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紀念錦西高中"老三屆"離校五十周年</h1><h1> 1968、10、7——2018、10、7</h1> <h1> 歲月如梭,時光荏苒,半個世紀,如夢如煙。回首往事,感慨萬千,崎嶇坎坷,長路漫漫。</h1><h1> 三縣來聚,高中校園,風華正茂,心高志遠。努力學習,刻苦鉆研,考上大學,實現夙愿。風云驟起,十年動亂,革命造反,天覆地翻。滿腔熱情,荒唐不堪,誰與評說,歷史這般。學業荒廢,愧對尊嚴,青春蹉跎,幾多遺憾。高考取消,美夢難圓,前途迷茫,何是彼岸?</h1><h1> 離別母校,風流云散,四面八方,地北天南。上山下鄉,戰地斗天,艱難困苦,歷經磨練。進廠務工,生產一線,入伍參軍,衛國戍邊。上下求索,克難攻堅,永不止步,拼搏登攀。</h1><h1> 改革大潮,奔騰向前,沖破禁區,滌蕩觀念。解放思想,迎接挑戰,適應形勢,求新圖變。盡職盡責,任勞任怨,崗位尖兵,單位中堅。事業有成,甘于平凡,各盡其才,無悔無憾。</h1><h1> 白駒過隙,逝者如川,芳華不在,古稀之年。亭亭靚女,翩翩俊男,青絲已去,鬢發斑斑。退休養老,始得清閑,唯一追求,益壽延年。保持樂觀,心寬體健,堅持鍛煉,養生駐顏。打拳走步,游泳登山,歌舞書畫,樂享晚年。子女成才,喜滿心間,孫輩繞膝,幸福怡然。</h1><h1> 一生一世,同學情緣,兄弟姐妹,共苦同甘。天涯海角,真情相連,山高水長,友誼永遠。常常相聚,把酒言歡,殷殷問候,微信不斷。群友群聊,近在眼前,遙想往昔,恍如昨天。回憶是苦,回憶是甜,珍惜今日,夕陽無限!</h1> <h1>一、離別母校 風流云散</h1> <h1> 五十年前,當我們離開母校錦西高中的時候,有歡欣也有傷痛,有憧憬也有迷茫,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說是畢業吧,并沒有獲得畢業證書,沒有畢業吧,卻在學校度過了三至五年的時光。離校的出路,除極少數進廠當工人外,三屆八百多名學生都下鄉還鄉當農民去了。特殊的年代,使我們有著特殊的經歷。錦西高中是遼寧省重點學校,以優秀的教師隊伍及高水平的教育質量,給了我們以凈化靈魂的教育和良好的品德修養,給我們打下了扎實深厚的文化知識基礎。盡管在校期間經歷了“文革”運動,我們有過狂熱和沖動,有過隔閡和爭斗,但錦西高中留下了我們的青春歲月,是我們成長起飛之地,是我們終身受益之地。歷史鑄就了我們的錦西高中情結,心系錦西高中,情系錦西高中!</h1> <h1> 這是三年一班于1966年5月16日,也就是高考前兩個月的畢業照。也巧,"文革"從這一天開始了。高考取消,高三學生當年上大學的希望破滅,只得在校參加運動,直到兩年后離開學校,下鄉還鄉當農民去了。</h1> <h1> 最早離開學校的是參軍入伍的同學。1968年2月,全校有二十多名同學應征入伍,成為光榮的解放軍戰士。女承父業,這是即將跨入軍營的幾位女同學離校前的合影。</h1> <h1> 這是1968年2月三年級部分學生歡送本屆四名同學離校從軍的合影。</h1> <h1> 由于歷史原因,離校時絕大多數班級未能拍張“全家福”,令人遺憾。這是二年六班離校前十七天的合影照,彌足珍貴。</h1> <h1> 一年五班離校前拍了全體同學的合影照,這在當年歷史情況下難能可貴。</h1> <h1> 1968年7、8月,隨著工人階級登上"文革"的舞臺,紅衛兵運動偃旗息鼓,終結了歷史使命。昔日造他人反的革命小將,今天要接受別人的再教育去了。盡管前途迷茫,但豪氣仍存:忠于領袖,練就紅心。</h1> <h1> 即將離校,滿懷希望;憧憬未來,神采飛揚。這是就要分別的幾位女同學在站前廣場合影留念。</h1> <h1> 讓照片留住高中校園里年輕的我們。</h1> <h1> 別了,我們的母校——錦西高中!</h1> <h1> 離校紀念照片,每張都具那個時代的明顯特征,標準配備:紅寶書、紅像章、紅袖標。</h1> <h1>二、上山下鄉 歷經磨練</h1> <h1> “廣闊天地煉紅心,扎根農村干革命”,這是當年最時髦的口號。我們正是懷著這種信念,為潮流所裹挾,離別校門,走出家門,參加到浩浩的知青隊伍中來。時至今日,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褒貶不一,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詮釋。但歷史已經判定:縱然有當時的政治背景和經濟原因,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作為一場運動是錯誤的、失敗的,應當并已經遭到了徹底否定。但是,否定那場運動的同時,知識青年用青春和熱血為國家和民族做出的貢獻必須充分肯定。我們已經走過了那段艱難的路程,經受了艱苦生活的磨難和考驗,用激情、汗水和智慧譜寫了青春之歌。在全縣各個鄉村,我們錦西高中八百多名下鄉和還鄉的“老三屆”學生,辛勤勞作,春耕秋收;修庫筑塘,壘壩造田;教書育人,傳播知識;推廣科技,文藝宣傳,為農村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貢獻。還有一些人被抽調到鄉、縣機關工作和參加三線工程建設,展示了錦西高中學生的能力和水平。那些年,我們同學在鄉村中小學當民辦教師的就有三百多人,后來許多鄉村干部都是當年知青老師的學生。知青把城市文明和文化帶入鄉村的功績將載入史冊。</h1> <h1> 1968年10月7日,星期一,陰歷八月十六,中秋節過后第一天,錦西縣在站前廣場召開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歡送大會。當天,全縣高初中"老三屆"學生全部下鄉或還鄉,到廣闊天地去接受再教育,邁出了走向社會的第一步。</h1> <h1> 艱苦生活,難忘歲月。這是下鄉到孤竹營子公社新立屯大隊知青的住房。當年插隊知青都是居住在百姓騰出的房子里。在破舊、寒酸的房舍里,知青們度過了艱難的歲月。</h1> <h1> 追求理想,立足現實。這是下鄉到偏僻山區孤竹營子公社的幾位同學在田間的合影。</h1> <h1> 共同勞動,創造生活。這是下鄉插隊的同學和當地社員勞動休息時的留影。</h1> <h1> 勞動辛苦,收獲喜悅。這是王玉杰(一年三班)在下鄉的孤竹營子公社新立屯大隊的果園里。</h1> <h1> 牛車雖慢,滿載希望。這是王智利(一年三班)在下鄉的孤竹營子公社史家溝大隊后街生產隊趕牛車拉莊稼。</h1> <h1> 命運相連,休戚與共。這是孤竹營子公社史家溝大隊后街生產隊青年點同學合影。</h1> <h1> 這是孤竹營公社中學學農班的合影,中排有兩位老師是錦西高中下鄉的學生孟凡學(一年三班,右二)和黃桂秋(三年四班,右四)。這所中學成立于1969年,先后有十多名下鄉到這個公社的錦西高中的學生在校當過民辦教師。 </h1> <h1> 候金華(二年五班)、駱桂英(一年四班)曾在虹螺峴公社團山子中學任民辦教師,照片為她們和學校文藝宣傳隊的同學們合影,前排右四為候金華,右五為駱桂英。</h1> <h1> 這是寺兒堡前峪學校(含中小學)全體教師的合影。前數三排右三為劉成鳳(三年三班),前數二排右一為張東義(三年二班)。</h1> <h1> 王乃剛(三年一班),下鄉到群英(山神廟)公社,1970年被抽調到縣廣播站工作。圖為他和站里同志到漁村體驗生活,站立者右三為王乃剛。</h1> <h1> 張寶成(一年二班),下鄉到孤竹營子公社,當過公社中學民辦教師,并曾被抽調到縣寫作組和政工組工作。圖為1971年6月在縣政工組工作期間,陪同錦州日報社報道員學習班學員在葫蘆島鎮采訪時合影,前排右一為張寶成。</h1> <h1> 下鄉到孤竹營公社的王敏春(一年三班)1970年6月被抽調到"七0三"工程參加三線建設。冬季停工,被借調到縣農業學大寨展覽做解說員,歷時五個月,到過全縣多個公社。這是展覽結束后,解說員五姐妹合影留念,右二為王敏春。</h1> <h1> 1974年5月,虹螺峴公社報道員高凌(二年六班)、新臺門公社報道員趙洪玉(二年一班)與參加縣報道員會議的同志合影,中排左二為趙洪玉,左三為高凌。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還有林鳳俠、劉國文、傅春、左樹華、藺寶山等同學曾經擔任過公社報道員。</h1> <h1> 林鳳俠(三年二班),還鄉到鋼屯公社樓房大隊,1970年3月至1972年9月任公社報道員。圖為1971年陪公社領導在田間了解營養缽育苗棉花生長情況,中為林鳳俠。</h1> <h1> 這是當年四新(寺兒堡)公社報道員劉國文(二年六班)和縣報道組同志陪同新華社記者在鄉下進行采訪活動時的留影,右一為劉國文。</h1> <h1> 1969年2月,錦西縣召開知青代表大會,張振學(三年三班,下鄉到沙河營公社)和張九斌(二年四班,還鄉到沙河營公社)出席了這次會議。圖為沙河營公社全體代表合影,中排右一為張九斌,右二為張振學。</h1> <h1> 岳廣純(一年二班,下鄉到孤竹營子公社)1969年6月參加錦州市錦州鐵路局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積極分子代表大會,與公社全體代表合影,后排左一為岳廣純。</h1> <h1> 葉良(三年六班,下鄉到沙河營公社)、肖玉成(二年四班,下鄉到山神廟公社)、張振學(三年三班,下鄉到沙河營公社)參加錦州市團代會,這是錦西縣代表團合影,后排右二為葉良,右四為肖玉成,右五為張振學。</h1> <h1> 王玉玲(三年四班),下鄉到群英(山神廟)公社琉璃瓦大隊,1969年入黨,同年任大隊支部副書記,1970年春當選公社副主任,同年10月到縣農機修造廠當工人,1971年秋任團縣委副書記,主持工作。圖為任公社副主任時的工作照。</h1> <h1> 陳丕志(三年一班),下鄉到群英(山神廟)公社白石頭大隊,1973年入黨,同年任西孤山子大隊黨支部書記。圖為他接受縣廣播站記者采訪,右為陳丕志。</h1> <h1> 不忘父老恩,銘記鄉親情。這是一年五班的同學,重返臺集屯鎮劉哈屯村,看望當年為他們提供住房的房東鄉親。</h1> <h1> 2008年8月,時隔40年,二年一班的鄭美君(左一)和李樹英(右一)回到當年插隊的沙河營鄉黃土坎村看望老鄉。</h1> <h1> 這是孤竹營公社史家溝大隊為知青提供住房的老鄉一家人當年的合影。就是這些生活很困難的農民們,以善良、寬容的情懷接納善待了知青,以勤勞、儉樸的美德熏陶教育了知青。</h1> <h1>三、進廠務工 生產一線</h1><p><br></p> <h1> 在那個初高中畢業生普遍上山下鄉的年代,進工廠、當工人,是在校學生和下還鄉青年期望以求的。到工廠上班,意味著有了正式的工作,有了可靠的經濟來源,有了獨立生活的能力。我們高中"老三屆"離校時正值渤海造船廠(6848廠)上馬開工,有近四十名學生進入了這個企業,成為工人階級隊伍的一員。1970年開始在知青中招工,到1980年知青全部返城,我們又有一批同學被招進和安置到大中小企業,結束了知青生活。無論是在工廠的車間,還是在礦山的井下,都有我們同學辛苦勞作的身影,他們鉆研技術,掌握技能,以智慧和力量,為企業的發展,為祖國的工業化建設作出了貢獻。</h1> <h1> 在船廠工作的高中"老三屆"同學于1971年國慶節聚會合影。</h1> <h1> 于永久(三年五班,后排右五)與船廠車間工友合影。</h1> <h1> 魯智玉(三年六班)是還鄉青年,1970年應招到南票礦務局工作,曾當過多年的井下工人。照片攝于1971年。</h1> <h1> 敬文華和陳萬舉都是二年二班的,1970年招工,從下鄉的農村分別被招到石油五廠和船廠當工人。照片左一為敬文華,左三為陳萬舉。</h1> <h1> 杜更生(一年五班)下鄉到臺集屯公社,1972年被招到鋅廠工作。照片是他在廠歌詠比賽中擔任合唱指揮的情景。</h1> <h1> 楊輝(一年二班)1972年從插隊的農村被招到鋅廠當工人。圖為他和水汽車間工友合影,后排右一為楊輝。</h1> <h1> 劉貴仁(一年三班),下鄉到張相公屯公社,1971年招工進城,當過教師,當過工人。圖為他在鋼管廠工作時與車間工人合影,中排左一為劉貴仁。</h1> <h1> 蔣有坤(一年五班)在鋼管廠工作期間曾帶隊赴伊拉克,執行援外任務。圖為他在伊拉克住地留影。</h1> <h1> 張士安(一年二班),招工進錦州電爐電機廠當工人,圖為他(左一)與工友在電爐裝配車間合影。</h1> <h1> 四、入伍參軍 衛國戍邊</h1> <h1> 當兵,成為軍人,能夠到解放軍這所大學校、這座大熔爐去學習和鍛練,是那個時代的青年所向往,所羨慕的。1968年2月在校時和離校后的兩年里,我們有四十幾名男女同學跨入軍營,擔負起保衛祖國的神圣使命。在部隊里,他們經受了新兵訓練、野營拉練、軍事比武、野外施工、執行任務等諸多考驗,展示了過硬的本領和良好的素質。有的同學還參加過珍寶島戰役和對越反擊戰,為保衛祖國立下了功勞。 </h1> <h1> 王清山(三年五班)、岳廣清(二年五班)、楊華東(二年五班)、谷德順(二年五班)、楊占軍(三年三班)入伍到吉林延邊州龍井鎮3169部隊,這是新兵集訓結束后留念照,上排右一為王清山,右三為岳廣清,中排左一為楊華東、左二為谷德順,左四為楊占軍。</h1> <h1> 劉忠文(二年五班)入伍到吉林部隊,后調黑龍江邊防某部,曾參加過珍寶島戰斗。此照片攝于珍寶島。</h1> <h1> 軍人的女兒如今成為軍隊的戰士。照片為楊兆蓉(三年五班,左三)和倪華(三年三班,右二)1968年夏在大連金州沈陽軍區402部隊營區。新兵訓練是艱苦的,但她們溢滿著喜悅。</h1> <h1> 打靶歸來,英姿颯爽。圖為康偉華(二年二班,右三)和劉麗雅(三年四班,左六)在吉林白城子8309部隊訓練后和戰友們留影。</h1> <h1> 王偉(一年三班)1968年入伍后一直在部隊醫院工作,盡職盡責,全心全意為官兵服務。這是她1973年在空軍錦州醫院調劑藥品。</h1> <h1> 劉振陸、張利軍、李國君是一年四班同班同學,1969年同時從鄉下入伍到同一部隊—錦州軍分區。照片為軍事訓練后合影,中排右二為劉振陸,前排左二為張利軍,左四為李國君。</h1> <h1> 王殿珊(一年一班)、李長吉(二年二班),1969年12月應征入伍到鐵道兵14師。圖為在修筑京(北京)原(原平)鐵路時與戰友們合影,前排左三為王殿珊,二排右二為李長吉。</h1> <h1> 二年一班的裴純智,下鄉到臺集屯公社,1969年12月應征入伍到鐵道兵14師。圖為在修筑京(北京)原(原平)鐵路時留影。</h1> <h1> 赫軍(一年一班),1970年10月從東青卜公社應征入伍到本溪3225部隊服役。照片為1971年參加營房基建勞動時留影。</h1> <h1> 張守忠(一年三班),1970年末從插隊的公社應征入伍到鳳凰城83651部隊服役。照片為集訓時學習的情景,右為張守忠。</h1> <h1>五、喜上大學 終償夙愿</h1> <h1> 考大學、上大學,是每個在校高中生所懷有的美好愿望和必然追求。由于"文革"開始后取消了高考制度,"老三屆"高中生上大學的愿望煙消云散。幸運的是,形勢出現轉機。根據"大學還是要辦的,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的指示,從1970年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我們的一些同學有幸從農村、工廠、部隊被推薦到大學學習,終圓大學夢。“文革”結束后,國家決定恢復高考制度,1977年11月底高考在全國各地拉開序幕。1978年,這是中國和時代的一個重要拐點,高考史上罕見的一年迎接兩屆學生。當年,我們高中"老三屆"學生的年齡已分別到了29歲、30歲、31歲,盡管招生放寬了年齡限制,我們絕大多數人還是由于年齡偏大、家庭拖累、單位不批等原因,失去了這來之不易的機會。還好,我們有些同學克服種種困難,考進了大學,并珍視機遇,刻苦學習,學有所成。我們更多的同學則是通過函授、自考、在職培訓等途徑取得大專或本科學歷,既適應了工作的需要,又彌補了未能進入正規大學學習深造的遺憾。</h1><h3><br></h3> <h1> 李自衛(一年二班)、岳明生(三年二班)是第一期工農兵大學生,1970年他們分別被推薦選拔到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學習。照片為李自衛(站立者中)在清華學堂前留影。</h1> <h1> 譚淑榮(一年一班),1972年3月從工廠被推薦到大連工學院上學。圖為在大工校門前留影。</h1> <h1> 李樹仁(一年三班),1972年從插隊的農村進入撫順化工學院(后合并為沈陽化工學院)學習,這是多年后他在校門前留影。</h1> <h1> 1973年9月,在渤海造船廠當工人的邢耀國(二年五班)、冰燕翔(一年二班)、楊建國(一年三班)、金百成(一年三班)被分別推薦到上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清華大學和哈爾濱電工學院學習。照片前排左一為邢耀國,左二為冰燕翔,左三為楊建國,左四為金百成。</h1> <h1> 邢耀國在上海交大念完本科后,1980年至1983年在西安交大讀研究生,獲碩士學位。圖為在上海交大校門前合影,前排左一為邢耀國。</h1> <h1> 國務院、遼寧省革委會關于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的文件。</h1> <h1> 李樹英(二年一班)是1977年年底考入山東化工學院的,她也是恢復高考后錦西高中“老三屆”第一批考進大學的學生之一。這是1978年入學后的留影。</h1> <h1> 張寶忠(一年三班),1977年底考入大連工學院,是恢復高考后首屆大學生。</h1> <h1> 李開東(三年五班),1978年考入錦州工學院。照片為1980年代表學校參加市學聯代表大會留影,前排右二為李開東。</h1> <h1> 杜中興(三年一班),1978年從金星公社網戶屯大隊考入大連工學院。照片為造船系七八三班合影,上排左五為杜中興。</h1> <h1> 甄集湘(一年二班),還鄉到臺集屯公社,1978年考入錦州工學院汽拖專業學習,命運軌跡,自此改變。圖為班級畢業照,前數三排左七為甄集湘。</h1> <h1> 一年一班的宋盛志,下鄉務農十年,1978年考進錦州工學院,人生道路發生了徹底改變。圖后排左三為宋盛志。</h1> <h1> 石殿祥(三年一班),1978年9月考入大慶石油學院,1982年畢業后到遼河油田工作,1996年3月從油田考入同濟大學讀研究生,1999年11月畢業,獲博士學位。</h1> <h1>六、青春不在 友情永遠</h1> <h1> “同學情是一份真摯的情,同學情是一份難忘的情,同學是無話不說的好姐妹,同學是情同手足的親弟兄”。一首《同學情》,曲調優美,情深意切。錦西高中“老三屆”于1988年、1998年曾舉辦離校二十周年、三十周年紀念會,那種同學、師生相聚相敘的歡樂和場面,感人至深,至今令人難以忘懷。五十個春秋,轉瞬間飄忽而逝,留給我們的是已不年輕的身影和那開始有些蹣跚的足跡。但同學之間的情誼永在心頭,同學交往的緣分依舊在延續。退休賦閑,有了屬于自己的時間,大家以班為單位,以微信群、朋友圈為平臺,相聚相敘更緊密、更頻繁了。在紀念離校五十周年的日子里,各個班級相繼聚會,同學們回憶往事,感悟人生,暢敘友情,形成了一股學校情、師生情、同學情的熱潮。名利富貴皆看淡,夕陽紅里心自悠,在余下的人生歲月里,愿大家常聚常敘,互相照應,一路歡歌,一路笑語!</h1> <h1> 三年一班離校五十周年聚會留念。</h1><h1> (2018年10月6日)</h1> <h1> 三年二班紀念離校五十周年聚會合影。</h1><h1> (2018年10月6日)</h1><h3><br></h3> <h1> 三年三班聚會紀念離校五十周年。</h1><h1> (2018年10月7日)</h1> <h1> 三年四班聚會紀念離校五十周年。</h1><h1> (2018年9月15日)</h1> <h1> 三年五班離校五十周年聚會合影。</h1><h1> (2018年9月15日)</h1> <h1> 二年一班紀念離校五十周年活動期間游覽涼水井子靈山寺。</h1><h1> ( 2018年10月8日)</h1> <h1> 二年二班聚會紀念離校五十周年。</h1><h1> (2018年8月18日)</h1> <h1> 二年三班師生聚會紀念離校五十周年。</h1><h1> (2018年10月12日)</h1> <h1> 二年五班離校五十周年紀念會師生合影。</h1><h1> (2018年9月12日)</h1> <h1> 二年六班紀念離校五十周年聚會合影。</h1><h1> (2018年10月7日)</h1> <h1> 一年一班離校五十周年聯誼會合影。</h1><h1> (2018年10月7日)</h1> <h1> 一年二班離校五十周年紀念會合影。</h1><h1> (2018年10月7日)</h1><h1> </h1> <h1> 一年三班聚會紀念離校五十周年。</h1><h1> (2018年10月7日)</h1> <h1> 一年四班聚會紀念離校五十周年。</h1><h1> (2018年10月8日)</h1> <h1> 一年五班離校五十周年紀念會合影。</h1><h1> (2018年10月9日)</h1> <h1> 一年六班聚會紀念離校五十周年,游覽興城古城。</h1><h1> (2018年10月7日)</h1> <h1> 2017年秋,為歡迎外地同學返鄉,部分同學好友相聚鄉間。</h1> <h1> "老三屆之友"群友聚會。 </h1><h1> (2018年)</h1> <h1> 錦西高中"老三屆"部分學生和老師聯歡,喜迎新春佳節。</h1><h1> (2018年)</h1> <h1> 紀念離校五十周年期間,一、二,一、三兩班曾經下鄉到孤竹營子公社的十六名同學返回當年插隊的鄉村,尋舊址、訪老鄉,回憶難忘的知青歲月。</h1><h1> (2018年10月10日)</h1> <h1> 紀念離校五十年有感</h1><h1> 陳丕志(三、一)</h1><h1> 歲月如梭五十年,</h1><h1> 金秋笑聚憶校園,</h1><h1> 人生故事匯詩篇,</h1><h1> 健康快樂享晚年。</h1><h3> </h3> <h1> 喜相逢</h1><h1> 王德昌(三、五)</h1><h1> 歡歌笑語聚一堂,</h1><h1> 情深意遠訴衷腸。</h1><h1> 五十春秋風雨過,</h1><h1> 同學友誼永難忘。</h1><h1> 如今古稀再起航,</h1><h1> 享受當下好時光。</h1><h1> 不忘初心壯志在,</h1><h1> 續寫夕陽新篇章。</h1> <h1> 同學情</h1><h1> 劉振陸(一、四)</h1><h1> 一生不改是鄉音,</h1><h1> 同學感情最深沉。</h1><h1> 虹螺起舞云含笑,</h1><h1> 渤海揚波浪傳神。</h1><h1> 隔山隔水常思念,</h1><h1> 相擁相泣仍率真。</h1><h1> 年愈古稀更靚麗,</h1><h1> 共舒眉宇享清晨。</h1> <h1> 夕陽頌</h1><h1> 劉寶林(一、三)詩并書</h1><h1> 五秩重逢語未央,</h1><h1> 如風往事訴衷腸。</h1><h1> 童顏雖已成翁嫗,</h1><h1> 相約淡定頌夕陽。</h1> <h1> 篆刻: 離校五十年</h1><h1> 李開東(三、五)</h1> <h1> 鷹擊長空</h1><h1> 李樹仁(一、三)</h1> <h1> 值此錦西高中“老三屆”離校五十周年之際,謹將所作美篇“芳華歲月 砥礪前行”獻給親愛的同學和尊敬的老師。本篇所表達的主題是:回憶往事,感悟人生。從初有想法,到搜集照片、謀篇布局、整理編輯、后期制作,歷經數月。困難在于老照片的搜集,由于那個年代條件所限,加之時間久遠,沒有或很少留下照片,令人扼腕不已。本美篇是我們離校走向社會最初幾年生活和工作的概述,同學們后來個人的成長,事業的發展并未涉及。美篇制作過程中,同學們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議和意見,并把塵封多年的老照片翻找出來,供選擇使用。陳丕志、王德昌、劉振陸、李樹仁同學特為美篇賦詩作畫,李開東、劉寶林同學為大家呈獻篆刻和書法作品,在此一并表示誠摯的謝意!制作美篇,為同學服務,實為幸事,但囿于水平,錯舛難免,敬請同學和老師批評指正。本篇如果能夠引起大家對逝去歲月的回憶、思索,就達到了制作的初衷,本人也就深感欣慰了。</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勒泰市|
营口市|
格尔木市|
莱芜市|
彭阳县|
诸城市|
华坪县|
景洪市|
镇宁|
屏山县|
巧家县|
遵义县|
黄浦区|
普兰县|
宁夏|
威海市|
武鸣县|
田阳县|
都匀市|
个旧市|
湖南省|
蕲春县|
虞城县|
永城市|
阿拉善右旗|
望城县|
惠安县|
金山区|
和政县|
大竹县|
扬州市|
专栏|
镇坪县|
韶关市|
湖口县|
长海县|
荃湾区|
瑞丽市|
普定县|
涟水县|
民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