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尋蹤

微笑四葉草

<h3>擱置了很久的胡同尋蹤活動,終于在這個明媚的初秋日子里付諸實施。這一次的路線是東堂子胡同-協和胡同-外交部街,之后去五道營胡同給姐妹們拍幾張照片。</h3><h3>8月25日,揣著自己提前做好的攻略,比規定的集合時間早半小時到了集合地點—東四路口南。這一片都是老街巷,胡同呈東西走向,一個挨著一個,整條胡同估計也就是三四百米。干站著等還不如到身邊的胡同里轉轉。</h3> <h3>最近的是前炒面胡同,夏末初秋天氣依然有些熱,一清早的陽光灑滿了胡同口的道路。不遠處已經有一個人支起了修鞋配鎖的地攤兒,一問是這個胡同里的居民。問起這條胡同有什么古跡遺址,回說沒有什么,倒是隔壁的禮士胡同里有劉羅鍋(劉墉)的宅邸。</h3><h3><br></h3> <h3>看時間來得急,趕緊手機百度一下歷史,往禮士胡同里跑。</h3> <h3>禮士胡同在北京市東城區,位于東四南小街與朝陽門南小街之間,明清時期這里是騾馬市場,當時就叫驢士胡同。<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胡同里豎著一根根木樁,拴著驢啊騾啊的。</span>后來驢騾交易市場被廢除了,人們覺得這名稱不雅,被文人墨客改為禮士胡同。</h3> <h3>禮士胡同131號院,鄭洞國故居。鄭洞國將軍,畢業于黃埔一期,是抗日名將,在解放戰爭遼沈戰役中于長春率部起義脫離國民黨陣營。<br></h3> <h3>一進這條胡同走不遠,就看見一個在全北京都數一數二的“最牛四合院”,這就是禮士胡同129號院。胡同里的人都認為這個院子就是劉羅鍋的故居,以至于一些老北京的圖書上也是這樣介紹的。但實際上,這個院落與劉羅鍋并無干系。據史料,此宅原為清末武昌知府賓俊的宅園,民國初年傳至其子錫瑯時售與米商李彥青,轉手律師汪穎,后又歸天津鹽商李善人之子李頌臣。<br></h3><h3><br></h3> <h3>新中國成立后,此宅由國家接收,一度為印度尼西亞駐中國大使館所在。1965年后,這所宅院又由國家收回。后來周總理曾經指定此宅給西哈努克親王使用,但最終考慮交通不便等原因而作罷。聽胡同執勤的大叔說現在的131號,129號和127號歸屬于一戶人家居住,有專門的人打掃,做飯,澆花。這得是多有錢的人啊!<br></h3> <h3>整條胡同,給人印象最深的,也是這一排三開門的建筑和大幅清代磚雕。據說,如此精美的磚雕甚至在故宮都找不到呢!這是禮士胡同的一大特色。您瞧瞧這戶馬路兩邊的擺設,這才叫豪宅呢。<br></h3> <h3>繼續往東走就是禮士胡同43號。看這院子,漂亮的廣亮大門,大門兩邊各有一個漢白玉的上馬石,這就是傳說中的劉中堂府邸的正門。據當地老人說,這個43號院旁邊曾有一個規模宏大的四合院,就是劉墉父子的故宅,后來被拆除了,建起大樓,成了北京市財貿干部管理學院。</h3> <h3>見大門開著便走了進去。數數墻上的電表,得有幾十戶,便知住著很多戶,院子也足夠大,只可惜成了大雜院!</h3> <h3>禮士胡同61號,據說是劉府的的轎房。劉墉的父親劉統勛以性耿直、勵清節著稱,官至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以74歲高齡死在參加朝會的轎子里,謚號“文正”,這是文人做官死后能獲得的最高的榮譽了,幾千年中國封建歷史上獲此殊榮的不超過30人,和他共享的有范仲淹,曾國藩,以及宋代的包公“包文正”。劉墉的謚號是“文清”,應該是其清正廉明的含義。<br></h3> <h3>出了禮士胡同不敢耽擱了,一行人聚齊了往南走,前往此次胡同尋蹤的第一站東堂子胡同。東堂子胡同是位于北京市東城區一條有著近 800 年歷史的古老胡同,元代就有。明代,稱“堂子 胡同”,清代,因與“金魚胡同”北面的“堂子胡同”重名,遂將此“堂子胡同”改稱“東堂子胡同”。“文革”中一度改稱“瑞金路十二條”,后復稱“東堂子胡同”。 它東起朝陽門內南小街,西至東單北大街,與南側的外交部街和北側的紅星胡同(原名無量大人胡 同)平行。是北京城中歷史最悠久的胡同之一,也曾經是保存最完好的胡同之一。東堂子胡同的一大特色是其中擁有眾多名人故居,比如林巧稚于 1942 年曾在東堂子胡同 10 號開 設私人診所;據稱東堂子胡同 53 號為梁思成故居。 中國科學院院士吳階平、物理學家丁西林,著名文 化學者周汝昌、史樹青、王世襄、張伯駒也均在此胡同居住過,這里是一個知識分子喜歡的有文化 氛圍的胡同。在這條胡同中不僅坐落者清朝末葉專司外交事務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還有蔡元培、沈從文、 吳階平、林巧稚、丁西林等對中國近現代歷史文化科技發展有著舉足輕重影響的歷史文化名人的故居。<br></h3><h3><br></h3> <h3>由西向東走,胡同口就是75、77號,蔡元培故居。著名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 1917 年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一職后租住的房屋,該院落分東西兩院,前后三進, 是保存比較完好形制比較規整的大型四合院,這所院落陪伴蔡元培先生目睹了五四運動的全過程, 是中國近代史的見證物。2000 年為道路拓寬工程曾經就這所院落的存廢發生了巨大爭議,后經過 文化人士的積極奔走蔡元培故居得以原地保護,逃過了被拆除的命運,目前蔡元培故居是東城區文 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h3> <h3>周六日故居不對外開放,遺憾無法入內參觀。</h3> <h3>東堂子胡同 55 號是史樹青故居, 曾居住了近 80 年,直至 2007 年病逝。史樹青是當代著名學 者,史學家、文物鑒定家,尤以考古鑒定馳譽中外。院門緊閉著,看不清里面現在是什么光景,但在它西邊已經蓋起了新的居民樓,估計也就沒留下什么了。<br></h3> <h3>對照著自己做的攻略,愣是沒找到東堂子胡同 51 號的蛛絲馬跡。從西邊胡同進來都是新蓋的小區。看資料介紹,它在“總理各國 事務衙門”的西邊。該院是中國歷史博物館宿舍,原為二進四合院,著名文學家、文物研究專家沈 從文在這個院子里住了近三十年。<br></h3> <h3>接下來映入眼簾的是東堂子胡同里最著名的東堂子胡同 49 號院。這里曾是晚清時期一處重要的政府機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此處原為清道光、 咸豐年時的重臣、大學士賽尚阿的宅邸,這是一座王爺府規格的龐大建筑群,現為公安部信訪接待辦公室和宿舍。總理衙門的東半部為中國最早的外語教學機構京師同文館(今北京大學外語學院前 身),西半部為各部院大臣與各國使節進行外交活動的場所。1901 年清政府實施憲政改革,改總理 衙門為外交部。這也是東堂子胡同南側外交部街得名的原因。后袁世凱將西半部的民國政府外交部 搬到了迎賓館, 原石大人胡同也更名為外交部街。<br></h3> <h3>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斜對面即是要找尋的東堂子胡同4、6 號,舊時為 55 號。這里原來是一個大花園,戶主是赫赫有名的醫學先驅伍連德。樓房為磚混結構,紅磚砌成的墻體與紅色 瓦楞鐵屋面構成樓房的主色調;具有典型法國建筑風格的“孟薩屋頂”,既浪漫又典雅。據說,樓房 南面原有一個漂亮的花園,樓房與花園均出自清末留法建筑設計師華南圭的手筆,而且是華南圭的 代表作品。1960 年,伍連德辭世后,根據其遺愿將東堂子胡同 55 號捐獻給中華醫學會。現在,這 棟樓房還原樣保存著,但已年久失修,破敗不堪。雖然如此,能看到原貌也實屬不易了!<br></h3> <h3>進院門往“洋樓”后身兒走,哪里還是什么花園呢?又退回來走到洋樓的另一側,順樓梯而上驚訝地發現此樓居然有人居住,正在做中飯呢。我們不僅感嘆,如此的環境應該是危樓了吧,怎敢住得!又怎敢讓人住?</h3> <h3>到底曾是名人的洋樓,地板、樓梯都是木質結構的。只是周圍落滿了灰塵,多得結成了厚厚的絨毛團。黑咕隆咚地,似乎沒有燈,靠自然光線采光。據住戶講,他們很快也要搬走了。不知道這棟洋樓接下來的命運會如何?</h3> <h3>東堂子胡同10號曾經是我國著名的婦產科專家林巧稚掛牌行醫的地 方。1941 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北平協和醫院被日本人占領,林巧稚和同事全部被遣散。不久, 東堂子胡同 10 號的門口,掛出了一塊牌子,牌子上刻著:“醫學博士林巧稚醫師婦產科”。這以后, 林巧稚一面在東堂子胡同 10 號掛牌看病,一面到中和醫院上班,還要去北大任教。42 年后,1983 年 4 月 22 日正午時分,林巧稚仿佛進入夜班后的長長夢鄉,平靜地走了。她的骨灰后來撒在故鄉鼓 浪嶼的海面上。<br></h3> <h3>看著真有點兒慎得慌,小心翼翼地從岌岌可危的樓梯下來,轉而進入協和胡同。因為此處還有一棟德式小洋樓,就是剛剛看過的東堂子胡同伍連德的宅邸和花園的設計人華南圭的居住地。</h3><h3><br></h3> <h3> 協和胡同 6 號這棟三層德式小樓,是建筑大師華南圭故居。建于 1930 年。原設計為坐北朝南,地上三層,灰磚清水墻面,一層離地面 1.5 米,有半地下室,帶平合式外廊,圍以木欄桿,上設 雨搭。三層窗戶間中為矩形,兩側為橢圓形。屋頂為雙折式,內有閣樓,折線內為三層。屋頂 上坡為仰瓦灰梗,下坡為瓦楞貼鐵。北立面建有煙囪,用女兒墻掩飾。如今是修繕一新的東城區房管局辦公樓。<br></h3> <h3>一把鎖把我們與歷史隔絕,不甘心扒著門縫往里瞧,想看看里面到底有多神秘。</h3> <h3>這側有樹只能墊著腳尖看到這點兒。</h3> <h3>經詢問,才知道這里的大門現在掛著房管所的牌子。躡手躡腳地溜進大門還是被值班人員攔住了,于是趕緊攀談兩句,說拍個照片就走。但這里只能看到側面的樣子。那漂亮的圓窗被高大的樹木遮擋著,好比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女子。</h3> <h3>穿過彎彎曲曲的協和胡同,便來到了第二站外交部街的東頭。</h3><h3>外交部街,東起朝陽門南小街,西至東單北大街,南臨西總布胡同,北與協和胡同相通,全長 721 米,因民國時外交部設此得名。 外交部街,明朝屬黃華坊,清朝屬鑲白旗。老北京人愛把這條胡 同叫作“石大人胡同”,因武清侯石亨宅第在此而得名。明代宗景泰七年(1456),石亨勾結宦官迎 英宗復辟,并命所司為石亨營建住宅,石亨在賜第旁大肆營建。該府浩大,約占整個胡同路北的四 分之一。外交部街歷史悠久,有著豐富的歷史文物遺存,也是目前北京市內保存相對完整的胡同之一。 分布于外交部街的一些重要建筑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舊址、睿親王府、雙忠祠、協和醫院別 墅北區等。<br></h3> <h3>進東口往西走不遠,便是 29 號院。這里曾是著名科學家侯德榜的故居。侯德榜,我國杰出的化學及化學工程專家,中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1916 年畢業于美國麻省理 工學院,1919 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碩士學位、1921 年獲博士學位。曾任天津塘沽永利堿 廠(現天津堿廠)和南京硫酸銨廠總工程師兼廠長,永利化學公司總經理。解放后任中國科學院學 部委員(院士)、中國化工學會理事長、化學學會理事長、中科協首屆副主席、化工部副部長,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常委。1939 年首先提出了聯合制堿法的連續過程,被國際譽為 “侯氏制堿法”,成為我國純堿生產的主要方法之一。他是中國近代化學工業主要奠基人之一。 29 號院房子的總體結構沒大改動,但因裝修了鋁合金窗,門也改了位置和樣式,已看不出原來 的面目了。該院落現仍為化工部宿舍。<br></h3> <h3>外交部街 31 號院曾是明代冉駙馬府、寧遠伯府;清太祖七子阿巴泰饒余郡王(死后追封親王) 府、端重親王府,清攝政王多爾袞后代睿親王新府均承襲此院落。</h3><h3>與侯德榜故居一墻之隔的 31 號院,更是非同小可。明代,這曾是遼東著名將領李成梁的府第。現在的國人,除他家鄉外,知道李成梁的人不多了(電視劇《太祖秘史》中有這個人物), 但在當時,有“東南戚繼光,東北李成梁”之說。戚繼光平倭功績家喻戶曉,實際在明代,李成 梁的威名遠在戚繼光之上。31 號院兒,在成為李成梁的寧遠伯府之前,還曾是明萬歷年間的“冉駙馬府”,萬歷二十七年(1599) 時,明神宗(就是埋在十三陵定陵的那位皇帝,也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將此處賜給壽寧公 主的駙馬冉興讓,駙馬爺為其取名“宜園”,園內一處號稱由“數萬碎石結成”的假山最為著名,成為 當時京城八大名園之一。清初為饒余郡王阿巴泰(后追封為親王)、端重親王博洛的府第。博洛是 自皇太極時開始從征作戰,在對明的戰爭中屢建功勛。順治三年,受命為征南大將軍,率師駐杭州、 克金華、再克衢州、直下福建,滅掉了明朝在福建的勢力,為清朝立了大功。其父子兩代府邸都設 在現在的 31 號院。后來多爾袞后代被賜睿親王新府也在此。現在是北京第二十四中學。<br></h3> <h3>外交部街 33 號—睿親王府。北京的睿王府有兩處:一個 在東華門外的普度寺,一個就在這外交部街。前者是睿親王進北京后的住所,后者則是乾隆年 間恢復睿親王世爵后的新府。睿親王府是清初攝政王多爾袞后裔的府邸,多爾袞曾經是清初八 大鐵帽子王之一在順治八年因為謀逆削去爵位,差沒宅邸,乾隆年間,多爾袞案平反,其后人 承襲睿親王爵位,賜邸于石大人胡同。為了區別于老王府,所以又稱睿親王新府。睿親王府規 模宏大,曾經有多達 500 間房屋,但現在房屋盡毀僅余圍墻一段、石獅子兩尊,為外交部小區。<br></h3> <h3>門前的兩尊石獅子雕刻精美,霸氣外露。問看門人為何兩個獅子顏色不一樣?是不是白色為仿造的?原來,因為一個獅子頭頂有樹一個沒有,樹葉落下來沒及時清理,造成污跡,時間長了就變暗了。</h3> <h3>在二十四中學的西側,矗立著一座通體灰色的老式西洋門樓,大圓頂、羅馬柱在排列整齊的居民樓群中格外亮眼。四周圍起的柵欄以及一旁懸掛的文物登記牌匾昭示著它獨特的歷史身份。這就是外交部街33號的清外務部迎賓館大門,后來成為北洋政府外交部所在地。<br></h3><h3><br></h3> <h3>迎賓館最早是明朝明英宗時期的權臣石亨的宅邸。明朝天啟二年,工部在石大 人胡同原來的石亨宅建立寶源局,專司鑄造銅錢。歷經明清兩朝,直到 1905 年。清宣統末年,為 了迎接訪華的德國皇太子,清外務部在寶源局的舊址上興建了迎賓館,專門用作迎接國賓,是當時 北京城內最豪華的西洋建筑。1912 年 3 月 10 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迎賓館成為臨時大總統府。1912 年 8 月 24 日孫中山抵達北京會晤袁世凱,為了表示尊敬,袁世凱遷往 鐵獅子胡同陸軍部居住,將迎賓館作為孫中山的臨時行轅。1912 年 9 月 18 日孫中山離京,袁世凱下令將東堂子胡同的北洋政府外交部(即前面走過的各國總理衙門)遷往石大人胡同迎賓館,從此石大人胡同改名外交部街。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設立在此,周恩來、陳毅都曾在此辦公。1966 年外交部大樓遷往朝 陽門內大街北側,外交部街的原址改為倉庫。自 1974 年起,院內的假山和老樓被逐漸拆除,大院 逐漸變成外交部職工宿舍和世界知識出版社等,院內建筑被逐一拆建,至今僅有曾經是迎賓館正門 的一座灰色的西洋式門樓還是當年的建筑。<br></h3> <h3>外交部街 36 號,曾是道勝堂教堂。舊外交部走出來不遠,有一個名為“道勝堂”的基督教堂,是由基督圣經會的信徒們捐款建立的。院內的教堂向南可以通到西總布胡同。每逢周日,便有諸多虔 誠的中外信徒前去。這里還開辦過一個在當時頗有名氣的墨碟林西餐廳,生意很興隆。后來,這里 成為蘇聯塔斯社在北京的分社。據說,教堂的圓頂樓直到文革后才被拆掉。<br></h3><h3>大門開著,一眼瞧見的是晾曬的衣服,便打消了進去看一看的念頭。</h3> <h3>外交部街 37 號的雙忠祠,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 年)。同樣只剩一座門樓,不同的是,雙 忠祠的大門面寬三間的中式建筑,擁有廟宇式的黑琉璃瓦大房頂,四梁八柱,紅窗彩繪。雙忠祠于 乾隆時期建于藏經館內,是為了紀念兩位住藏忠烈而建。<br></h3> <h3>外交部 48 號別看這個院子是不起眼兒的小門兒,據說這是當時修建協和醫院前,預先建的一個建筑小 樣(未見史料記載),因為協和醫院是中西合璧的建筑,負責設計和施工的美國人也無這種經驗, 是想讓參與建造的人員都在此找找感覺、練練手兒吧。慶幸的是,現在這個小院兒依然保存完 好,只是一般人難得見到它的“廬山”真面貌。北平解放初期,外交部迎來了華北軍區文工團, 也就是后來的戰友歌舞團。不久,他們就參加了開國大典的演出。這里走出了晨耕、馬國光、 田華、王曉棠、李少春等藝術家。<br></h3> <h3>一路尋著門牌號,終于到了胡同游的終點,位于外交部街西頭的59 號院,北京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之一的“協和醫院別墅區” 。它雖非古跡,但亦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誰都知道,北京協和醫院是 國內最著名、醫療技術和設備水平最高的醫院之一,當年是由美國洛克菲勒財團所屬中華醫學 基金會開辦的私立北平協和醫學院附屬醫院,建成于 1921 年。1918 年洛克菲勒基金會在投資 興建協和醫院的同時在這里建立了專家別墅區(另一處別墅區在北極閣胡同,稱“南院”),歷時 三年完工,這片建筑,被當時的北京人稱之為“洋樓”。該別墅區由多棟美國鄉村獨立別墅構成, 灰磚清水墻。至今,整個院落仍完整保留了西洋風格,國內罕見,現雖是“協和”的家屬宿舍, 但原建筑保留完好。<br></h3> <h3>進門右手 28 號樓就是著名產科專家、被稱為“萬嬰之母”、“中國醫學圣母” 的林巧稚舊宅。新中國成立后的幾十年里,中國醫學界的許多頂尖級專家學者也都住在這個院 子里。樓面被密密的爬墻虎覆蓋著,有被遺忘的感覺。同行者中有一位說她媽媽曾經請林巧稚看過病,我打趣到她的誕生與林大夫有關,今天到此正好謝過。<br></h3> <h3>綠樹環抱中的歐美田園風格的樓群,各式各樣的設計造型,給人以置身國外的感覺。驕陽穿過樹葉無聲無息地投下斑駁細碎的光影。從大門進來就感到一種莫名的沉靜,別有另一方天地。</h3> <h3>站在這一幢幢樹蔭遮蔽下的西洋別墅前,望著那一扇扇木質窗欞,我似乎能看到專家們燈下伏案工作的身影。</h3> <h3>北京傳統建筑基本都是灰磚房子,而這里的房子大多是紅褐色的。因為紅磚燒制時間比灰磚更長,它們更加高溫耐火,也更耐壓。同時它也是身份的象征,因此過去很多人家用不起紅磚,只能用它做裝飾。可見這個別墅區在歷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br></h3> <h3>然而,那爬滿皺紋的門窗,樓前晾曬的衣服依舊把我帶回到現實中來。遇見一位居民感概道:“這里原來都是專家們的居所,現在住的都是底層人了。” 若干年后也許這里也會消失?又或許會是一個紀念場館?又或許……不得而知。</h3> <h3>我們從東到西,又從西到東,一路尋來,將一個個胡同、一個個門牌號下的歷史典故,串起了京城深沉的文化底蘊。看到那些滿目瘡痍的官邸宅院,以及它的不復存在,我們為之惋惜的同時感到慶幸的是,今天看到了所剩無幾的存在與保護。</h3><h3><br></h3><h3><br></h3> <h3>平日里總是匆匆穿梭在都市鋼筋水泥中的我們,還能在這狹窄的胡同里找尋到 多少歷史文化的蹤跡呢!<br></h3> <h3>文字編輯:大部分為網絡資料</h3><h3>攝影:四葉草</h3> <h3>更正:劉墉故居不在43號,而是70號。</h3><h3>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清代書畫家、政治家。山東省高密縣逄戈莊人(原屬諸城),祖籍江蘇徐州豐縣。乾隆十六年(1751年)進士,劉統勛子。官至內閣大學士,為官清廉,有乃父之風。乾隆十六年的進士,做過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   我曾在《劉墉宅第今何處》、《禮士胡同的清大學士故居》兩文中,對劉墉和敬信的故居進行過討論。前段時間,一位敬信的后人,從沈陽來北京到禮士胡同43號瞻仰祖居遺存,提供了一些新信息,愿與讀者共享。或許可供有關部門參考。   “禮士43號”一說似誤傳   劉墉故居在朝陽門地區禮士胡同無異義,但在胡同43號還是在70號有不同觀點。在禮士胡同西口北墻上,介紹胡同的牌匾上寫:據說43號是劉墉故居。專家在介紹朝陽門地區胡同文化時,也講劉墉故居在禮士胡同43號。兩者可能都出自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北京胡同志》一書。我曾向該書一位編委請教其根據,回答是根據劉寶瑞先生說的相聲中講劉墉住在禮士胡同東頭,而東頭只有43號有門樓,因不是史料,故加了“傳說”二字。牌匾上的“據說”可能是由“傳說”演繹成的。   敬信后人贈書相證   敬信后人給我介紹一本《尋訪京城清王府》,該書認為43號不是劉墉故居,而是敬信故居。其作者掌握清代八十多位王爺的詳實資料,與八百多位清代王爺皇族后裔建立了良好關系,他用史料和實地調查尋訪寫就了這本書,現將其有關論述抄錄如下:“敬信的宅第在東城禮士胡同東口路北,有房屋一二百間,占有3個院子,居中的院子老門牌為19號,東院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是馬圈,北部是花園。西院和中院都是由幾進院組成,建筑物比較接近,門外均有上馬石和石獅子,后院外是前拐棒胡同。清末明初,西院由告退體仁閣大學士敬信之孫、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墨麒之長子、后補員外郎寶賢暨子萬齡居住。中院由寶賢之弟、員外郎寶文暨子延齡等居住。解放初期寶文先生把宅第賣給外交部,但寶文一家并未遷走,仍在后院保留五間北房自住,在石碑胡同開后門出入。”    敬信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六子的后代,光緒29年升體仁閣大學士,一年后病免,可能因此稱告退大學士。文中提到的石碑胡同是23號西側的夾道,1967年隨禮士胡同改稱瑞金路28條,1973年恢復禮士胡同名稱時并入禮士胡同。夾道東側最北為禮士胡同51號,應該就是寶文賣房后開的后門。確切講應該是側門或旁門。    1948年民國的戶籍檔案印證了該書的論述。民國三十七年《北平市警察局一分局戶口調查表》中,禮士胡同19號住戶有兩張表,一為金寶文,家人5口,仆人4口;金延齡家有妻、子、妾共4人。為什么加姓金呢?敬信、寶文都是名,其姓都是愛新覺羅。姓金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袁世凱稱帝時,給愛新覺羅家族賜姓金,另一種說法,滿語“愛新”為金,“覺羅”為姓的意思,隨漢姓改姓金便是順理成章的事了。也有用名字的第一個字為姓的,如啟功先生,別人給他寫信,寫愛新覺羅啟功收,他給人家退回,聲明自己姓啟名功。好像是為了抗議和蔑視“賜姓”。    北京檔案館也認定43號是敬信的故居,朝陽門辦事處辦“迎奧運胡同展”時,請北京檔案館研究人員指導,在有禮士胡同43號門樓、老門牌19號戶檔的照片展板上寫:“清光緒年間,以體仁閣大學士敬信貴顯,敬信長子墨麒,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宅第位于胡同東口路北,稱為禮士胡同墨家。”    綜上所述,禮士胡同老門牌18、19、20號三個相鄰的院是敬信的故居,其相對應的新門牌號為39、41、43號(新門牌胡同北均為單號)。建財貿學院大樓前,老街坊都看見過,41、43號兩個院門樓相同,都是廣亮大門,門外兩側為八字墻,大樓建成后,東院和中院成為財貿學院一戶為41號,39號成為空號,敬信故居的遺存也只有43號一個院了。順便說一句,據上述,《北京胡同志》和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地名典》,都將敬信的故居寫成了123號(原禮士小學),似有誤。   劉墉故居另有他處   劉墉故居不在43號,在哪呢?該書認定在禮士胡同70號,現將其論述摘錄如下:劉墉故居在清末已是軍機大臣世續宅第的一部分,世續家前門在燈草胡同,后門在禮士胡同70號,共有房間230間,劉墉故居只有44間。世續之曾孫金桂岳先生就住在禮士胡同70號,在他的住房原有懸匾一方,上書“樂素草堂”,落款劉墉,證明70號曾是劉墉故居。    解放初期,北京檔案館也訪談過金桂岳,其訪談錄有檔可查,也證明70號是劉墉故居。《北京地名典》也寫劉墉故居在禮士胡同西頭。   上述結論與史料相符。在清政府任過江都知縣和執教過京師大學堂的震鈞先生,在他所著《天咫偶聞》中,用他親眼所見記述了劉墉故居情況。原文為:“劉文清公故第在驢市胡同西頭,南北皆是。其街北一宅改為食肆,余幼時屢過之,屋宇不甚深邃,正室五楹,階下青桐一株,傳為公所植。街南墻上橫石,刻劉石庵先生故居七字。今屋皆易主,北宅久坼,橫石亦亡矣。”文中文清是劉墉的謚號,石庵是劉墉的號,驢市胡同宣統時改稱禮士胡同。1906年前無門牌號,只能用東頭、西頭、中間等表述。    南宅“皆易主”表明南宅尚存,70號位置符合胡同西頭和路南,特別是院內幾棟古建,氣勢宏偉,外墻磨磚對縫,內部裝修精雕細刻,在胡同西頭絕無僅有。住在70號的李寶羅先生曾聽一位古建筑專家講,根據磚的顏色推斷,該古建筑至少已超過150年了,劉墉逝世大約200年了,如鑒定超過這個年限,似可印證這就是劉墉故居遺存了。    “百度”曾經根據“不甚深邃”等線索,在《乾隆京城全圖》上,推測西數第三門是劉墉故居,70號按現門牌號為第四戶,但門開在東側,古建都在其西,即使不考慮百年的變化,也與第三門基本吻合。似可視為重要參考。    史料考證“四十四間”    記述劉墉故居有44間,也是以史料為依據的。清乾隆五十四年一則《奏銷檔》,記有給十三位漢臣的賜第清單,其中第三位為:“乾隆二十一年賞給劉統勛驢市胡同房四十四間,現系伊子禮部侍郎劉墉居住。”因北宅正房只有五間,即使有廂房也只能有十多間,四十四間應大部分在南宅。43號有三個院一二百間,也可證明那不是劉墉故居。    此外,李寶羅先生,曾在其居所聽他的校友、清史專家楊乃濟教授說過:“我考證過,禮士胡同70號到燈草胡同35號,是劉墉故居的南宅。”    據說《北京胡同志》正在進行修改,期待對劉墉故居的定位要以史料為依據,不要以可虛構的相聲為依據,否則,即使加上“傳說”也可能演繹成“史實”。(新東城報) </h3><h3><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义马市| 安泽县| 郑州市| 江源县| 滦南县| 绥化市| 凤庆县| 红桥区| 从化市| 宜州市| 龙胜| 南江县| 桦川县| 孝感市| 宝鸡市| 寻乌县| 北海市| 蓝田县| 徐水县| 满洲里市| 阳朔县| 博乐市| 涿鹿县| 鄂伦春自治旗| 南康市| 肇庆市| 荥经县| 仲巴县| 温州市| 武平县| 章丘市| 铅山县| 会昌县| 门头沟区| 临高县| 酒泉市| 噶尔县| 远安县| 汝阳县| 乌拉特前旗| 黔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