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九在數字中為最大,故從古至今又一直被賦予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美好寓意。在古代,重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祥日子。民間有在重陽節登高祈福的習俗,并一直流傳至今。</h3><h3><br></h3> <h3>重陽節的習俗很多,今天就來和大家一起細數那些重陽節的習俗。</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重陽節的原型之來自于古代祭祀大火的儀式,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此時節的前后,人們會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直到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重陽節”名稱記載見于三國時代。據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曾這樣描述當時的重陽節:“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 <h3>到了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后,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并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h3><h3><br></h3><h3>宋代,重陽節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曾記載了北宋時重陽節的盛況。《武林舊事》也記載南宋宮廷“于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游樂一番。</h3><h3>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時就開始一起吃花糕慶祝。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以暢秋志。</h3><h3><br></h3><h3>清代,明代的風俗依舊盛行。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h3><h3><br></h3><h3>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1989年,中國政府將農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敬老節”。</h3><h3><br></h3><h3><br></h3> <h3><b>賞秋</b></h3><h3>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節,在南方有些山區還保留了“曬秋”特色。“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于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h3><h3><br></h3> <h3><b>登高</b></h3><h3>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其由來大致有三: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h3><h3>其二是源于東漢時河南有個方士叫桓景于該日登山避災,登高避災之說法始于東漢,當時河南有個叫桓景的術士認為這一天里會有瘟氣降臨,人們要離開自己的家,盡可能到高處去,才能平安。桓景避災的傳奇故事,在社會上造成了影響,東漢后,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h3><h3>其三是源于登高辭青。登高辭青的說法則源于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為秋節,節后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零,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對應。</h3> <h3><b>吃重陽糕</b></h3><h3>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各地皆有自己的制作方法,較為隨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h3><h3><br></h3> <h3><b>賞菊</b></h3><h3>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征長壽。</h3> <h3></h3><h3><b>飲菊花酒</b></h3><h3>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樸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花酒的習俗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作詩、飲酒、愛菊出名;后人效仿他,遂有重陽賞菊的風俗。</h3> <h3><b>佩茱萸</b><h3>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于是人們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并能消積食,治寒熱。</h3><h3><br></h3></h3> <h3>這些重陽節的習俗都歷經了千百年流傳至今,蘊含了古人的智慧和美好寄托。如今又是一年重陽節,用美篇書記錄家鄉重陽節的特殊習俗和飲食,和眾多美友一起分享你的家鄉特色。<h3><br></h3></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南县|
永安市|
兰西县|
洛南县|
横峰县|
鄂州市|
井陉县|
宿松县|
麻城市|
怀集县|
玉林市|
那坡县|
双峰县|
青田县|
常德市|
卢氏县|
仪征市|
凉城县|
都安|
吴旗县|
敦煌市|
陆良县|
罗定市|
南康市|
商都县|
惠州市|
五寨县|
邻水|
无棣县|
洪洞县|
建水县|
凭祥市|
泰宁县|
葫芦岛市|
屏边|
仪陇县|
庐江县|
汉中市|
乌拉特中旗|
紫金县|
锡林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