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8年8月18日至20日,我們1968年進廠的員工在廊坊廠區聚會,慶祝入廠50周年。聚會后朱愛萍、郭建華和69屆的王新蘭一起,代表大家赴山西代縣、垣曲縣老廠區參觀,尋找當年的足跡,回憶我們共同的青春年華。本集是山西垣曲劉家莊1206廠廠區部分。<br></h3> <h3>1969年,中蘇珍寶島戰役以后,舉國進入"要準備打仗"的臨戰態勢。大批三線工廠轉向交通閉塞的山區,實行“山、散、洞”配置。我們總參測繪局第二辦事處也更名晉南辦事處,戰略轉移至山西聞喜縣石門鄉的深山里,因離垣曲縣城較近,交通方便,部隊供應關系都放在了垣曲縣,聞喜縣倒不大去了。</h3> <h3>從縣城經過710制圖隊的省道大概是1980年修的,現在還在使用,路面有些坑洼,兩邊的山坡上林高草密,一片封山養林的景象。沒修省道之前的路一下雨就泥濘不堪,經常爛泥糊住自行車輪,推都推不動,只好扛著車走回家。遇到下大雪,又滑得站不住腳,騎車一揑閘就往路邊的溝里鉆,只得三步一滑五步一摔,好歹推著車蹭到家里。</h3> <h3>按部隊的規定,當年我家安在710,上下班就騎著自行車奔波在710到工廠的路上。上班是上坡,一路不下車咬牙屏氣蹬到廠里,要40多分鐘,渾身濕透;下班是下坡,10幾分鐘就到了。雖然辛苦,卻也飽覽了中條山一年四季的不同風景。</h3> <h3>春天連翹花開了,山坡上一蓬一蓬明黃艷麗,如同灑滿了陽光;夏天麥子熟了,溝里梯田金燦燦的,時有野兔出沒;秋天的柿子樹結滿果實,眼看著由綠變黃綴滿了枝頭;深秋的景色最美,突如其來的霜凍,使黃櫨木寬大的葉子一夜變紅,整個山坡就火紅火紅的,使人想起了北京的香山;冬天下場大雪,那就是銀裝素裹分外妖嬈!<br></h3> <h3>這是710制圖隊的大門嗎?抑制住滿心的疑問,先進去看看再說。</h3> <h3>進大門右拐,軍人服務社的房子還在,只是門前已種滿了蔬菜莊稼。服務社和辦公樓之間,原來是個假山噴水池,是個別緻的景觀,現在完全沒有了。</h3> <p>只能在孩子們的像片里回憶了!這幾個孩子最小的今年也已經40歲了,分別生活在西安、鄭州、開封、深圳、珠海。(后排左三是我的女兒)</p> <h3>原來寬大整潔的辦公樓,現在成為馬家窯村民的新居,歡聲笑語,雞鳴狗吠,很是熱鬧。</h3> <h3>記憶中的景像和年青的模樣都已一去不返了!</h3> <h3>曾經在東風山、垣曲縣都引以為傲的大操場,平展寬闊能踢足球,現在卻成了雜草叢生的草場。四周的楊樹倒都還在,筆直高聳,護圍著大院。</h3> <h3>大禮堂仍然沒變,只是門前的空地搭滿了種香菇的架子。</h3> <h3>劉莊治的小伙子熱情地告訴我們,現在的710已是4個村子的新家了!房屋是分配的,大院按村分隔成了幾個院子。“賣豆腐的老梁?還活著呢!”那個個子不高穿著舊軍衣,三天兩頭來大院賣豆腐、賣雞的老梁,還記得他嗎?村里就數跟他打交道多了!</h3> <h3>幼兒園的門前小院種起了葡萄,鮮花點綴,給我心里帶來一絲寬慰。</h3> <h3>家屬樓都分給劉莊冶的鄉親們了,一家一個單元,門口還蓋了兩間房,圍起來就是個小院子。</h3> <h3>找到我家的舊居了,樓下單元門進去左拐,一橫一豎兩個套間…老鄉請我們進去看看,內部已經變了結構,住起來更方便了。</h3> <h3>哈羅!和新“樓主”打個招呼!</h3> <h3>曾經的大隊領導樓,4套住房如今都成了村支書的家,獨門獨院,豎起高大的門樓,后院里種了莊稼、果樹。</h3> <h3>出710的大門左拐沿省道繼續向前,從劉家莊的路口進去,就是辦事處的駐地了。小橋的對面是辦公區,這邊的坡上是門診部、幼兒園和生活區。</h3> <h3>經常去的軍人服務社,東西不多,只是小日用品。有時也會有驚喜,比如蛋糕呀,點心呀,可遇不可求,還得收全國通用糧票。</h3> <h3>辦事處的樓還完好,在溝里近10年只進去過有數的幾回,印象不深了。再沿馬路往前走,右邊一個路口到圖庫,院子不大,卻修了一個正正方方的游泳池,是夏天里年青人的樂園。圖庫是第二辦事處整編后唯一留在山溝的部隊,很遺憾因時間緊張我們沒有進去。</h3> <h3>這就是廟疙瘩村,離1206廠最近的小村子,沒有幾戶人家,現在也是人去房空了。</h3> <h3>曾經的廠門口是這樣子的…</h3> <h3>我們看到的卻是這樣子的!還好看過710的大門,都是一個風格,不會太吃驚了。</h3> <h3>順著馬路往上走,先去看看山洞。干版組曾在里面上過班,又悶又潮又有苯含量超標,並不適宜生產,但是為了戰備,必須要有山洞防止核攻擊。現在洞口已倒,估計洞子也廢棄了。</h3> <p>前面向右走,是去708航測隊的大路;向左上坡是小路,需要翻個山梁,但能近不少路,廠里家住708的軍嫂們每天都要來回走,她們調侃叫翻越天險臘子口。航測隊所在地叫上天井下天井,因為山溝實在狹窄,大家都戲稱為夾皮溝。這次時間緊也不能去了。</p> <p>這張俯視圖可看清廠區全貌,雖然比代縣廠區要大,卻是分布在三個高度上。當年建造時,除了廠房等主體建筑,那么多的附屬工程都是先遣隊的年青人自力更生干出來的。他們炸山、運石頭、砌碹涵洞、拉土墊地,在廠區修了球場、護坡、道路。還去橫嶺關車站卸煤,裝煤,拉煤,為大部隊搬遷完成繁雜艱苦的準備工作,為全廠戰轉立下汗馬功勞。</p> <p>郭建華當年也是先遣隊成員,那時姑娘小伙兒大部分只有20歲出頭,兩年種地、營建吃的苦一言難盡,卻練就了年輕人吃苦耐勞的過硬品質!今天再看廠區,更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吧!(前排左一郭建華)</p> <h3>進入工廠大門,右邊是二層的辦公樓,似乎還有部分在使用,外貌內里都還行。二樓的黨委辦公室是我最后工作的地方。</h3> <p>辦公樓的對面高臺上是一、二車間生產廠房。</p> <h3>這個位置也是照相的好地方。到晉南后,開始有老人退休了。曾聽劉廠長調侃地說:“咱們廠就是個小社會,我這個廠長是生老病死油鹽醬醋都要管呀!”</h3> <p>和我的領導、師付又是好朋友們也在這兒留下過倩影。(孫茹霞,我,陳玉芝,張同華)</p> <h3>出辦公樓向右轉,一條路通往綜合車間。</h3> <h3>沿路轉過九十度的大彎,迎面就看到一座大告示牌,寫著“山西省天保植被恢復工程封山育林區”,仔細列清責任人、任務書和各項規定,標明工程用時6年。</h3> <h3>“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比工程實施前的照片,任務還是很見成效的,到處草木蓊郁,連小河溝里都長滿了挺直的楊樹。</h3> <h3>保護祖國的青山綠水,改善環境,這里是真的做到了!</h3> <h3>曾經的綜合車間(三車間)已經門窗全無,只剩框架了!</h3> <h3>建華也曾是三車間的一員,他仔細辨認著周圍的地形,尋找著往日的記憶。</h3> <p>1979年8月三車間全體人員合影,我在第三排中間。仔細看著每位同仁熟悉的面容,往事歷歷在目,心中無限感慨!</p> <p>那時我帶著1歲多的女兒住在廠區,廠黨委經常晚上開會,有時車間加班,沒法按時接孩子,許多師付們姐妹們都幫我帶過她,哄她玩喂她吃飽,往往我去接她時,已經睡熟了。我們的06廠就是個溫暖的大家庭!</p> <p>這是我們制版組的師付和師兄弟們,一個精干而友愛的團隊。大家相處得象兄弟姐妹,令人懷念啊,那些往日時光。(前排右二是付鐵叁師付,后排右一是我)</p> <h3>從綜合車間往回走,路左邊的修配車間似乎曾經使用過,窗上釘著鐵網,現在里面卻都空了。</h3> <h3>一輛卡車停在二車間的后門,大門敞開,有人正往車上搬運一筐一筐的蘑菇,據說這里已是菌業公司的養菇場了。</h3> <h3>高大寬敞的車間,窗戶位置高而通風好,種養菇類正合適!</h3> <h3>這條是廠區的主干道,右邊是一、二車間的大廠房,廠房往上是禮堂兼食堂。路左邊護坡下是鍋爐房、澡堂、車庫…</h3> <h3>上車間的臺階野草萋萋,已是沒處插腳了!</h3> <h3>一車間的大門緊閉,門前的路還可以繞到生產車間正門。</h3> <h3>今天的生產車間正門,草深葉厚少人跡。</h3> <h3>車間和禮堂之間的路通往托兒所,我也曾抱著孩子,沿著這條小路匆匆地送孩子,接孩子…</h3> <h3>托兒所幼兒園的保育員都是廠里的隨軍家屬,雖不正規但有愛心,粗門大嗓像在看自家的娃兒。我女兒剛去認生,總站在窗前哭。我不放心問阿姨情況,她笑著說:“是哭呢,一吃飯就不哭了,吃飽了放下飯碗再哭!熟悉了就好了,么事!”</h3> <h3>帶孩子的媽媽們都經歷了這樣忙碌辛苦又幸福的過程,那時的時間都是以秒計算的,工間休息時都要跑回去做點事,等孩子上了幼兒園就輕松一些了。</h3> <h3>戴著大紅花過六一節,個個都是佼佼者啊!左邊那個小伙子,站姿中規中矩,表情笑容可掬,很老練呢!</h3> <h3>遠看禮堂。記得門前有一棵高過房頂的大柿子樹,冬季樹尖上殘留的柿子紅紅的,在湛藍湛藍的晴空下十分耀眼。有時喜鵲停在枝頭啄食柿果,那景象鮮明生動如同一幅風景畫!</h3> <h3>現在柿子樹沒了,只好找一張相似的圖片,聊以慰藉久遠的記憶吧!</h3> <h3>近看禮堂門窗都是大洞,情況不妙!</h3> <h3>果然四面透風,屋頂都塌了!古人語“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沒人使用沒人維護,當年我們全體職工的活動中心就這樣衰亡了,不過留在記憶中的故事和場景,輕易也不會褪去的……在這小小的買飯窗口,曾經就有年輕的心輕輕碰撞,暗生情愫,喜結連理;也有為排隊先后起口角,動動手,然后一笑泯恩仇!套用一句鄧麗君的歌詞:小廠故事多,充滿趣和樂,假如你到這里來,收獲特別多。</h3> <h3>廚房是徹底沒了,只剩這六根煙囪巍然屹立,使人突然想起那些歐洲的古堡,青苔斑駁,威嚴而滄桑。<br></h3> <h3>過了廚房,看到的是面目全非的球場,水泥地面雜草叢生,籃球架早沒了,臺階上一排養蜂的蜂桶,往上可以看到職工宿舍。雖然晉南的球場遠不如代縣球場那么活躍,(因為成家的職工多了,業余時間都得顧家顧孩子了)但很多活動還是要在這里進行。</h3> <h3>運動會,籃球賽…</h3> <h3>隆重的訓練班結業合影…</h3> <h3>還有我們子弟小學的小小運動會,多可愛的孩子!雖然身處偏遠的深山,條件有限,廠領導和長輩們都竭力想給你們更好一點兒的教育和環境。</h3> <h3>沿著球場向前走,迎面坡上是廠長樓,原來住的是廠級干部。</h3> <h3>現在看起來房子還相當不錯。</h3> <h3>沿臺階上去,向右是家屬樓1~6單元,向左是7~10單元和老工人樓。</h3> <h3>向左的小坡上已是全廠最高點了,從辦公樓或車間走到這兒,有些氣喘吁吁了。<br></h3> <h3>但那時住在這兒的人,天天走幾趟,練得能一口氣跑回家。<br></h3> <h3>老工人樓的坡下,近處的平房是小賣部、縫紉組等后勤部門。遠點兒的樓房是集體宿舍男生樓。</h3> <h3>當年從山外拉些肉啊,菜啊,大伙兒就自覺地排隊去買,一星期一戶大概能有個2斤肉吧。隨著文革結束,許多形式主義的活動不搞了,大伙兒的業余時間多了,可以上山去採山貨,中條山物產豐富,木耳、蘑菇、黃花菜、連翹、荊條、草靈芝,還可以砍柴,院里允許養雞種菜,物質生活是比代縣要好得多了!</h3> <h3>站在臺階上往家屬樓看,干凈平整開闊,應該是有人住吧。</h3> <h3>見我們過來,有老鄉主動出來搭話,挺熱情,一開口就答應我們上去看看。年青人都出去打工了,有些在鎮里買了房子,住在這里的以婦孺老人居多。</h3> <h3>新蘭重回她的故居,真是激動!小廚房已經改造過了,兩間打通,比原來大多了。</h3> <p>這是12平米的房間,她比劃著這邊放一張大床,又睡覺又是兒子的活動場地,其他就放不下什么家俱了。雖說過去40年了,說起來卻像是昨天的事情。</p> <p>到底是自己住的家呀,老鄉在門前還種著月季花,鮮紅的花朵生氣勃勃地盛開著,襯著人氣都旺了。</p> <h3>還有修剪齊整的葡萄架。部隊和工廠撤離山溝,留下的空營房給鄉親們住,一來物盡其用延長了房屋壽命;二來又能省下建設新農村的資金和地皮。據資料記載,國家修建三線工廠用了6000個億,要是全部丟棄也是太可惜了!</h3> <h3>廠區最低處靠河邊是2棟集體宿舍,家屬宿舍不夠住和家不在廠區的帶孩子媽媽們也都在這里住,筒子樓的格局,現在也都分給老鄉住了。</h3> <h3>每家都有4~5間房,外表沒變化,內里的格局早已按需所改,甚至還修了私家廁所。</h3> <h3>老鄉的房間裝修得也挺新派,城里人有的這兒基本也都有了。</h3> <h3>有的還改造成獨門小院,比當年職工住得氣派舒服多了!越過院墻看到的那個樓梯口,那是冬天中午我們一邊曬太陽織毛衣,一邊暢聊天下大事的地方,別看物質生活不如城市,精神生活照樣豐富。</h3> <h3>從集體樓往廠大門走,路過車庫,也荒蕪了。那時常有喜歡汽車的孩子們,蹲在車庫旁的路邊看汽車進進出出,被這個會動的大傢伙吸引住了。 </h3> <h3>路邊這個臺階通向食堂。我女兒剛上小學時有一次去打飯,雙手端著稀飯盆,剛下臺階燙得受不了,就勢向外一扔,稀飯灑了人倒沒事,旁邊的阿姨直夸她機靈!</h3> <h3>熱情的老鄉一直送我們到廠門口,一再說代問田小二好!那年結婚,小二還送她枕巾了!工廠搬到廊坊已經30年了,這份樸實的情誼卻如山澗溪水,汩汩流淌不斷。</h3> <h3>再說說咱們的子弟小學吧!去708的路往左邊上坡有兩排房子,就是咱廠的子弟小學。現在牌樓上寫著什么菌業公司。</h3> <p>孩子是我們的希望,是我們的未來,再艱苦也要盡量給孩子們創造學習的環境和條件。工廠到晉南不久,就成立了子弟小學,從職工和家屬中挑選普通話標準,能勝任教學任務的人擔任代課老師。校長還是聞喜縣教育部門派來的。</p> <p>每個老師帶一個年級(只有十幾個學生一個班),每天6節課。我教四年級,要上數學、語文、自然、音樂、體育、品德…等7~8門課,再加上判改作業,一天安排滿滿的。(前排左一是我)</p> <p>教的負責,學的認真,會考成績常常名列前茅。有一次我感冒請假,當天下午孩子們竟然冒著大雪,從工廠走到710來看望我,給我帶來一瓶桔子罐頭一袋粽子糖和酸梅糖,“慰問朱老師的”!將近8里路那,看著他們凍得通紅的小臉和糊滿泥水的棉鞋,心里真是太感動了!趕快招呼他們喝紅豆粥驅寒,還搬出我珍藏的小兒書給他們看,天寒心里暖哪!前兩年,我們師生又在廊坊聚了一次,那種濃濃的師生情仍在我心里!</p> <p>看到自己的學生成為06廠的生產和管理骨干,心里的快樂和驕傲難以言表。老實說,當時因為去學校代課影響了自己的提升,心里還有過失落;而今天,只有慶幸,慶幸曾有這5年的陪伴!這次50年聚會的祝詞,是廠辦的王晉秀幫我潤色和打印的,就是上幅照片中前排左一的那個清秀的小姑娘。(我和小秀)</p> <p>當年的小班長,今天的主人翁。年輕一代早已超越了我們,成為06廠的棟梁了!(我和崔明)</p> <p>大概1984年,辦事處合并了各單位的小學,成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57651部隊子弟學校,我們代課老師也完成任務,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崗位。這是辦事處小學的首屆畢業生,大部分是我們教過的喲!</p> <p>恢復高考的東風,也吹醒了我們渴望讀書的心,哪怕山溝條件差,哪怕超齡高考無望,也要想盡辦法去學習。利用業余時間參加自學考試,參加黨校刊授……出了山溝也不放松,通過成人高考,我終于拿到了中國人民大學的檔案專業畢業證,圓了我的大學夢。(這是曾經參加黨校刊授學習的同學們)</p> <p>06廠也千方百計提高職工的文化、專業素質,舉辦了全廠英語培訓班,制印訓練班,彩修培訓班,化學班等等。搬遷廊坊后,更是鼓勵職工通過學習考試取得文憑,完成的有印刷專業、統計專業等。這是首屆成人高考印刷學院畢業生。</p> <p>還有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先遣隊除了修建廠區,還在垣曲魯家坡大隊劈山造田種小麥,打下的麥子補貼缺少細糧的代縣廠區。(前排正中是范廠長)</p> <h3>當年男生班住的是村里最破的窯洞,是房東孤老太太放柴草的,連門都沒有,他們自己用紙板子做的門,難忘艱難歲月甘苦情啊!現在他們住的破舊窯洞還在呢。(魯家村村主任閆保民攝)<br></h3> <p>用小平車把土拉到山下亳(讀bo伯音)清河灘,墊起80厘米厚的黃土播種春小麥。夏天搶收、搶曬成熟的小麥,搶種秋糧,吃在地頭,睡在麥垛旁,那真得有吃苦的毅力啊!(圖為未墊土的亳清河灘。閆保民攝)</p> <h3>年輕的姑娘們看著自己種出來的麥子,收獲的喜悅洋溢在臉上。</h3> <h3>先遣隊的姑娘們,向你們如花的青春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致敬!</h3> <h3>當年先遣隊墊造的土地,如今成了平整的良田。(閆保民攝)<br></h3> <h3>村民在良田上種莊稼,蓋大棚種菜,也是造福一方眾鄉親了。(閆保民攝)</h3> <p>雖然我們穿著藍工裝,卻為了國防事業的需要,從城市到山溝,又從山溝到平原,06廠的第三次搬遷,是遷往河北廊坊。這是新廠區籌備組開始建設的場景。如今已在廊坊安營扎寨30年了!</p> <p>1206廠扎根山溝23年,我在此工作整整18年,這里的一切都已深深地融入我的生命。這是我在廠里最后的一張合影,從此就告別了部隊告別了山溝,開始了新的工作和生活。(黨辦和廠辦的女同志,左起劉俊秋,我,張同華,牛梅蘭)</p> <p>06廠離開山溝已經整30年了,這些年不斷有人重回老廠區,單獨的,組織的,全家一起的,不只是為了看風景,更是為了尋找06廠發展的軌跡,重溫光榮的歷史,發揚艱苦奮斗為國擔責的精神,為創造06廠更輝煌的發展而努力!</p> <h3>祝福我們的1206廠不忘初心,志存高遠,自強不息,實現“百年O六”的夢想!</h3> <h3>謝謝建華、新蘭提供的部分精美圖片和內容!</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柘城县|
萍乡市|
台南县|
六安市|
龙海市|
西丰县|
郴州市|
涪陵区|
扎兰屯市|
兴海县|
迁安市|
九台市|
闽侯县|
宜城市|
怀集县|
陆良县|
华宁县|
漳平市|
肥西县|
漠河县|
乐平市|
报价|
乌拉特后旗|
汶川县|
博罗县|
二连浩特市|
绍兴市|
额济纳旗|
兴文县|
郸城县|
哈尔滨市|
潞城市|
泾阳县|
广汉市|
进贤县|
甘泉县|
内乡县|
神农架林区|
南宁市|
通河县|
嘉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