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編撰高明發展簡史的初衷是,某一天早晨,我站在已形成規模,人氣漸旺的高明寺內感嘆不已。感嘆之余,想要了解一下它的歷史而無從尋覓,頓時覺得頗為遺憾。意動形隨,有了想法就有了行動,隨著對高明寺歷史軸線的探尋,一個距今約527年,前后三位知縣修建寺廟的故事,令我感知到古剎的魅力。現在,我是了解高明寺的歷史文化,但是廣大民眾知曉嗎?他們也會去翻看漳平縣志嗎?顯然是不會的。若如此,那么花費巨資,歷經三任主持,20多年建設起來的高明寺,它的價值就大打折扣。于是乎,就有了把高明寺歷史文化介紹給大眾的沖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鄧達</p><p class="ql-block"> 2018年8月28日</p> <h3>
漳平市高明寺發展簡史
鄧達編撰
一、綜述
高明寺,坐落在城西北龍停山半山腰處,距離城區500余米。它始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距今527年,期間幾經興衰,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最近一次毀于文革時期,因不慎失火,廟遭焚毀。改革開放以來,漳平市經濟得到較大的發展,高明寺也隨之走上復興之路。期間歷經釋光浩、釋普空、釋普智三任主持30年不懈的營建,高明寺先后建成大悲殿、大雄寶殿、玉佛殿、地藏殿、齋堂、僧舍、放生池、公路等建筑和設施約四千平方米,形成占地總面積238畝,以大悲殿、大雄寶殿、玉佛殿三大殿為中軸的筑群落。至此,寺院遂成規模,成為漳平市民和僧俗信眾禮佛、觀賞、休閑、健身的好去處。<br></h3> <p class="ql-block">二、歷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和其他名山大川一樣,龍停山也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清道光版《漳平縣志》卷一地志龍停山條記載:“龍停山,亦名龍停寨。山在縣西里許。山半有清泉一脈,可以灌田。舊有騎龍仙廟,今移置東關山。腰有高明寺。” “騎龍仙廟”:傳說古時有仙人騎龍飛過,在龍亭山停歇,故后人在山腰處建有騎龍仙廟一座。 “觀音降妖”:相傳有一白虎精時常出來禍害百姓,玉皇大帝派遣觀音菩薩下凡降妖(有說楊文廣降妖)。觀音在龍停山頂,摘葉化劍,馭劍把白虎精囚禁在龍尾旗山一絕壁處洞穴內令其悔過自新。為了便于看管龍尾旗的白虎精,當地官府便在龍亭山上修建了一寺廟,至今當地百姓皆稱高明寺為“公門寺”。</p><p class="ql-block">據查考,明弘治三年(1490年)版《八閩通志》,山川卷載有漳州府漳平縣龍亭山詞條。高明寺前有一片田,供僧徒耕作,寺旁有一股清泉,可以灌田。這是關于高明寺最早的文字記載。</p><p class="ql-block">明隆慶三年(1569年),知縣章述⑴對龍停山的寺廟,也是僧會司辦公地點進行翻新和擴建,這是有關修建高明寺最早的文字記載。至于章述修建高明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目前還沒有找到具體答案。但從他在隆慶四年(1570年)《重建鼓樓記》,以一斑窺全豹,則其所為可知也⑵。</p><p class="ql-block">萬歷三年(1575年),知縣盧彥⑶翻修高明寺并增建前堂。至此,寺廟有了一定的規模,遂成一邑巨觀,成為漳平八景之一——高明周眺⑷。知縣盧彥為什么要重新修建高明寺?事情過程是這樣的:隆慶六年(1572年)盧彥任漳平知縣。半年后,隨訓兵于野,登龍停山,見居民稠密,煙樹森纏,城郭村墟,山環水繞……,不覺發出美哉一方之勝概也!隨后見梵宇舊址圮壞,空寺無人看守,尤虞盜賊藏匿。詢之父老,咸謂寺門外有田一段,但租少,不足以供住者。適鄉大夫肖峰陳君,有田近在山后,愿領原價以充寺中。遂招佃給田,俾得以時灑掃,栽培山木,而奸細或可杜哉⑸。</p><p class="ql-block">清雍正四年(1726年),漳平夏旱,禾薯菜盡枯,饑民采樹葉充饑;瘟疫流行,死者藉于道。高明寺住持發動信士施粥,作賑災義舉,廣受贊譽。</p><p class="ql-block">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知縣蔣式增⑹和教諭王之楫⑺倡捐公修高明寺,后旁祀知縣蔣式增生像。同前面一樣,蔣式增和王之楫為什么要倡捐公修高明寺?嘉十一年(1806年)蔣式增閑暇之余同王之楫游覽古剎高明寺,看見古剎雜草叢生,榱崩棟折,寺中菩薩、梵王骎骎多所剝落,滿目蕭然,如不進行重新修建,古剎很可能成為一片廢墟,隱沒在雜草叢生中無處尋覓。于是帶頭捐出自己的廉俸,王之楫等便在全縣范圍內募捐重修廟宇善款。縣志留有王之楫自撰《重修高明寺記》一文。文中特別提到高明寺不僅是鐘靈毓秀之地,實際上更是薈萃一邑文人之處。首次提到高明寺的環境,成為孕育優秀人才與文人研討文章,嘯詠江山聚集地。如文中說道:“明憲曹三陳公,嘗結廬讀書其下,偕鄉先輩砥礪文章,先后金榜題名,到朝廷做官 。解甲歸田后,仍棲居舊墅,與諸縉紳先生,時嘯詠江山。”</p><p class="ql-block">嘉慶十二年(1807年),知縣蔣式增封殖龍亭山,禁采櫵以固地脈。嘉慶十四年(1809年)丁憂去官,因交代久羈,遠近餉薪米鹽蔬不絕。臨行百姓泣送遮道。后百姓復塑像于高明寺。”</p><p class="ql-block">民國初年,高明寺年久失修塌廢。曾經住有僧人99人。</p><p class="ql-block">1950年代初,全縣各寺院逐漸停止活動。文革時期,不慎失火,廟遭焚毀。</p><p class="ql-block">1980年代起,釋光浩、釋光勝等人從連城中華山、龍巖天宮山皈依受戒回縣活動。</p><p class="ql-block"> 1989年釋光浩募集善款在高明寺舊址上建大悲殿及廂房,1996年竣工,建筑面積522平方米。它標志著古剎高明寺復興的開始。</p><p class="ql-block"> 1989年11月,龍巖地區行署批準高明寺為開放宗教活動場所,漳平佛教走上復興道路。至1990年底,全縣有佛教徒1100人。其中受比丘戒6人,三皈依的1100余人,另有不少未出家的居士。</p><p class="ql-block">1990年夏秋之際,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為漳平高明寺題寫匾名。</p><p class="ql-block">1991年夏,由于觀音亭修繕,將佛像遷至高明寺。</p><p class="ql-block"> 1996年5月,釋光浩主持募集善款建大雄寶殿。到釋光浩卸任主持時已經建好框架。</p><p class="ql-block"> 1997年釋普空任主持,募集善款繼續大雄寶殿建設,于年底竣工,建筑面積7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1999年釋普空主持募集善款建僧寮,2000年竣工,建筑面積8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2000年釋普空主持由緬甸迎回漢白玉臥佛,重約2噸。</p><p class="ql-block"> 2005年釋普智任高明寺主持,募集善款修繕大悲殿。</p><p class="ql-block"> 2007年釋普智建玉佛殿,2014年1月竣工,建筑面積51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2010年6月,釋普智建放生池,2011年4月竣工。</p><p class="ql-block"> 2011年8月,釋普智修外環路通往寺廟的450米公路,2011年12月竣工。公路的開通,方便寺廟的建設及僧侶、百姓的進出。</p><p class="ql-block"> 2013年7月,釋普智建齋堂及廚房,2016年竣工,建筑面積592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2014年1月11日,由漳平市政府主辦的海峽兩岸佛教文化交流大會在菁城高明寺隆重開幕,同時舉行高明寺臥佛殿落成暨臥佛開光慶典法會。來自兩岸佛教界代表、海內外華僑華人、企業家代表及當地善信共3000多人參加。本次活動,為海峽兩岸佛教徒開展互動聯誼搭建了交流平臺,增進了兩岸佛教法脈情誼。由緬甸迎回的漢白玉貼金臥佛,在高明寺臥佛殿供奉,至尊名貴,光燦奪目。這是全省最大的漢白玉貼金臥佛。殿內還供奉一千尊緬甸小玉佛。</p><p class="ql-block"> 2016年9月,釋普智建地藏殿,2018年9月竣工。殿內地藏菩薩銅像高達3.7米、重1.5噸。</p><p class="ql-block"> 2016年,高明寺幫助孤寡老人和重大疾病患者,所費善款10280元。</p><p class="ql-block"> 2017年,高明寺幫助孤寡老人和重大疾病患者,所費善款12060元。</p><p class="ql-block"> 2018年9月5日至9月11日舉行地藏殿落成圣象開關暨第三屆冥陽兩利水陸法會。</p> <p class="ql-block">三、高明寺主持</p><p class="ql-block"> 第一任主持釋光浩,俗名陳元浩,漳平新橋人, 1989年至1996年期間任高明寺主持。49歲時,赴連城中華山性海寺,禮上慧下瑛老和尚為師。1985年,在莆田南山廣化寺受具足戒。雖未進校門,卻兩堂功課誦持無礙。老和尚農禪并重,傳承祖師風范。雖從未進過禪堂,但于行持,等持有禪:“關心”、“放心”不亞禪師。至今八十多歲的他,從不諍你我,老實耕耘心田,是位了不起的真實行者。逢人不論貧富老幼,皆彌陀接引,平易近人。說話談吐,不落階級,平聲柔和,常禪不急不緩,道法安然。實乃天然禪師。若論振宗法鼓,其人是也,誠為后人學習榜樣。</p><p class="ql-block">第二任主持釋普空,俗名劉金偉,漳平溪南人,1997年至2004年期間任高明寺主持。</p><p class="ql-block">第三人主持釋普智,俗名朱華志,漳平新橋人,2005年至今任高明寺主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日常佛教功課</p><p class="ql-block"> 漳平市內各寺廟日常佛教活動主要有:兩遍殿和五堂功課。兩遍殿是指早殿和晚殿。屆時,全寺僧眾齊集大殿,早殿念《華嚴咒》《大悲咒》《十小咒》和《心經》各一遍。其中念《華嚴咒》為一堂功課;念《大悲咒》《十小咒》和《心經》合為一堂功課。晚殿共三堂功課:其一為誦《阿彌陀佛》和念佛名;其二為禮拜八十八佛和誦《大懺悔文》;其三為蒙山施食,即將每日午間的齋食取出少許,晚間按《蒙山信儀》念誦,施舍給餓鬼食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解:</p><p class="ql-block">(1)章述,浙江蘭溪人。明隆慶二年(1568年),由舉人任。任期修建高明寺、鐘樓、學宮,留有《重建鼓樓記》。</p><p class="ql-block">(2)見章述自撰《重建鼓樓記》。</p><p class="ql-block">(3)明隆慶知縣盧彥,湖南祁陽人。明隆慶六年(1572年),任漳平知縣。留有《高明寺置田記》。</p><p class="ql-block">(4)漳平八景:蒼尖列鼎、龍江虹渡、高明周眺、碧潭澄鑒、石鼓迎仙、碧靈啟秀、鶴湖三瀑、龍津三清。</p><p class="ql-block">(5)見盧彥自撰《高明寺置田記》</p><p class="ql-block">(6)蔣式增,天津人。由謄錄館議敘縣丞,清嘉十一年(1806年)任漳平令。廉潔公明,愛民敬士,欲力培人文。封殖龍亭山,禁采櫵(打柴)以固地脈;又捐修武廟。三載,丁憂去官(離職守孝三年),因交代久羈,遠近餉薪米鹽蔬不絕。臨行泣送遮道,復塑像于高明寺。至今父老猶曰:“此吾父母將公也。”</p><p class="ql-block">(7)王之楫,字濟川,號木齋,漳平居仁人。清嘉慶庚申(1800年)舉人。歷署霞浦、永福、莆田、泰寧、建寧府訓導,授閩縣訓導,調臺灣訓導。俸滿咨補延平府尤溪教諭。為人輕財重義,到處勤于訓迪,以振興名教為務,不計較錙銖。尤邑學宮,前火災,捐捧倡修。生平樂與人善,咸得士心。卒于官。宦橐瀟然。</p> <h3>附文
重建鼓樓記
明隆慶知縣 章述
郡邑之設,必高建麗譙,懸置鐘鼓,所以明刻漏,謹晨昏,示興居之節也。
平之有邑,自成化之初年,而鼓樓之圮壞已及,棟折柱腐,舊貫難仍,予蒞治之始即議新之。于時軍務倥傯,崔征迅急,未能也。越己巳(1569年)之冬,海氛寧息,予視篆亦稍閑,于是捐俸資,鳩美材,召良工,諏吉日,撤舊而重新之。棟宇堅隆,檐牙高爽,視昔之陋,煥然改觀。庚午(1570年)四月樓落成。予具肴觴,偕僚友南城黃允升,寧都王君化,幕僚(官署中的輔助人員)錢塘俞鳴岡,同登眺焉。
夏日初炎,景物明盛;城南一川,溶漾東流;西北諸峰,環列獻秀;禽聲水色,足供悅玩。予憑檻樂甚。允升顧予而笑曰:“時詘舉贏,古人所尤”。吾子當瘡痍未復之余,而汲汲為功筑之,計樓之未易也,過之恒色憂,今始落成,而吾子之喜已甚,亦尚有說乎?”予曰:“事有所自起,時有所宜為,夫所謂時詘而舉贏者,財盡力勤而圖夫不急之務也。”今不費民財,不老民力,蠱壞之極,順時修飭,固非若新延廄作稚門之可緩也,又焉為古人之所尤乎?況斯樓為一邑之大觀,而卑隘傾廢,譬諸沉痼之疾,不遇俞扁,就從而起之。在昔未新,刻漏不聞,晨昏無節,民惰不興。女休于織,男怠于耕。今茲既新,氣象殷殷。按漏鳴鼓,清夜鐘聲。子思盥漱,視膳親庭;士思誦習,孳生雞鳴。蒼農扶犁,刺破朝云;紅女曉窗,機杼紛紜。盜賊聞更而遠避,工商乘時而取贏。一樓之建,而可以作新乎萬民。”允升瞿然而興曰:“有是哉!斯樓之急也。吾儕既樂觀乎厥成。請書以識之,俾后蒞茲士者不忘作者之勤,庶幾時飭而時新。”
高明寺置田記
明萬歷知縣 盧彥
余初蒞漳平,見錢糧多逋負,訟獄山積未結,日月弗遑啟處。為之剖息,設法完征,未半載,幸逋負者已納,山積者悉理,向之弗遑者,今始少舒。隨訓兵于野,登高明寺,見居民稠密,煙樹森纏,城郭村墟,山環水繞,歷歷在畫,俱在一覽之中,美哉一方之勝概也!不覺心曠神怡。若與物而偕春者,豈地能移人以樂歟!良由民輯事熙,故有自得之趣耳!
梵宇舊址圮壞,重修于兩峰,章公方成輒升去,經久復廢墜。空寺無人看守,尤虞盜賊藏匿。詢之父老,咸謂寺門外有田一段,但租少,不足以供住者。適鄉大夫肖峰陳君,有田近在山后,愿領原價以充寺中,亦士民同樂,以成斯舉也。因思地果奇勝,必有遇之時乎,吾今賀茲山之遇也。遂招佃給田,俾得以時灑掃,栽培山木,而奸細或可杜哉。自后,欲佃民久居于斯,尤必禁其需索、侵奪乃可焉!同志者能續增其所未備,則壯麗之觀,奚啻今日已耶!爰勒石以垂永遠,時萬歷三年(1575年)春正月望日。
重修高明寺記
清本邑舉人 王之楫
高明寺建自萬歷間,為邑治入龍之勝。遙羅翠岫,俯挹澄江,巖谷蔚然深秀。明憲曹三陳公,嘗結廬讀書其下,偕鄉先輩砥礪文章。旋后,先連步云衢,通籍后,解組歸田仍棲居舊墅,與諸縉紳先生,時嘯詠江山。流風余韻,一二父老猶有能道其事者。蓋此鐘毓,實薈萃一邑文人,迄于今,垂二百余年矣。雨洗風瓢,榱崩棟折,而寺中菩薩、梵王,且骎骎多剝落,不獨騷人逸士滿目蕭然,即宰是邑者,經邱吊古,往往有昨是今非之感。多以工費繁,姑置之。
歲丙寅(嘉慶十一年,1806年),明府津門蔣侯來蒞此土,簿書余暇,蹤跡溪山,登龍停之古剎,稽豹隱之匡廬,見日就蕪沒,有不可以復延者。遂慨然自任捐廉俸為通邑倡。邑中人,因悉力悉心、共勷盛舉于鼎新。廟宇外,廣修廨舍,以嘉惠學人藏修。凡經劃精詳,規模宏達,明府實獎課成之。夫宣上德意,勤政新民,明府仁明,久朗朗在人心目也。而復成此雷音大覺,寶像莊嚴,俾多士肆業于斯,共相摩厲,日進高明,得以希鄉大夫盛軌,而明府圖光,更照曒三乘矣。(清嘉慶五年,漳平舉人王之楫撰)
高明周眺
康熙漳平知縣 查繼純
天塹龍盤勢,巍峨氣象雄。
千巖懸曉日;萬木掛清風。
俯瞰滄洲遠;憑虛霄漢通。
乾坤真浩蕩,登眺意何窮。
高明周眺
康熙邑貢生 楊新日
西來身現梵王宮,百里江山一望中。
喜見春光周蔀屋,萬家煙樹夾花紅。
高明遠眺
乾隆邑舉人 陳廷揚
(河南汲縣知縣)
矗為文筆列為屏,山勢如龍此暫停。
甲第蟬聯環雉堞;午炊鱗次接云扃。
大江東去波漂綠;爽氣西來柳映青。
石鼓好迎仙客至,雨花臺上聽談經。
感謝對本文編撰大力支持的各界人士,尤其感謝感謝釋普智主持和詹柏山的指導和幫助。但由于本人才疏學淺,且對漳平歷史,佛教文化知之甚少,在編撰本文時難免會有遺漏、錯誤之處,望各界人士給予斧正。<br></h3><h3> 2018年8月28日</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萍乡市|
江城|
嘉祥县|
许昌市|
延庆县|
永宁县|
中山市|
延川县|
凤台县|
纳雍县|
天气|
扬中市|
眉山市|
武功县|
旅游|
清苑县|
昆山市|
龙泉市|
天门市|
济阳县|
新昌县|
永安市|
赣州市|
莱州市|
汾阳市|
石楼县|
庄浪县|
中宁县|
汨罗市|
枣庄市|
承德市|
焉耆|
法库县|
玉环县|
克拉玛依市|
丹巴县|
灵山县|
万年县|
阿拉善盟|
交口县|
平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