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位于紐約上州的哈德遜河谷風光秀麗,占盡了地利天時,眾多名流富賈來此購地筑屋,兩岸因此不僅地杰而且人靈。閑暇時探訪歷史遺跡,樂趣多多,偶遇大師杰作,更是驚喜連連……</h3> <h3>哈德遜河谷最為著名的私人住宅當屬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的莊園,經過四代人的打造和居住,這里已經成為享譽四方登記在冊的的國家級歷史地標。<br></h3> <p class="ql-block">來訪者必須由導游帶領從游客中心乘專車進入莊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據自己的時間和興趣,可以有三種不同導覽選項。具體情況,請查看下列鏈接:</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hudsonvalley.org/historic-sites/kykuit-the-rockefeller-estate/#tours" target="_blank">https://hudsonvalley.org/historic-sites/kykuit-the-rockefeller-estate/#tours</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游客中心的地址如下:</p><p class="ql-block">Rockefeller Estate visitor center</p><p class="ql-block">381 N Broadway</p><p class="ql-block">Sleepy Hollow, NY</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洛克菲勒莊園的主宅有一個非常雅致的名字"Kykuit",來自荷蘭語,意為遠眺。當你走進這所精心設計的名宅,你會情不自禁從那一扇扇落地窗向外張望;當你行走在剪裁精美的園林庭院中,你會身不由己地駐足遠眺,每當這時,你就會對這個名字心領神會,感受到它的妙不可言。因為,美麗寧靜的哈德遜河谷總是恰到好處地展現在你的面前,放眼望去,心曠神怡。 雖然數次舉起手機試圖將這一美景留存永遠,但兩維的圖片根本無法復制眼中所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culpture by Aristide Maillol with view of the Hudson River in the background</p> <p class="ql-block">應該說宅院是根據自然景觀設計而成,宅、園、水、景不露聲色地渾為一體,令人不能不贊嘆,難怪導游的女士一再說”上帝也會這樣建造……”,以此來表達設計理念達到的最高境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當你抬頭審視這座石砌大宅, 你會看到一只美國鷹展示著John D Rockeffeler的名字縮寫,而房檐前楣雕刻中的小天使則據說是以洛克菲勒家的孩子們為模特制作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洛克菲勒在這里度過了他生命的最后40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種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ancus)的現代藝術雕塑通常應出現在MOMA這樣的博物館,現在就一直佇立在人家的門庭一側…… (攝影:Sherry)</p> <p class="ql-block">不遠處是另一座現代藝術雕塑:“Nude” Sculpture by Alberto Giacomett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lberto Giacometti是瑞士藝術家,以其極為高大細長的雕塑而著名,他將人體之美用抽象夸張展示得淋漓盡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步入這座歷史上全美最富人家的夏季住宅,令人感受到的並不是耀眼的炫富和揮霍, 而是刻意的低調和溫馨,那些或懸掛在墻或擺放于角的藝術大師之作默默散發著其獨特的魅力和奢華, 彰顯著這個家族幾代人的文化素養和藝術品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來到這間音樂室,迎面直視的是西班牙畫家米羅(Joan Miró)的大幅畫作;而隔壁餐廳墻壁上懸掛的則是出自美國畫家薩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之手的老洛克菲勒巨幅肖像。</p> <p class="ql-block">出于對薩金特作品的喜愛,我特別注意比較了一下老洛克菲勒的肖像和照片,發現肖像畫中的他比照片中的他儒雅、斯文、有風度多了,難怪那么多名人大亨爭相出高價請薩金特為自己畫像,原來都是花錢買一個比本人更風流倜儻相貌堂堂的形象來流芳百世……</p><p class="ql-block"><br></p> <h3>老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并非出身豪門,他的職業生涯始于十六歲時的助理薄記員,二十歲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進行過各種商業嘗試。后因他果斷地抓住了石油冶煉這個巨大的商機,創立了標準石油公司,收買鐵路公司以降低運輸成本,進而吞并弱小同行,最終以<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托拉斯這種壟斷經營手段掌控了美國百分之九十的石油資源。雖然很多人對他的致富手段頗有微詞,他是美國歷史上最富有的人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span></h3> <p class="ql-block">老洛克菲勒努力工作,勤儉持家,將近百年的一生只愛過一個女人,良好家教打破了中國老話"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如今家庭的財富已通過信托的方式傳至第六代,家族中從未傳出爭奪家產的丑聞,洛氏的家庭教育非常成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這張洛氏家族的圖表中可以看到洛氏的后代中有繼承管理家族商業帝國的企業家;有官至美國副總統、州長、參議員的政治家;有被稱為"風險投資之父"的金融家;有創辦大通銀行的銀行家……涉及美國的政治、經濟、金融 (圖表來自網絡。老洛克菲勒應該有五個女兒,其中一位早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洛家的媳婦也不是等閑之輩:小約翰?洛克菲勒(John Rockefeller Jr)的妻子Abby正是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創始人之一,最初的展品很多就是她的收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幅Abby的肖像出自美國女畫家Adele Herter之手,為了完成這幅作品,畫家與<span style="font-size:18px;">Abby</span>親密相處三個星期,<span style="font-size:18px;">洛氏家人認為肖像成功捕捉展示了Abby的真實性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洛氏家族不但是美國政治、經濟、金融大鱷,也是美國慈善事業的開創者。老洛克菲勒從16歲第一份工作開始,就拿出工資的十分之一奉獻給教會,直到去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隨著財富的增長,做慈善成為洛氏家族幾代人的事業,他們信奉的理念是:財富越多,責任越重,為上帝管理財富,用財富改變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洛氏的捐贈涉及教育、醫學、環境、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這種捐贈可不僅僅是一份捐款,很多大學、國家公園、藝術博物館在他們的注資贊助下誕生, 例如:芝加哥大學、洛克菲勒大學、黃石公園、大題頓公園、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林肯中心等等等等,數不勝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洛氏家族給予中國的捐贈也有很多,最為著名的當數北京協和醫學院,這座醫學院的誕生開創了中國現代醫學,是中國西醫的搖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60年小洛克菲勒去世以后,他的兒子、紐約州長后來的美國副總統Nelson Aldrich Rockefeller搬進了Kykuit。受母親Abby的影響,他對20世紀現代藝術滿懷激賞,繼續擴大這方面的收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洛家有一條重要的收藏原則:“Working with living artists (與活著的藝術家合作)”。一方面,他們以其敏銳的藝術品味在很多現代藝術家還沒有成名的時候就開始收集他們的作品了;另一方面,他們以巨大的財力支持、捧紅了很多現代藝術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elson在Kykuit建立了地下畫廊,收藏了包括Alexander Calder,Andy Warhol、Robert Motherwell的作品,Nelson 與西班牙畫家畢加索有著良好的個人關系,畢加索為他的地下畫廊制作了一系列訂制掛毯。</p> <p class="ql-block">家庭活動室一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攝影: Julie)</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洛氏莊園的精致花園中,洛氏家人精心收藏擺放的藝術雕塑比比皆是。曾經試圖學習建筑專業的Nelson對于藝術雕塑尤其一往情深,充滿激情,他為Kykuit的花園綠地選擇組裝的系列雕塑包括Picasso,Brancusi,Jean Arp,Alberto Giacometti,Henry Moore,Isamu Noguchi,Louise Nevelson和David Smith等人的大型標志性作品。我們選擇了參觀園林的路線,有機會近距離一睹芳容……</p> <p class="ql-block">Title: Girl with a Vest</p><p class="ql-block">Object Name: Sculpture</p><p class="ql-block">Alt Title/name: Girl</p><p class="ql-block">Artist/Maker: Butler, Reg</p><p class="ql-block">Medium: Shell bronze</p><p class="ql-block">Date Created: 1953-54</p><p class="ql-block">Dimensions: 67.5" H</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雷格·巴特勒(Reg Butler, 1913-1981)是英國著名雕塑家,在20世紀中期嶄露頭角。他主要專注于雕刻女性裸體,用他自己發明的薄殼青銅技術鑄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脫背心的女孩”是Butler在Kykuit展出的三件雕塑之一,女孩子在兩根金屬棒上保持平衡,這是該藝術家作品的典型特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倫敦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和泰特畫廊(Tate Gallery)也收藏了七件同類作品中的一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Title: Night</p><p class="ql-block">Object Name: Sculpture</p><p class="ql-block">Alt Title/name: La Nuit</p><p class="ql-block">Artist/Maker: Maillol, Aristide</p><p class="ql-block">Medium: Bronze</p><p class="ql-block">Date Created: 1944 (original 1902)</p><p class="ql-block">Dimensions: 41.5" x 24" x 40.62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里斯蒂德·馬約爾 <span style="font-size:18px;">Aristide Maillol </span>(1861-1944)在巴黎學習繪畫,設計掛毯,然后在20世紀初轉向雕塑。他主要專注于女性裸體畫像,通常以理想化和簡化的形式,最終成為他那個時代的主要雕刻家,接受重大雕塑項目的委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夜(La Nuit)》是以畫家的妻子Clotilde Narcisse)<span style="font-size:18px;">為原型</span>的女性形象用膝蓋支撐著頭、身體向前傾的作品,是對夜晚的諷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座雕塑是石灰石原始雕塑的青銅版本,馬約爾于1902年開始創作,在前往希臘旅行后于1909年完成。受古代雕塑幾何精度的啟發,這位藝術家努力在一個完美的立方體中構圖,同時傳達一種深刻的內省氣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Kykuit的“夜”是馬約爾的繼承人Dina Vierny遺贈的七個青銅鑄像之一。由Nelson1962年收購和安裝在草坪的邊緣,直視森林地區和下面的哈德遜河,它創建了一個令人驚嘆的風景,極大地加劇了這種深刻藝術作品的戲劇性效果。</p> <p class="ql-block">前些天去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驚喜地發現他們也收藏了這個雕塑,靜靜地矗立在這個角落,別有一番韻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Title: Large Spiny</p><p class="ql-block">Object Name: Sculpture</p><p class="ql-block">Artist/Maker: Calder, Alexander</p><p class="ql-block">Medium: painted steel plate metal</p><p class="ql-block">Date Created: 1966</p><p class="ql-block">Dimensions: 150" x 102" x 21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考爾德的《大刺》(Large Spiny)是桌面馬廄《刺》(Spiny)的紀念版,它曾在Kykuit展出,后來被納爾遜·洛克菲勒(Nelson Rockefeller)遺贈給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MoMA 1969年的展覽目錄《納爾遜·奧爾德里奇·洛克菲勒(Nelson Aldrich Rockefeller)收藏的二十世紀藝術》(Twentieth-century Art from the Nelson Aldrich Rockefeller Collection)的封面就是采用了Kykuit這幅作品的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Title: Song of the Vowels</p><p class="ql-block">Object Name: Sculpture</p><p class="ql-block">Alt Title/name: Chant des Voyelles</p><p class="ql-block">Artist/Maker: Lipchitz, Jacques</p><p class="ql-block">Medium: bronze</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立陶宛出生的藝術家雅克·利普希茨(Jacques Lipchitz,1891-1973 年)在 20世紀20年代的巴黎成為首批立體派雕塑家之一; 他后來在納粹占領法國期間移居紐約。 隨著他作品的發展,他的雕塑形式仍然是半抽象的,但變得不那么僵硬,更具紀念意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元音之歌”最初于 1932 年為法國南部的一個花園莊園委托制作。 這幅作品描繪了兩個演奏豎琴的人物,其靈感來自藝術家對這種樂器的迷戀,并與古埃及神話相結合,即通過演唱僅由元音組成的祈禱來制服自然的力量。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行的朋友有一位“行走的百科全書”,她發現普林斯頓大學校園里也有這個雕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校園里的“元音之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Title: The Banquet</p><p class="ql-block">Object Name: Sculpture</p><p class="ql-block">Artist/Maker: Smith, David</p><p class="ql-block">Medium: Steel</p><p class="ql-block">Date Created: 1951</p><p class="ql-block">Dimensions: 53.125" x 80.75 x 13.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國杰出雕塑家大衛·史密斯 (1906-1965) 1925 年從俄亥俄大學輟學后,曾在汽車廠做過短暫的焊工和鉚工,1926 年移居紐約,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藝術學生聯盟</span>全職學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 20世紀30年代初期,他看到了巴勃羅·畢加索 (Pablo Picasso) 和胡里奧·岡薩雷斯 (Julio González) 的金屬雕塑,這激發了他用找到的物體和鍛造金屬制作焊接結構的靈感。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1 年,史密斯創作了“宴會”,這是他稱之為“太空圖畫”的一系列焊接鋼雕塑之一。 它由一個鏤空的直線結構組成,上面有象征性的形狀,暗示著一頓飯的裝飾,比如魚、盤子、玻璃杯和折疊的餐巾紙。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elson把這個雕塑放置在 Kykuit 西露臺的門廊欄桿上,透過金屬的鏤空,變換著站立的位置和角度,可以看到哈德遜河谷、天空和下面的花園,金屬雕塑和大自然的融合在此地此刻表達得淋漓盡致、妙不可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Title:Knife Edge Two Piece </p><p class="ql-block">Object name: sculpture</p><p class="ql-block">Artist/maker: Henry Moore</p><p class="ql-block">Medium: bronze</p><p class="ql-block">Date created: 1965 - 6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亨利·摩爾(1898-1986)是二十世紀英國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他以不朽的青銅雕塑聞名于世,其中許多雕塑都被作為公共藝術裝置在世界各地。他出生在約克郡,畢業于利茲藝術學院和倫敦皇家藝術學院,曾擔任教師和英國軍隊服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摩爾在他的雕塑中深深致力于“材料真實”的原則,直接雕刻。“刀鋒兩件”是一個抽象的青銅雕塑,由兩個相鄰的部分組成,中間有一個開放的空間。它光滑、不規則的形狀靈感來自于摩爾對骨骼的研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2年,他為《刀鋒兩塊》(Knife Edge Two Piece)制作了10個工作模型,并在1965-66年間制作了三個紀念性模型的版本。納爾遜·洛克菲勒(Nelson Rockefeller)是摩爾雕像的忠實崇拜者,1967年他直接從這位藝術家那里獲得了其中一尊雕像,并將其安裝在Kykuit 's Rose Garden的北緣附近。其他的模型分別位于英國倫敦威斯敏斯特的格林學院和加拿大溫哥華的伊麗莎白女王公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Title: Dans la Nuit</p><p class="ql-block">Object Name: Sculpture</p><p class="ql-block">Alt Title/name: Couple</p><p class="ql-block">Artist/Maker: Lachaise, Gaston</p><p class="ql-block">Medium: bronze</p><p class="ql-block">Date Created: 1935</p><p class="ql-block">Dimensions: 88.5" L</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黑夜》坐落在紫杉樹籬前一個僻靜的角落里,是Gaston Lachaise,(1882-1935)在Kykuit創作的三件青銅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件作品描繪了一對男女躺在一起,溫柔地擁抱在一起,他們巨大的身體在睡夢中緊緊地纏繞在一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Lachaise在1935年死于急性白血病的兩個月前,用粘土和沙子完成了這幅作品的全尺寸模型。此后,林肯·基爾斯坦(1907-1996),這位在其職業生涯中一直支持Lachaise作品的藝術家,尋求了Nelson的幫助,以更永久的石膏介質保存Lachaise的最后一件杰作,洛克菲勒當時訂制了這個青銅鑄件,還有Lachaise的《人》(1930-35)。這是Kykuit收藏中最早獲得的現代雕塑,也是洛克菲勒1962年搬進這棟房子時放置在花園中的第一批雕塑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Lachaise是一位巴黎出生的藝術家,13歲時開始在Bernard Palissy學院學習雕塑。三年后,他被法國美術學院(Ecole Des Beaux Arts)錄取,在他21歲之前,他的作品已經四次被沙龍接受。24歲時,他遇到并愛上了一位名叫Isabel Dutaud Nagle 的加拿大裔美國女性,并跟著她回到了波士頓的家。他們很快搬到了紐約,Lachaise開始為現代主義雕塑家Paul Manship當助手。從他的古典風格教育和現代主義訓練中,這位藝術家發展了他自己的標志性作品,專注于女性形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Lachaise主要精于青銅制作,創作了具有夸張特征的性感裸體畫,其中最著名的是《Standing Woman》(1912-27),裝置在洛杉磯。其他八個副本則分布在北美各地的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說起洛氏家族對文化藝術的喜愛和支持,就令人不禁想起洛氏曾孫Micheal Rockeffelor為找尋藝術品而一去未歸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0年,Michael剛從哈佛大學畢業。父親Nelson A. Rockefeller及整個家族對他繼承管理家業寄于厚望,然而Michael卻對文化藝術情有獨鐘,執意前往荷屬新幾內亞尋找土著藝術品。1961年11月,Michael和幾個荷蘭人類學家再次前往巴布亞新幾內亞,不幸的是他們在離海岸12英里的地方翻船,Michael只留下一句“我認為我可以游上岸”就音訊全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么多年過去了,對于Michael的下落傳說紛紜,有說他被當地人殺害,也有說他留在了當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洛氏莊園內有一個家族緬懷Michael的私密小山頭,相信失去親人之痛對任何家庭來說都是難以痊愈的傷疤……</p> <p class="ql-block">參觀完洛克菲勒莊園以后,一定不要忘了去參觀洛克菲勒家族做禮拜的聯合教堂(Union Church of Pocantico Hills),別看外表似乎貌不驚人,里面珍藏著二十世紀兩位最偉大的藝術大師之作:亨利·馬蒂斯生前設計的最后一個作品玫瑰花窗和馬克·夏加爾創制的九座彩色玻璃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址:</p><p class="ql-block">555 Bedford Road, Tarrytown, NY 10591</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馬蒂斯設計的玫瑰花窗是1956年專為紀念小洛克菲勒(John Rockefeller Jr)的夫人Abby而做。Abby的兒子認為,由法國藝術大師馬蒂斯來設計這個玫瑰花窗是對酷愛現代藝術的母親最好的致敬和紀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接到委托訂制時的馬蒂斯已經病魔纏身臥床不起,整個設計是在他法國住宅內完成的。他開發了三種特殊的技術來處理大型作品。首先,他用水粉混合了想要的確切顏色,用大紙畫出那些顏色;然后用彩繪紙剪出設計塑形;最后,將這些剪紙釘在面向他床的墻上,他可以在不離開床的情況下組裝和設計它們。</p> <p class="ql-block">藝術家在去世前兩天完成了這個設計方案,為世人留下了最后一件作品。玫瑰花窗凸顯馬蒂斯的藝術風格,色彩搭配極富美感,圖案造型簡潔生動,游離于抽象與具象之間,看整體:抽象、平衡、和諧、韻味十足;觀細部,有的如葉,有的像蟲,形態各異,趣味橫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The Good Samarit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夏加爾制作的第一個大型彩色玻璃窗“The Good Samaritan”是小洛克菲勒(John Rockefeller Jr)的孩子們為紀念父親的委托之作,描繪了新約中記載的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盡管小洛克菲勒討厭現代藝術,但是深受母親Abby影響的孩子們還是選擇了用現代藝術來紀念老爸。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英語:Parable of the Good Samaritan)是基督教文化中一個很著名的成語和口頭語,意為:好心人、見義勇為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另外八個夏加爾設計制作的彩窗是為紀念洛克菲勒家族其他成員而做,內容來自圣經故事……</p> <p class="ql-block">The Crucifixio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個名為“The Crucifixion”的彩色玻璃花窗是為紀念在新幾內亞進行人類學探險中喪生的邁克·洛克菲勒(Michael Rockefeller)而做,年僅23歲的邁克是在尋求生命中更深層意義的過程中遇難,洛克菲勒家族挑選了如下經文“Seek and ya shall find”(尋找,你會找到)來體現邁克的信仰和精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Isaiah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先知以撒亞(Isaiah)</span>的亮度比其他窗戶更柔和。 藍綠色和黃銀的微妙色調營造出發光的效果。 夏加爾將先知視為圣經的英雄。 從孩提時代起,他就了解他們作品的信息并從中汲取靈感。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Joel</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扇窗戶的中心人物是喬爾(Joel),他是公元前 400 年左右古代以色列的先知。 夏加爾將注意力集中在喬爾的臉上,將其設為櫥窗中最亮的區域,并用深色胡須勾勒出他的輪廓。 他低頭看著手中的圣書若有所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Ezekiel</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西結(Ezekiel)這個名字的意思是“神剛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先知以西結跪下并向上伸手接受天使的神圣信息時,他會散發出力量和能量。 夏加爾在這個窗口中創造了一個引人注目的圓周運動,從先知彎曲的膝蓋開始,在他身后盤旋,向上朝向天使,是一種活力和流動的能量……</p> <p class="ql-block">Jeremiah</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耶利米(Jeremiah)被稱為“哭泣的先知”,是希伯來圣經的主要先知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夏加爾始終同情人類的不幸和苦難,在這里他以先知耶利米的形象描繪了人類普遍的孤獨和失望,在星空下的黑暗中,他孤寂獨坐,胡子臉低垂,藝術家讓人們感受到美麗不僅體現于快樂歡聚之中,也存在于孤單痛苦之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Cherubim</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個窗口的中心人物是天使基路伯(Cherubim),被上帝放置來守衛伊甸園的入口。 微小的筆觸在她的翅膀上形成了羽毛。 柔和的紫色和灰色暗示更多的是寬恕而不是判斷,同情而不是譴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Elijah</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這里,我們見證先知以利亞(Elijah)在旋風中升天。 背景中強烈的直線匯聚在先知的頭頂; 一只鳥,也許是鴿子,在附近盤旋。 明亮的黃色暗示著火光令人振奮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Daniel</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以理(Daniel)是圣經中的先知人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扇窗戶不像夏加爾的其他窗戶那樣采用大膽的顏色。 為什么藝術家會選擇使用如此柔和的色調,似乎與他的其他創作格格不入? 因為這扇窗離亨利·馬蒂斯的玫瑰花窗最近,夏加爾不希望他的作品分散或帶走對這位法國大師作品的注意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選擇一個有陽光的日子,坐在教堂的長椅上靜靜地觀賞玻璃花窗光、彩、形、影的變化,絕對是一種別樣的體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到此一游……(9/16/1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攝影:Julie)</p> <p class="ql-block">缺一不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攝影:Crystal)</p> <p class="ql-block">找到合影啦!當時沒存一定是覺得照得不好,現在一看全都okay??</p> <p class="ql-block">還有這張,留著過幾年再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內容參考于參觀導覽及網上資料。由于室內不允許拍照,照片主要來自網絡,向原作者致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字:Lynn </p><p class="ql-block">完成于6/30/22</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柳江县|
乡宁县|
揭东县|
垫江县|
周至县|
开封市|
额敏县|
舞钢市|
平利县|
黄平县|
万荣县|
米林县|
蒙城县|
商南县|
扬州市|
华容县|
上栗县|
泸州市|
鸡西市|
金溪县|
十堰市|
云安县|
高唐县|
越西县|
玉溪市|
大厂|
额济纳旗|
信丰县|
内黄县|
南靖县|
平舆县|
洪湖市|
通河县|
卓资县|
涿州市|
通辽市|
沈阳市|
沽源县|
综艺|
博客|
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