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們一行十人(含領隊)從成都到西班牙、葡萄牙、摩洛哥旅游,共17天游了20多個城市(地方)30多個景點,扣除兩天的從成都到馬德里的往返飛機,實際只有15天時間,每天乘車的平均行程350公里。盡管一路非常辛苦(主要是氣候炎熱,餐飲不習慣),也碰著飛機、輪船晚點,但在旅游社和領隊波波的周密安排下,原訂游玩的景點一個都沒有拉下,可以說是一路陽光,心情舒暢,暢游西葡摩,醉美十五天。回到家后,回想起暢游西葡摩就想用文字把它記錄下來。可玩的景點太多,外國城市的名字有點怪怪的不好記,上了點年紀腦子又不好使,反復回憶了幾天,整理了個大慨,編成這一篇美篇,分享給朋友們。</h3><h3> 圖為我們因飛機晚點12個小時,從成都到馬德里已經是黃昏了,只有連夜兼程趕路80公里到梅里達小鎮住宿。</h3> <h3>第二天,領隊波波帶著我們先后參觀了羅卡角、貝倫塔、大航海紀念碑等葡萄牙的著名景點。游覽了里斯本城市風光。(詳見我的美篇《淡定世間事,分秒爭朝夕:葡萄牙印象之旅》)圖為領隊領著我們游里斯本。</h3> <h3> 我們來到了西班牙的第五大都市塞維利亞,塞維利亞人口130多萬。塞維利亞王宮原為阿拉伯城堡,十四至十六世紀卡斯蒂亞王國進行改修后作為國王的行宮。現是塞維利亞最重要的伊斯蘭文化遺產。整個王宮具有阿拉伯、穆德哈爾和哥特式相結合的建筑風格,外部造型獨特,內部裝潢講究,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王宮擁有數個別致的院落和廳室。尤其是卡洛斯五世大廳,布置富麗堂皇。圖為塞維利亞王宮外觀一角。<br></h3> <h3> 塞維利亞大教堂是自費項目,因為有名氣,所以不得不去。塞維利亞大教堂是僅次于梵蒂岡的圣彼得教堂和倫敦的圣保羅教堂、位居歐洲第三位的大教堂,該教堂15世紀初建成,是在原伊斯蘭教寺院的舊址上改建而成。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br></h3><h3> 圖為塞維利亞大教堂大門參觀進口。</h3> <h3>圖為西班牙四古國——卡斯蒂爾、萊昂、納瓦拉、阿拉貢的騎士抬起哥倫布靈柩的雕像。<br></h3> <h3>塞維利亞在中世紀的大航海時代盛極一時,是當時西班牙最重要的經濟中心和交通樞紐,它見證了西班牙無敵艦隊的興衰,傳奇航海家哥倫布長眠于此。另外,這里還是“斗牛”和“弗拉明戈”的發源地。塞維利亞是一座因水而興,又因水而靈的城市。從羅馬帝國時代、阿拉伯時代直到新大陸的發現,這里的歷史串聯起一個又一個的黃金時代。至今城中仍隨處可見羅馬式、穆德哈爾式、哥特、巴洛克式及文藝復興式的建筑和花園。這座城市是卡門、唐璜、費加羅的舞臺,一幕幕悲喜劇以塞維利亞的街道、教堂和斗牛場為背景上演。這是弗拉明戈的發源地,無論是歡樂還是悲哀,塞維利亞的舞步永遠奔放有力。</h3><h3> 圖為我們走在塞維利亞大街上,抓拍街頭藝術美景。</h3> <h3>黃金塔是塞維利亞輝煌的航海史的見證,作為軍事瞭望塔,與銀塔一起鑄成了 塞維利亞城墻來控制著通往塞維利亞的水路保護王宮,是曾經那些滿載著黃金白銀從美洲回來的船只的終點。黃金塔因以金色瓷磚貼面而得名,現在雖然瓷磚已經沒有了,但在斜陽下仍顯得金光閃閃。黃金塔建于1221年摩爾人統治時期,是一座軍事瞭望塔,塔身為等邊12面體,每個面代表一個方位,主要目的是監視從進犯河港的船只。后來曾作為監獄、倉庫、郵局等使用,現在是航海博物館,展示古海圖、古船模型及各種船頭裝飾,繼續為人們講述著塞維利亞的故事。<br></h3><h3> 圖為從遠處拍的黃金塔。</h3> <h3> 塞維利亞的西班牙廣場實在是太壯闊、太美了!這座為1929年的國際博覽會遺留下來的建筑群,是博覽會中展出西班牙工藝科技的會館,在當年博覽會上備受矚目。被認為是安達盧西亞風格建筑和宏偉的空間性建筑的典范。當年建筑師安尼伯·岡薩雷斯的設計非常獨特又具有多樣性,最終他被指定為設計西班牙廣場的建筑師。廣場的設計本身非常具有原創性,占地面積相當于4個當地的斗牛場。廣場的形狀成半圓形,就像一個古典的露天劇院,非常壯觀。
<br></h3> <h3>建筑物的柱廊在廣場周邊圍成一個半圓形的外框。這個像宮殿一樣的展覽建筑正面看上去有2~3層樓高。它多樣化的建筑風格元素中,有著西班牙南部的摩爾式拱廊,既包含了古典主義,又有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最時髦的建筑風格。<br></h3> <h3> 廣場邊的走廊上,兩位西班牙女郎隨著吉他的伴奏下在即興表演弗拉門戈舞蹈,看來水平有些業余。</h3><h3> 其實領隊為我們訂了自費項目弗拉門戈舞蹈表演。想著晚上就要欣賞西班牙的國粹了,心里是美滋滋的。</h3> <h3> 晚上八點多,我們在一家專業劇場欣賞到弗拉門戈舞;與中國的舞蹈不同,西班牙弗拉門戈舞是一種即興舞蹈,融合了印度、猶太、阿拉伯和西班牙南部元素。男性舞者舞步復雜,用腳掌、腳尖、腳跟擊地踏響,節奏明快,女性舞者舞步跟隨傳統,展示手腕、手臂和軀干的文雅和優美。歌聲、拍手聲、踢踏聲、響板聲、吶喊聲,這樣熱鬧歡快的氣氛要在一臺舞劇中融于一堂,或許只能從西班牙弗拉門戈舞中得窺一見。我們欣賞了《斗牛舞》、《卡門》舞片段等精彩舞蹈。不知不覺一個多小時的演出就結束了……。<br></h3> <h3> 聽說是不準錄像的。我壯著膽用手機錄了一小段(60秒)視頻,看來效果還不錯。</h3> <h3>迎著夕輝我們趕到城郊的酒店休息,明天我們就要到摩洛哥了!</h3> <h3>我們乘車趕到西班牙的港口城市塔里法,要坐一個多小時的輪船,通過有名的直布羅陀海峽到對岸摩洛哥的丹吉爾,這里是大西洋與地中海的交匯處。</h3> <h3>我們拿著船票和護照在輪船上蓋了個章就算出入境了,摩洛哥是免簽的,入境摩洛哥只是檢查護照和蓋章的船票,手續很是方便。</h3><h3> 來到摩洛哥有地導來接,地導索菲亞其實也是中國人,來摩洛哥時間長了,說得一口流量的阿拉伯語,對人很熱情,她有中文名,但她喜歡大家叫她的愛稱:索菲亞。</h3> <h3>索菲亞帶著我們吃摩洛哥餐,一盤蔬菜沙拉,一盤硬硬的饃餅,一盆味道怪怪的湯;雖然有點不好吃,還是吃了一點;餐館老板還不等吃完就收走了去,大家正在掃興時,餐館老板端來一大盤海鮮燴飯,大家趕快……哈哈!</h3> <h3>索菲亞介紹:來到丹吉爾晚上可以到街頭吃一點當地的有名小吃蝸牛湯。果然,幾位團友相邀在街頭攤鋪買了蝸牛湯欣賞起來……有滋有味的,看來是好吃!</h3> <h3>到了摩洛哥,我們乘坐的車輛換成了一輛中巴車,路況比西班牙差一些。車順著海岸線的方向往斯帕特爾角山上駛去,視野也變得開闊了起來,整個大西洋盡在腳下,這里就是直布羅陀海峽的入口,也是非洲大陸最西北的點。斯帕特爾角的最高處有一座燈塔,是蘇丹時期穆罕默德三世 所建,先后經英、法所管轄,直到摩洛哥獨立。這座燈塔便是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分界點。左邊大西洋,右邊地中海,面前的海峽就是直布羅陀海峽,海峽對岸可以清晰的看到西班牙大陸的懸崖峭壁,一些零星的建筑也依稀可見。<br></h3> <h3>離丹吉爾不遠的大西洋海邊,有一個奇怪的洞穴,當地人稱之為“大力神洞”。這個洞穴的洞口竟酷似一幅非洲地圖,甚至連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都有。它是千百年來海浪沖擊巖石自然形成的。大力神洞現在已成為丹吉爾的一大自然景觀。這個洞因溶洞內有一處洞壁被海水侵蝕成一張非洲地圖的模樣,所以被昵稱為非洲之洞,真的很相像……。<br></h3> <h3>丹吉爾曾經是由八個國家共管的“國際自由城市”。在丹吉爾老城區里,各個國家為了爭奪出入大西洋和地中海的港口,留下了不同的印記。
公元七世紀,阿拉伯人占領丹吉爾,將其改名為丹杰,據說是“遼闊的海灣”之意。阿拉伯人對丹吉爾的統治一直持續到十五世紀。1471年,葡萄牙人占領了丹吉爾;1662年,西班牙人趕走了葡萄牙人。1762年,英國人趕走了西班牙人,成為丹吉爾的統治者。1684年,摩洛哥恢復了對丹吉爾的統治。法國于1912年將摩洛哥變成了自己的保護國。一次世界大戰后,為了平衡各方利益,于1923年交出丹吉爾。丹吉爾自此成為英、法、西、葡、意、比、荷、瑞典等八個國家共管的“國際自由城市”,之后,美國也加入了“共管”。直到1956年,摩洛哥獲得獨立,丹吉爾的國際共管狀態才被取消。1962年,摩洛哥政府宣布丹吉爾為自由港,1965年又辟其為自由貿易區。導游帶領我們徒步游覽丹吉爾的老城區非常有特色的小巷,墻壁的基本色是藍色,還有些涂鴉,靠近大海邊上是白色的房子,非常搭配藍色的海洋。<br></h3> <h3>丹吉爾老城區的城堡上我和老伴合影留念。<br></h3> <h3> 2018年8月23日我們來到藍色小鎮舍夫沙萬,正好是摩洛哥的春節,也叫的宰羊節,家家戶戶忙著宰羊過節,平時熱鬧的藍色小巷顯得很空,我們盡情拍照,心里美滋滋的,真是不枉此行 ,淌過千山萬水,我們就是為了遇見這一片藍……!<br></h3><h3> 當地的人們忙著過節,沒有人做生意;等到中午12點,昨天預訂的午餐餐館仍沒有開門,哎呀!難道她忘記了?可能餐館老板也要過節呀?!到了十二點一刻餐館老板跑來了,連聲道歉。原來當地人習慣下午兩點吃中餐,晚餐要到下午九點才吃。女老板是個四川人,手腳很麻利,半個小時后我們就吃到可口的川味大餐……。</h3> <h3> 舍夫沙萬是摩洛哥西北部一個精致美麗的山城。早期來自安達盧西亞的猶太教和穆斯林居民,因逃離戰亂來到這里避難并定居下來,形成現在融合了地中海、摩洛哥兩地的特色,且保有原來安達盧西亞的風格。</h3><h3> 這里的地、門、墻、窗,觸目所及,都涂刷上深淺不一的藍;不論走到哪里,你要不是踩著一片藍,就是倚著一片藍。走進這里,仿佛走進了一個藍色水粉畫里。這里有著清爽的空氣,清新的藍色,安靜的小巷,淳樸的民風,仿似童話般夢幻。人們精心的裝扮著這座小城。墻上裝飾的花草,門廊上擺放的小盆景,還有各種顏色的花盆,都給小城增添了另一種色彩。</h3><h3> 小鎮的巷子很多,蜿蜒曲折。沿著小巷慢行,感受著另一個國度的氣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輾轉于舍夫沙萬的蜿蜒小巷,你仿佛置身于一個神秘的藍色王國,目光所及之處,盡是藍色。淺藍,湖藍,天藍,寶藍......所有你能行想像到的藍,只要你用心去尋找,一定不會讓你失望的。
為什么舍夫沙萬是藍色的呢?據說舍夫沙萬1471年建城后,受宗教迫害的猶太人來此避難最后定居,他們最先開始將房屋刷成藍色。因為在猶太教里,藍色代表的是天空和天堂,所以藍色也寓意著是在上帝的保佑之中。后來其他的居民紛紛效仿,小城就變成了藍色。
<br></h3> <h3> 行走在舍夫沙萬,你會感到時光的緩慢與眷顧。這里遠離喧鬧的城市,沒有世間的繁雜與世俗,是放松心靈的好地方。
小城里的居民生活的安靜祥和,你很少從他們臉上看到焦急,憤怒,有的只是熱情的笑容。行走在小城里,你會看到孩子們無憂無慮的在巷子里奔跑,玩耍,不禁讓人想起自己逝去的童年。</h3><h3> 在藍色的海洋里,總會看到一些身穿各色長袍,頭戴各色頭巾的婦女,在小巷悠閑的散步。她們的服飾在藍色的背景下,顯示鮮艷奪目。<br></h3> <h3> 五點半我們來到了古城菲斯,在新城區的一家很有阿拉伯風格的酒店入住。酒店古色古香,干凈整潔,設施還不錯;我給老伴在酒店大堂拍了一張。啊呀!坐了一天車,太累了,外面氣溫很高,不敢外出,回房間躺下好好休息吧!要到下午七點半才吃晚餐呢!<br></h3> <h3> 有著2800年歷史的菲斯古城。不愧是摩洛哥最早的皇城,城門就讓人驚艷了一把,鑲嵌滿了藍色馬賽克瓷磚,藍得雅致莊重,被譽為“菲斯藍”,這扇門便也成為了菲斯城的標志之一,走進大門回首一看,大門背面的馬賽克變成了綠色。進到老城區隨處都可以看到鑲貼著藍色馬賽克的建筑,各種幾何抽象圖案繁復華麗。</h3> <h3> 菲斯的故事實在太多,盡管領隊波波給我們介紹了了很多,但實在記不住。你想《一千零一夜》的故事發源于這里,故事是那么多又夢幻爛漫。這里仿佛還活在中世紀,如果要尋古老的傳說和神秘故事,你恐怕還得象三毛那樣住下來,去過那慢得不能再慢的生活方式,去住老得不能再老的房,在陽光明媚的日子里,吃簡單的食物,穿質樸的服裝,安安靜靜地生活,每天還要聞那彌漫在老城上空怪怪的味道……,你就回到中世紀了。</h3><h3> 這也許是一種習慣,一種文化,一種古老的傳說在延續……!</h3><h3>
<br></h3> <h3> 摩洛哥菲斯是最早建立的阿拉伯城市(十世紀開始就是阿拉伯人的聚居區),菲斯被視為伊斯蘭教圣地之一,1981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h3><h3> 地導一再提醒我們千萬不能走丟了,因為據說有9400多條巷子,126座清真寺,完全沒有規則和方向,幾乎找不到直路,三步一斜、五步一轉,有的小巷狹窄到只可容一人側身而過。迷宮般的小巷里,經常有滿載貨物或垃圾的小毛驢擦身而過,毛驢竟然仍是這里主要的交通工具。</h3><h3> 我們生怕走丟了,緊跟地導,在各種復雜的小巷穿梭。好在今天是摩洛哥春節的第二天,小巷的游人少了許多,我們游了有代表性的一兩處后就去參觀老城的皮革染坊。<br></h3> <h3> 這里既能見到精美與華麗,亦能見到衰敗與頹廢。我們穿梭于密如織網般的迷宮之中,有向導不用擔心迷路,不過要跟緊一點。因為是還在過春節,人流還算不太多。密密麻麻的店鋪也還未全開,沿著兩邊仿佛要倒下來的墻壁,頭頂一線天,我們穿梭于縫隙之中……。<br></h3> <h3> 小巷子里如同迷宮一般,悠長曲折的小巷子延伸到四面八方,空氣中彌漫著古老的氣息。時遠時近的阿拉伯語音、淡淡的薄荷茶香、染坊的臭味以及擦身而過的毛驢的騷味。古城里運貨都用手推車或毛驢馱貨進入狹窄的街巷。
老城處處都是古跡,人們生活方式跟1000年以前相仿,《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情景就在身邊,這里仿佛是一座活著的文化古城……。</h3><h3> 圖為用毛驢收垃圾,一邊收垃圾,一邊毛驢還在街道上拉屎。</h3> <h3> 菲斯老城里還保留著不少宗教建筑,摩洛哥人受伊斯蘭教影響至深,黃金時代的菲斯,吸引來了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手工業者。經濟的繁榮也帶動了宗教和文化的蓬勃發展,在伊斯蘭教傳入摩洛哥一百多年后,一位富商女兒在當時的首都菲斯設計并建造了全世界最早的、尚在運行的教育機構兼清真寺卡魯因大學。 857年建立的這所古蘭經學院是世界第一所大學,目前是聯合國重點保護文物。由于這個學院吸引了眾多學生學者來這里定居,經學院內部由三部分組成:禱告堂兼學院、中庭和中殿。其中禱告堂是最重要、也是占地面積最大的部分,長方形平面結構由270根柱子支撐。所有的內部空間被涂成白色,最大限度地增加了空氣對流,來應對亞熱帶大陸性氣候帶來的酷熱。中殿則為穆斯林提供了朝拜的方向—圣城麥加。圖為古蘭經學院。</h3> <h3> 肩抗著十幾張新鮮羊皮的當地人學著羊叫,提醒我們避開,以免弄臟我們的衣服。</h3> <h3> 據說,菲斯老城之所以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獨一無二的皮革大染坊掙分不少。對于攝影師而言這也是摩洛哥最有特色的人文景觀了。只是看大染坊要先進入商鋪,一些比較有規模的皮貨店對外開放自己的天臺,猶如到人家的后院來參觀,當然不是免費的,怎么著也得聽商家吆喝一番,不管買不買。進去之前,先要做些準備工作,商家發給我們驅散刺鼻臭皮革味兒的薄荷枝,順著狹窄的樓梯上到天臺,一眼望下去,讓人五味雜陳。原本形成于18世紀的皮革大染缸由數百個大石臼排列組合而成,各色染料提煉自天然植物。然而,現在據說很多作坊都改用化學染料了。看著染匠們站在五顏六色的染缸里,將一塊塊完整的駱駝牛羊皮革放進去,再將已浸泡好的皮革拎出來,勞作的工人完全赤腳站在染缸中,在摩洛哥灼熱的陽光下辛苦工作,忍受著染缸散發著的刺鼻氣味。我懷疑這種傳統技術是否有大規模存在的必要,畢竟現代印染技術已經很發達了。這些染缸還繼續存在的理由只能是文化遺產的傳承,游客需要。<br></h3> <h3> 索然無味的染缸參觀結束,倒是樓下店鋪里的傳統皮革制品讓人眼前一亮,特色的各種皮革制品也都是手工制作,質量上乘,色彩鮮艷。商家用簡單的中文極力向我們推薦他們的皮革制品,一個年輕人為了引起關注,主動用中文對我說:"你叫什么名字?"又自我介紹:"我叫李小龍,他叫黃飛鴻。"引得大家哈哈大笑!笑后之余,心中有一點淡淡的憂傷,唉!誰知肩上包,件件皆辛苦啊!</h3><h3> </h3> <h3> 菲斯堪稱摩洛哥的“手工業之都”,在眾多手工藝中,除了皮革業,老城里最多的就是工匠鋪:鐵匠鋪、銅匠鋪、石匠鋪、銀匠鋪……應有盡有,件件質樸精美,愛不釋手,甚至可以看到阿拉丁神燈。老城的五金廣場,是最集中的地方:銅匠鋪里叮叮當當,匠人為我們示范銅盤的打造,看他瞇著眼全神貫注雕琢著作品,真的是精雕細刻,一問價格,也不便宜呀!<br></h3> <h3> 菲斯被稱為保存最好的古城之一,不僅僅是指建筑,更多的是指這里的生活方式和風俗。摩洛哥人早已將菲斯老城視為不朽的精神家園。<br></h3><h3> 手工藝品匠人正在制作陶瓷工藝品。</h3> <h3> 出了老城,沒有皮革的怪味,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郊外有處山坡可以遠眺城市全景,放眼望去,依山而建的方形傳統建筑密密麻麻,此起彼伏。老城,蒙著一層經歷了上千年歲月的土黃色,綠色屋頂點綴其間。整個城市的設計雜亂無章,有密集恐懼癥的人看到這景象,恐怕不敢再次走進老城了。<br></h3> <h3>從菲斯到梅克內斯有40公里,8月24日上午我們來到這座古城。梅克內斯是摩洛哥四大古城之一,被譽為“黑色皇城”,并不是城市建筑基調是黑色,而是阿拉維特王朝締造者穆拉伊?伊斯梅爾的麾下,有一支完全由黑人組成的軍團,作戰驍勇,所向披靡,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皇家馬廄糧倉就是穆拉伊?伊斯梅爾時期(1672-1727年)建造的。這座馬廄糧倉好似一座城堡,在城堡一側會有一扇窗,看起來不起眼,實際是一道小門,由著名設計師穆萊?伊斯梅爾蘇丹親手設計。糧倉由二十多個拱穹式谷倉組成,高12米,間隔強3米厚,頂部有天窗,通氣孔。大部分屋頂在1775年大地震損毀,糧倉也逐漸荒廢。
國王愛馬,在王宮養了五百多戰馬,并設計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大型馬廄。
<br></h3><h3><br></h3> <h3> 穆萊·伊斯梅爾定都梅克內斯后除了無休止的征戰之外還大興土木,把梅克內斯建成為一個在規模和風格上都不愧為阿拉維王朝極盛時期的國都。無論宮殿、清真寺還是城墻、城門都極其輝煌。到現在尚存的以曼蘇爾大門為核心的老城仍在1996年列入了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座大門無論是規模還是風格都承載了穆萊·伊斯梅爾對自己所創造的豐功偉績的紀念。遺憾的是因為花了太大的功夫以致城門一直到穆萊·伊斯梅爾去世四年后才完工。<br></h3> <h3> 圖為皇家馬廄和糧倉進口大門,如今還能看到它們的框架,也是參觀的重要景點。還有一個巨大的蓄水池,給城市增添了美景。<br></h3> <h3> 摩洛哥沃呂比利斯考古遺址位于梅克內斯以北約30公里處,據記載,公元1世紀時,這里曾經是一座繁華的城市,整個城市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這里留有保存完好的凱旋門和劇場的白色石圓柱。甚至連古城的街道、居民住房、油磨房、公共浴室、市場等都依然清晰可見,這里還有許多鑲嵌式的壁畫。從廢墟中還挖掘出大批制作精巧的青銅人像和大理石人頭像。<br></h3> <h3>從考古遺址極目遠眺,好一派異國風光。</h3> <h3> 考古遺址的大廈只留下八個石塊支撐的大門,門前廣場也是荒涼一片。</h3> <h3> 8月24日下午我們來到拉巴特。拉巴特是摩洛哥首都,位于摩西北的布雷格雷格河口,瀕臨大西洋,與菲斯、馬拉喀什、梅克內斯同是摩四大皇城之一,人口約212萬。拉巴特始建于公元12世紀穆瓦希德王朝。現存老城為18世紀所建,新城于1912年摩成為法國保護國后興建。拉巴特瀕臨大西洋,有不少海濱浴場,是旅游、消夏的好地方。</h3><h3> 因天色已晚,我們入住酒店休息,養足精神明天好好游覽拉巴特的著名景點。<br></h3> <h3> 8月25日上午我們來到拉巴特王宮參觀(外觀),看上去這是典型的阿拉伯風格,高高的圍墻、米黃色的墻面、綠色的琉璃瓦屋頂。在王宮門口最有看頭的是摩洛哥各軍兵種的軍裝。當然皇家衛隊士兵一定都是一表人才,想欣賞一下摩洛哥軍人的風采非這里莫屬。好好區分一下哪個兵種最威武。穿紅色軍裝的是皇家衛隊,一身迷彩的是陸軍,灰色軍裝頭戴貝雷帽的是憲兵,還有警察,最威武的是騎著阿拉伯寶馬的衛兵,是可以合影的。</h3><h3> 皇宮側面有一個御用清真寺。規模不小,清真寺門前開敞式柱廊,線條簡潔卻不失莊重。<br></h3> <h3> 騎著阿拉伯寶馬的衛兵十分威嚴,但可以和游客合影,這一點很人性化。</h3> <h3> 皇宮廣場的一角,有厚厚的城墻,高高的塔,還有老國王的靈柩,還有多名衛兵站崗守衛。</h3> <h3> 哈桑二世清真寺位于摩洛哥王國的卡薩布蘭卡市區西北部,坐落在伊斯蘭世界最西端。1987年8月動工修建,耗資5億多美元,占地面積9公頃,其中三分之一面積建在海上,以紀念摩洛哥的阿拉伯人祖先自海上來。整個清真寺可同時容納10萬人祈禱,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排在沙特阿拉伯的麥加和麥地那清真寺之后。<br></h3> <h3>我們脫鞋走進清真寺參觀,寺內莊嚴肅穆,金碧輝煌,就像一座藝術殿堂。</h3> <h3>室內的門窗圖案十分精彩,透進光線來恰好有人路過,拍下這張照片,覺得很有意思。</h3> <h3>我和老伴在清真寺大門前留影。</h3> <h3>參觀哈桑二世廣場(鴿子廣場)。</h3> <h3> 邁阿密海濱大道是卡薩布蘭卡瀕臨大海的一條觀景道,也是卡薩布蘭卡最美的地方。海濱大道有一條寬闊的車行道,車道臨海的一側則是寬敞的木棧道,扶欄可以眺望蔚藍的大西洋。棧道欄桿下伸向海灘的部分,是一排緊密連接的咖啡座、酒吧、泳池……充滿了悠閑的度假氛圍。我們坐在麥當勞攴廳休閑,眺望大海,靜靜地度過人生中一小段短暫幸福的時光……!<br></h3> <h3> 往海邊方向看,三個孩子拉著媽媽從泳池邊走過,媽媽弱弱的愛讓人感到溫馨,孩子們天真快樂樣子,不僅使我想起了我的童年。</h3> <h3> 人在旅途,看到如此美景,真想尋思一處清幽,靜靜地欣賞自然之音,欣賞藍天白云,欣賞沙灘大海;心靈,總會在海風中放松豁然開朗,憂思也會在欣欣然中恬淡釋放。
人在旅途,遇到如此美景 ,誰的心靈不會醉美!心曠神怡,讓神思妙想插上翅膀,在浩瀚蒼穹中飛翔,醉美了……!<br></h3> <h3> 摩洛哥是個君主制國家,但國王是個比較開明的元首,為了愛情或者說為了美人(薩爾瑪),放棄了三宮六院,是伊斯蘭國家中首個國王帶頭實行一夫一妻制的國家。<br></h3><h3> 國王一家的全家福巨幅照片樹立在邁阿密海濱大道一旁,看了使人感到和睦溫馨。</h3> <h3> 我們來到格拉納達城郊,領隊給50分鐘的時間游覽拍照,可以遠觀阿爾漢布拉王宮的外景。</h3> <h3> 阿爾漢布拉宮是西班牙的著名故宮,為中世紀摩爾人在西班牙建立的格拉納達王國的王宮。始建于13世紀阿赫馬爾王及其繼承人統治期間。1492年摩爾人被逐出西班牙后,建筑物開始荒廢。1828年在斐迪南七世資助下,經建筑師何塞·孔特雷拉斯與其子、孫三代進行長期的修繕與復建,才恢復原有風貌。這個穆斯林皇宮中曾經住過23位國王。我們在外圍拍了外景就急匆匆的走了。<br></h3> <h3> 我們來到著名的艾西拉小鎮游覽。經過30 余年的持續改造,如今的艾西拉已經從一個簡單的涂鴉壁畫小鎮成長為摩洛哥最重要的藝術活動圣地。游客們可以坐在露天餐椅上一邊品嘗咖啡一邊欣賞海景。背著長槍短炮和寫生畫具的攝影和繪畫愛好者,可以帶上馬扎在合適的取景地專注擺弄一整天。獨立藝術家工作室和當地百姓的本土藝術品零售店里,前來淘寶的人們與店家熱切交談。而騎著機車懷抱吉他的摩洛哥小青年,時常在夕陽西下的傍晚爬上海堤演奏一段悠揚的本土音樂……。
<br></h3> <h3> 最為可貴的是,當地居民并沒有因為小鎮的出名而喪失淳樸可親的天性。他們生活如常,并拿出最大的熱情配合著藝術家們裝點自己的房屋。幾乎家家戶戶都在配色和細節上展現出一些別具一格的小心思:用馬賽克花磚鑲嵌的門牌和墻壁,形態優雅花紋繁復的鐵藝門窗和路燈,家門口的花壇被精心設計成彩色,手寫體的可愛指示牌垂下吊蘭,窗沿下畫著幾個撒著花瓣的小仙女……他們會在游客經過時,友善地打一聲招呼。若你肯仔細傾聽,老人們還會饒有興致地用簡單的英語為你講述一段艾西拉的歷史,送你一些形態可掬的小禮物,或是告訴你哪一條小巷里深藏著他最喜歡的壁畫。<br></h3> <h3> 可以說,每一個來到艾西拉的人,都會被它平和的生活節奏、時尚的藝術氛圍、純真的風土人情打動。<br></h3> <h3>情景互動,感覺真的是下雨……哈哈!</h3> <h3> 中午,我們在一個涂鴉旅游小鎮艾西拉游玩了近兩個小時,隨后就趕到丹吉爾港口,準備離開摩洛哥到西班牙。五點鐘出發的輪船足足晚點了兩個小時,坐船的有些人等得有些不耐煩,吵吵鬧鬧大聲喧嘩。上下輪船的小車川流不息,港口外的車輛喇叭聲聲,噪聲讓人心煩意亂。候輪船的兩個小女孩十分可愛,大大方方讓我們拍照……。直到夕陽西下輪船終于離開了丹吉爾港口,晚十點才到西班牙的塔里法港口,大巴車又走了一個多小時,才到酒店入住。人在旅途,身不由己,身體好,心態好,再晚再遠的旅途也不感覺到累……!
<br></h3> <h3> 回到西班牙的第一天是游覽白色小鎮米哈斯。米哈斯是位于西班牙安達盧西亞山區的一個小鎮,半山坡上建造著的大片白色房屋。遠遠望去,成片的紅瓦白墻矮房在山坡綠樹的襯映下,十分醒目和壯觀。正是這些白色房屋,使米哈斯成為西班牙南部的一個重要旅游景點。</h3><h3> 夏季到來的時候,此地氣溫能達到40多度,因此以白色房子來減少對于光熱的吸收。從小鎮的建筑式樣來看,有點希臘風格,依山而建的白色建筑配上耀眼的花色植物,給小鎮增加了更多的魅力。瀏覽白色小鎮,你還可以邊走邊購物,路邊的小店很多,裝飾也很有特色。這個小鎮很美,很安靜,可以找個地方坐下來發呆,海風山風徐徐吹來,倍感涼爽。如果你到西班牙來,一定要到米哈斯白色小鎮。<br></h3> <h3> 米哈斯這座可愛的小鎮擁有十分悅目的房屋:白墻配上紅瓦,整個鎮子沿著坡度平緩的山麓展開,只需要1個小時就能逛個遍,我們安排在這里游玩三個小時,可惜我肚子不舒服,雖然吃了藥,但仍感沒有力氣,只好在石頭教堂旁乘涼,遠眺山下郁郁蔥蔥的風光。
小鎮獨特的建筑風格吸引全世界的攝影愛好者,米哈斯純白無瑕的浪漫景色也吸引著人們來此蜜月旅行,希望愛情也可以因為這里潔凈的氣氛,回歸到最無瑕的美。<br></h3><h3> 圖為小鎮獨特的石頭教堂,據說還有傳奇的故事。</h3> <h3> 8月27日我們來到龍達小鎮(自費項目)游覽。</h3><h3> 龍達是位于西班牙安達盧西亞大區、馬拉加省西北部腹地的一座彈丸小城,面積481平方公里,人口不足四萬。它誕生于羅馬帝國時代,發展于阿拉伯侵入時代,其老城佇立在海拔上百米的懸崖之上,給人一種驚心動魄的壯美之感。
龍達小城多采用西班牙式建筑風格,白墻白屋,也有“白色山頂小鎮”之稱。這里也是西班牙站立式斗牛的發源地,擁有西班牙歷史最悠久的斗牛場及博物館,小城安寧、質樸,仿佛是從周圍的山崖之中自然而然生長出來的。
海明威一生鐘愛這個小鎮,在《死在午后》中,他寫道:“如果你想要去西班牙度蜜月或跟人私奔的話,龍達是最合適的地方,整個小鎮目之所及都是浪漫的風景……如果在龍達度蜜月或私奔都沒有成功的話,那最好去巴黎,分道揚鑣、另覓新歡好了。”龍達的視野開闊、清新質樸、遠離塵囂,兼有幾分險要,想來正合個性硬朗、一生喜愛冒險的大師胃口。
海明威24歲時與新婚燕爾的第一任妻子初訪西班牙就愛上了龍達,之后他多次重返這座天空之城,他的多部作品都以龍達為背景,除了《死在午后》,描寫西班牙內戰的《喪鐘為誰而鳴》也取材于此。
<br></h3> <h3> 龍達小鎮最大的特點就是陡峭的山溝將老城和新城一分為二,并通過新橋和老橋兩座橋將兩者聯系起來。陡峭的崖壁和白色的建筑,演繹出自然和人工的結合。
沿峭壁經過若干觀景平臺,來到西班牙廣場和新橋。龍達新橋建于1751-1793年,連接埃爾塔霍峽谷的兩端——新老龍達。峽谷最深處到橋面有120米落差。橋上人車混行,來自各方的游客很多。在橋上欣賞峽谷巨大的落差,遠處田野,以及在峽谷頂端高低錯落的小鎮建筑,很有氣勢很漂亮。新橋北側西班牙廣場,周邊都是商店和旅館,過了橋就是老龍達了。
走過新橋,俯瞰埃爾塔霍峽谷谷底,真還挺深。再向左,去老橋。一路是小鎮風情的建筑,坡不陡,沿路有若干個觀景平臺。
摩爾王之家,有一條隧道,直通谷底。古跡不在于建筑而在于通到谷底的隧道,建于14世紀,隧道有300多級臺階,下去約10分鐘。
<br></h3> <h3> 龍達小鎮著名的皇家麥斯特蘭沙斗牛場建于1785年,是西班牙最古老的斗牛場。西班牙最著名斗牛士羅梅羅曾在此斗牛,并創造了現代斗牛法。這里是斗牛士朝圣的地方,可容納5000名觀眾。<br></h3> <h3> 西班牙的瓦倫西亞是除了馬德里及巴塞羅那的第三大城市,它不僅有著現代繁華的氣息,還有著古香古色的味道。其中最有名的是藝術科學城,整個現代建筑群,包括天文館(內設一個IMAX影院)、菲利佩王子科學博物館、索菲婭王后大劇院和海洋館等。這組造型奇異絕美的建筑,氣勢磅礴的從北向南一字排開。而大面積的水面設計更是點睛之筆,讓這些建筑仿佛是漂浮在海洋中的夢幻之島。</h3><h3> 我們下午五點來到這里玩了50分鐘,團友一家四口還劃了透明船,我給他們拍照,時間雖短,但玩得很開心!<br></h3> <h3>夫妻恩愛的幸福時光!</h3> <h3>團友小兩口在愛情的小船里溫馨地蕩漾!</h3> <h3> 8月29日上午十點半,我們來到了美麗的西班牙小鎮潘尼斯科拉,這是一個依山徬海的小鎮。這里陽光明媚,白浪沙灘,彩傘參差,游人如織。領隊給我們三個小時的游玩時間,讓我們興奮無比,拿去相機就拍個不停。盡管天氣炎熱,太陽仿佛要把我們烤焦,身上的襯衣全打濕了,一會兒又烤干了(起碼有40多度的氣溫)但是就舍不得到蔭涼處休息一下,生怕錯過拍攝美景的機會,一口氣拍了上百張照片。小鎮美!小鎮真美!美得無語……!<br></h3> <h3> 潘尼斯科拉小鎮到處是石砌的古屋、成行的棕櫚,成片的橄欖樹,一派地中海明媚的美麗景色。領隊波波說:西班牙最古老的史詩《熙德之歌》改編的電影《熙德傳》就曾經在這里拍攝。</h3><h3> 潘尼斯科拉最有名的是中世紀的古城堡遺址,我們踏著石頭路順著山勢緩緩而行,半路上有座石頭砌成的古老教堂,爬了約五百多米到了古堡的收費門口,要參觀需五歐元的門票。我們購票后一口作氣沿著陡峭的石階登頂,雖然大汗淋漓,但海風吹來頓感涼爽,舉目遠看,好一派地中海小鎮風光,頓時心曠神怡,繼續拍照吧……!??<br></h3> <h3> 延綿十余里的海濱浴場擠滿來海浴的人們,陽光明媚,海風徐徐,彩傘朵朵,笑語歡聲……。小鎮真的是醉美!我也醉美了!</h3> <h3> 巴塞羅那是西班牙第二大城市,是加泰羅尼亞自治區首府,有“歐洲之花”的美譽,1992年,巴塞羅那主辦了第25屆奧運會,更使其名揚四海,讓更多的人認識了巴塞羅那。人們往往將她和三個關鍵詞相連:度假、建筑、體育。
愛度假的游客愛這里宜人的地中海氣候、綿延的海灘、燦爛的陽光;建筑愛好者稱之為天堂,高迪的驚世之作賦予了她這樣獨特的魅力;球迷更是愛她的動感、狂野、激情澎湃,為之癡迷;一個讓人到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可是我們還得走……哈哈。<br></h3> <h3> 我們到巴塞羅那參觀的第一個著名景點就是米拉之家。米拉之家是加泰羅尼亞現代主義建筑師安東尼·高迪的代表作之一,坐落在巴塞羅那市區里的格拉西亞街上,建于1906年至1912年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84 年將包括米拉之家在內的幾個高迪設計的建筑列入世界遺產中。
米拉之家是高迪設計的最后一個私人住宅,是米拉先生的府第,所以被稱為“米拉之家”。它占地1,323平方米,米拉之家波浪形的外觀,是由白色的石材砌出的外墻,扭曲回繞的鐵條和鐵板構成的陽臺欄桿,和寬大的窗戶組成的,可讓人發揮想像力,有人覺得像非洲原住民在陡峭的懸崖所建造類似洞穴的住所,有人覺得像海浪,有人覺得像退潮后的沙灘,有人覺得像蜂窩的組織,有人覺得像熔巖構成的波浪,有人覺得像蛇窟,有人覺得像沙丘,有人覺得像寄生蟲巢穴等等。米拉之家的內部,每一戶都能雙面采光,光線由采光中庭和外面街道進來,房間的形狀也幾乎全是圓型設計,天花板、窗戶、走廊、很少有正方的矩形。<br></h3> <h3> 巴塞羅那圣家大教堂是西班牙偉大的建筑家高迪(1852~1926年)的遺作。8月30日在當地官方導游的引領下,我們參觀了巴塞羅拉圣家大教堂,我們的領隊波波詳盡介紹了圣家大教堂的情況:起初,教堂是在建筑師Villars的指揮下動工的,但是他只建了部分地下室就退出了。1883年,高迪開始正式接手,直到43年后他遇車禍身亡。教堂還沒有建完。高迪死后,留下了很多資料、設計稿和模型,但是在西班牙內戰時大多被毀壞,而工程也停頓到1952年才再次動工。目前,這個建筑才完成了將近60%,已經對有人開放了。<br></h3> <h3> 教堂內部的每一個角落,都堪稱藝術精品;每一組雕塑都是一個故事;教堂內部美輪美奐,華美異常,令人嘆為觀止。</h3><h3> 現在建造教堂主要的經濟來源是社會捐助和門票收入,官方預計竣工的時間是2026年,好期待屆時能再來大教堂參觀。<br></h3> <h3> 我們在巴塞羅拉的一家中餐館吃到了海鮮燴飯,還喝了葡萄酒,味道很不錯……。<br></h3> <h3> 巴塞羅拉農貿市場里商品十分豐富,干果品種齊全,我見到的松子仁特別大;海鮮特別多,又新鮮,5.9~10多歐元一公斤。水果品種也多,有的水果就不認識;石榴特別大,</h3><h3>看著就想吃,哈哈?? 。但也碰到不開心的事:我買了一點車厘子,不到一公斤就要14歐元,看來是這個小販看我不懂語言,不懂行情才忽悠我,因為我在高速公路服務區曾買了一大盒車厘子才花了3.5歐元。</h3> <h3> 8月30日我們參觀了巴塞羅那著名景點奎爾公園(詳見我的美篇《走進童話世界:奎爾公園》)</h3><h3> 圖為8月31日我們參觀哥倫布紀念碑。<br></h3> <h3> 為了更詳盡地了解巴塞羅那的歷史人文和風土人情,我們早早的就報了自費項目~巴塞羅那深度游。領隊安排我們跟一位留學生導游到巴塞羅拉老城區游覽。</h3><h3> 老城區聚集了眾多的歷史遺跡、博物館、教堂、藝術景點等,街道并不寬廣,人群熙熙攘攘,多是游客;很多的青石小徑,暗藏著諸多的質樸美妙。</h3><h3> 這里的滄桑古建筑多是上千年甚至幾千年的西班牙瑰寶。雖歷經滄桑,依然堅固如初,巋然不動。</h3><h3> 我們先后參觀了州市政府大樓和巴塞羅拉大教堂的外觀,欣賞了畢加索的繪畫(復制),參觀了當年大藝術家聚集的四只貓咖啡廳……!這里的一切都仿佛訴說著巴塞羅拉燦爛輝煌的歷史。<br></h3> <h3> 圖為巴塞羅那大教堂大門外觀,參觀的人群涌動。因時間有限,加之我們參觀過的有名教堂也多,就沒有進去參觀了。</h3> <h3> 有名的四只貓咖啡館,據說是當年畢加索等大名人經常出入的場所。</h3> <h3> 巴塞羅拉有名的吻墻,共由4000幅畫組成。我和老伴風風雨雨走過近四十年,從來就不會浪漫,今天也學學巴塞羅那人的浪漫,我們在吻墻前深深一吻,留學生導游給我們拍下了這一鏡頭。<br></h3> <h3>
薩拉戈薩位是西班牙的第五大城市,在2008年薩拉戈薩首次舉辦了以水為主題的世界博覽會,盛開了一場“水與可持續發展”的全球性宴會。薩拉戈薩的標志建筑皮拉圣母教堂是薩拉戈薩旅行中必徑駐足的地方,教堂是由11個圓頂和4座高塔組成的,在圣經中,傳說圣母瑪利亞在此處向圣雅各顯圣,并交與他一根柱子,讓他在這里建造教堂,也就是今天命名的皮拉圣母教堂。 我們走進教堂時,有幸遇到神父領著一大群信徒在做彌撒,虔誠的信徒們低吟淺唱,妙不可言,感到是奇妙神韻,天上神曲……。
薩拉戈薩在以南50公里處是西班牙浪漫主義畫派畫家戈雅的故鄉,戈雅先生在意大利留學回國后,第一件工作就是為薩拉戈薩的皮拉圣母教堂繪制一些裝飾性濕壁畫,皮拉圣母教堂圓頂上的濕壁畫正是戈雅所繪制。在戈雅一生的油畫作品中,最動人的一幅是《拿水罐的少女》,同時也成就了戈雅繪畫生涯中頂峰極致作品。我們盡情欣賞了戈雅許多原作,真的不枉此行……!<br></h3> <h3> 圖為皮拉圣母教堂正面全景照(器材有限,也沒有拍全,抱歉!)。<br></h3><h3> </h3> <h3> 9月1日我們游覽了托萊多古鎮,查閱資料有關資料,才知道西班牙的托萊多曾經也是古都。公元527年,西哥特人統治西班牙,并在該城定都。711年,托萊多被阿拉伯人攻陷。1085年,阿方索六世收復托萊多,成為卡斯蒂利亞王國首府和全國主教中心。 1561年,西班牙國王遷都馬德里,托萊多這座城市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站在托萊多古城對面的觀景臺上,望著散落在山坡上高高低低的房屋,望著遠處四四方方的古城堡,望著有著尖尖頂子的教堂鐘樓以及附近的綠穹頂的清真寺,還有那修女院、市政廳以及清亮亮的河水心就醉了。和塞戈維亞古城一樣,這座城市也是建在高高的山地上,城市的三面被西班牙最大的塔霍河環繞,猶如我國古代城池下的護城河護衛著古城。這個古都易守難攻的特殊地理位置,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為一個曾經的古都,被逐漸地淡出人們的視線,未必是件壞事,這使得古城得以完整的保存下來,不再由于經濟、政治的需要而加入新的元素。她就像一幅凝固的畫面展現在人們面前,她也像一位歷經日月滄桑的老人,駐足于城堡之巔,用緩慢的語調慢慢地敘述著遙遠年代的那些故事……。
<br></h3> <h3> 走進古都,你就走進了那段有著時代特點的歷史畫卷中,多種文化的交融在這里隨處可見。這里曾經是阿拉伯人、基督教徒和猶太人共居的地方,因而也就留下了古羅馬的街道,猶太人的住宅,阿拉伯人的城門,天主教的歌德式教堂。這多種不同文化的交融、延續,成為人們蜂擁而至的理由。
穿行在古巷之中,班駁的石子路,伸出墻頭的綠植以及行走的游人構成美麗的光影。
不同風格的教堂、清真寺、修道院,不同的大門,免不了讓你浮想聯翩,讓你的好奇心陡然增長,讓你對遙遠年代的古都充滿了無限遐思。<br></h3> <h3> 托萊多天主教堂是古城中地標性建筑。這是一座用了200年的時間建造起來的具有哥特式建筑風格的帶有中世紀風貌的大教堂。在歐洲看得最多的就是教堂,一座教堂經歷幾代人的建造已經是屢見不鮮的事情了。
<br></h3> <h3> 這座教堂也是西班牙首席紅衣大主教的駐地,世界最大天主教堂之一。這座教堂曾經是西哥特人的宗教圣殿,曾經是摩爾人的伊斯蘭寺廟,到了公元1224年,才改為天主教堂。因而這座教堂是集各種流派的風格于一身。<br></h3> <h3> 在托萊多古鎮參觀古神廟遺址,官方導游它說年代很久遠了。</h3> <h3> 在馬德里市區的高地有一座古埃及廟宇叫德波神廟,其原址位于尼羅河畔,是一座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建筑物。因埃及修建水壩可能導致這座神廟的損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各國發出了保護瀕危文物的號召,西班牙政府把神廟的每一個石塊運至馬德里精心重建,并保持其原始朝向。作為對西班牙協助保護神廟的謝意,埃及政府將這個廟宇贈送給西班牙,德波神廟還是馬德里觀賞日落和城市景色的最佳地點。<br></h3> <h3> 即將離開巴塞羅那時,我們參觀了塞萬提斯紀念碑,他是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小說家、劇作家、詩人,1547年9月29日出生,1616年4月23日在馬德里逝世。他被譽為是西班牙文學世界里最偉大的作家。評論家們稱他的小說《堂吉訶德》是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現代小說,同時也是世界文學的瑰寶之一。<br></h3> <h3> 馬德里皇宮是僅次于凡爾賽宮和維也納皇宮的歐洲第三大皇宮。它建于1738年,歷時26年才完工,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而且最精美的宮殿之一。皇宮外觀呈正方形結構,富麗堂皇。宮內藏有無數的金銀器皿和繪畫、瓷器、壁毯及其他皇室用品。它是波旁代表性的文化遺跡,在歐洲各國皇宮中堪稱數一數二。因內部不許拍攝,只能在外圍拍幾張照片分享。<br></h3> <h3> 宮內藏有無數的金銀器皿和繪畫、瓷器、壁毯及其他皇室用品。它是波旁代表性的文化遺跡,在歐洲各國皇宮中堪稱數一數二。因內部不許拍攝,只能在外圍拍幾張照片分享。<br></h3> <h3>圖為掛毯壁畫,十分精美。</h3> <h3>圖為外室大廳頂部的精美裝璜與畫。</h3> <h3> 給老伴拍一張美照。</h3> <h3> 9月2日清晨迎著滿天朝霞來到成都,結束了我們的旅游。此次旅游我和老伴玩得很開心順心,并平安歸來。這要感謝旅行社李沅沅老師和領隊波波的精心安排與無微不至的關照;感謝團友七位團友的照顧與關心;感謝友善熱心的地導與司機;與他(她)們同游西葡摩,醉美十五天,終身難忘。同時也要感謝朋友們的關注與鼓勵,是您們的鼓勵和支持,才使我下決心抽出幾天時間,努力回憶醉美的十五天,不然別人問我,我也說不清,道不明。總之,感謝!感謝!再感謝!衷心祝愿好人一生平安!</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彰武县|
灵丘县|
界首市|
旬阳县|
常山县|
德令哈市|
彰化县|
铜鼓县|
奉贤区|
南昌市|
望奎县|
沅江市|
宕昌县|
贵南县|
南昌县|
贺兰县|
商丘市|
定远县|
新和县|
宁海县|
桂阳县|
仙游县|
阿克陶县|
柯坪县|
庆安县|
临桂县|
汤阴县|
万全县|
马边|
广安市|
临夏县|
襄樊市|
奉贤区|
乐山市|
辽阳市|
邢台市|
临安市|
噶尔县|
上犹县|
安陆市|
咸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