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700年前,有一種歌舞以地名命名,叫“前溪舞”,被奉為漢族歌舞之源。其受歡迎程度不亞于現今的網紅,賞前溪舞,寫前溪歌盛極一時,流行朝野,傳數百年。而這,都因為武康的一段美景和一個人。
有溪,出自武康西部天目山麓,也就是莫干山一帶,上游兩岸栽滿桃花,逢春日水漲之際,桃花夾岸,落英繽紛,浮漾水面,爛若錦繡,文人望之,喚作“英溪”。落英順溪十余里至武康,雖無初發時亂紅蔽流之盛況,仍星星點點惹人憐,文人又懷落花流水之惆悵,賦名“余英溪”,流經古城武康縣治前的一段,亦稱前溪。
前溪落英遇前溪才子,晉代文武皆通的闊少、車騎將軍沈充,俠骨柔情,作前溪歌:</h3><h3>“黃葛結朦朧,</h3><h3>生在落溪邊。</h3><h3>花落逐水去,</h3><h3>何當順流還。”</h3><h3><br></h3><h3>這樣秀美的江南景致,在時光漫長,唯有美酒美人消遣的古代,最激發情絲靈感。沈充于是編前溪歌舞,招天下美女,從此:</h3><h3>“聲弦傳不絕,千載寄汝名。”</h3><h3>
那美景引得全國風流才子趨之若鶩。在陳·劉刪眼中是:“山邊歌落日,池上舞前溪。”</h3><h3><br></h3><h3>在唐·崔顥云心中是:“舞愛前溪妙,歌戀子夜長。”</h3><h3><br></h3><h3>想像著每年春水漲時,滿溪桃紅,柳枝鵝黃,佳人作舞,飲酒和詩,何等美事。“前溪落花”也成為武康著名勝景。
前溪舞轟動一方,聲名在外。《大唐傳載》記載:“湖州德清縣南前溪村,前朝教樂舞之地,今尚有數百家,盡習樂。江南聲妓多自此出。所謂‘舞出前溪’者也。”瞧這舞蹈培訓班辦的,簡直就是今天的新東方啊。宋朝詩人楊萬里有幸到訪,吟出:</h3><h3>“春光常駐柳梢頭,</h3><h3>剪得長條插酒樓;</h3><h3>便作家家寒食看,</h3><h3>村歌社舞更風流。”</h3><h3><br></h3><h3>繁華盛景或也有前溪舞的功勞,竟帶活一方經濟。
據考:前溪舞“舞情纏綿舞態柔婉,具有江南民間歌舞特色。”傳入宮中后,數百年來流行于上層社會。吳興沈氏先后出過三位皇后五位皇妃,包括著名的《吳興才女沈珍珠》,不知是否與前溪舞有關?后又如何失傳?歷史留下許多想象空間。
多少文人雅士感嘆生不逢時,好景難再,清代吳康侯詩:“曲罷前溪往事遙,春風花落貳紅消”。</h3><h3><br></h3><h3>許延詢詩:“花落還復開,春去還復歸,但愿看花人,歲歲不相違。”滿紙落寞追念,真應了前溪舞憂郁感傷,抒發離思、念遠、懷歸的基調。正如唐代詩人李商隱《離思》中寫的:“氣盡前溪舞,心酸子夜歌。”所烘托出的纏綿悱惻、柔腸寸斷...</h3><h3>
千百年來,前溪的美景佳人在詩詞里明艷動人。今人不知前溪何在,前溪舞亦已失傳,但余英溪還在。前不久療休養選在了武康,漫步余英溪邊,白鷺低旋處溪魚翻騰,卻不見落英亂紅長袖善舞,只道是:楊柳岸,曉風殘月,念去去……
</h3><h3><br></h3> <h5><font color="#167efb">注: 沈充(?-約324年),吳興武康人,晉代官員。出身于吳興沈氏豪族,少習兵書,頗以雄豪聞于鄉里。后死于戰亂。</font></h5> <h3>今日之余英溪實拍</h3> <h3>今日之余英溪實拍<br></h3> <h3>文:菱子原創</h3><h3>圖:部分來自網絡</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思茅市|
吴川市|
博乐市|
霍邱县|
平泉县|
南京市|
伊通|
罗定市|
牡丹江市|
临澧县|
肇东市|
谢通门县|
吴堡县|
南充市|
丹寨县|
青浦区|
阳山县|
林州市|
南通市|
泸定县|
西和县|
顺平县|
边坝县|
屯门区|
大洼县|
祁阳县|
晋宁县|
阿拉善左旗|
余庆县|
苏尼特左旗|
荥经县|
鄢陵县|
铜梁县|
汕尾市|
临颍县|
北票市|
色达县|
邢台县|
榕江县|
依兰县|
稻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