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作者 | 陳朝榮</h3><h3>攝影 | 陳朝榮</h3><h3>編輯 | 瑪 麗</h3> <h1><font color="#ff8a00">謹以此文獻給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犧牲、負傷和活著歸來的戰友!</font></h1> <h3>1979年3月14日,戰地記者陳朝榮前線歸來,廣西靖西龍邦凱旋門留影。(廣州軍區宣傳科記者段秋生攝)</h3> <h3>41軍123師367團4連連長劉粵軍凱旋歸來。(現東部戰區司令員)廣西靖西龍邦凱旋門(廣州軍區宣傳科記者段秋生攝)</h3> <h3>圖片來源:41軍123師368團3營戰友(南腔北調)提供</h3> <h3>41軍123師368團1營2連指導員廖緒(左)、連長陳德洲(右)(連長馮廣仁負傷后接任)帶領全連指戰員邁著堅定步伐凱旋歸來。照片由陳德洲提供</h3> <h3> </h3><h3> </h3><h3><br></h3><h3>1979年3月14日天剛亮,大家起來吃早餐,個個穿戴整齊,待命出發。出發時間是8時正。</h3> <h3> 我必須提前趕到歡迎地點,拍下祖國人民歡迎子弟兵的難忘一刻。郭副師長同意我的要求,并命通信營派一輛摩托車送我先行一步。</h3><h3><br></h3><h3> 7時30分,我將背囊交給何飛躍,只背上照相機和手搶,乘摩托車出發。公路上,汽車成兩路縱隊,車上已滿載干部戰士,開始緩慢行進,我們從車間縫隙中穿來穿去,開得很快,不到20分鐘,我們到了邊防檢查站。</h3> <h3>車隊經廣西靖西龍邦邊防檢查站。(1979.3.14上午)</h3> <h3> 車隊在我方境內公路上飛馳。(1979.3.14上午)</h3> <h3> 越南的邊防檢查站和我們的檢查站相距不到50米,過去,兩國的邊防人員友好往來,一起打球,一起看電影,而現在的越南邊防檢查站,殘墻斷壁。我們的邊防檢查站大樓,五星紅旗迎風招展,兩邊的彩旗一字形擺開,“ 熱烈歡迎英勇戰士勝利歸來” 的橫幅標語尤為醒目。</h3> <h3> 部隊經過凱旋門(1979.3.14上午)廣西靖西龍邦</h3> <h3> 過了邊防檢查站,公路兩邊插滿五顏六色的彩旗,中小學生、靖西的人民群眾列隊兩邊,做好歡迎“ 新一代最可愛的人” 的準備。不到200米,又有一個大彩門,彩門橫幅是:“ 歡迎英勇的戰士們勝利歸來”,左聯是:“ 向英勇的戰士們致敬”,右聯是:“ 向英勇的戰士們學習”。</h3> <h3> 進入歡迎隊伍后,摩托車開始減速。我這位戰地記者的出現,特別引起歡迎群眾的注目,提示他們:大部隊即將到達。歡迎隊伍的情緒開始激動。</h3><h3><br></h3><h3> 過了彩門,是廣西自治區、靖西縣黨政領導和各界代表、文藝團體的歡迎隊伍。我叫通信員停車,剛下摩托車,五、六名記者把我包圍起來。我一看,廣州軍區的老記者、我的業務老師段秋生、廣州軍區新華分社采編主任姜柳初、廣西日報、廣西畫報的記者,一早在這里等候。姜柳初一手把我拉住,問:戰場的情況怎么樣?我說:一言難盡,有空咱們聊聊。</h3><h3><br></h3><h3> </h3> <h3> 圖為:新華分社采編主任姜柳初,(后右1)拉住戰地記者陳朝榮想采訪。(1979.3.14上午)廣西靖西龍邦凱旋門</h3> <h3> 段秋生伸出手:歡迎戰場上勝利歸來的英雄。</h3><h3><br></h3><h3> 我抹去臉上的灰塵,笑了笑:師父,別笑我了,我不算英雄,真正的英雄在后邊呢,很快就到達。</h3><h3><br></h3><h3> 你起碼算我們記者隊伍中的英雄吧,來,先為凱旋歸來的英雄拍張照片!他把我拉到路中間,以大彩門為背景,為我連拍兩張。(下圖)</h3> <h3>廣西靖西龍邦凱旋門前,廣州軍區老記者段秋生為剛從戰場歸來,他的徒弟戰地記者陳朝榮,拍下了這張經典照。(1979.3.14上午)</h3> <h3>廣州軍區老記者段秋生(右1)在戰場留影。左側為122師警衛連戰士曾沙 1979.2.25.下午越南朔江</h3> <h3> 幾名記者還圍著我,想從我這里了解一些情況。這時,幾輛吉普車已進入歡迎隊伍中間,部隊領導下了車,向歡迎隊伍招手。我們終止了交談,各自占領有利地形,開始拍照。</h3><h3><br></h3><h3> 歡迎隊伍中,鑼鼓喧天,“ 向英勇的戰士們學習致敬”,“ 向新一代最可愛的人學習致敬” 的口號聲此起彼落。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委負責人肖寒等領導和廣西軍區的有關領導同志,在大彩門下歡迎子弟兵的到來。走在隊伍前面的師、團領導和地方黨政負責人熱烈握手,青少年向部隊領導同志獻上鮮花,為英雄模范人物帶上英雄花。</h3> <h3>歡迎隊伍中的廣西自治區區委和廣西軍區負責人</h3> <h3>廣西自治區區委、廣西軍區負責人與123師領導合影</h3> <h3>為英雄模范人物披紅戴花</h3> <h3> 后面的車隊慢慢跟進,靖西縣城近十萬歡迎群眾擁上街頭夾道歡迎,不停地向我戰士乘坐的車隊拋紅雞蛋,向乘坐在車上的戰士端茶送水,一幕幕激動人心的感人場面。</h3><h3><br></h3><h3> 當戰士們看到國門上寫著“中華人民共和國” 字樣,百感交集,淚水刷刷流下。</h3><h3><br></h3><h3> 疲憊的身軀,迷茫的臉,周身泥土,滿臉灰黃,衣服臟臭。歷經28個日日夜夜,28天的槍林彈雨生活,闖過無數個生死大關,在貓耳洞,在荒山野嶺,在深山老林,餓著肚皮行軍打仗的日日夜夜里,戰士們盼望戰爭能早日結束,早日回到祖國。</h3><h3><br></h3><h3> 今天,我們終于回來了,踏上祖國的土地,回到母親的懷抱,回到人民群眾之中,我們怎能不激動?自制不住而熱淚盈眶……</h3> <h3> 炮兵通過凱旋門(1979.3.14上午)廣西靖西龍邦</h3> <h3> 解放軍同志,辛苦了!喝口茶!(1979.3.14上午)廣西靖西龍邦</h3> <h3><br></h3><h3> 接受靖西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大家回到了離別近一個月的駐地,好像回到了自己家里。這里,沒有槍炮聲,沒有地雷,沒有敵人的影子,見到的是戰斗之前已有了感情的父老鄉親和老老少少的群眾。</h3><h3><br></h3><h3> 舊洲村旁的河里又熱鬧了起來。村里的姑娘們,小媳婦們爭先搶著給親人解放軍洗衣服,洗鞋子,洗被子。</h3><h3><br></h3><h3> 偵察2連一排的戰士回國后,被安排在舊洲公社糧庫駐扎。剛安頓好,舊洲中學的一幫中學生就來到駐地,搶著給戰士們洗衣服,洗被子,洗鞋子。開始,我們的戰士還不好意思讓她們洗,推托不開,最后還是被這幫中學生給拿到河邊去洗。</h3><h3><br></h3><h3> 結果,這個班的女學生剛洗完沒過兩天,另外一個班的女學生又來,要幫戰士洗衣服,洗被子,有的兵的被子被強行拿走洗了三回?;钌?0年代洗衣歌版本,一派歡歌笑語。</h3><h3><br></h3><h3> 午飯后,有的睡大覺,有的為村里的年輕人和孩子們講述戰場上的一幕幕故事。回到祖國的第一天,又是輕松,又是自豪,大家的精神,完全松弛下來。</h3><h3><br></h3><h3> 連日來,部隊各駐地的群眾組織起來,敲鑼打鼓,放著鞭炮,抬著禮物前來慰問作戰歸來的子弟兵。當地群眾的生活并不富裕,拿不出什么好的東西來慰問,無非是抬幾缸酒、一兩頭豬。靖西縣的各部門分別派代表到部隊駐地,賓來客往如云,鑼鼓喧天,熱鬧非凡。干部戰士和群眾,沉醉在一片歡樂的氣氛之中。</h3><h3><br></h3><h3> 部隊開始自下而上進行評功選?;顒?。有的連隊進行得十分順利,有的連隊則在某些枝節問題爭吵,比如:攻打某一陣地時,某個敵人是你打死的還是我擊中的、戰斗中有沒有怕死和畏難情緒,來一番唇舌之戰,影響了評選進度,也忙壞了連隊指導員,日夜做各個人的思想工作,進行綜合平衡。多數人倒覺得能活著歸來,已屬萬幸,記不記功并不重要,最好把功勞記在犧牲的烈士身上。</h3><h3><br></h3><h3> </h3><h3><br></h3><h3> </h3> <h3>中央軍委頒發的自衛反擊戰軍功章</h3> <h3>廣州軍區頒發的自衛反擊戰軍功章</h3> <h3> 能活著回來,已屬萬幸,這話一點不假。三大機關慶祝絕大部分人活著歸來,政治部慶賀無一傷亡,在評功問題上進行得很簡單,除幾位同志在戰斗打響后跟隨首長下連隊,首長極力推薦給了個三等功之外,也提出“ 把功勞讓給犧牲的烈士”。</h3><h3><br></h3><h3> 接上級通知,自撤軍回國內開始,干部三個月內不用交伙食費。同時,干部戰士的伙食標準由每月15元增加到30元。多年來,機關干部和連隊干部每月應交伙食費15元,占干部月收入的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h3><h3><br></h3><h3> 別小看免交15元伙食費,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名窮軍官,工資級別多數在23級—21級之間,每月領到50—70元,交伙食費15元,牙膏、肥皂、買香煙或接待朋友買點酒、花生之類,以及其他開銷,需30—40元,所剩無幾的留下來養家糊口。如果還想買一塊19鉆以上的進口手表,家中有什么天災人禍,干部就要負一屁股債,一兩年內省吃儉用,才能還清。</h3><h3><br></h3><h3> 電影《高山下的花環》中提到連長犧牲后,還欠了一串債務,這種事在我們的部隊大有人在?,F在,每個月能省15元,三個月加起來就有45元,數字相當可觀。</h3><h3><br></h3><h3> 為了慶賀“ 活著歸來”,有人提出,把不交伙食費省下的15元用來買酒喝,理由是:留著錢固然重要,命更重要,活著回來,就是最大的資本。這話也很在理,用這筆錢買酒,大家慶賀一番,或者和戰友聚一聚,互?!?大難不死” 相當有意義。</h3><h3><br></h3><h3> 服務社從貴州聯系采購了一批優惠價的簡裝茅臺酒(沒有紙盒包裝,也算半慰勞部隊),每瓶8元,我們宣傳科的八、九位戰友約好,每人每月將免交的伙食費15元再加1元,購買2瓶茅臺,大家輪著來,每天一瓶,加上食堂分發的慰問酒,天天有酒喝。食堂的伙食改善了,上級又撥來大批魚、肉、午餐肉罐頭,天天大魚大肉。大魚大肉加茅臺,個個喝得醉醺醺。</h3><h3><br></h3><h3> 何止我們機關的人喝酒,連隊也不時讓大家喝一喝。而連隊干部有特權,幾位干部在一起,請通信員把飯菜端到連部,酒一開,話也多了。部隊上下流傳著這么三句話:死了塑料袋(裝骨灰的透明膠袋),傷了擔架抬,活著回來喝茅臺。</h3><h3><br></h3><h3> 這期間,幾乎天天都有人喝醉,我也不例外,醉倒好幾次。</h3><h3><br></h3><h3> 友鄰部隊42軍有個連隊老兵,一天喝得醉醺醺,身上斜挎一支沖鋒槍,左搖右晃滿營地找戰友干杯,還喃喃自語著,誰要是不和他干杯就斃了他。這架勢,把戰友嚇得紛紛找地方躲藏,生怕沖鋒槍走火。</h3><h3><br></h3><h3> 生命是最大的資本,生命的價值無可估量,能多活二、三十年,將會創造出巨大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但由于戰爭的需要,很多人在數分鐘內獻出寶貴的生命。戰場上,為了戰斗的勝利,我們的干部戰士對生命絲毫不講價錢。活著回來了,反而覺得自己的小命很值錢。</h3><h3><br></h3><h3> 戰后,有關部門對烈士撫恤金的發放作出了決定:一次性撫恤金,戰士300元,干部700元,這標準確實太低了,在烈士親屬中引起強烈反響。后來,不得不把標準又提高了一些。有的人開玩笑,戰士等于一頭豬,干部等于一頭牛,。我們這些活著歸來的人,醉生醉死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這些犧牲的烈士中,如果不是參加戰爭,也許有的已成為將軍,成為百萬富翁,有的甚至將成為領袖人物呢!</h3><h3><br></h3><h3> 3月18日,靖西縣各界代表在縣城體育場召開自衛反擊戰重大勝利慶?;顒?,駐靖西各部隊和坦克團的官兵也云集在這里,加上縣里各部門和一批群眾,人頭涌涌,足有數萬人。會場五彩繽紛,紅旗招展,喧天的鑼鼓聲、清脆的鞭炮聲交織在一起,是靖西規??涨暗囊淮未髸V泄矎V西壯族自治區區委負責人肖寒、部隊首長、靖西黨政領導人以及一批英雄模范人物出現在臺上時,又是一陣陣的鑼鼓聲、鞭炮聲和雷鳴般的掌聲……</h3><h3><br></h3><h3> </h3> <h3> 鑼鼓喧天鞭炮齊鳴</h3> <h3>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委負責人肖寒在慶功會上講話</h3> <h3>123師368團一級戰斗英雄劉勇代表英雄模范發言</h3> <h3> 大會主席臺</h3> <h3><br></h3><h3> 幾天后,全師又在作戰出發前召開誓師大會的開闊地上,搭起慶功臺,掛起毛澤東、華國鋒巨幅畫像和四盞大紅燈籠,召開慶功祝捷大會,為一批英雄模范單位授獎旗,為戰斗英雄及功臣披紅帶戴花,又是一陣喧鬧的鑼鼓聲和鞭炮聲……</h3> <h3>123師召開慶功祝捷大會</h3> <h3> 師長王方珍宣讀各級嘉獎令</h3> <h3>師長、政委為英雄模范頒獎、披紅戴花</h3> <h3>受獎的英雄模范單位</h3> <h3>受獎的英雄模范合影</h3> <h1><font color="#ff8a00"> 歡慶勝利</font></h1><h3><font color="#ff8a00"><br></font></h3><h3> 國務院副總理郝建秀率領中央慰問團,到靖西前線慰問英勇作戰歸來的子弟兵。隨團文藝團體是湖南省花鼓戲劇團。整個靖西前線又沸騰起來,增添了歡樂的氣氛。</h3><h3><br></h3><h3> 所到之處,都是一片歡呼聲、口號聲。</h3> <h3> 歡迎中央慰問團</h3> <h3> 中央給部隊的慰問信</h3> <h3> 中央軍委頒發的紀念章,自衛還擊 保衛邊疆</h3> <h3>中央慰問團紀念品 一支鋼筆</h3> <h3>中央慰問團紀念品搪瓷口缸</h3> <h3> 中央慰問團紀念品,一塊長方形毛巾</h3> <h3> 中央慰問團慰問參戰部隊大會</h3> <h3> 中央慰問團下連隊</h3> <h3> 國務院副總理郝建秀來到368團看望戰士</h3> <h3>一級戰斗英雄劉勇向郝建秀匯報戰斗經過</h3> <h3> 郝建秀等領導和干部戰士合影</h3> <h3>參與接待中央慰問團的女兵 圖片來源:彭濤英提供</h3> <h3><br></h3><h3> 湖南花鼓戲劇團的到來,使營區更加熱鬧。連續在師部駐地演出三場花鼓戲《補鍋》、《劉??辰浮返榷虅『?,又下到各團和駐守在邊界線上的連隊演出,。每到一地,演員們會見戰斗英雄和功臣,為他們披紅戴花。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演員李小嘉利用演出間隙,請戰斗英雄講故事,虛心向戰士學習,短短的幾天中,她掌握了許多創作素材,準備通過學英雄、寫英雄、演英雄,把英雄的事跡搬上舞臺。</h3> <h3> 湖南花鼓戲劇團在慰問演出</h3> <h3>李小嘉和演員們一邊向干部戰士學習,一邊了解戰斗細節,準備將英雄事跡搬上舞臺</h3> <h3><br></h3><h3> 不到10天,劇團走遍了部隊各駐地,到處又是鑼鼓喧天,喜氣洋洋。</h3> <h3>湖南花鼓戲劇團下連隊慰問演出</h3> <h1><font color="#ff8a00"> 結束篇</font></h1><h3><font color="#ff8a00"><br></font></h3><h3> 這場自衛反擊戰,從準備到戰斗結束,花了四個多月;部隊開赴邊境直至返回營房,足有半年以上。而真正的戰斗,僅僅28天。</h3><h3><br></h3><h3> 戰后,123師公布了戰績:</h3><h3> 擊斃敵人:1130名</h3><h3> 殺傷敵人:179名</h3><h3> 俘虜敵人:187名</h3><h3> 繳獲各種槍支:418支</h3><h3> 繳獲各種火炮:45門(其中大炮5門)</h3><h3> 擊毀和繳獲汽車:177輛(其中擊毀19輛)</h3><h3> 繳獲各種槍彈:1134262發</h3><h3> 繳獲各種炮彈:5602發</h3><h3> 繳獲手榴彈:789發</h3><h3> 繳獲電臺:17部</h3><h3> 炸毀發電廠:1座</h3><h3> 炸毀敵營房:43座</h3><h3> 炸毀越中央電臺:1座</h3><h3> 炸毀汽油庫、彈藥庫:4座</h3><h3> 繳獲、炸毀糧庫、軍需庫:4座</h3><h3> ……</h3><h3><br></h3><h3> 戰果輝煌,戰績累累。</h3><h3> 123師的傷亡人數,雖然沒有公開,但內部資料顯示:參戰的12000人中,陣亡323人,負傷1056人,失蹤1人。</h3><h3> 師里自下而上開了慶功會,評出了一批模范單位和英雄人物:</h3><h3><font color="#ff8a00"> 集體一等功:87個</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集體二等功:159個</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集體三等功:411個</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一等功臣:51人</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二等功臣:411人</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三等功臣:4784人</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中央軍委授予367團6連為“穿插英雄連”稱號</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廣州軍區授予368團2連為“八姑嶺英雄連”稱號</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授予368團2營機槍連9班為“英雄機槍班”稱號</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中央軍委授予唐立忠為“一級戰斗英雄”稱號</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授予劉勇為“ 一級戰斗英雄” 稱號</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授予陳全鋼烈士為“一級戰斗英雄”稱號</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廣州軍區授予岑榮深為“戰斗英雄”稱號</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授予張紹榮為“ 戰斗英雄” 稱號</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font></h3><h3><br></h3><h3><br></h3> <h3>廣州軍區《戰士報》有關123師的專版圖片報道</h3> <h3> 123師戰績展覽</h3> <h3><br></h3><h3> 越南人民軍也公布了戰績,在河內召開慶功會。同時,利用越南廣播電臺的“ 華語節目”,宣傳其 “ 輝煌戰果”,利用我們的戰俘,大肆進行對華廣播。</h3><h3><br></h3><h3> 據悉,在河內召開的慶功大會上,主席臺上特意給346師師長和政委留了兩個座位,但這兩位將領并未出席;河內方面還宣布,分別給這兩人記大功。</h3><h3><br></h3><h3> 早在369團3營攻下那懷之后,有干部戰士發現,10號高地的山洞里有一個大坑已填上水泥,會不會是346師師長和政委在戰斗中“光榮”,被士兵暫時埋在這里?為什么他們立了功,又未能出席慶功大會?這兩人是死是活,一直是個迷?</h3><h3><br></h3><h3> 戰后,中共中央就戰俘交換問題,中國派韓念龍同志到河內進行談判,河內方面又著重提出,一定要把346師師長和政委送回越南。</h3><h3><br></h3><h3> 根據上述種種猜測,這兩位高級將領有可能真的“光榮”。那么,123師的戰績就更大了。但也有傳說,黃扁山在通信站戰敗后,眼看部隊死的死,傷的傷,自己已無回天之力,便逃回河內,受到免職處理……</h3><h3><br></h3><h3> 據有關的內部資料顯示,這次戰役我軍傷亡26000人(包括東線和西線),越南正規軍傷亡36000人,還有傳說越南傷亡近10萬人。</h3><h3><br></h3><h3> 傷亡的人數并不能說明問題,但是,究竟這場戰爭誰輸誰贏,誰都不服輸,都說自己贏了。</h3><h3><br></h3><h3> 戰爭的爆發,牽進了數以萬計的官兵,牽動了千家萬戶的心。妻子擔心丈夫的安危,父母祈禱兒子的安全。他們并不希望自己的丈夫或兒子當什么 “ 英雄” ,戴什么 “ 大紅花” 、“軍功章” 回來 “ 光宗耀祖”,期盼兒子活著回來,出現在父母妻子的面前就心滿意足,甚至傷手傷腳都不要緊,只要留條命回來也行。這是人之常情。</h3><h3><br></h3><h3> 我記得清楚,從營房準備開赴邊境的時候,6歲的大女兒小梅與鄰居組織科老鄭的8歲女兒小紅,在房后瓜棚下的一段對話:</h3><h3><br></h3><h3> 我爸爸和你爸爸明天要去打仗了,怎么辦?</h3><h3><br></h3><h3> 小紅說:我們為他們祈禱一下吧!</h3><h3><br></h3><h3> 怎么祈禱呢?</h3><h3><br></h3><h3> 電影里是這樣的,小紅在胸前劃了一個十字,然后雙手合掌,閉著雙眼:阿門!</h3><h3><br></h3><h3> 阿門!阿門!保佑爸爸打仗歸來,求佛祖保佑,阿門!</h3><h3><br></h3><h3> </h3><h3><br></h3><h3> 正在房間收拾行裝的我往窗外探頭看看這兩個天真活潑的孩子,啼笑皆非。但她們祈求上帝、祈求佛祖保佑爸爸安全歸來的做法,出自一片真情。</h3><h3><br></h3><h3> 部隊開赴邊境之后,不能寫信回家,不能打電話回營房,不能與親人聯絡。營房里的家屬們,像熱鍋里的螞蟻,坐臥不安。一會兒,傳來XX副政委遭特工隊襲擊,腿被打傷;一會又是某次戰斗,犧牲了多少人……</h3><h3><br></h3><h3> 尚未開戰,營房的家屬區就籠罩了一片壓抑恐懼氣氛;首長的太太們,心情比一般干部家屬更為緊張,因為她們丈夫的命更為值錢。甚至太太們常圍著我的妻子,說她在地方上班,看內部材料較多;丈夫又是戰地記者,或了解許多情況,要求透露一些。</h3><h3><br></h3><h3> 3月12日,我從茶靈回邊境駐地舊洲村取膠卷時,給妻子發了個電報。14日,部隊全部撤回駐地,龍邦公社郵電所接到的電報,象雪片似的飛向營房,飛向全國各地。我認為12日已發了電報,不必再湊這個熱鬧,而且師長急于要看我在清剿途中拍的敵人尸體是不是敵師長,催我快些沖出來(后來證實照片上的并不是敵師長,而是敵師后勤部協理員),于是,我便安心到軍政治部黃慕超干事那里沖曬了數十個膠卷。</h3><h3><br></h3><h3> 妻子是營房附近的縣醫院文書,這期間,對有關部隊的消息或戰報特別留意,尤其是來自靖西邊境的信息,每次戰報一到,搶先閱讀。收到12日的電報后,心里落下一塊石頭,哪知,在14日的一份戰報中,記述了12日從邊界到茶靈路段發生了卡車遭到敵人襲擊事件,犧牲一人。是丈夫的車遇襲?還是其他車輛?為什么丈夫14日第二次回國后,不再來個電報?這又為妻子的心情蒙上一層陰影(作者注:那天遭襲擊的是另一部卡車,犧牲的是一名醫生,也是廣東揭西人)</h3><h3><br></h3><h3> 這期間,妻子的確很辛苦,擔心丈夫的安危,兩個女兒又患病,分別住在兩個醫院,既要上班,又要跑醫院照顧孩子,還要安慰家婆,身體再結實,也會熬不住。</h3> <h3> 盼親人早日養好傷</h3> <h3>這幅藝術作品,是戰地記者陳朝榮從前線歸來后,根據妻子在地方醫院工作期間,擔心丈夫的安危,親人的渴盼,有感而發創作。圖中女主角為作者妻子楊堅。1979.6廣西貴縣部隊營區(現貴港市)</h3> <h3> 樂觀、堅強的林舉平戰友</h3> <h3> 幸存活著回來的戰友前往榮軍院探望生死戰友 林舉平</h3> <h3><br></h3><h3> 在這場戰爭中,我們的戰士為國捐軀,灑出熱血。有許多人拋尸于異國他鄉,連尸體都無法找到。</h3><h3><br></h3><h3> 我們這些幸存者能活著回來,實屬不易。</h3><h3><br></h3><h3> “十年人事幾翻新” ,我們退伍或轉業后,居住在城里,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我們的生活條件好了,日子過得不錯。</h3><h3><br></h3><h3> 但是你們,親愛的戰友!親愛的烈士們!你們仍留在祖國的邊疆,為祖國人民繼續守邊防。</h3> <h3> 廣西靖西烈士陵園(1998.10)</h3> <h3> 廣西那坡烈士陵園(1998.10)</h3> <h3><br></h3><h3> 戰友們!我們見一次面不容易啊,大家都已高齡了,長途跋涉來一次邊境不容易喲。望戰友們自我珍重。希望再過20年,30年,你們這些“新一代最可愛的人” 不會被人們淡忘,更希望各級政府部門重視你們這些為祖國捐軀的英雄,說不定哪一天政府要員來看望你們,被全國人民想起,得到應有的紀念和尊崇。</h3> <h3> 清除戰友家門口的雜草(1998.10)</h3> <h3> 吸口煙吧!戰友,你太久沒吸過煙了(1998.10)</h3> <h3> 戰友,打仗時你餓著肚子沖鋒殺敵,今天,我們陪你好好吃餐飯?。?998.10)</h3> <h3>戰友們再見了,不知何年何月還能見一次(1998.10)</h3> <h1><font color="#ff8a00"> 致敬</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為共和國英勇獻身的戰士!</font></h1> <h3> 軍民聯防守衛在廣西靖西龍邦邊境線(1979.4初春)戰地記者陳朝榮軍旅攝影作品</h3> <h3>守衛在廣西龍邦邊境十二道門哨所的41軍123師367團戰士,在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節目(1979.4初春)戰地記者陳朝榮軍旅攝影作品</h3> <h3> 沖鋒號吹響 戰地記者陳朝榮軍旅攝影作品</h3> <h1><font color="#010101"> 作者簡介</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陳朝榮,廣東揭西人,生于1942年4月,1962年6月參軍入伍,1965年任41軍123師政治部新聞報道員、攝影記者。1979年2月17日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為戰地記者。</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戰后轉業至廣東省計生委工作,后任廣東省計劃生育宣教中心、培訓中心副主任。國家一級藝術家,塔山之星勛章榮獲者,瑞典皇家藝術學院榮譽博士,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國際名人協會高級會員,廣東攝影家協會高級會士。</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解放軍報》、《南方日報》、《廣東人口報》、《精彩人生叢書》、《家政》等報刊先后報道其事跡。并著有《戰地記者見聞錄》、《舍己救人好干部邵榮雁》、《瓊崖小兵》、《要飯籃與照相機》等書。</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簡歷已入選《中國攝影家大辭典》《中國文藝家傳集》《中國當代文藝界名人錄》《中華人物辭海》。</font></h1><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 <h3> 美篇全部文章及圖片均為陳朝榮作品,請勿隨意拆載。根據國家新版權法的規定,抄襲改編他人作品,最高罰款不超過50萬元。若有采用轉載者,請與陳朝榮聯系,并注明出處,寫上陳朝榮供稿字樣。</h3><h3><br></h3><h3> 尊重原創 版權所有</h3><h3><br></h3><h3><br></h3><h3> 戰地記者戰場見聞系列篇(全集完)</h3><h3> 感謝收看!</h3><h3><br></h3><h3> 2018年10月11日(初稿)</h3><h3> 2018年10月12日(定稿)</h3><h3><br></h3> <h3> </h3><h3><br></h3> <h3> </h3> <h3> </h3> <h3> </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铜梁县|
成都市|
新平|
灵宝市|
剑阁县|
衡阳市|
定安县|
昔阳县|
武陟县|
广西|
沂南县|
横山县|
连州市|
阿瓦提县|
龙南县|
曲松县|
昌邑市|
汤阴县|
青海省|
城市|
金堂县|
香格里拉县|
武邑县|
仪征市|
平山县|
清丰县|
临澧县|
泸定县|
陆河县|
湘阴县|
苏尼特左旗|
盱眙县|
阿巴嘎旗|
汾阳市|
甘孜|
紫阳县|
丘北县|
奉节县|
兰西县|
宝坻区|
尉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