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4年11月17日,我乘飛機去云南,下了飛機在昆明稍作停留,晚上9點連夜乘雙層臥鋪車,直達滇西重鎮——騰沖。</h3> <h3> 我一直給這次的行程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定義,說是去“旅游”,估計沒幾個人會去一個昔日的戰場去旅游的;說是“調研”,以我的學識和文化水平似乎又達不到“調研”的標準。直至今日,我才將它定義為“解惑”,此次行程,就是去解開藏在我心中十幾年的疑團。</h3> <h3> 十幾年前,當我第一次在鄧賢著的一本《大國之魂》的書中看到“中國遠征軍”這個名詞的時候,我震驚了,中國抗戰,怎么還有這么一段慘烈的抗戰史?</h3><h3> 這段讓中國人內心滴血的往事,由于歷史的原因,在教科書里,對國民黨抗戰的正面戰場似乎沒存在過。作為這段歷史不合時宜的證人,遠征軍老兵們的存在注定處于沉默的黑箱中。幾十年來,他們的聲帶像是被擦過了。
被擦掉的不光是聲音,還有記憶。</h3><h3> 1942年10萬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為什么會敗的一踏涂地?杜律明率領的6萬遠征軍兵敗野人山,200師師長戴安瀾戰死沙場,4萬多遠征軍葬身胡康河谷,只有一萬多人輾轉回國,另一部分退守印度。1944年滇西反攻,在美國的全力支持下,20萬遠征軍打騰沖,攻松山,克龍陵,在人數多于日軍十幾倍,裝備又優于日軍,還有“飛虎隊”作為空中支援的情況下,又為什么打的那么慘烈?是國軍的無能,還是日軍的強悍?是地勢的險要?還是環境的惡劣………?</h3><h3> 心中充滿疑惑,而這些疑惑僅靠書本字面的解釋是無法理解的,也正是以為這些疑惑,才有了此次滇西之行。我要自己去尋找文字后面的東西!</h3> <h3> 騰沖——地處保山市西部,東與隆陽區相連,南與龍陵縣、梁河縣接壤,西與盈江縣、緬甸聯邦共和國毗連,東北與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相鄰。市區距省會昆明606公里,距緬甸密支那200公里,距印度雷多602公里,是中國通向南亞、東南亞的重要門戶和節點。</h3><h3> 騰沖在西漢時稱滇越,大理國中期設騰沖府。由于地理位置重要,歷代都派重兵駐守,明代還建造了石頭城,稱之為“極邊第一城”。<br></h3><h3>圖釋:——客車在翻越高黎貢山。</h3> 由于是夜間行車,客車禁止在夜里2點——5點行 車,在服務區停滯了三小時后繼續趕路,渡過怒江的時候天已大亮,沒過多久就開始翻越高黎貢山。<div><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高黎貢山屬青藏高原南部,橫斷山西部斷塊帶,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相碰撞及板塊俯沖的縫合線地帶,是著名的深大斷裂縱谷區。山高坡陡切割深,垂直高差達4000米以上,形成極為壯觀的垂直自然景觀和立體氣候。高黎貢山北連青藏高原,南接中印半島,使之無論是在氣象學還是生物學上,都具有從南到北的過渡特征。</span></h3><div><h3> 在高黎貢山腹地,分布著大大小小90多座形似鐵鍋的新生代火山?!昂脗€騰越州,十山九無頭”,當地的民謠形象地描述了火山群的壯麗奇觀。高黎貢山地熱資源十分豐富,分布有許多溫泉。</h3><h3> 到了騰沖城已是上午10:30。找了家賓館,顧不上休息,洗漱完畢,買了束菊花,懷著敬意前往“滇西抗戰紀念館”。</h3></div></div> <h3> 滇西抗戰紀念館始建于1944年,位于騰沖縣城西南來鳳山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騰沖人民為紀念中國遠征軍第20集團軍抗日陣亡將士及死難民眾而修建的烈士陵園。主要由大門、甬道、忠烈祠、烈士墓、陳列館、紀念塔等組成。它是抗戰中全國最早建立的抗日烈士陵園,而且保存完整、規??涨?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r></h3> <h3> 1944年年底,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收復騰沖后,騰沖人在城內還是一片焦土,整個城內沒有一間站立的房屋,沒有一片完好的瓦片的情況下,就先建起了這個國殤墓園。辛亥革命元老、愛國人士李根源先生取楚辭“國殤”之篇名,題為“國殤墓園”。<br></h3> <h3> 踏進“滇西抗戰紀念館”,大廳寬闊的地面就是幾排大的數字,這就像是歷史的腳印在我們面前展開,你內心受到的震撼遠遠大于你的想象。紀念館大廳中央,中國遠征軍、滇西民眾和盟軍三個代表滇西抗戰力量的雕塑巍然屹立;來自民間的1000頂鋼盔像滿天星斗布于大廳上方,象征千萬萬中國遠征軍將士不朽的英靈,有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和感染力!紀念館內,大量的照片和實物再現了滇西抗戰的英雄歷史,歌頌了中國遠征軍、滇西人民及盟軍作出的杰出貢獻和付出的巨大犧牲;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是回擊時下肆意否定歪曲歷史罪惡言論的有力鐵證!
1937.七七事變爆發。</h3><h3> 1937.12——1938年8月:滇緬公路建成通車。</h3><h3>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h3><h3> 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h3><h3> 1942年5月,日軍占領龍陵、騰沖、松山。滇西淪陷。</h3><h3> 1943年10月,駐印軍新編第三十八師擊破日軍第十八師團一部,攻取新平洋,進入緬北。<br></h3><h3> 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橫渡怒江,滇西反攻作戰打響!</h3><h3> 1944年9月7日,松山攻克,歷時120天。全殲日軍1200余人。</h3><h3> 1944年9月14日,收復騰沖,歷時130天,全殲日軍4000余人,無一漏網。</h3><h3> 1944年11月收復龍陵,歷時188天,消滅日軍10700人。</h3><h3> 1944年12月,中國遠征軍相繼攻克芒市、遮放、盈江、隴川、瑞麗諸地,駐印軍亦猛攻緬北重鎮,八莫。</h3><h3> 1945年1月28日,中國遠征軍駐印軍、中國遠征軍在芒友會師。</h3> <h3>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h3><h3> 12月9日,日軍占領泰國全境。</h3><h3> 12月10日,日軍同時在菲律賓哥打巴魯登陸。</h3><h3> 12月12日,日軍強度柔佛海峽,進攻馬來半島和新加坡。</h3><h3> 12月25日,香港淪陷。</h3><h3> 此后一個月,馬尼拉,吉隆坡,新加坡相繼失陷,七萬美菲聯軍放下武器,八萬新加坡英軍向三萬日軍掛出白旗,美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倉皇出逃澳大利亞,日軍乘勝南下,攻占爪哇、南蘇門答臘。</h3><h3> 日軍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動用的總兵力不到20個師團,約50萬人,而在中國大陸,日軍兵力高達50–70個師團,總兵力超過百萬人。由于中國戰場曠日持久的牽制了日軍,并且無休止的消耗著戰爭資源,所以日本內閣千方百計的試圖摧垮中國抗日政府。</h3><h3> 1941年侵華日軍先后發動豫南戰役、贛鄂會戰,中條山大戰和第二次長沙會戰,累計出動兵力達70萬人以上。</h3><h3> 日軍雖然侵我河山半數以上,但是中國軍民抗日一心,同仇敵愾,加上英美蘇等盟國源源不斷的經濟和物資援助,使日軍始終無法達到速戰速決和一舉摧垮重慶政府的戰略目的。</h3><h3> 12月,東條英機在東京電臺多次發表對華談話,敦促重慶政府“?;稹薄版藕汀?。均遭言辭拒絕。</h3> <h3> 1941年6月,日軍占領法屬印度支那(越南)滇越鐵路被切斷。</h3><h3> 同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蘇聯援華運輸遂告終止。</h3><h3> 12月,香港淪陷,香港通往內地的補給線被切斷。</h3><h3> 由此,西方援華物資只能抵達仰光,然后經過唯一一條滇緬公路輾轉運到昆明。</h3><h3> 一月中旬,日軍攻入長沙,第九戰區炮兵第一旅占據岳麓山陣地,壓制敵人炮火,戰斗最激烈的時候,炮彈告罄。第九戰區長官部電告重慶,軍令部回答:炮彈尚在仰光待運。</h3><h3> 國內急需的鋼鐵、糧食、被服、彈藥、汽油、煤油、柴油、橡膠、藥品、棉紗、汽車配件、紙張、白糖的90%都依賴從西方進口。如果日軍進一步切段滇緬公路,斷絕中國與外部世界的聯系,中國國內的各種戰略物資儲存最多只夠維持三個月。中國軍民只能困守孤城、坐以待斃。</h3> <h3> 1942年2月16日,仰光危急,應英方請求,也為保護滇緬公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令中國遠征軍第1路副司令長官杜聿明(后由司令長官羅卓英和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指揮)率領第5、第6、第66軍共10個師10萬余人入緬援英作戰。
1942年2月25日,蔣介石下令,入緬作戰的第5軍、第6軍,由第5軍軍長杜聿明統一指揮,而杜聿明則由時任英緬軍總司令赫頓指揮。
1942年3月1日,中國遠征軍先頭部隊至臘戍,4日到達平滿納占領陣地掩護師主力的集中。<br></h3> <h3> 1942年3月16日,日軍開始轟炸同古,此為遠征軍與日軍第一次大規模接觸。遠征軍與日軍第一次大規模接觸。中國遠征軍第200師以步騎兵相配合,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向日軍側翼反擊,炸(燒)毀日軍坦克、裝甲車多輛,日軍進攻受挫。<br></h3><h3> 日軍在飛機坦克的掩護下,切斷了第200師與后方的聯系,同古守軍陷入日軍三面包圍之中。第200師已經堅守同古12日,傷亡達2500人,難以繼續堅守,且敵軍的增援部隊第56師團和第18師團已到達,開始對同古實行迂回大包圍。面對增援后4倍于己的敵人,困守孤城,形勢危急。杜聿明因此下令第200師于29日晚突圍,撤出同古向東北轉移。至此,歷時12天的同古大戰以中國軍隊的主動撤退而結束。<br></h3> <h3> 1942年4月17日,日軍荒木部隊攻占了馬圭,切斷了馬圭至仁安羌的公路。作間大佐部隊則逼近仁安羌以東約5公里處,致使英緬軍第1師及坦克營1部約7000人被圍困在仁安羌東北的荒漠地區。日軍將英軍與前哨部隊的彈藥、醫藥及糧食等隔斷,加兩道封鎖,令英軍無法接近水源。<br></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梅苗軍事會議由駐緬英軍總司令亞歷山大主持,會上孫立人主動要求接受仁安羌解圍的任務。</span>4月19日凌晨4時30分,劉放吾團長率第一一三團展開全線進攻,下午15時,在新38師師長孫立人、副師長齊學啟和113團團長劉放吾的帶領下收復了任安羌油田,解救了英軍7000多人和被日軍俘虜的英緬軍官兵、美國傳教士和新聞記者等500多人,接著掩護英緬第1師和英軍第7裝甲旅向北撤退。英國官方將英軍在仁安羌脫險稱為“亞洲的敦刻爾克奇跡”,并將4月20日定為“光復仁安羌解救英軍日”。</h3><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圖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衛立煌遺物。</h3> <h3>圖釋:戴安瀾,字號海鷗,陸軍少將,安徽無為人。黃埔三期畢業,先后參加長城保衛戰、臺兒莊大戰、武漢會戰、屢有建樹。35歲升任陸軍第200師少將師長。</h3> <h3> 由于史迪威、羅卓英、杜律明、亞歷山大在戰略意見上的不統一,曼德勒會戰終成紙上談兵;英國人自私的利用中國軍人掩護自己的撤退;加之指揮紊亂,令出多門,情報不力,日軍56師團在同古戰役后不知所蹤,整個情報界不能提供任何有價值的線索,這些因素直接導致中國遠征軍歸國的唯一通道“臘戍”被攻占,囤積物資被占,遠征軍在緬甸終成“甕中”之勢,最終導致大崩潰……</h3><h3> 1942年4月28日,臘戍邊失守,4月30日,密支那被攻占;5月2日,日軍3000人的快速部隊沿滇緬公路越過國境,攻陷畹町。次日,再占遮放,芒市,一路追趕中國軍隊至松山腳下,情急之下,中國軍隊炸毀了連接怒江天險的唯一一座鐵索橋——惠通橋!形成長達兩年多的隔江對峙。</h3><h3> 《騰沖地方志》載:5月7日,日軍步兵一個中隊,攜機關槍四挺,擲彈筒三具,沿騰龍公路向騰沖徒步進發。駐軍“息烽旅”1500余人,另有地方團練若干,聞日軍來犯,行政大員“龍繩武”攜帶煙土銀錢,數十馱,大小老婆數十人倉皇出逃,各級官員聞風而動,官兵不戰自亂。142年5月10日下午14:00時,敵兵192人,不費一槍一彈,把臂歡笑,直入騰沖,騰沖淪陷。</h3><h3> 至此,遠征軍的回國之路徹底被掐斷。緬甸盟軍的堤壩不可挽回的崩潰了。</h3> <h3> 他們撤退是這樣的:</h3><h3> 史迪威帶領151人,包括難民和傷兵,徒步翻越野人山和原始森林,艱難跋涉16天,克服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同掉隊、軟弱、疾病、自私自利和悲觀絕望斗爭,終于趕在雨季降臨前安全抵達印度邊境城市英帕爾。</h3><h3> 新38師,在師長孫立人的率領下,不惜與長官杜律明鬧翻的情況下,折回反殺,突出重圍,安全撤離,得大于失。于半月后抵達印度邊境錫邦。</h3> <h3> 與新38師命運截然相反的是第200師。</h3><h3> 由于杜律明和戴安瀾是堅定的回國派,5月10日,遠征軍主力被迫遁入胡康河谷,200師被敵人分割開來,與主力失去聯系。5月18日,與敵交戰中,戴安瀾不幸被敵機槍子彈擊中腹部。</h3><h3> 史載“………全師糧草早已斷絕,一位營長向當地村民尋得一碗粥糜,送與戴安瀾,他僅僅喝了一口,左顧右盼,潸然淚下。”(《戴安瀾列傳》)5月26日傍晚,一代抗日名將,凋謝在緬北的荒山野叢中,時年僅38歲。蔣介石電令:務必將其遺體抬回祖國!后因天氣炎熱無奈將其火化回國。騰沖縣長張問德親率騰沖數萬百姓跪迎戴安瀾將軍靈柩歸國。同年10月16日,民國政府追晉戴安瀾為陸軍中將!</h3><h3> 1943年4月1日,蔣介石委托李濟深主持,為戴安瀾在廣西全州湘山寺前舉行有1萬多人參加的國葬。國共兩黨領袖均親撰挽詞。<br></h3><h3> 毛澤東挽詩云:</h3><h3>外侮需人御,將軍賦采薇。
</h3><h3>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
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
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
蔣介石在追悼大會上訓詞曰:<br></h3><h3> 戴故師長為國殉難,其身雖死,精神則永垂宇宙,為中國軍人之楷模!</h3><h3> 1956年9月21日,被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追認為革命烈士。10月3日,毛澤東主席向戴安瀾的遺屬頒發了《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
2009年9月10日,在“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中,戴安瀾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br></h3> <h3> 另一部是在野人山中杜律明率領的第5軍大部隊,在野人山迅速陷入困境,糧盡彈絕,軍心渙散,疾病流行,病死餓死大量官兵,倘若一個人因發高熱而昏迷不醒,螞蝗吸血,螞蟻侵蝕,大雨沖刷下,數小時內就變為白骨。以至沿途尸骨遍野,前后相繼,慘絕人寰,傷病自焚,女兵跳崖,3萬5千多人只剩3千多人,其中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團長柳樹人、第96師副師長胡義賓、團長凌則民等犧牲殉國。
最后只剩半條命的杜聿明還是率軍直屬隊和廖耀湘新22師撤到印度,另跟隨第5軍后入野人山的66軍第28師5千人因前面第5軍已將樹皮草根芭蕉葉等都吃完,處境更慘,最后只剩百余人活命。 <br></h3> <h3> 緬甸失守給以后作戰帶來極為消極的影響,使中國徹底失去了滇緬公路這一唯一的陸上交通線,以后不得不開辟從印度飛越駝峰(在喜馬拉雅山)的空中航線。日本也可以直接威脅印度。但是,也取得了重大的戰略意義,掩護了英軍撤退,贏得了時間保存了力量以保衛印度。也消耗、阻滯了日軍進攻中國西南大后方的企圖,配合國內部隊阻敵于云南境內怒江天險,以后形成長期對峙,粉碎了日軍從緬北進攻中國西南大后方的企圖。這次遠征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來首次出國作戰,他們弘揚了中國人民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第一次緬戰日軍傷亡約4500人,英軍傷亡1.3萬余人,中國遠征軍傷亡5萬余人(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緬甸作戰失利后,中國遠征軍一部分退入英屬印度。在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的指導下,以退入印度的新38師、新22師在蘭姆珈訓練營受訓并進行整編,于1943年8月改編為中國駐印軍,用美援物資配備全副美式裝備英國提供給養,大批知識青年在蔣中正“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下踴躍參軍,利用從駝峰返航的飛機空運到印度,士兵的素質有了大大的提高,駐印軍的戰斗力大為提升。
同時,中國鑒于緬甸的重要性,積極醞釀反攻緬甸,在滇西重新組編并整訓第二批遠征軍,于1943年2月設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轄第十一和第二十集團軍,嚴陣以待,隨時準備與英美軍隊協同反攻緬甸!<br></h3> <h3>從民間收集而來的中國遠征軍佩戴過的各式鋼盔,有英式的,美式的,德式的。每一頂鋼盔下面,都是一張鮮活年輕而又勇敢的面孔。</h3> <h3>遠征軍用過的各種手槍。</h3> <h3>出征抗敵軍人家屬證明書。</h3> <h3>遠征軍用過的刺刀。</h3> <h3>中正劍。</h3> <h3>中國遠征軍使用的輕、重機槍和彈匣。</h3> <h3>美國援華軍事人員的軍服。</h3> <h3>美國“飛虎隊”穿過的飛行服。</h3> <h3>日軍用過的步槍,刺刀,手雷,子彈,迫擊炮炮彈。</h3> <h3>日軍用過的三八步槍,刺刀,太陽旗、水壺,手雷。</h3> <h3>日軍生化實驗用過的瓷器皿,實驗用玻璃器皿,鎮痛安眠藥,注射用劑,各種藥片。</h3> <h3>侵華日軍使用的南部十四式手槍,俗稱“王八盒子”。</h3> <h3>日本將官使用的肩章,及佩刀。</h3> <h3>侵華日軍,各種時期的肩章、領章及其勛章,將校官員佩戴的手表,軍旗。</h3> <h3>侵華日軍佩戴的各式軍刀、武士刀,小刀。</h3> <h3>侵華日軍士兵裝備:腰帶、子彈帶、綁腿、工兵鍬、水壺、飯盒、雨鞋,雨布,毛毯。</h3> <h3>侵華日軍佩刀。</h3> <h3>侵華日軍的各式帽子、肩章,領章,勛章,手表。</h3> <h3><font color="#ed2308">十萬將士十萬魂,寸土寸血震國威。 亡靈喚醒千秋夢,碧血鑄就垂青史。<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 — 僅以此文獻給2018年9.18事件紀念日。</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 2018年9月18日。</font></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讷河市|
南木林县|
乡城县|
普宁市|
富顺县|
南丰县|
拉孜县|
桐梓县|
彭山县|
长沙市|
故城县|
吉林省|
定安县|
柯坪县|
甘肃省|
宁波市|
大埔县|
吉隆县|
双辽市|
泾阳县|
吉林省|
霞浦县|
滕州市|
周宁县|
措美县|
海阳市|
康马县|
随州市|
平罗县|
万州区|
岳西县|
北川|
睢宁县|
屏东县|
井陉县|
塔河县|
安顺市|
江西省|
六盘水市|
马龙县|
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