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劉格平前輩與毛主席會見</p> <p class="ql-block">劉格平前輩年輕時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珍貴的歷史畫面,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現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滄州回族劉氏家族中參加革命最早的領導人中非劉格平莫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劉格平,1903年出生于河北省孟村(現孟村回族自治縣) 大堤東村一個回民大家庭,祖籍牛進莊南院十九世,6歲時入私塾讀書。1918年,參加了江蘇督軍直系軍閥李純的部隊,入隨營軍事學校學習。1919年在南京讀書時即參加 “五四”運動。1922年 7月在天津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 2月,在家鄉建立津南地區第一個團支部。1925年春,劉格平受天津黨組織派遣,到河南省新鄉國民二軍開展兵運工作。同年秋,參加組建津南農民自衛軍,劉格平同志為副司令兼參謀長。農民自衛軍向全國發出了起義宣言。這是中共在北方地區領導農民武裝斗爭的最早一次嘗試。小說《紅旗譜》反映的就是此事。</p><p class="ql-block">1925年冬,劉格平同志在天津組織工人起義軍,任總指揮。1926年,劉格平轉為中共黨員,任津南特派員,在家鄉創建津南地區第一個黨支部。</p><p class="ql-block">1926年冬,劉格平受中共北方局和順直省委派遣到武漢開展兵運活動,組織武裝力量配合革命軍北伐。</p><p class="ql-block">1927年初,在家鄉創建中共津南特委,任第一屆特委書記。隨后,領導津南特委先后在津南地區多縣建立一批中共地方組織。后任順直省委軍事委員兼津南特委書記。在劉格平主持下,津南特委在河北獻縣組織領導了“借糧吃大戶”的斗爭,有力地打擊了封建地主勢力,擴大了中共在農民群眾中的影。</p><p class="ql-block">1927年秋,按照中共“八?七”會議精神和省委的指示,津南特委在劉格平領導下,對魯北陽信縣一批綠林武裝進行了改造,創建了“津南革命軍”,為這支隊伍派駐了黨代表。</p><p class="ql-block">1928年6月,劉格平在慶云縣和鹽山縣組建“津南革命軍第一支隊”,并領導這支隊伍攻占了慶云縣城,繳了縣民團和警察局的槍支。其后,劉格平又去河間、獻縣準備再次發動農民武裝起義,由于被告密遭逮捕,后被營救出獄。</p><p class="ql-block">1931年6月,劉格平同志受黨組織派遣到山西、陜西搞兵運工作。“九?一八” 事變后,在西安組織領導了“回民抗日救國會”。在西安還領導發動了“驅逐戴季陶”運動,宣傳了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1932年秋,劉格平同志回到滄州擔任中共津南特委軍事委員。</p><p class="ql-block">1934年4月,劉格平領導慶云縣民工暴動,并建立農民自衛軍,準備創建北方蘇區。在4月20日農民自衛軍成立大會上,劉格平同志受傷再次被捕入獄,后轉押到北平軍人反省院。在獄中,面對威逼利誘,劉格平拒不屈服自首,擔任北監黨支部書記,領導獄中黨員開展獄中斗爭。</p><p class="ql-block">1936年,中共為營救被捕在獄中的中共高級干部,指示獄中干部在寫好的“反共啟示”上簽字自首,配合營救出獄。當時在獄中的62人,薄一波等61人均簽字自首獲釋出獄。唯有劉格一人平拒不簽字自首。直到1944年4月坐滿十年牢獄后刑滿出獄。在獄中,劉格平以絕食為要挾,堅持要吃清真飯食。獄方專為劉格平送清真飯食,后來劉格平曾親言:“革命斗爭這么多年,就是在國民黨監獄里也沒壞過口(指沒有吃過不清真的食物)”。</p><p class="ql-block">1944年4月刑滿出獄后,任中共天津市工委書記,還組織了天津市救國會,任主任。此期間,通過舉辦讀書會、辦刊物等形式聯系群眾,在天津的工人和學生中發展黨組織,還利用其家族在天津和津南地區回民中的影響聯系上層人士,在回民中做黨的宣傳和組織工作。</p><p class="ql-block">1944年10月下旬,被派回到渤海解放區。同年底,調中共山東分局工作。后組織建立了山東省回民協會,任主任。1946年秋,任華東局民運部副部長。1948年 2月,劉格平同志任中共渤海區委第一副書記、組織部長兼渤海區黨委城市工作部部長和渤海軍區副政委。</p><p class="ql-block">在渤海區,在河北,在山東,劉格平領導革命工作時,往往以回民以清真寺為依托,清真寺就是他們的駐扎處,清真寺就是他們的隱蔽所,回民就是他們的支持力量,所在地回民也為中共的革命貢獻出一份力量。</p><p class="ql-block">1949年 2月,劉格平同志任華東南下縱隊渤海三支隊第一書記兼政委率部南下,渡江作戰。5月,任華東人民革命大學黨委書記兼副校長。</p><p class="ql-block">早在1948年,中共中央就計劃解放臺灣,電令華東局做好各項準備。應中央的要求,華東局報告提出解放臺灣后的組成政權人員:舒同為中央和華東局內定的中共臺灣省委第一任書記,劉格平為省委副書記、省長。后來進攻臺灣沒有實現,原定赴臺接管的人員班底轉去開辦華東人民革命大學。</p><p class="ql-block">1949年9月,劉格平作為少數民族的首席代表,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并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是中央政府65個委員之一,并任中央人民政府民委副主任、黨組副書記。</p><p class="ql-block">1950年7月,作為中國少數民族慰問團團長赴西康、四川、貴州、云南等少數民族地區慰問。</p><p class="ql-block">1952年,任中央統戰部副部長、中央民委黨組書記。</p> <p style="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29p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br></h3><p style="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text-indent: 32px; line-height: 29p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span style="max-width: 100%; font-family: 宋體; font-size: 16px; background-image: initial; background-position: initial; background-size: initial; background-repeat: initial; background-attachment: initial; background-origin: initial; background-clip: initial;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span></h3><p style="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text-indent: 32px; line-height: 29px; background: rgb(248, 252, 255);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span style="max-width: 100%; font-family: 宋體; font-size: 16p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1951年12月-1958年4月任<span style="max-width: 100%;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中央民委黨組書記。</span>1954年11月兼中央民族學院院長。</span></h3><p style="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text-indent: 32px; line-height: 29px; background: rgb(248, 252, 255);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span style="max-width: 100%; font-family: 宋體; font-size: 16p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1952年5月,劉格平主持與包爾汗、賽福鼎、馬玉槐、達浦生、白壽彝等人發起籌建伊斯蘭教協會。同時成立中國回民文化促進會,劉格平任會長。</span></h3><p style="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text-indent: 32px; line-height: 29p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span style="max-width: 100%; font-family: 宋體; font-size: 16p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1956年的中共八大當選中央委員,</span><span style="max-width: 100%; font-size: 16px; background-image: initial; background-position: initial; background-size: initial; background-repeat: initial; background-attachment: initial; background-origin: initial; background-clip: initial; font-family: 宋體;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是五十六位中央委員之一。</span></h3><p style="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text-indent: 32px; line-height: 29px; background: rgb(248, 252, 255);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span style="max-width: 100%; font-family: 宋體; font-size: 16px; background: rgb(255, 255, 255);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1958年初,受黨中央委<span style="max-width: 100%;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派,任寧夏籌建回族自治區籌委會主任、工委書記。</span>1958年10月,任<span style="max-width: 100%;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寧夏回族自治區主席、區黨委代理第一書記。</span></span></h3><p style="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text-indent: 32px; line-height: 29px; background: rgb(248, 252, 255);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span style="max-width: 100%; font-family: 宋體; font-size: 16p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span style="max-width: 100%;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寧夏回族自治區籌備之初,因寧夏區域面積小,回民人口并不多,遠比甘肅少,劉格平曾建議在甘肅建立回族自治區,未獲中央同意。后將甘肅的固原地區西海固等縣劃歸寧夏,又從劉格平曾經長期工作過的河北、京津地區調來大批回民,移民支邊,安置在寧夏各機關單位和工廠,使回民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所占比列勉強達到民族自治區規定的</span>30%人口比例。為此,后來被人誣陷攻擊為“不想要小自治區,想要大自治區”,指責他“有民族野心,想在甘肅建立大的回民自治區,而甘肅回民歷史上經常阻礙通往新疆之路”。</span></h3> <h3>1958年,寧夏自治區成立之時,適逢“宗教改革”運動在全國開展,甘、寧、青是重點地區。關閉、拆除清真寺,禁止婦女戴蓋頭,禁止男人留胡子,強迫回民養豬...。
對于“宗教改革”的極端政策,劉格平進行了抵制。他認為宗教信仰是群眾的自由,應該尊重,不能強迫,只要擁護黨,擁護社會主義,不分信仰,不分民族,都要團結,共產黨過去是這樣,今后還是這樣。對于拆除清真寺問題,劉格平不主張拆寺,可以適當合并一些,不要并的太多;對于回民養豬問題,劉格平認為應尊重回民的民族習俗,寧夏不能推行回民養豬,不能做讓回民不愉快的事,可以養牛、養羊;關于回民留胡子、戴蓋頭、禁煙酒等宗教習俗,劉格平認為是回民的民族習慣,愿戴就戴,愿留就留,群眾自愿,政府不能干涉,不能說揭掉蓋頭就是進步,不能說抽煙喝酒是一種進步,回民不抽煙、喝酒是一種美德;對于當時有人提倡回漢通婚,劉格平結認為這是個人的事,共產黨不能提倡。(詳見后附《劉格平1959年在寧夏自治區伊斯蘭教協會成立大會上的發言》)
為適應民族自治區的特色,保留回民的傳統習俗,劉格平夫人丁磊親自設計制作了結合中國傳統服裝風格的回民服裝,并與劉格平二人親自穿著示范,在寧夏日報上發出,以期在寧夏推廣。為此,時任寧夏自治區第一書記汪鋒與劉格平發生爭執,這也成了后來劉格平被打成“地方民族主義分子”的原因之一。
1960年3月24日,在中央的指示下,時任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的汪鋒與劉格平交換了意見,中央有關部委領導也同劉格平進行了談話,形勢急轉直下。從3月30日開始,自治區黨政主要領導和中央有關部委負責人在北京召開了“劉格平同志問題座談會”,對劉格平的各種錯誤進行了尖銳批判,被中央定性為“在民族問題上反黨”。1960 年5月至7月,中共寧夏區黨委一屆七次全委擴大會議在銀川召開。會議在“左”的思想指導下,給劉格平等領導干部扣上“地方民族主義分子”、“資產階級和民族宗教上層在共產黨內的代理人”等帽子。劉格平等3名省軍級,10名廳局級回民領導干部被打成“地方民族主義分子”受到批判和組織處理(開除黨籍、撤職、降級、下放勞動改造和入獄)。另有許多回族干部和群眾受到株連。劉格平夫人丁磊也因示范回民服裝問題慘遭批斗,被批為“搞民族分裂的臭婆姨”。
在當時政治的大氣候下,在寧夏僅工作了兩年,劉格平被打成“地方民族主義分子”被撤職,1960年秋調離寧夏,到中央黨校學習。
劉格平被罷官撤職離開寧夏后,向中央提出“宗教改革”重要建議的楊靜仁接任寧夏第一書記兼自治區主席,“宗教改革”運動才在寧夏暢行無阻地轟轟烈烈展開,拆寺、燒經、斗阿訇,所有清真寺被拆除,阿訇被送去勞改勞教,全寧夏開始強制推行回民養豬...。楊靜仁最后官至國務院副總理、全國政協副主席,躋身黨和國家領導人行列。
文革前夕,因為政治形勢的變化和需要,中央翻出了1936年61人自首出獄的舊案。這件事是當時中共負責北方白區工作的劉少奇提請由中共名義上的負責人張聞天批準后做出的指示,偉大領袖或許不知情,這時翻出此事另有政治需要。這61人被打成“61人叛徒集團”,撤職關押。此時偉大領袖又想起了那時唯一一個拒不簽字自首的硬漢劉格平。1965年12月劉格平被派往山西,任山西省副省長。1967年-1971年任山西省黨的核心小組組長、省革委會主任、省軍區第一政委,并兼北京軍區政委、軍區黨委常委。1971年4月被莫名解職, 1976年調回北京,從此淡出政界。
改革開放之后,1983年劉格平曾當選為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但再未恢復任何職務,也再未在公開場合露面。1992年3月于北京病逝歸真,享年88歲。
劉格平的一生出生入死,信念堅定,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黨的事業??伤簧矆允刂粋€回民的底線,他一生中甚至在獄中10年也沒“壞過口”。劉格平是中共早期革命家,1922就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6年才轉為中共黨員,入黨考驗期長達4年,其他早期入團的黨員入黨考驗期只有幾個月半年,這與他身上鮮明的民族特點不無關系。
當年入獄前,他就已是津南特委書記,在獄中任黨支部書記,領導獄中斗爭,接到讓簽字自首的指示時,因對此有懷疑,62人僅他一人沒有簽字自首,直到坐滿十年才出獄。十年的牢獄生涯,耽擱了他的政治生涯。出獄后,當年的獄友們都已在各個部門身居高位,而劉格平三年后才干到副師級。他在獄中堅貞不渝的表現,也得到中共領導人的欣賞。
早在山東解放區時期,中共政治局委員、中共社會部長康生以中央大員身份在山東工作期間,對于饒漱石、陳毅等華東局和山東解放區黨政軍高級領導的宴請一概回絕,因欣賞劉格平寧把牢底坐穿也拒不自首的氣節,卻單赴劉格平設的清真宴。
新中國成立之初,偉大領袖會見劉格平時問他:“你是回民領袖,少數民族首席代表,吃不吃豬肉啊?”,劉格平回答:“不吃”,偉大領袖說:“我們黨應該尊重回民的風俗習慣,容許回民黨員不吃豬肉”??瞪苍诓煌瑘龊舷聨状握f過劉格平:“劉格平22年入團26年入黨的老資格,太軸,他信《可蘭經》”;“這個劉回子,二十年代初的老黨員,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可一說起伊斯蘭教的《可蘭經》,他的馬克思主義就不見了,怎么對宗教的經典還是那么神圣不可侵犯呢”。;“這劉回子,太死性,太古板,在中央有指示的情況下也不自首,本來36年就可出獄,該!多蹲八年小號”。康生甚至認為劉格平當年寧可把牢底坐穿也拒不自首的精神動力是伊斯蘭教而不是共產主義。<br></h3> <h3>新中國成立后,領導干部評定行政級別時,只是省部級的劉格平卻被評為行政三級,與政治局委員和開國元帥同等級別,這與他的資歷、貢獻和當年在獄中的表現不無關系。
也正是他內心尚存的信仰,在1958年的極左風潮下,劉格平才能不惜犧牲自己的政治生命,抵制“宗教改革”的極端政策。
對他堅定地信念意志和鮮明的人格,偉大領袖對他也心存欣賞,在他被定性為“民族問題上反黨”,被打成“地方民族主義分子”后,沒有置他于死地,留有余地,偉大領袖群說“把劉格平調回北京,安排他到中央高級黨校自修”。
當年劉格平領導“山東省回民協會”和“渤海回民大隊”組織領導山東沂蒙地區回民參加抗日活動,輾轉在沂蒙地區各縣,都是駐扎在各清真寺,結識許多清真寺阿訇,清真寺阿訇們積極協助劉格平宣傳黨的政策,支持“山東省回民協會”和“渤海回民大隊”的抗日活動,與一些阿訇結下深厚的情誼。1991年,劉格平晚年歸真前一年,為安排后事,托老朋友當年山東平邑縣南北道村清真寺阿訇時已八十多高齡的文益茂老阿訇為其寫一副“滿棚”(從前回民歸真后下葬時墳坑周邊裝飾用的的《古蘭》經文,現在已多不沿用),寫成后劉格平非常滿意,親筆書寫“認主獨一”四字回贈。1992年3月,劉格平歸真后,按照他的遺愿,把遺體運回河北孟村回族自治縣大堤東村老家,按穆斯林的葬禮安葬。當地為他修建了劉格平陵園。
1992年3月,他逝世時,按照慣例規定,他曾擔任過院長的中央民族學院安排了兩輛大巴車,載送愿意去的師生前去參加他的追悼會,可兩輛大巴連一輛都沒坐滿,而同樣資歷的老革命,同樣曾擔任過中央民族學院院長的烏蘭夫去世時,中央民族學院同樣安排了兩輛大巴車,去的師生竟然不夠坐,另加派了兩輛。他在政壇消失得太久,人們已經不知道劉格平是誰!
他一生為黨的事業出生入死,對黨的事業堅貞不渝。為了黨的事業,他兩次坐了13年牢,意志堅定、品行高潔,是老一代共產黨人在對敵斗爭中為革命事業堅強不屈精神的一面旗幟。他是新中國首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和中央委員中唯一沒有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三級干部。為了堅持真理、良心和內心尚存的信仰,不惜犧牲自己的政治生命,兩次被打倒,背上“地方民族主義分子”和“反黨亂軍”的污名。同時,對自己的伊斯蘭信仰也堅持不棄,臨終前仍堅守信仰,堅持穆斯林的葬禮,可敬可佩!
劉格平的一生是輝煌的一生,也是悲劇的一生,他的悲劇是那個時代的悲劇,也是他與生俱來的血脈中注定的。
斯人已遠去,英名留人間。
如今,1958年“宗教改革”的幽靈在國內一些地方又借尸還魂,死灰復燃,值此之際,我們更加緬懷已逝去的劉格平。
2018-09-18 于蘭州<br></h3> <h3>附:
《劉格平1959年在寧夏自治區伊斯蘭教協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
(會議記錄稿,丁磊 劉寶俊提供。全國回族史北京座談會資料)
一. 寧夏經濟……(省略)。
二、宗教信仰自由和生活習慣問題,我把我的意見提出來大家共同商量:
(1)關于并寺的問題
過去因教派不同,各教派都認為寺越多越好,但是寺多了便增加群眾的負擔,因之合并一些比較好。我區有的經過群眾商量后已經并了,但不能影響群眾的宗教生活,我們主張不要并的太多,要并的適當,群眾要求多并時,我們要說服。并了的可以騰出房子,辦些公益事業。
(2)養豬問題
我說回民不養豬,因為這是風俗習慣,有的人說可以養豬,我們地區不養,不能讓人做不愉快的事情。回民可以養牛、羊,川區可以養魚、鴨。飲食方面要互相尊重,回民有回民的習慣,漢民有漢民的習慣,南方人有南方人的習慣,北方人有北方人的習慣,不是說到共產主義都要吃一樣的飯。有99%的人有自己的民族習慣,千人中也有一人改了自己的習慣。有人說,抽煙、喝酒是進步,我不知道這為什么是進步?回民不抽煙、喝酒是一種美德。有的阿訇提倡喝酒、抽煙,我看這不合適。
(3)古爾邦節過不過?
群眾過不過是有自由的,阿訇是應該過的。阿訇應不應該信主?阿訇不信主成了什么阿訇,阿訇是宗教職業者,應當禮拜,勞動一天,晚上可以補上,在地里勞動也可以禮拜。群眾請阿訇念經該不該去?我說應該去。阿訇是辦宗教的,群眾請就得去。比如我是自治區的主席,群眾為生產找我,我就要管。群眾叫阿訇宰雞、宰羊,阿訇就該宰,不給錢也該給宰。群眾自愿拿乜貼是可以收的,阿訇如果不要,群眾心里會不舒服。我們反對強行攤派,隨心乜貼送到你門上,又不是強迫要,為什么不收?群眾請阿訇吃飯可不可以?當然可以。婦女戴蓋頭一方面是民族習慣,一方面也可以擋風,不能說摘掉蓋頭就是進步。各民族有各民族的習慣,穿衣戴帽有自由,她不戴是她自己的事。有人說:“女子不能露出羞體”是錯誤的,是輕視婦女的說法,死了人穿不穿布?我看少穿一點,不一定穿3丈6尺,1丈8尺也可以,這比棺材節省。有些阿訇主張用紙包裹尸體,這不好看。有人說:“留不留胡子?”我們不管這些事,誰愿留就留,起經名可不可以?當然可以。請阿訇寫伊扎布,阿訇就應給寫。類似這些生活上的事,只要不防害社會主義。
(4)宗教要看它在什么社會起什么作用
伊斯蘭教以前也有宗教,如耶穌教,在耶穌教前也還有宗教。宗教在某一時期起過好的作用,如佛教釋迦摩尼為了解除人生老病死的痛苦,上山修行20年,動機是好的。但宗教到一定時期卻為反動階級服務。如蒙、藏大喇嘛廟,在清朝時設立監獄法庭與封建王朝勾結起來殘害人民。伊斯蘭教創于沙特阿拉伯,當時沙特阿拉伯有許多宗教,部落很分散,需要一個統一的宗教和統一的政府,所以穆罕默德開始傳播伊斯蘭教,發展商業、牧業、文化,當時是起了一定作用的。以后起著阻礙社會向前發展的作用,原來阿拉伯比當時歐洲進步,以后不進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土耳其失敗,阿拉伯變成了殖民地和附屬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經過許多改革才逐漸搞起民族獨立的運動。這說明宗教在一定時期起了好作用,但到一定時候就起壞作用。伊斯蘭教在回民歷史上起過好作用,對民族內部的團結生存起了紐帶作用。但另一方面在經濟上,文化上又起了阻礙作用。如回民念經,做小買賣等。同時,過去阿訇依靠地主、土豪、紳士,不招呼他們,就當不成阿訇。解放后我們尊重宗教,對宗教界人士進行了安置。
(5)伊斯蘭教與馬克思主義
□□□說:“《古蘭經》與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差不多”,我們說這是兩回事。宗教是宗教,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唯物的、有試驗、有證明。宗教是不能把真主拿出來的,它沒有定位、定向,到處都有真主。這是兩種不同的宇宙觀、人生觀,一個是講唯物辯證法;一個是講精神的、唯心的,不能混淆起來。
(6)信主與不信主能不能團結合作
自我們黨產生的那天起,對于只要反封建、反帝的人,不分信仰、民族,我們都與之團結合作,在抗日戰爭時期,只要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我們就一概團結;在解放戰爭時期,只要反對三大敵人,我們也爭取團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只有擁護黨和憲法,贊成社會主義,熱愛祖國,不分民族、信仰都與之團結合作。過去如此,今后還是如此。但這種團結就要有一個共同的基礎,就是要站在社會主義立場上,擁護黨,擁護社會主義。這樣信與不信教的就能團結合作。人民公社若干問題的決議中就提到照顧地方和民族習慣,我們還要發展民族。如吳忠在小學中,回漢各半,但在中學,越高年級回民學生越少。全區回民人口占三分之一,但回民中學生只占14%,在黨的領導支持下要趕上去。
(7)民族形式和民族的發展
比如穿衣、戴帽是民族形式,我們都不干涉。但主要要發展民族的社會主義內容,就是要發展生產,多打糧食;發展工業,不發展工業就沒錢花,就不能滿足我們生活的需要;要發展科學文化教育事業,培養人才,消滅民族間經濟,文化上的不平等。實際上我們回民經濟、文化比漢民差,文化低,干部少,科學技術差,技術人才少,我們要趕上去。
(8)宗教與民族,這是兩回事,不應混在一起宗教早就有了,民族是后來產生的,中國共產黨從誕生起,就承認回回是一個民族。宗教是信仰,有些人不信主,但也不要怕,不信還是回族。當然阿訇是要信主的。信主的就是回族加伊斯蘭教。宗教、民族二者有聯系,如回民吃肉,要請阿訇宰。
(9)回漢通婚的問題
過去阿訇很擔心,我們是注意這事的,說服不要戀愛,但人家堅持結婚,就和家庭商量,舉行回民結婚儀式,尊重女方風俗習慣。這是個變通辦法,為的是照顧家庭、民族、宗教的感情,但這類事情總是少數。 如北京有10萬回民,回漢結婚的只有30多對,結婚后一般關系很好,男方能尊重女方的風俗習慣。有的地方提倡回漢結婚,我說結不結是個人的事情,我們共產黨不去提倡。有人說:“政府是否可以法令規定 不結,這也很難辦。我們態度,不去提倡,也不應當提倡;同時,我們也不能干涉,最好依靠家庭的監督,我們也只能為了生活方便著想,可以建議,但不能強迫。過去回漢通婚的比現在多,但民族還是存在著。如果女方有信仰,也不因為結婚而不信,這是不能反對的,是反對不了的,你反對,但不能解決問題。有人怕回漢通婚民族就完了,宗教就完了,完不完不在于通婚,民族的前途是進步與否的問題,宗教要看是否擁護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是總的道路,決不能違背。
(10)廢除封建特權和封建剝削制度
什么是封建特權和封建剝削?這是有規格的。我們的寺上種點田、養少數羊當然是可以的,封建特權是隨便打人、殺人,過去強迫人拿天課,這就是信教不自由。還有的如果不隨他的坊,就威脅人家,這也是沒有信教自由。這些都是封建社會留下來的,也不能說隨便起點乜貼就是封建剝削,當然不要收的多了。蘇聯也有人散乜貼。散乜貼要出于自愿,但不能說阿訇完全依靠乜貼,真正為宗教是不怕苦的,阿訇要好好研究《古蘭經》,有些阿訇研究的好,有些阿訇研究的不好。另外,還要好好研究一下哪些是封建特權?哪些不是封建特權,把它分得清清楚楚的。不能說人家都進入社會主義了,你還保持封建所有制。群眾自愿地修補一個寺上的房子是可以的,宗教要有一定的活動范圍,在自愿、合理范圍內做是應當的。
(11)阿訇、滿拉參加勞動的問題
阿訇、滿拉參加勞動很好,以政府來說,希望阿訇、滿拉自愿參加,年老有病的不必勉強,勞動可以增加生產。毛主席也曾到十三陵水庫工程參加勞動,徐老80多歲了也去參加勞動。按宗教來說,阿訇不參加勞動沒有這條規定,穆罕默德也曾經商。不勞動,就沒有世界,農民不種地就沒有糧食吃,阿訇參加勞動還可以增加收入,勞動可以改造思想,可以鍛煉身體,不勞動身體就要殘廢。我們在工作中,也難免有缺點,但我們可以研究改進的,今天談的這些意見,提供大家研究考慮。<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权县|
高台县|
玉林市|
屏山县|
邛崃市|
连城县|
西乌珠穆沁旗|
建宁县|
古交市|
清涧县|
务川|
通河县|
仙游县|
马尔康县|
陵水|
栾城县|
秦皇岛市|
体育|
松原市|
仙居县|
涟水县|
靖江市|
明溪县|
鞍山市|
潞城市|
清徐县|
山阳县|
郑州市|
天台县|
杂多县|
宁陕县|
鹿邑县|
阜宁县|
工布江达县|
澄城县|
临清市|
明水县|
化隆|
灵台县|
鹰潭市|
突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