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因為在網(wǎng)上看到一幅“情人橋”上人來人往的照片,勾起了我去緬甸的欲望。</h3><h3>2013年10月,當(dāng)我從拉薩回來沒有兩天,身體還沒恢復(fù)過來就匆忙踏上了旅程。</h3><h3>我們到緬甸的第一站就是曼德勒。</h3><h3><br></h3><h3>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英國作家吉卜林在他的詩歌《通往曼德勒之路》中寫道:“曼德勒的路上,有陽光、棕櫚樹和叮當(dāng)作響的風(fēng)鈴”。美妙的描寫讓人對這個城市充滿想象,據(jù)說吉卜林其實從未到過曼德勒(Mandalay),詩中的描寫只是出于對“曼德勒”這個名字的喜愛而已。
但是,“曼德勒”三個字確實給人很多的想象,我也特別喜歡。<br></h3><h3><br></h3><h3>這是曼德勒東塔曼湖風(fēng)光</h3><h3></h3> <h3>東塔曼湖(Taungthaman Lake),
是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的阿馬拉布拉古城(不朽之城)的一個湖泊,
不過,
它不是一個大的湖泊,
只是一灣小湖,
恬靜、古樸。
聞名世界的烏本橋橫跨東塔曼湖,
為其增色不少。
這是個田園般的湖泊……</h3><h3>湖中的金色佛塔和它的倒影,
在陽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br></h3> <h3>清晨,一排小船靜靜的靠在岸邊,
靜候著船家和游客<br></h3> <h3>湖中的這棵樹非常獨特,
傲世獨立。
那天黃昏我看見這棵樹時
涌起一陣莫名的滄桑感。<br></h3> <h3>在湖邊看晚霞和落日真是分外壯美,
此情此景,令人感慨<br></h3> <h3>船家剛送完客人往回返,
船行夕陽下,猶在畫中游<br></h3> <h3>看見絢麗的晚霞
我忍不住嘗試用多重曝光營造出了夢幻的感覺<br></h3> <h3>我喜歡這種感覺,
靜靜的……<br></h3> <h3>烏本橋風(fēng)情</h3> <p class="ql-block">曼德勒的烏本橋無疑是道亮麗的風(fēng)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dāng)?shù)厝艘运麄兠刻旃逃械纳顮顟B(tài)走著,游客則以好奇的眼光和休閑的步子走著,</p><p class="ql-block">我背著相機躡手躡腳的走著,因為以前貌似從來沒走過這么長、這么簡陋的橋。</p><p class="ql-block">說其簡陋,是因為兩邊沒有護欄,只有間隔幾米的橋樁;</p><p class="ql-block">橋面的柚木還有縫隙,可以看見下面的流水;</p><p class="ql-block">橋面不寬,人多時要停下腳步側(cè)身讓人通過;</p><p class="ql-block">有人從你身邊通過時,你可以明顯的感覺到橋身的顫動……</p><p class="ql-block">第一次上橋顧不上拍片,只是以緩慢的步履小心翼翼的走著</p><p class="ql-block">走到橋的中部隨木梯走到橋下,</p><p class="ql-block">為的是想拍拍橋上的人。</p><p class="ql-block">然而橋下全是荷塘干涸后的淤泥,以走一步生怕滑倒的姿勢艱難的前進著……</p><p class="ql-block">終于,</p><p class="ql-block">好不容易地仰拍了一組橋上的風(fēng)情。</p> <h3>橋上的這組畫面很有意思,幾組目光,還有一條落寞的狗。<br></h3> <h3>坐在橋上靜靜的看著來來往往的人,其實是件很愜意的事情。<br></h3> <h3>這個場景,我老是想起電影《小兵張嘎》。<br></h3> <h3>第二天一早,為了守候日出再一次來到烏本橋。
我沒再下橋,而是拍了一組橋上的風(fēng)情。<br></h3> <h3>一個穿格子襯衣的男人,頭戴涼帽,推著一部自行車在橋上走過,
這一幕讓我想起了杜拉斯的《情人》那個年代,在這暖暖的光線里,且把緬甸當(dāng)西貢。
我自己很喜歡這張。<br></h3> <h3>兩位僧人邊走邊聊著<br></h3> <h3>這對母子的表情如此的一致。
旁邊垂釣的人悠哉悠哉。<br></h3> <h3>迎著朝陽走去的僧人<br></h3> <h3>打橋那邊走來一當(dāng)?shù)氐睦咸?她的優(yōu)雅讓我眼前一亮,
并報之以微笑,
她是我在緬甸見到的最有氣質(zhì)的老太太。
她走過去后我在猜想,
她是當(dāng)老師的?抑或是搞藝術(shù)的?
呵呵,一個不解之謎<br></h3> <h3>早起的勞作的種花女
吟成了一首歌, 美成了一幅畫<br></h3> <h3></h3><h3></h3><h3></h3><h3>當(dāng)我們最后要從曼德勒返回那天的早晨,我們再一次來到了烏本橋,
那天陰天,沒什么好拍的,
我干脆收了相機,不做攝影人,只當(dāng)個休閑的旅行者。
我獨自盤腿坐在橋上,靠著橋樁,
吹著清風(fēng),看著來來往往的行人,
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地點,忘記了自己是誰。
這樣的體驗很有意思,于我來說這也是有些難得的。
過了許久,最后還是被同伴呼去集合,
不得不離開這座古老的卻充滿魅力的烏本橋。
再見了,烏本橋,
我會再來……<br></h3><h3></h3><h3></h3><h3></h3> <h3>伽納揚佛學(xué)院<br></h3> <h3></h3><h3>緬甸的男人一生至少得出家一次,削發(fā)為僧,時間不限。
否則,就會受到社會的蔑視。
烏本橋西邊不遠(yuǎn)處有一所伽納楊佛學(xué)院,這是一所小乘佛教僧院,建院時間不長,據(jù)說只有50余年歷史,但在校修習(xí)的僧侶達(dá)到千人,是緬甸最大的僧院之一。
在這學(xué)習(xí)的還有些十歲以下的孩子,他們都穿的袈裟,
但是顏色有幾種:暗紅色、橙色、白色,應(yīng)該是有等級之分。
上午十點是僧侶們統(tǒng)一吃飯的時間,據(jù)說那時候吃飯的隊伍整齊可觀,全部著紅色袈裟,整個僧院的路上就是一片紅色的海洋,可惜我們?nèi)r沒趕上他們吃飯時間,只看到了小僧侶們自習(xí)、玩耍、做衛(wèi)生、以及個人清潔的幾個生活片段。 <br></h3><h3></h3> <h3>認(rèn)真學(xué)習(xí)的小僧侶<br></h3> <h3>學(xué)完歸來,談笑風(fēng)聲<br></h3> <h3>獨自拿著砵子化緣的僧侶,
我第二天在烏本橋也看見他獨自走過,依然一樣的表情。
為使佛門弟子清心寡欲,
僧侶們就必須依靠施舍為生,
而布施者也能因此行善積德。<br></h3> <h3>緬甸的出家人還依然保持著流傳下來的外出托砵化緣的修行方式。
這是我們遇到的一隊赤腳化緣的小僧人,
他們排著整齊的隊伍目不斜視地前行,
毫不理會端著相機的我們。<br></h3> <h3></h3><h3>我走過去翻了一下他的佛經(jīng)書籍,全是緬文,看不懂。<br></h3><h3></h3> <h3>佛書深奧且神秘 <br></h3> <h3>滿足</h3> <h3>佛在心中</h3> <h3>這小僧侶的笑容那么的燦爛 <br></h3> <h3>僧院的狗狗走路都如此雄健<br></h3> <h3>陽光與背影</h3> <h3>玩耍</h3> <h3>“怎么了?”</h3> <h3>潔掃庭院</h3> <h3>專心致志</h3> <h3>功夫了得</h3> <h3>剃頭</h3> <h3>白塔寺和柚木寺</h3><h3><br></h3><h3>公元十三世紀(jì),
蒲甘王朝滅亡后,
緬族人在曼德勒一帶建立起緬族王國。
后經(jīng)朝代的更替,
1857年貢榜王朝的國王敏東王在此修筑曼德勒皇城,
作為緬甸的首都,
一直到1885年緬甸被英國所滅亡。
在緬甸歷史上曾有過的多個古都,
只有曼德勒的皇城被較為完整的保存下來。
這是白塔寺,
聽說這的每座塔下埋葬著一位皇帝親封的高僧。<br></h3> <h3>兩個小僧人穿行在白塔中間,
臉上泛起純凈的微笑。 <br></h3> <h3>修行的人有一股精神。<br></h3> <h3>有小孩在那里玩耍</h3> <h3>在距離曼德勒王宮(Mandalay Palace)不遠(yuǎn)處,
有個柚木寺,即(Shwenandaw Monastery)瑞南道寺。
綠樹掩映下的古寺不大,但很靜。
陽光下柚木有點發(fā)紅。
這座柚木寺原本屬于曼德勒王宮的一部分,
敏東王生命的最后時刻便是在這里度過,后來,他的兒子末代國王把整座建筑遷到了宮外,
正是如此,才讓這座建筑逃過當(dāng)年那場大火,
得以讓人欣賞至今。
當(dāng)年的柚木寺,通體金色,如今金漆早已褪落,
歲月風(fēng)雨的洗禮令柚木呈現(xiàn)深棕色,
僅僅三層的建筑滿是精致的木刻,
走近細(xì)賞,
整座深沉的建筑立刻生動起來。<br></h3> <h3>寺內(nèi)僧人</h3> <h3>萬千佛塔暮色中</h3><h3><br></h3><h3>蒲甘,是我們緬甸行的第二站,從曼德勒飛到蒲甘需50分鐘,
這一路在緬甸國內(nèi)我們都是坐的螺旋槳的小飛機。
伊洛瓦底江是緬甸的第一大河,
它離開末代皇城曼德勒之后就一路向西狂奔,
在與西面的欽敦江回合后,
沖擊成蒲甘平原,
緬甸歷史上最偉大的蒲甘王朝就誕生在這里。</h3><h3>
蒲甘是佛塔之都,
據(jù)說全盛時期有萬座佛塔,是緬甸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
經(jīng)歷了滄桑歲月900年,現(xiàn)在仍保留約2000座大小佛塔。
漫步在約25平方公里的古城蒲甘,
處處可見佛塔矗立。
蒲甘的佛塔和柬埔寨的吳哥窟的齊名,
吳哥窟是以宏偉外表下的精致雕刻聞名于世,
而蒲甘則是以萬千佛塔的氣勢震撼人心。
都說在佛塔林中看日出日落是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遺憾的是我們守候兩天都沒看到壯麗的日出日落,
只在黃昏時登上塔頂,
飽覽了萬千佛塔的恢弘氣勢。<br></h3> <h3>坐上馬車穿行在佛塔林間,
仿佛一步穿越到了小時候看過的電影里。
雖然土路上顛得要命,
但我特別留戀在這坐馬車的感覺
佛塔、樹林、黃土道、
緬語、鳥鳴、馬蹄聲、
還有
彌漫在空氣里的綠樹青草的味道……<br></h3> <h3>登上塔頂,
飽覽萬千佛塔于蒲甘大地的懷中。
馬車在土路上奔跑,
牛羊吃著青草,
藍(lán)天白云,
佛塔聳立。
多美的畫卷啊!<br></h3> <h3>穿行塔林間
忽見藍(lán)天白云下的一抹彩虹<br></h3> <p class="ql-block">黃昏的塔林鄉(xiāng)間,</p><p class="ql-block">真是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p><p class="ql-block">紅傘緩緩的走向那條土道的遠(yuǎn)方,</p><p class="ql-block">帶走了凡間的滾滾紅塵。</p> <p class="ql-block">從酒店出來時,</p><p class="ql-block">看見天上的云中縫隙里透出的那束陽光特別好看,</p><p class="ql-block">我們?nèi)氯轮炔患按铝塑嚕?lt;/p><p class="ql-block"> 哈哈,玩攝影的都是神經(jīng)病,都是看見光線不要命的家伙。</p><p class="ql-block"><br></p> <h3>站在塔頂,
我幻想著若是萬千佛塔煙雨中,
那又是怎樣的畫卷啊? <br></h3> <p class="ql-block">這是我正前方的一座雄偉的佛塔,</p><p class="ql-block">也是蒲甘最高的一座佛塔瑞山都塔,</p><p class="ql-block">雄偉大氣,</p><p class="ql-block"> 巍然屹立于萬塔之間。</p> <h3>遠(yuǎn)處的那座塔就是瑞山都塔。
夜色里,通紅耀眼,
仿佛茫茫大海上一座燈塔 。<br></h3> <h3>像一曲蒲甘黃昏的挽歌。 <br></h3> <p class="ql-block">為了給點燈節(jié)助興,小孩子們玩起了焰火給夜空帶來了幻彩, 我立馬支腳架搶拍了幾張, 只持續(xù)了三、兩分鐘的時間, 同行的朋友則沒有我的好運氣。 </p> <h3>茵萊湖中佛塔林</h3> <h3></h3><h3>正在準(zhǔn)備發(fā)此博之時,看見報紙上關(guān)于詩人周夢蝶先生昨日在臺灣新店仙逝的消息,
想起了他的《行到水窮處》,借用幾句用在這里,是以緬懷:
行到水窮處
不見窮 不見水
卻有一片幽香
冷冷在目 在耳 在衣
<br></h3><h3></h3> <p class="ql-block">茵萊湖位于緬甸北部撣邦高原的良瑞盆地上,為緬甸第二大湖。</p><p class="ql-block">湖面海拔970多米,南北長14.5公里,東西寬6.44公里,</p><p class="ql-block">三面環(huán)山,來自東、北、西三面的溪流注入湖中,向南匯入薩爾溫江。</p><p class="ql-block">湖里還有好多村子,村與村之間全是水路相連,</p><p class="ql-block">湖中也有人工島,島上建了很多的佛塔。</p><p class="ql-block"><br></p> <h3>佛塔林緊挨著“貓?zhí)隆保瑩?jù)說里面僧人養(yǎng)了20來只貓,以黑貓為多,
它們被僧人訓(xùn)練了絕技跳圈,于是寺廟也就因此得名。
時間緊,我沒進寺,直奔寺外的塔林,
見幾個小僧人從塔林走過……
<br></h3> <h3>穿行
眼神淡定
飄起的袈裟
絕塵而逸<br></h3> <h3>一念相應(yīng)一念佛,
念念相應(yīng)念念佛。<br></h3> <h3>紅塵的云霞</h3><h3>照亮了修行的前路</h3> <h3>《菩提樹下》
周夢蝶</h3><h3>
誰是心里藏著鏡子的人呢?
誰肯赤著腳踏過他的一生?
所有的眼都給眼蒙住了
誰能于雪中取火,
且鑄火為雪?
在菩提樹下。
一個只有半個面孔的人
抬眼向天,
以嘆息回答
那欲自高處沉沉俯向他的蔚蘭。
是的,這兒已經(jīng)有人坐過!
草色凝碧。
縱使在冬季
縱使結(jié)跗者的足音已遠(yuǎn)去
你依然有枕著萬籟
與風(fēng)月的背面相對密談的欣喜
坐斷了幾個春天?
又坐熟了幾個夏天?
當(dāng)你來時
雪是雪,你是你
一宿之后
雪即非雪,你亦非你
直到零下十度的今夜
當(dāng)?shù)谝活w流星暗然重明
你乃驚見:
雪還是雪,你還是你
雖然結(jié)跗者的足音已遠(yuǎn)去
唯草色的凝碧
<br></h3> <h3>禮佛</h3> <h3>寺廟里的信眾川流不息</h3> <h3>篤定</h3> <h3>大寺前鴿子成群</h3> <h3>孩童追逐嬉戲</h3> <p class="ql-block">緬甸人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僧</p> <p class="ql-block">老婦</p> <h3>烈女</h3> <h3>長頸女</h3> <h3>小僧彌</h3> <p class="ql-block">幼童</p> <h3>男孩</h3> <h3>茵萊湖漁歌</h3> <h3></h3><h3>茵萊湖上的晚霞格外壯麗
漁民單腳劃船
劃出一首絕妙的漁歌
我們泛舟湖上
沐浴著絢爛的晚霞
和著漁歌
歡樂<br></h3><h3></h3> <h3>茵萊湖風(fēng)光</h3> <h3> 茵萊湖的美,讓我有些震撼。
當(dāng)小船劃向湖中心,
藍(lán)天白云以及它們在湖水里的映像,
靚得有些晃眼,
讓我分不清是電影畫面還是真實的景象。<br></h3> <h3>一束耶穌光灑下,
我搶拍下這個鏡頭,
內(nèi)心無比喜悅,
湖水蕩漾,
一葉小舟在圣光下飄搖……<br></h3> <h3>湖邊的浮橋上一位老者走過,
這裝扮和神情,
讓我想起了《金色池塘》。 <br></h3> <h3>船向湖的深處劃去,
可以看見一大片的人造浮島,
當(dāng)?shù)厝司驮谶@浮島上搭建了茅屋,
與藍(lán)天白云相襯,
真有點像世外桃源。
小船兒劃來劃去,
穿行在他們的世界里……
這小孩獨自坐在水上人家旁的小船上嬉戲
好奇的目光一直追隨著我們 <br></h3> <h3>落日余暉將湖水染得金黃,
我們就這樣慢慢的
拍著、看著,
吹著、想著,
與大自然親切的對話,
將這份心情定格在湖上微風(fēng)里 ……<br></h3> <h3></h3><h3>緬甸人的單腳劃船可是一絕,
很多歐美的老外都來這萊茵湖上度假,
這兩位老人背對背的相互倚靠,
再次讓我想起了電影《金色池塘》,
這情景讓人聯(lián)想、讓人感懷。
二人環(huán)顧的360度,
恰好圍成一個世界的角度。
二人的對話和笑聲,
恰好合奏出一個世界的歡樂。<br></h3><h3></h3> <h3>從水上人家走出的一條棧道
一直通向岸邊、
一直通向山腳,
不知何時可以通向遠(yuǎn)方……<br></h3> <h3>一艘快艇疾馳而過,
奔放的是年輕人的激情,
我遠(yuǎn)遠(yuǎn)的看著,
濺起的水花猶如孔雀開屏。<br></h3> <h3>湖水靜靜,船兒輕輕
我喜歡這船兒的倒影
仿佛時間也凝固成一個厚重的頓音。<br></h3> <h3>一朵浮萍就像在天地間快樂的精靈
它和著水波蕩漾輕舞
伴著藍(lán)天白云的倒影絢爛<br></h3> <p class="ql-block">緬甸7天,回來借著興奮,一連寫了十篇博客,這篇文章是2018年10月將這十篇博客匯集而成,收獲之大,讓我滿足。</p><p class="ql-block">緬甸之行本是偶然為之,了解不多只是一時性起,</p><p class="ql-block">幾天下來,沒曾想?yún)s會愛上緬甸,</p><p class="ql-block">正像人們常說的那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州市|
吴堡县|
禄劝|
泗水县|
昌都县|
潼南县|
正镶白旗|
中西区|
连城县|
布尔津县|
昌江|
鸡东县|
越西县|
页游|
弋阳县|
耒阳市|
武定县|
山阴县|
青岛市|
安龙县|
迁西县|
如皋市|
建湖县|
榆树市|
平湖市|
祁东县|
栾川县|
湖南省|
高要市|
乌鲁木齐县|
凤山市|
涞源县|
阿拉善盟|
武强县|
开鲁县|
石屏县|
元阳县|
三亚市|
东安县|
宿州市|
海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