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從生活了20多年的小縣城江山遷居衢州,10年前又從衢州遷居杭州。喧鬧的車陣里,日漸感知城市越大市民越小。</h3><h3> 一個陽光燦燦的午后,我靠在擁擠的辦公室里小憩,忽然夢見兒時小溪,蹣跚的我隨一只嘎嘎歡叫的白鵝過橋。那束未被污染的快樂瞬間擊中我的靈魂。驚醒時,我知道我的窗外不再是城市,我的城市不再是我的全部。</h3><h3> 如同當年寶玉看戲,臺上魯智深唱著“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寶玉當即落下淚來。黛玉吃了一驚。寶釵卻說:“壞了,這個人悟了”。</h3><h3> 2018國慶,我踏上了闊別30多年的故鄉(xiāng)永康。
</h3> <h3><font color="#ed2308"><b>第一站:《永康縣志》主編應(yīng)寶容的書房</b></font>
寶榮叔叔是母親的校友。 一屋子的書籍就是他全部的人生背景。</h3><h3> 在這樣的書香里,老人睿智和藹,沒了耄耋的模樣。</h3><h3> 五十年代末杭大中文系畢業(yè)后,“應(yīng)館長、應(yīng)校長”做了不少文化人該做的好事,頭銜很多,但游弋書海的他最熱衷的還是志書、族譜、辭典等編撰工作,還有籍以修心性的書法。憑著中文系主修“地方史”的科班功底和文化人的擔當,30多年孜孜不倦,他的《永康姓氏志》、《應(yīng)寶榮村族源流序論集》、《芝英詩詞集》等,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根脈”切入,白天走村竄戶,晚上挑燈夜戰(zhàn),將一脈又一脈或斷代或模糊的宗親重新續(xù)上。</h3><h3> 他的基礎(chǔ)研究,還推動了一個又一個歷史文化名村的成長和誕生,一排排的紅燈籠在古村掛起。那些即將斷線的風箏,張惶中一眼看見了這深沉而熱烈的中國紅,回鄉(xiāng)的腳步星夜兼程。</h3> <h3> 一如我的到來。</h3><h3> 當我走進應(yīng)寶容書房的剎那,我才明白,原來我的生命已經(jīng)有三千年的前奏,我的祖上一直在歷史的大幕中沒有走遠,武陵源溪畔的桃花也一直在我心深處盛開。 </h3> <h3><font color="#ed2308"><b>第二站:江南“武陵源”大田里<br></b></font></h3><h3> 武陵源太守應(yīng)劭后裔應(yīng)詹,血脈里依舊涌動著對武陵源山水的眷戀。</h3><h3> 但他心不由己,為平兵亂隨晉元帝渡江而南,仕至“鎮(zhèn)南大將軍”,鎮(zhèn)東陽、永嘉兩郡而占籍永康。當他遇見江南大田里這片山水,疑是武陵源隨遷,遂喚此處溪流為武陵源溪。</h3><h3> 約百年后,陶淵明寫下《桃花源記》的這天,應(yīng)詹后裔已在江南桃花源繁衍得郁郁蔥蔥。</h3> <h3> 應(yīng)詹為南方應(yīng)氏始遷祖,大田里即今永康市芝英鎮(zhèn)。<br></h3><h3> 芝英就像一個聚寶盆,左扶青龍紫霄觀,右踏白虎騎龍山,前有朱雀華溪水,后有玄武古麓山,武陵源溪靈溪段隨古麓山地形走勢,蜿蜒纏綿,溪上“一里九橋”,溪旁“十里百祠”。應(yīng)氏宗親在大田里歷代建宗祠一百多個,現(xiàn)存五六十處。</h3> <h3> 寶容叔叔介紹了當?shù)刈谟H、才子應(yīng)建設(shè)帶我“數(shù)家珍”。他面額飽滿、眉毛微挑,長唇溝、大耳朵,分明就是我父親年輕時模樣,一望便知是宗親。他說與我同宗脈,同為東宅派宗良公后裔,算起來正好“五百年前是一家”。只是按字輩,建設(shè)兄還小了我一輩,得喊我姨。他送了我一本他的散文集《歲月如歌》,說:有空看幾篇,你就了解芝英了。</h3><h3> 在芝英古鎮(zhèn)轉(zhuǎn)了2個多小時,我裝回了滿滿一肚子歷史。
應(yīng)氏始祖當從西周周武王說起。周武王分封第四子姬達為汝南郡王,遷于應(yīng)國為應(yīng)侯。應(yīng)侯遂以國號為姓,改姬達為應(yīng)叔。應(yīng)叔為中華應(yīng)氏最早祖先。
應(yīng)氏在北方人才輩出、耀望汝南。例如應(yīng)叔二十八世應(yīng)曜,號淮陽先生,隱于淮陽山。漢高祖時曾與四皓同時被征命,唯獨先生不至,時有“尚善四皓,不如淮陽一老”之稱。魏明帝時應(yīng)郇三子連中狀元,其中長子應(yīng)旸為“建安七子”之一。有史載應(yīng)氏自漢至魏九世,俱以文章軒冕,相襲爵祿,率多紫袍金帶。</h3> <h3><font color="#ed2308"><b>第三站:我的出生地麻車店</b></font>
應(yīng)詹后裔遍江南,其中一脈于五代徙居錢塘,后仕青州刺史,因避靖康之亂回遷錢塘,五世孫應(yīng)儉又從錢塘回遷永康芝英。應(yīng)儉為芝英應(yīng)氏中興始祖,人稱“九二公”。</h3><h3> 九二公第八世應(yīng)奇,從芝英東宅析遷于大迪塘,尋遷麻車店,為麻車店之始遷祖。應(yīng)奇生卒不詳,大約出生于明宣德年間。</h3> <p class="ql-block"> 至我父親為九二公第二十三世。48年前正月里的一個黃昏,我在小山村麻車店的一幢徽式古民居里出生。</p><p class="ql-block"> 被巍峨大山遺忘在村口的小山,是我家的靠山。</p><p class="ql-block"> 門前一條寬闊的溪流,只容一人通過的窄窄木橋,過橋是一片漫無邊際、陽光燦爛的嗮谷場。院子里有幾口用得溜光的石臼,我常深陷其中,只掛一雙腳丫在外,或高聲歌唱或大聲呼喚,吸引大人的重視。</p><p class="ql-block"> 重回時故居的主房已不在,溪流和嗮谷場比記憶中小了許多。繞到故居后面,幸好還有三五幢老房子還依偎在小山下。我看見了當年笑顏如花的母親,一件淡綠格子襯衫,老是坐在屋檐下翻閱一堆破舊的書本。多年后才得知,那是祖上傳下的醫(yī)書。才明白父親的名字中有祖上沉甸甸的期待,才明白為何姐姐哭紅了眼,一夜一夜鬧著要考律師,最終拗不過母親,上了中醫(yī)藥大學。</p><p class="ql-block"> 但一直不明白,我的祖上行醫(yī),從何時開始,有何地位。</p> <h3><font color="#ed2308"><b>第四站:翻開《麻車店應(yīng)氏族譜》</b></font></h3><h3> 我一發(fā)問,寶容叔叔就斷然:應(yīng)氏中醫(yī),在永康是最強勁的族群,名醫(yī)太多啦!特別是你東宅這脈。芝英東宅名人多,而名人里又以名醫(yī)居多。如今永康象珠鎮(zhèn)有條全國都小有名氣的“清渭街”,“樹德堂、聚德堂、聚生堂、濟生” 等一批中醫(yī)藥大號幾乎都是當年從芝英東宅遷居的應(yīng)氏后代開的,民間有諺語“叫爹叫娘巖下街(孝義),赤龍婊子黃碧街(黃賭),生兒生囡清渭街(中醫(yī)婦幼)”
翻開《麻車店應(yīng)氏族譜》,發(fā)現(xiàn)果真有一脈中醫(yī)世家遷到了麻車店。</h3> <h3> 麻車店始遷祖應(yīng)奇的胞弟應(yīng)韶為“祥五九翁”(1431~1494)。史載祥五九翁善歧黃之術(shù),為人治病不問貧富、不擇寒暑,早夜不避疫癘、不俟仆馬,但有召者,輒攜良制往療之,無憚勞病,愈亦不責酬報。他的兒子行素、孫子天瑞,三世皆以儒醫(yī)鳴于世。
不禁想起小時候奶奶常講的“追魚公”的故事,說我太公的太公是個非常厲害的人,生意做得好,且精于醫(yī)術(shù)。他幼年失父、家境貧寒,但擅長經(jīng)營,為人慷慨,中年便富甲一方。他有一個好友全家死于瘟疫,只留下一乳孫。這對他震動很大,決心重拾祖業(yè)、精研醫(yī)術(shù)。相傳追魚公“望聞問切”的基本功特別扎實,有一次他報官說村子里來了一個自稱京官的騙子,縣令親自前來緝拿,審問后果真如他所言。縣令十分納悶,追魚公笑說明察秋毫是祖上教我的“真功夫”。當縣令了解到他不僅撫養(yǎng)朋友遺孤、為其建宗祠祭祀,且弘揚應(yīng)氏醫(yī)術(shù)、樂善好施,遂賜匾“遺德馀烈”,意喻“先輩的福澤德義由我發(fā)揚光大”。 </h3><h3> 我太公的太公是誰?從族譜一輩一輩往上找,終于找到了應(yīng)奇第十世、九二公第十八世應(yīng)洪慶(1769~1847),字積馀。積馀永康鄉(xiāng)音正是“追魚”。</h3> <h3> 從應(yīng)洪慶始,研習醫(yī)術(shù)成為應(yīng)氏子孫必修課。應(yīng)洪慶第四子志旺為太學生,志旺第二子學鐘亦為太學生,學鐘第三子崇桂為秀才、從九銜,應(yīng)氏重舉祥五九翁“三代儒醫(yī)”盛況。<br></h3><h3> 應(yīng)崇桂就是我父親的祖父,我的太公,從小我父母親常念念叨叨的人。</h3><h3> 應(yīng)崇桂(1848~1930),字馨山。他身材魁梧挺拔、義正辭嚴。相傳年少時逢麻車店災(zāi)荒,他組織鄉(xiāng)里收集制作棉鞋用的配件豬皮、扣帶等前往白雪皚皚的深山村落換取糧食,幫助鄉(xiāng)親度過饑荒。游商的同時,他為深山村民義診,深山多奇草,村民紛紛為他釆擷,回贈藥材感謝,但他均回贈銀兩物什,從不占人便宜。所以太公經(jīng)營的藥鋪生意特別好,并兼酒坊糕餅坊。太公還明理善斷,麻車店周邊方圓幾十里的村落有糾紛都請他去“講事”。相傳有次理虧的一方意欲伏擊他,見有只大黑狗走在前面,不料待黑狗走過卻不見了太公,再看,太公已經(jīng)先黑狗遠去。鄉(xiāng)里遂傳言太公為人好,有神明護佑。</h3> <h3> 太公應(yīng)崇桂生兩子,長子文土出繼胞兄,由次子文明(1900~1939)即我的爺爺承祖業(yè)。無奈戰(zhàn)亂紛擾,家道中落。好在爺爺為當時不多的“高小生”,兼管宗族文案、賬務(wù)。爺爺文明生四子,臨終前,最小兒子即我的父親出生才8個月,爺爺悲憂滿懷,特立遺囑傳祖訓“富貴不欺、貧賤不棄,博釆眾方、惟其博濟”,并取“遺德馀烈”中間兩字,給父親取名“德馀”。</h3><h3> 生活所迫,父親從軍救國,未遂父愿。但祖上冥冥之中早已為祖業(yè)傳承打開了另一扇門。五十年代未,我的母親從浙大機械系下放回永康,機緣巧合嫁給了我父親,我的奶奶就將許多偏方傳給了她以繼續(xù)福澤鄉(xiāng)里。</h3><h3></h3> <h3> 母親深感責任重大,嚴格“督辦”。1990年,我的姐姐應(yīng)群芳畢業(yè)于浙江中醫(yī)藥大學中藥系。1995年父母親和姐姐在衢州市創(chuàng)辦了首家以經(jīng)營中藥為主的“德馀堂藥房”,后后胞弟應(yīng)勇也承祖業(yè),猶善脾虛肥胖癥診療“德馀堂藥房”相繼在江山、杭州開張。2014年,應(yīng)群芳夫婦在杭州創(chuàng)辦“任督堂中醫(yī)門診”,傳承“富貴不欺、貧賤不棄,博釆眾方、惟其博濟”的祖訓辦醫(yī)。<br></h3><h3></h3> <h3><font color="#ed2308"><b>第五站:母親的外婆家舟二古村</b></font>
小時候母親常帶我們回外婆家。外婆燒火時在柴灶里給我們煨地瓜,火光在她慈祥的臉上跳躍,鍋里粥香、樓上稻草香和尿桶的甜臭混雜在一起。我看母雞抱窩,聽公雞報曉,還有一只大黃狗親如影子。那個空間里就是我童年幸福的全部。
上初中時,突然得知這疼愛我的外婆是母親的奶媽,母親還有一個親媽舉家住在杭州。原來當年母親的親生父母奔忙在各大城市的抗日戰(zhàn)火中,她出生三天就抱給了奶媽撫養(yǎng)。好在母親也有一個疼愛她的外婆,三歲那年她被抱回她的外婆家。</h3> <h3> 母親17歲那年,她親愛的外婆去世。母親從此離開外婆家。外婆走了,各類政治牽連卻來了,母親開始了她半生的坎坷,那個村子就一直躲在了她記憶與故事里。
村子不認識我,我也不認得她。當我打電話向母親了解村子名稱和外太公的姓名,“舟山二村”和“黃光梯”這兩個名詞第一次被我識記。</h3><h3> 舟二古村已經(jīng)是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國家3A級旅游區(qū),格局和風貌保存完好,建筑多為清末民居,多數(shù)還住著老人。我向一過路老人打聽外太公的故居,不料他一怔,說“光梯啊!大善人!后來在地府做了咱永康縣城的城隍老爺呢,你是他什么人?”我說了母親的名字,他竟依稀記起了母親童年時的模樣,熱心地帶我到了外太公家。</h3> <h3> 黃光梯(1895~1944),太學生,生前歷任云靖鄉(xiāng)鄉(xiāng)長、浙江道局招撫使、縣防護保衛(wèi)建設(shè)抗敵委員、縣農(nóng)民借貸所總務(wù)股股長。外太公樂善好施,譽滿鄉(xiāng)里,人稱“小孟嘗”。要飯人只要到了太公門前,從不讓他空手或空肚離去。舟二村歷來為婺州、處州、臺州過往客商交通樞紐,凡是擔鹽販米的人到外太公門前歇腳或借宿,他都一宿兩餐概不收錢,起身還送一雙草鞋、一個涼帽,鄉(xiāng)鄰有事相求或請他調(diào)解糾紛,他更是傾情相助、慷慨解囊。話說有一次土匪路上打劫,有人上前說一聲“趕快走開,光梯的轎子馬上抬過來了,別嚇著了他”,劫匪就立即束手離去。
我久久立在外太公的介紹牌前,不知不覺眼眶濕潤了。</h3> <h3> 次日一早,我立即去接了母親前往舟二村。昨日遇見的熱心老人果真是母親兒時的玩伴“小銅鈴”,他報告了村里的書記,書記竟是我從未見過面的表哥黃永韶。我的表哥又帶來母親的表哥耀武陪我們一起走進了久違的老家。</h3><h3> 一路上,只要是白發(fā)蒼蒼的老人,握手一問,便是母親兒時伙伴。只是一別便是60多年,有緣兒時嬉戲卻無緣見著成長時的模樣。</h3> <h3> “老銅鈴”見我一個勁在拍老朋友相逢的照片,又悄悄告訴我:“不僅是舟二村,這方圓百里都記得你外太公一家人的好”。這我倒是早有耳聞。黃光梯的長子黃貴德畢業(yè)于浙江醫(yī)科大學,是著名的小兒科醫(yī)生,他生活儉樸,業(yè)余常回鄉(xiāng)免費為鄉(xiāng)鄰出診,遇見貧困的病人就分文不取;次子黃貴仁曾為掩護解放軍傷病員,受地下黨組織委托擔任偽鄉(xiāng)長,做臥底的他極盡周旋,力保一方百姓平安;三子黃貴榮為杭州著名外科專家,只要有鄉(xiāng)親來杭求醫(yī),他都竭盡全力,最后在市一醫(yī)院退休。盡管歷史的原因,他們不同程度的遭受了冤曲,甚至牢獄之災(zāi),但鄉(xiāng)親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h3> <h3> 還走在黃光梯故居前窄長的弄堂里,母親就已激動不已。天井里石頭花架、水缸靜立,照壁彩繪依稀如昨,等著他當年的小主人。母親的表哥拉著母親來到一扇門前,當年兩人兩小無猜同床共枕的屋子吱呀推開。</h3> <h3> 八十年前,從奶媽家抱回到舟二村的母親日夜啼哭,她才三歲,她想奶媽。</h3><h3> “我外婆舍不得我哭,總是摟著我睡。我倆就睡在最高的三層樓上,與外公面對面兩張床。后來,外婆臨終前,我一直陪著她,舍不得她走”母親動情地說。</h3><h3> 其實在母親夜夜啼哭的日子里,我的外太公黃光梯已臥病三樓。他早外太婆十年就離開了他真摯生活了49年的人間,去了城隍殿繼續(xù)護佑眾生。</h3><h3> 母親堅持要登上已仄仄的三樓。太公的床竟然還在。在八十年前的床前,母親的耀武表哥癟著沒牙的嘴,情不自禁唱起當年的歌謠。</h3><h3> 歌聲里,外太公黃光梯十分憐惜地望著滿臉涕淚的母親,他想欠起身抱一抱她,但他實在太虛弱了。他摸摸索索掏出幾個金燦燦的橘子哄著她。他曾拯救過無數(shù)的生靈,但他知道自己已無法再呵護這小小的生命。</h3><h3> 這是母親對外太公黃光梯最深的記憶。相信那一抹金黃,在母親以后無數(shù)備受冤屈的日子里,曾無數(shù)次點燃過她堅強的信念。</h3><h3></h3> <h3> 那抹金黃,一如突然入夢的大白鵝,引領(lǐng)我們走向更真實和純凈。當我接近杭城,這座壓抑了我十年的城市終于輕如塵埃。我為水泥森林里所有無處扎根的生命祈禱,我從未這樣真切地感知到自己是誰,慶幸自己能知道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
</h3><h3><br></h3> <h3> <font color="#39b54a">感謝應(yīng)寶容、黃耀武、應(yīng)建設(shè)師長的指導(dǎo);感謝黃永韶、程鵬兄弟和趙嬌月、盧明江、王浩等老同學的全程陪同。</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 注:此文僅為內(nèi)部傳閱資料,未經(jīng)作者本人許可,請勿轉(zhuǎn)載。謝謝閱讀。</b></font></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柘荣县|
淮南市|
汝阳县|
日土县|
武城县|
武强县|
体育|
梁平县|
罗定市|
农安县|
从江县|
界首市|
视频|
舒兰市|
启东市|
那曲县|
交城县|
东源县|
耿马|
门源|
东乌|
辽中县|
湖南省|
锦屏县|
连平县|
富阳市|
克拉玛依市|
清新县|
韶山市|
田阳县|
安宁市|
玛沁县|
抚宁县|
新昌县|
宝坻区|
杭锦后旗|
黄梅县|
清新县|
堆龙德庆县|
金秀|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