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從珠穆朗瑪峰大本營仰望星空。(獻給70歲的我)

崔麗軍

<h3>如果沒親眼看過珠峰,別說你來過西藏! 就這一句話,讓我下定決心二進西藏,上珠峰!<br></h3> <h3>珠穆朗瑪峰(Everest),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號稱“世界第三極”。</h3><h3>位于中國與尼泊爾邊境線上,北部在中國西藏定日縣境內,南部在尼泊爾境內,頂峰位于中國境內。頂峰東坡有珠峰大本營,于定日縣曲當鄉</h3><h3>藏語中“珠穆”是女神的意思,“朗瑪”是第三的意思。因珠穆朗瑪峰附近有四座山峰,珠峰位居第三,所以稱為珠穆朗瑪峰。<br></h3><h3><br></h3><h3> <br></h3> <h3>1995年,第一次到西藏,有點高反,沒上珠峰。<br></h3><h3>雖然后來飛尼泊爾,不丹,多次在飛機上看到珠峰,但能親自上珠峰,還是我心中永遠的夢。 2017年,是我最后的機會了。中國各旅行社規定,如果無人陪伴,拒絕接受70歲的旅客單獨參團。而我,那年已經69歲,明年(2018),就到“終止線”。</h3><h3>上珠峰,找同伴,談何容易。</h3><h3>2017年9月17日,終是不甘,一人上路,與青海國旅聯系,為歲數討價還價半天,最后終于同意接受,但必須簽訂“健康自負”的生死合同。</h3><h3>我曾試過秘魯安底斯山脈海拔4000米,當時已經感到眼冒金星,氣喘吁吁。至此一直認為我的極限是海拔4000米。上珠峰,海拔5200米,對我無疑也是挑戰極限。</h3><h3>為逐步適應海拔高度。選擇從西寧開始火車進藏。 北京—西寧(2300米)—青海湖(3300米)—茶卡鹽湖(3100米)—青藏鐵路—拉薩(3650米)—林芝(3100米)—雅魯藏布大峽谷—拉薩—日喀則(4000米)—珠峰(5200米)—納木錯(4718米)—10月1日返回北京。 (飛機上拍的珠峰)</h3> <h3>第一站,西寧(2300米)。</h3><h3>塔爾寺,創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中國西北地區藏傳佛教圣地,<span style="color: rgb(63, 63, 63); font-family: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white-space: normal;">紀念黃教</span><span style="color: rgb(63, 63, 63); font-family: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white-space: normal;">創始人宗喀巴。</span><br></h3><h3><span style="color: rgb(63, 63, 63); font-family: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white-space: normal;"></span></h3> <h3>西寧大清真寺</h3> <h3>青海湖(3300米)。</h3> <h3>茶卡鹽湖(3100米)。</h3> <h3>進藏鐵路穿越可可西里,到達拉薩(海拔3650米)。</h3><h3>進藏火車下午7:00左右從西寧出發,第二天下午7:00左右到拉薩。整一天一夜。火車上據說有彌漫供氧,維持西寧2300米海拔氧氣量。</h3> <h3>拉薩布達拉宮(3650米)。</h3> <h3>先去了藏南林芝,雅魯藏布江大峽谷。(3100米)</h3> <h3>9月25日,重返拉薩,正式開始赴珠峰之旅。</h3><h3>上珠峰大多是散客拼團。接待我的青海國旅,出團前,即已要求我們簽“生死合同”。聲明上珠峰的一切安全,健康,費用,全由本人負責。旅行社只負責聯系車和司機,不派導游,不跟團。路上一切,全聽司機的。</h3><h3>出發頭一天,帶我們的司機師傅與我電話聯系,</h3><h3>問:幾個人</h3><h3>答:一個人。</h3><h3>問:男的女的?</h3><h3>答:女的。</h3><h3>問:多大歲數了?</h3><h3>答:69歲。</h3><h3>手機里傳出驚呼:哎呀!我的媽呀!</h3><h3>………</h3><h3>第二天,我們上路了。</h3><h3>…天路!!!</h3> <h3>我們的司機,是原來駐藏的退伍老兵。山東人,熱情,健談。很照顧我,把我安排的前面,靠近駕駛座,正好可以聊天。他告訴了我們不少新鮮事。 我先問:“為什么旅行社不派導游?” 答:一是因為旅行社的導游上珠峰,沒有特別高原補助;二是危險太大,旅客和導游自己都不能保證有沒有高原反應。所以無論旅行社,還是導游,都不愿意冒險。只有由他們多年跑這條線的司機負責開車,但不承擔責任。 他還告訴我們,他們駐藏多年,因內地人上高原后,為適應高原缺氧,心肺都變得肥大,健康無形中受損。他們作為司機,上珠峰可以有高原補助,但責任和危險也很大。(在珠峰上,我們才真正明白了這句話~當然,這是后話了)。 早上天很好,壯麗的山川配上藍天白云,心情大好,好一個“大美西藏”!<br></h3><h3>再有藏獒為伴,更是豪氣沖天啦!<br></h3> <h3>中午時分,到達著名的羊卓雍錯湖(4995米)。 一路都是連綿起伏的棕色高山,所以當第一眼看到嵌在起伏的山嶺中一汪碧藍色的湖泊時,全車人都不約而同的驚呼起來:哇!</h3><h3><br></h3> <h3>在這個石碑前拍照,起碼要排半小時的隊…,那也認了!</h3> <h3>羊卓雍錯圣湖用一種不可言狀的藍,不可思議的美橫在天地之間!</h3><h3>山頂看,湖水似乎是靜止的,像是一條天藍色的飄帶,盤旋環繞著群山。</h3><h3>在近海拔5000米的高度,我發朋友圈微信:“飄飄欲仙啦!”朋友答:“已登仙界,何言欲仙?!”…。</h3> <h3>一眼望去,這是一種嬌艷的乳藍色,很美,但美的奇特,甚至感覺美的不真實,像是畫上去的。</h3><h3>我觀察許久,恍然大悟:因為湖面沒有水上反光!沒有天上的云影,沒有湖邊山的倒影,是什么原因?也許是陽光直射?不得而知,平添了幾分神秘。 </h3><h3>確切地說,水的顏色像是一種融合了牛奶的天藍,看起來不像是水,到像是一大片天藍色的綠松石,無半點瑕疵,純凈之極。怪不得藏民稱之為圣湖,果然不凡!</h3> <h3>但當下到湖邊,再看湖水時,近處的它又是如此純凈晶瑩,幾近無色。越遠,藍的顏色才越濃。我試著灌了一瓶水,完全是透明的,沒有一點雜質。</h3> <h3>圣湖邊的白色牦牛,自身都帶幾分仙氣。</h3> <h3>戀戀不舍告別圣湖,要繼續趕行程。</h3><h3>下午五點左右,到達電影“紅河谷”拍攝地-卡若拉冰川。天氣驟變,氣溫下降,風也刮起來。</h3><h3>電影“紅河谷”描述英軍入侵西藏之后,與西藏主力的初次大戰。這場戰斗的原型,就是“江孜保衛戰”中最血腥的“曲美辛古屠殺”。藏軍與英軍同歸于盡時,就在這座冰川的皚皚雪山頂上,傳來一個古老的聲音:“雪山女神有三個兒子,老大叫黃河,老二叫長江,最小的弟弟,叫雅魯藏布江…<font color="#333333" face="Helvetica, sans-serif"><span style="font-size: 2.88px; white-space: normal;">。</span></font></h3><h3><span class="sup" style="font-family: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ize: 0.12rem; white-space: normal; box-sizing: content-box; vertical-align: text-top; color: rgb(136, 136, 136); line-height: 1;"></span></h3><h3><font color="#333333" face="Helvetica, sans-serif"><span style="font-size: 2.88px; white-space: normal;"><br></span></font></h3><h3><span class="sup" style="box-sizing: content-box; vertical-align: text-top; color: rgb(136, 136, 136); font-size: 0.12rem; line-height: 1;"><br></span></h3> <h3>“江孜保衛戰”中的江孜古城。</h3> <h3>經幡在凜冽的寒風中飛揚,有藏民在旁邊賣卷好的經幡和冰川鵝卵石。</h3><h3>神圣的雪山冰川上似乎仍回蕩先人的聲音,我們的祈福,他們能聽到嗎?。</h3> <h3>經過斯米拉神山,斯米拉”在藏語里的意思是“天珠”,據說從前在這里可以撿到天珠。(天珠是一種九眼石頁巖,天然風化形成的類似于瑪瑙的寶石。相傳由隕石撞擊喜馬拉雅山脈而形成,唯喜馬拉雅山脈才有。藏民認為天珠是天神的寶物,是“天降之石”,具有神奇能量,奉為珍寶,并虔誠地收藏供養,世代相傳。)</h3><h3>山風凜冽,彩色的經幡在風中翻卷,發出“呼啦呼啦”的聲響。</h3> <h3>斯米拉海拔4330米,從石壁后的巖石間看到山下湖泊和滿拉水庫,荒涼蒼茫的高原山脈之中,一分為二的滿拉水庫,就象兩面奇異的寶鏡鑲嵌在那里,不染一絲塵埃,只是已變成蘭綠色。<br></h3><h3>晚上到達日喀則(4100米),后藏的首府,班禪額爾德尼活佛的領地。<br></h3> <h3>9月27日。今天是真正向珠穆朗瑪進發的日子。一早從日喀則出發,9:30左右,到達著名的中國???? 第一條進藏公路“318國道”紀念碑。從上海人民廣場到西藏拉孜,共5000公里。在最艱難的林芝“盤龍天險”,幾乎每一公里都犧牲一個戰士。我們經過了林芝,見識了那山路的艱難,這個“犧牲”就不再是一句輕話!<br></h3><h3>這是一條真正的“天路”!每一公里,都在升高海拔…。<br></h3> <h3>在海拔近5000米時,有次休息。下車在高坡上試了試,腿有點沉,氣有點喘,但天高云淡的高原,溫暖透明的高原陽光,頗增加能量!我向朋友圈發了條微信:</h3> <h3>1點多,車到定日鎮午飯。這里是到珠峰的最后一個居民點了。一條大街,兩邊基本是小飯店和小賣部。截止到目前還是柏油馬路。<br></h3><h3>再往前,就是100公里的砂石土路,沒有任何人家了。</h3> <h3>在這里,可以租用各類氧氣罐和御寒的棉大衣,消毒好的睡袋。在司機的勸告下,我們都租了800元的醫用氧氣罐。(后來證明,是多么的英明啊!)<br></h3> <h3>飯后到附近藏民處轉了轉,看到房頂上很多一塊塊的東西,我們的司機告訴說,這是藏民財富的象征~牦牛糞曬干后形成的餅塊,取暖,做飯全靠它。牦牛糞餅多,說明家里牦牛多。在這里,“奔馳,寶馬”都不如牦牛實惠。“需要”決定“價值”!!!<br></h3> <h3>房頂上有白色石塊的房子,是家有女兒待嫁。選擇的標準是有多少“牦牛糞”!</h3> <h3>最后到珠峰的100公里,全是沙石的土路。被風雨沖刷成搓板一樣,車子開在上面,上下左右顛簸,迎面來的車帶起的滾滾沙塵,從窗縫中沖進來,嗆的直咳。</h3><h3>最大好處是天廣地闊,沒有什么規范,只要能開過去,怎么開都行!</h3><h3>我緊緊的抓住前面的座位背,但手機在拍攝時,被震落不止一次,好在還能用。</h3> <h3>遠方的山影,召喚我們向前,向著更遠,更高…!</h3> <h3>終于到達珠穆朗瑪峰國家公園大門。<br></h3> <h3>在海拔5190米,有個觀景臺,原來可能是藏民的祈禱圣地,從高高地石臺上,長長的經幡一直拉的到山坡很遠。</h3> <h3>到珠峰前最后的108道拐。</h3> <h3>有汽車在公路上行馳,看上去就像小小的芝麻粒一般,</h3> <h3>路旁珠峰標識碑,雖然不知后面的行程如何,但看到“珠穆朗瑪峰”幾個字,已經令人興奮!</h3> <h3>遠山處,那堆云后,即是夢寐以求的珠穆朗瑪峰。但它隱沒在云霧中。我們開始有些擔心,能不能看到珠峰,全靠運氣啦!</h3> <h3>今天是行程最長的一天,整整一天的奔泊,越過好幾個邊防哨卡,每次都要下車,由司機拿著全車人的集體邊防證,各人拿自己的身份證,排隊過邊防檢查站。</h3><h3>進入珠峰大本營區。這是最后一個邊防哨卡,再往前就是和尼泊爾的邊界,之間再沒有中國的邊防軍了。</h3> <h3>邊防站處,就可以看到遠處雪白耀眼的珠穆朗瑪峰,所有的擔心都沒了,蘭天如洗,襯著珠峰,太美了!</h3> <h3>邊防站不遠處,是著名的下絨布寺,在下午的陽光下,白塔的金頂閃閃發光。</h3><h3>這個絨布寺(也稱龍布寺),屬西藏寧瑪派寺廟,為僧尼混居寺,海拔約5100米。</h3><h3>但這是建于1905年的新寺,也稱“下絨布寺”。真正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廟~千年“上絨布寺”,是在珠峰大本營上面。</h3> <h3>朝著珠峰前進,她像是一身白色裙袍的美麗女神在前面招喚,我們則是虔誠的“朝圣者”…。</h3><h3>腦子里響起一句登山者著名的話:</h3><h3>“為什么要去登山?”…“因為山在那里。”</h3> <h3>一路上經過山澗,卵石堆中流過融化的雪水,有時能看到一大片山坡上,干禿的地表鉆出許多極鮮艷的紅色小植物,在斜陽照射下顯得紅艷剔透,漂亮極了。不知是苔蘚還是野草?在這么高海拔,能生長出來,生命力夠頑強的,可惜司機師傅要趕時間,在6點前到達大本營,不能停車看看。</h3> <h3>路邊閃過一群奇特建筑,顯然是新建的,但空曠沒人。司機師傅告訴我們,這是新建的大本營。每年10月國慶節后,11月珠峰就要封山了。從2018年5月起,現在的大本營要被撤銷,來珠峰的人,就將住在這個新建的大本營內,那里條件好多了。只是,這里比原大本營降低100米,對于那些想挑戰高原過夜的人,無疑是一種遺憾。不管怎么說,我們可能是最后一批能在5200米珠峰過夜的“幸運兒”了。</h3> <h3>傍晚6點多,我們終于到達大本營。<br></h3> <h3>網上珠峰大本營資料:</h3><h3>珠峰大本營:是指觀看珠峰核心區環境而設立的生活地帶,中國境內的有兩個,西坡大本營在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定日縣扎西宗鄉,東坡大本營在定日縣曲當鄉的嘎瑪溝地帶,海拔5200米,與珠峰峰頂的直線距離約19公里,國家AAAAA級旅游區。尼泊爾境內也有它的大本營。 珠峰大本營位于絨布寺南方,由一群帳篷旅館圍成,中間樹立一面國旗和一面珠峰保護區旗幟。珠峰大本營主要是提供游客住宿,有衛生間和帳篷郵局,是我國海拔最高的郵局。 海拔5200米紀念碑位于珠峰大本營以南4公里處,需要乘坐環保車或徒步到達。到達紀念碑前,有武警把守,對游客給予一些警示。 大本營除了兩座代表了現代文明的公共廁所外,再無永久性建筑。</h3> <h3>我們見到的大本營,是一片由藏民的黑牦牛氈搭起的帳篷圍起的營區,前后留了進出口。來此的車輛,不管是旅行社還是私家車,從進口入,全都停在營區中間。 我們的車停在司機替我們租好的帳篷前。司機師傅(這時候一切都聽他的,也只能聽他的。)讓我們快換上防寒的衣服,趕在還有陽光之前,去珠峰大本營紀念碑拍照留影。所有衣物,他負責拿到帳篷里。<br></h3> <h3>來不及進帳篷,匆匆在車上穿上早準備好的羽絨服,戴上帽子,裹上圍巾,口袋揣了個塑料袖珍氧氣瓶,(沒忘了拿上我帶了一路的登山杖)下了車,找到營區后面的一個出口,直奔珠峰大本營紀念碑。</h3> <h3>下車的第一個感覺,就是風真大,真冷,嗆的幾乎喘不上氣來,把高領毛衣拉鏈拉到最高,擋住了口鼻,才算緩過來。</h3><h3>放眼望去,這是兩個山峽間的一片河灘地,卵石密布。大本營就是臨時建在這片河灘地上,前面的開闊地,正對著珠峰,確實是絕佳之處了。</h3><h3>紀念碑離大本營約4公里或更多?記不清了。旁邊確實有一條土路,據說原來有環保車從大本營拉到紀念碑,但前不久出事故,車翻了,死了人,車被撤銷了。現在只能步行。</h3><h3>高原反應是個很奇怪的“東西”,它并不以你身體的強壯與否決定,有時越是身強力壯的小伙子,反而反應越厲害,據說是因為身體越強壯,新陳代謝越快,耗氧越多而造成。所以誰會有高原反應,不到高原,是不知道的。</h3><h3>同車來的人,已經有的不行了,留在帳篷里吸氧。</h3> <h3>剛開始邁步時,覺得腳沉沉的,頭有些重,吸氣到不了肺里,稍有點反映慢。不知是高原反應,還是因為突然穿了很多衣物。我想起來之前,查到抗高原反應的忠告:不激動,不緊張,盡量腹部深呼吸,每走10步必停下緩口氣…,慢慢地找到合適自己的頻率。</h3><h3>同車來有一留學加拿大的廣州女孩,她媽媽高反厲害,在拉薩就開始吸氧,現在留在帳篷里,我倆正好結伴,沿土路一步一步向著珠峰方向走去,看到前面河灘地卵石群中有一堆人,走近看,果然是“珠穆朗瑪峰大本營紀念碑”。</h3><h3>看網上照片,紀念碑是很簡陋的石塊,現在是新建的,用土黃色帶橘紅色條紋的巨石成碑,上用中,英,藏三種文字書“珠穆朗瑪峰大本營~海拔5200米”。</h3><h3>忽然想起路上司機開玩笑:“每年有10萬多人進藏,只有不到一萬人敢上珠峰,但能看到珠峰的,只有十分之一。(后來他才告訴我們:每年死在珠峰上的,總有十來個人)。所以這可能是你們一輩子唯一的一次,也是最驕傲的一次,一定要在紀念碑那里留個影,回家放大照片,留給兒孫!”</h3><h3>從土路要穿過卵石走到紀念碑,已有不少人在那里拍照。畢竟今天能上珠峰的人,只要能行,都是要到紀念碑留影的。我們“當仁不讓”,互相拍照。好笑的是,剛開始大家都裹的太嚴實,拍出來看不到臉,根本不知是誰。于是重新拉開領子,露出尊容,留下了這“歷史性”的照片。</h3> <h3>珠峰大本營紀念碑拍照之后。第二個目標,就是登上“上絨布寺”,看著名的珠峰“日照金山”。<br></h3> <h3>文獻上寫:“絨布寺分新,舊兩處,舊寺位于新寺以南3公里處,靠近珠穆朗瑪峰,尚存蓮花生大師當年的修行洞,以及印有蓮花生手足印的石頭和石塔等。”</h3><h3>紀念碑前面不遠處,左面的高坡頂處,有個小小的寺廟。這應該就是文中所說的舊寺~“上絨布寺”,但離山下的新寺決不止3公里。<br></h3> <h3>說著容易,但真要上到上絨布寺,還是讓很多人卻步了。</h3><h3>到達“紀念碑”,已經基本上把體力氧氣都消耗的差不多。要從大本營的高度繼續往上攀登數十米石臺階,(說是臺階,實際上是由不規則的石塊壘成的高低不平的山道。) 在平地行走都缺氧狀態下,談何容易。何況這是“可上可不上”的“選項”,心理上,都有一百個放棄的理由。</h3><h3>但“人生最后一次”,又常常是勝過所有的理由的理由!“三十七拜都拜了”,絕不能在“最后一哆嗦”留下遺憾…。拼了!“上!”</h3><h3>登山時,呼吸更急促,腿越發沉重,基本上是三步就要停一下。帶來的小瓶氧氣罐這時起作用了。</h3><h3>上絨布寺的游人不多,路上碰到幾個都是外國人。有兩個德國女士喘的不行,我們把自己的氧氣瓶給她們吸,才緩過來氣來,然后沖后面大喊:“We want this!”,估計后面是她們的導游。</h3><h3>很奇怪,我在珠峰上沒有見到漢人導游,只有藏人導游,會說英文,而且都是帶的外國團。可能只有他們才能勝任這高原之旅吧!</h3> <h3>寺廟外觀簡單,門口有牌,上書“上絨布寺”。下面是個小轉經桶。從小門進去,是個小小的庭院。進門處邊上,有一小石屋,里面很黑,酥油燈下,看到內有喇嘛賣油燈和酥油茶。10元一杯。<br></h3> <h3>小小的庭院,頂頭是座二層高的石房子,靠墻有登上二層的小石級,上去后是個1米見方的小平臺,由半胸高的石墻擋住,依在石墻上往外看,前面就是珠峰,一覽無余。由于絨布寺比大本營距珠峰頂更高,更近,視野更開闊,所以這里是觀賞拍攝珠峰的最佳地點。<br></h3><h3>可以看到下面河灘地上小小的人影,可見真有些高度了。</h3><h3>這才是世界最高的寺廟-上絨布寺:傳說中蓮花生大師在西藏建立的第一個寺廟。<br></h3> <h3>上絨布寺供奉的,是文獻中提到的蓮花生大士(梵文 Padmasambhava),印度佛教史上最偉大成就者之一,藏傳佛教密宗寧瑪巴派(紅教)的主要奠基者。公元八世紀,應藏王赤松德贊迎請入藏弘法,成功創立了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寶齊全的佛教寺院——桑耶寺。 傳說中的蓮花生大士,生自蓮花,是觀音菩薩和釋迦牟尼佛的身口意三密之化身轉世,騎飛虎,在印度,尼泊爾,不丹和西藏都建有寺廟,極受尊崇。不丹著名的“飛虎寺”,就是由他而建。</h3><h3>珠穆朗瑪峰的上絨布寺,據說是他由尼泊爾進入西藏后,建立的第一座寺廟,應有千年歷史了。</h3> <h3>臨離開大本營前,司機師傅曾告訴過,如果誰能上到絨布寺,千萬要等到晚上8點,因為只有那時,才能看到“日照金山”的著名奇觀。</h3><h3>這時才7點多,有些時間再轉轉。小平臺旁邊有一小門,進到屋內,這是間一半從山崖上開出來的石屋,左邊靠山墻處,是一占全部寬度的石桌子,上面點著酥油燈。迎面墻上掛了些繩索之類,沒什么有意思的東西。于是我走了出來,這時見到三個國外旅客進來,從我身邊經過,同樣進到屋里。無意之中,我向屋內看了一眼,奇怪,他們都不見了。</h3><h3>咦,他們哪里去了?</h3><h3>好奇之下,我又進到屋內仔細查看,這時,才發現靠墻的地上,有個一尺見方的地洞。往下看,隱約有光亮,估計約有3米多深。但下面即沒有臺階,也沒有梯子,十分蹊蹺…。正在躊躇之間,進來一位藏族小伙子,用英語跟站在洞邊的我說:“你可以下去!”(估計是帶前面外國游客的導游,)“怎么下?下面什么都沒有!”我也用英語回答。他笑了,帶點神秘的口氣說:“你只管腳先從洞口下去,先伸左腳,會有石臺從下面接住你,然后再下,會有石臺接住你右腳…。”我狐疑的又從洞口往下仔細看,什么臺階也沒看見。</h3><h3>“下不下?”我猶豫了一下,畢竟好奇心占了上風。試著把沉重的腿從洞口伸進去,人穿的很多,洞口很小,腿垂進洞后,上半身卡在洞口,人懸著半空中,根本看不見下面。</h3><h3>按照他說的,我試著把左腳往下探,這時,“見證奇跡的時刻出現了!”快到手臂把不住洞口時,左腳果然被一塊結結實實的石頭接住了!心里一下子松了下來,站穩左腳,再繼續放手往下滑,就在左腿快到極限時,右腳也觸到了石臺。手撐著兩邊的石壁,順利的到達地面。哇塞!我差點真的相信有神靈出現啦!</h3><h3>借著洞內的燭光,回頭細看,才明白,原來二個大石塊,是嵌在凹進去的石壁中的,從上面看不見。只有知道的人,按正確的順序,才能用腳探到。否則三米多高的深洞,誰也不敢貿然往下跳。這是何等巧妙的防衛設計啊!</h3> <h3>洞內迎面是個供奉佛像的神龕,披著白色哈達,前面數盞酥油燈,和各種各樣的錢幣。頭頂懸一老式電燈。神龕內有三尊銅佛像,旁邊一鏡框內有西藏高僧的照片,想必是某個活佛。</h3> <h3>這是一個狹長的洞穴,進去后,只能向右轉,再往里走,洞穴較寬敞些,石頭上鑿出來的供臺,已被酥油煙火熏成黑色,相當有年代了。</h3><h3>這應就是資料記載的:“蓮花生大師的修行洞”。</h3><h3>如果從蓮花生大師8世紀從尼泊爾進藏,在珠峰建第一個寺廟至今,這個古寺已有千年歷史了。<br></h3> <h3>神龕邊一塊半人高的石板上刻有佛像,上覆紅色綾綢,想必就是蓮花生大士的雕像了。藏族同胞極其虔誠,大士雕像千年保存完好。</h3> <h3>洞穴幾乎完全是原始狀態,粗礪的巖石從頭上及四處壓下來,石佛像對面還有個玻璃門的佛龕,使地方更為狹窄。面對蓮花生大師石刻像,左邊的洞穴上斜升高,更為狹小,直到高處隱沒在黑暗中。這時才發現,此角落處,居然坐著剛才進來的兩個外國人,聊了聊,原來他(她)們是蓮花生大師信徒,從加拿大來千里迢迢來此,就為朝拜圣地。 正在此時,同車的女孩也進來了,原來她也是蓮花生大師信徒,幾個共同信仰的人在這世界的盡頭相會,談的興致勃勃,還一起頌起經來,在昏暗的燭光中,梵音回蕩,那個情景真是神奇極了,似乎穿越到了“藏地密碼”!… 我雖不信神佛,但此時此地,我誠心誠意地和她們一起在佛前打坐,雙手合十,閉目靜息… 從上到珠峰以來,一直處在興奮緊張中,急于趕路,趕時間,擔心高原反應…幾乎沒有時間把心靜下來。現在,在這世界最高的寺廟里,面對千年古佛,映著閃爍的酥油燈火,外面是神圣的珠穆朗瑪…, 平和,安靜伴著喜悅從心中緩緩升起,忘記一切,溫暖全身…。 旅行即修行也!<br></h3> <h3>近晚上8點,從洞中爬出來。周圍的一切都已經暗下來,下面河灘石碑都看不清了,游客基本都已下山。但正是在此時,夕陽照射下的珠峰雪頂,顏色由剛才的白色,漸漸變成金黃色!周圍越暗,珠峰越金光燦爛!就像是舞臺上金色聚光燈照射一般。這就是傳說中的“日照金頂”啊!</h3><h3>萬籟俱寂,人不由自主的屏息囁音,面對這金光萬丈的雪山,心內只剩一聲贊嘆:“君臨天下”!!!</h3><h3>這個時間只持續半個多小時,還要天好,可遇而不可求啊!<br></h3> <h3>從上絨布寺,有兩條路下山。一條是我們上山的原路,還有一條路從另一面下山。看了看,那邊路更陡,但離遠處的“珠穆朗瑪峰測量點碑”更近。天已經暗下來,為了保險起見,還是從原路下山。為不留遺憾,記不得又走了多遠,幾乎是摸著來到“珠峰測量碑”,同樣用三種文字書寫。這是我國測量珠峰高度的官方地理定點。</h3><h3>注:官方承認珠峰有兩種高度:尼泊爾等使用登山者采用的雪蓋高(總高)8848米(29029英尺),2005年中國國家測繪局測量的巖面高(裸高即地質高度)為8844.43米,2010年起世界承認兩種高度的測量數據。<br></h3><h3><br></h3> <h3>回大本營的路,記不得走了多久,只記得在心里數著數:"Un,Deux,Trois…”(事后想想很好笑,居然用法文,好像節律更順口。)根據經驗,這種時候,不要去看離目的地還有多遠,那會使人沮喪。只需堅持,一步,一步,數到100,再從頭來…。<br></h3><h3>總還是沒忘了回頭看一眼珠峰,太陽已下山,天空竟然變成玫瑰色,珠峰則是白中略帶淡藍,漂亮極了!突然想起莫奈的印象派,光,色,影,如果我現在有畫筆,能畫下珠峰晴空時的雪白,夕陽下的金燦,晚霞籠罩的淡玫…,該是多么美啊!<br></h3><h3><br></h3> <h3>打著手電筒回到大本營,先找到我們的車,對著車的帳篷,就是我們的宿營地。</h3><h3>帳篷是由粗牦牛氈構成,門簾也是很厚重的牦牛氈。中間是個平臺樣的爐子,燒牦牛糞。上有煙囪伸出帳篷。爐子邊有個長桌,圍著爐子,是一圈硬通鋪,不分男女,統統頭腳相接。我是最晚到的,給我留了門口的位置。別的人都已經打開鋪蓋準備睡了。</h3><h3>藏民提供一疊疊的毯子,但都是多年不洗的,依司機忠告,我們全都在山下租了消毒后塑料袋密封的睡袋。</h3><h3>晚飯是沒有的,只有方便面和酥油茶。但高原上的開水沸騰點為70℃,泡方便面也是勉強的很。好在我們早有思想準備,自帶些干糧。</h3><h3>帳篷內只有照明燈泡??,沒有其他供電,手機充電更別想,而且照明燈10點就熄滅。</h3><h3>供水只有喝的,洗漱之類就忍忍吧!</h3><h3>氣溫已經很低,但為了減少耗氧量,我們要求把爐子的火熄了。</h3><h3>司機師傅很盡職,幫我們把很重的氧氣瓶搬到每人炕頭,教我們如何把細細地塑料管掛在耳朵上,插到鼻孔中。</h3><h3>說有廁所,但去看過,慘不忍睹,算了!都野外解決,好歹是“BIO"。</h3><h3>太冷了,穿上所有的襪子,褲子,衣服,羽絨服,帽子,然后鉆進睡袋中。</h3><h3>氧氣管子送進鼻孔的氣都是冷的,刺激的腦袋痛,后來調小了進氣量,才好些。</h3><h3>半夜時分,突然被噪雜的人聲驚醒,原來是另一個團的司機來求救,他們那里一個20多歲的小伙子,高原反應,臉漲的通紅,喘不上氣,不行了!說話間,又有一人進來,說另一個帳篷里,有一家自駕游的84歲老人,逼著兒子帶他上珠峰,現在也不行了…。此時大家全醒了,七嘴八舌出主意。</h3><h3>我們提議把自己的氧氣罐給他送過去,但立刻被我們的司機阻止了。他告訴我們,一般人上到5000米高原,只要不是嚴重高反,短時間是沒有問題的,因為人體血液中的氧氣還有儲存。但6個小時之后,存氧消耗殆盡,才是最危險的時刻,從下午6:00上山,在半夜發生險情是意料之中。小的手拿氧氣瓶根本頂不了這么長時間,這就是為什么他極力推薦我們租正規氧氣罐的原因。(此時,突然回憶當時他說服我們的話是:你們可能一輩子就這一次上珠峰,不要為省800元把命丟了。到了山上,后悔就晚了。)</h3><h3>司機師傅的話很直率:如果誰把氧氣罐給他,就意味著給氧氣罐的那個人,可能也會面臨生死的選擇,那時,沒有人能救你,你們要想好了。”司機的話,一下子讓所有的人都傻了。</h3><h3>后來我多次回想當時的處境,有沒有兩全其美的選項? 才恍然,平日能說出很多富有逼格,模棱兩可的人生哲理,但在真正面臨死亡時,都變得很蒼白可笑!“To be, or not to be?” 或者說:“你死,或者他死!”~就這么簡單!生命有時就這么草率,現實有時候就這么殘酷!</h3><h3>其實上珠峰之前,或多或少都想過生死的危險,我先生幾次問過我:“你真不怕嗎?”</h3><h3>…70歲,一個人第一次上到海拔5200米的珠峰過夜,說一點不怕是假的。更何況我在此之前(2016年),也準備上珠峰,旅行社的錢都交了。但臨行前二天,突然大病一場,把行程取消。</h3><h3>這次豁出去,正是因為知道,這是一生最后的一次機會,或者說,是對自己最具挑戰性的一次機會。</h3><h3>“如果我能挺過來,今后就什么高度都不怕了;如果挺不過來,掛也得掛在世界最高峰上!”</h3><h3>這就是我當時的回答。我想,那位84歲的老爺子,可能也是這么想的吧!</h3><h3>小伙子最后是花了2800元,請藏民開車送下山,(半夜在根本沒有路沒有照明的珠峰開車,沒有一個司機敢冒這個險。)到最近的定日縣搶救,能不能救過來,就不知道了。人到此時,錢已無足輕重,可是當初,為啥就舍不得呢?!</h3><h3>老爺子的情況不清楚了。如果他真“掛”在珠峰上,也是隨愿了!</h3><h3>從此我得出幾個結論:</h3><h3>1,人在旅途,萬事首先要自己負責(不論大小),不要總指著別人。別人幫你是情分,不幫是本分。到誰也幫不了的時候,不要怨天尤人!旅途如此,人生也是如此。</h3><h3>2,錢的價值是按需求定的,摳小錢,圖僥幸,必付出更大代價。</h3><h3>3,在死亡面前,什么都是小事!平日的嘰嘰咕咕,這時看來,都是那么遙遠而可笑!</h3><h3>4,世上無所謂幸福和痛苦,只有一種狀況和另一種狀況的比較。在大本營的條件下,生存下來,就是幸福。</h3><h3><br></h3><h3><br></h3> <h3>晚上太冷了!躺在那里,拉緊針織帽,套上羽絨衣的帽子,再捂上睡袋的帽子,還是凍得腦瓜仁兒疼!有幾個人和我一樣睡不著,干脆起來看星星!</h3><h3>外面的院落空空無人,摸黑去廁所是根本不可能的,有人趁機“方便”…。</h3><h3>忽然想起那個叫什么王爾德的英國浪子說的:“我們都身處陰溝,但仍有人仰望星空。”</h3><h3>啞然失笑…!<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quot;Helvetica Neue&quot;, &quot;PingFang SC&quot;, &quot;Hiragino Sans GB&quot;, &quot;Microsoft YaHei UI&quot;, &quot;Microsoft YaHei&quot;,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5px;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span></h3><h3>是的,我們真的仰望了星空,天很低,星很亮,很多,…,這是珠穆朗瑪峰上的星空,璀璨輝煌!</h3><h3>盡管我們凍得哆嗦,裹的全然沒有形像,但我們看到了唯一的,世界第三極上空的星光燦爛!</h3> <h3>  轉載朋友寫的珠峰詩一首,挺真實:</h3><h3><br></h3><h3> 遠山 by 悠心 在最寂寞的頂端 煙嵐不散 飛雪盤旋 遺失在大地的傘 捕捉蝴蝶巨大的翅膀 在低矮處 荒草不生的堤岸 空氣轉動 秘密吟唱 掛在高處的 星星 在黎明之前 安靜地棲居 寒冷 撕扯意識的影子 扭曲的盔甲 隱藏在 曾經丟棄的地方 眼見系于馬脖下的鈴鐺 搖搖欲墜 近處水洼的鏡面 發出 笑聲 一團夜的霧氣 包裹布滿窟窿的夢魘 從 結滿藍冰的沼澤開始 今晚 經由 遼闊之地 我們抵達 <br></h3> <h3>不知道什么時候睡著了,而且睡的很香,直到早6點被司機叫醒。早飯是沒有的,師傅說早點上路,趕到定日吃早飯。</h3><h3><br></h3> <h3>天空還沒大亮,珠峰左側(東方)被早上的太陽染成淡金色。因大本營在珠峰北坡谷地,東西兩面都是高峰,所以“看日出”是不可能的。 </h3><h3><br></h3> <h3>雄鷹在天空盤旋,大本營開始慢慢地活動起來。<br></h3> <h3>昨晚沒來得及到號稱“世界最高郵局”買明信片,現在居然開門了。郵局其實只有一個窗口,里面有一位女工作人員,人們大多是買明信片,(當然要寄信也可以)。只有二種明信片,都是珠峰風光,我前面一位老兄一口氣各買了50張,還要張張蓋“珠峰郵局”郵戳。</h3> <h3>好容易到我,每樣買二張明信片,10元一張,再加郵票錢80分。</h3><h3>這張明信片上,應該是珠峰著名的“旗云”。</h3> <p class="ql-block">另一張是“日照金山”。私下覺得,似乎我照的更勝一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也照樣請蓋了珠峰郵局“大本營”的章,這可不是僅用錢能買到的,留個紀念吧。</p><p class="ql-block"><br></p> <h3>手機上的照片,時間顯示1:57,這是歐洲時間,加上6小時差,應該是早上7:57。我們離開大本營的時間。</h3> <h3>別了,珠峰大本營。永遠的記憶!!!<br></h3> <h3>別了,美麗的珠穆朗瑪,她已經又穿上金紅色的晨袍,美的儀態萬方!!!</h3> <h3>下山車開的很快,到達下絨布寺時,過邊防站照例停車。<br></h3> <h3>回首珠峰,竟然完全隱沒在云霧中。心中忽生幾分留戀,幾分不舍,像是離開時,轉身回眸,佳人珠簾已垂…。</h3><h3>這也許真是最后一眼的告別了…。</h3> <h3>再走那100公里的顛簸土路。</h3> <h3>在定日縣吃早餐。</h3> <h3>與來時同樣的藍天白云,白色鹽堿地。</h3> <h3>同樣的層層梯田,</h3> <h3>同樣的“天路”!</h3><h3>…………</h3><h3><br></h3> <h3>不知是心理放松了,還是生理適應了,自從珠峰下來,大家的高原反應都好多了。用了一半的便攜式氧氣瓶都被扔進廢物筐里。 第二天到納木錯湖(4700米),根本就不用氧氣瓶,幾乎沒什么感覺,真是神了!</h3><h3>這才是:</h3><h3>“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珠峰’不是云”啦!</h3> <h3>西藏的大美河山沒變,</h3><h3>海拔高度沒變 而我們則變了。 我們登上了珠峰! 戰勝了高原反應, 戰勝了自己的恐懼!</h3><h3>終于與女神對面相遇!</h3><h3>終于看到了珠穆朗瑪的星空! 終于 成功 回來啦!!! 像經過洗禮的重生, 輕松,自信,從心底的微笑…,</h3><h3>…………… 西藏回來,學會雙手合十:<br></h3><h3>“嗡嘛呢叭咪哞”!</h3><h3>“成就一切,普渡眾生!”<br></h3> <h3>后記:旅行經常與年輕人為伴,一次行程下來,都成朋友,連“青海國旅”跟我簽“生死合同”的女孩,也成了聯系至今的朋友。</h3><h3>稱呼也從“阿姨”變成“姐姐”!</h3><h3>哈哈!我賺了!!!</h3><h3>~以此文紀念登珠峰一周年。</h3><h3><br></h3> <h3>2018年12月,原海拔5400米處的珠峰大本營正式關閉。此文亦為我和珠峰的絕唱!</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于田县| 玛沁县| 万安县| 宁德市| 三明市| 原平市| 麻江县| 防城港市| 定日县| 东港市| 盖州市| 鄢陵县| 定日县| 奎屯市| 克山县| 西峡县| 沁水县| 平塘县| 酒泉市| 龙井市| 桂阳县| 贺兰县| 兴安盟| 崇明县| 阳新县| 甘孜县| 通渭县| 卓资县| 东宁县| 安义县| 松溪县| 巴东县| 张家界市| 毕节市| 开原市| 光泽县| 溧阳市| 南汇区| 平泉县| 清河县| 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