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花生最早是在小學課本中許地山先生所撰寫的散文《落花生》,知道了花生的生長過程和小孩子們勞動的場景及做人要向花生一樣不在表面;但對花生還是不太了解,雖然在我們的餐桌上常吃到花生做的各種菜,可是對花生還是知知甚少。</h3><h3> 2018年,春意盎然的時節 ,連仲同學在棲霞農村的朋友,給了一塊土地讓我們來種植一些農作物;種點什么呢?種花生、地瓜這些我們以前從未種植過的農作物,尤其是花生我們從未種過,也不知道種花生的過程是什么樣,已為很簡單,感到很容易。</h3> <h3> 首先用拖拉機把土地翻耕、做壟臺,然后播種。望著這黃黃土地我們充滿了希望和期盼。</h3> <h3>播種花生。</h3> <h3> 播種是一種希望,總能想起唐·李紳《憫農》一句詩是這樣說的:“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情景。我想是否改為:春種一粒粟,秋收萬石糧。這樣可能是更夸張,更有希望。
</h3> <h3> 雖說有拖拉機耕地做地壟,但還是少不了人工勞作。</h3> <h3> 現代農業生產離不開地膜,這種現代農業技術說是來自以色列,對農作物保墑、保水有利農作物生長。</h3> <h3> 做農民尤其是做種植花生的農民,這是第一次,也體驗到了粒粒皆辛苦的滋味。</h3> <h3> 種地瓜也是頭一回,澆水是不可少的一道工序。</h3> <h3>給我們做指導的老欒先生。</h3> <h3> 望著這播種完了的土地心里充滿著希望。</h3> <h3> 小苗破土而出。連仲同學把孫子也帶到這塊土地上來和他分享出苗的喜悅。</h3> <h3>當花生破土而出的時,還有一項工作是不可少的,那就是將地膜捅破一眼好讓苗長出來。每一棵苗都要做一次工作量是很大的,就是這項工作需要好幾天的時間。有一次,天下著雨,又不得不做,只好冒雨勞作,渾身被雨浸濕好不辛苦。</h3> <h3>花生長勢良好。</h3> <h3>地瓜長的也好。</h3> <h3> 夏季的田間管理沒有跟上,野草長的太多了,只好赤膊上陣與雜草一博高低。</h3> <h3>終于到了收獲的季節。</h3> <h3> 刨花生實在是一種十分累人的活,這二畝多地的花生可把我們倆人累的不輕,原以為是個輕松的活,但實際上是個累活。刨花生只是收花生的第一步,下一步打花生。</h3> <h3> 用一種工具把花生打下來,就這活我們干了三天。</h3> <h3> 刨花生、打花生、拾花生、裝袋、晾花生這些工作一個都不能少,這些活對我們來說都是第一次,勞作起來不得其方,一邊干一邊學習總結經驗,辛苦那一定是必然的。</h3> <h3> 由春到秋,由播種到收獲,隨著時間的流逝,花生由播種到收獲我們體驗過了,這期間辛苦只有體驗過才知道這一過程的不易,尤其是收獲時節最累人,腿酸腰疼,烈日爆曬,只有親自體驗才知道農民勞作不易。每一粒糧食都浸潤著農民勞作的汗水,“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想一想勞作的辛苦,對農民心懷一種敬畏之心。農民勞作不易,以后對農民出售的農作物不能在討價還價了,每種食物都來之不易。</h3><h3> 通過種植花生、地瓜我們體驗到了過去我們沒有體驗過的生活,望著手上血泡,吃著自己收獲的花生,手上血泡是痛的,吃到嘴里的花生是香的。 自己用辛苦勞動換來的果食倍感香甜,更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果食。</h3><h3> 憫農二首 <br></h3><h3>唐 · 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h3><h3><br></h3><h3><br></h3><h3>撰稿:培俊</h3><h3>攝影:連仲、培俊</h3><h3>攝像:連仲、培俊</h3><h3><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偏关县|
临城县|
乡宁县|
泰来县|
温宿县|
石城县|
宕昌县|
永吉县|
玛曲县|
凯里市|
南皮县|
台安县|
修文县|
高雄市|
茶陵县|
曲沃县|
巴彦县|
呼和浩特市|
丹阳市|
禹城市|
榕江县|
安龙县|
东至县|
沛县|
长治市|
淮滨县|
潮安县|
甘孜县|
丰都县|
当阳市|
沁源县|
东兴市|
塔河县|
台东县|
化德县|
师宗县|
永康市|
大理市|
厦门市|
镇巴县|
剑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