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七,關于具體臨摹</b></h1><h1><b>(一)臨宋元時期</b></h1><h1><b>1,臨宋人小品</b></h1><h1>宋人小品在絹上臨,絹可托后臨。</h1><h1>宋畫之所以高,皴法即勾法,全是用筆,學習宋畫要加強用筆。</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指導學員繪畫。</h1> <h1><b>臨劉松年</b></h1> <h1>右下竹子要在一個程序里,不能無序。葉子在有程序里。你過馬路不能隨便過,得按程序來。這個部分亂就亂成一片。在一個程序里,芥子園,規范程序里。程序不亂,介子點,這樣怎么畫也不亂。</h1><h1>必須在有程序下的。點,可以不嚴格,但精神上照程序做,這樣不會一片混亂。不能畫鐵了,不透氣了。</h1><h1>畫布簾時,真正的是什么樣子,要很清晰。</h1><h1>最后,都是細節起作用。</h1><h1>末稍上特別嚴格,一組一組的,中間可以不清晰,放松點。下面的竹子垂下來,與往上長的不一樣,很豐富。</h1><h1>上面的杉樹很清晰(葉子,斜切筆,再混點,三五點,用活)。</h1><h1>宋人東西簡單些,沒有那么復雜的東西,一染,感覺很豐富,連皴法都沒有,勾、點,比董其昌簡單(染,有痕,染后,重一點的墨提)。記住,有程序,操作上簡單。(小船,平行水),染水面,淡墨干點。宋人材料特殊,染后不洇。</h1><h1>臨《溪山清遠圖》,該加強的要加強,要有力度。不能沒有筆觸,染、勾都要有筆觸,有筆觸才硬朗,不然太軟了。點,別點糊了,也是有筆痕在那兒。</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的示范畫。</h1> <h1>劉松年畫的樹、房子、山等。松針從外往里勾,樹干特別結實、沉重。房子線厚重,沒有任何技法。山,全是實的,感覺不一樣,重墨干筆皴擦,蘸水皴,沉重。</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示范的宋人小品中的水浪、樹、房子、山等。</h1> <h1><b>臨宋佚名小品</b></h1><h1>要提一提,讓它亮起來。最后要有一點重墨提,不要一點重墨都沒有。</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給學員修改的作業。</h1> <h1><b>臨夏圭《溪山清遠圖》</b></h1><h1></h1><h1>皴法要有力度,不能太軟。線要很硬,勾皴要結實,要硬些。</h1><h1>日本人臨宋人的,元人不碰。我們臨元人的多。重墨干扁筆畫形,勾皴,宋人的皴筆是立起來的,扁的下來,強壯。元明清皴,筆是躺的、側鋒。</h1><h1>淡處筆先沾水,寫形,稍重墨提,包括虛處輪廓。重墨點苔、山上樹。焦墨扁筆畫橋、竹子扶手。橋下石頭,先用水點形,然后重墨畫輪廓。坡,先用水筆,中墨點坡面。遠處堤坡,先用水橫幾筆,然后淡墨點樹、沾水橫掃。淡墨扁筆水線。極淡墨右樹,重墨點葉,要有連貫性。沾水染樹。</h1><h1>遠山,水畫形,淡墨走輪廓。不等干,淡墨遠樹。</h1><h1>在休息時,唯源大師說:</h1><h1>宋人的東西,一是一定要強硬,二是不往精致上走。元明清往精致上走。</h1><h1>不要拿自己有限的見解去評判古人。首先要畫到,才有資格評判。</h1><h1>過程很重要,看了比劃過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要經過漫長的臨摹過程,再看,水平能提高。沒有基礎,怎么創作。</h1><h1>各大院校不按中國畫規矩學,而是按西方觀察來弄,表象上,不在根本上。用筆感覺不在這兒。蘭草這幾筆,是立起來的,是亮的,我這幾十年功力在那,功夫是存在的,功力是實在的。</h1><h1>中國傳統很深,我30多歲以為懂了,實際上不懂,到60了,明白了,然后再發展自己。</h1><h1>繼承中國傳統,跟我學的人有希望,沒有跟我學的人沒有希望。</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示范的夏圭《溪山清遠圖》(局部)。</h1> <h1><b>臨李唐</b></h1><h3><b><br></b></h3> <h1>李唐《濠梁秋水圖》</h1><h1>畫完后再找找關系,調整一下。淡墨調整后干的線還在。赭石、花青染色,有冷有暖。</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調整后的學員作業。</h1><h1><br></h1> <h1>李唐《采薇圖》</h1><h1>濃干墨勾人形,有彈性地從衣服寫起。左側衣服畫好后,用手比劃定手的位置,重墨小筆畫手,一個結構一個結構地畫。</h1><h1>胳膊線看好起止,一筆畫成。肩膀容易畫平,要斜一些。畫膝蓋、左腳,草鞋的感覺。形要畫的很準,骨頭、肉,感覺第一。衣服邊有夾的東西,厚重,線的處理不一樣。有的線交叉接時別接歪了。要有強度,要狠,不能軟得巴幾的。日本人畫的不好,但保護的好。中國人隨便扔。</h1><h1>衣服袍子邊形先確定幾個點。需要把眼睛練出來,練的準一些。</h1><h1>頭,用筆另一頭比劃個形,一張白紙先不著急畫,要先看。</h1><h1>畫鼻子(鼻頭、鼻翼、鼻孔)、眼睛、耳朵、額頭、頭頂。</h1><h1>干扁散筆畫頭發、胡須。</h1><h1>肩、胳膊、手,一條線,都要出來。</h1><h1>小筆、濃干墨提頭發,里面線都有表情,不是畫實了就行,表情要出來,表情特別重要。然后將頭發畫亂。</h1><h1>提眼、點睛。</h1><h1>淡干墨扁筆擦頭發、胡須。</h1><h1>淡墨染衣服暗處,提一下。</h1><h1>畫松,先畫鱗,然后一筆下來完事,高端,有功夫。</h1><h1>畫左邊樹。草,右雙勾草,左邊一筆草。畫筐子。</h1><h1>染色,赭石、花青。亮的部分要留住。頭發、胡須淡墨染。</h1><h1>人形清水打濕,花青染衣服暗處,掃染。赭石染臉部、脖子、胳膊、手、腳。散筆赭石掃手、腳汗毛。眼、鼻,鼻頭、鼻翼、鼻孔特別清楚,畫的跟戲粧似的。</h1><h1>肽白提袍子。濃白點眼白部分,馬上用紙洇一下。用水筆走一下,接著用紙洇干。臉部提三白。</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示范的李唐《采薇圖》(局部)。</h1> <h1><b>臨范寬</b></h1> <h1>不全勾完,不勾整線,從上往下皴了。再勾,邊勾邊皴。線有時在里面,有時在外面。一塊一塊畫,一塊一塊畫完了,勾皴染。<br></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的示范畫。</h1> <h1><b>臨佚名《滄海涌日圖》</b></h1><h1>水,先勾外圍線,里面的水線顫著勾,一點一點的。有硬筆,浪有提按。</h1><h1>浪線不要太快。</h1><h1>該圖為佚名《滄海涌日圖》。</h1> <h1>多練線,如圖,橫的,豎的,斜的,最后中心逆轉圏。浪里面線顫著走,慢慢畫別讓它碰上。絹和紙一樣,絹上還好畫。</h1><h1>松針基本上三到四部分,有三筆四筆的,不是圓形的,沒有畫圓的,有的扇形,這個不圓,畫之前看清楚了。山水不要太實了,要虛點。樹線該直就直,大方點子,和清朝不一樣。</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指導學員練線和畫松針。</h1> <h1><b>臨馬遠</b></h1> <h1><br></h1> <h1><b>臨馬遠《月下賞梅圖》</b></h1><h1>馬遠樹法,先用淡墨畫干,再用濃墨勾,水分在筆里控制,要干就干,要濕就濕,要清楚就清楚。</h1><h1>樹枝要有強度,一出枝力量感要很強。整個枝順著氣走,要有力度,不能太軟。</h1><h1>竹子很硬,不能太軟,竹葉都是強勁的。表達的力度不是手上的力度,有時越使勁越沒有力度,與使多大勁不一樣。力度,還有在結構上,要體現力度。</h1><h1>往里面畫,還要退出來看。</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示范的馬遠小品《月下賞梅圖》局部。</h1><h3><br></h3> <h1><b>2,臨倪瓚</b></h1> <h1>倪瓚山石用線不整,側鋒拼接而成,畫三四遍才開始有整的感覺,但用筆較清晰。</h1><h1>畫竹不是特別尖,很毛,不能光。</h1><h1>董源、倪瓚為何好,因為不混雜一起,畫山一層層,后一層不破壞前一層。</h1><h1>《林亭遠岫圖》</h1><h1>先畫下部樹,極淡墨一筆樹,然后淡墨雙勾,勾樹干從上往下畫,見筆痕。稍重墨提。 畫房子,淡墨干筆走線。畫山坡,淡墨干筆皴,出絲。 畫芭蕉樹,淡墨干筆蹭,用勁有痕;筆沾水再沾稍重墨,一筆墨皴擦芭蕉樹,濃淡有變化。畫上部山,先畫下面水線,山體淡墨干筆皴畫,筆根擦,稍重墨提結構處。不是一遍完,一遍完太簡單了,毛而不光。山頭有虛有實,一邊虛、一邊實。</h1><h1> 染:大筆沾水打濕畫面,不要太勻,稍干后,換筆淡墨重點提,不能染軟了,天也稍染,別點太多,要把握住了。原作比印刷版要淡。</h1><h1>皴法不能軟,要有力度,側鋒皴,虛的不皴太實了。不能有牛毛的感覺。</h1><h1>該圖為宋唯源大師示范倪瓚的《林亭遠岫圖》。</h1><h3><br></h3> <h1>不要烏氣太重,不潔氣,要有潔氣感。倪的畫,程序也不一樣。淡墨,干點,畫水、坡、石(大點筆),干凈,不能渾淖一片(重一點的墨提)又干凈又濕潤。一片烏氣不行,通常畫時都這樣,不能讓黑氣罩著。(淡墨畫樹形,兩棵樹三筆畫成,然后中墨提)。避免烏氣,慢慢體會。</h1><h1>中墨畫樹枝,樹干先抹一個,有的地方勾都不勾(點葉要慢,留痕)。形狀無所謂,高低,多少無所謂。</h1><h1>東西少,越少越豐富,不豐富就沒有意義了。不能畫的太簡單了,點,要有在上面揉兩下的感覺,每個點都不一樣,豐富一點(淡墨染一下)(淡墨畫形,稍重墨提勾)(重墨點苔,慢,停一會)。</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的示范畫。</h1> <h1>點,什么時候快、慢,什么時間放在那兒不動,都有講究。這樣,看起來干凈,烏氣不能太重。</h1><h1>學院派按眼睛、準確度訓練的,追求畫的怎么像。古人是手感訓練的,訓練方式不一樣。訓練的角度要變。剛才,倪瓚的樹,我兩個干筆條,沒有這樣畫的人,別著急,晃晃悠悠的。</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的示范畫。</h1> <h1>秋亭嘉樹圖,不能太濕,草房的線要清晰一些。</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的示范畫。</h1> <h1>(極淡墨畫形,中墨加強)分析筆墨效果,山不是干畫的,要根據經驗畫,看怎么出來的,先濕,再稍重墨加強。慢慢研究,豐富感怎么出來,程序是什么樣的,勾的是虛的,若實了,就有問題,應該怎么畫,要研究。</h1><h1>沒有人往下傳,通過整個畫面效果找到方法,看方法怎么樣。按常規畫,先勾再染,效果不對。等干后再有鼓立的加強。現在看,畫軟的,越畫越硬。(小筆寫字題款)干后重一點的墨加強,硬了很多(濃墨點苔)。</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的示范畫。</h1> <h1>淡樹不是畫上去的,不斷地彈點,細節上注意些。樹是孤立的,樹干在手上感覺需要實就實,虛就虛。淡墨都是干淡墨。</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示范叢樹的畫法。</h1> <h1>線別太實。極淡墨,畫的虛一點,石山、水線勾、皴、擦。</h1><h1>樹,虛畫干,畫枝,點葉。中間先一筆樹。虛的最不好畫。寫葉,干筆擦兩下。三棵樹左邊,稍重墨寫干、枝,點葉。整體樹葉擦。淡墨,左邊一棵樹,干、枝、葉,淡干筆擦,稍重墨寫葉。重墨畫小枯樹。重墨提下面石坡。</h1><h1>淡干墨畫上部山,皴擦畫遠山,勾皴擦,重墨提。</h1><h1>淡墨中部山,稍重墨提。</h1><h1>擦畫房子旁邊坡。淡墨染石,有痕。淡墨染遠山,擦染。淡墨染樹干,擦葉。</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示范臨倪瓚畫。</h1> <h1><b>3,臨王蒙</b></h1><h1><br></h1> <h3></h3><h3></h3><h3></h3><h3></h3><h3></h3><h1>王蒙是從李成過來的。</h1><h1>先干淡墨皴擦,皴擦完后加稍許濃墨調整。
同樣墨色,行筆快慢的不同,出現的效果就不一樣,薄厚、深淺、蒼潤等都各不相同。
毛筆鋒前有穎,自身有承受力,根據筆鋒材料軟硬試探其本身承受力,借力使力,力不得全出于肢體,筆鋒之力自當體會。
觀察分析筆墨,不能被印刷蒙蔽,拍照出來會呈現濃淡假象。因而須多看原作,使原作的感覺,烙印于腦海中。
王蒙畫樹先有一個大概方向,樹邊緣點完樹葉后要沿樹干走一筆,使樹干直,樹葉長在樹干上,但不能死,要有變化。王蒙點子有抖動,揉的動作,又圓又厚,和寫楷書時筆畫尾部要動一樣,起到加厚的作用。<br></h1><h1>臨王蒙《青卞隱居圖》</h1><h1><b>第一遍</b></h1><h1>勾皴擦點齊上。</h1><h1>勾時,虛線,感覺是淡了,實際不是淡。葉子,側鋒,長在主干上。樹形,可先點幾個點子,然后畫樹。依然是一個墨色。樹根的部分要強調,清四王的也是這樣,撐得住畫面。王蒙的點圓、方都有。到四王都規范了,不規范就很生動,四王太規范了。</h1><h1>畫水口,先把臺階的感覺找到,水口的形狀卡住,上面其它的亂畫都行。臺階水,一個臺階一個臺階的,臺階水不能平了,不能變成玄梯了。畫水口,先畫水線,再畫周圍石頭。畫水口認真些,剩下的可隨便畫。老先生先畫山,把水留出來,和古人不一樣了。應該先畫水,再畫山。</h1><h1>樹葉的點,要吃得住紙,沉著,充分接觸紙。</h1><h1>樹勾后不要等干,擦葉,長在一起了,點的不嚴格。</h1><h1>山頂頭虛點,不要點實,實了,就過了。下面的點要實。</h1><h1>這么強的山體,樹的墨要沉穩,立得住。</h1><h3></h3><h3></h3><h3></h3><h3></h3><h3></h3> <h1>該圖為唯源大師勾皴擦點第一遍局部畫面(下同)</h1> <h1></h1><h1><b>第二遍</b></h1><h1>寬筆濕墨復勾,目的是為了畫面厚重,不夠可以再來一遍,或者局部再來。</h1><h1>復勾,也算積墨,但不是那種多次積墨。如有時間再復勾,來兩遍差不多了。太復雜的來三遍。</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第二遍復勾的局部畫面(下同)。</h1> <h1><h1><b>第三遍</b></h1><h1>染。斗筆清水打濕,再以淡墨染,要見筆。一遍不夠打濕再染。目的是讓畫面更潤,并且更整體。</h1><h1>最后,再根據畫面進行調整,甚至一個亮點的去留都要經過推敲。</h1></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第三遍局部畫面(下同)。</h1> <h1>該圖為唯源大師示范的王蒙《青卞隱居圖》。</h1> <h1>臨王蒙的:筆還是太濕了,讓它干一點,要虛,小點筆,筆太大了空間空。特別干,不要上淡墨,有的畫面,印刷像濕的,實際是干筆。又松又脆,水少了不容易畫,個別地方有點淡墨。干筆畫形,勾、擦,有的地方濕墨,小筆濃墨畫樹、點苔。<br></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的示范畫。</h1> <h1>小筆干墨畫樹干,葉子要一組一組的,大形把住,然后再往下畫,嚴格不嚴格都沒有關系,有的地方可以非常草率,畫好樹枝,開始時把握住。這樣,畫出來是立體的,再畫別的,也吃不掉它。第二棵樹點葉也吃不了第一棵的。</h1><h1>點葉都有規則。水,有起筆,厚重一點,結實。水,不要畫成平行的,有個角度。</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的示范畫。</h1><h1><br></h1> <h1>中國畫有線的表達,要有線感。樹,點完后在樹干周圍要走一筆,樹干就是直線。</h1><h1>別太多,別過了。山、坡少少水,畫形,然后擦,再加一點筆。畫特別毛,小畫印的看起來弱。</h1><h1>以少勝多,像中國詩詞一樣,20多字,意境無窮,又快又達到效果。(重墨畫樹),這是一遍,還有一遍,稍重的墨,硬了,單純的、簡單的辦法操作。</h1><h1>樹也是,淡墨畫形,先不要畫特別規則的,先有一個大概方向。第二遍實的。第一遍還是起作用,方向,第二遍局部加強。</h1><h1>老先生從下往上畫。樹葉,介子點,頂部,左邊,右邊。樹邊緣點完樹葉后要沿樹干兩邊走一筆,使樹干直,樹葉長在樹干上,但不能死,要有變化。不是老先生都行,要破除迷信,他在教你,他都不會,教你太簡單了。</h1><h1>重墨樹的葉子,點子有抖動,揉的動作,又圓又厚,和寫楷書時筆畫尾部要動一樣,起到加厚的作用,而石濤則是馬蹄點,拍上去的,沈周的叫金剛杵,點子特別沉重。潘天壽、李苦禪打點多見于此。筆序有連續性。干下面還有一層,豐富,用干點墨蹭一下。第二遍扎實的線,第一遍留下,虛實把握。</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的示范畫。</h1> <h1>虛實,中國畫最難悟的東西,不是空間、遠近虛實,而是感覺上的虛實,特別重要。擦,擦虛了。第二棵樹的點,不像石濤的點,像馬蹄一樣,圓厚,動一下,不動就不圓。楷書,一橫,結束時頓一下,有厚度。點要抖一抖,點出效果不同。</h1><h1>樹兩邊直接各走一筆,下邊不動,樹干兩邊校死了,不要再往下走,再往下就死了。第三棵樹(右邊),點同第二棵樹,金剛桿,特別沉重。點的功力就看出多少年畫了,也是上邊左右來一筆,下邊也有。</h1><h1>干后,淡墨樹、淡墨葉,從實到虛都有了,單純、快捷,有生命。</h1><h1>芥子園是初級教科書,四王是高級教科書,鮮活了。電視里說中國畫不行了,用西方來改良,這是片面的。另一方面,他為什么討厭?你畫死了,最大功夫打進去,最大功夫打出來。中國畫不用發展,有人一下子畫到王蒙、黃公望,件件是國寶,是活的王蒙。打不進去的人才說要出來。沒有新舊,只有高低,只有好壞,沒有時代限制。</h1><h1>故宮里有兩個走廊里,有宋元明清,吳昌碩、齊白石的畫,齊白石的石頭像垃圾一樣,在傳統里面,你比這一般人高出一搭,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心理問題。齊白石的功力比吳昌碩差遠了。梅蘭芳出道時火的很,同時代的人說,他不算什么。時勢造英雄,齊白石就那樣,百年來的畫家,高出一籌。中國畫倒退到什么程度。</h1><h1>藝術,兩個部分,一是為大眾服務,但不是籠統都這樣,二是有一部分人要提高。寶塔尖的,精英研究,最后有一個標桿,做的最好。每個部分的人,每個階層的人都有自己的事,現在誰來發展。會寫生,傳統的東西沒有人干,年輕人不干,現在沒有人教你了,從年輕人到中年人,沒有人研究,失傳了。都能臨出來,但死了,不活。搞藝術,必須看懂它。</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的示范畫。</h1> <h1>(淡墨畫形,重點墨畫實線),筆尖加唾沫皴,看了毛,以為是干點的墨,實際上是濕點的,比干點還干,筆尖控制。干畫也能畫出來,但不大氣,與濕的效果不一樣,兩種感覺不同。</h1><h1>吮筆,知道水份多少合適,太涼水份大,不涼正好,不超不干,慢慢練這種感覺。還有筆觸,上筆,沙沙的感覺。</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的示范畫。</h1> <h1>要熟練,樹干畫法要有順逆感。不是老是一個方向畫,順著走,再逆回來。從下往上順著畫樹干(左側)右側逆著往回走。大概齊皴一下,不要太細。</h1><h1>要找到先后順序,樹枝先畫燕子,按規則辦。程序化很強,才能得心應手。一點點看不行,生機出不來,燕子從下往上長,一遍完了,再來一遍,補充。小枝干圓了變方,濕了變干,枝在前面變一下,加強一點,前后關系。</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的示范畫。</h1> <h1>樹干,順上逆下,開始不要太細,后面再補上加強一下。</h1><h1>圖為唯源大師的示范畫。</h1> <h1>根很重要,扎下去,要不變得混亂不堪。樹要勾的輕松一些。我們是學東西,不是做假畫,畫出大形就行了。</h1><h1>樹葉,大混點,慢點畫,葉子一筆一筆連著走。筆上墨用完再蘸,不要一會蘸一下,讓紙把墨吸進去。第一層重的,第二層淡的,雖然淡,但沉重,速度問題,速度沉實,不著急,一點一點的。(淡墨染一下),不要一片亂,要很清晰,每個部分都要到位。不能懵,要理解到底怎么回事。</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的示范畫。</h1> <h1>要注意整體,不像西畫要求準確,中國畫不要求準確。</h1><h1>不是一大片的東西,有的地方要加強,整體調整,有出有進,不是一大片散的。改了以后出出進進感覺。如石頭,突出部分加強,不要畫平,讓它有起伏的。石頭不是平的,讓它鼓起來,有凹凸感,不能一片灰,沒有起伏。</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在學員畫上作部分調整,效果非常好,立體感躍然可見。</h1> <h1>注意立體感。山石跟樹干不一樣,立體感弱化。立體感是什么東西,怎么理解呢?出來的線,立的,不是爬在地上,先記住這個詞。</h1><h1>很難說立體感是什么東西,如圖,下面這條線有立體感,上面的沒有。</h1> <h1>如圖,下面的線與中間線比較,下面的線有立體感;中間的線與上面的線比較,中間的線有立體感。從書法上解決,畫,一開始,都對,但立體感出不來,畫多了,比例上去了,有東西了,才知道立體感。如水,也有立體感,記住立體感,慢慢悟,那幾條線,感覺都不一樣。</h1> <h1>不要畫的太實了,勾的不要太實,石頭都一樣,別太實,虛實度不夠。(干濃墨畫干,第二遍加強,出枝,枝、干,一塊從上往下走,吮墨接著畫,蘸墨,第二筆),樹的特點,不是清楚,蒼茫的感覺。(第二棵樹,葉,細筆),勾葉,雖細但強勁,強勁感。畫石,抹、擦出形,左山也是,干墨擦,稍重墨加強,右石,第二遍加強,小筆,稍重墨,勾輪廓線。亮而不光,不能水乎乎的。左樹,形出來后,小筆細畫。小筆,濃點墨加強左山。干濃墨點樹苔,淡墨染樹及樹葉,染,擦右石,水擦右石。染左邊,樹、坡,有擦痕,左山,擦染,水擦一遍。遠山,淡水染,沉重,來回搓,沉實。</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的示范畫。</h1> <h1>點再注意一點,不能雜亂。一層層水,感覺得有,找到水的感覺。左部分水中石,一層水一層水往下流著。</h1><h1>樹點子與石有區別,大了(慢慢點,讓墨吸進去),樹,有實有虛(淡墨染,大點筆,坡上、水上,沿線上下擦。小筆濃墨畫草),說精致要極為精致。特別簡單的東西,畫的時候它不簡單,草都染一下。</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的示范畫。</h1> <h1>程序要先弄對了。(遠山,極淡墨畫形,稍濃點墨加強山頂)研的墨能占住。先看程序,先畫什么,再畫什么,慢慢熟悉了(極淡墨畫云、山坡),簡便的方式,達到那樣的效果。(稍重點墨加強下面的部分。小筆中、干墨畫房),線不要畫成工筆線(中墨加強山坡)。過去,老先生先畫邊,我覺得不對,先畫水,才有神氣(淡墨畫石,中墨加強一下樹。(淡墨加遠山)。</h1><h1>每幅畫都不一樣,我畫時也得先分析(中墨畫坡上樹,極淡墨畫云)。稍干后再畫,濃點墨畫樹葉、樹干、樹枝。第二遍,淡的還起作用,厚重感,染后更充實一些。線與墨對比,特別微妙,很有意思,太干了,味道不一樣。</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的示范畫。</h1> <h1>臨王蒙所有畫都參考太白山圖。淡墨太多,不要太多的淡墨。調墨,就是一個色,畫到底(淡墨畫形,一個色),不要一會濃,一會淡,看太白山圖,一個色不變(吮墨,接著畫,勾山體,沒有墨色變化),后面拿淡墨一走,效果更好,不要太多皴法(畫樹點葉),明朝的樹很粗壯,一直在一個墨色里,沒有變化,靠虛實把濃淡體現出來,靠手感(點苔也是這個色)。靠手感出來的虛實比墨色出來的虛實更高級。它也在積墨,一遍遍的,干后再畫它就是積墨了。全靠線,畫一遍還是這個墨色再一遍,積墨。這棵樹,點是新的,加在上面,就豐富了。樹原來很淺,又加一層,厚實了。線又加一層,特別渾茫。把該留的留出來,然后等著附加,墨色沒變化。積墨調整深淺,皴擦,全部去掉,沒有。</h1><h1>受宋人影響,宋人一邊勾一邊染,那時皴法還沒有完善,一直在勾,古仆大方,不像前面兩張復雜,但很大方。(大筆染,水染山頂,下面略加墨色。染,淡墨在加強處加強,染后用宣紙洇一下)。</h1><h1>我的畫法和別人全不一樣。范寬,外面輪廓線,里面很細,現在美院臨的時候把外面線吃掉了。在這個基礎上,接著勾,再干一點更好,這層樹虛的很多,延續宋人的概念,沒有皴擦,很單純。里面虛筆全出來了,在濕的上面虛很豐富,不像那個染法,沒有筆痕,這里面有筆觸,不是染,而是勾畫。</h1><h1>單臨它臨不岀來,元人從宋人那過來的,研究它,不然不知道怎么回事。</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的示范畫。</h1> <h1>剛才一遍勾,很干,現在已經變得很濕潤了。石上的線,又見底又虛,方法不對,老虛不下來,一有筆,就有實,變成一個容易的方法,復雜的畫,變成容易的操作。</h1><h1>油畫,看起來復雜,操作起來特別簡練,中國油畫,一畫幾個月,肯定不對。畫,特別復雜,累。工筆,特別單純,畫時特別高興才可,現在越來越累,操作不能特別累。特別累,一定是不對的。一定要讓自己愉悅起來。</h1><h1>原來,我臨王蒙,特別累。覺得不對,從宋人來的,怎么畫,很清晰地操作。有時間就往上畫,跟玩一樣,一遍一遍,有時間就往上畫。如何能把畫虛,只有虛,才能有特別大的空間感,才能打動人。在一個虛的把握上,全部實了,意義不大了,讓它回味無窮,全在虛的把握上。</h1><h1>花鳥、工筆也一樣,有虛的部分。日本人對虛的把握得很好。書法也有虛的感覺。把虛掌握好是不容易的事,掌握好了,不是大家,成大師了。有時間就畫,沒有時間就算。方法不一定正確,知道這個就是了,基本都是勾,沒有皴擦。有積墨,又要虛,又快?,又過癮。</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示范畫的局部。</h1> <h1>臨王蒙的,要臨太白山圖,該圖囊括了他的基本技法。<br></h1><h1>山坡要有線感,不要變成面,山水畫可以提一下,畫完后稍為調整一下,各個部分不要貼在一起。點苔,干后點,不要太濕。</h1><h1>該圖即為王蒙的太白山圖(局部)。</h1><h1><br></h1> <h1>王蒙的,都是一個墨色。樹干、葉等,筆干些,濃淡用筆控制。墨色,看起來有変化,實際上沒有,就是焦墨。一個顏色勾好了,也很困難,空間關系不好掌握。芥子園可以用這個方法臨,芥子園都是實的,這兒有虛的。焦墨也有點筆,往上加。焦墨表現力不如濃淡墨豐富,但用焦墨畫好了也很豐富。筆上沒有墨了沾一下墨再畫就有空間了,無意識的東西,基本上無意識。沾墨一個變化,手里還有一個變化。看似有淡墨,實際沒有,用手控制,一虛就是淡墨。到博物館看原作,印在腦子里,范本只是作個參考。都是在勾,勾時有不立起的線,有立起的線。筆里沒有皴法,全是勾的,繼承唐人,要求線的質量。樹葉范圍用點給形,然后再畫。勾點染,沒有皴。</h1><h1>要看到出處,書法篆刻也是一樣。</h1><h1>墨色變化完全靠手的変化。</h1><h1>有的地方石頭沒有立體感,但后畫的樹跑到前面來了,就有立體感了。復加,復筆就厚了。</h1><h1>在輕松愉悅的狀態下畫畫,不管畫什么,如果沒有快樂感就不對了,你自己出了問題。</h1><h1>點有虛實。畫完是硬的,全是中鋒。速度上不去,就沒有什么意思。</h1><h1>染色,赭石,先把最亮的地方染上,花青也是一樣。臨摹不是復制,形無所謂。注意冷暖關系,不要露白紙。</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的示范畫。</h1> <h1><b>4,臨黃公望</b></h1> <h1>富春山居圖示范</h1><h1>很寫意,虛幻(淡墨畫形,石內底部往上皴,小筆重點墨,加強山、樹,重點墨點苔。淡墨畫水面,有快有慢,淡墨畫遠山)。遠山,筆墨里面有條線,變成兩重山,特別清晰,一下畫完了不清晰(遠山,淡墨下一筆,山頂,走筆時慢一點,成山形)。</h1><h1>臨《富春山居圖》,皴法不能太平。</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的示范畫。</h1> <h1>黃公望的山,不是一個平面,而是立起來的,轉到后面去了,立體感得出來。先勾形,淡墨皴擦,稍重墨點。濕染,見筆痕。樹不要畫的單純、都一樣。整個畫面不要太重。</h1><h1>樹葉,一筆一筆,要扎實。</h1><h1>每一筆,要清楚,勾皴點染,都要清楚。不要抹,不能模糊了。樹葉,一筆一筆的,筆痕留在那兒,筆痕能看見。</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示范的立體山形。</h1> <h1>富春山居圖</h1><h1>扁筆,淡,勾形,邊勾邊皴邊擦,邊重墨提,局部加厚。不特別拘泥于形狀。藝術隨心所欲。皴,有的從上往下,有的從下往上。是先勾后皴,沒有辦法說。</h1><h1>虛的地方手法得變,沒有固定的套路。虛的地方沒有勾,就皴擦,活的,虛的地方線很虛,看不出來什么線。</h1><h1>遠山,干淡筆擦。</h1><h1>主要把石頭弄鼓了就行了,十八皴是故弄玄虛,沒有感覺,學過來也沒有用。</h1><h1>畫,沒有盤子的事,上色要盤子。最難畫的是好像有又沒有,看不出來。</h1><h1>畫樹,扁筆畫干。樹干前后關系,位置不一樣。</h1><h1>點,實的要實,虛的地方不要太實。不管它復雜不復雜,重要的是感覺與自然溶合。</h1><h1>染,大筆清水濕畫,不一定均勻。然后換筆淡墨提點染,見筆觸。</h1><h1>染色,沒有那么多顏色,就是赭石花青。太實了,含不進東西。有規律的,別楞臨,楞畫不行。別看大寫意,精致是要找到,變化多。</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的示范畫。</h1> <h1><b>臨黃公望畫像</b></h1><h1>極淡墨輕勾頭形。重干墨寫身形左邊衣服、手、如意。</h1><h1>重干墨畫鼻子、嘴、極細線胡須。</h1><h1>淡墨定點畫眼、眉、眼帶、臉輪廓、耳朵。頭頂先點定位,頭頂。稍重墨發髻。</h1><h1>小筆稍濃墨勾胡須、頭發。重墨眼。</h1><h1>臨題款。</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示范的臨黃公望畫像。</h1> <h1><b>5,臨吳鎮</b></h1> <h1>淡墨勾形,并皴,不是一遍完,積墨,一遍就簡單了,先淡墨,再重一點的墨,墨要調勻,干后點苔點、樹葉,苔點和樹葉不一樣。</h1><h1>古人不著急,畫著就干別的事情,然后再畫。草是先濃的,還有一層淡的。畫出有刺、毛,不是光滑的,行筆有如蠶吃桑的聲音。</h1><h1>臨吳鎮的秋江漁隱</h1><h1>草和樹葉還要努力,越小的地方,點的要厚。局部不能軟,要有勁,書法還得過。草,不能弱;松針也不能弱,手得有勁,從書法過來的。</h1><h1>染要重一些,皴擦盡量再重一點,下面的水被樹擋上了,不要畫。上面的水口要窄一點。勾皴點染毎步有每步的作用,不能簡單化,染要到勾線邊緣,要有膽量。染后水才亮。</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的示范畫。</h1><h1><br></h1> <h1>畫東西不要太抹,是勾出來的,要有勾的感覺,撇線可以抹,要有立體感。染法也不是抹,要有力度,介子點,有主有次。</h1><h1>筆是立起來的,抹,沒有筆尖的事。勾出來的草,用指間彈性勾出(草一叢叢的),有筆鋒的感覺在上面,要復習一下蘭竹,花鳥、山水不能單純地分開。(染時,要有筆觸),草后面要染一下,要有立體感。(樹葉,要有淡的),立體感慢慢體會。</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的示范畫。</h1> <h1>臨吳鎮的漁父圖</h1><h1>他勾的比較虛,淡干墨,很慢,一點,一橫,一勾,一撇,跟寫字一樣。稍重墨畫草,都在寫字。</h1><h1>淡墨染,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了,好的東西都是特別簡單。用筆用的很重,不用畫多,很單純,很簡單,但效果很好。該圖為唯源大師的示范畫。</h1> <h1>點,不能隨意。遠坡,兩筆,極淡墨,讓它很結實,不能忽略遠處的東西,一筆一筆,都很結實。示范題款,淡點墨,點樹草。</h1><h1>圖為唯源大師的示范畫。</h1> <h1>宋元的東西,基本都是線,水口也是,線勾出來的,別畫的太實。干淡墨畫形,大概齊勾出來,然后再收拾。皴山,扁筆,先沾墨再沾水,側鋒皴。水分比明清小得很多。線,附著在上面,局部收拾,點苔,點要穩重,不能像勾時那么快。水線,一遍成功。有的線,稍重墨加重。<br></h1><h1>換筆,濕染,破墨再皴。加厚的部分,看似沒有東西,窩里加的厚,感覺又簡單又輕松,厚在窩里,整個就厚起來。如全加厚了就笨了。</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在學員作業上作部分修改。</h1> <h1>竹子難畫,尤其向上長的竹子更難畫。</h1><h1><h1>竹子,控制力,出筆行筆,收筆三個動作,解決墨法。</h1><h1>菊花點,葉子。</h1><h1>山水,樹,梅出枝,當今沒有好的出枝。出枝好看,中間如何交叉。</h1><h1>山水、花鳥,不應該分,國畫就是國畫班。四君子是基礎。</h1></h1><h1>竹葉,一組一組弄好了,兩、三筆,一筆破。葉架肩上再來兩筆或三筆。再畫枝,加淡葉。畫葉運筆要快。加葉,破壞有序的。</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示范的吳鎮竹。</h1> <h1>扁筆畫枝。畫葉,淡墨畫石,右邊枯梅。換筆,稍淡墨畫干,稍重墨提干,畫枝。重墨加葉和蘭草。點金菊。淡墨皴擦石。畫竹是基礎課。</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示范的吳鎮竹。</h1> <h1>淡墨扁筆畫竹枝,剛勁有力,還有彈性。稍重墨畫竹葉,行筆要快。特別簡單,畫起來特別難。</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示范的吳鎮竹。</h1> <h1>稍重墨畫枝,連貫性。運筆快,有力畫竹葉。稍大筆,扁,淡墨,穩步從上往下,再從下往上畫竹桿,一節一節的,畫竹節。畫坡,點苔,極淡墨擦染坡。</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示范的吳鎮竹。</h1> <h1>淡墨畫枝,從右上往左下。重點墨畫竹葉。淡墨畫石,行筆快,剛勁有力。點菊。這個點,點好了,全國沒有幾個,各大美院都找不出來。不說點成吳鎮,點成我這樣也沒有。</h1><h1>元人的東西還是皮紙畫。</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示范的吳鎮竹。</h1> <h1>竹干是通暢的,可先一虛筆走形,感覺上要有,不一定畫,操作上還是幾筆上去。淡墨出細枝,濃墨寫葉。要通暢。</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示范畫竹。</h1> <h1>從上左往右下畫枝,重墨葉,行筆要利索。</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示范畫竹。</h1> <h1>中墨寫枝,寫葉有濃有淡。不能太干,竹子太干不滋潤。</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示范的吳鎮竹。</h1> <h1>中墨往上寫枝,寫葉利索、連貫。</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的示范畫。</h1> <h1><b>示范《洞庭漁隱圖》</b><br></h1><h1><b>第一遍</b></h1><h1>先畫上部。淡墨畫山,有書寫感。邊勾邊皴,書寫感結實。大概齊形狀有就行了,不一定那么刻意。稍重墨勾,稍淡墨皴。勾皴干筆淡墨。</h1><h1>山坡水線,平拖筆。皴,一筆一筆的。</h1><h1>要懂畫才能畫畫,皴到位。</h1><h1>重墨點,柔一點,又圓又厚,與石濤不一樣。雜樹寫葉,雜樹和混點不一樣,追求沉重感。</h1><h1>下部分樹,用淡點定位,用手比劃樹位置。極淡墨干筆,一筆定樹桿。淡墨,梅花點寫枝、干,運筆有力,將枝形畫出。稍重墨提枝、干。沾唾沫皴。</h1><h1>淡點定松針范圍。干筆重點墨寫松針,稍扁筆側鋒,從外往里,有濃有淡。最好是研墨,李可染都是研墨。左邊直樹從上往下畫,技法同右樹。加重墨提干。第三棵斜樹,技法同上。</h1><h1>淡墨復勾松針,加邊緣淡松針。不著急,按程序走,加一層,厚重多了,再一染就更厚重。上部分山,先放在那兒,還有一遍。松針,復勾用淡墨,重墨再上去就贓了。也有松針勾一遍的,材料不一樣。</h1><h1>把住程序,就不會慌張,沒有慌張這一說,心里有譜。</h1><h1>斜樹寫葉,重墨干筆。</h1><h1>一看點的點就知道學多久了。</h1><h1>樹下坡,淡墨干筆勾皴擦。重墨點,別著急看效果。沒有程序就失控了,別讓失控,按程序走。</h1><h1>點,表達植被,另外分清層次,還有補救錯誤,不好看的,給點一下,就沒了。</h1><h1>質感很重要,鐵有鐵的質感,木頭有木頭的質感,石頭質感、土地質感都不一樣。同樣是衣服,綢子有綢子的感覺,棉的要畫出棉的質感。</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示范的《洞庭漁隱圖》第一遍。主要是勾皴擦點齊上。</h1> <h1><b>第二遍</b></h1><h1>重點墨畫草,從根往右上、左上推,握筆下一點,一組一組的,練習多了不悚。懂了,畫才有意思,才有追求。</h1><h1>淡墨,加點,可搭搭搭、搭搭,有節奏感。重點墨提。淡墨加皴。淡墨提草。淡墨加下部樹葉,提樹干。</h1><h1>草是一組一組的,不是一大片。</h1><h1>樹下坡加淡點、加皴擦。</h1><h1>小筆干墨畫人、船,先畫人,桿子顫筆。船線壓、提。淡墨提染人頭和船梆。</h1><h1><b>第三遍</b></h1><h1><b>染</b></h1><h1>斗筆沾清水打濕畫面,不均勻。淡墨趁未干提見筆痕。慢一點,細心收拾,包括水坡,水坡畫好幾遍,厚重。提草根部。有時間還可以往上染。</h1><h1>染下部分。同樣非均勻打濕。</h1><h1>現在臨摹強調像,像,不是目的,墨的韻質這是重要的。像不像一點不重要。</h1><h1>斗筆,極淡墨染松針和背景,跳著染,視畫面,有橫有豎。</h1><h1>淡墨染松針,別著急,按程序走,不會慌。</h1><h1>染樹葉,提染樹干。紙稍干,再收拾。擦染,前面畫的都在起作用。</h1><h1>朦朦朧朧的,質感好,渾茫,不要簡單化。</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示范的吳鎮《洞庭漁隱圖》。</h1> <h1><b>臨吳鎮《中山圖》</b></h1><h1>不要有烏氣,水的把握、墨的把握,要注意筆墨控制。</h1><h1>示范局部:樹,扁筆、重墨,往上生長,很結實。點葉,有快有慢,有水大水小,有濃有淡。樹一棵棵畫,一叢叢畫。</h1><h1>淡墨畫山形,勾皴,重墨點樹、苔。</h1><h1>古人東西很簡單,理解不夠覺得很麻煩,不知程序就特別困難。</h1><h1>極淡墨收拾樹,加樹。樹干兩邊各走一筆,要有空氣感,不能死。</h1><h1>極淡墨遠山,沾水擦染。</h1><h1>筆別太濕,要干的,濃淡都要干的。有實線有虛線,鼓起來了。細收拾。</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示范吳鎮的《中山圖》(局部)。</h1> <h1><b>6,臨元趙雍</b></h1> <h1>調足夠的灰墨,一個顏色畫,調好,稍為多一點。</h1><h1>(畫樹,從上到下,邊勾邊皴),一個色不變,不要太花了。(另一棵樹,極淡墨點葉,坡,勾線,上下擦,小筆畫松枝)。山水與花鳥不一樣,不是來回調。(加重提,小筆畫松針,稍濃墨,先上面的幾筆從外向內,左和右的從內向外)。</h1><h1>筆上的墨,嚴格區分,灰就是灰,重墨就是重墨,不要來回調,分筆。(中筆灰墨畫山從下畫起,往上走),含水量,水份變化、壓力變化,深淺有変化,別老調。(邊勾邊擦,小筆濃點墨點苔,小中筆畫石,邊勾邊皴,中筆淡墨染樹,有痕,染石)。不像花鳥,濃淡來回調,一個顏色就是一個顏色。(遠山,淡墨一筆。松針,中心染。大筆蘸水染樹和山重點處)。</h1><h1>該圖為唯源大師示范畫。</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轮台县|
寿光市|
上饶市|
锡林郭勒盟|
涞水县|
佛教|
盱眙县|
清水县|
临漳县|
汶上县|
朝阳市|
兴化市|
三明市|
江陵县|
长顺县|
兰州市|
平安县|
南投县|
贡山|
邢台市|
淳化县|
喀什市|
裕民县|
丹棱县|
阳山县|
西平县|
商河县|
抚顺市|
高平市|
若羌县|
洪江市|
浦江县|
襄汾县|
清水县|
德庆县|
上高县|
贺兰县|
临桂县|
平湖市|
斗六市|
临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