奶奶是否考慮成熟,愿意與爺爺成婚嗎?</h3><h3> 爺爺去世以后,奶奶一直和我像朋友一樣交流思想。奶奶曾跟我說:“當時,覺得自己的思想覺悟和文化水平與首長的思想境界、文化程度有很大距離,他是老革命了,我一個農(nóng)村丫頭配得上嗎?”林月琴奶奶知道奶奶的想法后,親自找到我奶奶對她說:“老劉出來革命這么多年了,一直是我這個做嫂子的關心、照顧他的生活,是時候找個弟妹了,我認為,你最合適,認真考慮一下吧!”奶奶低頭不語,她告訴我,其實她早就從欽佩到愛慕爺爺了。</h3><div> 奶奶開始默默地關心爺爺,有一天奶奶去廠部辦事,順便給爺爺送了一雙自己親手做的鞋,爺爺接過鞋很高興,希望奶奶能有個明確態(tài)度,于是奶奶向爺爺約法三章:第一、婚后自己繼續(xù)留在連隊工作(被服廠離廠部比較遠)。第二、部隊轉(zhuǎn)移或撤退都和自己的戰(zhàn)友在一起。第三、不要任何特殊照顧。聽了奶奶的章法爺爺笑了,“那么我只好繼續(xù)做單身漢咯!”爺爺履行了諾言,他們婚后,奶奶還是一直在被服廠工作。</div><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奶奶是個剛強的女性,1949年南下時,爺爺帶著幾個挑夫和戰(zhàn)士,帶領和保護幾個烈士的遺孀、孩子、老弱病殘的戰(zhàn)友一起南下(交通工具是一匹馬和幾個挑筐,馬駝行李和婦幼,爺爺自己步行),而奶奶是跟著大部隊后面, 抱著我大伯一路步行到達南京,由于帶著孩子,路途中掉了隊, 一路的艱辛,用奶奶的話:“很難表達……”<br></h3><h3><font color="#010101"> 一路又餓又累,在南京街上買了一塊燒餅給我才一歲多的大伯吃,我大伯剛吃一口就被要飯的搶走了,嚇的我大伯哇哇大哭,奶奶說:孩子不哭,革命勝利了什么都有了”。雖然這樣艱辛困苦,但是奶奶沒有一絲怨言,她知道爺爺?shù)淖鍪嘛L格,欽佩爺爺?shù)娜似贰?lt;/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爺爺在后勤學院高級班學習的畢業(yè)合影,前排左四是我爺爺劉瑞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解放以后,爺爺一直在部隊從事行政管理工作,一身正氣,任勞任怨,從來不以權(quán)謀私。</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奶奶一直把爺爺作為自己的楷模敬佩有嘉。奶奶要求自己的兒女都必須:“向爸爸一樣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懇懇做事”。</font></h3> <h3>1967年爺爺在北京,左三:劉瑞</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排左二:60軍軍政委楊廣立爺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三:南京軍區(qū)司令員許世友爺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右一:60軍后勤部長劉瑞(我爺爺)<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城西湖農(nóng)場。</h3><h3><br></h3><h3> 我爺爺從解放軍后勤學院高級班畢業(yè)后,回到南京軍區(qū),被任命為60軍后勤部長。
做了一輩子后勤管理工作的爺爺不僅有管理經(jīng)驗,還有一套管理方法,當我閑暇時翻看閱讀爺爺多年來的一本本字跡工整的工作筆記和總結(jié)報告的手寫初稿時,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對黨忠誠,工作敬業(yè)”,什么叫“工作之中無小事,一分耕耘一份收獲”。聯(lián)想到老前輩們那種“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真的肅然起敬呀。記得我問過爺爺,您怎么總在后勤部門工作?爺爺說:后勤保障是軍隊打勝仗的命脈,這可是一項重要工作。</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爺爺在安徽建設兵團留影(中)</h3> <h3> 去年我參加了60軍臨汾旅老兵聚會,認識我爺爺?shù)氖迨濉⒉畟円姷轿腋裢庥H切,他們這樣告訴我:“你爺爺是一個和藹的,儒雅的、細致的、認真的、幽默的、平易近人的首長……</h3><h3> 敬愛的爺爺,您永遠是我學習的榜樣!</h3> <h3><font color="#010101"> 1992年奶奶癌癥手術,爺爺十分焦急,不會做飯的爺爺開始學習做飯,洗衣自己照顧自己,讓子女們騰出更多時間在醫(yī)院照顧奶奶,奶奶卻很堅強而幽默地對爺爺說:“放心吧,槍林彈雨都沒打倒我們,病痛也打不倒我!我照顧你大半輩子,怎么也不能走在你前面呀!”奶奶手術非常成功,很快恢復了健康。 </font></h3> 2000年9月下旬,爺爺因為心動過緩裝了心臟起搏器,結(jié)果連磨合期沒過就去世了,記得爺爺病重到去世只有一周時間,奶奶寸步不離的守在爺爺身邊,沒有一滴眼淚,都是堅強的鼓勵和無微不至的照顧,其情其景一直在我腦海里。<h3> </h3> <h3> 2000年10月20日我敬愛的爺爺走了。為了完成爺爺?shù)倪z愿,2001年夏天,我陪伴奶奶去北京看望林月琴奶奶,送上爺爺為紀念羅榮桓爺爺?shù)臅ǖ课摹?粗鴥晌焕先酥胤陼r的激動場面,聽著她們一起回憶戰(zhàn)爭年代的點點滴滴和文革中遭受的磨難,林奶奶拉著我的手說:“文革期間你爺爺奶奶在安徽建設兵團工作,住在合肥,你們的家曾經(jīng)是我家人往返家鄉(xiāng)金寨時的中轉(zhuǎn)站。我和你爺爺奶奶這一輩子的戰(zhàn)斗友誼不能忘。孫子呀,記住我的話”</h3> <p style="text-align: left;"> 聽著林奶奶的話,我仿佛跟隨她們一起回到了戰(zhàn)爭歲月和動蕩年代。(我非常感謝在我爺爺奶奶有生之年里,羅東進伯伯只要到南京總來看望兩位老人,送上問候和關愛)。<br></h3><div><h3> 2010年1月13日我親愛的奶奶也走了,共同的共產(chǎn)主義理想和信念以及對黨的赤膽忠心,使爺爺奶奶攜手走過了55個春夏秋冬,記得1995年,爺爺奶奶金婚紀念,我大媽親手為爺爺奶奶織一對大紅色的毛衣,而我的三媽也為爺爺奶奶織了一對紫紅色的毛衣,爺爺奶奶特別高興。</h3></div>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爺爺奶奶在家中</h3></font></h3> <h1><b>讓革命烈士精神永存</b></h1><div> 南京解放后,爺爺任南京市軍管會辦公室主任,華東軍區(qū)政治部總務處處長。 1955年經(jīng)中央軍委批準,華東軍區(qū)和南京市人民政府組成了"三烈士墓"建墓委員會,準備將項英、袁國平、周子昆三位烈士的遺骸由皖南遷至南京安葬。爺爺被任命為組委會辦公室秘書長,負責建墓的主要事宜。</div><div> 2012年12月在報社工作的我在一次采訪中,認識了袁振威少將,從袁伯伯的口中,我得知他正是袁國平烈士的遺孤,我從千絲萬縷的思緒中搜索著,我上學時每年清明學校都組織同學們?nèi)ビ昊ㄅ_憑吊革命烈士,爺爺曾經(jīng)提及過他參與建設三烈士墓的事情,雖然沒有與我詳細講述事情經(jīng)過,但在我幼年時期烙下深深地印記,“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shù)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的,你一定要努力學習,繼承先烈們的革命精神,做合格的革命接班人”。</div><h3> 當時我才上小學,爺爺送給我一本《革命烈士詩抄》,他叫我多讀讀那些詩歌,從詩歌中體會革命精神。我知道袁國平、惲代英、夏明翰等一批革命先烈埋葬在雨花臺烈士陵園,深入了解還是從這一刻開始。見到袁伯伯的那一刻,一種敬佩感油然而生,能與烈士之子面對面的談心,是多么榮幸,能夠聆聽他的教誨,是多么幸福。</h3> <h3> 與爺爺一同參加修墳工作的湯漢祥爺爺,回憶起那段歲月仍記憶猶新。“我和你爺爺前后在一起共事了兩年時間,我們分別負責不同的工作,他要將許多的材料匯集起來,形成報告,工作十分認真、仔細。”</h3><div> 現(xiàn)在作為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基地的雨花臺烈士陵園和“三烈士”墓,已經(jīng)被越來越多的青少年知道,烈士們的故事也被廣泛傳頌,我們肩負的重任是讓烈士們的精神代代相傳。</div><h3> </h3> <h3> </h3><div> 幾個月來,我的腦海中不斷浮現(xiàn)出袁國平爺爺犧牲時的場面,不斷想象著爺爺當年修建陵墓時忙碌的情景。</div><h3> 有一天,為了了解周子昆烈士的故事,我來到了周民阿姨家,她向我提供了許多珍貴的資料,其中在《“三烈士”下葬圖片集》中,我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爺爺?shù)纳碛埃m然不是那么清晰,然而我用手機翻拍后,給父親、伯伯們辨認,他們一致認為,那個身影就是爺爺——在當時參與出殯的成員名單中,爺爺在列。《項英傳》的作者王輔一少將在材料收集時,曾采訪過爺爺,其中“關于‘三烈士墓’為何修改下葬時間?”,爺爺做了詳細地回答。</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我三歲生日和奶奶坐在家門前留影<br></h3><h3><br></h3><h1><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爺爺奶奶是我的啟蒙老師</b></h3><h3> 我3歲開始學習書法,這是爺爺要求的,說是為了修心養(yǎng)性,培養(yǎng)耐性和意志,爺爺說教育孩子要從基礎開始,養(yǎng)成良好習慣了就能刻苦學習,所以那時就要求我每天必須完成16個字,每個字4遍,有時我站不住很累,想偷懶坐一會或者跑出去玩一會,但是一回頭看見爺爺就在我身后的椅子上坐著看書,一動不動。我也就老老實實站著完成了規(guī)定內(nèi)的書法練習再休息或去玩,有時寫的不好爺爺也會罰我重寫。</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奶奶教我騎自行車</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在爺爺?shù)膯l(fā)下,爸爸、媽媽也改變了教育方法,從象棋到軍旗,從兒歌到唐詩宋詞,他們總是從培養(yǎng)我的學習興趣開始,我很快就能學進去了。讀書以后,在培養(yǎng)興趣的情況下提高我的學習成績。
也許是受爺爺?shù)挠绊懓桑业奶酶纭⑻媒銈円捕加幸皇趾米郑己臀乙粯涌釔圩x歷史書籍,喜歡書法,愛聽爺爺講歷史故事。<br></font></h3> <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div><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h3> 我和奶奶的感情特別深,上小學前一直在奶奶身邊生活。</h3><h3> 幼年時我身體特別弱,一生病就是高燒,記得1993年我上二年級,高燒住在南京軍區(qū)總醫(yī)院的兒科病房,昏昏沉沉的我感覺有人總是摸我的臉,睜眼一看是還在八一醫(yī)院住院的奶奶坐在我病床前,我哭了,奶奶癌癥手術完正在化療期間,滿頭銀發(fā)掉的所剩無幾,帶著一頂媽媽給她織的小紅帽,非常漂亮。臉色蒼白的奶奶微笑地拉著我的手,拍打兩下說道:“不要哭孫子,男兒有淚不輕彈,奶奶生病從來不哭,你要向奶奶學習”,是呀,當時已經(jīng)67歲的奶奶因為六次化療體質(zhì)相當虛弱,可是她不向病魔低頭,總是樂呵呵地,后來,我聽媽媽說過(我上學以后住在姥姥姥爺家):有時化完療,奶奶一兩天起不了床,吃了吐,吐了再吃……
我的奶奶堅強地與癌癥抗衡18年,成了干休所里的抗癌英雄,真的很了不起……
</h3><h3> 爺爺去世時我剛上高中,我成了奶奶的精神寄托,在讀大學的幾年里,每天都要和奶奶保持電話溝通,記得我參加軍訓時正是大夏天最熱的時間,兩次被曬暈了休息一會繼續(xù)參加訓練,我是軍人的后代,堅持是我的理念!軍訓結(jié)束回家看望奶奶,見到被曬得漆黑的我,奶奶又心疼又高興,問的一句話我一輩子也忘不了“沒當逃兵吧?”我說:“沒有!!!”奶奶拉著我的手說道:“很好!是我家的孫子!”</h3><h3> 剛上大學,奶奶就要求我要以共產(chǎn)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積極上進,爭取早日入黨。我是班里第一個遞交入黨申請的學生,在抓緊時間搞好學習的同時,奶奶更注重在提高思想覺悟上教育我,她從應該怎樣做人做事,怎樣尊老愛幼,團結(jié)同學開始,幫我分析受挫的原因,關心我的思想變化和每一個細小的進步,大三下學期我入了黨,當我把這個消息電話告訴奶奶時,我聽到電話里的奶奶激動的哽咽了。</h3><h3></h3><h3></h3><h3></h3><h3></h3><h3></h3></div> <h3>五五年,曾祖母來南京的全家福,當時我父親還沒出生</h3><h3><br></h3><h1><b>生長在革命家庭我很自豪</b></h1><h3> 爺爺、奶奶離休后仍然十分關心黨的事業(yè)和軍隊建設,保持和發(fā)揚了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爺爺去世以后,奶奶整理爺爺遺物時,給我看了幾封各個紀念館寄來的信件,感謝他們捐獻的歷史照片、資料和歷史文物,我曾經(jīng)問過奶奶,為什么要捐獻這些珍貴的歷史資料?奶奶回答:“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和后輩們能夠?qū)^去有更多的了解, 革命成果是來之不易的。建立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基地是利國利民的大事,我們老了做不了什么,但是我們要出力!要支持!”</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我爺爺?shù)慕套臃ǎ瑳]有多的語言,更多的是讓兒子們自己想,自己做!所以,我的父親和伯伯們做人都很低調(diào),都勤勤懇懇的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地奉獻著。</h3><h3> 當下,什么官二代,星二代總是喜歡拼爹,想想爺爺奶奶對子女的教育,我很自豪,因為我生長在這樣一個革命家庭,靠自己的努力求進步,求發(fā)展,我繼承的是革命傳統(tǒng)和共產(chǎn)主義思想。</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2010年1月3日我和父母親從國外回來,一下飛機就直接回干休所看望奶奶,沒想到奶奶在不知我們回來的情況下竟然拄著拐杖站在院子門口等我們,我一把抱住站立不穩(wěn)的奶奶,我第一次看見奶奶在我面前流眼淚,她用顫抖的手摸著我的臉,不停的說:“你們可回來了!”</h3><h3> 其實那時奶奶已經(jīng)病重,堅強的她為了不給子女添麻煩一直挺著,不愿意住院,她可能感覺時日不多了,在我們晚輩面前表現(xiàn)出一種樂觀的情緒和堅強,很難想象 10天以后奶奶就走了,走的那么匆忙!<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爺爺奶奶最后的合影</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div><h3> 爺爺、奶奶在六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忠于黨,忠于人民,忠于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為無產(chǎn)階級的革命事業(yè)無私的奉獻了畢生精力。他們具有堅定的共產(chǎn)主義理想和信念,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始終保持了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h3><h3> 爺爺、奶奶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zhàn)斗的一生,為共產(chǎn)主義理想奮斗的一生。他們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和優(yōu)良作風,永遠值得我們懷念和學習。</h3></div> 現(xiàn)在我終于明白,為什么奶奶把塵封了56年的爺爺?shù)氖指褰唤o我時那么嚴肅、那么期盼,那是因為她把宣傳革命歷史,弘揚革命傳統(tǒng)的重任寄托在我的身上了!今天我終于有機會把二老的故事寫出來,讓更多的人了解他們、知道他們。<div>敬愛的爺爺奶奶安息吧!</div><h3> </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庆县|
嘉善县|
富顺县|
高青县|
葫芦岛市|
江阴市|
中宁县|
温泉县|
汕尾市|
汤原县|
玉林市|
铅山县|
连城县|
原平市|
兰溪市|
贵德县|
息烽县|
凤阳县|
桓仁|
通州市|
焦作市|
潢川县|
绍兴市|
新晃|
阳山县|
宁乡县|
历史|
珲春市|
兴化市|
克山县|
南京市|
莱阳市|
安徽省|
开封县|
全州县|
龙陵县|
古浪县|
廊坊市|
娄烦县|
介休市|
呼伦贝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