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八 月 的 記 憶</h3> <h3>焦金城2018,9,18于關山牧場</h3> <h3>朱家莊。位于隴縣西部蒲峪川的天成公社,王家莊大隊第三小隊。處在川道北邊的山上,又稱北山。</h3> <h3>從高空觀看朱家莊</h3><h3>CPS地圖 能看懂吧</h3> <h3>北山的知青</h3> <h3>1998年回隴縣的同學在過神泉大橋后的留影</h3> <h3>1998年關山牧場留影</h3> <h3>通往北山的山路上山最平的一段路</h3> <h3>當年的知青宿舍(男生)崔秋光焦金城徐亞崗趙學文褚愛玲楊文志</h3> <h3>吳青林老師1966,于原慶安游泳池</h3> <h3>吳青林作為帶隊老師,他當年走遍了天成公社慶安子弟下鄉(xiāng)插隊的每個小隊。</h3> <h3>青皮中提到的秦尚文師付(原慶安一廠)</h3> <h3>青皮中提到的王京生師傅(原慶安九廠)</h3> <h3>蘇姓娃子蘇天增</h3><h3> 69年由玉皇灣去尖山頂?shù)耐局?lt;/h3> <h3>牛哥 趙學文于原21軍62師某紅軍連留影</h3> <h1> 青 皮</h1><h3> 提起青皮,去隴縣的怕是第二年7,8月份才只道吧。而我和趙學文就要早上兩年,67年8月初就知道了。</h3><h3> 只因那年夏天吳克斯(<<崔秋光,>>崔夏來哥倆同吳清林老師從青島回來后就這么叫)領著當時慶安游泳池的眾人分別是慶安一廠的秦尚文,九廠的王京生(崔哥稱之為咸魚),及崔家兩兄弟秋光夏來。趙家老二老三趙學文<<趙學深>>。<<蘇姓天增>>娃子,本人,以及<<許麗華>>個傻老二,米老鼠<<應訪愛,>><<郭桂琴>>李秀湘,應臨潼某單位激請作游泳表演。結(jié)朿后天己晚,便安排了住宿。當然少不了洗個溫泉澡(浴’)</h3><h3> 第二天一早安排游驪山,什么五間廳,捉蔣廳,老君廟,老母殿,以及峰火臺轉(zhuǎn)了遍,又去后山叫什么駒火樓還是什望寺,那條溝挺陡的,路也不好走。一幫人也走散了,見山坡幾棵樹,枝葉茂盛,結(jié)了許多青蛋蛋,像梨比梨小,反正不是蘋果。也不是柿子樹,出于好奇,但朦朧中感到應該可以吃,這時只見趙學文三二下就上了樹,摘了好多,衣服褲子口袋裝滿了,下來后我要了八九個,一口下去,什么味,又苦又澀,還有個大核核,難吃太太,心想沒熟就放書包里,準備帶回家慢慢吃。下午公司來車把我們接回去到家后拿給父母看,也不知是什么?用刀一切去掉青皮。唉這才知是核桃,才灌漿的,里面是白白嫩嫩果仁,一嘗還挺好吃地。核桃原還是這個樣子。</h3><h3><br></h3><h1> 核桃餡餃子</h1><h3><br></h3><h3> 68年下鄉(xiāng)到隴縣后12月的一天,隊上讓剝核桃仁,那么大一堆核桃有上百斤,最后挑剩下半臉盆殘渣不成形的,隊長看沒法分太少,就都給了我們知青,讓我們包核桃餃子,這下那三個女的忙開了,到隊上豆腐房換了十多斤老豆腐用網(wǎng)兜提回來,摘了些花椒和干葉子,白曉玲用火焙干磨成面,把核桃仁切成碎丁丁一炒,老豆腐也切成碎丁丁合在一起一攪拌,熱了些油一潑,特香,徐亞崗和<<龍澤英>>也合好了兩臉盆的面,男生女生忙活開啦。分工明確,窮人的孩子會做飯,很快就用去了一臉盆半合好的面,餡也剩下三分之一。那可是二十多斤面呀!開始下餃子,也不知什么風,山下二隊的<<趙玉民,>>還有劉殿江蘇天增,周德培也聞訊竄到山上,趕上啦。</h3><h3> 頭一鍋撈出后二一鍋才好,我們幾個男生都已擠在鍋前又搶開了。連下三鍋,第四鍋才輪到三位女生,一個個吃鋼化鐵的樣,吃得肚子漲漲地,那天十多人光面就處理二十多斤,沒算餡料十多斤豆腐十多斤核桃仁。但也就是那個年代才能有這樣的肚量,相信同學們沒人會說我吹死個牛。</h3><h3> 那是我生平首次吃核桃餡餃子,至今還忘不啦那個味道,好吃,賊好吃。雖然多年以后也吃過幾次,但總覺差點什么?!是味道?還是缺少當年的人?還是那寒冷的冬季氣溫下,眾同學在一起的溫薪!以至多少年后還總是回想那時的味道:和那晚的場景!</h3><h3> 在當時一斤才0:25元,一級核桃一斤應在29個,加減一個。二級32個加減一個。在隊上供銷社試了幾次確實如此!</h3><h3> 以至于在1969年的八月下半月,隊上的同學們跟老鄉(xiāng)們學著用馬蹄鐵磨的刀子,挖吃那嫰嫩的核桃仁吃時,方知何為青皮。一個個吃的手黑,嘴角黑黑地,那都是吃那青皮核桃引起的,尤其幾位女同學。</h3><h3> 核桃樹我應有二棵。是我在69年10月種在知青房前崖畔邊,現(xiàn)那己是遙遠的山莊上的一部份。雖說是我的財產(chǎn)但己不屬于我。但應永遠留在我的記憶中。那才是最好地思念。 </h3> <h3>當年的宿舍,后為學校,現(xiàn)全村遷移山下。成了記憶中的永遠</h3> <h3>當年的水井 背井離鄉(xiāng)的井 </h3> <h3>1969年八月的馬傳琪(馬六)</h3> <h3>同年的楊世名(黑子)</h3> <h3>楊文志 69年8月在知青點前 背景可見川道中的上下寨子</h3> <h3>馬六馬傳琪</h3> <h3>扛著獵槍的夏來 自小喜愛軍旅生涯 后終升至上校,如不受傷,將是一位將星。</h3> <h3>祁保華,崔夏來于69年2月在神泉河畔</h3> <h3>王莊的知青</h3> <h3>2016年崔秋光回隊,開車的當年的小伙伴閆保林</h3> <h3>崔秋光,閆真書,閆保林2016年10月于關山牧場回味當年修路的情景</h3> <h3>78年為紀念上山下鄉(xiāng)30年慶安中學部份同學及子弟返隴,在過了神泉橋后在天成公社的地境上的合影,</h3> <h3>當年英俊的牛哥 趙學文在老柿樹下的靚影</h3><h3> 1969,7月</h3> <h3>2018回隊的路上,</h3> <h3>崔秋光在拍那即將消失的山村 全村已全遷移山下</h3> <h3>水井 人去物留</h3> <h3>若干年后只有它顯示歷史這里是先人居住過的地方</h3> <h3>遠處的山頂,此行的目地地<br></h3> <h3>歲月那些年曾是:村民的家園</h3> <h3>才上頭道山坡,遠處是山口鐵塬村。現(xiàn)進關山的起點</h3> <h3>徐亞崗在上山的頭一個坡路上</h3> <h3>牛哥趙學文,褚愛玲在進山最好的路上</h3> <h3>于69年10底我種在知青房前崖邊的兩棵核桃樹,應屬于我在北山的遺產(chǎn)吧</h3> <h3>回村的路上,</h3> <h3>泥濘的山道</h3> <h3>1998回隊留影,又走了幾人。</h3> <h3>下鄉(xiāng)時的作者焦金城</h3> <h3>焦金城1968,11月 1970,10月插隊在這即將消失的村莊,隴縣天成鄉(xiāng)王家莊三組(朱家莊,當?shù)厮追Q北山)</h3> <h3>感謝崔秋光提供的老照片</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杭锦旗|
河南省|
车险|
综艺|
霸州市|
小金县|
康平县|
西畴县|
广安市|
县级市|
武宣县|
五家渠市|
富蕴县|
安阳市|
宣城市|
江安县|
临澧县|
长治县|
沂源县|
花莲市|
镇平县|
噶尔县|
灵石县|
桂平市|
鄂托克前旗|
天台县|
七台河市|
岱山县|
济宁市|
巫溪县|
彝良县|
云龙县|
武城县|
明溪县|
新建县|
淄博市|
诸暨市|
镇江市|
武强县|
新晃|
砚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