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四川省石棉縣位于青藏高原橫斷山脈東部,大渡河中游,雅安市西南部,地處雅安、涼山、甘孜三市州交匯地帶,是內地通往云南、西藏兩省區的重要通道 ,縣域有漢、彝、藏等20個民族,素有“民族走廊”之稱。縣城依山傍水,環境優美,大渡河、楠埡河奔騰咆哮流經袖珍小城,多橋梁成為山水間的一道道特色風景線。全國唯一悲襯喜的紅色旅游景區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安順場,以“翼王悲劇地,紅軍勝利場”而馳名中外。“大熊貓放歸地,彝鄉藏家文化,溫泉陽光棉城”成為休閑度假、生態旅游環線上的大驛站。</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圖為石棉縣城鳥瞰。</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戰友相邀 </b></p><p> 2018年8月15日,應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軍37師110團石棉縣戰友相邀,筆者與孫久明、何秋生等雅安雨城區戰友奔赴石棉縣,與參加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作戰的曹國強、汪貴軍、金爾體子(彝族)、倪德華、沈小洪、陳清順、茍如海、王遠清、張富貴、高永強等生死戰友在分別和參戰40周年到來之際,重逢歡聚在大渡河畔的石棉縣城。17日上午,在曹國強戰友的精心安排和陪同下,我們戰友一行5人,驅車前往石棉縣城約3公里處的“川礦記憶文化公園”和“川礦記憶陳列館”參觀游覽。駕車越過橫跨大渡河畔的鋼纜大橋,穿過縣城繁華整潔的街道,沿楠埡河逆行而上,向廣元堡原石棉礦第三采礦區駛去。</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圖為川礦記憶石刻碑園。</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圖為莊重的川礦礦部大門。</span></p> <p> 到達目標地后,我們懷著對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2軍部分集體轉業指戰員艱苦創建石棉礦的崇敬心情,參觀了“川礦記憶公園”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歷史景觀和礦工群雕;聆聽了“川礦記憶陳列館”解說員圖文并茂地深情講解。我們為原62軍部分集體轉業指戰員創建石棉礦的英雄壯舉所震撼,為其艱苦創業的英雄事跡而感動。身為原62軍的后代,此刻,我腦海思緒萬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回顧原62軍挺進大西南,解放西康征戰歲月的光輝歷程,仿佛就發生在昨天。</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圖為美麗厚重的礦工廣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圖為采礦礦工群體雕塑像。</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解放西康</b></p><p> 1949年12月9日原國民黨西康省政府主席、國民黨第24軍軍長劉文輝與原國民黨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鄧錫侯、潘文華在四川彭縣聯名發出《起義通電》,國民黨第24軍賡即在雅安宣告起義。</p><p> 1950年初,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2軍奉命解放西康。1月中旬,中共西康區黨委在成都宣布成立,廖志高任書記、劉忠(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2軍軍長)、秦力生任副書記。2月1日雅安解放。</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圖為1950年2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2軍先頭部隊進入西康省雅安城區,劉忠軍長率部行進在青衣江文輝橋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圖為1950年2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舉行隆重入城儀式,部隊途徑雅安中大街,民眾夾道歡迎。</span></p> <p> 2月2日,成立了以廖志高書記為主任、劉忠軍長、白認為副主任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雅安軍事管制委員會。2月8日,62軍奉命組建西康軍區,劉忠任司令員,廖志高任政委,方升普任副司令員,魯瑞林、高德西任副政委,熊奎任參謀長,車敏瞧任政治部主任。62軍軍部兼西康軍區機關,184師兼西昌軍分區,185師兼雅安軍分區,186師兼康定、昌都軍分區。186師于3月24日解放康定。同時,184師(含185師553團一個營)協同14、15軍及桂滇、黔邊縱隊發起西昌戰役。于3月27日解放西昌。緊接著相繼解放了西康全境。1950年4月26日,西康省人民政府成立,省人民政府辦公地設在雅安,主席廖志高,副主席張為炯、魯瑞林(62軍軍政委)等,下轄雅安、康定、西昌、昌都4個專區。此后,在地方黨委的統一領導下,迅速展開清匪反霸和建立新政的工作,翻開了西康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新篇章。</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圖為1950年雅安,左一:西康省政府副主席魯瑞林(62軍軍政委)、左二:西康省政府主席廖志高(中共西康區黨委書記)等。</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籌礦建縣</b></p><p>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國家急需石棉等工礦產品。1950年10月,西康省委書記廖志高派西康省人民政府工商廳副廳長寇潤圻率領7名干部、10名戰士,于10月22日抵達漢源縣美羅區連坡灣組建“西康省越西縣石棉礦礦務處”(組成人員有張永義、張陶、馮定遠、張雨琴、李繼魁、鄧德榜)。10月26日,經西康省人民政府工商廳批準,“西康省越西縣石棉礦礦務處”在漢源縣美羅區連坡灣正式成立,隸屬西康省工商廳。由此,揭開了國有開采石棉礦的序幕。為加大石棉礦的開發和利用,1951年3月,西康省籌建石棉縣,并將“西康省越西縣石棉礦礦務處”更名為“西康省人民政府工業廳石棉縣石棉礦”,直屬西康省工業廳領導。1952年5月9日,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正式批準命名成立石棉縣,成為全國唯一以礦石(石棉)名字命名的縣。</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川礦記憶”陳列館,由原來的三礦辦公大樓改建而來。</span></p> <p> 石棉縣城,解放前叫“老鴉漩”,僅有幾間茅草屋,雜草叢生,野獸出沒,是人煙稀少的荒灘壩。沿河兩岸,大渡河以東屬漢源縣,以西屬越西縣。后因老鴉漩修了一條小小的茅屋街改名叫“農場”。而今,隨著石棉縣城鎮建設和發展,又改名叫“新棉鎮”。</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轉戰礦山</b></p><p> 1952年5月,經西南軍區批準,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2軍185師及雅安軍分區、西昌軍分區、各縣警衛團、基干團轉業部分指戰員、184師已轉業到西普農場部分指戰員(李春福同志帶隊,分兩次調礦),由雅安軍分區后勤處長趙瑤臺(并提為雅安軍分區副參謀長,因轉業原因未宣布)帶隊,成建制集體轉業到西康省石棉縣石棉礦,共計2329人,其中干部188人。</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51年元旦,185師后勤處全體同志在雅安合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51年元旦,185師后勤處排以上干部在雅安合影。</span></p> <p> 1952年5月的一天,雅安軍分區參謀長朱剛在漢源縣為即將奔赴西康省石棉縣石棉礦的集體轉業指戰員召開歡送會。勉勵他們發揚人民解放軍的光榮傳統,到石棉礦建功立業。5月26日,部隊從漢源縣出發,到達石棉縣后駐扎在美羅、宰羊一帶。經過5天的培訓和整編,部隊分為3個營。6月5日至8日,各營分別前往各場,一營前往宋家坪,二營前往大坪,三營前往涼山、蘇家山。當時的“營”就是“場”,場下設中隊,即2至3個采礦隊也叫“生產隊”。</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84師李春福同志轉業前在西普農場與戰友合影。</span></p> <p>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2軍的2329名指戰員集體轉業到西康省石棉礦,這對石棉縣來說是一次人口大遷徙。1953年7月,石棉縣的人口數為50813人,集體轉業去的指戰員占全縣人口的4.6%,使石棉縣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增加了1人。西康省石棉礦在當時的西康省是一個名副其實,首屈一指的大型企業。據1954年6月西康省工業廳統計資料顯示,全省共有國營、公私合營、私營企業27個,全部職工人數為9161人,而西康省石棉礦職工人數為3025人,占全省企業職工人數的33%。西康省石棉礦對全省政治經濟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p><p> 1952年8月,西康省石棉礦礦部由連坡灣遷到“農場”,即現今的石棉縣城內。1952年11月24日至25日,中國共產黨西康省石棉礦區第一次代表大會勝利召開。</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53年9月,中共石棉礦委第一次政治工作會議召開,全體與會同志合影。</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深山扎營</b></p><p> 62軍集體轉業到石棉礦的指戰員,在革命戰爭年代,經歷了戰場生死考驗。這些身經百戰的鋼鐵戰士,有的從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中走來,有的從艱難困苦的抗日烽火戰場中走來,有的從波瀾壯闊的人民解放戰爭中走來。他們服從黨的領導,聽從黨的指揮,黨指向哪里,他們就打到哪里。揮師西南,挺進西康,不怕流血犧牲,不怕艱難困苦,英勇善戰,前赴后繼,為新中國的建立,為西康人民的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勛。</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老紅軍楊常玉的任命通知書。</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老紅軍楊昌喜的任命通知書。</span></p> <p> 新中國進入和平建設時期。指戰員們身上的戰火硝煙味尚未散盡,他們牢記黨的重托和部隊首長在轉業動員大會上的深情囑咐:“同志們,我們不久就要轉業奔赴新的工業戰線了,開發礦業,任重道遠,艱苦而光榮。要記住黨的教導,我們人民軍隊是一支戰斗隊,又是一支工作隊、生產隊……”。指戰員們堅決服從黨的安排,服從國家建設需要,依依不舍地脫下心愛的軍裝,摘下軍帽上閃閃的八一帽徽和胸前佩帶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胸章,打起背包就出發,隨部隊集體轉業到西康省石棉礦,在深山老林的夾皮溝里安營扎寨。實現了兩個轉變:即由新中國的開創者,轉變為共和國的建設者,由握槍桿子的手,轉變為握鋤鎬、錘釬、風槍的手。</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指戰員們在毛主席畫像前表決心。</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指戰員們抓緊學習開采石棉知識。</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艱苦創業</b></p><p> 指戰員們初到荒野礦山,對這個歷經槍林彈雨鍛造的英雄群體來說,完全是一個全新而陌生的“戰場”。</p><p> 解放前,舊礦山曾流行著一支歌謠,這樣唱道:“天地是我屋,月亮是臘燭,蓋的肚囊皮,墊的背脊骨。”這就是當時采棉工人們艱苦生活的寫照。</p><p> 礦山環境,荊棘叢生,殘破不堪,山路崎嶇,野獸出沒,沒有住房,嚴重缺水。生產建設,地質資源不清,無技術力量,無廠房設施,無機器設備。</p><p> 指戰員們在生產、生活環境極度艱苦的條件下,懷著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滿腔熱情和對黨的事業的無限忠誠,遵照毛澤東主席“自已動手,豐衣足食”的教導,發揚人民解放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他們依靠黨的堅強領導,依靠革命的堅強意志,依靠鋼鐵集體的團結和頑強拼搏精神,在荒山深谷扎營寨,自力更生,白手起家,艱苦起步。</p><p> </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第一次受領開采任務。</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舉著紅旗上山挖石棉。</span></p> <p> 他們用勞動的雙手在短時間內搭建了茅草住房和修通了道路。曾在當時的《西康日報》頭版顯著位置刊登了題為《我們有了兩只手,勞動起來樣樣有》的文章。他們從大渡河里背水上山,為了節約用水,洗臉水再洗腳,星期天下到大渡河邊洗衣服。</p><p> 他們戰嚴寒、斗酷暑、清廢荒、辟工地、造工具、筑路建橋,戰勝生產生活上的重重困難,千方百計組織生產,用最簡陋的生產工具斧頭、鐮刀、鋤頭、鐵鎬、荒耙、鐵錘、鋼釬、背篼等工具采挖石棉,手工揀選,肩挑背扛,馱馬運輸等近乎原始的手工生產和繁重的體力勞動,向礦山進行了有組織的大規模開采。1952年當年就生產石棉1470噸。</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在懸崖峭壁上挖石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用背篼背開采的石棉。</span></p> <p> 建礦初期,石棉開采對這些曾經扛槍打仗的指戰員們來說是陌生的事業,更無參照示范。但是,他們邊生產邊學習,不斷鉆研生產知識,在生產中不斷總結和積累經驗。隨著石棉開采的規模逐步擴大和愈來愈專業化,礦區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相繼推廣了“梯形開采”、“水平階段開采”、“坑道水平掘進”等采礦方法,還修建了架空索道、輕便鐵道,使礦區開采逐步走向正規,并由原始落后的手工生產操作,逐步發展到機械化生產操作。石棉產品由單一的生產長纖維石棉,增加了1—5級中短牌號。生產生活設施逐步完善配套,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給礦山工地的采棉戰士送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53年1月,石棉礦第一礦場部全體同志留影。</span></p> <p> 建礦初期,雖然生產和生活條件很艱苦,但是,指戰員們卻充滿著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節假日,自編自演文藝節目,床單當幕布,土堆壘舞臺,創作了《石棉礦工之歌》“二錘響,礦車叫,風光把工地照,生產記錄日日新,勞動熱情火樣高……”。受到大家的歡迎,這首歌曾刊登在了當時的《中國音樂》雜志上。</p> <p> 1955年10月,西康省撤銷,并入四川省。同年11月,“西康省石棉礦”更名為“四川省國營石棉礦”,隸屬四川省工業廳冶金局。1962年1月,“四川省國營石棉礦”收歸國家建筑材料工業部管理,更名為“四川石棉礦”。</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趙立信同志獲得的勞動模范獎章。</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元帥與士兵</b></p><p> 1966年3月25日,彭德懷元帥沿成昆鐵路線去渡口(今攀枝花市),途中特地來到四川石棉礦,視察了礦山、選礦廠和職工醫院,看望了技術人員、工人和為紅軍強渡大渡河擺渡的老船工帥仕高。</p><p> 彭德懷元帥健步登上海拔1248米高的第一采礦場,來到坑道口的選礦班,全班有10多人,正圍坐在地上用棉錘剔除礦石上面的長纖維石棉。他們中有很多人是從部隊轉業來礦的,戰爭年代曾在彭德懷元帥的指揮下,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老戰士們在礦山工地意外見到老首長,激動地向彭總問好!彭德懷元帥跨前一步,深情地伸出寬大而溫暖的手與老戰士們親切問暖握手。這是不穿軍裝的元帥和他的士兵戰友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戰場重逢時的握手。</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彭德懷元帥視察過的1248礦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礦工廣場”復制景觀1248礦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彭德懷元帥視察四川石棉礦后,用“石穿”的名字寫給周恩來總理的信。</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轉型改制</b></p><p> 1974年7月,“四川石棉礦”由國家建委建筑材料工業局下放到四川省建筑材料工業局管理。1980年4月,更名為“四川省石棉礦”。1985年3月,“四川省石棉礦”隸屬關系由四川省建筑材料工業局下放到雅安地區工業局管理。</p><p> 1985年后,由于石棉礦資源開始出現枯竭,石棉替代品出現,生產陷入困境。2006年6月,舉步維艱的“四川省石棉礦”轉型改制融入地方,管理權限由雅安市下放到石棉縣,成為石棉縣屬企業,與石棉縣一道和諧發展,踏上新征程。</p> <p> 原62軍部分集體轉業指戰員,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荒野開礦,白手起家,艱苦創業,川礦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為川礦的創建、發展和輝煌,寫下了濃墨重彩的偉業篇章,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卓越的重要貢獻,受到黨和國家的表彰,得到彭德懷元帥親臨視察的肯定和高度評價。</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雨中“忠字廣場”上的毛主席去安源巨幅油畫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忠字廣場”上的毛主席在天安門層樓上的巨幅油畫像。</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川礦精神</b></p><p> 四川石棉礦六十余載歲月,見證了新中國工業白手起家,艱難發展的歷史,是一部偉大的工業文明史。而原62軍部分集體轉業到石棉礦的指戰員,就是這個艱苦創業史、工業文明史的奠基人。他們把青春和終生獻給了川礦,有的人英勇地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有的人光榮地傷病致殘,有很多人的后代繼承父輩事業成為了接力的礦二代。他們同后來的川礦人一起,把川礦建成了聞名全國的八大石棉礦之一,累計利稅達14.3億元,鼎盛時期向國外出口石棉占全國87.45%。</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四川石棉礦歷任經理、主任、礦長。</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戰友一行參觀復制景觀著名的1248礦坑。</span></p> <p> 川礦完成了它肩負的歷史使命,它的名字已經塵封。但是,它給我們留下了川礦人“不怕犧牲,艱苦創業,頑強拼搏,奮力開拓”的寶貴精神財富。原62軍部分集體轉業指戰員的英雄事跡和豐功偉績,將載入川礦的光榮史冊,將載入62軍的光輝軍史,將成為62軍后代心中永遠的記憶和傳承的紅色基因。</p><p><br></p><p><br></p><p><br></p><p>史料來源:</p><p>1、石棉縣“川礦記憶陳列館”、“川礦記憶公園”。</p><p>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雅安市委員會、石棉縣委員會編撰的《川礦文史(專輯)》。</p><p>3、川礦原62軍部分集體轉業指戰員后代。</p><p>4、筆者收集整理、現場拍攝。</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静宁县|
茶陵县|
高要市|
丹凤县|
义乌市|
乐东|
缙云县|
康乐县|
平利县|
杂多县|
东平县|
杭州市|
托克托县|
上饶市|
云霄县|
墨竹工卡县|
赤水市|
马山县|
丹凤县|
屯留县|
平昌县|
桃园市|
锡林郭勒盟|
恭城|
陈巴尔虎旗|
河西区|
尼木县|
沾益县|
新绛县|
石城县|
卢氏县|
井陉县|
太谷县|
忻州市|
怀来县|
宜春市|
伊金霍洛旗|
巴青县|
绥宁县|
阳谷县|
海阳市|