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他是浪子,一生窮困潦倒;也是詞人,終成一代文宗。
<b>他是白衣卿相,淺斟低唱之間奉旨填詞;也是井水歌王,為歷史上最早的自由撰稿人。</b>
他是宋朝最紅的詞人,范仲淹、歐陽修都被他的光芒所掩蓋,就連才華橫溢的蘇東坡也對他膜拜不已。
他一生流連于于市井之間,出沒于煙火之地,一生壯志未酬,漂泊潦倒,卻在文學方面彪炳史冊。
他的人生如詩仙李太白一般,表面看似放蕩不羈,內心卻是落魄與苦逼,其中的辛酸與無奈,常人難以體會。
他有著一顆矛盾的靈魂,一方面熱愛著繁華俗世,另一方面他又記掛著功名前程。
<font color="#39b54a">“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一時郁悶之語,決定一生命運。</font>
他具有最真的情,也寫下最美的詞,留下了“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等千古名句。
<b>這個人,就是宋代大詞人柳永。</b>
<br></h3><h3>01
<b>少年天才,沉迷煙花從中</b>
柳永出身在一個殷實之家,祖上世代為官,雖不是封疆大吏,也是一個正經的“官二代”。
那時,他也不叫柳永,他叫柳三變,在家中排行第七,人稱柳七。
童年時柳永跟著父親去各地任職,沿途所見所聞,雖不能全部理解,但皆印在了腦海里。
跟很多少年天才一樣,柳永從小聰穎過人,過目不忘,是一個讀書的好材料。10歲那年,他就寫出了令人驚嘆的《勸學文》:
<font color="#ff8a00">
父母養其子而不教,是不愛其子也。
雖教而不嚴,是亦不愛其子也。
父母教而不學,是子不愛其身也</font>
想想看,現在跟他一般大的孩子,只是一個頑童,哪有柳永的這份理解。
古代人的出路,不外乎是好好求學,將來考取功名,光耀門楣,封妻蔭子。
1002年,柳永18歲,準備去北宋汴京參加吏部考試。經過錢塘時,他迷戀上杭州的湖光山色、繁華都市,于是住了下來。
當他得知老朋友孫何就在杭州做官,便想去拜會一下。但總不能空著手去,略微沉吟填了首詞,請本地一名歌星在孫何面前演唱出來。<font color="#ff8a00">
《望海潮·東南形勝》: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
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
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
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
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font>
歌女收了好處,就抱著琵琶在領導面前動情演繹,孫何得知后,請了柳永大搓一頓,兩人暢快地交流了一番。
<font color="#39b54a">一百多年后,當金主完顏亮看到“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這句時,不由得對江南風景浮想聯翩,于是揮師南下,直取中原。</font>
柳永也被人扣上個誤國的罪名,這是后話。
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既然到了杭州,怎么會不去蘇州?
<b>人不風流枉少年</b>,逛青樓、泡馬子、下館子,結交狐朋狗友,吃喝嫖賭抽,柳永讓自己徹底地融入了市井生活,這是他青年時期最放浪的一段時光。
他不會想到,自己今后一生都將與此為伴。
<br></h3><h3>02
<b>理想已經幻滅,那就奉旨填詞</b>
江南玩夠了,也該收收心性了,柳永不是一個沉迷于感官享受的人,他沒有忘記自己此行的使命——科舉考試。
成績優異的他,自是信心滿滿,但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
第一次考試,失敗了,沒關系,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意外的,第二次又敗北,這讓躊躇滿志的青年柳永有些沮喪了。
心高氣傲的他想發泄一通,于是繡口一吐,便有了那首<b>《鶴沖天》</b>:
<font color="#ff8a00">黃金榜上,偶 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
未遂風云便,爭不恣游狂蕩?何須論得喪。
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
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font>
<b><br></b></h3><h3><b>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b>
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多么狂妄的少年啊,這就是現代的標準憤青。
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雖只是牢騷之言,負氣之語,不難看出,自命不凡的柳永大有李太白的豪放。
<b>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b>
太過狂妄的人,總有人看不順眼,這不厄運來了。由于這首詞通俗易懂,幾天功夫就達到了1000w%20,不想還傳到宋真宗耳朵里。
這個皇帝不是別人,<b>“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b>”就是他的金句,用來激勵年輕人奮發圖強,讀書考取功名。
當柳永準備在考場上第三次大展拳腳時,真宗卻沒有給他這樣的機會,柳永進了考生名黑名單。
<b>“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b>
翻云覆雨之間,一雙大手就這樣把他的功名之路堵死。接下來的路,該何去何從,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
<b>一千年前的柳永遇到了,今天我們同樣如此。</b>
是就此消沉么?不,這太不符合柳永的個性了,他不是受到一點打擊就一蹶不振的人。
是退隱山林么?不,這是老叟才會干的事,他喜歡者熱騰騰的氣息,還沒有在煙花彌漫的塵世過夠。
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既然是皇帝的旨意,那何不順水推舟,于是他得意地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
當初的理想幻滅,朝堂里少了一個可有可無的官府小吏,文學史上卻多了一個名垂青史的文學大師。
03
<b>追隨本心,專注做自己喜歡的事</b>
從此,柳永就開始了一種別樣人生。
已無追求功名的他,整日穿梭于秦樓楚館之間。在古代,狎妓是士大夫的一大愛好,天下皆然。
<b>文人墨客,綠林好漢,草莽英雄,莫不如此</b>?
只是,別人大多追求感官上的刺激,完事之后,依然看不起那些為他們服務、作踐過的歌女賤婢。
柳永卻是不一樣,他從不把別人當玩物,也不會輕慢侮辱她們,他追求更高層次的交流,一種精神上的共鳴。
他把她們當知己,作紅顏,一起談論詩歌的創作,探討時下的風格流派。這些女人不僅撫慰了他那顆受傷的靈魂,也是他詩詞創作的靈感之所。
<font color="#ff8a00">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
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font>
這首<b>《蝶戀花》</b>,表達了柳永和情人之間無盡的相思之情。
尤其是那句“<b>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b>和秦觀的<b>“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b>、元好問的<b>“問人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b>,堪稱中國詞史上的三大愛情金句。
柳永不僅尊重這些青樓女子,還成了她們的代言人。歌女們對他也是投桃報李,百般呵護,他們之間是合作共生的關系,難分彼此。
<font color="#ff8a00">當時,坊間流傳著一個順口溜:
不愿穿綾羅,愿依柳七哥。
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
不愿千黃金,愿得柳七心。
不愿神仙見,愿識柳七面。</font>
柳永的受眾之多,讓后來的大文豪蘇東坡也羨慕呢,他曾問一幕客:我的詞和柳永相比,你覺得如何?
那幕客想了想說:
“<font color="#39b54a">柳七的詞,溫婉纏綿,適合十七八歲的女子,拿著紅牙板,唱著‘楊柳岸曉風殘月’。而學士您的詞,那是要關西大漢,抱著銅琵琶,手執鐵板,唱‘大江東去’。”</font>
聽了這話,蘇軾哈哈大笑,不斷喃喃自語……
想想這倆人都是宋詞領域的兩座高峰,一個是婉約詞的集大成者,一個是豪放派的一代宗師。
04
<b>人生就是一場修行,方寸之間皆是道場</b>
某天,成名后的柳永,去拜訪晏殊。
晏大人不僅是當朝宰相,也是詞壇大家,那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就是他的手筆。
據張舜民《畫墁錄》的記載,晏殊問他:“你也做曲子嗎?”柳永答:“和您一樣。”
晏殊譏笑道:“我雖也作曲子,但不曾有‘針線慵拈伴伊坐’這樣的。”柳遂退。
簡單來說,我雖也寫詞,但不會像你那般艷俗,還寫妓女的生活,我們的格調不同,比你高雅多了。
<font color="#39b54a">一個太平宰相和一個草根文人,生活境況自是不同,思維和習性更是相差十萬八千里,這就是正統派和泥腿子的區別。</font>
在宋代,奉行崇文抑武的國策,柳永放蕩不羈的性格,表現出對功名利祿的蔑視,也犯了趙家的大忌,所以他才會一直被封殺。
<b>夜已深,人未靜</b>。
午夜夢回,柳永輾轉難眠,那些狂歌艷舞,那些尋歡作樂,那些觥籌交錯,都只不過是逢場作戲。自己內心的苦悶,又有誰人知?
在販夫走卒之中,尋常巷陌之間,作品雖家喻戶曉,但畢生的夢想難道真的要付之東流?二十年寒窗苦讀也要化為泡影?
<br></h3><h3>他不甘心,想再奮力一搏。都說五十知天命,柳永似乎也活明白了。
景祐元年,仁宗親政,特開恩科,對以往那些落榜的考生放寬錄取條件。柳永聽到后,特意從鄂州趕赴京城考試。
為保證萬無一失,他把名字柳三變更名為柳永,結果和哥哥柳三一起金榜題名,柳永欣喜萬分。
不曾想,柳永到了暮年,他的政治生涯才剛剛開始。這個浪子,也完成了人生最后一次華麗轉身。
余后十多年,他在余杭做了縣令等小官,倒是頗有政績,深得地方百姓愛戴。
尤其擔任浙江寧海曉峰鹽監時,看到民間疾苦,作了<b>《煮海歌》</b>:
<i><font color="#ff8a00">鬻海之民何所營?婦無蠶織夫無耕。
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鬻就汝輸征。
</font></i>這首現實主義題材的七言古詩,與白居易的《賣炭翁》、柳宗元的《捕蛇者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它反映了鹽民的艱辛生活,以及當時的社會現實,柳永為民請命,希望統治者能夠體察人民疾苦。
<font color="#ed2308">錢鐘書先生說,該詩和王冕的《傷亭戶》,是宋元兩代“寫鹽民生活最痛切的兩首詩”。</font>
<br></h3><h3>05
<b>生命是一場絢爛,一生風流不問褒貶</b>
1053年,柳永走完了他那多彩的一生。
聽到他去世的消息,一時之間各地的歌女紛紛趕來,送別柳永最后一程。
晚年的他一貧如洗,無錢下葬,于是歌女們自掏腰包,出錢出力為他們喜愛的柳永辦了后事。
以后的每年清明節,這些歌女們相約到柳永的墳前祭掃,后世稱之為“吊柳會”,一直持續宋室南渡。
<b>系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b>
據說宋仁宗聽到這件“奇事”,不太相信,就派了一名大臣前往柳永葬地樂游原上探看虛實。結果大臣回來后,不僅證實確有其事,還抄錄了一首在民間廣為流傳的詩:
<font color="#ff8a00">樂游原上妓如云,盡上風流柳七墳;
可笑紛紛縉紳輩,憐才不及眾紅裙。</font>
<br></h3><h3>仁宗看后,不禁為自己埋沒了人才而臉紅。
在中國浩如煙海的文學大家中,死后形成節日祭悼民俗的只有兩人,一位是屈原,另一位就是柳永。
當時有“凡有井水飲處,皆可歌柳詞”的說法,可見柳詞傳播之廣,受歡迎程度之高。
柳永是宋代第一位面向市民大眾創作的詞人,也是最受大眾歡迎的詞人。
他終其一生,過得窮困潦倒,按照世俗的說法,柳永并不成功。
<b>人生的得失好壞,從來不是只有成功這一個維度。世上千條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抉擇。
</b><br></h3><h3>有人選擇康莊大道,有人卻走荊棘小路。大道固然寬廣,但皆是千篇一律,小路也許崎嶇,卻有別樣的風景。
</h3><h3><br></h3><h3>人生在于經歷和體驗,柳永一直堅持做自己,可貴的是他木有失去本心,更沒有懷疑自己。
<b><br></b></h3><h3><b>人生,只要活得真實就好!</b><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浦区|
凤台县|
太原市|
贡嘎县|
潜江市|
米林县|
顺昌县|
抚松县|
潮安县|
延津县|
北票市|
井陉县|
疏勒县|
霍林郭勒市|
桐庐县|
延津县|
马边|
京山县|
广丰县|
宁安市|
左权县|
五大连池市|
内乡县|
九江市|
台东市|
凤凰县|
格尔木市|
桐柏县|
江源县|
康平县|
依安县|
灌南县|
阳山县|
五原县|
大石桥市|
昆明市|
临漳县|
香港
|
龙州县|
牙克石市|
龙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