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人間最美九月天

天津老林

<h3>天津 東麗郊野公園</h3> <h3><b>  九月情思之一童年的回憶</b></h3><h3><b> 林 兆 年</b></h3><h3><b>時至九月,藍天白云,</b></h3><h3><b>秋風送爽。</b></h3><h3><b>知了歌唱了一個夏天,</b></h3><h3><b>終于歇息了。</b></h3><h3><b>田野還是綠色,</b></h3><h3><b>但黃色已悄悄襲來。</b></h3><h3><b>花兒不再爭奇斗艷,</b></h3><h3><b>紅葉粉墨登場。</b></h3><h3><b>太陽失去了夏日的威炎,</b></h3><h3><b>變得安詳和煦。</b></h3><h3><b>天空似乎也高遠遼闊了許多。</b></h3><h3><b>進入了九月,</b></h3><h3><b>就進入了秋的世界。</b></h3><h3><b>秋天是收獲的季節,</b></h3><h3><b>阡陌人企盼著豐收。</b></h3><h3><b>一望無際的稻田,</b></h3><h3><b>在秋風中泛起金色的漣漪。</b></h3><h3><b>這是童話世界嗎?</b></h3><h3><b>不!</b></h3><h3><b>這是記憶中的真實場景,</b></h3><h3><b>這就是半個世紀前,</b></h3><h3><b>我可愛的家鄉。</b></h3><h3><b>童年時代的我,</b></h3><h3><b>生長在海河之畔。</b></h3><h3><b>那時的海河有潮汐,</b></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那時沒有機井,</b></span></h3><h3><b>海河水用明礬處理一下,</b></h3><h3><b>就能直接飲用。</b></h3><h3><b>河里有很大的魚和很多的</b></h3><h3><b>河蚌,</b></h3><h3><b>河邊有大片的蘆葦塘。</b></h3><h3><b>那時我們小,</b></h3><h3><b>端午節打蘆葉時,</b></h3><h3><b>高處的蘆葉夠不著,</b></h3><h3><b>走到葦塘深處還怕迷路。</b></h3><h3><b>那時稻田里到處都有河蟹,</b></h3><h3><b>現吃現逮都來得及。</b></h3><h3><b>九月底的時候,稻田住車了。</b></h3><h3><b>人們便到田間的水溝去淘魚,</b></h3><h3><b>一時吃不完的,</b></h3><h3><b>就曬了鍋炮魚。</b></h3><h3><b>還有人沿著田埂耐心尋找,</b></h3><h3><b>用自制的錨型鐵鉤捋泥鰍。</b></h3><h3><b>秋收的時候,</b></h3><h3><b>大人們割稻子、挑稻子,</b></h3><h3><b>孩子們背稻子、拾稻子。</b></h3><h3><b>秋收之后,</b><b style="line-height: 1.8;">每家每戶都儲</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存有幾麻袋稻谷。</b></h3><h3><b>要知道,</b></h3><h3><b>那可是正宗的“小站稻”。</b></h3><h3><b>那米飯呈現蛋青色,</b></h3><h3><b>吃到嘴里有彈性,<span style="line-height: 1.8;">清</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香可口,</span></b></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現在幾十塊錢一斤的優質</b></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米也為之遜色。</b></span></h3><h3><b>那時住的是土坯房,</b></h3><h3><b>冬暖夏涼,</b></h3><h3><b>冬天不用生爐子,</b></h3><h3><b>當然夏天也沒有空調。</b></h3><h3><b>冬日的早晨,</b></h3><h3><b>躺在余溫未盡的土炕上,</b></h3><h3><b>首先映入眼簾的是,</b></h3><h3><b>窗戶玻璃上銀白色的冰花,</b></h3><h3><b>宛如熱帶雨林般的浮雕畫。</b></h3><h3><b>隨著太陽慢慢升起,</b></h3><h3><b>冰畫從右上角開始融化。</b></h3><h3><b>有時我們用哈氣在冰畫上</b></h3><h3><b>吹出一個小洞,</b></h3><h3><b>來迎接清晨的第一縷陽光。</b></h3><h3><b>那時我們的童心,</b></h3><h3><b>也像冰一樣的純凈,</b></h3><h3><b>全然不知日后成長</b></h3><h3><b>帶來</b><b style="line-height: 1.8;">的煩惱。</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那時下一場大雪門都推不開,</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掃雪鏟雪運雪,</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三五天都清理不完。</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現在難得下場小雪,</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幾個小時就雪消云散了。</b></h3><h3><b>那時村里的路也是土的,</b></h3><h3><b>下雨時路可不好走,</b></h3><h3><b>“鐵驢”自行車可以推著走。</b></h3><h3><b>輕便自行車因為有擋泥板,</b></h3><h3><b>只能扛著走。</b></h3><h3><b>很多年前,海河建閘,</b></h3><h3><b>野生河蟹沒有了。</b></h3><h3><b>由于缺水,水稻不能種了。</b></h3><h3><b>改造河堤,葦塘被破壞了。</b></h3><h3><b>由于水污染,魚少了,</b></h3><h3><b>河蚌也沒有了。</b></h3><h3><b>2017年底,</b></h3><h3><b>故鄉的村子已經拆遷了。</b></h3><h3><b>聽說,在最后的日子里,</b></h3><h3><b>有幾位老人意外離世,</b></h3><h3><b>看來是他們的靈魂離不</b><b style="line-height: 1.8;">開</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生養</b><b style="line-height: 1.8;">他們的故土。</b></h3><h3><b>對于我們這些離鄉之人,</b></h3><h3><b>故鄉留下的是記憶,</b></h3><h3><b>家鄉的往事已成無盡的鄉愁。</b></h3> <h3>天津 東麗公園</h3> <h3><b> 人間最美九月天</b></h3><h3><b> 馬 文 芝</b></h3><h3><b> 坐在九月份的時光列車上,向外望去,天空清澈,湛藍中,千姿百態的云悠然的各自或互相成景,綴得天空美不勝收。 九月,走過了七、八月的酷暑,濕熱和驕陽的蒸烤不再是你的嗜好,連空調都會因為你可以靜下心來慢慢的思考。 九月,樹很綠,草很茂,雖然我們能從那廣大的綠容中隱隱的窺見你那即將消去的繁茂,但你們依然熱烈。 九月,你不再張揚,隱去了年輕時那電閃雷鳴的張狂,不再用疾風暴雨去宣泄心緒,不在用灼熱炙烤去督促生命,你開始成熟穩重并高懷舒雅。 九月,這樹上的綠葉,已然肥碩了果實,粗壯了枝干,面對落葉的宿命,依然會倔強的去肥沃腳下的土壤,去營養生命的延續。 其實,我們這些剛退休的人,何嘗不是人間最美九月天!</b><br></h3> <h3>天津 水上公園</h3> <h3><b>   秋 天</b></h3><h3><b> 劉則成</b></h3><h3><b>蟬鳴歇息了,</b><b style="line-height: 1.8;">夏天走了</b></h3><h3><b>蟋蟀振翅了,</b><b style="line-height: 1.8;">秋天來了</b></h3><h3><b>凡·高的向日葵</b><b style="line-height: 1.8;">還沒成熟時</b></h3><h3><b>田野上的葵盤</b></h3><h3><b>已低下沉重的頭</b></h3><h3><b>向季節深深地鞠躬</b></h3><h3><b><br></b></h3><h3><b>我走進秋天深處</b></h3><h3><b>面對火紅的高粱</b></h3><h3><b>該以怎樣姿態</b></h3><h3><b>感謝太陽的饋贈</b></h3> <h3>天津 北寧公園</h3> <h3><b> 歸 處</b></h3><h3><b> 好運嬋娟 四季回輪,時光如風 又是一個落葉飄飄的秋天 那一片片秋葉 像一只只蝴蝶 在空中紛飛曼舞 隨風而去 飄然的姿態 依然那樣靈動 那樣灑脫 你以自己的離去 幻化更多綠葉 你將美留給這個世界 卻帶著不舍與遺憾 走入了另一個輪回</b><br></h3> <h3>金黃色的落葉(天津 臺灣路)</h3> <h3>天津 人民公園</h3> <h3><b> 最 美 九 月 天</b></h3><h3><b> 何 茹 藍色九月帶著秋收的信息又如期而至了,天空清澈湛藍了,朵朵白云悠然的輕飄,千姿百態,美不勝收。 九月的風清爽而溫柔,一掃七、八月的酷暑,濕熱。曾嗡嗡作響空調終于迎來長假。姑娘們的花短裙不再是主流服飾。待遷徙的鳥兒羽翼豐滿,整裝待發。遭遇過酷暑人們不在煩躁。唱著歌兒奔向新的征程,迎接新的希望。 九月的大地依然很綠,綠的飽滿,綠的成熟,綠的深邃,雖然我們能從那廣大的綠容中隱隱的窺見你那即將消去的繁茂,但仍不失本色。 九月的性格最不張揚,隱去了年輕時那電閃雷鳴的張狂,不再用疾風暴雨去宣泄心緒,不在用灼熱炙烤去督促生命,你開始成熟穩重并高懷舒雅。 九月是秋的前夜,是即將成熟時節。這樹上的綠葉,已然肥碩了果實,粗壯了枝干,面對落葉的宿命,依然會倔強的去肥沃腳下的土壤,去營養生命的延續。 九月的天,九月的地,九月你和我,都是世間最美的。</b><br></h3> <h3>天津 富民公園</h3> <h3><b>  &nbsp;</b></h3><h3><b> 憶 故 鄉</b></h3><h3><b> 林兆年</b></h3><h3><b> 童年時代小村莊,</b></h3><h3><b> 土屋土路魚米香。</b></h3><h3><b> 而立之年離家鄉,</b></h3><h3><b> 從此你我各一方。</b></h3><h3><b> 不惑之年回家鄉,</b></h3><h3><b> 兒時記憶變了樣。</b></h3><h3><b> 耳順之年憶故鄉,</b></h3><h3><b> 無盡鄉愁駐夢間。</b></h3> <h3>天津 河東公園</h3> <h3><b>  九</b><b>月情思之二師生聚會</b></h3><h3><b> 林兆年</b></h3><h3><b>九月九日,教師節的前一天,</b></h3><h3><b>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b></h3><h3><b>農學院牧醫系七七級部分</b></h3><h3><b>學生和老師,</b><b style="line-height: 1.8;">歡聚一堂,</b></h3><h3><b>暢敘四十年的師生情緣。</b></h3><h3><b>今年是恢復高考41周年,</b></h3><h3><b>1977年10月21日,</b></h3><h3><b>人民日報公布了恢復高考</b></h3><h3><b>的消息。</b></h3><h3><b>1977年12月9~11日,</b></h3><h3><b>全國570萬熱血青年走進考場。</b></h3><h3><b>1978年3月,</b></h3><h3><b>27.3萬有志青</b><b style="line-height: 1.8;">年走進大專</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院校的課堂。</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我們是幸運的,</b><b style="line-height: 1.8;">恢復高考,</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改變了我們的人生命運。</b><br></h3><h3><b style="line-height: 1.8;">我們也是佼佼者,</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每一個人的身后,</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都有二十個人在仰望。</b></h3><h3><b>恢復高考,使我們有緣相會。</b></h3><h3><b>從四十年前那個春天開始,</b></h3><h3><b>我們結下了近半個世紀</b></h3><h3><b>的情緣。</b></h3><h3><b>三十六年前,又是一個春天,</b></h3><h3><b>我們學成畢業,</b></h3><h3><b>從此各奔一方。</b></h3><h3><b>今日師生再相聚,</b></h3><h3><b>真有說不完的話,</b></h3><h3><b></b><b style="line-height: 1.8;">相見時難別亦難。</b></h3><h3><b>有一種感情,超越了親情,</b></h3><h3><b>超越了愛情,超越了友情,</b></h3><h3><b>那就是師生情。</b></h3><h3><b>有這樣一個人,</b></h3><h3><b>與你沒有血緣關系,</b></h3><h3><b>卻像母親一樣牽掛著你,</b></h3><h3><b>關心著你,</b></h3><h3><b>為你的進步而高興,</b></h3><h3><b>為你的挫折而揪心,</b></h3><h3><b>那就是你的老師。</b></h3><h3><b>師生情最純粹,</b></h3><h3><b></b><b style="line-height: 1.8;">師生情最濃厚,</b></h3><h3><b>師生情最長久。</b></h3> <h3>三十六年前的畢業照,戴上老花鏡,才能找到我們逝去的青春年華</h3> <h3>今日再相聚,歲月改變了我們的容顏,不變的是師生情義</h3> <h3>這是張老師送給大家的真空保溫杯,當我們每每舉杯的時候,都會感覺到暖暖的師生情滋潤心田</h3> <h3>天津 西沽公園</h3> <h3><b>  師生聚會</b></h3><h3><b> 林兆年</b></h3><h3><b> 聞知聚會夜未眠,</b></h3><h3><b> 師生圍坐敘前緣。</b></h3><h3><b> 三十六年情猶在,</b></h3><h3><b> 激情燃燒在忘年。</b></h3> <h3>天津 西青石家大院</h3> <h3><b>  同 學 情</b></h3><h3><b> 林兆年</b></h3><h3><b> 春來春去度四載,</b></h3><h3><b> 云卷云舒四十年。</b></h3><h3><b> 今日同窗再相聚,</b></h3><h3><b> 一朝同學三代情。</b></h3> <h3>天津 薊縣郭家溝</h3> <h3><b>  九月情思之三中秋佳節</b></h3><h3><b> 林兆年</b></h3><h3><b>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b></h3><h3><b>又是一年中秋到。</b></h3><h3><b>八月十五中秋節,</b></h3><h3><b>是中國第二大傳統節日,</b></h3><h3><b>有嫦娥奔月的美麗傳說。</b></h3><h3><b>舉杯邀明月,天涯共此時,</b></h3><h3><b>中秋節是親人團聚的日子。</b></h3><h3><b>古詩有云:</b></h3><h3><b></b><b style="line-height: 1.8;"> 月有陰晴圓缺,</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 人有悲觀離合,</b></h3><h3><b></b><b style="line-height: 1.8;"> 此事古難全。</b></h3><h3><b> 但愿人長久,</b></h3><h3><b> 千里共嬋娟。</b></h3><h3><b>八月十五中秋夜,</b></h3><h3><b>文人墨客賞月忙。</b></h3><h3><b>中秋節也是文人騷客吟詩</b></h3><h3><b>作畫的日子,</b></h3><h3><b>有關中秋節的詩詞歌賦浩</b></h3><h3><b>如煙海。</b></h3><h3><b>大凡中國的傳統節日,</b></h3><h3><b>第一大主題是團圓,</b></h3><h3><b>第二大主題就</b><b style="line-height: 1.8;">是美食,</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據說月餅起源于元末明初,</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有“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故事。</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月餅制作技術博大精深,</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形成了許多地方特色,</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南北風味大相徑庭。</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中秋節的內容還有很多,</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拜月、賞花、觀燈、猜謎、</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吃水果、舞龍……</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如果將人的一生比作一年,</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我們這些退休的人們,</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也已進入了金秋九月。</b></h3><h3><b>愿時光靜好,歲月安然。</b></h3> <h3>北京 中山公園</h3> <h3><b>  中 秋</b></h3><h3><b> 劉則成</b></h3><h3><b> 一</b></h3><h3><b> 白云淡淡鄉思愁,</b></h3><h3><b> 月掛蒼穹似水柔。</b></h3><h3><b> 又逢中秋嬋娟夜,</b></h3><h3><b> 清輝滿地怨滿樓。</b></h3><h3><b> 二</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 白云意欲掩鄉愁,</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 難蔽銀輪滿面柔。</b><br></h3><h3><b style="line-height: 1.8;"> 是夜中秋銜鶴夢,</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 共君把盞醉西樓。</b></h3> <h3>北京 園明園</h3> <h3><b> 退休一日</b></h3><h3><b> 馬文芝</b></h3><h3><b> 陽光還好,天上看不見云朵和那襯底的藍,仿佛是一片純一色的渾然的幕,知了一點也不知疲倦的唱著熱歌,平視窗外,倦然的楊樹葉輕輕的搖曳,柔軟的細枝也有緩緩的小動。餐廳的過道處偶有微風拂過,戲撫我漬著汗的臂膀…… 退休后的第一個暑假,心田里充實著恬淡,但隱隱的仿佛又生出了不少的孤寂和酸悵…… 在人生的一程中,減緩了曾經忙碌的雙腿,缷去了不知是否有意義的擔當,空曠了眼前的視野,寂寞了不得不的繁忙。 年輕去了,不再有朝氣蓬勃的熱望,老年來了,要努力沉穩清茶淡飯的時光。 在手機里找出最舒緩的音樂,松弛著聽,讓心緒緩緩的沉淀,就像剛用熱水沏過的茶,盡管那嫩綠上下戲耍,終于會定格成一杯純綠的茶湯,稍涼,把它緩緩的咽到胃里,淡淡的品那過喉時的潤暢。 癡然的想,人生的路好多時候是用嘴走出的,悠然的看,人生容顏都得蒼老,但心態只能自己進行著裝。人生的幸福從來就沒有找到尺子去丈量,關鍵是,在你的歲月中曾經有多少多巴胺的釋放。 窗外,藍天的底襯慢慢地顯現出來,云朵不像新棉花那樣,好像是用過而又新彈成的,但能讓人體驗到云卷云舒的過往。</b><br></h3> <h3>北京 什剎海</h3> <h3><b>    中 秋 夜</b></h3><h3><b> 劉則成</b></h3><h3><b>片片楓葉</b></h3><h3><b>是季節滴出的血液浸染</b></h3><h3><b>秋野——待產的女人</b></h3><h3><b>月光是白色的</b></h3><h3><b>月亮的靈魂是紅色的</b></h3><h3><b>今晚的月亮流血了——</b></h3><h3><b>想起四月啼血的杜娟</b></h3><h3><b>記憶即使是一片楓葉飄落</b></h3><h3><b>也浸透著太陽的血色</b></h3><h3><b>和月光凝聚的淚滴</b></h3><h3><b><br></b></h3><h3><b>一輪明月點亮萬家燈火</b></h3><h3><b>蟬鳴歇息了</b></h3><h3><b>蟋蟀振翅,聲聲秋涼</b></h3><h3><b>輕飔爽爽攜來遠方的桂香</b></h3><h3><b>一陣一陣扣響</b></h3><h3><b>我靜謐的心窗……</b></h3> <h3>北京 陶然亭公園</h3> <h3><b>  讀圖時代之一:攝影</b></h3><h3><b> 林兆年</b></h3><h3><b> 開始學照相還是初中的時候,</b><b style="line-height: 1.8;">看的第一本有關攝影的書,是吳印咸的《怎樣正確估計曝光》,吳印咸是新中國攝影界的鼻祖,許多延安時期的照片出自他手。真正動手照相和洗相,大概是1971年,已經過去47年了。 那時都是用120相機,上海產的海鷗牌4A型雙鏡頭相機最好。一個膠卷能照12張6X6的照片,不用放大直接看,可以放到錢包里。</b></h3><h3><b> 那時候照相是一門高超的技術,快門和光圈是由齒輪和彈簧組成的機械結構,全手動操作。那時國內沒有彩色膠卷,黑白相片可以自己洗,但是對于初學者來說照相和洗相的成功率都很低,能獲得一張亮度適中、細節清晰的照片,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b></h3><h3><b> 現在好了,由于科技的進步,照相技術實現了智能化,尤其是相機和手機的結合,實現了人人都能拍照。不過要想拍出有藝術效果或特殊效果的照片,還是需要專業器材和攝影技術的。照相是技術和藝術的結合,能照和會照不是一個概念。懂得一些攝影知識和技巧,才能拍出與眾不同的好照片。現在的數碼單反相機功能非常強大,沒有點基礎,連說明書都看不懂。 我從2003年開始改用數碼相機攝影,電腦里存了幾萬張數碼照片,人物、風景各占一半。近的拍過花蕊,遠的拍過日食;小的拍過蜜蜂,大的拍過玉龍雪山;暗的拍過天塔夜景,亮的拍過節日焰火。</b></h3><h3><b> 攝影有時很辛苦,有些發燒友,為了拍一張日出的照片,當驢友們還在熟睡的時候,自己趁天還沒亮,悄悄爬到山上,只為拍到日出光影的那一瞬間,人卻凍個半死。我沒退休的時候,經常和同事集體旅游,為了不影響工作,都是分兩批,人們都爭著跟我一起走,照相就成了我義不容辭的義務。我卻是“前竄后跳”,要往前跑提前選景,等給人們照完了,</b><b style="line-height: 1.8;">自己卻落在了后面,于是又往前跑。每次外出都要照一千多張照片,回來以后,給每個人做一個文件夾。</b></h3><h3><b> 照相也是一個危險的事情,有人為了拍一張特殊角度照片,而墜落山崖。有人將相機掉到了水里。曾經有人在航拍視頻時,不慎墜機,他在取景器中看到的不是自己撲向大地,而是大地向自己壓過來,在生命的最后幾十秒,他緊按快門不放,為世人留下了絕世之作。</b></h3><h3><b> 攝影有時需要執著和機遇。在30多年前,八達嶺長城腳下,有一個賣膠卷洗照片的人,根本就不懂照相,在發燒友的鼓動下開始學照相,后來作品獲得大獎。他拍的都是長城與彩虹、雷電的照片,這些自然現象是難以預測的,他天天守著長城,機會比別人多,即是機會也是執著。在香港一條繁華的街道上,突然人群騷動,一攝影師迅速舉起相機,原來是一紅衣少女從高樓跳下,當頭部快要接觸到轎車的一剎那按下了快門,這就是著名的攝影作品《紅顏薄命》,雖然是死亡的瞬間,但是紅色的衣裙、飄逸的長發、高樓與轎車的背景,畫面很美。日本攝影作品《地震中的人們》也是抓拍的杰作,地震時人們四散逃命,攝影師出于職業敏感,把逃命的人們和樓房傾斜倒塌的瞬間照了下來。要知道這種跳樓和地震的突發事件比雷電彩虹更難遇到,要有敏捷的思維和嫻熟的技術才能拍下來。</b></h3><h3><b> 攝影有時需要靈感。 二次大戰英國與德國戰斗正酣的時候,英國報紙刊發了一篇戰斗檄文,并配有丘吉爾緊握雙拳怒目圓睜的照片。英國民眾和士兵大受鼓舞,義無反顧地投入到了反法西斯的戰場。其實這是攝影師的一個驚天騙局,攝影師領到拍攝任務后,在辦公室與丘吉爾反復溝通,但是丘吉爾那天的心情特別好,悠然自得地抽著雪茄,怎么也激發不了情緒。這時攝影組的一名工作人員突然上前奪下了丘吉爾的雪茄,丘吉爾先是驚愕繼而憤怒,攝影師及時捕捉了這一瞬間,于是曠世之作《憤怒的丘吉爾》誕生了。</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 當我們還是孩童的時候,照相機是奢飾品。能玩照相機的人,都是有錢人或是文化人。現在不同了,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照相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繁華的街區或風景如畫的旅游景點,經常會看到不甘寂寞的大叔或是追求時尚的少女,舉著單反相機在拍照。現在照相的器材裝備更新換代太快,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在網絡上傳遞相片,制作電子相冊需要的像素不是很高,如果不是發燒友,手機拍照很方便,夠用就好。</b><br></h3><h3><b> 讓我們背起行裝,行走于天地之間,投入大自然的懷抱,感悟人生,尋找屬于我們自己的詩與遠方。詩是我們的心理感受,而美景就在遠方。</b></h3> <h3>浙江 蘇州留園</h3> <h3><b> 讀圖時代之二:相冊</b></h3><h3><b> &nbsp;</b><b style="line-height: 1.8;">林兆年</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 倒退半個世紀,人們很少照相。一般也就是生日、百歲、婚嫁等家庭大事,到照相館照相留做紀念。還有就是照一寸照片貼證件用。那時每家都有大個的相框,掛于正面墻上,把大大小小的照片鑲在里面就行了。自家人可以天天看,客人看也方便。</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 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彩色照片流行起來,相機也從120變成了135,膠卷由黑白變彩色,照片由12張變成36張。彩色照片的洗印規格是統一的,先是流行五英寸,后是六英寸,當然根據需要可以放大成各種尺寸。由于照片數量增加了,一般家庭就有了相冊,相冊大小不一,少的幾十張,</b><b style="line-height: 1.8;">多的上百張。給客人翻看相冊,也是一件很有情趣的事情。</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 數碼相機進入民用,是2000年以后的事情,但發展很快,迅速淘汰了攝影膠片。由于數碼照片省去了膠卷和洗相的費用,還可以用電腦或手機屏幕直接觀看,尤其是手機加入了照相功能之后,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大量拍照數碼照片,由于照片數量太大,實體相冊無法滿足要求,于是就產生了現在普遍使用的電子相冊。</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 電子相冊豐富多彩,制作簡單,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文化生活,而且多數是免費使用的。</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b><b style="line-height: 1.8;"> 第一類是以文字或者照片為主的音樂相冊,文字或照片自動播放。優點是不用再動手劃動屏幕,缺點是播放節奏不能控制,文字容量小。</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 第二類是視頻相冊,也叫微電影,以視頻和照片為主,播放照片時有移動效果,使照片有動感。</b></h3><h3><b style="line-height: 1.8;"> 第三類就是你正在看的這個相冊,是美篇圖文相冊,能容納100張照片、5段視頻、75萬文字。優點是文字容量大,手動播放,節奏自己掌握,可以快速瀏覽,也可以停下來點擊照片放大觀看。也有自動播放的模板可選,還可以在線編輯修改。美篇相冊還可以打印成相冊或美篇書,以實體相冊的形式瀏覽和保存。</b></h3> <h3>桂林 漓江</h3> <h3>桂林 龍脊梯田</h3> <h3>桂林 那龍寨</h3> <h3><b> 讀圖時代之三:視頻</b></h3><h3><b> 林兆年</b></h3><h3><b> 膠片時代拍電影,從器材到技術都是非常復雜的事情。現在裝在口袋里的智能手機,就能拍攝簡單的視頻,我們不能不驚嘆科技進步給我們帶來的便捷。</b></h3><h3><b> 照相的四個要素是光圈、速度、焦距、構圖,前三項工作智能相機的芯片替我們完成了,我們只需掌握構圖技巧,就能完成照片拍攝。視頻拍攝則是在照相的基礎上,增加了“推、拉、搖、移”四種操作手法。</b></h3><h3><b> 早期拍攝電影用的是定焦鏡頭,現在用的是變焦鏡頭,所以推和拉的含義是不同的。現在說的推,是指畫面景物越來越遠(變小),拉是畫面景物越來越近(變大)。這種效果我們在電視上經常看到。</b></h3><h3><b> 搖和移表現的是畫面左右移動的變化,搖我們人人都會,移就比較專業了。搖,是我們站在原地轉動身體和相機,拍攝周圍的場景。移,是相機橫向移動拍攝,專業影視拍攝要鋪設軌道,業余拍攝視頻可以肩扛或手持機器拍攝。在趙本山的小品《紅高粱模特隊》里,</b><b style="line-height: 1.8;">有一個范偉彎著腿在舞臺上左右移動,拍攝模特表演的鏡頭,就是手持相機移鏡頭拍攝的標準動作。</b></h3><h3><b> 我們拍攝固定畫面時,要注意相機不要晃動。拍攝移動畫面時,相機移動速度要均勻,快慢適中,不要來回搖動。盡量使視頻拍攝效果符合人們的觀看習慣。</b></h3><h3><b> 我們在觀看電視新聞時,有時會看到這樣的畫面,屏幕中間是豎著的長條形狀視頻,兩側是灰色虛化圖像,旁邊有字幕提示:手機拍攝。這就涉及到了畫幅問題。通常畫幅有三種:一是方形,邊長1:1;二是長方形,邊長4:3;三是長條形,邊長16:9。電視屏幕是4:3和16:9,照相機和攝像機是4:3,與電視畫幅一致。手機畫幅是1:1、4:3、16:9都有,手機平時是豎著用的,為了與電視屏幕一致,推薦手機視頻橫著拍攝。</b></h3><h3><b> 現在電子相冊成為欣賞和保存數碼照片和視頻的重要方式,彩視相冊和美篇相冊都支持照片和視頻混合播放,相冊一般都是在手機上播放,16:9的視頻橫放豎放都可以,但是橫錄橫放的效果會更好。因為人的兩眼是橫著排列的,所以橫幅的畫面更符合人的生理特征。</b></h3><h3><b> 當你瀏覽本相冊的時候,就已經感覺到了電子相冊的魅力。</b></h3> <h3>云南 石林</h3> <h3>云南 大理</h3> <h3>云南 麗江</h3> <h3>四川 九寨溝</h3> <h3>四川 黃龍溪</h3> <h3>臺灣 阿里山</h3> <h3>臺灣 日月潭</h3> <h3>臺灣 士林官邸</h3> <h3>臺灣 太魯閣</h3> <h3><b>撰文: 林兆年、馬文芝、劉則成</b></h3><h3><b> 好運嬋娟、何茹</b></h3><h3><b>攝影: 林兆年</b></h3><h3><b>編輯制作: 林兆年</b></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荣旗| 望城县| 蚌埠市| 河南省| 玛多县| 佳木斯市| 简阳市| 天峨县| 平潭县| 法库县| 山东| 六枝特区| 临高县| 包头市| 宣武区| 易门县| 东明县| 武乡县| 九寨沟县| 祁东县| 克什克腾旗| 伊宁县| 荆门市| 阳江市| 泰来县| 隆回县| 阜康市| 册亨县| 土默特左旗| 彰武县| 共和县| 三门县| 临泽县| 镇江市| 滨州市| 尉犁县| 海林市| 海伦市| 汝城县| 常宁市| 岑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