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歙縣拍秋色,恰遇富堨村老油坊正在榨油,盡管雨天光線差,但還是拍了下來。古法榨油歷史悠久,工藝源遠流長,有民間古法榨油技藝“活化石”之稱。早在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就有記載,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h3> <h3><br></h3><h3> </h3><h3> </h3><h3><br></h3><h3><br></h3> <h3>古法榨油工藝從油菜籽選料、去殼 、炒籽、磨碾、 蒸胚、結草、包餅、踩餅、上榨、撞榨、接油、沉淀、缸醒等需經歷十幾道工序,蘊含和體現著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文化。</h3> <h3> 把包好的坯餅放到榨槽里撞油,這是榨油的核心,也是最有看頭的環節。掌錘的油坊工雙手把住懸吊在空中200多斤的巨石錘,對油槽中的楔子進樁進行撞擊積壓,操作時需反向甩起,啟、承、拋、拉、轉身全力回撞,那暴漲的筋骨、肌肉,那發力時胸腔迸發出的吼聲,那沉重響亮的石頭與木頭的撞擊聲,組合成一曲人類與自然斗爭生活的交響樂。</h3> <h3>
古法榨出的菜油色澤鮮亮、香味濃郁,口感綿香四溢。現在不少人不放心或不愿吃現代工業食用油,仍喜歡古法壓榨的油,這也是古法榨油能保存至今的原因之一。看這間不大的榨油坊,古老的設備,憨厚樸實的榨油工,灰塵 汗水 油污 甚至身上的膏藥,體現了他們的生活精神,他們延續的是世代相傳的手藝,更是流淌在血脈骨子里的勤勞和堅守。</h3><h3><br></h3> <h3>
歲月流淌,時代在發展,據油坊的大師傅介紹,由于老法榨油古老原始,而且是個繁重的體力活,因此村里的年輕人寧愿出門打工也不愿意干,只有他們這群人還在堅持。在現場,筆者深深感到他們的擔憂,確實有不少民間技藝正在慢慢消逝,但愿在追求效率和最大利益的今天,他們能夠堅持下去,社會也能夠采取有效措施保呼和繼承好祖先的智慧文化,愿這古法榨油的香醇永遠流傳世間!
</h3><h3><br></h3> <h3>攝影 配文:采菊東籬<br></h3> <h5>王緒波,網名采菊東籬,取自陶淵明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曾任單位負責人和當地作家協會名譽主席等,著有詩集《品味人生》。攝影側重人文紀實,有多件作品發表于攝影刊物與新聞媒體和獲獎,并入展中國攝影家協會圖片社‘印象中國’展和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等。現為《齊魯晚報諸城新聞》、《手機諸城》特約攝影師,中國攝影家俱樂部會員、山東省攝影家協會會員、濰坊市和諸城市攝影家協會會員等。</h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庆县|
新平|
石棉县|
乐陵市|
饶河县|
房山区|
兖州市|
朝阳区|
阳新县|
盐池县|
虎林市|
同江市|
江安县|
朝阳县|
松溪县|
双峰县|
黔西县|
苏州市|
乌兰察布市|
惠安县|
荆门市|
惠东县|
兴义市|
赤壁市|
千阳县|
乌什县|
中宁县|
营山县|
息烽县|
南岸区|
凤凰县|
曲阜市|
翁牛特旗|
金山区|
苍南县|
南京市|
张北县|
尚义县|
都匀市|
南澳县|
乌拉特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