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從記事起,我所邂逅的甘肅,是在那一首首筆力雄健,節奏跳蕩,催人浮想聯翩的唐詩里。從李白:“明月出天山 蒼茫云海間” 、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到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 ,都可以感受到甘肅在漫長歷史上難以磨滅的痕跡。</h1><h1><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br></span></h1><h1><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唐詩中的甘肅,大多時候似乎都被裹在滾滾的烽煙里。雖然詩人們偶爾也會看到奇麗的邊塞風光,并為之心醉,但很快便會被金戈聲、馬蹄聲及駝鈴聲警醒,留下一些感傷和嘆息, “為向邊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無窮”。</span></h1><h1><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br></span></h1><h1>甘肅有始于公元前2世紀模貫亞洲內陸的古商道 — 絲綢之路,曾持續千余年不廢,它使隔絕的東西方得以溝通。起點為長安,穿越河西走廊,到敦煌后分為北南兩道,北道岀玉門關,南道出陽關。在<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古代這里無論外御邊患,還是內擊強敵,都具有關鍵性的戰略地位,一直是戰爭的中轉站和主要戰場。</span></h1><h1><br></h1><h1>開啟絲綢之路的歷史背景,漢王朝為抗擊匈奴而通西域,以聯絡諸民族建立盟軍,最終這條戰爭之路成了和平之路??梢赃@樣說成就以后中華民族的千古偉業位于甘肅的河西走廊功不可沒。</h1><h1><br></h1><h1>這是一個壯烈且多情的地方,或戰火紛飛,或商隊駝鈴往來。肅殺中不乏柔情,荒涼里又不缺一份熱鬧。成就了<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王維、崔顥、李白、王昌齡、王之渙、高適等文人墨客的千古絕句,影響著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邊塞情懷。</span></h1> <h1><b>走進唐詩中的玉門關</b></h1><h3><b><br></b></h3><h1>玉門關,始置于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于此而得名。漢時為中原通往西域各地之門戶,也是重要的屯兵之地。也許還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次“西部大開發”開發,當時在這里不僅建立了大量的邊防設施,而且還有農戶遷移至此耕種。</h1><h1><br></h1><h1>但現存的遺址只有一個面積不足700平方米的小方盤城。聳立在東西走向戈壁灘狹長地帶中的砂石崗上,高不過5米,寬不過3米。這樣的構造阻擋了當年外番戰馬的步伐,卻無法阻擋大漠上凜冽的狂風,昔日雄關,只留殘壁與荒涼。</h1><h3><br></h3><h1><font color="#333333">然而,玉門關最吸引人的不是那一塊小方土堆,而是那首膾炙人口的“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的這首詩既是一幅西北邊疆壯美風光的畫卷,又是一首對岀征將士滿懷同情的怨歌,引人遐想,耐人尋味,</font><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color: rgb(51, 51, 51);">讓人們難以拒絕對這座古老關塞的向往。</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每一個來到玉門關的人們都會情不自禁吟誦這首唐詩,</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春風都吹不到的地方會是何等的凄涼,但是那些戍邊的將士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緒。</span><font color="#33333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對于無法回到故鄉的戎邊大軍來說,這就是他們的精神家園、心靈歸途。</font></h1><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color: rgb(51, 51, 51);"><span style="caret-color: rgb(57, 181, 74);"><br></span></span></h3><h1><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20px;">在這春風不度黃沙迷漫、大漠孤煙的凄涼之地,又有多少中原古人,踩著這塊土地縱橫千里,從這里由東向西,再由西向東穿行,成就了東西方文明的源遠流長。玉門關是</span><font color="#333333" style="font-size: 20px;">絲綢之路上商旅們前行的燈塔,他們只要望見玉門關,要么行在正途,要么死而足矣。東漢駐守西域31年的</font><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1, 51, 51);">班超垂暮之年上書皇帝“巨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這就是玉門關的精神力量。</span></h1> <h1>藍天白云之下,遙望峰燧殘垣,仿佛看到遠古戰場人喊馬嘶,金戈鐵馬。漫漫黃沙、千里戈壁之下不知埋藏著多少千古忠魂。詩人李白的“由來征戰地 不見有人還”訴說著中華民族的鐵血與忠誠。聯<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想到歷史上</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峰火戲諸侯只為博美人一笑而誤國的昏君,真是讓人不勝唏噓!</span></h1> <h1>小方磬城四四方方,除去黃沙墻壁再無其他。我們在文字中讀過它的繁華,可眼見是這樣的蕭條。文字再也找不到現實的依托,心生傷感之余,冥冥中我感覺到了歷史的聲音:玉門關,不在是屹立在西北蒼涼地域上的一座城,一所關隘,他是邊塞情懷里錦延千年的一個符號,一座豐碑,永遠留在人們的大腦深處。</h1> <h1><b>被風雕琢出的神秘世界 — 玉門關雅丹魔鬼城</b>
<br></h1><h1>雅丹魔鬼城又稱敦惶地質公園,位于玉門關西90公里外,東西長約25公里,南北寬約1-2公里,大片紅色的雅丹地貌群在戈壁上顯得奇幻壯觀。它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約幾百萬年由湖底沉積地殼變化,勁風侵蝕形成頗具規則的溝谷、高矮不等的土崗。有的上下大,中部瘦弱,自然而然形成一個大型的樂器,未曾雕琢調音,夜間遇風吹響,似乎就是地獄里的樂章,“魔鬼城”由此而來。<br></h1> <h3></h3><h1>“魔鬼城”的山丘雖然都是奇形怪狀,但白天看起來絲毫不覺得的有任何的意外和突兀,光線限制了人們的想象空間,其名字都帶有一些陽剛的意義,這里叫做“金獅迎賓”,頗有威風凜凜的感覺。</h1> <h1>“金獅迎賓”如果是在夜深人靜的夜晚,慘白的月亮在烏云里穿行,風沙穿過<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如同鬼聲森森,</span>相信這個情景絕對不是金獅,是什么?沒有人能阻擋你的想象力!</h1> <h1>這里看不到一棵樹、一根草、一絲絲的綠色,只有高低錯落、形狀各異的土堆山包,顯得無比的蒼涼。</h1> <h1><br></h1> <h1>原本是連在一起的山體,千萬年來在大風不斷的吹蝕下,形成一個個支離破碎、孤獨的身影。</h1> <h1>這個被稱作“西海艦隊”的山丘,風蝕作用形成的各種凹陷壟糟造型,其所有的排列方向與主風口方向平行排列,<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于是變成同一個方向的殘體。</span>驚嘆如此壯觀的景象完全是風的杰作!</h1> <h1><br></h1> <h1>這就是一座中世紀的特殊的“城堡”,城墻、街道、大摟、廣場、教堂、雕塑 …… 。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建筑都可以在這里找到它的縮影,埃及的金字塔、獅身人面像、阿拉伯的清真寺、北京的天壇、西藏的布達拉宮 …… 應有盡有。雕塑有威武的將軍、大漠雄獅、孔雀開屏、絲路駱駝隊、艦隊遠航、群魚出海、中流砥柱 …… 不可勝述。在熾熱的陽光下,戈壁上的旋風在這“海市蜃樓”般的雕塑群里來回上下穿梭,如夢如幻,猶如真的進入魔界。</h1> <h1>如此奇妙無窮的造型,無一不是歷經風吹雨打,時間摧殘,沒有人能逃出這樣守恒的輪回,光鮮的背后是太多的苦楚和忍耐。</h1> <h1>猶如大漠中的火鳳凰,悲慟了抉擇,洗禮了生死,得到了眾人相機里一個個永久的經典。<br></h1> <h1><br></h1> <h1>夕陽西下,渺渺瀚海漸漸退去,如血的殘陽給“城堡”披上一抹金黃,金碧輝煌中更加神秘,又多了幾分莊嚴。那夕陽最后的那道光,便是佛的光芒。</h1> <h3></h3><h1><b>天空的一滴眼淚,落在寂寞的黃沙 — 鳴沙山 月牙泉</b></h1>
<h1>鳴沙山月牙泉位于敦煌西南5公里處,是亞洲距離城市最近的沙漠。為約會大漠里這珍貴的一抹綠,我們一行四人在半夜時分來到了鳴沙山月牙泉。</h1><h1><br></h1><h1>星光璀璨,人聲遠遁,<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白日的疲憊緩慢從體內飄出,被這靈動的空氣蝕化。</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坐在架著相機的三角架邊,繁華喧囂已不見,只有相機的咔咔聲,在尋找北斗星行走的軌跡。</span>若隱若現的銀河像一條淡淡發光的發帶,從鳴沙山上面穿過,直入在繁星密布的天空?;蛟S是太靜、太冷清,莫名的感覺到絲絲寒意,無言望天,天邊的深藍色被山后的太陽能量染成了漸變,勾勒岀沙山的淡淡的輪廊,此時鳴沙山月牙泉的美景是鮮有人知的。</h1> <h1>漸漸地一片美麗的紅暈之光緩緩地從東方升起,金黃的光芒灑在沙石之上,散發著五彩的光,耀眼的令人炫目。<br></h1> <h1><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看著眼前一百多米高的山坡,繩梯斜鋪在黃沙之中,恍若通往天界。</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中間不知多少次癱爬到斜坡上,</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沙子松軟,往前一步,便自行退下一大半,背上又背著沉重的相機,終于耗盡了我全部的體力和興致,看看前面還有三分之一的路,想回頭下山。就在回頭的瞬間頓覺神清氣爽,</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發現這一切是值得的。</span>在這茫茫的沙海中,鳴沙山緊緊的環繞著一爿綠洲,一彎新月安靜地依偎在這片綠洲里,睜著幽藍的眼睛望著我。清澈的湖水與沙漠完全呈現岀極為對立的景色,我不禁有點詫異,這么一眼泉水,被沙山包圍著,彌漫的風沙,蕩不平著小小的泉眼,這是什么神奇的力量?<br></h1><h3><br></h3><h1>據當地人說,在白天鳴沙山的沙被風吹到泉邊停了下來,夕陽西下之時,風向回轉,沙又被吹到山上。幾千年來風總是這樣以月牙泉為中心,沿著沙波上下來回循環吹,但黃沙永遠無法進入月牙泉。月牙泉就這樣一直安詳地在沙山的懷抱里嫻靜地躺著,笑看風起沙舞,撣塵去,我自巋然不動。這真是解不開的恒古之結?也許是上天將造化的靈魂,裝進了這貧脊的軀殼之中,才使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漫漫黃沙中有此一水,讓荒涼變得美麗。</h1> <h1>朝陽下一道接一道的黃沙,一片又一片的無人之野。在印證人類渺小的地標上,沙漠輕松低鳴,越過一個丘陵,那似是地球上最寂寞的音符。</h1> <h1>水與沙,就這樣依偎了萬千時光。<br></h1> <h1>陽光之下,沙山陽面明亮的身影與沙山陰面暗淡的陰影,形成一明一暗的“陰陽臉”,棱角像是被斧削了的鋒刃,緩緩地向高處伸展,又似一條連接藍天的柔軟絲帶,延入無盡的天際。</h1> <h1>鳴沙山的沙粒有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可惜的是,并未細觀沙色。在炎炎的烈日下,燦燦的黃沙閃著金光,迷惑了我的雙眼,只感到眼前是一片金黃色。旁若無人的赤足走在沙丘上,滾燙的沙粒按摩著我的腳底,唦唦作響,沉醉在這自然的妙音之中,放開嗓子大喊一聲 ……,遠處的駱駝好奇地看過來。</h1> <h1><b>風靡全球的莫高窟</b></h1><h3><b><br></b></h3><h1>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高僧樂僔在此創建了第一個石窟。后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莫高窟有三層,不同時期有不同的佛窟代表。眾人皆知的藏經洞即16與17窟,1900年道士王圓箓無意間打開了這扇門,敦煌的浩劫也由此而來,這些5 — 11世紀的古代文獻,吸引足了世界的目光。西方人用金錢、謊言掠奪竊取了大批的文書。如今,這些文書散落在世界各地,令人痛惜。敦煌是中國的,不過,由此而生的敦煌學卻是屬于世界的。</h1><h1><br></h1><h1>無論什么人發現藏經洞都是一種貢獻,正是因為發現藏經洞,才開始了對莫高窟的保護。在學生時代,受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道士塔》一文的影響,莫高窟王道士的“罪人”形象曾長期在腦海中揮之不去。來到這里,細細讀了王道士在莫高窟的點點滴滴,認為余秋雨<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將敦煌文物的遺失很大程度歸咎于王道士身上</span>的評價有失偏頗。敦煌文物的流失不應該把責任歸因于任何個人,那是歷史對整個舊中國的嘲諷。</h1><h3><br></h3><h1>如今的莫高窟,大小不一,高低錯落,每一個個門洞都恍若時間之眼,集世界上佛教藝術之大成。而每個門洞的代碼背后,都有著說不完的故事和傳說,有著普通人洞察不到的藝術價值和深厚的宗教底蘊。這些稀世之寶留給我們后人的什么?孤寂卻是永遠的輝煌。</h1><h1><br></h1><h1>敦煌莫高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縮影,是人類為之瘋狂的伊甸園!</h1> <h1>九層樓是莫高窯標志性建筑之一,在石窟群的正中,紅色的廊柱與黃色的崖壁形成鮮明的對比。里面所塑的是唐代泥胎彌勒大佛,彌勒佛盤腿而坐,高35.5米。九層樓超過了崖體的最高處直插云霄,恍若進入神話天堂。<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這不僅是七彩的夢幻,更是時空的穿越。</span></h1><h1><br></h1><h1>這是一種藝術的聚會,不僅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跡、經變、神怪、供養人等,還有很多表現當時狩獵、耕作、紡織、交通、戰爭、舞蹈、婚喪嫁娶等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畫作。<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畫工精湛,水平之高,后人難以企及,然而歷史卻并沒有留下一位畫工的名字,不失為遺憾。</span></h1><h1><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br></span></h1><h1><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據說,一代國畫大師</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張大千前半生四處奔波,為藝術求索,但一直未有大的建樹。后來到敦煌臨摹壁畫三年,吸收莫高窟壁畫的繪畫精髓,畫技迅速提升,成為徐悲鴻口中的“</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五百年來第一人”。</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但他在莫高窟三年之際,是否破壞了敦煌壁畫、盜走文物?一直已成為人們爭論不休的羅生門。</span></h1> <h1>每當大風刮起,來自鳴沙山的沙子就會滑過地平面飛來,而后順著斷崖頂部的斜坡,像瀑布一樣流淌下來。不知道今后多少年,莫高窟會不會就這樣被掩蓋在風沙之中?,F代文明與古代遺址碰撞,人們已經失去了太多太多對先祖的記憶,莫高窟能否在這片沙海中得以永生,這將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文明重任。</h1><h1><br></h1><h1>為保證文物,窟內不容許拍照,又值中午時分,僅拍幾張外景留作紀念。希望若干年后,我佝僂著身軀,邁著沉重的步子,昏花的眼睛里還是我當年來過的那個令我心靈震撼的地方。</h1> <h1><b>天下第一雄關 — 嘉峪關</b></h1><h1><br></h1><h1>打開中國地圖,歷史上有兩條橫跨東西的生命線,以其無與倫比的重要性深深嵌入中華民族的身軀。一條自西向東、直達于海,是守護古老民族的萬里長城;一條是由東向西、深入大漠,是拓展華夏文明的絲綢之路。這兩條緊系著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命脈,在歷史的長河中飄移、廷伸,最終在600年前,在祁連山下、河西走廊的咽喉之地交匯纏繞,結結實實地打了一個結,這個結就是嘉峪關。</h1><h1><br></h1><h1>嘉峪關始建于明洪武五年,<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地勢險要、巍峨壯觀,</span>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部起點,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其南倚祁連雪峰、北憑黑山險阻,建在<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最狹窄山谷中部地勢最高的嘉峪山上</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span>由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城關兩翼的城墻橫穿沙漠戈壁,向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向南接天下第一墩。</span>長城城臺、墩臺、堡城星羅棋布<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span>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重疊并守之勢,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體系,是明代以后長城沿線的軍事要塞,素有“中外鉅防”之稱。</h1><h3><br></h3><h1>正門匾額上的“天下第一雄關”,為左宗堂所書。“天”字異常大,是對天子皇帝的一種禮敬,也是<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左宗棠代天巡守,表達了一種決心。</span>明朝時有一種說法“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嘉峪關的當地人都不叫這里嘉峪關,而稱“雄關”,雄關漫道真如鐵 …… 。</h1> <h1>明朝有個叫易開占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算法,他計算岀建成整個關城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到最后完工時僅剩下一塊磚,稱為定城磚,放在嘉峪關城樓上,至今還擺放在原地。多么精密的計算,讓人嘆服!</h1> <h1>內城與外城</h1> <h1>透過城洞是懷遠樓,明朝的邊境政策主要是以懷柔政策為主,所以命名為“懷遠”。</h1> <h1>文昌閣,明清時為文人會友、吟詩作畫的場所。到了清代末年成為文官辦公的地方。</h1> <h1>一邊是跑馬道,一邊是人行道,跑馬是敵攻城時,用于信息傳遞或增援的快速通道,也用于運送各種守城物資的行車道。有幾座塔樓,相當幾座關卡,失守一個就往后退守一個塔摟。</h1> <h1>出了這個門的外面就是“塞外”了,這是作戰時首先迎敵的第一關。一道關門,讓多少夫妻分離,骨肉分散!“千障里,長煙落日孤城閉。人不寐,將來白發征夫淚”。</h1> <h1>當年多少將軍在這里指點江山,布局作戰。</h1> <h1>落日灼紅了整個嘉峪關,整個天空火紅色、湛藍色、淡粉色交雜在一起,就像是一個彩色的大帳,籠罩著嘉峪關。夕陽下,嘉峪關一身古銅色,生生擺岀一副威武剛猛鐵壁銅關的氣勢。</h1><h1><br></h1><h1>我踩著夕陽跟著先人的腳步氣喘吁吁登上城樓,<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萬里黃沙間長城似游龍浮動,烽燧遺墩、斷壁殘垣若隱若現,</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猶如一幅凝聚著邊塞滄桑的歷史畫卷。</span>伸出手,撫摸著智慧和血汗夯筑的城墻,一種天地悠悠、愴然涕下的感慨油然而生。是誰踏馬而來,攪動邊關云煙?是準揮舞凌歷的冷兵器,殺伐陣陣,令殘陽泣血?這無言的城垛,將紛飛的戰火,冷酷的刀光劍影,外戚入侵的腳步,阻擋在祁連雪峰之外。</h1><h1><br></h1><h1>中華民族的先人們,在這豪邁雄渾的祁連山下,豎起這銅墻鐵壁。風骨、信念在這被夕陽染成古銅色的磚垛里延伸、升華!</h1> <h1><br></h1> <h1>站在城墻上,放眼望去,祁連山脈綿綿不絕,落日為終年不化的雪峰抹上了一縷淡淡玫紅。眼前的嘉峪關也被披上了金黃色的朦朧面沙,一改往日的雄偉剛強,溫柔地偎依在大地的懷抱,恬靜得像一個少女,散發出一種意味悠長難以言表的柔美和風情。</h1> <h1><br></h1> <h1>晚霞中的角樓,也叫“戍樓”,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硝的地方,同時也是烽火臺。</h1> <h1>晚霞似火,恍惚間是誰點燃了烽火臺。</h1> <h1>晚霞,宛如一塊鮮艷的紅綢飄在嘉峪關上方,染紅了黃沙,映紅了城樓。一只小狗靜靜守護在城墻下 …… ,幾千年的烽火狼煙,幾千年的世事滄桑,都溶進了這夢幻般的姹紫嫣紅之中。</h1> <h1>懸臂長城距離嘉峪關關城約7公里,是嘉峪關西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筑于約四十五度的山脊之上,城墻自山上陡跌而下,鐵臂懸空,形似凌空倒掛,因此得名“懸壁長城”長城。</h1> <h1>懸壁長城像是蒼穹的手臂,探進黑山,攀上山脊,在黝黑的泥土里,已沉睡了千年。當年的這里漫漫黃沙,烽火狼煙,金戈鐵馬,邊塞鼙鼓。沿著蜿蜒跌巖的手臂,有多少先人前赴后繼留下千古傳奇。聞名遐邇的張騫出使西域,霍去病領兵出征,玄裝印度取經,馬可波羅等都在此留下足跡。</h1> <h1>長城第一墩,又稱賴河墩,是嘉峪關西長城最南端的一座墩臺,也是明代萬里長城最西端的一座墩臺。在一萬多華里的明代長城上,墩臺無數,密如繁星,而長城第一墩與山海關渤海之濱的“老龍頭”遙相呼應,共同構筑了中華長城“龍”的首尾,成就了中華民族“龍”的美名。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豐碑,那么第一墩就是這豐碑崛起的地方。</h1><h1><br></h1><h1>如果你是抱著很大希望去也許會有點失望,但是喜歡歷史的人還是會有點心生感慨?,F在的長城第一墩,從外表看其實就是一個大土墩,殘高大約10米。前面立一石碑,碑文“長城第一墩”是由已故的西路將領魏傳統題寫,字跡飄跡灑脫,清秀雋永。</h1><h1><br></h1><h1>第一墩的南面是常年積雪的祁連山,北面是坡陡谷深的黑山。兩山之間形成了約15公里寬的峽谷地帶,地勢十分險要,古稱河西第一隘口。再往西就是韃靼等之類的古代游牧民族。<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嘉峪關五里一燧,十里一墩,這里就是長城第一墩,多少邊關戰事都是從這里開始。</span></h1> <h1>討賴河,是嘉峪關的母親河,由祁連山上的冰川融雪形成并流經第一墩,祁連山也孕育了整個甘肅。人們耳熟能詳的《新龍門客棧》電影的主要取景地也在這里。</h1> <h1><b>有一種美叫張掖七彩丹霞</b></h1><h3><b><br></b></h3><h1>當年漢武帝令霍去病西征,戰敗匈奴后始設張掖郡,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之意,自古是河西走廓的重鎮。七彩丹霞位于張掖,是國內唯一的丹霞地貌與彩色丘陵景觀復合區。</h1><h1><br></h1><h1>初遇張掖七彩丹霞,<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唯有震撼二字可以匹配。</span>無論多么美麗的詞語都難以描述岀七彩丹霞的那種神奇,無論怎樣的神奇都難以表達第一眼看到她時的那種感受。<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大自然的元素色彩,被運用的如此淋漓盡致,就像是上帝的顏料盤,不經意灑落在這片溝壑丘陵上,創造出如此絕妙的丹霞美景!</span></h1><h1><br></h1><h3></h3><h1>以前在網上見過無數七彩丹霞的照片,認為過度ps、過度調顏色飽和度的…… 。但當身臨其境,面對這紋理交錯的線條、五彩繽紛的色調、燦爛奪目的壯美,深怪自己的孤陋寡聞,止不住“咔嚓、咔嚓”地連摁快門。</h1> <h1>七彩丹霞集雄、險、奇、幽、美為一體,那斑斕的顏色、恢弘的場面,無與倫比,攝人心魄。</h1> <h1>雄,即陽剛之美。其山峰由懸崖峭壁構成,許多崖壁高達幾百米,拔起于平川之上,氣勢磅礴,蒼勁雄渾??芍^“仰覺日月低,俯睇字宙小”。</h1> <h1><br></h1> <h1>險,即險峻之美。以赤壁丹崖為其地貌特征,很多山坡直立或呈反坡,很難攀登。正所謂“無限風光在險峰”,唯險峻能激發人們的向上、探討精神,故智勇者登之。<br></h1> <h1>奇,即奇特之美。其變化萬千,似物似景,形象各異,栩栩如生,組合有序。七彩<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色帶隨著山勢起伏呈波浪狀,2號看臺對面的山峰猶如</span>艷麗的扇貝,巨大而奇特,分外妖嬈。</h1> <h1>幽,即幽靜之美。沿著觀景棧道,環望四周,<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溝壑深?,</span>峰回路轉,一步一景,人移景變。</h1> <h1>美,即色彩之美。它的山崖,遠看似染紅霞,近看則色彩斑斕,許多懸崖峭壁,像刀削斧劈,直指藍天。赤壁丹崖呈條條黛青色、暗褐色、丹紅色,在藍天、白云襯映之下,和諧中產生對比,美到極致!</h1> <h1><br></h1> <h1>這是一種無需雕飾的自然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色彩與山巒融為一體,斑斕與神奇疊為一身。赤色的如騰騰火焰,金黃的似錦繡閃光,潔白的如玉帶飄逸,青黛的似蛟龍騰空。令人稱奇!<br></h1> <h1>陽光照耀下,起伏無盡的山巒呈現岀鮮艷的丹紅色與紅褐色,仿佛噴灑著炙熱烈火,又好似披上了七彩霓裳,隨風蜿蜓飄動。</h1> <h1>晚霞中,山峰溝壑和天空的晚霞交錯在一起,似霞,似火,更似刀山火海 …… 。<br></h1> <h1>夕陽下,最美的綻放!</h1> <h1>夕陽度西嶺 群壑倏已暝!</h1> <h1><b>精美的石頭也開花 — 張掖冰溝丹霞</b></h1><h3><b><br></b></h3><h1>七彩丹霞和冰溝丹霞同為丹霞地貌卻風格迥異,一個艷麗迷人,一個雄偉險峻。若將七彩丹霞比做三國里風情萬種的貂蟬,那么冰溝丹霞就是桃園結義的關公。我喜歡七彩丹霞的<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美輪美奐</span>,更欣賞冰溝丹霞的雄險神奇。若說七彩丹霞是以色取勝,那冰溝丹霞是以形取勝。你<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只有走進它,才會真正感受到它活靈活現的獨有味道,</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感知到大漠經過幾萬年的運動后的那種荒涼中的大美。</span></h1><h1><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br></span></h1><h1><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路依山壁蜿蜓,峰隨地勢崢嶸,石林縱橫交錯。在</span>危崖勁露,光滑削齊的山凹里坐臥著形態各異的巨型天然雕塑群,這是大自然建造的最有魅力的藝術宮殿。那豐富的類型可以充分調動你的感官想象力,天馬行空,展開漫無邊際的遐想。</h1> <h1>大西天的核心景觀夢幻城堡,又稱盧浮魅影,這是砂巖受地殼抬升和流水侵蝕作用而成,為城堡狀砂巖地貌的典型之作,在視覺上很具有觀賞性。<br></h1><h3><br></h3><h1>有的石柱受力量的作用有的已經開始出現裂痕,讓人又多了一份擔心和掛念。其實這樣的姿態它們已經有幾萬年了,真的是渾然天成的奇妙組合。</h1> <h1>最右側是埃及法老,非常形象地坐在山頂守望著盧浮宮。</h1> <h1>類型豐富,選型奇特,形態各異,世間罕見。這些小尺度的石峰,也似有擎天之力,充滿陽剛之美。</h1> <h1>進入小西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這頭匍匐的駱駝,我想它一定是從古絲路而來,在這里靜靜守候等待它的主人。</h1> <h1>桃源結義石壁,三人相對,舉杯共飲,兄弟情深,誓結同盟,譜寫了千年的忠與義。</h1> <h1>我定格了這樣一張畫面,一柔,一剛,風呼呼地吹著,相互對立著,卻沒有靠著。這就是神來之作陰陽神柱,相依了百萬年依然守望著,萬物和諧才能共處。<br></h1> <h1>由疊板巖墻組成的玄武門,又稱“龜蛇鎖江”,龜和蛇的組合叫玄武。<br></h1> <h1>這些紅層地貌巖體,歷經數百萬年歲月的打磨,風一點一點的從裂縫中將立柱分裂開,然后再一點一點的雕琢,就形成了這尊惟妙惟肖的巨蛇出山。</h1> <h1>“巍峨獨標峙,登之心曠然”!沿著棧道向上攀登,景觀隨著高度的變化而變化。山巒一脈連著一脈,連綿起伏,重重疊疊,幽遠通天?;仡^看到下面的小石柱也在佩服我堅持不懈一氣爬到山頂,遠遠地伸起了大拇指!</h1> <h1>在耀眼的陽光下,大地之根,傲然直指蒼穹。<br></h1> <h1>仙女下凡</h1> <h1>置身在冰溝里,每個方向都有驚奇的發現,眼隨景走,心隨眼動。兩種砂巖的不同顏色更加突出了造型,似猴、似猿、似蟾,任你遐想。</h1> <h1>我為它起名為:關公的赤兔戰騎</h1> <h1>舉目遠眺,赤壁千仞,危峰兀立,懸崖峭壁,險象環生,就連低矮些的石峰,也似刀削斧劈,令人望而生畏。冰溝丹霞以其不加雕飾的張楊,毫不掩飾的奔放,桀驁不馴的熾烈向人們展示著大自然的魅力。</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邳州市|
云浮市|
上栗县|
太白县|
泽普县|
永顺县|
三台县|
灵丘县|
黄陵县|
垣曲县|
兴隆县|
新沂市|
高安市|
哈尔滨市|
巴中市|
德令哈市|
涡阳县|
达州市|
布尔津县|
淄博市|
福贡县|
塘沽区|
清流县|
金溪县|
丽水市|
济源市|
安顺市|
祥云县|
岳普湖县|
南宫市|
陈巴尔虎旗|
新干县|
临城县|
阜平县|
涞水县|
北川|
白银市|
和静县|
安顺市|
武汉市|
乾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