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應是出自并州的士族家庭,本文不再贅述。正是因為呂布出身士族,才有可能接受過較好的文化教育,從而在本州擔任刺史丁原的主簿。主簿,是在特定的軍政機關里掌管文件、檔案等文字材料的重要幕僚,據《三國志·賈逵傳》載,曹操死后,曹彰曾向丞相主簿賈逵索要丞相印綬,可見主簿還負責保管印章,很可能還有審核、簽發文件的職能,其地位作用基本相當于現在的秘書(長)或辦公室主任。 主簿既然是專門負責文字材料的職位,其人選自然應該是文字功底了得。丁原選擇呂布擔任主簿,很明顯看中并不是呂布的“驍武”,而是呂布善于搞文字材料的寫作能力。所以說,呂布實在是漢末三國時期難得的文武全才。 光是這樣說,可能有的讀者還不太相信呂布能寫得一手好文章。那我們今天就來試試賞析幾段呂布的文字作品。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呂布生前并未出版個人文集,他的文字作品大多已經佚失,只有《三國志》的引注中引用了呂布的一些書信作品(有的僅是片段),才使這些作品得以流傳后世。即使如此,我們還是能夠從這些書信作品的只言片語中領略到呂布老師嚴密的邏輯思維和高超的文字表達能力。 【原文】 臣本當迎大駕,知曹操忠孝,奉迎都許。臣前與操交兵,今操保傅陛下,臣為外將,欲以兵自隨,恐有嫌疑。是以待罪徐州,進退未敢自寧。 【賞析】 本文寫作于建安二年(197年)。袁術僭號稱帝后,欲結呂布為援,主動提出聯姻,讓其兒子迎娶呂布之女。呂布本已答應,但在陳珪的勸說下,追回女兒,與袁術斷交,轉而向曹操示好。曹操當時已挾天子以令諸侯,代表著東漢唯一合法政府,呂布向曹操示好,也就意味著歸順朝廷。因此曹操以漢獻帝的名義,拜呂布為左將軍,封平陶侯。于是呂布派陳登去許都覲見漢獻帝,上表謝恩。本文即呂布派陳登呈上漢獻帝的表章。 本文第一句“臣本當迎大駕”,看似有點馬后炮,其實大有深意。漢獻帝劉協和董卓淵源很深,在劉協剛出生不久,劉協之母王美人就被何皇后害死,劉協是由董太后養大的,世稱“董侯”。而董太后則是董卓的遠房親戚。因此,董卓執政后即擁立劉協為帝,可以說是順理成章。也正是因為這樣,在以袁紹為首的關東諸侯眼里,漢少帝才是正統合法的皇帝,漢獻帝不過是董卓所立的“偽帝”。在漢獻帝流落遭難時,袁紹等人根本不考慮去迎立漢獻帝,原因主要乃是在此。而呂布在殺死董卓之后沒有廢黜與董卓關系密切的漢獻帝,可以說是對漢獻帝有再度擁立之功。 呂布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并未急吼吼地吹噓自己當年對漢獻帝的功勞,而是只用一句輕描淡寫的“臣本當迎大駕”,其實是暗中提醒漢獻帝,我當年曾為你立下功勞,論關系我比曹操更親,在表達了遺憾、道歉、謝罪等意思的同時,實際上是在和漢獻帝拉關系、套近乎。 但接下來,呂布話鋒一轉,指出“今操保傅陛下,臣為外將,欲以兵自隨,恐有嫌疑”,解釋了此前自己之所以不“歸順”朝廷的原因,委婉地表達出他作為“外將”依然具有“欲以兵自隨”的意圖,至今仍然是忠于漢獻帝朝廷的。 最后,呂布又解釋了自己現在占據徐州,其實是“待罪”,是“進退未敢自寧”,仍有報效朝廷之心,并非割據一方反叛朝廷?!按铩币辉~用得很好,“待罪”最早出自《史記·季布列傳》,是官員對自己擔任一定職務的謙辭,意思是自己能力不足,在此職位上遲早會犯下錯誤而被治罪。呂布能夠在表章中熟練準確地使用這個詞,說明呂布是讀過《史記》的。在東漢時期,《史記》的主要內容是“近代史”,還不算是非常經典的史書,呂布能夠讀過《史記》,在當時應該算是文化程度很高、閱讀范圍非常廣泛的高級知識分子。 此外,呂布還在表章之中稱贊曹操“忠孝”、“保傅陛下”。因為呂布深知,當時漢獻帝朝廷的尚書令是荀彧,這一表章在送到漢獻帝手上之前,必經荀彧之手,所以這一表章表面上是給漢獻帝看,其實更主要是給荀彧看,也就是給曹操看。呂布對這一點心如明鏡,沒有忘記在有意無意之間透露出對曹操的贊許。這說明,呂布在寫材料的時候,思路非常清晰,考慮問題也很周全,不愧是公文老手。 有的讀者可能會說,這些文字作品有可能不是呂布親自所寫,而是呂布手下文吏代筆,這些作品寫得再好,也不能代表呂布本人的寫作水平。但是,這種可能性不大。 【原文】 布獲罪之人,分為誅首,手命慰勞,厚見褒獎,重見購捕袁術等詔書,布當以命為效。 【賞析】 本文與《上書獻帝》寫于同一時期。呂布在派陳登上表漢獻帝的同時,也讓陳登給曹操帶去了親筆私信。本文即呂布寫給曹操的書信,因為只有一句話,所以可能只是片段。 雖然只有一句話,但呂布至少表達了四層意思: 第一,對曹操不計前嫌、答應聯盟、并為其安排官職爵位表示感謝。所謂“獲罪之人,分為誅首”,當然是自謙之詞,呂布這樣自謙,既是請求諒解,也是表示感謝。 第二,呂布自稱“以命為效”,實質是承認在其與曹操的聯盟中,曹操是居于領導地位,而自己是居于從屬地位的。這既符合曹操當時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客觀實際,也符合漢朝傳統的政治體制,因為當時曹操官至司空,是執掌朝政的三公之一,而呂布新任位比九卿的左將軍,在體制上理應接受三公的領導。 第三,呂布通過自述其“重見購捕袁術等詔書”,旨在強調其與曹操目標一致,有共同的敵人——袁術。 第四,呂布之所以要提到曹操利用漢獻帝朝廷發出的“購捕袁術等詔書”(“購捕”即懸賞通緝之意),是在暗示曹操,如果他能打敗袁術,希望曹操能夠給予更多的獎賞,其實是在和曹操討價還價。 你看,呂布總是能夠用最少、最精煉的語言,表達出最多、最豐富的含義,這種惜墨如金、言簡意賅又能抓住重點、直擊要害的遣詞造句能力,實在是絲毫不亞于他“轅門射戟”的高超武藝。 【原文】 二將軍拔大駕來東,有元功于國,當書勛竹帛,萬世不朽。今袁術造逆,當共誅討,奈何與賊臣還共伐布?布有殺董卓之功,與二將軍俱為功臣,可因今共擊破術,建功于天下,此時不可失也。 【賞析】 本文寫于建安二年(197年)五月。韓暹、楊奉本為白波軍將領,后歸降李傕,在李傕、郭汜之亂時,保護漢獻帝東歸,有護駕之功。曹操迎立漢獻帝后,韓暹、楊奉難逃投奔袁術。曹操曾問董昭:“楊奉近在梁耳,聞其兵精,得無為孤累乎?”連曹操都對楊奉的軍隊戰斗力給予高度評價,可見其有一定的軍事實力。韓暹、楊奉投奔袁術后,成為袁術經略淮北的重要力量。在袁術稱帝、呂布與袁術斷交之際,袁術派大將張勛會合韓暹、楊奉,聯兵北上徐州攻打呂布。呂布用陳珪之計,寫信給韓暹、楊奉,試圖將韓暹、楊奉從袁術陣營中分化出來。本文即呂布于此時寫給韓暹、楊奉的書信。 呂布在這封信里,依然是邏輯縝密、層次分明的文風: 首先,呂布對韓暹、楊奉的護駕之功表示極高的肯定和贊揚。韓暹、楊奉出身于白波軍,在時人眼里只不過是一介“賊帥”。他們因緣際會,救了漢獻帝,成為護駕功臣,韓暹曾被命為大將軍、楊奉曾被命為車騎將軍,一度躋身于公卿之列,登上人生巔峰。這件事情足夠他們吹一輩子了。呂布投其所好,先稱贊他們最引以為豪的事情,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爭取他們的認同,為他們接受自己將要闡述的觀點打下基礎,這一入手之處就很見高明。 其次,呂布稱贊韓暹、楊奉,有兩個目的。一是突出韓、楊二人的功臣地位,將他們與袁術的僭逆行為形成鮮明對照,為下文分化兩者關系做鋪墊;二是同時炫耀自己曾經的誅殺董卓之功,將自己與韓暹、楊奉相并列,通過強調雙方同為國家功臣的共同點,點明雙方具有堅實的合作基礎。 第三,指出雙方合作的目標,是“共擊破術,建功于天下”。這一目標其實有具體的內容,只不過因為上不了臺面,呂布沒有在信里寫得那么明白。《三國志·呂布傳》載,“布用珪策,遣人說暹、奉,使與己并力共擊術軍,軍資所有,悉許暹、奉。”呂布真正打動韓暹、楊奉二人的,其實用的是袁術的軍資。袁術向有豪俠之風,出手闊綽,用錢大手大腳,卻不善理財,到后期財政趨于吃緊,能夠給予韓暹、楊奉的好處已經不多。呂布巧妙設計,借花獻佛,以袁術的軍用物資作誘餌,用于策反韓暹、楊奉。但呂布肯定不可能把這些交易的內容寫在明面上,而是用春秋筆法,將背信棄義的利益交換說成是“建功于天下”,又暗示“此時不可失也”,頗見無利不爭的政治家風范,甚至還帶有一點冷幽默。 實惠的利益,加上動聽的說辭,呂布最終成功說服韓暹、楊奉倒戈,大破張勛,挫敗了袁術稱帝后的氣焰,在徐州站穩了腳跟。 【原文】 足下恃軍強盛,常言猛將武士,欲相吞滅,每抑止之耳!布雖無勇,虎步淮南,一時之閑,足下鼠竄壽春,無出頭者。猛將武士,為悉何在?足下喜為大言,以誣天下,天下之人,安可盡誣?古者兵交,使在其間,造策者非布先唱也。相去不遠,可復相聞。 【賞析】 本文寫于建安二年(197年)五月。時間上緊接著上一篇《與韓暹楊奉書》。呂布策反韓暹、楊奉,大敗張勛后,袁術親自率領步騎五千,與呂布隔淮水對峙。袁術色厲內荏,雖在淮水南岸耀武揚威,其實不敢渡河進攻。呂布身經百戰的一代名將,一眼就看穿了袁術的老底。他讓手下軍士在淮水北岸盡情地大聲笑罵袁術,同時給袁術送去了一封信,即本文。 與前面幾篇較為嚴肅的正式公文相比,本文可以說是一篇戲謔小品。全文每一句話都是在嘲笑、諷刺袁術。呂布先是列出袁術經常說的大話,“常言猛將武士,欲相吞滅,每抑止之耳!”原來袁術經常自夸手下猛將武士如云,吞滅天下不是問題,只是因為袁術時常抑止他們,不讓他們發力,才使得天下并未被袁術一人所吞。這話荒唐無稽,貽笑大方,但結合袁術平時的江湖游俠作風,說出這樣的大話也不是不可能。 緊接著,呂布雖然謙稱自己“無勇”,但又自夸“虎步淮南”,將打敗張勛的戰績夸大為“足下鼠竄壽春,無出頭者”,結合前面所說的“無勇”,實際上是把袁術貶得一文不值。再結合前面袁術所說的大話,呂布質問“猛將武士,為悉何在?”那更是鞭撻反諷,將袁術黒得體無完膚。 呂布還用一副認真臉,揭露袁術的毛病“足下喜為大言,以誣天下”(“誣”是欺騙的意思),然后又指出“天下之人,安可盡誣?”字里行間,充滿著對袁術的不屑與鄙視。透過手里的信箋,袁術大概可以看到呂布豎著中指的樣子。 最后,呂布很貼心地考慮到了送信之人的安全問題,他告誡袁術“古者兵交,使在其間”,意思和后來人們常說的“兩國交兵,不斬來使”是一個意思,叫袁術不要為難使者。因為兩軍相去不遠,你還可以回信給我,讓這個送信的使者帶回來給我嘛!讀到這里,袁術仿佛又聽到了呂布杠鈴般的爽朗笑聲“呵呵呵呵呵”。 雖然呂布的信里沒有表情包,但是感覺他寫的每一句話都自帶表情包,有的還帶真人發聲效果。寫信寫到這樣的水平,太讓人服氣了! 【原文】 天下舉兵,本以誅董卓耳。布殺卓來詣關東,欲求兵西迎大駕,光復洛京,諸將自還相攻,莫肯念國。布,五原人也,去徐州五千馀里,乃在天西北角,今不來共爭天東南之地。莒與下邳,相去不遠,宜當共通。君如自遂,以為郡郡作帝,縣縣自王也!昔樂毅攻齊,呼吸下齊七十馀城,唯莒、即墨二城不下,所以然者,中有田單故也。布雖非樂毅,君亦非田單,可取布書,與智者詳共議之。 【賞析】 本文寫作時間不詳,大約是在上一篇《留書與袁術》之后。呂布和曹操聯盟,又打敗了袁術,在徐州已經站穩腳跟。但呂布以客軍入主徐州,兵力又很有限,實際無法控制徐州全境?!逗鬂h書·呂布傳》記載呂布與袁術交戰時,“布時兵有三千,馬四百匹”,這樣的兵力,能夠守住下邳郡及其下轄的十六個縣就已經很不錯了。當時徐州的瑯琊王國(相當于郡,屬州管轄)就不在呂布的控制之下。于是,呂布挾戰勝袁術之余威,給瑯琊國相(王國的行政長官,相當于太守,為刺史的下級)蕭建寫了一封信,試圖不戰而屈人之兵,即本文。 呂布當時已經自稱徐州刺史,瑯琊相相當于他的下級。因此,在本文中,呂布用的全是上級對下級的居高臨下的命令、訓誡、警告口吻,全文沒有一句自謙用語。 首先,呂布竭力給自己臉上貼金,維護自己作為上級領導的權威。他把自己被李傕、郭汜打敗向東逃命的行徑說成是“欲求兵西迎大駕,光復洛京”,同時又將責任推給袁紹等關東諸侯,說他們“自還相攻,莫肯念國”。把自己割據徐州的行為美化成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曲線救國。 下一句中的“今不來共爭天東南之地”似乎有點問題,可能是在歷代傳抄過程中多了一個“不”字。正確的應該是“今來共爭天東南之地”,這樣才能與前文的“在天西北角”相對應。呂布的意思是,我作為西北人,尚且能夠不遠千里來到東南爭地盤,更何況你所在的莒縣(瑯琊國治所所在的縣)和我現在所在的下邳那么近,那就更是我的菜了。 接著,呂布提出警告,千萬不要以為現在是“郡郡作帝,縣縣自王”,又舉出戰國時期發生在莒縣的樂毅、田單的典故,勸蕭建不要盲目效仿田單堅守孤城。最后,呂布從容不迫地提出建議,讓蕭建拿這封信找一些有見識的智者詳細討論,掂量掂量當前的形勢。 通觀呂布的這封書信,雖然全文都是在向蕭建施威施壓,但在威脅之中又不失委婉,可以說是軟硬兼施、恩威并用。事實證明,呂布的這封信全部準確切中了蕭建所擔憂的問題,給蕭建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并且成功使蕭建屈服。蕭建在看到書信后,“即遣主簿赍箋上禮,貢良馬五匹”。至少在形式上歸降了呂布。雖然呂布尚未來得及正式接管瑯琊,蕭建就被占據徐州北部的泰山諸將中的臧霸所滅,但這是后話了。呂布僅憑這一紙書信,就平定了一個王國(郡),不能不說是寫得是很成功的。 讀者胖友們,看了呂布的書信作品,您還認為呂布只是有勇無謀的一介武夫嗎? 參考資料 【西晉】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2000年版。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中華書局2000年版。 【清】嚴可均:《全后漢文》,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 盧弼:《三國志集解》,中華書局2012年版。 作者:賴正直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化州市|
马山县|
唐河县|
滁州市|
洪洞县|
轮台县|
文昌市|
凤山市|
永嘉县|
临武县|
贵南县|
双辽市|
绵阳市|
门头沟区|
华安县|
金川县|
西乌|
翁牛特旗|
镇宁|
壶关县|
溧水县|
连城县|
龙口市|
江油市|
韶关市|
金堂县|
临沧市|
安西县|
汾阳市|
班玛县|
南江县|
万山特区|
贵德县|
西昌市|
新田县|
樟树市|
望奎县|
青浦区|
伊宁市|
凭祥市|
丹江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