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俄羅斯印象一紅場

菠蘿

<h3>去俄羅斯旅游是我的心<span style="line-height: 1.8;">愿</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2018年9月終于成行,幾天的游程,游覽了森林城市首都莫斯科和故都圣·彼得堡。</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距1917年的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統治和十月革命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整整過去一百年了。世紀百年,這兩個城市見證了這個國家幾經發生的天翻地覆變革,這些變革影響了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對俄羅斯乃至世界格局都產生了深遠的意義。</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莫斯科河畔的克林姆林宮。</span></h3> <h3></h3><h3>紅場位于莫斯科市中心,臨莫斯科河,是莫斯科最古老的廣場。莫斯科紅場不僅是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場所,也是俄羅斯重要節日舉行群眾集會、大型慶典和閱兵活動的地方,屬于世界上著名的廣場之一。</h3> <h3></h3><h3>紅場原名是"托爾格",意為"集市"。它的前身是15世紀末伊凡三世在城東開拓的“城外工商區”。廣場上原有建筑,1517年發生了大火災,空曠的廣場曾被稱為“火災廣場” ,1662年改稱“紅場”,意為“美麗的廣場”。廣場面積9.1萬平方米,地面全部由條石鋪成,顯得古老而神圣。廣場的西側是克里姆林宮,北面為國立歷史博物館,東側為百貨大樓,南部為瓦西里布拉仁教堂,列寧墓位于靠克林姆林宮墻的中部。</h3> <h3>瓦西里升天大教堂位于紅場南端,緊傍克里姆林宮。<span style="line-height: 1.8;">這座舉世聞名的教堂是為慶祝對戰勝喀山汗國的勝利,遵照伊凡雷帝和主教馬卡里之命由俄羅斯建筑師波斯特尼克和巴爾馬設計修建。1555年動工,1561年建成。她是莫斯科的地標性建筑,莫斯科的象征。</span></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教堂中間是一個帶有大尖頂的教堂冠,8個帶有不同色彩和花紋的圓頂錯落有致的分布在它的周圍。</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絢</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麗的色彩,精美的造型,顛覆了我們對教堂那莊嚴肅穆的認知,仿佛置身于一個童話世界的城堡。</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中心塔“波克洛夫斯基”,從地基到頂尖高47.5米,鼓形圓頂金光燦燦,棱形柱體塔身上層刻有深龕,下層是一圈高高的長圓形的窗子。周圍環繞著四座帶有八角形塔的大禮拜堂,高度為21~24m。南面:“圣徒尼古拉伊-維里科列斯基”;東面:“圣三一”;西面:“通向耶路撒冷的天國之門”;北面:“神圣的受難者科普里昂和尤斯基那”。在此四個塔樓之間的斜對角線上是四個小禮拜堂(12~15m),八個塔樓的正門均朝向中心教堂內的回廊,教堂外面四周全部有走廊和樓梯環繞。</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p style="margin-bottom: 15px; padding-right: 17px; padding-left: 17px; border: 0px;"><span style="line-height: 1.8;">伊凡四世是俄羅斯歷史上第一個沙皇(此前俄羅斯大地上的統治者稱為大公),由于童年的特殊經歷,他非常殘暴,史稱伊凡雷帝。他發動了對喀山汗國的遠征,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勝利,為了慶祝勝利他下令修建教堂,每個圓頂代表一次偉大勝利。這些圓頂以一些圣徒命名,其中最著名的是圣瓦西里(因為他預言伊凡雷帝將殺死自己的長子伊萬),所以人們就稱整個教堂為圣瓦西里大教堂。</span></h3></h3> <h3>俄國在十月革命以前一直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東正教會在推行沙皇的政治主張方面不遺余力,沙皇在抵御周邊國家例如立陶宛、波蘭天主教國家,土耳其、伊朗伊斯蘭教國家和蒙古等異教國家的侵擾,以及后來的對外擴張中也都是以東正教為旗幟。<br></h3> <h3>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前面是民族英雄米寧和波扎爾斯基雕像(1818年雕像落成)。<span style="line-height: 1.8;">1611年至1612 年,他們打敗了波蘭侵略軍,解放了莫斯科。</span></h3> <h3>列寧墓位于紅場中間,墓后是克林姆林宮墻的塔樓和宮墻內的俄總統府。</h3> <h3>列寧陵墓是用紅色花崗石和黑色大理石建造,墓頂是前蘇聯領導人慶典閱兵的檢閱臺,平臺兩翼是可容納萬人的觀禮臺。<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1924年1月24日列寧逝世,蘇聯政府迅速建造了第1座木結構陵墓(建筑師阿列克謝·維克多羅維奇·休謝夫負責項目設計)。<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24年春,休謝夫又設計了擴建方案,因</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提出的石棺圖紙被認為太復雜,技術上難以實現,</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于是由建筑師康斯坦丁·斯潘杰諾維奇·梅利尼科夫</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重新</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設計</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第二座陵墓</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在最短的時間內由設計者本人督造完成,一直使用到二戰結束。</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現在的混凝土結構陵墓是1929至1930年休謝夫及其團隊基于第2座陵墓的簡化版本設計的,使用了磚墻和花崗巖表面,并用大理石、拉長石和斑巖鑲嵌裝飾,其內建有門廳和悼念大廳</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面積100平方米</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1941年5月偉大的衛國戰爭期間,弗拉基米爾·列寧的遺體被疏散到秋明市,停放在今秋明國立農業</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科學院主樓2層教室內。1945年4月,列寧遺體重返莫斯科。</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1</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953年至1961年間,因為陵墓內停放了斯大林遺體,所以被稱為“列寧和斯大林墓”。</span></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1</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993年1月之前,守衛列寧墓的“第1崗”按照克里姆林宮鐘聲每小時換崗1次。1993年1月爆發憲政危機后“第1崗”被解散,1995年12月12日恢復建制,但值守崗位移至無名烈士墓。</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我們游覽紅場時列寧墓沒有開放,導游說由于中國游客對列寧墓的管理提意見,俄方關閉了陵墓。</span></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墓后靠克里姆林宮的宮墻下栽有一排四季常青的樅樹。墻和墓之間整齊排列著有半身像的墓碑,碑下埋葬著12位</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已故蘇聯共產黨和國家的領導人。</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按去世時間排列,他們是斯維爾德洛夫、伏龍芝、捷爾任斯基、加里寧、日丹諾夫、斯大林、伏羅希洛夫、布瓊尼、蘇斯洛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和契爾年科</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等前蘇聯政治家。</span><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斯大林的遺體最初安放在列寧墓里,1961年10月31日,</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蘇共中央22次代表大會作出決議,將斯大林的遺體</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移出列寧墓,重新安葬在列寧墓的后面。</span></h3><h3>沿著克里姆林宮墻往前走,墻壁上還安放有朱可夫元帥、列寧的妻子克魯普斯卡婭、高爾基、第一位宇航員加加林及其他前蘇聯名人的骨灰。<br></h3><h3>(因列寧墓未開放,此照片源自網絡)</h3> <h3>紅場的無名烈士墓位于克里姆林宮紅墻外的亞歷山大花園里。它建成于1962年偉大衛國戰爭勝利紀念日前夕。正面朝北、東西走向的深紅色大理石陵墓上,稍靠西側陳設著鋼盔和軍旗的青銅雕塑,造型簡潔明快,蘊意肅穆深長。墓前有一顆銅制的五星火炬,中央燃燒著象征光榮的長明火,象征著烈士的精神永遠光照人間,兩名神情莊重的持槍哨兵晝夜為烈士守靈。<br></h3> <h3>紀念碑下埋葬著一名無名烈士的骨灰,這名士兵是在距莫斯科郊外克留科沃村的戰斗中犧牲的。1966年,這名士兵的骨灰被遷至克里姆林宮紅墻外。無名烈士墓花崗巖平臺上刻著這樣的字句:“你的名字無人知曉,你的功績永世長存”。<br></h3> <h3>無名烈士墓的右邊沿著克里姆林宮墻立著一排石碑,下面存放著裝有從列寧格勒、基輔、明斯克、斯大林格勒、塞瓦斯托波爾、敖德薩、刻赤、新羅西斯科、摩爾曼斯克、布列斯特要塞、圖拉及斯摩棱斯克等各城市收集來的泥土。每塊石碑上都刻著城市的名字和模壓的金星勛章圖案。<br></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外國領導人來,都要到這里來獻花。許多俄羅斯民眾帶著孩子去給烈士獻花,他們教育子女不要忘記歷史,不要忘記為保衛國家而獻身的英雄們。</span></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紅場北側,是一座造型美麗且極具新俄羅斯風格的朱紅色建筑物一一俄羅斯國家歷史博物館。在主體建筑物的兩側各有一座高聳對稱的塔樓,還有裝飾性的尖塔、三角檐與圓拱型窗戶。這座建于1872年的博物館里面收藏有450萬件展品。展品和檔案豐富多樣,不僅涵蓋了俄羅斯的千年歷史,還展示了從舊石器時代至今的東北歐亞的文明演進。</span></h3> <h3>屹立在國家歷史博物館門前的,是朱可夫元帥雕像。<span style="line-height: 1.8;">朱可夫騎在馬上,面對著他的俄羅斯祖國,面對著來自世界各國的游人。</span></h3><h3>20世紀打了兩次世界大戰,造就了一批世界級名將,朱可夫是出類拔萃的一位。漫漫百年,將帥如林,朱可夫的非凡軍事指揮才能,他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建立的卓著功勛,無人出其右。</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朱</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可夫是為戰爭而生。人類迄今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他都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朱可夫參軍、參戰、負傷,因作戰勇敢,并俘獲過一名德軍軍官,曾兩次獲得喬治勛章。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朱可夫先后作為蘇軍總參謀長、最高統帥部代表、多個方面軍的司令員、最高副統帥,參與策劃并親自指揮了耶爾尼亞地區反突擊作戰、列寧格勒保衛戰、莫斯科會戰、斯大林格勒會戰、庫爾斯克會戰、烏克蘭會戰、解放白俄羅斯、攻克柏林等一系列重大戰役。他指揮過的戰役次數之多,規模之大,戰場之宏闊,戰斗之激烈殘酷,敵我雙方戰亡人數之眾多,在人類戰爭史上前所未有。</span><br></h3> <h3>在蘇德戰爭期間,朱可夫擔任僅次于斯大林的最高副統帥。戰后,曾擔任首任駐德蘇軍總司令和德國蘇軍占領區最高行政長官。此時,他的光芒已蓋過了斯大林,成為萬眾矚目的英雄,因功高蓋主,被斯大林貶為地方軍區司令員。</h3> <h3>斯大林逝世后,馬林科夫、莫洛托夫和赫魯曉夫都想上臺執政,赫魯曉夫在朱可夫的幫助下,利用軍隊搞掉了貝利亞,順利地取得了斯大林逝世后第一次黨內斗爭的勝利。蘇聯軍隊則首次作為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步入政壇。1955年,根據赫魯曉夫的提名,朱可夫接替布爾加寧出任國防部長。在1956年的蘇共二十大上,朱可夫被選為中央委員、中央主席團候補委員。 1957年6月,在蘇共中央主席團會議上,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受到莫洛托夫等多數主席團委員反對,會議以七比四的表決結果,要求赫魯曉夫辭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的職務。赫魯曉夫則要求召開中央全會。在中央主席團休會期間,朱可夫命令國防部門用軍用飛機火速把在各地的中央委員接到莫斯科,為赫魯曉夫在中央全會上擊敗莫洛托夫等人,并把他們打成“反黨集團”起了決定性作用。朱可夫本人因此由蘇共中央主席團候補委員升為主席團委員。 朱可夫的作用,引起了蘇共黨內高層的警惕,赫魯曉夫后來在自己的回憶錄中也指出,在擊敗馬林科夫、莫洛托夫“反黨集團”之后,朱可夫獲得了太大的權力,這開始使領導層的其他成員憂心忡忡。他們認為,朱可夫正企圖奪權,國家面臨軍事政變的危險。1957年10月26日,朱可夫突然被免去蘇聯國防部部長職務,還被取消了黨中央主席團成員和中央委員的資格,被逐出政壇。<br></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朱可夫元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未被平反,不僅如此,繼勃列日涅夫之后執政的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戈爾巴喬夫等歷屆領導人都沒有給朱可夫平反。</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直到1995年5月,俄羅斯人民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之際,朱可夫的光輝名譽才被徹底恢復,他的大型青銅塑像被豎立在莫斯科紅場附近的馬涅什廣場,俄羅斯政府為參加過衛國戰爭的老兵頒發朱可夫勛章。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為塑像揭幕儀式剪彩。</span></h3> <h3>位于紅場東北角的喀山大教堂是一座東正教教堂,原來的教堂已經在1936年被斯大林所毀,目前的建筑是1993年重建。</h3> <h3>克里姆林宮是位于鮑羅維茨山崗上的建筑群,<span style="line-height: 1.8;">享有“世界第八奇景”的美譽。始建于1156年,多爾戈魯基大公在其分封的領地上,用木頭建立了一座小城堡,后改筑為石墻,15世紀莫斯科成為首都后,擴大為磚砌的粉紅色宮墻。南臨莫斯科河, 西北接亞歷山大羅夫斯基花園,東南與紅場相連,呈不等邊的三角形。</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三面宮墻的總長2235米,厚3.5- 6.5米,高5-19米,四座城門,形態各異不重樣的21座塔樓,參差錯落地分布于宮墻上。塔樓的歷史可追溯到14~17世紀,每個塔樓都有自己的名字和歷史。</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庫塔菲婭塔樓,建于1516年,是座無頂的漂亮塔樓。是參觀瀏覽克林姆林宮的入口。<br></h3> <h3>特羅伊茨克塔樓(圣三一塔),建于1495年,高80米,是克里姆林宮最高的塔樓,下面的特羅伊茨克門,是皇帝和軍隊凱旋時必經的大門,也是游客出入克里姆林宮的通道 。<br></h3> <h3>武器庫中塔樓(軍械庫塔),塔高39.8米,建于1495年。<br></h3> <h3>武器庫角塔樓,在克里姆林宮的拐角處,背靠桔黃色武器庫,旁邊是歷史博物館,近鄰尼古拉塔樓。</h3> <h3>尼古拉塔樓位于紅場,高70.5米,19世紀初以哥特式風格重建。<br></h3> <h3>參政院塔樓,位于列寧墓的正后方,建于1491年,高34.4米,塔頂直接建在城墻上,是最古老的塔樓。<br></h3> <h3>最著名的是帶嗚鐘的斯巴斯克塔樓(救世主塔樓,“斯巴斯基”意為救世主),因塔上懸掛救世主圣像而得名。這座莫斯科的標志性建筑建于1491年,高71米。<br></h3> <h3></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克林姆林宮的5座最大的城門塔樓和箭樓都裝有紅寶石五角星,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克里姆林宮紅星。</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從第一顆紅五星安裝在斯巴斯克塔樓已有八十年歷史了,開始是黃銅,為防雨雪腐蝕,全部采用昂貴的紅寶石,并在紅星底部加裝軸承,當遇強風時通過轉動而不會折斷,又可在各個方向都能看到它。每個紅星都裝有12個亮度達5000瓦的泛光燈,夜晚在遠方也能看到閃閃的紅星 。</span></h3> <h3>沙皇塔樓是最小的塔樓,高16.7米。第一位沙皇伊凡雷帝曾在這里觀看紅場,于是在此造塔,開始是小木塔,命名為沙皇塔樓。<br></h3> <h3>警報鐘塔樓,在沙皇塔樓的左邊,塔高38米,因懸掛大鐘而得名。站在警報鐘塔樓上可觀察到敵人動向,如敵人靠近,哨兵就會敲響大鐘。<br></h3> <h3>赫魯曉夫時期建立的克里姆林宮大會堂,原蘇共政治局會議在此舉行。<br></h3> <h3>克里姆林宮的武器庫外擺放著許多古炮,高高在上的是俄國的大炮,下面堆放的是從拿破侖軍隊繳獲的小炮。用大炮,沙皇俄國向西,攻占了瑞典的領土,打通了往大西洋的出海口;向東,吞并了滿清的西伯利亞大片領土,開辟了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h3> <h3>大克里姆林宮:克里姆林宮的主體宮殿,也是歷代沙皇的皇宮,于1839~1849年 建造,大克里姆林宮外觀為仿古典俄羅斯式,廳室全部建筑式樣多樣,配合協調,裝潢華麗。宮殿的正中是飾有各種花紋圖案的閣樓,上有高出主建筑物的紫銅圓頂,達13 米,并立有旗桿,節假日則升國旗。</h3> <h3></h3><h3>大克里姆林宮內部呈長方形,樓上有露臺環繞的總面積達2萬平方米的700 個廳室。從前,第一層除了處理政務的處所以外,全是沙皇私人宮室,白色寬闊的樓梯通往二層各廳,這里有格奧爾基耶夫大廳、弗拉基米爾大廳和葉卡捷琳娜大廳,還有安德烈耶夫大廳,曾是沙皇接見使臣的地方。</h3><h3>大克林姆林宮是俄總統的辦公地,用鐵鏈與游客分隔不對外開放。</h3> <h3>克里姆林宮的最大看點是四座建筑精美教堂:圣母升天教堂、天使報喜教堂、十二使徒教堂和<span style="line-height: 1.8;">圣彌額爾教堂</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它們分別建于15、16世紀,匯聚了俄羅斯本土和意大利建筑師們的集體智慧,也是意大利文藝復興風格與俄國東正教精神交融形成的偉大杰作。</span></h3> <h3></h3><h3>圣母升天大教堂是一座東正教教堂,位于克里姆林宮內大教堂廣場的北側,大教堂被視為莫斯科大公國的母堂。其目前的教堂,是在1475年至1479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委托意大利建筑師菲奧拉萬蒂所建。從1547年到1896年,俄國歷代君主加冕儀式在此隆重舉行。此外,俄羅斯正教會大部分牧首和莫斯科都主教都安葬于此。</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大教堂的墻壁和屋頂上有很多圣像畫和彩色浮雕壁畫,據說這里的圣像圖共畫有1000個左右的圣人。12世紀的《圣格奧爾基》像、13~14世紀的《圣三位一體》像還有著名的《弗拉基米爾圣母》像都保存在這里。</span></h3> <h3></h3><h3>圣彌額爾教堂(<span style="line-height: 1.8;">天使長教堂)是為了祭祀軍隊的守護人天使長天使米迦勒而修建的。該莫斯科</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旅游景點是在原來一座14世紀老教堂的位置上由意大利建筑師諾維在1505~1508年間建造的,既保持了俄羅斯五穹頂教堂建筑的傳統風格</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又在外觀上表現了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建筑的特點。</span></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從十四世紀到十八世紀,教堂曾經是莫斯科王公和國王的墓地。歷代莫斯科大公與俄羅斯沙皇死后都擁擠地安息在教堂里。天使長教堂里面安臥著52位大公及沙皇,其中包括1328~1341年的莫斯科大公,為俄羅斯統一奠定基礎的“錢袋子伊凡”即伊凡一世,還有1380年領導俄羅斯軍隊在頓河上游庫里科沃打敗蒙古 “ 金帳汗國 ” 的 “ 頓河的德米特里 ”,第一個拒絕向蒙古人稱臣納貢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第一個使用 “ 沙皇 ” 稱號的伊凡四世(因辦事雷厲風行而又嚴厲苛刻,因而號稱雷帝)和他的三個兒子,以及羅曼諾夫王朝第一位沙皇米哈伊爾(1596~1645年)。</span><br></h3> <h3>天使報喜教堂——又名布拉戈維先斯基,毗鄰莫斯科河畔。規模雖然不大,卻最具魅力,是皇宮家家用禮拜堂,也是舉行皇族婚禮的地方,里面保留著俄羅斯最古老的圣像壁畫。</h3> <h3>十二使徒教堂——是克里姆林宮在十七世紀最重要的增建工程,由尼康總主教所委托興建,是克里姆林宮總主教官邸的一部分。<br></h3> <h3></h3><h3>從遠處遙望克里姆林宮,一座建筑高高地矗立在建筑群體中,有鶴立雞群之感,那就是伊萬大帝鐘樓。</h3> <h3>鐘樓建于16世紀初葉,高81 米,原高三層,1600年增至五層,冠以金頂。它是古時的信號臺和瞭望臺,曾是莫斯科的最高點,樓內懸掛著十幾個大小古鐘,每日定時響起。</h3> <h3>伊凡大帝鐘樓的主體由意大利的建筑家弗里亞茨因于1505~1508年設計建造,1532~1543年彼得羅夫·馬里在鐘樓的主體上又加上了八角形的鐘樓。拿破侖帶領法國軍隊攻入克里姆林宮,曾在此栓過戰馬,其后,他撤退的時候曾在此埋過炸藥想摧毀鐘樓,但炸藥并沒有全部爆炸,留下了18個鐘,伊凡大帝鐘樓神奇般地保留下來了。1992年又重新修復完成,恢復了教堂的功能。</h3> <h3></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位</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于</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伊萬大帝鐘樓右側放置著世界上最重的鐘,</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這座用銅錫合金澆鑄而成的大鐘高6.14 米,鐘口最大直徑為7 米,鐘壁最厚部分為0.67 米,整個大鐘重220 多噸。大鐘的頂端有一個十字架, 外壁雕刻著精美的圖案和花紋。有一面鑄有當時俄國安娜·伊凡諾芙娜女皇的浮雕像,旁邊有幾行贊頌圣母和女皇陛下的銘文,有的圖案是虔誠的信徒和美麗的天使簇擁著沙皇;有的圖案是象征著俄國威嚴和勇猛的國旗,這些雕刻歷經風雨滄桑, 仍然清晰醒目,栩栩如生,</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它是俄羅斯鑄造藝術的杰作,也是克里姆林宮中的一件無價之寶。</span></h3> <h3></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鐘</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王鑄造於18 世紀上半期,鑄鐘匠為伊·費·馬托林和米·伊·馬托林父子,歷時兩年營造完工。當時準備把它放在伊凡大帝鐘樓上,以使每天為沙皇報時奏鳴。不料,大鐘澆鑄在模子里的時候, 一場大火把造鐘工場化為灰燼,大鐘在烈焰中破裂,被埋在廢墟之中。直到100 年以后,沙皇尼古拉命令把它挖出來,運到克里姆林宮。因為大鐘有一道裂縫,便成了啞巴,人們從來也沒有聽到過它的聲音,只能觀賞它的精湛高超的造型。</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美國百科全書》稱它為“世界上從未敲響的鐘”。</span><br></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在鐘王的另一邊是炮王,炮</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王造于1586 年,重40 噸,炮口的直徑達0.92 米,可容下三人同時爬進。炮前陳列有四個堆在一</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起的炮彈,每個重為兩噸。炮架上也有精美的浮雕,其中有沙皇費多爾像。 這兩個龐然大物雖然從未使用過,但卻顯示出了俄羅斯工匠高超的鑄造技術。</span><br></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莫斯科國立百貨商場(古姆)位于紅場東側,正對著克里姆林宮。在前蘇聯時代被稱為的“國立百貨商場”</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已改稱“總百貨商場”。在2004年一家名為"Bosco di Ciliegi”的俄羅斯公司以一億美金的價格收購了“古姆”。</span></h3> <h3>建于1893年的“古姆”,今天已成為世界知名的十大百貨商場之一。與其說它是商店,不如說它更像宮殿,極具歐洲古典風格的米黃色建筑和旁邊色彩瑰麗的教堂和諧地組成紅場上一道亮麗的風景。</h3> <h3>“古姆”是一座玻璃屋頂的三層建筑,有三個大拱門,由一千多間商店組成,既有俄羅斯特色的瓷器、工藝品、服裝、百貨等精品,又薈萃了琳瑯滿目的進口商品。</h3> <h3>暮色籠罩中的“古姆”百貨商場。</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英吉沙县| 隆子县| 云浮市| 阳信县| 绍兴县| 绥中县| 临颍县| 湛江市| 昌都县| 颍上县| 安陆市| 晋宁县| 华阴市| 定西市| 隆尧县| 南昌县| 临沂市| 莲花县| 辽宁省| 连云港市| 仁化县| 南召县| 如皋市| 平阳县| 鸡西市| 高邮市| 和硕县| 普定县| 株洲县| 桦川县| 宁河县| 札达县| 宜君县| 柳州市| 丹阳市| 同心县| 东兰县| 汝阳县| 五寨县| 香格里拉县| 普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