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此文獻給母校——南京理工大學校慶<div>七十周年!<div><br></div></div> 南京理工大學位于南京市東郊中山門外孝陵衛200號。解放后,曾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軍事政治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政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高級步兵學校”及“中國人民解放軍高射炮兵學校”,“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工程學院”,“華東工程學院”,“華東工學院”校址。 ▲ 1953~2023,熱烈慶祝南京理工大學<div> 建校70周年</div> 讀了2018年9月25日由清華大學68屆畢業生木瓜(筆名)編制的美篇《我五十年前經歷的畢業分配》,思潮起伏,感慨萬千。因為我們有過完全相同的經歷——異曲同工,再現當年。木瓜的一花引來萬花開,筆者也想湊個熱鬧,和一篇《也講述五十年前的畢業分配》,作為姐妹美篇,謹獻給文革中的老五屆大學畢業生。 <h3>▲ 我們曾經是穿過綠軍裝,當過兵的</h3><h3> 軍中學子,高唱著“我是一個兵”</h3><h3> 一路走來。1964年8月,全國各</h3><h3> 地的尖子生憑借優異成績和過硬</h3><h3> 的政審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h3><h3> 工程學院,成為一名軍校學員</h3> ▲ 位于南京市東郊中山門外,“棲霞區<div> 孝陵衛200號”,占地2.1平方公里</div><div> (3150畝)的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div><div> 工程學院,北依紫金山,西臨明城墻。</div><div> 校園內曲塘瀲滟,佳木蔥蘢,</div><div> 碧草如茵,景色宜人</div> ▲ 1964年8月,炮兵工程學院<br> 孝陵衛200號大院的二號門<br> (正大門,炮工坐南向北的<br> 對外大門),正對“中山陵”。<br> 正大門外臨靠“寧杭公路” ▲ 1964年8月,我們踏進炮兵工程學院<br> 孝陵衛200號的二號門,走上二號路,<div> 道路的中軸與“中山陵”的中軸在</div><div> 同一條中軸線上</div> ▲ 炮兵工程學院二號路西側有80戶中層干部<div> 住宅樓區。二層小樓外墻面均涂成黃色</div><div> (標準營房色)</div> ▲ 炮兵工程學院二號路東側有大禮堂與 <div> 燈光球場。燈光球場經常舉辦球賽</div><div> 和放映露天電影<br><div> </div></div> ▲ 炮兵工程學院二號門的二道門前“友誼河”<div> 西北面有院務部辦公大樓。大樓室內一律</div><div> 是紅漆木地板,紅漆木樓梯,紅漆木窗框。<div> 有上級首長來訪時,木地板上還鋪上紅地</div><div> 毯。過年過節時,大門檐下還上大紅燈籠,</div><div> 以增添幾分節日的喜氣</div></div> ▲ 1949年10月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div> 野戰軍軍事政治大學一區一大隊一中隊</div><div> 預科結業全體同志在二道門前留影紀念</div> ▲ 炮兵工程學院二號路二道門(坐南向北的<div> 內大門,前面的橋下流過“友誼河”),</div><div> 北面門梁上正中是軍徽,兩邊是軍標</div><div> “團結、緊張、嚴肅、活潑”</div> ▲ 炮兵工程學院二號路二道門的南面門梁上<div> 寫著毛主席給炮兵題詞——</div><div> “為建設強大的人民砲兵而奮斗”</div> ▲ 毛澤東為解放軍炮兵題詞手書——<div> “為建設強大的人民砲兵而奮斗”</div> ▲ 跨入炮工二號路二道門,穿過綠化帶就來<div> 到院政治部大樓。這是一幢二層建筑,</div><div> 外墻上爬滿綠色的爬山虎。 院政治部</div><div> 大樓北大門前設有門樓和汽車道,</div><div> 汽車可直接開到門前大廳</div> ▲ 炮兵工程學院院政治部大樓背后是<div> 大操場,標準的400米環形跑道,</div><div> 內置綠蔭草坪的規范足球場</div> ▲ 炮兵工程學院大操場北端有一座供檢閱用<div> 的司令臺,頂部有老八一軍徽</div> ▲ 華東軍政大學二總三大隊十一隊全體結業<div> 同志在大操場司令臺前合影留念</div> ▲ 炮兵工程學院大操場南端是物理實驗大樓<div> 外墻為灰磚墻面、高四層,是當時校內的</div><div> 最高建筑</div> ▲ 當年每個大班占一排平房。東面的平房<div> 是教室,約50米長,排列2個長22米、</div><div> 寬12米的教室和寬3米的外走廊以及</div><div> 西頭的1個小衛生間</div> ▲ 東面的平房教室北側有寬3米的外走廊 ▲ 西面的平房是學員宿舍,約70米長,中部有<div> 約80平方米的大廳(照片中的突出部位),</div><div> 正好作為一個年級大班集合的場所。東頭</div><div> 還有洗漱間帶廁所約20米長。平房教室</div><div> 和平房宿舍之間有寬10米的間隔,南北</div><div> 形成道路,用木立柱走廊連接,走廊</div><div> 上方有遮雨用的金屬瓦楞板頂棚</div> ▲ 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南京理工大學校園俯瞰<div> 航拍照片</div> ▲ 現南京理工大學北大門(原炮兵工程學院<div> 正大門)</div> ▲ 現南京理工大學正大門(南大門) ▲ 現南京理工大學二號路二道門南面<div> 原“為建設強大的人民砲兵而奮斗”</div><div> 題詞改為“團結 獻身 求是 創新”</div> ▲ 現南京理工大學校區示意圖 <h3>▲ 1964年8月26日,院長李仲麟少將給</h3><h3> 64級248名新生授予學員銜。耀眼的</h3><h3> 八一帽徽、肩章、領章金光閃閃。</h3><h3> 我們幸運地趕上1955年軍銜制</h3><h3> 的末班車</h3> <h3>▲ 學員軍禮服——頭戴大檐帽,佩戴學員</h3><h3> 肩章、領章,因兵種為炮兵,則需在</h3><h3> 領章中心加釘炮兵兵種符號(古炮叉),</h3><h3> 胸前和腰部扎斜跨式牛皮武裝帶</h3> ▲ 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兵種符號<div> ——兩門古炮叉<br><br></div> <h3>▲ 學員軍禮服樣式</h3> <h3>▲ 學員軍常服——頭戴解放帽,只佩戴學員</h3><h3> 領章,在領章中心加釘炮兵兵種符號</h3><h3> (兩門古炮叉)。領章外黃色框不開口,</h3><h3> 意寓在校學習全封閉。待畢業后,當上</h3><h3> 正式軍官,則在領章外黃色框前開口</h3> <h3>▲ 學員軍常服樣式</h3> ▲ 1964年8月,崔正翔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div> 炮兵工程學院炮兵兵器系高射炮專業<br> (一系)<br></div> ▲ 崔正翔的軍禮服照——戴軍官大檐帽,<br> 佩戴學員銜肩章、領章。學員享受<br> 干部待遇,穿四個口袋的上衣軍裝,<br> 兩肩帶洞和絆,用以掛肩章 ▲ 1964年9月16日,炮兵工程學院全體64級<div> 學員下連當兵,分配到南京軍區高炮66師</div><div> 617團、618團、621團、624團和地炮9師</div><div> 14團及火箭炮201團的各連隊,</div><div> 體驗軍人生活,培養軍人素質</div> ▲ 1965年1月23日,炮兵工程學院給下連當兵<div> 鍛煉的學員發出春節慰問信,由院長李仲麟</div><div> 少將和政委廖成美少將簽發</div> ▲ 1965年6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取消<br> 軍銜,一律佩戴紅星帽徽,紅旗領章。<br> 照片為崔正翔佩戴 紅領章、紅帽徽<br> 的軍人照 ▲ 中國人民解放軍65式軍裝佩戴的紅星帽徽,<br> 紅旗領章,恢復紅軍時代的標志,綠色<div> 軍裝配上三點紅,亮炫威武之師<br></div> ▲ 當時在人民解放軍中廣泛傳唱的部隊歌曲<div> 《全軍上下一片紅》</div> <h3>▲ 在假日里,我們全副武裝攀登紫金山,</h3><h3>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年輕的</h3><h3> 軍中驕子心中充滿理想和抱負,</h3><h3> 登高方知遠,天地納于心</h3> <h3>▲ 1965年,一系系直干部在辦公室前的</h3><h3> 院子里合影,當時一系代字為“子、</h3><h3> 丑、寅、卯”中的“子”系</h3> <h3>▲ 1965年12月,64-222班(二系彈丸</h3><h3> 引信專業)全體學員與教育班干部</h3><h3> 在二號路二道門內,院政治部大樓</h3><h3> 綠化帶前合影留念</h3> <h3>▲ 1966年1月,一系64-111班(地炮專業)</h3><h3> 全體27名學員與在二號路二道門內</h3><h3> 合影留念</h3> ▲ 1966年1月,一系64-111班全體27名學員<div> 在大操場司令臺前與院長李仲麟少將</div><div> 合影留念</div> ▲ 1966年1月,一系64-112班(高炮專業)<br> 全體27名學員在大操場司令臺前<br> 合影留念 <h3>▲ 1966年1月,一系64-121班(火箭</h3><h3> 發射架專業)19名學員與在大操場</h3><h3> 司令臺前合影留念</h3> ▲ 1966年1月,一系64-141班(火炮隨動<br> 專業)全體12名學員與在大操場司令臺<div> 前合影留念</div> <h3>▲ 1966年3月,院首長及“湖南班”的</h3><h3> 班主任、指導員、教員等與全體越南</h3><h3> 人民軍留學生在司令臺前合影留念</h3> ▲ 1966年3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div> 炮兵工程學院二系三教育班</div><div> 全體同志留影(司令臺前)</div> ▲ 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辦公廳(通知)<div> 139號文件“關于軍事工程學院、</div><div> 軍事電信工程學院和砲兵工程</div><div> 學院的改制問題,第251次</div><div> 軍委辦公會議的決定”</div> <h3>▲ 1966年3月31日下午3時,中國人民解放軍</h3><h3> 炮兵工程學院全體將士在大操場集合列隊,</h3><h3> 拍下這張全家福。這是建院以來唯一的</h3><h3> 一張全家福,也是最后的一張全家福照</h3> ▲ 當時拍攝現場是沉悶的,全院軍人雅雀<div> 無聲,只聽從總指揮華臘夫(二系副</div><div> 主任)的調動。全體人員就位后,</div><div> 攝影師用旋轉鏡頭拍下這張巨幅</div><div> 照片。由于照片太長,分三段</div><div> 洗出,后拼在一起成像。照片</div><div> 記錄了那一代軍人的雄姿</div> ▲ 這張最后的炮兵工程學院全家福照片,<div> 后來掛在院政治部大樓二層會議室的</div><div> 東墻上,留作永恒的紀念</div> <h3> 1966年3月31日23時59分59秒的最后時刻定格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工程學院的風采錄上,這個瞬間的跨越成了一代軍校永久的歷史轉折。</h3> <h3>▲ 1966年4月1日,一紙公文宣布炮兵工程</h3><h3> 學院集體轉業,退出軍隊序列,更名為</h3><h3> “華東工程學院”。一夜之間,躊躇滿志</h3><h3> 的兵哥兵姐們降格為普通高校的大學生。</h3><h3> 二道門上的紅星帽徽和“團結、緊張、</h3><h3> 嚴肅、活潑”的軍標尚在,西面門柱</h3><h3> 卻掛上了“華東工程學院”的校牌,</h3><h3> 進出校門的已是一群不穿軍裝的</h3><h3> 老百姓或穿戴無帽徽領章舊軍裝</h3><h3> 的退伍軍人</h3> ▲ 當年的華東工程學院學生校徽 <h3>▲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發布的</h3><h3> 《五·一六通知》,成為無產階級</h3><h3> 文化大革命的綱領性文件,標志</h3><h3> 著“文化大革命”的全面發動</h3> <h3>▲ 狂熱的文革風暴席卷了整個華夏大地。</h3><h3> 所有的大、中、小學一律停課鬧革命,</h3><h3> 青年學生成了這場運動的主力軍。</h3><h3> “拿起筆做刀槍,集中火力打黑幫”。</h3><h3> 紅衛兵運動,破四舊、立四新,</h3><h3> 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h3><h3> 大批判,大串聯,大聯合成了</h3><h3> 文革組曲的主旋律</h3> <h3>▲ 全國的文化大革命運動哄然而起,</h3><h3> 如火如荼。華東工程學院部分</h3><h3> 學生認為,中央吹響了向黨內</h3><h3> 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猛烈開</h3><h3> 火的號角。于是鋪天蓋地的大</h3><h3> 字報貼滿了校園,革命師生起</h3><h3> 來造“修正主義”的反。院內</h3><h3> 的教學、科研和各項工作無法</h3><h3> 正常進行, 偌大 的校園已放</h3><h3> 不下一張平靜的課桌</h3> <h3>▲ 1966年6月13日,院長兼黨委書記李仲麟</h3><h3> 被迫在動員大會上代表院黨委作出了一個</h3><h3> 痛苦的決定——停課鬧革命。就是從那</h3><h3> 一天起,我們便結束了大學的學習生涯</h3> <div><br></div><div> 1968年,文化大革命進入第三個年頭。青年學生的革命熱情開始降溫,大家不由自主地考慮自身的前程問題。<br> 根據周總理的指示,中央批準在校的66屆、67屆學生進行畢業分配,走上工作崗位。1968年3月,華東工程學院61級學員484人與62級學員159人一并作為66屆畢業生。說實在的,61、62級的老學員在學校待了整整6年半時間,都待疲了,應該走向社會,去經風雨、見世面了。<br></div> ▲ 幸運的是61級和62級仍按文革前的<div> 畢業方案分配走出校門。他們這一</div><div> 屆畢業生有許多人去了部隊,特別</div><div> 是各大軍區的空軍,有到蘭州軍區</div><div> 空軍的,有到上海空軍大場轟炸機</div><div> 機場的,看到他們穿上藍褲子,戴</div><div> 上紅領章。真令人羨慕。但也有人</div><div> 去了包頭447 炮廠、61-131班的</div><div> 夏仲玉去了江西銅鼓177炮廠以及</div><div> 重慶各大兵工廠</div> <h3>▲ 1968年3月23日,江蘇省無產階級革命派</h3><h3> 和廣大革命群眾在南京鼓樓廣場舉行</h3><h3> 盛大集會,熱烈慶祝“江蘇省</h3><h3> 革命委員會成立”</h3> <h3>▲ 會后十幾萬革命群眾參加全市大游行,</h3><h3> 浩浩蕩蕩。紅衛兵載歌載舞,蹦蹦</h3><h3> 跳跳,熱鬧過市。人們以滿腔的</h3><h3> 熱忱對無產階級新生政權寄予</h3><h3> 無限的希望,期盼社會早日</h3><h3> 安定團結</h3> <h3> ▲ 1968年3月25日,《人民日報》編輯部、</h3><h3> 社論:《天翻地覆慨而慷──熱烈歡呼</h3><h3> 江蘇省革命委員會成立》</h3> <h3> ▲ 1968年7月,偉大領袖毛主席發出</h3><h3> “工人階級必須領導 一切”的</h3><h3> 最高指示</h3> ▲ 1968年9月初,江蘇省革命委員會向<div> 華東工程學院派駐來自南京汽車制造</div><div> 廠的“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div><div> (工宣隊)和“解放軍毛澤東</div><div> 思想宣傳隊”(軍宣隊)。兩隊</div><div> 掌管了學校大權。兩隊進院后,<br> 調解消除派性,促成群眾組織</div><div> 大聯合,隨之成立了華東工程</div><div> 學院大聯合委員會,幾經周折,</div><div> 最終實現了各派別的大聯合</div> <div><br></div><div> 1968年9月中旬,華東工程學院63級學員250人作為67屆畢業生執行分配,他們在學校待了整整5年。67屆的畢業分配方案集中于國防科委20院各所,有201所(西安火箭發動所)、202所(陜西咸陽火炮所)、203所(西安彈道所)、207所(蚌埠電子所)、208所(北京南口輕武器所)、213所(西安火工品所)等以及五機部所屬兵工廠,還有較多的江蘇地區和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報到的地方名額。<br></div> ▲ 1968年8月,炮兵工程學院63-311班<div> (火藥專業)全體學員在學校二號路</div><div> 二道門內拍攝畢業照</div> ▲ 1968年9月中旬,華東工程學院二系<div> 63-222班(彈丸引信專業)的</div><div> 凌敬昆和本院某系的楊金耀</div><div> 分配到位于北京南口的208所</div><div> (五機部20院8所輕武器研究所)</div> ▲ 1968年9月中旬,華東工程學院 一系<br> 63-111班(地炮專業)的王公廉<br> 分配到山西寧武縣187廠(長城<br> 機械廠,37高炮)。1978年9月,<br> 王公廉考入華東工程學院101火炮<div> 教研室研究生,1981年12月畢業,<br> 留校當教師</div> ▲ 五機部187廠:第一廠名為寧武三七高炮<div> 機加裝配廠;第二廠名北京長城機械廠</div><div> (后改為國營長城機械廠)。廠址在寧武</div><div> 縣岔上鄉漚泥灣、張家崖、小石洞一帶,</div><div> 分布在長7.5公里的山溝內</div> ▲ 五機部187廠當年的機加工生產車間,<div> 生產37毫米高射炮的炮身管</div> ▲ 江西省銅鼓縣三都鎮是山溝小鎮,被群山<div> 環抱,是最理想的“三線”建設之地</div> ▲ 1968年9月中旬,華東工程學院一系<div> 63-112班(高炮專業)的余炳賢</div><div> 和涂水明分配到江西銅鼓縣三都鎮</div><div> 177廠(長林機械廠,57高炮)。</div><div> 不久傳出涂水明來信中的打油詩</div><div> “小小銅鼓鎮,三爿豆腐店,城</div><div> 里放個屁,城外聽得見。”明里</div><div> 形容銅鼓是個群山環抱的彈丸之</div><div> 地,暗里以此述說心中的苦澀。</div><div> 后來余炳賢和涂水明分別當上</div><div> 177廠的正、副廠長</div> ▲ 177廠建在江西銅鼓境內的大山中,<div> 生產車間分散在五個挖空的山洞里。</div><div> 1994年,177廠遷往江西新余市</div> ▲ 1968年9月中旬,華東工程學院一系<div> 63-131班(內彈道專業)的梁世超</div><div> 分配到江蘇泗洪縣,后在縣中教書。</div><div> 1978年華東工程學院103教研室點名</div><div> 梁世超調回學校,安排在103教研室</div><div> 當教師。梁世超是1963年入學的,</div><div> 在63級250名新生中,高考總分</div><div> 第一名,所以學校需要這樣的</div><div> 尖子生回校執教</div> ▲ 經過各方協商讓步、統一認識、達成共識、<br> 促進聯合。經江蘇省革命委員批準,華東<br> 工程學院革命委員會于1968年9月28日<br> 成立。華工革委會由27人組成,齊陶任<br> 革委會主任;吳運福、張恩生等3人任<div> 副主任;齊陶、吳運福、張恩生、宮善、</div><div> 周光照、耿柏青、陳運生、張寶印、</div><div> 馬振英等11名同志為革委會常委</div> <h3>▲ 華東工程學院革命委員會主任齊陶</h3><h3> (原炮兵工程學院副政委、大校軍</h3><div> 銜。華東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div> ▲ 1968年10月,華東工程學院各部、系<br> 革命委員會(領導小組)相繼成立。<br> 10月14日,華東工程學院成立紅衛兵<br> 師。就此,華東工程學院領導班子和<br> 群眾組織合法掌管學校大權,在<div> “工宣隊”和“軍宣隊”的指導下,<br><div> 統一行使學校各級職能</div></div> ▲ 從1968年10月開始,長期閑散在校的<div> 64級與65級學員掀起了復課鬧革命的</div><div> 熱潮。求知若渴的學生為畢業后參加</div><div> 工作積累一點本錢,在最后的駐校</div><div> 時間里,搶學一點知識</div> ▲ 1968年12月,我們64級學員248人作為<div> 68屆大學畢業生分配,他們在學校待了</div><div> 整整4年半時間。由于華東工程學院61級</div><div> 與62級學員一并作為66屆畢業生分配,</div><div> 那么63級學員就頂上作為67屆畢業生。</div><div> 1968年11月,中央下達68屆大學生</div><div> 畢業通知,這就輪到了64級學員</div> <h3> 正是:出鍋的小米粥——熬出來了。 </h3><h3> 文化大革命的勢頭表明即將畢業大學生的去處是四個面向:“面向工礦、面向農村、面向邊疆、面向基層”,意味著全國各地滿天飛。對學生而言,最大的難關莫過于畢業分配。一夜之間,同一宿舍的伙伴,一個分到上海,一個配到青海,同樣是“海”,而人的價值頓見分曉:一個天上,一個地下。</h3><h3> 68屆的畢業分配特別注重家庭政治條件和在文革路線斗爭中個人的“站隊”立場,故分配方案分成三類:</h3><h3> 一等分配是到國防科委各院所,不過先要去遼寧海城3174部隊農場(39軍116師農場)勞動鍛煉一年多,再二次分配; </h3><h3> 二等分配是直接分配到炮廠、炮彈廠、火炸藥廠、光學儀器廠、雷達廠,如太原247廠(地炮廠)、包頭447廠(高炮、坦克炮、發射架廠)、江西銅鼓177廠(57高炮廠),山西寧武187廠(37高炮廠)、邯鄲368廠(艦炮指揮儀、瞄準鏡)、西安803廠(華山機械廠)、西安847(昆侖機械廠,航炮、海軍近防炮)、西安872廠(魚雷廠)、湖北宜都338廠(海軍瞄準鏡)、湖南湘潭282廠(江南機器廠)、山西長治304廠、陜西戶縣845廠(惠安化工廠,火炸藥廠)及重慶各大兵工廠等;</h3><h3> 三等分配是安插到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報到的地方名額。與上幾屆分配相比,68屆分配人員比例中的三等分配人數明顯增多。原因是經過68年的“清理階級隊伍”,學員家中的政歷問題統統揭露出來,有家庭歷史問題的,有社會關系問題的,有當權派走資派的親屬問題的,也有文革中現行問題的等等。</h3><h3><br></h3> ▲ 1968年12月,一系64-111班(地炮專業)<div> 全體學員(27人)和教育班干部董競</div><div> (一系三教育班主任)、湯斌文(一系</div><div> 三教育班指導員)、張志臣(一系三</div><div> 教育班副指導員)、侯富生(一系副</div><div> 主任)在二號路二道門內拍攝畢業照</div> <h3>▲ 1968年12月7日,一系64-112班(高炮專業)</h3><h3> 拍了一張畢業照,兩派學生仍走到了一起,</h3><h3> 畢竟共同生活了四年半時間,同窗之關系是</h3><h3> 改變不了的。64-112全班共27人,照片中</h3><h3> 學員25人,干部5人。方安同學因在外調研,</h3><h3> 焦成君同學因回老家有事,則來不及趕回</h3><h3> 參加畢業照拍攝。按當時的規矩每個人</h3><h3> 胸前左上方都佩帶毛主席像章,前排</h3><h3> 人員右手舉著紅寶書“毛主席語錄本”。</h3><h3> 照片是在孝陵衛幸福照相館室內拍攝的。</h3><h3> 那時大家都很年輕,學員22~23歲,</h3><h3> 干部32~37歲,風華正茂,年富力強,</h3><h3> 真的好留戀當年的一瞬</h3><div> 照片中——</div><div> 第一排左起:曹渝華、章孟祥、董 競</div><div> (一系三教育班主任)、</div><div> 余立金(一系系直干事)、</div><div> 張志臣(一系三教育班副指導員)、</div><div> 湯炳文(一系三教育班指導員)、</div><div> 侯富生(一系副主任)、韓卸龍、</div><div> 賈家信;<br> 第二排左起:曹扣成、陶龍虎、包明仁、</div><div> 閔國強、崔正翔、曹新生、</div><div> 肖春明、張森林、潘德爐、</div><div> 范秉勛、蔣德全;<br> 第三排左起:蔣品賢、秦榮才、衛 秉、</div><div> 鄒廣林、王福興、袁振新、</div><div> 楊順川、黃國治、程杰民、</div><div> 朱昌田<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div> <h3> ▲ 1968年12月,一系64-121班(火箭發射架</h3><h3> 專業)畢業照。前排人員右手舉著紅寶書</h3><h3> “毛主席語錄本”。</h3><h3> 照片題詞:“為建設強大的人民砲兵而奮斗”</h3><div> 照片中——</div><div> 第一排左起:陳后添、董 競</div><div> (一系三教育班主任)、</div><div> 張志臣(一系三教育班副指導員)、</div><div> 侯富生(一系副主任)、湯炳文</div><div> (一系三教育班指導員)、王秉博、</div><div> 陳海潮、韓志明;</div><div> 第二排左起:吳道權、徐咸莊、王思增、</div><div> 梁順盤、周親生、張鳳桐、</div><div> 曹樹業、吳明燦;<br> 第三排左起:朱德悅、朱惠民、何壽庚、</div><div> 張國贏、張心敏、寇秉成、</div><div> 吳關金、汪利平<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div> ▲ 1968年12月,一系64-141班(火炮隨動專業)<div> 全體學員11人,干部4人在孝陵衛幸福照相館</div><div> 室內拍攝畢業照。前排人員右手舉著紅寶書</div><div> “毛主席語錄本”。<br> 照片題詞:“為建設強大的人民炮兵而奮斗”</div><div> 第一排</div><div> 左 起:張志臣(一系三教育班副指導員)、</div><div> 董 競(一系三教育班主任)、</div> 侯富生(一系副主任)、湯斌文<div> (一系三教育班指導員)、彭正山;<br> 第二排</div><div> 左 起:胡世才、滕明發、樓良德、</div><div> 蔣忠仁、顧錦麒;</div><div> 第三排</div><div> 左 起:朱士武、陳啟東、于大岡、</div><div> 張 青、柴自許</div> ▲ 1968年12月,二系64-211班(火箭彈專業)<div> 全體20名學員畢業照——每人胸前左上方</div><div> 佩帶毛主席像章</div> <h3> </h3><h3> ▲ 1968年12月,二系64-222班(彈丸引信</h3><h3> 專業)全體學員畢業照——</h3><h3> 身著軍大衣,胸前左上方佩帶毛主席像章。</h3><h3> 前排人員右手舉著紅寶書“毛主席語錄本”</h3><h3> 照片題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br></h3><h3><br></h3> ▲ 待到畢業分配時,兩派學生必須坐到一起,<div> 商談分配單位和寫畢業鑒定。當時教育班</div><div> 班已成立了革委會,畢業生分配小組是由</div><div> 工宣隊、原教育班干部和兩派學生組成。</div><div> 我們每個人填寫了一份《大專院校畢業生</div><div> 登記表》,其中第一張的表格是常規填寫</div><div> 的內容,第二張是個人鑒定,由自己寫,</div><div> 最后一頁是兩個表框,上表框是班組鑒定,</div><div> 由小班學生討論后,由班干部填寫;下表</div><div> 框是組織鑒定,由工宣隊員和教育班干部</div><div> 填寫。《大專院校畢業生登記表》是入個</div><div> 人檔案的重要材料,決定學生發展的命運,</div><div> 對今后單位的重用和提拔占有極大的權重</div> ▲ 畢業分配需要嚴格政審,我肯定被劃入密級<div> 不夠格的類別,先去地方革委會報到,再</div><div> 分配具體單位。填寫征求分配意見表時,</div><div> 有自知之明的我再三斟酌,第一志愿選</div><div> 沈陽;第二志愿是青海,因為得知青海</div><div> 是在省工業廳報到,去工廠,不用下</div><div> 農場鍛煉。第三志愿是江蘇,填了也</div><div> 白填。果不其然,分配小組就分配我</div><div> 去青海,不是你自己填寫的嗎?就把</div><div> 你分到青海,合情合理,順理成章</div> <h3><br></h3><h3> 1968年12月20日,一系64級全體學員開大會,由工宣隊宣布畢業分配名單。具體分配結果如下:<br></h3><h3> 華東工程學院一系三班68屆畢業生分配名單(共84人)。</h3> ▲ 一系三班68屆畢業生分配到國防科委農場<br> ——遼寧海城3174部隊農場(39軍116師<br> 農場,地點:遼寧海城牛莊西四 ) 共 <br> 35人。括弧內是二次分配的單位。<br> 吳厚元、韓卸龍(上海23所)、<br> 袁振新、姜長立(上海23所)、<br> 潘德爐、吳道權(上海23所)、<br> 寇秉成、王秉博(上海23所)、<br> 陳后添(上海23所);楊順川(沈陽軍區<br> 部隊)、方 安(沈陽軍區部隊)、閔國祥<br> (沈陽軍區部隊)、劉 軍(沈陽軍區部隊)、<br> 周親生(沈陽軍區部隊)、周德超(部隊<br> 院校)、彭正山(沈陽軍區后勤部裝備部<br> 輕武器研究所)、肖春明(沈陽軍區后勤<br> 部裝備部輕武器研究所)、包明仁(沈陽<br> 軍區后勤部裝備部輕武器研究所);<br> 黃國治(包頭447廠)、程杰民(包頭447<br> 廠)、賈家信(包頭447廠)、鄒廣林<br> (包頭447廠)、衛 秉(包頭447廠)、<br> 陳傳興(包頭447廠)、戴時超(包頭<br> 447廠)、彭祖全(包頭447廠)、<br> 邱永良(包頭447廠)、樓良德<br> (包頭447廠)、柴自許(包頭447廠)、<br> 蔣忠仁(包頭447廠);張森林(江西<br> 銅鼓177廠)、李康鳳(江西銅鼓177<br> 廠)、何文華(江西銅鼓177廠);<br> 胡世才(不詳)、滕明發(不詳)<br> ▲ 1969年1月19日,已在遼寧海城3174部隊<div> 農場報到的64-112班14位戰友合影,</div><div> 就此開始部隊農場的勞動鍛煉生活</div><div> 照片中——</div><div> 前排左起:張森林、閔國祥、包明仁、</div><div> 潘德爐、肖春明;<br> 中排左起:賈家信、韓卸龍、方 安、</div><div> 衛 秉;<br> 后排左起:鄒廣林、楊順川、程杰民、</div><div> 袁振新、黃國治<br></div> ▲ 1970年2月,結束了在遼寧海城3174部隊<div> 農場勞動鍛煉的學生經過二次分配,各奔</div><div> 東西。臨分別前,華東工程學院64-112班</div><div> 七位同學合影留念——“戰友!再見吧!”<br></div><div> 照片中——</div><div> 前排左起:潘德爐(上海23所)、</div><div> 衛 秉(包頭447廠)、</div><div> 張森林(江西銅鼓177廠);<br> 后排左起:鄒廣林(包頭447廠)、</div><div> 程杰民(包頭447廠)、<br> 袁振新(上海23所)、 </div><div> 賈家信(包頭447廠)<br></div> ▲ 1970年2月,結束了在遼寧海城3174部隊<div> 農場的勞動鍛煉,華東工程學院一系三班</div><div> 68屆畢業生中有12位同學二次分配到</div><div> 五機部包頭447廠(高射炮、坦克炮、</div><div> 自行火炮、導彈發射架、艦炮)。</div><div> 他們是:</div><div> 衛 秉、黃國治、程杰民、賈家信、</div><div> 鄒廣林、陳傳興、戴時超、彭祖全、</div> 邱永良、樓良德、柴自許、蔣忠仁<div> 最后僅剩賈家信和 鄒廣林堅持到退休。</div> ▲ 64-112班在上海長城機械廠工作的<br> 范秉勛赴包頭447廠出差,與分配<br> 在447廠的炮工一系64級同學合影<br> 照片中——<br> 前排左起:彭祖全、樓良德、賈家信;<br> 后排左起:程杰民、邱永良、范秉勛、<br> 柴自許 ▲ 1974年7月22日,9名分配到包頭447廠的<div> 炮工一系64級同學歡送戴時超調回南方。</div><div> 合影——“戰友分別留念”</div><div> 照片中——<br> 前排左起:邱永良、戴時超、柴自許;<br> 中排左起:彭祖全、衛 秉、樓良德、</div><div> 賈家信;</div><div> 后排左起:鄒廣林、黃國治、程杰民 </div><div> </div> ▲ 1970年2月,結束了在遼寧海城3174部隊<br> 農場的勞動鍛煉,華東工程學院一系三班<br> 68屆畢業生中有9位同學二次分配到<div> 四機部上海23研究所。他們是:</div><div> 吳厚元、姜長立、韓卸龍、<br> 袁振新、潘德爐、吳道權、<br> 寇秉成、王秉博、陳后添</div> ▲ 分配在上海23所的炮工一系64級部分同學<div> 及上海校友歡迎賈家信(包頭447廠)來滬</div><div> 出差合影留念</div><div> 照片中——<br> 左起:樓良德、衛 秉、范秉勛、王秉博、</div><div> 姜長立、袁振新、賈家信</div> ▲ 一系三班68屆畢業生分配到山西太原<div> 247廠(地炮廠)共11人 ,他們是:<br> 李文光、陶龍虎 、陳洵南、秦榮才、<div> 曹扣成、許高升、王金喜、焦成君 、</div><div> 梁順盤、吳明燦、何壽庚</div></div><div> 最后僅剩陶龍虎 、曹扣成和王金喜</div><div> 堅持到退休。<br></div> ▲ 1993年5月,北京軍械部的肖春明到太原<div> 247廠出差時,看望分配在247廠工作的</div><div> 一系三班68屆畢業老同學,并合影留念</div><div> 照片中——</div><div> 左起:曹扣成、陶龍虎 、肖春明、王金喜</div> ▲ 一系三班68屆畢業生分配到河北邯鄲<div> 六機部368廠(漢光機械廠,海軍</div><div> 艦炮指揮儀、瞄準鏡)的共4人,</div><div> 他們是:</div><div> 王福興、郭洪肇、章孟祥、吳關金</div><div> 最后僅剩章孟祥和王福興堅持到退休。<br></div> ▲ 1968年12月,分配到河北邯鄲六機部<br> 368廠(漢光機械廠),64-121班的<div> 吳關金同學</div> ▲ 吳關金正在368廠實驗室解決技術難題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請繼續閱讀《也講述五十年前的</div><div> 畢業分配(修訂版)-2》<br></div> <div><br></div><div>撰 稿 人 崔正翔 (炮兵工程學院一系64級學員;<br></div><div> 華東工程學院一系78級研究生)<br><br>編制時間 2018年10月16日<br>完成修改 2023年8月30日<br></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政县|
和林格尔县|
玛沁县|
天柱县|
清河县|
红原县|
方山县|
临颍县|
河西区|
岳西县|
铜梁县|
格尔木市|
六枝特区|
兴城市|
峡江县|
柳州市|
井研县|
墨脱县|
吴忠市|
剑河县|
遵义县|
安宁市|
和平县|
遂溪县|
民县|
临湘市|
涟源市|
连州市|
东方市|
雅安市|
平昌县|
修水县|
泰来县|
平陆县|
威宁|
龙南县|
普陀区|
栾城县|
邛崃市|
延津县|
准格尔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