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47醫院,始建于1948年5月,系華東野戰軍第二后方醫院,在山東省益都縣組建。1949年5月醫院隨軍進駐南京。同年6月底,醫院奉命調歸第二野戰軍衛生部領導,隸屬二野編制序列,改稱第二野戰軍第二后方醫院。其后,醫院隨軍南下進駐四川瀘縣小市。1950年6月,改稱川南軍區教學醫院。1951年4月,改稱川南軍區醫院。1951年8月,醫院移遷至瀘州瓦窯壩。1952年10月,全區醫院整編,被編為四川省軍區乙級陸軍醫院。1953年全區醫院統一番號,醫院被命名為西南軍區第22陸軍醫院。1954年9月,全軍醫院統一整編,被編為第47陸軍醫院。1963年9月,全軍醫院再次整編,醫院被確定為成都軍區中心醫院。1969年12月30日,醫院奉命與第38陸軍醫院駐地調換至四川新都縣城關鎮。1976年7月1日醫院由成都軍區后勤部直供部領導轉屬成都軍區衛生學校領導,并兼該校教學醫院。1983、1986、1994年,醫院歷經三次整編,均為中心醫院。1989年3月,成都軍區總醫院管轄的華陽傳染病區(前身系第53醫院)轉隸并入該院傳染科。1997年9月30日,根據成都軍區“九五”期間體制編制調整精簡計劃,仍為中心醫院兼成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教學醫院。1999年5月1日按照軍委命令,醫院隨成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轉屬第三軍醫大學編制序列。2000年5月16日,總后勤部頒發命令,醫院仍保留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7醫院稱號,為第三軍醫大學成都軍醫學院教學醫院。2004年8月,醫院隨第三軍醫大學成都軍醫學院移交地方,正式更名為成都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br></h3> <h3>1949年11月跟隨中國人民解放軍二野劉鄧大軍入川留影</h3> <h3>1950年9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川南軍區衛生學校創立。</h3> <h3>父親51年的標準像</h3> <h3>中國人民解放軍川北軍區軍醫學校1952年第三期畢業證書</h3> <h3>當年父親,母親在洗衣服</h3> <h3>1955年2月8日,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式實行軍銜制。父親被授于少尉軍銜。<br></h3> <h3>全體內科醫生護士合影。二排中間花衣服為母親。二排左數第三老男人是國民黨起義的少將軍醫。</h3> <h3>在貴州赤水招兵體檢人員合影</h3> <h3>1953年11月12日,西南軍區陸軍22醫院內科住院醫生合影留念</h3> <h3>1954年父親在四川廣漢部隊醫院與解放軍病員恢復身體后回部隊時留念</h3> <h3>西南軍區二十二陸軍醫院內科全體同仁合影。</h3> <h3>1955年3月在云南邊境剿匪勝利回川,在瀘州與軍醫校同學會面</h3> <h3>1955年四川古岑縣與貴州赤水交界處征兵。左第二排站起的第二人,腰上皮帶上有把手槍。因為當時貴州山還有土匪,不時地搞破壞和暗殺人民民主政府人員。</h3> <h3>參加軍委組織的醫療隊到山東老區根據地去支援</h3> <h3>中央軍委第十九醫療隊在山東</h3> <h3>母親在部隊文藝演出的朝鮮族舞蹈劇照</h3> <h3>56年在四川長寧縣招兵</h3> <h3>1958年父母結婚證照</h3> <h3>1962這年,父親升中尉軍銜。</h3> <h3>戰友情</h3> <p>1963年1月15日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川省宜賓軍分區任命書第0427號我父親為陸軍47醫院結核科軍醫。</p> <h3>母親64年的標準像</h3> <h3>1964年8月在國防部成都軍區舉行的軍醫加強學習班畢業合影紀念。</h3> <h3>1964年11月在國防部成都軍區舉行的軍醫加強學習班畢業證書。</h3> <h3>1965年5月22日,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通過了《關于取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制的決定》,1965年6月1日開始實施。<br></h3> <h3>軍隊取消軍銜后父母親合影</h3> <h3>父親在部隊榮立三等功一次,多次被評為學習模范,勞動模范,積極分子,五好干部,在醫院當團支部書記時,領導的醫院團支部多次被成都軍區評為先進團支部。</h3><h3>父親在內科,結核科室黨支部里任黨支部組織委員,獲四好單位,先進黨支部稱號。</h3> <h3>1967年瀘州瓦窯壩陸軍47醫院家屬平房居住區</h3> <h3>父親用自行車帶子女去上學</h3> <h3>1968年在瀘州與父親,大姑,大哥</h3> <h3>全家合影</h3> <h3>1973年標準像</h3> <h3>1969年12月25日,毛澤東主席批發了中共中央(1969)89號文件,發出了“開發華鎣山”的號召;1970年,周恩來總理又指示“開發華鎣山要上”。四川省革委、成都軍區黨委根據89號文件關于“加速華鎣山煤田開發”的指示精神于1970年成立“四川省華鎣山煤田會戰指揮部”。由成都軍區 副司令員鄧少東任指揮長。會戰指揮部先設于合川縣三匯壩,不久遷至岳池縣溪口鎮(現屬華鎣市)。會戰指揮部于1970年10月3日至9日在廣安縣委招待所召開了華鎣山煤田南、北、中三個段所在地的永川、達縣、南充三個地區的負責人會議。會議由魯大東主持。會上學習了中央(69)89號和省革委(70)48號文件,傳達了中央和四川省開發華鎣山煤田的部署和方針以及三年建成年產一千萬噸原煤新礦區的任務。會議按照參會三個地區各自的地理位置和區域,按中央和省上的安排決定:南段煤田會戰指揮部由永川地革委負責,北段煤田會戰指揮部由達縣地革委負責;中段煤田會戰指揮部由南充地革委負責。今華鎣市區域內屬中段煤田會戰指揮部,成立于1970年12月12日,南充軍分區政委梁萬華任指揮長。在毛主席的關懷和黨中央的指示下,一場“開發華鎣山”的戰斗于1970年正式打響。隨著中央89號文件的號令,“華鎣山煤田會戰指揮部”于年底成立,上萬民兵和工程技術人員以及各級管理干部人四面八方奔向華鎣山南、北、中三段。煤田、鐵路建設的戰斗幾乎同時打響。華鎣山煤田的煤炭正陸續得到開采和利用。當時的南、北、中三段分別建成了后來在八十年代時期的天府、達竹、華鎣山三個礦務局。<br></h3> <h3>1965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關于西南三線建設體制的決定》,決定成立西南三線建設委員會。3月29日,中央又宣布了西南三線總指揮部人員組成:李井泉任總指揮,程子華、閻秀峰任副總指揮。后來又增派彭德懷任第三副總指揮。1972年,為了響應黨中央的號召,父母親積極申請轉業到國家三線建設中奉獻熱血,被部隊上級組織批準到四川煤炭管理局醫院重慶煤管分院后,負責在合川縣(現重慶市合川區)三匯壩建設華鎣山煤田醫院一一后改名為:華鎣山南段煤田指揮部醫院作主管業務院長,簡稱南段醫院。<br></h3> <h3>在文化大革命的1976年2月中,父親被打成“走資派”,黨內一切職務被取消,被安排天天打掃醫院內外衛生。粉碎“四人幫”,結束了十年文化大革命后,在1977年底父親平反昭雪,恢復了一切黨內職務。</h3> <h3>1978年,父母調動工作來到華鎣煤田建設中段指揮部,又開始把一個衛生所級醫院籌備建設一個有床位200個的大型醫院一一中段醫院。歷任醫院主管業務院長及改名的華鎣山礦務局衛生處處長。母親也一直隨父親一起調動單位,長期從事醫療康復治療工作。期間在1980年回到當年戰斗過的陸軍47醫院進修,1984年又到重慶工人療養院西南理療醫師進修班。<br></h3> <h3>在華鎣山礦務局醫院</h3> <h3>在華鎣山礦務局醫院工作照</h3> <h3>參加華西醫科大學進修</h3> <h3>父親,母親參加國家職業評稱考試,父母親都取得好成績。父親被省高級職稱評委會批準為副主任醫師,母親被省煤炭管理局職稱評委會批準為主治醫師。</h3> <h3>退休后生活</h3> <h3>1997年重陽節回到原陸軍47醫院</h3> <h3>2003年10月在瀘州參加川南軍區校友會</h3> <h3>2006年10月在宜賓參加川南軍區校友會</h3> <h3>在自貢時父母親過生日。</h3> <h3>2008年2月在四川省自貢市妹妹家慶祝父母金婚紀念日</h3> <h3>2009年春節在云南西部大峽谷游覽</h3> <h3>2001年春節全家人在重慶北碚縉云山</h3> <h3>在中國人民革命圣地寶塔延安市</h3> <h3>2014春節在重慶市北碚大哥家團聚</h3> <h3>2016年3月,父母到四川省岳池縣排樓鄉觀賞李子花節</h3> <h3>在四川省岳池縣大蕓山景區</h3> <h3>2017年春節在岳池縣全家吃團年宴</h3> <h3>2017春節閬中古城</h3> <h3>2017年春節岳池地標陸游廣場家人合影紀念</h3> <p class="ql-block">2018年10月,金秋時節,中國人民解放軍47醫院迎來建院70周年紀念日。父母受邀請回到奉獻給青春歲月原工作生活的單位。</p> <h3>編輯:張強</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兴县|
景德镇市|
静乐县|
油尖旺区|
剑河县|
邢台县|
墨玉县|
丹阳市|
安宁市|
凌源市|
大竹县|
牟定县|
南华县|
桂林市|
镇远县|
兴宁市|
珠海市|
永城市|
桂东县|
富顺县|
龙山县|
淮阳县|
长兴县|
宜春市|
东海县|
乌审旗|
库尔勒市|
泗洪县|
区。|
西贡区|
尼木县|
赣州市|
长丰县|
文化|
兴文县|
即墨市|
文安县|
右玉县|
潍坊市|
陇南市|
万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