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九月廿四日,在從若羌前往芒崖的途中,非常幸運地游覽了尚未開放,管理十分嚴格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古跡一一米蘭古城遺址。</b></h1><h1><b>這組片子應該是較為難得的,畢竟,對于普通游客,能夠近距離,全方位觀賞遺址并拍攝的機會少之又少。據說,遺址已申報4A景區,屆時,游客只能在網外遠觀而不能進入其內了。</b></h1> <h1><b>米蘭遺址位于若羌縣東80余公里的米蘭農場團部東3公里處,是由8座佛塔、3座佛寺、漢屯田水利設施和唐代吐蕃古戊堡遺址組成的一處面積廣大的遺址群落。是著名的古代西域名城鄯善古國伊循城遺址。</b></h1> <h1><b>據史書記載,西漢時,此地為西域樓蘭國之伊循城。漢昭帝元鳳四年(公元前77年),鄯善王(古樓蘭國)尉屠耆請求漢王朝派一將領兵到此屯田積谷,漢即派一司馬和吏士40人屯田伊循。唐代時,此地為吐蕃所占,古堡即為吐蕃修建的一座軍事堡壘。</b></h1> <h1><b>古代米蘭是塔克拉瑪干沙漠南面的一個古代綠洲城市,座落于絲綢之路上羅布泊與阿爾金山脈的交會處。曾經,它是絲綢之路南道的一個繁忙貿易中心,是進出中亞的重要通道。商隊為了避免橫渡這個“大荒漠”(“塔克拉瑪干”在維吾爾語中的意思,另亦有人稱之為“死亡之海”)及塔里木盆地,他們往往會選擇從米蘭南北兩邊繞過。</b></h1> <h1><b>古戍堡是米蘭古城遺址里一座較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南北寬約56米,東西長約70米,呈不規則正方形。城垣為夯土筑,夯土層中夾有紅柳枝,夯土層上用土坯砌成,西墻有兩段寬達5—6米的缺口,可能是古戍堡城門。</b></h1> <h1><b>北部為一階梯形大土坡,自低凹處至戍堡北墻依坡蓋屋,屋為平頂,不見門洞,其構造形式類似西藏布達拉宮。堡東部為一大型房屋,南部為一高近13米的土臺,土臺上立有桿,似為烽火臺。</b></h1> <h1><b>古堡的東西兩側,排列著眾多的佛塔和規模宏大的寺院遺址。據史書記載,我國古代的著名高僧法顯等,在西去天竺或東歸故里的途中曾在這里講法拜佛。</b></h1> <h1><b>米蘭早期的文物遺跡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反映當時佛教活動的遺跡(即佛塔和佛寺),另一類是反映生產活動的遺跡(即灌溉水利渠)。</b></h1> <h1><b>古城內靠墻根部原有很厚的灰土堆積。東、北墻根尚存房屋斷垣,為古代居民住宅。本世紀70年代,曾發掘清理,發現屋宇均平頂,部分房屋半穴入地下。</b></h1> <h1><b>米蘭的8座佛塔分布在米蘭戌堡的周圍,其中5座在戌堡西南約1.8公里處,彼此相距幾十米到幾百米。戌堡南約300米處有兩座,另一座在戌堡東北約2公里處,佛塔的建筑方式分土坯砌筑和夯土堆筑兩種,佛塔殘高約3~6米,基底寬約4~10米,塔頂為圓拱形,大都已經殘破。</b></h1> <h1><b>最先喚醒這座古城的是臭名昭著的英國人斯坦因。1900年10月, 38歲的斯坦因尋著瑞典地理學家、探險家斯文·赫定中亞探險的腳步,一頭闖進了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西南緣,從此再也沒有回過頭。</b></h1> <h1><b>1906年斯坦因在此處盜去許多精美的佛頭像、婆羅米文殘紙等珍貴文物,尤其是他在一處佛塔(斯坦因編號M3)的回廊外壁盜走的"有翼飛天像"壁畫尤為珍貴。</b></h1> <h1><b>學術界許多專家認為米蘭就是漢代的伊循城。專家認為:米蘭灌溉渠道的發現證明這里是一處屯田生產區,而其所處的年代與位置又與文獻記載相吻合,因此,結合對這一地區豐富的文物遺跡研究,他們認為:米蘭是漢代鄯善的伊循城,是鄯善國政治、文化的中心區域;是自敦煌沿疏勒河通樓蘭、沿昆侖山北麓西行的"絲綢之路"南道上的要沖。</b></h1> <h1><b>米蘭晚期的文物遺跡主要有烽燧和戌堡遺跡。據《新舊唐書﹒吐蕃傳》記載,唐初這一帶原是土谷渾部落活動的地區,公元638年吐蕃贊普棄宗弄贊發兵攻打土谷渾,土谷渾敗逃青海北部,這一帶遂為吐蕃勢力統轄。從烽燧和戌堡的建筑結構、城內布局及出土文物分析來看,烽燧和戌堡遺跡為吐蕃占領時的遺跡。</b></h1> <h1><b>在城內房屋遺址中,曾清理出300多件吐蕃文木簡和文書,經專家考釋,是一批涉及小麥種植、分占耕地、絲綢服飾等吐蕃人經濟的珍貴資料。此外,還出土有:兵器、漆皮甲片、織物及工具、用木、陶、石制作的生產和生活用具,這些文物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發展的狀況。</b></h1> <h1><b>古城作不規則方形,周長308米。城墻夯筑,厚6―9米。四隅都有突出的墩臺,北、東、西三面城墻見馬面。西墻北段、南墻西段尚存缺口,為古代門道。南墻外突出一小城,高9米。古城內靠墻根部原有很厚的灰土堆積。</b></h1> <h1><b>在新疆沙漠腹地,如今已發現精絕、龜茲、樓蘭等20多座漢唐古城遺跡。這些距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100公里左右的古城,自東向西連成一線,構成和營造了當年著名的古“絲綢之路”及其輝煌。與樓蘭古城相距不遠的地方,便是曾經的米蘭古城。距今大約有2000多年,這里曾是鄯善王國最早的王都,一座比樓蘭、尼雅更宏偉的古城,繁極一時,現在只有遺址在訴說滄桑歷史。</b></h1> <h1><b>西漢初,樓蘭依附于匈奴,漢武帝擊敗匈奴后收復西域,樓蘭降漢。但因樓蘭位于西域36國東端的要道口上,又是絲綢之路要沖,處于漢匈爭奪地,故樓蘭采取兩面討好之策以圖自保。樓蘭王的兩面派行為引起漢室反感,漢昭帝派傅介子帶人潛入,殺了樓蘭王,立其弟為王,將其王城由羅布泊西岸(樓蘭古城附近)遷往南岸的伊循城(即今若羌縣米蘭),又改其國名為鄯善。</b></h1> <h1><b>在維族神話《羅布之歌》中,米蘭是風神婆收養的女兒,因不滿風神婆的虐待,同時迷戀龜茲歌舞而下凡。米蘭是被風神婆詛咒的女神。公元前后,米蘭是鄯善國的一座大都會。那時的羅布泊遠比干涸前的水體大。她是史前大海退縮后留下的大湖,面積最大時有兩萬平方公里,是今天珠江三角洲面積的兩倍。古代的樓蘭人叫她蒲昌海。“蒲昌”為沙生植物“馬蓮草”的胡名。米蘭是羅布泊南岸的都市。在維族神話中,米蘭和羅布是一對戀人。</b></h1> <h1><b>那時,米蘭是商業重鎮,也是中西文明交流的中心。與西域的許多古城一樣,古代米蘭曾是塔克拉瑪干沙漠南面的一個古代綠洲城市,座落于絲綢之路上羅布泊與阿爾金山脈的交會處,又是通往甘肅、青海和進出中亞的重要通道。米蘭作為絲路南道的重要城鎮之一,曾經它是絲綢之路南道的一個繁忙貿易中心。</b></h1> <h1><b>這里是商賈由東向西穿過羅布荒漠后遇上的第一個商貿城市,也是商賈東進羅布荒漠的第一個大驛站。公元三至四世紀為其盛期,五世紀時毀于戰亂,到唐時尚未恢復,后被吐蕃占據近百年,九世紀后荒廢。</b></h1> <h1><b>東大寺是米蘭古城遺址中又一座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分上下兩層,外面圍以較高的院墻,寺內建有一個12米×0.6米×2.4米的佛龕,龕內尚存半浮塑的菩薩和天王像,其下面四周還存有卷云柱頭浮塑。</b></h1> <h1><b>佛殿廢墟東側的建筑物下面,尚存有大型座佛塑像和遺棄在地上的大佛頭。</b></h1> <h1><b>西大寺是一座與東大寺相對而建的佛寺建筑物,它以5.6米×12.2米的長方形須彌式基座為中心,外繞基座置走廊,基座上建有直徑3米左右的圓形建筑物。</b></h1> <h1><b>管理員講,這里七年前被盜,至今尚未破案,因此不允許游客來此。</b></h1> <h1><b>寺院的佛教遺址,是西域早期佛教文化的典型。佛像姿態生動,花紋,圖案線條優美、簡練,為研究中西文化藝術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b></h1> <h1><b>荒漠中有許多土包,分辨這些土包與遺址的曲別很簡單,遺址是不會長草的。</b></h1> <h1><b>"駝鈴古道絲綢路,胡馬尤問唐漢風”,當悠遠的駝鈴聲穿越歷史的隧道,昔日的落雁孤煙幻化成一條條蜿蜒的鐵路,古老的 絲綢之路 又重煥異彩,如今,它有了一個新的名字,“一帶一路"。</b></h1> <h1><b>路經樓蘭古城遺址時聽說封閉未開放,擦肩而過。</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二十世紀初的米蘭古城遺址</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可見一百年來損壞極為嚴重</b></h1> <h1><b>守護遺址廿多年的管理員陪同游覽并詳細介紹遺址的情況。</b></h1><h1><b>但愿隨著“一帶一路”的建設和中華的再次崛起,古絲綢之路上的這些遺址將恢復昔日的繁榮。</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游攝于2018.09.24新疆若羌</b></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川|
东台市|
常熟市|
金坛市|
卢龙县|
闻喜县|
陆良县|
武陟县|
托克托县|
忻州市|
周至县|
白河县|
姜堰市|
通江县|
德钦县|
永安市|
嵊泗县|
格尔木市|
隆化县|
大厂|
新蔡县|
湘阴县|
乐都县|
鄂托克旗|
普定县|
进贤县|
丰都县|
盐城市|
铜鼓县|
蕲春县|
屏东县|
山阴县|
保亭|
炉霍县|
苏尼特左旗|
乐平市|
十堰市|
贵港市|
冷水江市|
天全县|
扎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