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背口袋”,土語稱“哈力海”,漢語叫蕁麻卷餅,是土族最具代表性的飲食,因形狀像口袋又俗稱“背口袋”。土族“背口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br></h3> <h3>
在我十一二歲的時候,從外婆口中聽到過“背口袋”這個食物名稱,但是一直沒見過,更沒有吃過。1991年結婚度婚假的時候,婆婆特為我們做了一次,那是第一次親眼目睹了它的制作過程,那時候我也不怎么會做飯,看見婆婆合面、攤餅、撒拌湯、搗蒜、卷餅……那程序好復雜。那是第一次品嘗了它的味道,只覺滿口清香,回味良久。直到1995年因工作調動來到了互助,“背口袋”邊經常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每次到外面不管是朋友聚會、還是家人聚餐都是必點的一道食物,百食不厭。今年7月份,朋友邀請一起到他的朋友家玩,有幸目睹了“背口袋”的制作全過程。朋友的朋友家住互助姚馬村,姚馬是一座土族聚居的村落,也是“背口袋”申請非遺的拍攝地點,這里民風淳樸,土族村民熱情好客,這里不知有多少攝影愛好者和媒體拍攝過“背口袋”的制作過程,主人家已經說不清楚了,看著我們拿著相機,主動要為我們做“背口袋”讓我們拍讓我們嘗。
</h3> <h3>★
“背口袋”的制作流程主要有備料、攤餅、制餡、卷餅等四個階段。</h3> <h3> 備料:采摘蕁麻,蕁麻采摘最合適的時間是端午節前后。蕁麻長至15厘米左右時最有營養價值,也是口味最好的時候。
<br></h3> <h3>
攤餅:就是烙油薄煎餅。這個過程合面、攤餅、烙餅都是有講究的。面需要半發酵的,這樣烙餅出來酥軟可口。攤餅要五分硬幣薄厚且薄厚均勻大小一致。烙餅用菜籽油、柴草燒火,烙至金黃不能太干。這樣做出來的餅子既好看又好吃。</h3><h3><br></h3> <h3>
制餡:將風干的蕁麻放入石頭搨窩(石臼)搨至粉末狀待用,再在鍋內沸水中加入適當面粉和蕁麻粉熬成粥狀,并加鹽、姜粉、花椒粉、蒜末等佐料,煮熟待用。</h3><h3><br></h3> <h3>
卷餅:熬好的蕁麻粥置于薄餅中央,上面撒上提前做好的熗油蒜泥,再用薄餅把蕁麻卷裹成圓桶形狀,再切成兩半,裝盤,即食。<br></h3><h3> 至此,香噴噴的“背口袋”制作完成,敬請客人品嘗……</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夏市|
台州市|
孟津县|
阿拉善右旗|
永胜县|
德清县|
北宁市|
青冈县|
滕州市|
砀山县|
沁水县|
沅陵县|
修水县|
枣强县|
视频|
屯昌县|
鄯善县|
卢氏县|
天津市|
右玉县|
邹城市|
磐石市|
咸阳市|
桦南县|
贵南县|
金山区|
曲靖市|
海宁市|
公安县|
玛沁县|
河津市|
金华市|
保康县|
共和县|
朝阳区|
尤溪县|
甘孜县|
关岭|
昌黎县|
嵊泗县|
汝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